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06-15 18:00:04 |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

 

 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1 年 3 月 23 日《人民日报》发布文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文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如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出指导意见。

  第一要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做好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的衔接,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有利于层层压实责任,健全工作体系,有利于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

  第二要加强政策的有效衔接。

  要做好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等多方面政策的衔接,在过渡期内保障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再贷款帮扶政策创新、用地计划指标合理使用等。要因地制宜完成各项政策的衔接与落实,要让政策真真正正的惠及民众,以广大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为目标,确保乡村振兴初期工作顺利开展。

  第三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防止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出现返贫现象,通过机制快速发现返贫致贫人口,实现动态清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

 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

 

 社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调研报告

 当前正处于全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初期,X 街道 X 社区作为距离主城区约 X 公里的城郊社区,贫困户已全部脱贫,街道和社区两委扎实开展“四个留下”工作,不断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现将 X 社区的基本情况及现状、面临的现实难题与应对策略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现状 (一)基本情况 X 社区位于 X 市城郊,距主城区约 X 公里,社区辖 X 个居民小组,X 户,X人,汉族聚居,贫困户 X 户 X 人,低保户 X 户 X 人;社区现有党员 X 名,积极份子 X 人,党总支部下设中心、园区 X 个党支部,X 个党小组;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 X 个。有社区干部 X 人、民生监督委员会 X 人、扶贫志愿者 X 人、文化志愿者 X 人、警务助理 X 人;社区总面积 X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X 亩,林地 X 余亩,荒山荒坡 X 余亩,海拔 X 米;社区现有劳动力约 X 人,外出务工 X 人;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 X 街道党工委的关心和支持下,X 户贫困户 X 人成功顺利脱贫。

 (二)发 展现状 1.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已全面完成,X 盏路灯已安装,修建文化广场 X 平方米,为居民出行安全、文化娱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产业发展初见雏形。已成功打造 X 市 X 区“七星缘”农业园区,由贵州硕丰现代农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区以“三权”促“三变”方式,明确了耕地、荒山所属权,通过“居委会+合作社+园区+农户+贫困户+计生两户”模式,吸纳 X 户 X 人(其中贫困户 X 户 X 人,计生两户 X 户X 人)以土地、“特惠贷”资金入股,同时在园区务工,解决劳动就业,增加经济收入。园区建于 X 年,占地面积 X 余亩,规划分三期建设。第一期已投资 X万元,完成机耕道、给排水、生产便道、办公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种

 养殖循环体系,建成 X 亩露地精品水果,特色蔬菜种植基地、QQ 农场 X 亩、大棚精品水果 X 平方米,特色农家乐山庄 X 平方米、X 头可乐猪和 X 羽林下土鸡养殖基地。二期计划投资 X 万元,建成露营区、生态餐厅、亲子农场、野外骑行区、真人 CS 基地、道家文化体验区;三期计划投资 X 万元,建成接待区、休养区、儿童游乐园、养生文化体验园等。目前,园区项目正按计划有序进行。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突出选优培强, 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一是精准摸排,把能用之人选出来。以第十一届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围绕社区“两委”班子运转、工作实绩等情况,深入群众精准摸排,选出一批政治素质高、综合实力强的人作为社区“两委”后备干部人选,配齐社区后备干部力量。目前,社区已储备“两委”成员后备人选 X 人、优秀妇女后备人选 X 人、X 岁以下年轻后备人选 X 人、退役军人后备人选 X 人。二是搭建平台,把培养机制建起来。通过定期组织后备人选参加学习、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后备人选的综合素质。搭建跟岗锻炼平台,把合作社管理人员、居民小组长等优秀的后备干部安排到各类实践岗位上锻炼,为后备人选进入社区“两委”班子提前做好准备。三是加强管理,把干部形象树起来。通过星级管理、积分管理等方式,对社区干部、后备干部进行考评管理,加强考评结果运用,推动社区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不断增强、党员党性认识不断强化,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二)坚持支部领办,留下一批活力强劲的合作社。一是支部引领掌舵合作社。成立贵州硕丰现代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合作社理事长,“两委”成员与合作社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目前,党支部按照“合作社+园区+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打造了 X 亩的“七星缘”园区。二是干群合力监管合作社。建立社区“两委”、党员、群众参与的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健全合作社监管制度,全力抓好合作社的建设、管理指导和账务监督。三是项目支撑壮大合作社。以壮大合作社发展为契机,打造露营区、生态餐厅、野外骑行区、农耕文化体验园等特色项目。目前,已建成 X 余亩精品

 水果、特色蔬菜种植基地、可容纳 X 头可乐猪养殖基地和 X 余羽林下跑山鸡养殖场,农产品销售额达 X 万元;开拓了亲子农场、草莓采摘园、葡萄采摘园、休闲农庄等项目,累计接待游客 X 人次,实现收入 X 余万元。

 (三)

 注重多元发展,留下一份殷实厚重的村集体资产。一是社群结对抱团发展。通过到居民组召开院坝会、板凳会,到农户家中走访等方式,动员社区 X户群众(其中贫困户 X 户)以土地折价入股、X 户以中央专项扶贫资金量化入股、X 户以“特惠贷”资金入股加入合作社,目前,累计吸纳贫困户入股资金 X 万元,占股 X%,社区集体入股资金 X 万元,占股 X%,园区实现营业收入 X 万元,带动贫困户增收 X 万元,实现合作社、党员、群众、贫困户抱团发展。二是专家帮扶助力发展。邀请贵州省农业委员会专家,对合作社种植的小麦、蔬菜、蜂蜜等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帮助合作社发展的农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证书,注册“七星缘”特色农产品 X 余种。聘请专业的包装设计师,开发出不同重量规格的产品包装,全力打造本地特色农产品。积极对接市区农业专家、本地“土专家”加入党员技术培训先锋队,做好农产品种植技术指导,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品质。三是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依托现代通讯媒体建立了微信店铺、美团店铺,成立了快送“跑跑”队,搭建起新鲜蔬菜、水果从田间地头到厨房餐桌 X 小时的“线上”销售平台。依托资源禀赋及区位条件,开拓亲子农场、草莓采摘园、葡萄采摘园、休闲农庄等项目,累计接待游客 X 人次,实现收入近 X 万元。目前,通过多元发展,村集体资金积累已达 X 万元。

 (四)聚焦党建引领,留下一套高效管用的乡村治理体系。一是探索“三个一元”机制。由街道每月匹配 X 元、村级每月匹配 X 元、群众每户每月筹资 X元作为奖励资金,通过开展“红黑榜”评比,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有效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推广“十户联防”机制。按照“住户相邻、互帮互助、协同关爱、携手发展”的原则,以社区住户相邻的 X 户为 X组,由村“两委”干部、中共党员、有较高威望的村民担任联防组组长,到户化解村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大事小情,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三是建

 立“十员联动”机制。建立“民生服务员”“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等十员队伍,围绕宣传方针政策、联系困难群体、引领发展产业等工作开展服务,推进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

 三、面临的现实难题 (一)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载体较少、生产经营模式探索运用不够。如,X 社区农户历年来一直以玉米种植为主导产业,玉米为高杆低产农作物,想让农户从“粮农”变形,群众担心影响收益,都不愿先行先试,导致产业老化,缺少市场竞争力,产业发展原地踏步。社区目前在卫生宣传整治、家风家教文化等方面挖掘和弘扬力度还不够,引导群众易风移俗方面亟待提升,部分村民自治的积极性不高,主动参与村级产业发展的激情不高。

 (二)合作社带领群众发展的能力有限。由于多数年轻有文化的群众均外出务工,留在本地的多是文化水平低、年龄结构偏大的群众,导致合作社难以吸纳优秀人才,合作社受成员学历不高以及缺乏经营管理办法等因素的影响,在推动和发展产业上存在思路不清的现象,探索本地优势合作社发展的新方法新举措不多。如,合作社现有社员 X 人,普遍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呈现出文化程度偏低,发展产业上存在思路不清。

 (三)乡村旅游产业难以形成规模。主要原因是 X 社区地处城郊结合部,虽具有旅游产业发展的地理优势,但由于自身土地资源不多,无法发展规模的种植产业。

 四、应对策略 (一)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上再下功夫。坚持把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大力统筹发展乡土人才、资源积极参与到合作社,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牵头,深入研究地方产业优势,完善配套服务保障机制,做优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做出合作社自己的品牌。

 (二)在领办创办能力提升上再下功夫。加强对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着力提升管理能力、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增强合作社发展潜力。同时,邀请农技专家深入产业点、田间地头,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大力培养一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致富带头人队伍。

 (三)在党建引领村民自治上再下功夫。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在乡村治理中核心引领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让村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进一步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体系建设。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报告 一、某镇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 某镇位于__县东北部,因驻__村而得名。耕地面积 5.8 万亩,区域内光照充足,灌溉便利,积温高,水质好,属哈密瓜的生产区。同时某镇依托棉花种植优势,建成了多家棉花加工企业,有木材加工企业多家,形成__县东北片最大木材加工基地。近年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北部杂果区、中部冬枣葡萄区、南部哈密瓜生产区的产业格局。目前,冬枣、苹果、哈密瓜和畜牧业已成为某镇镇域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

 党的十九大以来,某镇财政所立足镇域实际,以助力脱贫攻坚、发展致富产业为工作重点,牢固树立“依法理财、为民服务”理念,不断夯实镇财政实力,重点保障民生支出,着力为乡村振兴提供财力支撑,积极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强资金保障,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科学安排、合理调度,优先保障民生等涉农项目资金。严格项目管理,依托财政资金就地就近监管系统,建立财政涉农资金管理清单,全面反映财政涉农资金的规模和结构、项目进度和资金拨付情况,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提升作风效能,继续加强财政干部职工业务能力提升,进一步规范和简化办事流程,深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办事效率,扎实开展了服务消除贫困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乡村面貌和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百姓生活的幸福感进一步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做了有益探索。

 二、乡村振兴发展中存在问题

 当前,某镇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发达,现代农业发展乏力。建设现代农业,就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不断提升农村的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优又快发展。通过积极探索规模式经营和集约式经营等方式,提升农村“三资”整合整治力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当前,某镇村民合作的愿望比较强、需求也较大,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扶贫产业园建好了,但是如何有效管理,有效经营,变亏损为盈利,迅速拉动对贫困户的帮扶能力,对镇域经济的拉动能力,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短板,亟须加快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产业支撑体系,切实增强发展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转载 于:wWw.dYhzDl.cn :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报告)。

 2.人居环境整治不彻底,生态治理资金投入不足。习总书记来陕调研时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近年来,某镇一直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尽管县财政在“三农”领域的投入逐年加大,但镇党委政府用于乡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领域的农村财政资金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生态治理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居环境的治理。

 3.乡镇建设资金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想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撑。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幸福感。部分村在改善村道路交通打水泥路需要村党支部垫资;为村民解决用水不足、贫困户房屋修缮、异地搬迁户复绿等问题得想方

 设法凑钱;改善人居环境,实行“三改”:改厕、改大门、改厨房,虽然每户有一定数量补贴,但资金仍然不足等等。

 4.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积累明显不足。目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仍然是薄弱环节,虽然县局已经在扶持持农业新兴产业、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财政政策上给予了很大支持,但一些村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向不明、思路不活、办法不多,对发展集体经济还停留在喊口号上,或者只是有一些初步的设想,缺乏具体的思路、措施、办法,没有付诸实际行动;有的村级集体经济资源缺乏,土地大部分承包到户,村集体可利用的资源资产少,绝大多数村所属的林地、荒地、机动地等村级集体资源资产已拆分殆尽或发包出租,导致发展集体经济既无土地可用,又无资金来源。有的村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存在“等靠要”思想,只想“输血”、不想“造血”。

 三、乡村振兴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是找准自身位置,提升基层财政所服务功能。要做好一个部门的工作,发挥好职能,重在精准定位。__财政所找准自身位置,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对群众是服务窗口,对镇党委政府是帮手,对上级财政部门是桥梁和纽带。群众是民意的来源,通过设立为首问责任岗,来办事的群众可以舒舒服服的坐在吧台凳上查询补贴信息,吧台上摆着群众意见本,来办事的群众可以将要求填写在上面并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进行评价。同时财政所的进门口还设立了群众意见箱,方便群众反馈意见。工作人员定期收集反馈信息,分类汇总。将对财政所工作人员的意见进行归纳,组织干部学习,及时整改;将对镇党委政府的意见反馈给镇政府,并给出所内意见,做好帮手;将对上级财政部门的反馈意见进行提炼,呈报上级财政部门,当好桥梁。通过精准定位,为助推“振兴乡村”下好“棋”。

 二是突出问题导向,注重镇域产业发展。只有产业兴旺,才能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增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某镇在打造特色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重点着力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探索和创建,全面推行“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或产业大户”的多元合作模式,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发展,互促共赢,实现农民受益。一是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向乡村,提升乡村产业供给体系质量。二是不断稳步提高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满足农村居民对收入快速增长的迫切需求和强烈期盼。三是以创新理念发展农村互联网新业态,充分抓住 5G 时代农村电商机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精品小镇,解决平台不强的问题。以特色产业为基础,走产业兴镇、产业富民、产业支撑发展的路子。文化是特色精品小镇的“内核”。聚力规划引领建设精品小镇。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做好小镇空间布局、项目谋划,让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做到“一镇一风格”。大力发展消费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三是注重生态建设,打造美丽人居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相对于城市地区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但近年来以农村人居环境不佳、农业面源污染为代表的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某镇力争将不良降到最低,以农村环境整治为契机,全面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卫生改厕、环村林带、河湖池管护、污水治理、铁腕治霾等工作,全力打造现代化美丽__。同时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某镇 2017 年建成全县首个村级文化大院,以村民综合服务中心为阵地,通过设置文化墙、印象宣传册等全面展示__历史文化、风情人物和农村新貌,让文化回归乡村。今年,某镇依托党建、文化,进一步打造多样式文化大院,继续构造多元素的文化大院,让文化回归人心。

 四是创新发展思路,探索村集体经发展新模式。在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中,切实加强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开展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是实施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县委、县政府“1+”思路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产业兴村经济行动的具体实践。不断加强政策理论、财政财务管理知识的学习,不断夯实日常财务管理基础。同时,__财政所作为镇域财务管理主体,进一步转变管理理念,做到主动监管、热情服务,合力促进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以县农投公司培植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做强农业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在日常财务、账务管理进一步理顺管理管理机制、简化业务流程、明晰工作内容,__财政所作为服务镇村、加强基层财政资金安全监管的前沿阵地,积极主动承担起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财务账务日常管理,并将其纳入村级财务监管范畴,切实发挥好就近就地监管作用,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全力打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同时,更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我们将继续把优势做强、把特色做特、把产业做大、把机制做活、把环境做优,充分尊重人民意愿,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鼓励和引导全镇人民投身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为实现创建全县园林示范镇,打造美丽平安新__的乡村振兴愿景贡献基层财政力量。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思考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决胜之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同时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期。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在推动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提供了模式借鉴,决胜脱贫攻坚已成为当前不可退避的问题。要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压茬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攻克脱贫攻坚中的现存问题,借鉴脱贫攻坚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充分利用脱贫攻坚取得的资源优势,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 1.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脱贫是一个历史性话题,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完成脱贫这个硬指标。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精准施策,对口支援。通过产业脱贫、就业扶贫、异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教育支持脱贫及社会保障兜底脱贫等举措,使脱贫目标接近实现,贫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在脱贫总量上,贫困人口从 2012 年年底的 9 899 万人减少至2019 年年底的 551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 10.2%降至 0.6%,连续 7年每年减贫 1 000 万人以上。2020 年 2 月底,全国 832 个贫困县中已有 601 个宣布摘帽,179 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仅有52 个[2]。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总体解决,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先决条件。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2 年以来我国投入了大量资金和设备,如电力扶贫,国家电网全力确保每村每户电网的供应。交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之一,2016 年 9 月,习近平在指导交

 通运输工作时强调,“要致富,先修路”不过时。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带动社会完成农村公路投资 26 793 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 188.8 万 km。通过构筑“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的城乡全覆盖交通网,为贫困地区打通了“大动脉”、畅通了“微循环”,实现了“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的交通扶贫目标。脱贫攻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2. 乡村振兴是稳定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保障 乡村振兴是以脱贫攻坚战积累的丰厚资源为基础的,是进一步深化、丰富“三农”工作重点,是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重要战略部署。脱贫工作的重点是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的脱贫大多是由政府、企业、社会帮扶团体集中投入协作完成的,在短时期内即可实现脱贫。但由于长期以“输血”式方式进行扶贫,其内部缺乏必要的造血功能,或者说造血机能不强和内生动力不足,此类地区极易出现返贫[3]。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有效稳定脱贫攻坚成果,达到稳步富裕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 2 个方面。

 一方面,乡村振兴是防止返贫的重要手段之一。脱贫攻击战已解决了大数人的绝对贫困问题,但贫困人口造血功能仍不健全,极易出现返贫现象。据调查,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产业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据各地初步摸底,已脱贫人口中有近 200 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 300 万存在致贫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通过不断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型产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充分解决就业问题,稳定人们的收入,保障脱贫成果防止返贫。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是对脱贫攻坚“造血”功能的完善。脱贫攻坚基本是大量的“输血”式减贫。贫困地区虽然解决了绝对贫困,但是“造血”解决长期发展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可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等,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从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需要充分利用脱贫攻坚形成的资源优势,借鉴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和成功经验,在实现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压茬推进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1.推动产业发展 脱贫攻坚过程中推进产业发展的目的主要是“快速脱贫”,而乡村振兴目的是产业振兴,以产业为基础,扩大产业经营范围,可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基于此,需迫切对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精准施策,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及时淘汰一些同质化极高、技术含量低、耗能高的劣质产业。同时,应根据市场需求,着力打造高质量特色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改善生态环境 脱贫攻坚已基本改善贫困地区生活条件,乡村振兴的目标是“生态宜居”。脱贫攻坚致力于将产业和生态结合,以解决绝对贫困为目标,部分地区自然环境差,加之人们对居住环境不重视,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家禽养殖处理不当、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等现象普遍存在。乡村振兴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新农村,因此要加强环境整治,重点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推进厕所改革和禽畜粪便资源化利用,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实施村容村貌提升“六化”工程,以不断改善乡村面貌、优化人居环境。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转型阶段,要解决乡村生活中最基本的人居环境问题,坚决推进厕所革命、整治垃圾乱丢乱放、促进牲畜污染无害化处理等;要着力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建立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产业发展之间的良性、内

 生性循环机制,进而实现乡村生态宜居的目标。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

 

 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实现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我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脱贫攻坚收官之际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实际情况,注重从政策、产业、基础设施、人才等方面入手,把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进行科学的路径选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第一,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衔接。一是留出政策接口和缓冲期。要保持扶贫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在确保不因政策变动影响脱贫成效的同时,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逐渐将脱贫攻坚转型为常态化的扶贫机制,健全缓解相对贫困、解决多维贫困、统筹解决城乡贫困的长效政策体系。二是扩大政策适用主体范围。乡村振兴是一个涉及全方位发展的长期规划,不仅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更是要让所有农村居民共享发展机遇。现阶段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力点就是要激发全体农村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种政策的适用主体范围也要扩大到全体农村居民。三是丰富现有政策内容。要进一步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决策议事机制、绩效考核评估机制、事项跟踪办理机制、项目推进机制等,推动脱贫攻坚一整套有效机制办法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与此同时,将农村低保兜底、医疗扶贫等政策纳入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中,积极构建多元参与、通力合作的乡村振兴大协作大推进格局。

 第二,持续推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促进产业发展衔接。一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要在巩固前期产业扶贫成果的基础上,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有序实现扶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具有乡土特色和资源优势的产业体系,持续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战略空间。二是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随着脱贫攻坚既定目标的实现,传统农业产业结构也进入了调整期。因此,需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基础支撑,以农村改革和创业创新为引领带动,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为联结纽带,走农业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合作化生产之路,形成分工明确、紧密衔接、运行高效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三是打造以龙头带动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增收新模式。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规则,通过契约实现产品交易的联结;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升小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增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能力和造血机制;优化乡村休闲产业,积极推进传统农业种养业提档升级,向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休闲养生、传统特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发展,从而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第三,在补短板的基础上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做好公共服务体系衔接。一是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及规划引领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加强市场监管、公共服务、法治保障,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激发各类主体活力。同时,还应在形成多主体多元化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二是以推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集聚来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健全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改进环境、交通、水电暖、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实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维护运管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三是补齐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短板,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着力构建“政、企、银”三位一体

 的多方合作机制,为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金融支撑,加快建设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经济和效率。

 第四,构建良好乡村人才发展生态,强化人才衔接。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稳定拓展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保证脱贫村发展思路的连续性,持续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二是打造适合人才发展的平台。其一,通过搭好创业服务平台,建设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和电商创业园等创业就业孵化基地,促进农业与现代产业跨界配置要素,吸引一批懂技术、善经营、有资金的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其二,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和技术转移服务网络,引进、培育一批具有乡土特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市场的力量汇流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三是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其一,以城带乡,鼓励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融入乡村,在农村开拓新市场、开办新企业、培育新业态、开发新产品,形成真正有竞争力的乡村市场主体。其二,通过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的普惠性,鼓励和支持返乡入乡人员主动就业、自主创业。四是推动人才本土化与均衡化同步发展。一方面,要自力更生培育本土人才,构建培养本土人才为主,人才引进、人才支援为辅的人才振兴机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培育一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的乡村企业家,不断增强乡村本土人才生产水平、致富本领、发展能力。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党要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新形势下,要立足高质量发展目标,发挥组织优势、做好产业衔接、坚持政策引领,乘势而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发挥组织优势,凝聚“红色力量”。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和保障。工作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力量,将从事相同农业经济、乡村建设的支部党员组织起来,吸引更多群众、经济能人、行业能手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大展身手,集思广益、聚智聚力。此外,要深化自治实践,成立产业种植特色党小组,推选群众基础好且了解实际经验丰富的能人制定出学习实用科技、传授实用技术、帮助群众发展致富项目、交流致富信息和经验等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作职责内容,如防病虫害、市场拓宽渠道、经验讲座等,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借助多媒体宣传、制作微信视频、淘宝销售及精包装进水果商店销售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促进产业提质增量,化被动为主动,促进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做好产业衔接,增强“主体优势”。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做大做强产业才能为乡村振兴赋能长远,为脱贫攻坚成效提供强力支撑与保障。在产业衔接上,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形成覆盖一二三产业的全产业链,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实现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引流更多人才回乡发展,同步推进人才振兴。做好产业衔接还要注重产业的稳定发展,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中虽然实现了脱贫摘帽,但依然存在发展上的弱项,影响产业发展后劲,故对脱贫地区产业帮扶不能“脱链”,要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激发内生发展动能,充分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坚持政策引领,发挥“驱动效应”。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引导。要立足现实需要、谋划未来发展,持续加强政策的后续扶持,做好政策的规划衔接,推动脱贫攻坚政策平稳转型以支持乡村振兴。要继续坚持现行的帮扶政策,将临时性帮扶政策转化为常态化支持政策,做到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避免因政策取消而出现返贫情况;要将帮扶与发展工作纳入乡村振兴的总框架下统筹推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政策为牵引,推动社会市场协同发力;要以政策力量守牢底线,做好监管兜底衔接。群众最怕因灾因病因残返贫,因此要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兜底责任,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兜住、兜好,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守护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多措并行、多力齐发,做到精准施策,消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路径

  作者:刘江涛 来源:《乡村科技》2022 年第 24 期

 [摘要] 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 板、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时期,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完全胜利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推动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提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路径。

 [关键词]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24-40-2

 2022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决胜之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同时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期[1]。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在推动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 活、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提供了 模式借鉴,决胜脱贫攻坚已成为当前不可退避的问题。要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压茬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攻克脱贫攻坚中的现存问题,借鉴脱贫攻坚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充分利用脱贫攻坚取得的资源优势,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

 1.1

 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脱贫是一个历史性话题,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完成脱贫这个硬指标。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精准施策,对口支援。通过产业脱贫、就业扶贫、异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教育支持脱贫及社会保障兜底脱贫等举措,使脱贫目标接近实现,贫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在脱贫总量上,贫困人口从 2022 年年底的 9 899 万人减少至 2022 年年底的 551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 10.2%降至 0.6%,连续 7 年每年减贫 1 000 万人以上。2022 年 2 月底,全国 832 个贫困县中已有 601 个宣布摘帽,179 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仅有52 个[2]。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总体解决,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先决条件。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

 

 如何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 “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让贫困治理平稳转型,融入以乡村振兴为旗航的舰队序列,不仅仅只是工作内容的衔接,更是思想理念的衔接,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衔接。

  主次位移的衔接

  2022 年前,需要集中精力、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2022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贫困治理将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随着“三农”工作主次位移,应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把政策取向和着力点逐步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由攻坚战转为持久战,由脱贫攻坚的突击性、特惠性、局部性,转为乡村振兴的渐进性、普惠性、整体性,在工作体制机制、职能配备、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等方面都要调整,向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聚焦发力。

  时空拓展的衔接

  在时间上,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扶持政策不能断崖式下降。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 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中央已经明确设置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综合考虑脱贫

 攻坚成果巩固、低收入人口基本保障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把扶贫工作全面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整体部署、一体推进。

  在空间上,相关政策举措要由片状、点式转换成全域、整体的覆盖。如金融扶贫的重要手段是扶贫小额信贷,即向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 5 万元以内、3 年期以下、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专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有效缓解了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但其服务对象特定,且局限于信贷手段,无法满足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多元化金融需求。脱贫攻坚结束后,一方面,应当在做好存量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接续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将扶贫小额信贷调整升级为乡村振兴小额信贷,服务对象扩展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微企业和小农户,合理设置贷款额度、期限、利率及贷款条件; 另一方面,应当将以往重点突出扶贫小额信贷的金融扶贫体系逐步转变到涵盖信贷、直接融资、保险等领域的多元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

  保障与发展优先顺序转换的衔接

  脱贫攻坚是“基础版”,重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是保基本、兜底性要求,主要解决的是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其对象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些贫困户只占农村人口的一小部分,他们在奔小康的路上没能跟上步伐。乡村振兴是“升级版”,主要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瞄准的目标是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面向农村所有地区所有人口,通过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化解发展

 不平衡的矛盾,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人民共同富裕,是高质量、高品质的追求。

  政府、市场、社会角色功能转换的衔接

  脱贫攻坚目标是使贫困群体脱贫,乡村振兴目标是使农民群体致富,脱贫与致富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脱贫是公平问题,致富是效率问题。脱贫是政府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职责,致富是市场规律、能力角逐的结果。脱贫,必须采取特惠性政策应保尽保; 致富,应该运用普惠性制度实行公平竞争。脱贫,不论有无发展能力和发展意愿,有贫即脱; 致富,只对具有发展意愿的群体帮扶支持。脱贫,必须微观,精准到户到人; 致富,只可宏观,针对大环境,搭建好有利于致富的市场平台。脱贫,不论何种情况,政府需要真金白银,立马兑现; 致富,政府只可量力而行, 持之以恒,渐次推进。

  在脱贫攻坚阶段,主要是政府主导,乡村振兴则需要“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各自发挥作用,政府、市场、社会应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监督,确保“三驾马车”三位一体。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等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在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功能。政府必须克服“包打天下”的思维, 主要应在搭建平台、创造环境等方

 面下功夫。

  特惠与普惠的衔接

  脱贫攻坚是针对特定区域、特定群体; 乡村振兴是针对农村所有地区、所有人群。通过脱贫攻坚,原来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发展水平都提高了很多,而周围的非贫困县、非贫困村、非贫困户,本来情况差不多,因为没有享受脱贫攻坚政策, 现在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反响强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做好特惠与普惠政策的衔接,合理兼顾各方利益诉求,通过普惠性制度安排,处理好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政策均衡问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突击性与常态化的街接

  脱贫攻坚是突击性的工作,打歼灭战,采取尽锐出战等超常规方式推进,阶段性特征明显,现有的工作部署更多聚焦于短期性、阶段性目标任务。乡村振兴是常规性的工作,打“长久战”,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根本性、持久性,工作部署是从总体角度提出的全方位思路。乡村振兴是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不能用突击战的办法推进。因此,必须做好突击性与常态化的衔接,把脱贫攻坚工作中管用的制度安排、好的政策措施延续好,使这些制度进入常态化、常规性的运作,靠制度来保障、靠法治和政策的力量推进乡村振兴。

  点位精准与宏观规划的衔接

  点位精准是总书记在脱贫攻坚中的理论创新,对指引脱贫攻

 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的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既是工作标准,又是工作要求、工作目标, 更是一种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启示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全面深入系统地贯彻精准理念。比如, 乡村振兴宏观战略的五大目标任务中,应先从环境治理入手,整顿村容,清除垃圾,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就是点位精准。乡村振兴规划在排兵布阵中如何做到点位精准,要借鉴脱贫攻坚的精准理念,根据农村的现状, 分类推进,防止“齐步走”、“一刀切”,避免千村一面。

  专注乡村与城乡一体的衔接

  脱贫攻坚主要是解决乡村的贫困对象问题。乡村振兴主要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对象是农村所有人口,覆盖乡村全域,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使农业成为高效生态的产业; 农民成为一专多能的职业; 农村成为宜居宜业的地方,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处理好城乡关系,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没有城乡融合,乡村就无法振兴,要跳出乡村看乡村,乡村振兴决不是乡村自己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也要城乡一体、同步推进,要看到高楼大厦掩盖下的贫困问题,把

 乡村脱贫攻坚的好制度、好措施运用到解决城市贫困问题之中,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

 

  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宋方青 李书静(厦门大学法学院)

 2021-09-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同时要看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包括脱贫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

 坚持标本兼治。在脱贫攻坚阶段,工作方式更多体现在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啃下硬骨头、完成硬任务,期限是确定的。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后,需要认识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一项系统工程,基础在于努力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既包括不断提高脱贫群

  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又包括努力满足就业、教育、健康、社会保障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较高层次的需求。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个常态化推进的过程,要突出价值导向,注重脱贫群众发展的可持续性,构建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长效发展机制,依托脱贫地区资源禀赋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脱贫群众和低收入群众就业增收。着眼于脱贫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技能帮扶等,通过思想教育和奋进致富典型示范引领等方式方法,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把蕴藏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

 完善政策供给。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中央和地方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组合运用和动态调整多种政策工具,建立起包括责任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帮扶体系、社会动员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在内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使脱贫攻坚工作目标更明确、举措更精准,保持连续性和一贯性。消除绝对贫困后,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完善政策供给。一方面,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摘帽不摘政策,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确保扶贫政策持续发挥效力。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地区和群众的特点,增强政策举措的针对性、

  实效性,推动中央和地方各级各类、各领域各方面政策举措有机衔接、相互配套、形成合力,更好地使脱贫攻坚的特惠性、阶段性、攻坚性政策体系与乡村振兴的普惠性、长期性、常规性政策体系相衔接。

 多元主体协同。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脱贫攻坚的集中统一领导,广泛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政府、市场、社会、个体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实现共同行动、资源共享。各级党组织要把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在重要位置,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健全村(居)民自治机制,增强村(社区)组织动员能力,完善村民议事会等制度,拓展群众议事管事空间,提高群众参与集体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不断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持续完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动员机制,畅通协同参与渠道,搭建协同参与平台,创新协同参与评估机制,保障协同参与成果共享,进一步激发社会参与活力。建立健全监督保障机制,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个体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合力。

 强化法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在国家治理体

  系中,法治发挥着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离不开法治的推动和保障,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随着扶贫工作重心的转移,需要对涉及扶贫工作的法律法规等进行全面梳理,加强立改废释,提升其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将法治保障作用落到实处。针对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论证,进行综合性立法或专项立法,更好满足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法治需求。针对区域发展差距和同一区域内不同社会群体生活水平的相对差异,推进社会救助立法,健全低收入群体、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帮扶制度,构建综合性法治保障体系,实现兜底保障法治化、规范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宣传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让脱贫群众知法、学法、懂法、守法,增强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向基层一线延伸,培育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让法治理念更好融入治理实践。

推荐访问:

本文标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1581.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