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课下载 >

2024年度党课: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作者: | 发布时间:2024-02-20 14:32:02 |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度党课: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供大家参考。

2024年度党课: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同志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了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开始转变,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社会家庭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对于如何处理好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构成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五位一体家庭家风建设的新格局,为家庭家风建设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确立了目标。下面,围绕深刻领会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丰富的内涵,以及对建设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情感基础

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贯穿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中。爱国爱家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国与家的关系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古国中经常被拿出来讨论,《礼记·大学》说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这段话可看出,家不仅是个人的依托,更是国的根本,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及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如出一辙,因此爱国爱家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价值意蕴,更是“两个结合”在家风建设中的具体表现之一。

(一)家庭文明新风尚中爱国爱家的基本涵义

爱国与爱家两者是内在统一的。家庭是国家的基础,千千万万个家庭一同构成了整个国家,国是由每一个“小家”所组成的一个“大家”。因此爱国爱家这一概念本身具有丰富内涵,需要分别从爱国、爱家以及爱国爱家这三个词进行深入探析。

首先是爱国,爱国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民族精神。爱国即爱自己的“大家”。个人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民族为自己的国家共同努力,爱国即是实现个人理想的必要条件,更是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动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爱国”的情怀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爱国的精神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多少仁人志士奔走呐喊提出多种救国方案,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虽以失败告终,但也体现出中华民族浓烈的爱国情感,中华儿女始终将自身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爱国”始终引领着我们朝着伟大梦想而奋斗的精神主线,厚植爱国情怀,把爱国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当中,贯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其次是爱家,爱家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爱家即爱自己的“小家”,热爱自己的每一个家庭成员,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关系。这是中华传统家庭的美德,不仅要坚持、要继承,还要发展。无论物质文明发展到多么发达的程度,这种爱家的优秀传统美德不仅不可丢,而且要完善和发扬。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的不断丰富,必定给精神文明带来相应的影响和冲击,许多正确的思想也受到了挑战,家庭作为个体的归宿所在,必定要在家庭氛围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爱家是形成和谐美好家庭氛围的关键,只有家庭的每个成员都热爱自己的家庭,正确的价值观念才得以传播,使个体经得起社会上各种思潮的考验。家是个体发展成人的摇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就在家庭这一个“课堂”上萌芽和形成的,并可以影响一生。因此和谐美好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氛围,对个体的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在家庭中扮演哪一个角色,都需要将爱家摆在处理家庭关系中的首要位置,这样子才能让“课堂”的内容积极向上,氛围轻松愉快,“教师”殷勤教导,关系和谐。“学生”虚心学习,增长知识,茁壮成长。家是个体的归宿和港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良好的家风能够让个体家庭幸福美满,社会和谐安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最后是爱国爱家。爱国爱家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传承至今的优秀文化精髓和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深入探究和揭示爱国爱家之间的辩证关系是践行爱国与爱家相统一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家庭是国家形成的基础。强调小家是国家形成的必要条件,家是最小国。习近平总书记将家庭比喻为社会的细胞,家是各种社会中的最小单位,国家这一个“有机体”正是由无数个家庭这一“细胞”发挥自身的作用,使得“有机体”正常运转发展壮大,离开这些细胞的正常发育繁殖,国家这个有机体是无法形成和正常运转的,更无法发展。因此家庭是国家的基础,无论社会物质条件怎么丰富,始终不能脱离开家庭这一单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离不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共同努力,个人要做到热爱家庭,主动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努力让自己的家庭做到向上向善,使社会和谐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富强振兴,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点。“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另一方面,国家是家庭作为个体集合而成的整体。强调国家由无数个家庭构成,国与家是紧密相连的共同体,国家包含着无数个小家,国是千万家,国是由千千万万个小家所组成,家是国的根本,国是家的依托,国家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上的概念,更是一个让无数个家庭得以生存的情感和价值的寄托。国家为千千万万个家庭得以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并提供社会秩序的保障,因此国家的命运与家庭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是家庭的集合,只有千千万万个“小家”好,国这一个“大家”才能好;
国这一个“大家”安定和谐,繁荣发展,千千万万个“小家”才能幸福美满,蒸蒸日上。因此个体要做到“爱家”,把社会细胞爱护好,社会和国家这个有机体才能正常运转并不断发展;
同时个体要做到“爱国”,“国是第一位,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国家的统一强盛就没有家庭的美满和个人的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才能幸福。

(二)爱国爱家的最高价值追求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代中国人家国情怀的集中表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价值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培育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的最高价值追求,而家国情怀的培育需要通过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来实现。

培育家国情怀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必然要求。爱国爱家表现了我们个人即要爱自己的“小家”,也要爱自己的“大家”,如何爱自己的国家即“大家”,则需要培育共同体意识。把每个“小家”当作一个个体,就是要把个体和个体之间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命运与共的结合体。顾名思义,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将个人、民族和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权责共担,命运与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中国在物质层面发生了质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面临着许多新的风险挑战。面对新的挑战,中华民族应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家国情怀不是抽象的空谈,是个人对民族和国家的高度价值认同和深厚的情感,以及正确的政治导向。培育家国情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必要条件,家国情怀要将个人的信仰融入到民族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目标理想当中去,个人在精神上与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理想追求,个人与民族拥有共同的理想追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通过铸牢共同体意识变得更加团结,使得个人、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家国情怀的最高追求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纵观中华文明的历史,我们看到的是葛洪在《抱朴子》所表达“烈士之爱国也如家”的使命追求,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使命,我们读到的是家国一体,是个人前途与家国命运的时代共振。家国情怀在当代中国发挥的作用就是将个人、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命运与共、拥有共同夙愿、团结一致的民族共同体,共同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前进。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宝贵财富,作为一种精神将中华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也筑成了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支撑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要不断发扬爱国爱家这一伟大的精神,更要在这一精神的引领下发挥出海内外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无穷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家庭都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我们四亿多家庭、13亿多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二、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相亲相爱强调的是“小家庭”的和谐,而以家庭这个小的单位为出发点映射出的是整个社会这一个“大家庭”的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在论述中多次强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可见家庭的相亲相爱、和睦共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一)家庭文明新风尚中相亲相爱的涵义

在相亲相爱这个词语中去理解每个字的含义。“相”这一字意思是相互,动作由双方共同做出的;
“亲”即感情好,关系密切;
“爱”则有爱惜、爱护、喜爱的意思,表达出对人或事物有真挚的情感。说到底相亲相爱,形容人与人之间处于联系紧密且相互关爱的和谐状态。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才可以促成个人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和谐进步。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需要以相亲相爱作为情感基础融入到社会实践当中。

首先,将推崇孝老爱亲的优秀传统美德落实到相亲相爱的家庭和社会关系中。“中国古代开明贤达的君王一直坚持‘以孝治国’的为政理念,极力推崇孝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了在家庭关系中对老人的尽孝要求,他强调:“要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强化家庭成员赡养、扶养老年人的责任意识,促进家庭老少和顺。”中国人早已将孝顺融入到血液当中,成为了深铸于人们头脑中的人生准则。虽然时代在不断变化,但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丢,新时代的家庭建设更加需要人们自觉承担赡养、抚养的家庭责任,尤其在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实现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一系列社会保障目标是当前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必须形成尊老爱幼家庭氛围和社会氛围,才能够让家庭和睦,社会稳定。

其次,注重培育下一代优秀品德,促使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和谐发展。只有把下一代的品德引导好,和谐的家庭关系才能稳定。在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中,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做到以身作则,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好下一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优良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好一个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特点的和谐文明。下一代的品德教育对和谐美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至关重要,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老师,需要时时刻刻为下一代树立好榜样,营造好氛围,引导好思想,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最后,营造夫妻和睦的氛围是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的主心骨。相亲相爱的实现离不开夫妻二人的和睦相处,夫妻的角色是连接下一代和上一代的中介,责任重,压力大,加上当今社会快速变化,夫妻之间的矛盾容易产生,给夫妻二人的相处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夫妻二人共同努力。如何处理好夫妻之间的矛盾关系是社会上每一个公民都需要去学习的知识,不可遇到困难就退缩、逃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一直赞美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这些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强调发挥好妇女在社会上的作用,也要强调发挥好妇女在这些方面的作用。这也十分重要,关系到家庭和睦,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长。当然,男同志在家庭中也要发挥作用,但女同志有自己的优势。男同志在家里不能当‘大爷’,不能回到家里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段论述十分细致,从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夫妻二人的关系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整个家庭的氛围,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有一套处理好夫妻关系的文化,虽然社会发展使得夫妻的分工不断发生变化,但是优秀的家庭文化依然是我们处理好夫妻关系的重要法宝,全社会每一个成员都不可马虎。另一方面,夫妻二人的关系需要两个人共同努力和维护,需要双方互相的理解和支持,无论是男同志还是女同志,对待家庭都要全心全力的付出,共同努力维系好家庭关系。所谓“家和才能万事兴”,作为家庭的主心骨,夫妻之间的关系好坏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家庭的氛围,进而影响社会的风气和社会稳定,因此要营造好夫妻和谐的良好氛围,家庭内部要努力,社会上也要努力,只有夫妻关系和睦,家庭才能稳定,社会才会和谐。

(二)构建相亲相爱的“小家”关系

以营造良好风气,推动“大家”和谐稳定相亲相爱的家庭氛围对个体产生积极影响。促进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使得个体成长、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当中,对个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说到底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每一个个人的想法有共性,也有个性。个性给世界多样化提供了条件,共性的作用是要培育人民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品质。相亲相爱正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每一个个体所需要培育的,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和谐稳定、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社会氛围。

无数个“小家”构成的各种关系组成了社会。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可以推导出社会的产生就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生产交往之上的。马克思对家庭和社会的关系也进行了论述,马克思认为家庭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关系,甚至是唯一的一种社会关系,他指出:“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这种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和发展,个体为了物质的生存需要不断向外延伸关系,因此马克思也讲述到:“这个社会是以简单的家庭和复杂的家庭,即所谓部落制度作为自己的前提和基础的。”社会以家庭为基础,原因就是家庭关系本身是个人确定下来的第一个社会关系,而因为生产交往使得个人的关系不断扩张,家庭的关系向外延伸。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和家庭因为分工而产生不可分离的联系,“小家”之间的社会关系共同构成了“大家”。

相亲相爱的观念使无数“小家”联结为一体,从而构建和谐社会。“小家”所组成的“大家”中,往往各个“小家”之间存在许多矛盾,追求个人理想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小家”之间利益、想法等各方面的对立。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想要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仅仅靠家庭内部的和谐是不够的,“小家”与个体之间的和谐更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一环。个体之间的和谐是家庭之间和谐的基础,家庭之间的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促进个体之间的融洽相处。因此,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要向外延伸,相亲相爱这种亲密友爱的状态同样要延伸到社会的其他各种关系中。自古至今,我们都倡导一种和谐友好的社会关系,如孔子宣扬“仁”的学说,“仁”包括忠、孝、宽、惠等内容,认为“仁”即“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妥协和亲善。马克思在讨论社会分工时指出了这一对矛盾,“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提供的解决方案是:“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虚幻的共同体即是以追求资本为最终目的的资本主义国家,前面我们提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要将这种虚幻的共同体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这种真正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即立足于现实的个人,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每个个体之间都和谐友好相处,社会氛围融洽和谐。而这种转变除了需要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将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还需要我们通过相亲相爱这个情感纽带将社会成员和谐地融为一体。

三、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是家庭文明建设对个体和社会的德育要求

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强调个人层面的德育要求和社会层面具体的道德要求。向上向善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层面,由个人的良好道德共建社会的良好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对家风建设中的道德提出了具体要求:“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个人的道德建设需要良好的家风来引领,引导个人形成向上向善的道德追求,共筑社会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

(一)家庭文明新风尚中向上向善的涵义

第一,“向上”一词的内涵。向上是人的一种不断进取,确立向上的志向和精神。一方面,人不断“向上”追求的是一种满足需要的人的本性的表现。“向上”一词体现了人的积极向上,所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一种自然现象,“人往高处走”始于一种人的本性,人永远不会满足于所处现阶段的一切,人向上发展的想法是人类的共性,对某些方面会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向上需求,他们需要的层次会一步一步的提高,“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而且这些需要都是有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人只要活着就要有追求,有理想,通过不断提升自己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进而成为更好的自己,“人是一个不满足于现实生存状况的存在”。另一方面,“向上”是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表现。中国传统思想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内容,认为君子处事,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伟大的民族在完成伟大事业的征程中,必定要坚定这种奋进向上、不畏艰险、顽强奋斗、永远向前的精神。所谓“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要完成一项事业,一个就是要立志,一个就是要勤勉,无志不足以行远,无勤则难以成事。向上就是规范我们做事要有志向,要积极向前,坚持不懈,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这种砥砺奋进的精神能不断激励中华民族战胜艰难困苦与挑战,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

第二,“向善”一词的内涵。善是人的一种追求美好事物的价值判断,向善则是人们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向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对善有了思考,颜回说“人善我,我亦善之;
人不善我,我亦善之”,这就是所谓的以德报怨。老子提出“上善若水”,以水为例来比喻人坚韧、善良、利他的德性,刘备则说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的对立面即恶,因此向善是维持美好生活,远离恶、丑、假的社会的必然选择。“向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有两方面的作用。其一,“向善”对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范了道德向度。“善”属于道德的高尚层面,它规定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的,它是评判是非对错的准绳。其二,是“向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必定是一个物质和精神高度发达的社会,精神的高度发达体现在国民具有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高度的国民素质,发达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等等。“向善”即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和要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丰富和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有责任有义务朝着这个伟大梦想而不懈奋斗。

第三,向上向善的基本内涵。“向”是朝向,规定个人、家庭和社会朝着某个方向前进。“上”要求个体积极向上,规定着个体努力和前进的方向;
“善”要求个体向善良与美好的方向前进,规定着努力和前进的目标和路径。向上向善为家庭文明建设提供情感导向。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
在向上向善这里给予了诠释,对个体德育起到了引导作用。只有向上没有向善,那么个体与家庭的努力和发展将会脱离原本的目标。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定是文化高度发达,国民素质高,精神世界丰富,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每个公民有向上拼搏的精神,更有为人善良的本性,这就需要从个体做起,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因此努力前进的路上需要有善的引导,从个体到社会引导要将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谓真正的共同体,那就必须要让全体中华儿女将向上向善转化作为本身的自觉行动,在实践上即追求上,又以善为引导,实践中不盲目,不忘初心使命,推动社会发展。只有向善没有向上,那么个体的努力就只有美好的空想,而没有拼搏的冲劲,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梦,就必须有向上拼搏的拼劲,光有向善而缺少了干事创业的勇气和决心,单有善会反应出其软弱并且不够坚定,个体在实践中若发生与善相违背的事情,要发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把上的干劲发扬出来,才能够抵挡克服社会主义现代化路上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

(二)向上向善的家风建设是个人价值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着力点

向上向善作为家庭文明建设的德育追求,促进社会的和谐也推动个人的发展。家庭是个人身心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与保障。强调家风建设,不仅有利于家庭的每一个人的道德的修养,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场所,同时也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因此家风建设具有两方面的影响,向内影响的是家庭每个成员,向外延伸则是社会。

从营造向上向善的家风对个人的影响出发,一方面,个体通过家庭的培育不断完善个人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一个人道德的形成受家庭影响,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课堂,以及个人的环境的重要场所,其家庭家风对个人的影响可见一斑。家庭在各种实践过程中,要主动形成向上向善的家庭氛围,将家庭、社会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家庭在实践过程中主动担当起责任,将向上向善的精神态度和良好品德表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让个人的道德领域在知情意行上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个人通过社会实践丰富向上向善的内涵。人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离不开实践活动,而每一次的实践活动都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有了向上向善这样的道德引领,所有的实践活动则有了规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通过实践即可以得出我们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和谐社会的标准,不断完善道德规范进而丰富向上向善的内涵。

从营造向上向善的家风对社会的影响出发,一方面,向上向善的风气是促进社会和谐氛围的重要道德支撑。向上向善的存在就是要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凝聚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小德以治家,大德以治国,向上向善强调是“上”和“善”这二字,对个人和社会而言,上是动力,是发力点,推动个人和社会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和谐一词,就是要从向上向善这里寻找社会共识,凝聚共同力量,共同朝着和谐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向上向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准绳。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不断加深,网络快速发展,社会上不少思潮共同影响,很多是非对错被混淆,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对于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要肯定的,什么是要反对的,这些问题必须要明确,不能模糊。“建设重要内容,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向上向善就是道德的准绳,成为个体、家庭和社会行为的规范。

四、共建共享的建设理念是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与行动途径

共建共享的建设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共建共享是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中动力和目标维度,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的,要“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千万家庭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现代化。在家庭建设中坚持共建共享意味着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主体的千万家庭都要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来,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家庭文明新风尚中共建共享的涵义

共建才能共享,共建为了共享。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和归宿。共建共享出现在家庭文明新风尚的目的,就是要将家庭的建设融入到社会的大家庭建设当中去,只有推动千万家庭共同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并在奋进新征程中让千家万户共同享受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成果与实惠,才能实现家庭层面共建与共享的辩证统一。

“共建”即社会建设主体共同开展社会建设事业。家庭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其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建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去营造。一方面,个人需要主动承当起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责任。我们作为社会的公民,每一个人都需要发挥自身作为建设者的作用,自己不仅作为家庭成员要对家庭风气的建立承担责任,而且还要主动担当其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成员共建其他家庭的责任。社会主义事业关系千家万户,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更不可能单纯依靠少数个人,需要社会的每一个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家庭文明需要由全社会组织共同建设。社会共同建设对个人及家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家庭文明建设中能够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解决个人、家庭及社会问题,减轻家庭负担,助力家庭梦想。同时社会共建家庭文明还可以发挥社会的引导作用,在家庭文明建设中,引导“小家”理想同“大家”梦想相融合,促进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朝着共同的理想向前迈进。

“共享”即所有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社会治理成果。“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共享是共建后的结果,是社会建设的量变转化为质变后才实现的结果。现阶段我国的共享水平还停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做到的是保证我们现有生产力水平能够为人民提供共享资源,创新和完善治理体系,并发展教育事业,优化就业政策,完善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等等措施,在丰富和巩固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同时,保障共享真正落到实处。始终牢记共建是共享的基础,在家庭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共建可以促进包括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家庭文明新风尚的构建。文明新风尚的构建促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实现了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共同进步,社会文明进步成果不断丰富,治理体系不断优化,千千万万个家庭即可共享社会发展的先进成果。

(二)共建家庭文明新风尚以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

家庭文明新风善以共建为方法,以共享为目的。处理共建和共享的关系,要注重两者的辩证统一,处理两者的关系上不仅要落实在家庭内部,还要落实到全社会上。

一是家庭内部的共建。家庭内部处理共建和共享的关系涉及到家庭内部的每一个人,每个家庭的成员充当不同的角色,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以小家庭的和谐共建大社会的和谐,形成家家幸福安康的生动局面”。“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男性也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同妻子分担养老育幼等家庭责任,共担家务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对很多家庭的角色进行了举例说明,每个人在其家庭内部必须要承当好自己家庭成员的角色,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建设自己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物质和文明发展,追求新时代家庭文明新风尚。而从家庭内部的共享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物质条件逐渐变好,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开始出现了变化,家庭成员也从追求温饱的需求转化到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因此家庭的共享不是简单的物质共享,还要提供更高层次的精神共享。社会的转型发展带来了许多影响家庭结构的问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仍然存在,物质方面虽然有了很好的解决,但是家庭内部精神方面的缺失是个突出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家庭问题,需要共同努力。

二是家庭的共享。新时代社会主义家庭的共享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为目标,共享必须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共享必须体现在国家、民族、社会、家庭和个人五位一体的全面共享,其中新时代社会主义家庭的共享必定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共享,在物质上体现在家庭内部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中年就业收入稳定。在精神上表现在家庭内部成员相亲相爱,和睦共处,团结一致,共同享有家庭和谐和睦氛围,家庭内部各个成员共享家庭文明建设成果。

三是全社会的共建。新时代的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建设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因此要做到家庭与社会两者相互促进,一方面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应该要主动参与社会建设。“用我们四亿多家庭、十三亿多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要发挥我们国家的人口优势,将人民的力量,家庭的力量紧紧结合在一起,将家庭的梦融入民族梦、国家梦,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共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另一方面,社会各组织要共同参与家庭建设。首先,党政机关要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制定好各种政策,完善治理体系,加强治理能力,解决社会尖锐问题,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引领等,共建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其次,群众团体要根据自身特点,对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服务与社会救助,积极开展各种家庭文明建设活动。最后,每一个社会机构和用人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单位成员的内部家庭进行深入了解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发挥自身的社会职能与关怀,可以在精神和物质等加以引导、协助和提供便利,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是全社会的共享。家庭文明以及全社会的共建,说到底是为了全社会的共享。共建是手段,是方式,共享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的目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的共享主体是人民,是人民的共享,是社会成员的普遍共享。社会主义共享的内容是物质和精神的共享,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共享,相比其他社会形态的公共福利是更具有先进性、普及范围更广的共享,而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体现的少部分人的专享,社会主义的共享是均衡享有的,是每个人民都切身感受到的,是更体现出公平、均衡和充分的共享。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共享能力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要做到更高层次的共享,则要求我们不断提升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分配差距,其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的共享。共建是前提,共享是目的,引导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要手段,是共同享有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必由之路。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党课: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家庭 家风 党课

本文标题:2024年度党课: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dangkexiazai/157690.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2024年度党课: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