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水稻害虫综合治理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11-01 19:30:05 | 浏览次数:

摘要: 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对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稻米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改变原来的水稻害虫防治技术的必要性也逐渐增加。根据IPM技术的原理,科学合理的应用各种稻田害虫防治技术,建立简单易行的水稻IPM。最终达到建立完善的稻田生态系统的目的。

Abstract: Rice is one of the main crops, and the rice produc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China"s grain security.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demand for the quality of rice is higher and higher. It is more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original rice pest control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IPM, this paper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applied pest control technologies, built a simple paddy rice IPM, and finally established the perfect paddy ecological system.

关键词: 水稻害虫;IPM;稻田生态系统

Key words: rice pest;IPM;paddy ecological system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303-03

0  引言

水稻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总产最多的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约3000万hm2,约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1/3,其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5%[1]。从事稻作生产的农户约占农户总数的50%;全国有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水稻的丰产丰收对于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然而我国水稻生产的各时期均遭受到各种害虫的危害[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标准也转向侧重于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高标准要求。因此,对病虫害防治策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稻田害虫主要类群及发生特点

1.1 稻田害虫主要类群

我国已知的水稻害虫已达250余种,其中最主要有20余种。包括以下种类:①螟蛾科害虫:在我国危害水稻的螟蛾科害虫有十余种。其中危害严重发生最普遍的有三化螟、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②稻夜蛾类:我国常见的有8种,其中最主要的是粘虫和大螟。③稻飞虱:我国有13种飞虱可危害水稻,其中以稻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危害最味严重。④水稻叶蝉类:我国危害水稻的叶蝉较常见有14种,其中黑尾叶蝉和白翅叶蝉发生最为普遍,发生量大,危害最重。叶蝉不仅可以通过刺吸水稻营养液,破坏水稻植株的输导组织造成危害,还是水稻病毒病的重要传毒媒介。⑤稻弄蝶类:我国稻弄蝶的主要种类有直纹稻弄蝶、曲纹稻弄蝶、隐纹谷弄蝶、么纹稻弄蝶、南亚谷弄蝶5种,其中危害最重的是直纹稻弄蝶。⑥稻蝗类:国内已知稻蝗有15种以上,其中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有5种:中华稻蝗、小稻蝗、长翅稻蝗、宁波稻蝗、短翅稻蝗。⑦稻蓟马类:我国危害水稻的蓟马主要有稻蓟马、稻管蓟马、花蓟马3种,其中稻蓟马危害最重。⑧害稻甲虫类:主要有稻象虫、水稻负泥虫、稻根叶甲3种,此外,部分稻去还有入侵害虫种类发生,如稻水象甲。⑨稻眼蝶类:常见危害水稻的有稻眼蝶、稻褐眼蝶2种。⑩害稻蚊蝇类:我国稻区常见危害水稻的有稻瘿蚊、稻摇蚊、稻小潜叶蝇、稻秆蝇和稻水蝇等。?輥?輯?訛稻蝽类:常见有20余种,其中发生较普遍,危害较重的有稻绿蝽、稻黑蝽、大稻缘蝽和四剑蝽。以上类群中,大螟、三化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稻直纹弄蝶、黑尾叶蝉、粘虫是我国最主要的水稻害虫,严重影响我国水稻生产。此外,在不同稻区各有特殊的主要害虫,如新疆的稻水蝇、东北的稻小潜蝇和稻摇蚊、华南的稻瘿蚊、江浙一带及华南诸省的稻眼蝶、局部地区的稻象虫等危害水稻严重,甚至成灾[2]。

1.2 发生危害特点

由于水稻害虫种类繁多,全国各地水稻种植制度存在差异性,因此害虫发生危害特点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①发生危害水稻生育期的不同,危害程度不同,如,二化螟在北方稻区的主要危害表现为:在水稻分蘖期为害造成枯鞘,在孕穗期为害造成枯心和枯孕穗,在抽穗成熟期为害则造成白穗和虫伤株[3]。②部分种类害虫具有迁飞能力,研究表明:稻飞虱除在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南部冬季有少量虫源存活外,在其它大部分水稻种植地区均不能越冬,其春秋季初始虫源主要来自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4]。稻飞虱主害代是迁入代,是直接危害成灾的原因之一。近年来,灰飞虱发生数量增大,致使北方稻区局部地区条纹叶枯病严重发生[3]。如2006年,辽宁盘锦市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面积达10万公顷,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83.3%;平均减产1%~5%,其中,减产5%~10%的稻田约2.5万公顷,减产超过30%的稻田约0.1万公顷,减产超过50%的稻田约0.01万公顷,部分稻田甚至绝收。损失稻谷约1400万kg,直接经济损失约2500万元[5]。③大部分稻区病虫害的发生较重,表现为重大病虫暴发强度大,次要害虫上升,为害加重。发生危害严重的病虫有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中等以上的有稻飞虱。④部分害虫发生危害范围扩大。如稻瘿纹在华南、江南南部丘陵或山区中等发生,发生范围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水稻螟虫主要发生在江南、长江中下游、江淮及华南稻区;二化螟在江淮、长江流域、江南、西南、北方稻区发生。三化螟在长江流域沿江、华南稻区发生。稻纵卷叶螟在长江中下游、江南和华南、西南稻区发生;稻飞虱在华南、江南、长江流域、江淮及北方、西南稻区发生。以上害虫均有向北扩展的趋势[1]。

2  稻田害虫防治技术

2.1 植物检疫和抗性品种的应用

植物检疫对防治检疫性稻田害虫有重要作用,水稻象甲在我国是水稻害虫中检疫的主要害虫。通过植物检疫切断虫源是防治检疫性害虫的最好方法。

利用水稻抗虫品种防治害虫,是最经济且具实效的方法。研究发现:品种的抗感性是引起褐飞虱生物型变异的根本原因,褐飞虱生物型变异有一定的规律性:在抗虫品种上,致害型由弱变强;在感虫品种上,致害型由强变弱。致害型之间的变异是可逆的,不同致害型演变需要经历的最少代数不同,与生物型类别和品种所含抗虫基因类型有关[6]。通过杂交或诱发突变的方法可选育出多种抗虫品种。如湖南、浙江等省育成了高产优质、抗褐飞虱的早籼HA7913-7、HA7913-4、杂交稻威优64、威优35、中稻抗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浙丽1号等;1997年,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培育的高产多抗优质新品种粤香占等,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表现出良好的抗虫害作用[7]。

2.2 农业防治

通过改变耕作制度、深耕改土、合理密植、合理施肥控水、除草等农业措施,可以提高水稻的抗虫能力,降低部分害虫的危害程度,从而有效减少水稻虫害的发生和对产品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施肥方式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程度进行对比,发现专业部门测土制定配方施肥的田块明显低于农户自己习惯施肥的田块。其中,配方施肥田块中,最高束叶率为27.6%,平均束叶率为12.8%,百丛幼虫量最高为410头,平均为185头;而习惯施肥的田块最高束叶率为41.3%,平均为23.9%,百丛幼虫量最高为660头,平均为290头。因此,要及时合理施肥,并重视N、P、K的配合,以减轻水稻害虫危害。灌溉和排水可以迅速改变田间环境条件,对很多水稻害虫也可获得显著防治效果。如:当越冬代三化螟幼虫即将化蛹时,及时灌水,可以使其缺氧而被大量杀死。二化螟化蛹多在距水面不高的稻基或叶鞘内,在幼虫老熟和化蛹时,可放干田水,降低化蛹位置,然后灌水20cm浸田,杀螟效果良好。在稻飞虱发生期可通过进行排水搁田,降低田间湿度,有效地抑制其发生,减轻危害程度[8]。

2.3 化学防治

通过化学农药即杀虫剂防治害虫,是目前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化学防治具有受环境条件影响小,收效快、方法简便、且防治害虫效果好的优点,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如使用有机氯类杀虫剂,可使稻铁甲、稻象甲、稻蝗得到控制,使用有机磷和有机氮类杀虫剂,可使裸栖性和幼虫态历期长的水稻害虫数量明显下降。使用化学防治的策略是抓两头秧苗期、孕穗抽穗期,放宽中期分孽期,“治秧田、保大田”,尽量减少施药频次。在需施药时,必须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且针对性强的选择性农药,否则容易引起人畜中毒和环境污染[7]。适时适量,选择合理的药剂配方及剂型,可有效地对害虫进行防治,同时,对天敌、访花昆虫、传粉昆虫和其它生物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维持和保护稻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减少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使用高效、低毒、易分解的杀虫剂,减少用药次数采用有效低浓度等方法,可有效保证稻米质量安全。

2.4 生物防治

传统的生物防治概念,是指通过捕食性、寄生性天敌昆虫及病原菌的引入增殖和散放来压制另一种害虫。广义的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有机体或其天然(无毒)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使其不能造成损失的方法[9]。它包括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微生物防治作物病虫、捕食螨和蜘蛛治虫、有益脊椎动物除虫、信息素及农用抗生素的利用等。生物防治具有如下优点:①高度选择性,对人、和有益生物及作物较为安全,且不污染环境;②对病虫的发生有较长期的抑制作用;③对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因此,生物防治在水稻生产上有巨大的应用前景[10]。

2.4.1 利用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和蜘蛛等节肢动物防虫  我国研究利用较多的寄生蜂是稻螟赤眼蜂,该寄生蜂是稻纵卷叶螟的重要天敌。大面积防治效果一般应达70%以上。稻田蜘蛛是水稻害虫的主要捕食性天敌。主要有拟水狼蛛、草间小黑蛛、拟环纹狼蛛等,约占蜘蛛总量的70-80%。稻田蜘蛛可捕食稻叶蝉、稻飞虱、稻螟、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稻螟蛉和蚜虫等。调查显示:一头草间小黑蛛一天可捕食2-3头;一头拟环纹狼蛛可捕食4-6头。据观察,稻田蜘蛛与稻叶蝉、稻飞虱之比为1:4时,可以起到控制作用[10]。水稻上的捕食性天敌昆虫有黑肩绿盲蝽、青翅蚁形隐翅虫、尖钩宽黾蝽、捕食菅蓟马、双斑青步甲等。如尖钩宽黾蝽和黑肩绿盲蝽是稻叶蝉和稻飞虱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昆虫。黑肩绿盲蝽主要捕食害虫的卵和低龄若虫。一头尖钩宽黾蝽成虫一天可取食飞虱1龄若虫4.2头或3龄若虫2.2头。当每丛稻株有20头左右的尖钩宽黾蝽时,对飞虱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0]。

2.4.2 利用食虫脊椎动物防治水稻害虫  保护蛙类和在稻田中养鸭可防治水稻害虫。鸭能捕食稻田的稻飞虱、稻叶蝉、粘虫、螟蛾、稻苞虫、叶甲等。两栖动物中的青蛙、蟾蜍、雨蛙和等统称为蛙类。它们主要以昆虫及其他小动物为食料。蛙类捕食的水稻害虫有:大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叶蝉、稻蝗等。蛙类食量较大,如一只黑斑蛙每天能吃70-90头稻叶蝉和稻飞虱。泽蛙一天最多可吃稻叶蝉266头[11]。

此外,阿维菌素、楝素、多杀菌素和Bt菌等是防治水稻害虫安全、高效的生物源农药。不仅对天敌的伤害较小,而且可以有效保障有机稻米的优质、高产。

2.5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包括:选择不同波长的激光处理某种害虫,使其代谢紊乱死亡;灯光颜色诱杀;温度气体处理等[12]。研究表明:杀虫灯杀虫效果好,在100m以内能有效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和降低危害程度。直接减少防治成本,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同时,用杀虫灯杀虫可减少化学用药,有效保护天敌,有效地保护田间生态平衡,既发挥天敌作用,又减少了环境污染,生态效益明显[13]。

3  制定有效的水稻IPM

3.1 鉴别潜在的害虫、主要的有益种类和评价害虫为害

鉴别害虫与有益类群是IPM计划中的第一步。然而在实践工作中,常常不能准确鉴别有害生物。第二步,也是更重要的一步,是如何确定不同种类害虫密度在多高以下可以不防治。因此,地方植保部门提供田间调查与害虫鉴定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3.2 确定防治阈值

确定防治阈值是IPM的中心任务。通常防治阈值指害虫的某一密度,达到此密度时应采取控制措施,否则,害虫将引起等于这一措施期望代价的期望损失[14]。在实际生产中,由于作物、害虫、天敌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性,多种害虫的同时为害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因此,很难用实验的方法确定。这样就要求农业生产者制定不一定精确但简单使用的阈值,从而使杀虫剂的施用更适时有效。

3.3 根据不同种类害虫的发生规律制定周年防治方案

随着水稻生长时期和环境气候的变化,不同虫害有着不同的为害特点和发生规律。在进行水稻虫害的综合治理的时候,需根据不同种类害虫的发生规律制定周年防治方案。依据早发现早治理,避免害虫大爆发的原则,执行好周年防治方案,有效降低害虫造成的损失。

3.4 选择适当的防治手段

在防治过程中,应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资源,尽量少有化学农药,不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综合运用植物检疫、选育抗性品种、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防治措施。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害虫的为害特点,选用适当的防治手段进行防治。同时,在防治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天敌种群、访花昆虫类群和其它无害节肢动物类群等,保护稻田生物多样性,对水稻生产有积极的作用。

3.5 综合治理措施的综合评价

对水稻综合治理措施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措施的制定。使用IPM技术,不仅只是为了获得水稻生产的安全、高产,还应该考虑水稻生产全过程中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益。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之后,才能得到最后的综合效益,从而更好地完善已制定的IPM计划,更好地推广这一技术。由罗淑萍等,通过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PH)的方法进行分析[15-16]。其结果表明:有机水稻生产方式下所产生的综合效益最大,权重值达0.5355;生态代价在综合代价中占据主导地位;化学防治病虫害的水稻生产方式付出的生态代价最惨重,其综合代价权重值达0.6252;从综合效益代价比(RPC)来看,有机水稻生产模式是较理想的模式,其值达2.4776,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7]。

4  建立完善稳定的稻田生态系统

首先,稻田生态系统是一种人类控制的生态系统,是一项综合性的依赖于水灌溉的系统,它包括人类的活动、稻株、动物、杂草和微生物以及其他作物。因为水稻是要用流动的水灌溉,流动水域散布的农药对周围生物的影响不能忽视。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对农药合理使用科学的研究,加强田间毒理学和稻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18]。在稻田中使用化学农药一定要注意天敌的保护。

其次,在稻田中适当的设置生物保护带,通过种植花期较长的植物,可保护天敌安全越冬,为天敌提供适量的食源。通过人工饲养的方法,培育水稻害虫的天敌,并适时适量释放到田间,进行生物防治。

最后,通过合理的轮作等农业栽培措施,调节改善稻田生态系统。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环境的稳定性,保证稻田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田块的高产稳产。

5  总结

我国水稻的综合防治技术,是以农业技术栽培措施、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为基础,栽培措施是骨干。而当害虫为害已超越经济阈值限值时,果断合理地施用杀虫剂,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18]。无论是哪种防治技术,在防治过程中都十分重要,一定要注意各个技术相互结合,取长补短,科学合理的利用,达到最大综合防治效益。

参考文献:

[1]王艳青.近年来中国水稻病虫害发生及趋势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343-347.

[2]水稻害虫识别与防治指南.农药市场信息,2007,16.

[3]韩永强,侯茂林,林炜,等.北方稻区水稻害虫发生与防治[J].植物保护,2008,34(3):12-16.

[4]巫国瑞,俞晓平,陶林勇.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灾害的长期预测[J].中国农业科学,1997,30(4):25-29.

[5]潘月卓,付立东,王宇,等.盘锦稻区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北方水稻,2007(4):41-42.

[6]何忠全,张志涛,陈志谊.我国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17(1):110-114.

[7]任启坤.水稻害虫的综合防治[J].生物学教学,1999,24(11):40-41.

[8]刘成江,刘廷府[J].农业措施在水稻害虫防治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7,20.

[9]李云瑞.农业昆虫学(南方本)[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8-19.

[10]唐江霞.水稻害虫的生物防治措施[J].湖南农业,2006,3:14-15.

[11]丁海玲,周剑英.无公害水稻害虫的生物防治法[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1:12.

[12]章烈辉,刘占山,肖启明,等.我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稻米,2009,1:6-9.

[13]邵昌余,夏忠敏,王正坤.频振式杀虫灯对水稻害虫的诱杀试验[J].植物医生,2005,18(2):30-31.

[14]盛承发.害虫经济阈值的研究进展[J].昆虫学报,1989,32(4):492-500.

[15]RamanathanR.A note on the use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1,63:27-35.

[16]Moffett A,Dyer JS,Sarkar S.Intergrating biodiverisity repiesentation with multiple criteria in North-Central Namibia using non-dominated alteinatives and a modifi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6,129:181-191.

[17]罗淑萍,黄寿山,梁广文,等.水稻害虫治理措施的综合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8,119(12):2731-2737.

[18]赵善欢.中国水稻害虫的综合防治[J].广东农业科学,1980,1:1-4.

————————————

作者简介:邹游兴(1986-),男,福建建瓯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植物保护。

推荐访问:害虫 水稻 综合治理

本文标题:水稻害虫综合治理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53537.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水稻害虫综合治理》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