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马克思事迹作文(全文)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10-01 12:48:02 |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事迹作文(全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马克思事迹作文(全文)

马克思事迹作文4篇

【篇1】马克思事迹作文

虽然《资本论》的历史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但是,指出《资本论》的历史局限性,不等于说它是“过时”了,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局限性,是不以时间的条件为转移的概念,无论彼时、此时,其缺陷一直是存在的,只是彼时未被人认识、此时才被认识。既然是缺陷,任何时候都会妨碍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这就是局限性。而“过时”的概念,则是随时间的发展而转移的,原来是正确的,因时代的变迁而变成不正确、甚至是错误了,这才叫过时。《资本论》只是有历史的局限性,却并没有“过时”。

人类的文明史经历了几千年,一直分为穷人与富人两大阵营。虽然穷人被富人逼得多次揭竿而起,但穷人一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受穷的道理,因此,一旦自己变成富人之后,也去剥削、压迫别的穷人了。历史总是在这样的循环中恶性运转,人类总是在这样的黑暗道路上爬行。唯有马克思真正讲出了穷人受穷的道理,揭示了无产阶级受剥削的秘密,为穷人讲话,为穷人呐喊,唤醒了无产阶级的觉悟,为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剥削者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全人类从历史的黑暗中找到了光明的前进方向!因此,《资本论》的思想价值是永世长存的,谁也否定不了,永远也否定不了!

马克思站在穷人的立场上,为穷人说话,说到底,是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正义、公正、公平,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本身不仅是最大的正义、公正、公平,也是实现正义、公正、公平的唯一途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之所在,是无可辩驳的真理!这种真理的的思想光辉,光芒万丈,是永恒的!

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过程中,不仅显彰了《资本论》所凝聚的那个时代的最高科学成果,而且也充分展示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魅力。

马克思生活的年代,正是资本主义处于上升的时期,是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凭他的家庭背景和本人的才华、学识、智慧、素质,无论去经商,还是当律师,做个百万富翁是不成问题的;
至少可以当个大学教授,做个中产阶级也是绰绰有余的。周旋于大款之间,交际于上流社会之中,靓车美女、风流倜傥,潇洒飘逸,颐指气使、神气活现……。但是,马克思却对这些毫不沾边,偏偏跻身于“上无片瓦、下无立足之地”的穷人之中,扎根于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之间。他为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孜孜不倦地吸收、继承、批判人类的全部知识,在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座椅底下的地板上,因长期专门坐在那里阅读而磨出了令人敬重的“脚印”。他呕心沥血创建自己的科学理论,终生不顾贫穷困苦的折磨,忍受着自己的孩子因贫困而死亡的痛苦,顽强地与形形色色的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他不会善待自己吗?如此“委曲”自己意义何在?

显然,伟大的使命感,使他抛弃了个人的一切,他以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为奋斗目标,把毕生精力和全部智慧献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没有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来个人发财致富,不当“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却宁愿在贫困交加之中、在多重资产阶级的围攻之下,把个人的一切置之度外。这就是马克思的人生价值!也是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马克思的伟大人格不仅表现在他的无私献身精神上,而且体现在他的科学理论中,渗透在他的全部思想里。马克思的伟大人格与他的深邃思想和科学理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统一!因此,不能深切地感悟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就不可能真正懂得马克思的科学理论;
不能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伟大人格,也就不可能彻底了解马克思的深邃思想。

马克思尽其毕生的精力研究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目的是批判资本主义,埋葬资本主义!马克思抨击资本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人格实践是高度统一的。他没有一边批判资本主义,一边又利用资本主义机制去赚黑心钱的人格分裂。……然而,正是这样一位真正的大学者、大思想家,却没有“资格”登上大学的讲台,也没有“教授”的职称和“研究员”的头衔,而他的理论和学说却象“一个幽灵”“在欧洲徘徊”,吓得资产阶级惊恐万状……。这是何等巨大的威力!

这是多么令人敬仰的伟人风范!

如今,虽然社会主义的浪潮退了下去,复辟资本主义的资本权贵及其代言人,尽管与历代的资产阶级总要咒骂马克思主义一样,他们斥责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保守”、“教条”、“极左”,竭力把马克思主义边缘化,声称“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其实,这种现象恰恰是从反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它仍然象“一个幽灵”,令资本权贵及其代言人处于恐慌之中,极其害怕马克思主义在劳工大众中传播。

指出《资本论》在研究方法上有它的局限性,绝不意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及灭亡的规律的基本原理过时。马克思主义至今仍然是观察当代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前读《资本论》总有隔靴搔痒之感,那么,如今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均已充分展现,用《资本论》来剖析当今中国的实际问题,则不仅倍感亲切,而且更能体悟到它是唯一有效的精神武器!任何对中国现实问题的疑惑,几乎都能在《资本论》中找到一定的答案!其他任何理论、任何学派充其量只是一些辅助工具或补充手段。事实表明,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就会使人迷失方向,无法看清现实的本质,也认识不清其他理论、学派的真实面目!

时下流行许多所谓的经济学新理论、新思想,包括那些诺贝尔奖金得主的观点,真正能站得住脚的理论,不过是换了一个角度重新阐释了前人的思想,换了一套新的概念和新的术语而已,未必有什么创新。例如,所谓的人力资本理论,其内容并没有超过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及其价值的理论,只是用“人力资本”的新术语表述而已。既没有马克思全面,更不如马克思深刻!,只因用了“”的新术语,似乎成了“新思想”“新理论”,给人以某种错觉……。马克思的《资本论》,博大精深,至今没有哪个经济学家的理论能及得上,“马克思主义过时”的说法,恰恰是无知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

当今有不少“马克思过时论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社会结构等方面发生了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巨大变化,因而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它把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空界限混为一谈,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指导意义。

这一错误的理论、观点在国际、国内都有所表现。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认为,既然真理总是相对的,那么,从这一点出发,就可以推论出马克思主义也是相对的。但是,他们对真理的相对性又作了错误理解,以为在历史上马克思主义曾经是科学的,由于时代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就完全不适应了,完全“过时”了。例如,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端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波及整个世界的以电子技术为中心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所带来强大冲击,西方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第二次浪潮社会的产物,在新技术革命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面已经“失效了”,即所谓“不能借助马克思去了解高科技的现实”(阿•托夫勒)。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理论都打着维多利亚时代资本主义的烙印”,“古典马克思主义已不再能确切地说明先进资本主义的现实状况,而是一种使用‘希求语气’的政治空谈”(赖特•米尔斯)。以上是资产阶级思想家作出的马克思主义在总体上已经“过时”的结论。

但是,也有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没有明确地作出这样的结论,而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观点的现实性和普遍适应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在其《单面人》中分析了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机械化和自动化对于发达工业社会的劳动过程的影响:自动化改变了工人在生产中创造剩余价值而受资产阶级剥削的地位;
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高消费使工人同化于资产阶级。他由此推论出: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了“劳资一体化”、“无产阶级被融合”等。

哈贝马斯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一文中也认为,由于技术和科学成了主要生产力,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应用前提便从此告吹,科学技术的进步业已成了一个独立的剩余价值的来源;
由于在发达工业社会,经济调节和政治操纵的技术统治制度已经取代了任何可以明确规定的阶级统治,阶级矛盾成为隐而不见的了。

凡此种种,就是企图用“科技史观”取代唯物史观;
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用利润是组织管理生产报酬的理论取代剩余价值论;
用“经理阶层主体说”取代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
用“工业社会论”、“社会趋同论”取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等等。它们的基本理论根据其实就是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已“不再适用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同西方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围剿”相呼应,国内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也鼓噪起“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过去的东西,它有利于理解上一个世纪的问题,但不是今天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陈旧的思想武器,无法应付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现在我们要寻求新的真理;
中国的问题不能依靠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他们还以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中出现某些失误和挫折为理由,公然断言马克思主义已经失去了对当代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宣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主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也已经“过时”。认为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不能解决中国现代的问题“不只是一个,而是不少”。马克思主义只有在“闹革命”的地方“受欢迎”,在搞建设的地方则“不需要”和“不适用了”。在今日中国,马克思主义已不具有“普遍性”,必然被“革新”,否则,就会被“抛弃”。

其实,“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并不是新东西,早在1896年,在国际工人运动中,修正主义的鼻祖伯恩施坦就曾公开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要求“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学说。随后,考茨基的社会主义和俄国的孟什维主义等,也都借口时代的变化,要求工人阶段政党检查自己的“精神武器”,即对作为工人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修正”。实际情况是,每当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和工人运动遇到困难时,总会有“过时论”出现。

但是,历史也一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由于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但在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史上从未出现过“过时”或“不适应”的情况,历史还将证明,它在将来也永远不会过时。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发生了各种变化,但是,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并没有根本改变,也没有最后消失,资本主义逃避不了其最后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因此,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和所得出的基本结论也不会过时。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失误、挫折甚至暂时的倒退,除了某些复杂的历史原因外,根本的就在于偏离和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不会过时,指的是它的基本原理不会过时,而不是指它的某些具体的结论不会因条件的变化而做某些修正和改变。而这与所谓“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有着本质的区别。少数“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者虽然承认马克思主义曾经是真理,只不过现在“过时”了,其实质还是要彻底否定和取消马克思主义。对这种错误的理论、观点,我们必须予以批判。

(1)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的表现: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
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它体现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制度;
终身雇佣制度;
职工持股计划;
社会福利制度。当代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这些变化,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于其分配关系的新调整,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由此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第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是:传统的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实现了从传统劳动方式向现代劳动方式的转变。

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是: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
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
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否认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一、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如何定位

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是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但是这一新阶段究竟应叫什么?怎样概括这一新阶段的特征,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

1、一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这是主流观点。李琮等人是其代表。他们认为,对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的转变时期,仍然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阶段。

2、二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黄素庵、甄炳禧把20世纪9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称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李景治、向文华等人也持此观点。他们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国际经济的一体化,资本加速向国际化发展,到90年代则呈现明显的全球化倾向,国家垄断与私人垄断结合在一起向全球拓展,当代资本主义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3、三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法国学者德罗奈持此观点。他认为,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后,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垄断资本是资本对人类社会生产的最高统治,它把生产的社会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使资本主义实现了历史性进步。

4、四是社会资本主义的观点。这是高放的观点。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社会结构到社会生活,从内部关系到国际关系,社会化的程度都越来越高,范围都越来越广,层次都越来越多,社会主义的因素在逐步增长,所以称之为社会资本主义(即含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比之其他名称更为恰当、更为准确。

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要策源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进程中的一次巨大的历史性飞跃。20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等技术接踵诞生并得到初步发展;
80年代后半期,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宇航技术、新材料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所有这一切,仿佛巨大的羽翼,把人类从机器大生产时代提升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时代。

2、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一、第二产业大大下降,第三产业迅速上升,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目前已达到2/3左右。第三产业的领头雁是高科技产业,而雁头就是信息产业,它们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和1/6左右。与此相随,蓝领工人减少,白领工人增多;
非知识型工人减少,从事信息处理的知识型工人增多。近年来,在美国数百万新的就业者中,知识型工人约占90%左右。工人阶级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战后,银行信用体系膨胀,金融组织不再仅有商业银行,而且还有大量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
金融资本与工商资本进一步融合,形成更为庞大的金融资本,扩大和加深了金融资本的统治。股份公司进一步发展,吸收的社会资本更多,企业组织管理更加严密,垄断资本可以用更少的股份控制整个公司,进而垄断市场,榨取更多的利润。从事高新技术行业的新型公司异军突起。公司兼并之风此起彼伏,资本日益集中和垄断,跨部门跨行业的超级企业集团和巨型跨国公司联翩涌现。从某个方面来看,企业组织形式的这些变化,增强了垄断资本抵御风险、增殖自身的能力。

4、国家从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干预者。国家或者利用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
或者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实行一定的发展计划,直接投资某些产业特别是公共设施,交替实行国有和私有,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
或者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限制过高收入和过度垄断,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所有这些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5、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为资本的扩张和增殖开辟了新的天地。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优势,扩大资本输出,进行不等价交换,甚至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巩固它们在经济全球化以至整个世界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把广大第三世界变成它们的廉价资源供应地、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对象和推销剩余产品的市场,从而造成了西方财富的不断增加。无偿利用巨额世界资本,是国际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研究者由于分析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强调的方面不同,大致上可分为三种观点:

1、第一种观点,现代科技革命推动论。这种观点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种种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于当代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飞跃所致。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现代资本主义去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矛盾。全球垄断资本主义是二战后新科技革命使生产力高度发达、高度社会化和资本高度国际化的必然产物。

2、第二种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干预和自我调节论。这种观点认为,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众多变化中,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在相当程度上推动并决定着其他变化的性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首先是加强“国家干预”,对资本主义延缓衰老起了关键性作用。其次,通过“体制改革”缓解了“制度危机”;
通过反对垄断,鼓励和保护自由竞争,使科技和社会生产力仍能获得较快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自发发展不同,资产阶级及其政府不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调整。自我调节是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新变化的内在动因。

3、第三种观点可以概括为资本主义发展潜力论。一些研究者强调,当代资本主义并未像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估计的已经“垂死”,自身仍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奚广庆、钟沛璋持此观点,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尽管矛盾重重,改革和高新技术发展使其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全球变暖谁之罪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2005年全球高奏的一曲主旋律。然而,回望即将过去的一年,灾难却有增无减。从袭击美国的飓风到南亚大地震,再到波及几大洲的禽流感,人们不禁要问:人与自然和谐了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灾难依然笼罩着地球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任重而道远。 
    今年灾难缘何多?究其根源,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越来越多的研
究证明,全球变暖“灼伤”地球村已是不争的事实。 
    由环保组织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12月发表的一份报告称,2005年将成为有史以来气候最糟糕的一年,因为气温比往年高,北极圈冰层融化比往年剧烈,大西洋飓风也比往年肆虐。今年还是亚马孙河流域几十年来最干燥的一年。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环境中心教授乔纳森?帕茨在2月发表的一份报告说,全球气候变暖并不是平缓发生的,而是表现为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增加。近年来,全世界热浪、风暴、洪水和干旱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加,人们应该警惕气候变暖带来的公共卫生危机,特别是热浪和空气污染导致的疾病和大规模传染病等。  
    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气候变化监测小组负责人斯蒂芬?辛格说:“苏格兰的雪消失、意大利蜜蜂减少、西班牙农作物歉收、德国森林面积下降、英国海平面上升,这些都是气候变化造成的危险征兆。” 
    那么,全球变暖谁之罪?研究证明有自然因素,更有人“祸”的作用。人类在过去几百年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变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消耗,造成污染物大量排放、自然资源枯竭和生态日趋恶化。全球变暖是人类亲手破坏与自然原有的和谐的结果。恩格斯曾忠告:千万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之中。因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频繁的灾难,唤醒了人类的理性。人类进一步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犹如毛和
皮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005年人类向控制全球变暖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经过多年努力旨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2月正式生效,11月世界气候变化会议通过议定书执行规定,这意味着今后各国减排温室气体已有法可依。 
    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威胁人类未来生存的挑战,国际社会已表现出“必须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这一共同意愿。但如何把愿望转变为现实,如何通过公平、有效、各方都能接受的行动纲领,把公约落到实处,实非易事。国际社会在不断朝这一方向努力,有进展,也有分歧。    国际社会取得的基本共识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必须关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贫困等问题。迎接气候变化的挑战,最终要依靠技术,技术创新和技术转让。  
    从海啸、地震、飓风,到禽流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然灾难发生的多样性和不可预知性在增加,破坏力也越来越大。正因如此,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重大危机应对能力的建设是当务之急。不少国家正在认真研究重大危机的规律,积极探索应对战略,采取各种措施,努力避免重大危机的发生和尽可能减少重大危机造成的危害,并在危机中寻找机遇,促进发展。在全球化时代,重大危机应对也已成为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 
    共同的灾难促进了全球大合作。1月,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举行世界减灾会议,描绘未来10年减灾前景;
3月,八国集团环境部长承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解决非洲气候问题;
9月,地球观测组织宣布将用10年时间建成全球观测系统;
12月,参加世界气候变化会议的发达国家同意出资,用于今后两年多个全球环保项目的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是在受到破坏之后才被人类所认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村是我们目前生活的唯一家园。解决像全球变暖这样世界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善待地球,共同保护人类的家园。在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让我们共唱和谐之歌,祈祷灾难远离地球村。-
      Art does not reproduce the visible; rather, it makes it visible.
                                                    --  Paul Klee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大量燃烧煤炭、天然气等产生大量温室气体;
肆意砍伐原始森林,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
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
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
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
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

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为寒带(北方)森林、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三类。据专家介绍,今天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经过8000年的进化才逐渐形成的。

今天,所有的原始森林都沦为伐木业大规模开采利用的目标。在热带地区,许多现在已荡然无存的森林就是在过去的50年被砍伐一空的。仅1960年至1990年,就有超过4.5亿公顷的热带森林被吞噬,占世界热带森林总面积的20%;
还有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在砍伐、农田开垦和矿产开采中退化。

而且,全球的非法砍伐和非法木材产品交易还在继续加剧,尤其是在拥有热带森林的发展中国家和政府执法不力的俄罗斯等国。而国际市场对廉价木产品的需求,又进一步恶化了这一状况。

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危害

全球有40个左右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领土。它们面临着许多不利处境,包括资源种类缺少、经济上被孤立、土地和海洋环境退化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可能引起的海平面升高的问题。应地球问题首脑会议的要求,联合国于1994年在巴巴多斯召开了“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全球会议”。会议强调了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和生态脆弱性问题,并通过了一个议程(即《关于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巴巴多斯议程》)。该议程阐明了各国政府及国际社会需要采取的各种政策、行动和措施,以支持这些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丕远:“全球变暖”已经引起了整个生态环境的变化。首先,“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雨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
其次,“全球变暖”破坏和影响了生物链、食品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中国东北过夏天。由于全球变暖使我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晚,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另外,有关环境的极端事件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等。

政治 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对能源的消耗,必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的影响。应在发展中国家“减排”,还是应在发达国家“减排”成为讨论的焦点问题。发展中国家如同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儿童,需要通过消耗能量来促生长,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2013年后的“减排”问题必然会集中再发展中国家。有关阻止全球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气候问题其实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政治问题。

气候 降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增加。

海洋: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海洋中蒸发的水蒸气量大幅度提高,加剧了变暖现象。而海洋总体热容量的减小又可抑制全球变暖。另外,由于海洋向大气层中释放了过量的CO2,因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

农作物 全球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其二,降雨量增加尤其在偏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变暖伴随的CO2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产量。

云层 全球变暖会导致云层中的含水量增加,吸收更多的红外辐射。但科学家又观察到热带的暴风云会在较高温度下升到高海拔处,产生大量的降雨,使对流层的湿度降低,减缓变暖趋势。

海冰 一般来说温度上升必将会加速冰雪的融化,增加海水对太阳能的吸收,加剧全球变暖,但同时海冰的消融又会加强海-空之间的热流,降低气温。

人体健康 (1)全球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因为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2)全球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3)全球变暖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当蚊子叮咬一个带有传染病毒的人时,这种病毒就会跟随血液进入蚊子体内开始繁殖,并通过下一次叮咬进入某个健康人体内完成病毒的传播。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体内病毒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将随之提高。夜晚和冬季温度上升,大大延长扩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靠它传播的疟疾、猩红热、黄疸、脑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4)全球变暖会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的自然灾害,直接导致粮食减产,也使当地居民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威胁,同时会加速某些靠水传播的病毒的扩散速率,如脑炎、痢疾、高烧等。

【篇2】马克思事迹作文

一.

第一部:《人生》,是一首诗,7段28行。

第二部:《查理大帝》,一首诗。

详情:查理大帝是暴君,他统一了欧洲,但是马克思称赞他。

第三部:课程表

第四部:翻译

第五部:数学试卷

第六部:中学毕业证书

第七部:宗教作文《论信徒和季度为什么要结合为一体》1835年8月10日

详情:一.论信徒和基督统一的根据

1.历史

2.人的本性

3.求主基督本身的道

二.信徒和基督结为一体的含义

1.以爱注释,精神交融

2.遵从命令,彼此作出牺牲

三.作用

1.提升了人的德行

2.安妥灵魂,是灵魂得到快乐。

第八部:《青年在选择就业时的考虑》

详情:一.职业选择的误区

热情——虚荣心的反应

幻想

二.职业选择的三个依据

1.父母人生经历的参考

2.社会关系的制约

3.个体的本质和能力的限制

三.职业选择的责任,标准,目标

——人类的幸福,人自身的标准

二.从马克思文学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

(1)当时德国中学教育的健全和发达程度

①语言的训练

②历史教学

③自然科学

(2)马克思开始显现一个思想家特有的基质,意向和思路。

1文化底蕴

2自觉的历史意识

3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宏观把握和大跨度思维(历史-历史学家,现实-当事人的评价,未来-现代人的分析)

(3)然的缺陷

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该是罗马国家比较幸福的时代

一.对历史时代批判的三种方式

(1)时代与其他时代的比较

(2)当代人后代人对这一时代的评价

(3)物质文化水平

补充:王政时期:元前753-前510

共和时期:前509-前30

帝国时期:前30-476

三.的自由是-定在中的自由

四.哲学与世界关系的角度解释

博士论文的解读

一.回到古希腊衰落的时代

题目: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的自然法哲学差别

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马克思读出了能动性,个性,而不是本原

(一)一般比较

1对象

2关联起来的依据

3管理按时来比较的困难

4产生差别的原则

5结论

(二)具体比较

1原子的运动

2原子的质

3原子的质可分不可分

4原子在时空中的度量:时间

5天体,天象

二.如何对自由,自我意识的论证

德谟克利特:重视必然性——原子运动——自然下垂

伊壁鸠鲁:重视偶然性——原子运动——偏斜运动

把他们引入人生,人生中充满了偶然性,而这种偶然性就是自我意识。

自由就是不服从必然性而不服从必然性的自我意识。

【篇3】马克思事迹作文

阐述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并结合实际谈谈这些规律对我们的启示: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双方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贯穿于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之中并支配其他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二、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又叫质量互变规律,它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量变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在数量上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量变与质变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趋势和结果。由量变到质变的数量界线就是度,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又叫肯定和否定规律,它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总趋势。当事物的肯定方面占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处于量变阶段,当矛盾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而占支配地位时,发生矛盾转化,量变也就转化为质变,标志着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恩格斯指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辩证法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有许多将辩证法运用得活灵活现的经典例子。例如:“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
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道出了评价改革开放要看主流的道理。又如:“按锁配钥匙,锈锁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钥匙后配。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告诫人们做思想工作要尊重规律,要讲究循序渐进。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想去找工作,做兼职,特别是我们大一刚来的新生,经常也会有学姐们到宿舍来推销哪个兼职公司。但是我想说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适合出去做兼职,必须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为大学生兼职既有利也有弊,兼职时,可以培养交际、处事等方面的能力。人是锻炼出来的,兼职可以让人早得到锻炼。早出炉,早得到真金。以后找工作,关键是个人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兼职的人比没有兼职的人更成熟,更能适应社会。竞争是残酷的,只有不断地充实、锻炼自己,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有些同学没有经验,容易上当受骗,还有一些同学认为兼职可以赚钱而荒废学业。能力的锻炼固然重要,但我们做事情要权衡利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经过慎重考虑后再做决定。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这两种状态,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急躁冒进;
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贻误时机;
反对不顾分寸,盲目乱干,做事过头。就如同我们高考前的复习工作。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天才,面对数学难题一开始我们很多都不会做,但是如果你多做题目,大量的积累做题经验后,你的数学水平就会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可见唯物辩证法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可谓是无处不在,他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只有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才能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论述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表现、结果并阐述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形成原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从隔绝走向交流,世界贸易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实质:是发达国家因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即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特点: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消费的全球化。

表现:①国际贸易迅速的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② 国际金融的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③ 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④ 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⑤ 国际组织的建立。⑥ 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等。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应对之策

(一)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广泛吸收、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提供了极为广阔的舞台和便利的条件,为我们缩短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但是,经济全球化化使我国国民经济对外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使我国经济面临着其他国家经济波动冲击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同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经济霸权和文化霸权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冲击。

(二)以经济全球化为契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大潮中,中国如何消除、克服和避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为契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是当

前必须审慎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

以下应对之策: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国家的主权。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之间的交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很难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完全分割开来,怎样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世纪我国应思考的问题。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不是别人走过的老路,也不是与资本主义隔断的绝路,而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而又符合经济全球化背景的创新之路。在走这条道路时,我国要善于同资本主义打交道,吸收和借鉴其有益的东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当前,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全球化,伴随这种全球化而来的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全球的扩散与渗透。为此,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时刻维护国家的主权,以免沦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属物。

2、继续加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利

用资本主义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使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我国把握契机,加大对外开放,一方面可以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加快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优秀管理经验和经营方式,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经济管理体制。此外,还可以通过国内外两个市场、多种资金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此同时,还应逐步推进商业、外贸、金融、保险、证券、电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外商来华投资,鼓励本国企业到境外投资或经营。

3、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廉洁、高效、公开、服务型、信息化的政府,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2001 年底,中国加入了WTO。WTO 要求其成员国政府的行为必须受WTO 法律体系框架的约束,否则,违规成员国将受到相应制裁。我国虽然已经加入WTO 四年了,但政府行为还有不适应其规则要求之处。为此,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廉洁、高效、公开、服务型、信息化的政府,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4、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培养高素质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当前信息社会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通过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制度和科研院所的改制,建立起鼓励科技人才创新的机制。科技创新将推动市场发现,而市场发现又将推动人才开发,由此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同时,还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以满足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需要。

5、积极倡导并参与建立国际新秩序。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政治的全球化,一方面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另一方面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与冲突。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秩序,以处理国际社会中的各种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关系。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代表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要积极倡导并参与制定国际规则,促成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必须坚持公正、合理、平等、进步的宗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国家、民族不分强弱、大小一律平等,和平解决国际冲突和争端,捍卫国家主权。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教育活动阐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我们不能否认这是铁一般的事实。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现在就让我们谈谈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通常在历史舞台上,人们通常把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意识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把默默无闻的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置于视野之外。是因为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少数剥削阶级掌握经济、政治权利,高高在上,独断专行,似乎他们在为所欲为地主宰历史。多数人民群众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并处于私有制社会无权的地位,受剥削,受压迫,其积极性备受压抑,其历史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历史的承认。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却是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总的来说,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例如在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农民迫于残酷的剥削压力进行起义,虽没有取得胜利,推翻秦朝的统治,但是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又例如清朝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的压迫和剥削,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了历史发展的结局。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劳动群众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传播生产经验,不断地改进和发明生产工具,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历史的进步。离开了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社会无法存在,人类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正如古人所说:食必常饱然后求其美,衣必常暖然后求其华丽,居必常安然后求其乐。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物质和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经济学家…..都是把人民群众中分散的、不完全的、不系统的知识集中起来概括出来的结果。我国古代的《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是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经验的 概括和总结,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医学、农业和手工业等方面的科技成就。我国古代的万里长城、兵马俑、敦煌壁画、故宫等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国北宋时期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毕升,元代纺织技术上的革新家黄道婆,英国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纺织机的珍妮机,爱迪生,富兰克林,狄慈妮等都是劳动人民出身。尽管劳动人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艰苦的生活条件剥夺了他们受教育的机会,但仍然创造出不少科学文化成果,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就不可能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都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自发地实现和完成,都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而且我们坚信这时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越高,社会变革就越彻底,越深刻,历史任务就完成的越顺利。奴隶起义、农民起义运动、无产阶级革命都是人民群众参与的社会革命。例如,斯巴达克斯率领的奴隶起义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为新兴的封建制扫清了障碍;
法国大革命为封建王朝土崩瓦解,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我国的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切的革命运动都是由人民群众起来摧毁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斗争,离开人民群众的参与,都不可能获得成功。由此看来,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条件,但也存在着许多有待完善和改进的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还有不完善之处,科学文化还比较落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篇4】马克思事迹作文


辨析:
1.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这句话是错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服务的对象是无产阶级,这里的含义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是服务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的思想武器,对不信马克思主义的当然起不到服务作用。而无产阶级及马克思主义者运用这种理论的目标是解放全人类,并不是单单解放自己,因为实现共产主义之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没有了。
一句话马克思主义是服务于无产阶级用于解放自己和全人类的思想武器。
2.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答:观点正确。这句话反映的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唯一特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2.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只能依赖于物质而存在。另外,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所以,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总之,观念是人在劳动创造和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意识,它是外界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并影响着人的物质生活。所以,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3.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是一个整体,因此我们要不全部吸收要不全部抛弃。
答:观点错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统一是指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即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面,而不是一面,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即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传统中医药文化虽然作为一个整体,但仍是矛盾对立统一的整体,仍然存在两面性,既有其精华之处,同时存在不足的地方,全部吸收或者全部抛弃都没有看到其两面性,即没有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因此此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对待传统中医药文化,我们应该批判与继承相统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答:这句话说明生产力水平对生产关系性质的决定作用,是正确的。手推磨或蒸汽磨既是一种具体的生产力,又是一定生产力水平的标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它们之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关系食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本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便由新变久,走向自己的反面。当生产关系不能


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在乎劳动,而是通过知识的创新实现的,所以剩余价值不再是雇佣工
人创造的,而是知识精英创造的。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价值增长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雇佣工人的劳动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的剩余价值表面看,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实现了剩余价值的增长。事实上,资本主义者通过知识的创新等方法增加了劳动工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使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本质上说,知识的创新是增长了剩余价值,但是也是依靠工人实现的。
6.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既然是必然,所以我们等其自然而然的实现就行了。答:错误。
(1)
人类社会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按照人类社会自身运动的规律的必然结果。
(2)
但是,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并不是自动转化的过程。社会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内在包含着人的努力奋斗,它不会自动自发的实现。社会规律产生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它本身就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规律。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过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自觉能动性,离不开千百万人们群众的长期的实践斗争。

7.天才无论怎么说大话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来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式的
挥写,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睛,长脖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一只眼睛,增长了脖子两三尺而已。
答:正确。原题是说明,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种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对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绝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如果把人对于对象的反应过程看做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所以原命题正确。
8.辩证法在对现成事物的肯定的理解,同时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及对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答:正确.这是马克思辩证法、特别是对辩证否定观的革命批判精神的科学阐述。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相互斗争,到一定阶段,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事物发生质变,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这就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在辩证否定观看来,现存事物都是暂时存在的,它必然被否定,必然灭亡,为新的事物所代替。当现存事物还有存在的理由之时,我们要肯定它,但当它丧失了存在根据和理由时,又必然被新事物所否定。这体现了辩证法否定观的科学态度和彻底革命的精神。它说明,"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9.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答:此题前提是正确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


社会历史有重复性。但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一再表现,并不是说以前的任何历史事件都会在以后的历史事件中重复出现。社会历史事件是个别的、具体的,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从这个意义来说,社会历史事件不可能重复出现。
10.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在战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这说明了帝国主义并非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是
很有活力的资本主义。
答:①观点片面。②与二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发生变化,包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五、政治制度。③发生新变化的原因有:一、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二、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四、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④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其次,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它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因此,二战后的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
简答题: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
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
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搞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1)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就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正确得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2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一方面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按照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唯意志论、“精神万能论”;
另一方面,又要有革命的热情,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反对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宿命论。掌握这一原理对于贯彻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于克服“左”或“右”的错误倾向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答:物质资料生产是人们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它由人的劳动,生产资料登要素构成,生产资料又可进一步分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构成劳动过程的最抽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要素,只有这些得以存在和发展,社会的其他活动如政治、文化、艺术、宗教登才能够得以存在和发展。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3.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可概括如下: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任务,是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称自己正确,而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因此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由此可见,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客观和主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综上可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答: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认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
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
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一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史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与表现
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表现: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7.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学发展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人们的劳动方式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给人们学习、工作、交往带来极大便利。最后,促进可思维方式的变革。如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推荐访问:

本文标题:马克思事迹作文(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41209.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马克思事迹作文(全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