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共同富裕 >

2022关于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论文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06-16 08:12:03 |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关于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论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关于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论文3篇

第1篇: 关于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成绩

中国农业大学

课程论文

(2014-2015学年春季学期)

论文题目: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格局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班  级:
动科121

学  号:
1204010125

姓  名:
韦雪妍

展望世界经济走向

摘要:自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世界经济处于深刻调整与变革中,正在发生一些新的结构性变化。2014年世界经济延续温和增长态势,主要经济体增长步伐明显分化,但世界经济仍处于经济增长长周期的萧条阶段,也是化解危机前期积累的泡沫和风险的消化阶段以及拉动经济增长新旧动力的徘徊或转换阶段。2015 年世界经济将呈现整体微弱复苏的非均衡发展态势,2015 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 34%; 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大多将保持平稳或向上态势,中国增速可能为6.64%。世界经济正处在从旧常态走向新常态的过渡阶段,总体而言尚未真正完全走向新常态。在世界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在双向开放通道中形成的新型互动之势将愈加明显。

关键词:世界经济 新趋势 增长周期

1.金融危机爆发成因剖析

(一)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加速经济危机

1995-2010年间,各国的各行业产出比例的年均值见下表[1]。可以看到,各国都是第三产业处于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批发与零售车辆及家用商品的维修以及第二产业中电气机械、器材及其他机器和设备制造业及建筑业都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例如美国第三产业占比77.08%,远远超过第二产业的22.28%,比之多出5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最高的行业为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4.07%,其次为批发与零售、车辆及家用商品的维修13.03%,再次金融中介7.79%。第二产业中,建筑业4.18%,电气机械、器材及其他机器和设备制造业3.54%,都远低于第三产业中的行业产出。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例差距最小的爱尔兰,第三产业也超过第二产业近22个百分点。说明这些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出现了严重的失衡,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也说明严重偏好第三产业、没有实体经济做支撑的发展方式可能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必然会出现问题。

表1:1995-2010年间各国各行业产出比例的平均值

(二)投资回报率的畸形导致产业结构倾斜

最新数据显示,服务业的边际利润为30.28%,高于制造业的27.92%,其中金融服务的边际利润为65.59%,远高于其他行业。具体来看,制造业与服务业中的典型部门的边际利润情况见表2[1],从数据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部门之间的差异。制造业中机械的边际利润高于其他产业,其中小型工具及配件的边际利润最高为54.83%,多元化机械次之,为40.35%。其他产业像大型工程、木制品、住宅建设等的边际利润都较低。服务业中航空运输服务的边际利润为63.84%,研究服务的边际利润为67.17%,高于其他产业。批发业的边际利润相对来说要低一些。服务业中的各分行业的边际利润普遍高于制造业,因此我们认为发达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之所以出现失衡,是因为第三产业投资回报率的畸形虚高打破了以第二产业为支撑的经济体内部投资回报率的均衡。目前,第三产业畸形发展,其投资回报率远高于其他产业,企业家追逐利润的本性使其加大了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在整体上导致其他产业投资不足,从而导致产业结构与信息技术投资出现严重失衡。

表2:纽约证券交易所发布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边际利润(单位:%)

二.次贷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新变化

次贷危机爆发于自由市场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并透过全球市场机制波及世界各国,从本质上挑战由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地理形态及功能性关系的信念基础。当前,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世界各国政府的全力救助下,似乎已告结束。但从危机爆发、蔓延到救助、直至缓慢复苏的过程中,世界经济传统秩序遭遇重大冲击,全球经济格局因此出现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严重削弱了美国在全球金融创新、全球市场创造和全球投资集聚中的单极超强局面,更会对未来美国经济竞争力产生深刻影响[2] 。

(一)世界经济仍面临诸多风险

世界经济结束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持续增长与繁荣,进入危机后缓慢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调整阶段。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实施以“再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复苏战略,掀起回归实体经济的高潮。自2013年发达国家整体经济复苏势头平稳,美国经济明显好于欧日,增长势头基本稳固,是全球经济的一个亮点。

但发达国家仍在消化包括高负债、高失业率在内的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一些国家面临潜在增长率下降甚至停滞的风险。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兴经济体经济增势一度强于发达国家,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但面对自身沉积的诸多结构性问题和外部环境恶化的双重挑战,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出现明显放缓,发展方式需要转变。中国经济增速在放缓,但7%左右的增长率依然为全球经济的总需求提供了重要动力。总体看,全球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呈现明显的国别和地区差异,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和风险依然较多。

(二)世界经济增长中心新推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认为,未来5 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将从西方国家转移到亚洲,尤其是亚洲新兴国家,从而改变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的:增长重心进一步向新兴经济体转移,“金砖四国”和新崛起的中等发展中国家将成为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甚至是更主要的全球增长发动机[3]。2000 年以来,发达国家年均增长幅度仅为2.52%,而发展中国家则为6.36%,大大超越世界平均水平,但复苏中的两大特征预示着“金砖四国”和七国集团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重要性在这场危机中发生着更为引人注目的变化。其一是新兴经济体引领全球复苏,令“金砖四国”和七国集团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重要性在这场危机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复苏2009年第2季度始于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很快传播到其他新兴市场和亚太地区的发达经济体,由巴西带头,大部分拉丁美洲的经济复苏随后也表现出相当大的力量。美国的复苏始于2009年第4 季度,但由于欧洲一些国家深陷财政赤字危机,整个发达经济体直到2010年仍摇摆不定。新兴经济体,特别是新兴亚洲对全球经济复苏及后续增长的引擎作用得到普遍认同。世行报告认为,东亚太平洋地区经济增速仍将居全球首位,预计2010年增长8.7%,2011年增长7.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布的《金融与发展报告》预测,5年内亚洲经济规模将再增50%, 其占世界产值之比将达1 /3。

3.中国在经济回暖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国际环境的变化,随时间推移开始逐渐回暖。在此浪潮中,中国处于机遇与风险并存的黄金发展时期。

(一)产业结构新调整促进我国低碳化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上文述到产业结构倾斜导致金融危机的加速。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在虚拟经济层面爆发,但其深层原因在于实体经济[4]。发达国家认识到,相对工业的发展,过度发达的服务业存在诸多弊端。在危机过后的恢复时期,全球产业结构进行了新一轮调整升级,这为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提供了契机。美国等发达国家推动低碳、生物、新能源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改善国内产业“空心化”以及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的状况,同时抢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制高点。低碳产业的兴起为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发展低碳产业有利于中国资源与环境的改善,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注入新的活力。

(二)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提高

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经济的严重弊端,以美元为主导货币的世界货币体系遭受质疑。伴随欧债危机的爆发,欧元的稳定性也面临挑战,这为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此外,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在此次危机中遭受重创,与此同时,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表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主要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进一步凸显。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二十国集团等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逐步增强,国际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三)中国贸易战略的谨慎制定应对挑战

扩大内需迫在眉睫。受此轮危机影响,发达国家国内经济恢复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需求乏力,对国外商品的进口持续下降。即便经济恢复到危机前的发展水平,包括欧盟在内的发达经济体的消费量也难以回到危机前的高峰。在危机后的恢复中,发达国家总需求的萎缩将成为明显趋势,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总需求引擎将受到限制[]。中国作为依托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发展将受到极大限制。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增强了中国扩大内需的紧迫性和战略性。此外,粗放式的经济发展形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单位国民经济增长所消耗的煤炭、石油等资源远远高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利用效率很低,主要依靠大量的能源与要素投入,这不仅对中国的环境保护带来很大的威胁,而且也使中国对能源与资源的依赖性大大加强,在国际能源资源价格不断上涨与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中国面临严峻的能源安全。发达国家还通过汇率贬值刺激出口,削弱了发展中国家贸易出口的一定优势。总之,国际经济环境的动荡催生了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在此情形下,成为贸易大国后的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明显增加,出口企业遭受严重的贸易障碍和贸易壁垒的压力。

四.结语

当前在世界经济新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中国正成为其中的重要变量。。中国应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和比较优势的转变,力求通过结构调整释放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倒逼、联动效应,积极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将扩大内需与拓展外需相结合,摆脱对外部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市场的过分依赖,促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5]。

参考文献:

1.任希丽,当前世界经济长波运行状态与趋势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5月

2.陈文玲,颜少君,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与全球经济治理新结构的构建,宏观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

3.金芳,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及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

4.陈继勇,后危机时代: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中的战略应对,世界经济研究,2012年第12期

5.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分析小组,砥砺前行中的世界经济:新常态、新动力、新趋势———2015 年世界经济分析与展望,世界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

6.杨子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协同性研究,世界经济,2013年第1期

7.王玉华,世界经济失衡下中国开放性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1月

8.陆燕,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及2015年的展望,国际商务财会,2015年第1期

9.钱律,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认识,经济纵横,2013年第7期

10.乔榛,新一轮世界经济转型带给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12期

11.宋玉华,叶绮娜,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再平衡及其挑战,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5期

12.赵福军,把握机遇再造开放新红利——外经贸机遇发展分析,国际商务财会,2015年第1期

13.梁艳芬,当前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的主要风险,国际贸易,2014年第5期

第2篇: 关于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社会主义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

邓小平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
这些关系的本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2]接着又指出:“社会关系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3]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并且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实现社会进步的经济根源。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社会主义也一样。长期以来,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却更多地放在生产关系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的任务也不甚明了,甚至有存在极大的误解,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阶级斗争,把阶段斗争的意义提得越来越高,以至发展到“文化大革命”。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下,大搞破除所谓“资产阶级法权”,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而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东西,如按劳分配原则、商品生产、货币交换、价值规律,当作资本主义加以否定。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认识,既从根本上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思想,又从根本上纠正了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
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迫切需要,又对当代世界提出的挑战作出了回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当然不在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而且,社会主义能够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能够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仅讲发展生产力,而且讲解放生产力。历来,我们党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就主要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解放生产力。但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如果有问题,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就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4]突出解放生产力问题,而且把它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最有时代意义的内容。

社会主义是取代资本主义而出现的崭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适应发达的社会大生产建立起来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使得原来被束缚的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尽管这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有矛盾,但这种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觉的调节,来不断加以克服,从而保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持续地、正常地发挥作用。邓小平说,通过改革,“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5]社会主义能够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发展。而这正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据,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

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当然在于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发展生产力,如果忘记了这一点,社会主义也就失去了意义。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是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最本质的体现。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它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关键。同时,它又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6]这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包括有两个基本思想。其一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实现富裕。邓小平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7]“社会主义如果老是贫穷,它就站不住。”[8]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人们不敢提追求富裕,机械地形而上学地把富裕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产生了极大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对于端正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其二,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9]在社会主义社会,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消灭了贫穷,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是如果这些财富通过各种不正当的途径与形式聚敛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则依然贫穷,这则是完全背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只有共同富裕才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又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又是社会主义区别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10]一个社会,社会成员的生活贫富差别状况如何,是反映一种社会实质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反映在分配上,就表现为一小部分资本家凭借手中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大量攫取社会财富,而广大的劳动人民则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这样便造成了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
一极是财富的积累;
一极是贫困的积累。在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生产资料的主人。这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反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必然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而达到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这里没有剥削阶级,没有剥削制度,国民总收入完全用之于整个社会,相当大一部分直接分配给人民。”而资本主义“那里贫富悬殊很大,大多数财富是在资本家手中。”[11]正是由于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邓小平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来坚持。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五句话互相联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根本途径。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高效率。第二层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个规定,确保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生产发展成果属于人民,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另一个要求是公平性。第三层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富裕是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共同富裕则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这三个层次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各有着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都是受生产力状况所制约的,它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本身。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都只能根据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来确定。也就是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所谓市场经济即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束缚,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市场为取向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再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原理。诚然,经典作家没有明确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 这个概念,但它们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时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示,未来社会将“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
把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
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
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
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12]不难看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同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最高价值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这个奋斗目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这又一次证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从最高的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3篇: 关于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研究
摘 要 共同富裕思想是在邓小平理论中具有核心地位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既要反对两极分化,又要反对平均主义。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和理想追求,但共同富裕绝不是同步富裕,而是一个先富与共富的辩证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辩证统一的,深入理解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过程、核心内容和现实意义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共同富裕 邓小平理论 现实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包含着共同富裕思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等诸多理论的系统,但是共同富裕思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占据核心地位的理论内容,也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中的一条红线,渗透于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深入理解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过程、核心内容和现实意义对于科学把握邓小平理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过程
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有一个历史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包含着理论的形成逻辑和理论的基本内容。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也有其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尤其前提性条件、理论性基础和现实性条件。深入分析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过程,对于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核心

推荐访问:共同富裕 形势 政策 关于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论文题目

本文标题:2022关于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gongtongfuyu/1677.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2022关于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论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