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国体育用品业60年变迁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11-11 09:36:02 | 浏览次数: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日前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新中国60年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一文中指出,当代中国体育的历史是一个从极度落后,发展为成就卓著、举世瞩目的体育大国的过程。而回顾中国体育用品业60年的发展历程,同样可以得出相似的结论。

从解放初期为数不多的体育用品企业,到改革开放后国内涌现出一大批以生产体育用品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再到今天众多品牌纵横于国际市场、资本市场,中国体育用品紧跟中国体育的发展步伐实现了完美的“三级跳”。我们通过选取不同年代有代表性的品牌,梳理出一条中国体育用品发展的脉络。

建国前三十年:历史的脚印

梅花牌运动服,这个在60年代开始为全国人民所熟知的体育服装品牌,就如同那个时代一样,成了历史的脚印。当时,普通人以拥有一件梅花牌运动服为荣,就像今天的孩子们穿上了崭新的耐克鞋一样。而同时期里,和梅花并肩而立的还有利生足球、红双喜乒乓球拍、飞跃球鞋、飞鹿标枪、回力球鞋等。

刚刚解放的时候,中国人对于体育用品的认识水平还很低,那时参与体育活动,大家并不注重装备是什么,赤脚踢足球,用自制的拍子打乒乓球,是正常的现象。而那时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往往也很随意,在马路边拿起拍子就可以打羽毛球了,乒乓球往往是那种水泥的球台,球网则是用砖头自己码成的。

1952年6月,毛主席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极大的提升了人民群众的体育热情。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体育运动走上制度化、规模化的道路。体育活动的增多,带动了体育用品的需求。同时期,出现了一批体育用品制造的专业工厂,如1956年建立的北京体育机械厂开始生产“飞鹿”牌田径用品、1959年建立的上海胶鞋一厂开始生产“飞跃”牌运动鞋等。加上解放前就已经享誉国内的产品,如1921年就已经建厂的天津利生体育用品厂生产的“利生”篮球、1935年注册的“回力”鞋业等,体育用品制造初具阵势。当时国内体育用品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上海、青岛和天津三地,故也有体育用品的“上青天”之说。

计划经济年代里,这些产品都是定单式生产,供应各级体委采购。“那时候,在工厂里最吃香的部门是销售科。”曾经在70年代初做过梅花牌服装销售的于三羊老人回忆说,“各个省市的体委排着队要货,往往从下达定单到货物出厂,要等到三、四个月。”这个时期,老百姓要想穿上正规的运动服装进行体育锻炼,基本上是一个奢望。这是物质短缺时代必然的现象。“我们当运动员时,当时的运动品牌只有天津的梅花和上海的白玫瑰,由于品牌少,只能保证运动队使用,老百姓是没有办法买到的。”曾经在70年代做过篮球运动员的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王钧回忆说。

正是这种带有强烈计划经济彩色的痕迹,进入到改革开放后,一些企业对市场作用认识不足,没有进行及时的战略调整,逐渐从人们的眼前消失。比如王钧提到的梅花和白玫瑰,还有一些品牌虽然继续在市场上销售,但早已没有当年的辉煌,挣扎在生存与死亡的边界线上。而立志打造百年老店的一些企业,比如上海红双喜,仍然在自己的领域里孜孜追求,逐渐走向国际市场。

可以说,建国前三十年,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从无到有,走过了一段曲折发展的道路。也正是有了这个基础和底蕴,才有了后来改革开放后的迅猛发展。

改革开放后:国际视野

1978年12月党的11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体育和体育用品制造业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同时期,中国体育也重返国家奥林匹克大家庭,派队参加了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奥运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人们的体育热情再次得到点燃。随着一些外国品牌进入国内,此时的体育不但和爱国联系在一起,也逐渐成为一种推广产品的营销工具。中国体育用品首次想到了利用赞助体育比赛来推销产品的做法。

198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奥运会,正是身穿梅花运动服装,这也是梅花最后的辉煌。当时的梅花还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营销方式。而中国本土体育用品企业最早走上营销之路的企业是当时显赫一时的格威特,以及同一时期创立的李宁。

1990年,刚刚创立的李宁品牌赞助了北京亚运会的火炬传递。当时参与竞争的企业多为国际知名企业,例如日本富士、韩国三星等。而同时期创立的格威特也赞助了北京亚运会记者采访团,以及后来的第13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

此时的中国体育用品不但企业数量在迅速增多,种类也在丰富。基本上能满足市场需求。老国企青岛双星,更是以一句“穿上双星鞋,潇洒走世界”的广告词,风靡大江南北。天津春合、江苏金陵、山西奥瑞特、青岛英派斯等企业逐渐成为体育用品市场的中坚力量。

※山东泰山※

改革开放催生了一大批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并使一些老品牌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泰山集团就是伴随着改革开发的步伐,从一个作坊式企业,通过国际组织赞助某些项目的世界锦标赛,最终成长为北京奥运会最大的器材供应商。

和改革开放同步的山东泰山,一开始是一家手工作坊,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柔道垫。按照山东泰山集团董事长卞志良的说法,当时是点着油灯生产,赶着驴车去卖产品。虽然是改革开放了,国家鼓励经济搞活,但计划经济色彩依然严重,统购购销依然占据主流地位。当时体委系统依然是体育用品最大的采购单位,而采购的渠道主要是全国体育器材和体育服装供货会,参加的都是一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基本上只能在门外徘徊,等待着在供货会上没有采购到满意产品的各省市体委领导,从中寻找机会。这种情况随后几年里,最终在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后,得以彻底改观。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场上,以泰山集团为首的国内多家体育用品企业为乒乓球、田径、体操、举重、拳击、跆拳道、赛艇等14个大项提供了比赛器材,在本届奥运会302枚金牌中,约有2/3是在国产器材上产生的。这些企业的崛起,突出体现了我国近年来在竞技体育器材制造工艺和产品质量上取得的进展。

※安踏※

改革开放以来,体育产业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晋江企业集群。在这个人口不过百万的县级市里,竟然生长着3000家制鞋企业,数十个品牌。而安踏是其中的“头领”。有人在研究“晋江现象”后,发现他们同样存在着一个“三级跳”。1986年,面对晋江运动鞋产品粗放而低端、一穿就坏的“星期鞋”泛滥的情况,晋江市政府提出“质量立市”,在鞋厂聚集的陈埭镇建立省级的质量检测站;1994年,之前快速发展的晋江制鞋企业遭遇了第一次发展瓶颈:鞋子开始滞销。为维持生计,晋江很多企业开始为国外的企业搞贴牌生产,赚取微薄的加工利润。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晋江一些鞋企还以给国外企业做代工为主;而在那一年面临相同市场压力,晋江人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创立自己的品牌,并借助明星的力量宣传品牌。这揭开了晋江创牌潮的序幕。这是这个大潮之下,晋江企业以风卷残云之势迅速占领市场。

“晋江现象”只是中国体育用品业繁荣的一个缩影。众多的中国本土体育企业,在打造品牌的同时,也力争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目前,中国制造已经占到世界体育用品业65%以上的份额,在世界体育用品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大体育用品消费市场。

而以安踏为代表的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正以国际化的视野,参与全球市场的开拓,加紧全球化的步伐。早在2001年,安踏就将目光瞄准了俄罗斯市场。这一年,安踏派出了自己的团队亲赴俄罗斯,经过几年的努力与积累,安踏逐步在俄罗斯站住了脚跟,品牌慢慢有了一些影响力。2004年安踏开始发力专卖店拓展,一年时间里开拓了100多家专卖店。这些专卖店有如星星之火,它们将为安踏点燃俄罗斯市场的燎原之火。

2007年安踏CEO丁志忠接受《商界名家》杂志采访时曾透露:“目前安踏在俄罗斯的销售网点有500—600个,一年销售量大约200万双,差不多相当于国内总体销售的百分之十几。”2006年安踏俄罗斯公司已拥有60多位员工,经过7年的拼搏与付出,如今安踏成为俄罗斯市场上领先的中国运动品牌。在俄罗斯市场取得成功之时,华人国度新家坡又成了安踏新的征战目标。目前安踏品牌已经进入俄罗斯、新加坡、匈牙利、中国台湾、希腊、捷克、乌克兰、菲律宾等8个海外国家

随着品牌化的进一步深入,一些领先企业率先进入资本市场。李宁、安踏、361°、匹克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根据媒体报道,从资本市场看,李宁公司的市值已经排在全球同类企业的第四位,超过国外众多的百年老店。可以说,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正以超常规的速度赶超国外对手。

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行业发展的推动者

回顾中国体育用品发展的里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体育用品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体育运动的广泛传播,离不开政策的导向。说到政策导向,这其中不得不提到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的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市场开始成为产品流通的主渠道,中国体育用品也逐步由统购统销,转变为参与市场竞争。此时标志性的事件就是中国体育用品联合的成立,和每年一次的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的召开。正是有了这一行业组织和行业交流平台,中国体育用品才真正发挥出惊人的能力,逐步壮大并走向资本市场和国际市场。

1993年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成立,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有了自己的组织。从散兵游勇到有组织地参加同年开始举办的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体育用品业有了自己的整体形象。而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也催生了更多企业将视角转向品牌塑造上,形成今天品牌林立的繁荣局面。

1993年,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原体育用品部牵头,经民政部和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批准,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成立16年来,一直致力于为体育用品企业服务,推进体育用品企业的联合,发展体育用品生产、促进体育用品流通,在组织信息交流、提高体育用品质量、扶持和推广名牌产品,培育体育市场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工作,得到了广大体育用品企业的信任与支持。特别是近年来,在组织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在联合会实体化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扩大了秘书处编制,设立了综合部、对外联络部、信息宣传部、展览展示部等部门,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在扩充业务的同时,加强内部组织建设,使工作更加规范、高效。

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秉承其宗旨,一直把服务行业和会员,作为其最重要的工作。

※做好信息服务和咨询工作,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近年来,联合会除通过中英文官方网站为会员企业和行业提供相关信息外,还通过《世界体育用品博览》杂志和《中国体育用品信息》为广大会员提供行业信息。联合会还积极与北京奥组委和伦敦奥组委联系,争取更多的国产体育用品品牌进入国际大赛的赛场;同时,还就国外体育用品行业信息、体育用品标准化、认证以及名牌推荐等工作向会员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办好体博会,促进行业发展※

体博会在提高体育用品质量,培育体育用品品牌、繁荣体育用品市场、推动体育用品业和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展示体育成就和加强国际间交流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008年第22届体博会展览面积12万平方米,参展企业近1000家,吸引了超过3000家体育品牌和来自70个国家的5万名专业观众前来参观;企业的参展产品质量、品牌形象和参展理念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体博会整体规模和品质也实现了新的突破,已经快速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体育用品展览之一。在中国会展经济论坛“双评”中,体博会在全国2600个展会中列第5位,成为“亚洲乃至国际上知名的、国内展览业的龙头和国际同行不可轻视的展览会”;被商务部列为重点支持的有规模、有影响力的大型展览项目之一。极大地促进了全国体育用品市场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举办国际论坛,加强交流※

2006年,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年会作为行业内最高级别的会议,打破了以往在德国、美国举办的格局,首次易址中国,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体育用品产业中地位的提升,和国际行业组织对中国这个体育用品生产消费大国的认可和高度关注。2008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年会再次来到中国。此次会议在体博会现场召开,使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年会参与者能更直接地感受体博会、感受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与参展企业进行零距离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也使体博会参与各方通过论坛更好地探讨行业发展中的问题,了解行业发展趋势。

※举办学术论坛,为行业发展出谋划策※

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与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合作,在每年体博会期间举办“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论坛”,请专家学者对体育用品行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做好标准化工作,确保体育用品产品质量※

2007年5月,全国体育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秘书处设在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两年多来,标准化工作在各界努力下完成了体育用品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41项,使我国体育用品标准达到75项,初步改善了我国多年来存在的体育用品标准水平低、数量少、标龄长的窘境,对我国体育用品生产、消费贴近国际化、标准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推进名牌战略,促进我国民族经济发展※

开始于2001年的名牌战略推广,是为促进我国产品质量提高、推进品牌建设、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自从2004年加入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推荐优秀体育用品企业参选“中国名牌”以来,联合会就将这项工作作为促进我国体育用品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整体水平提高的重要措施之一,以打造一批中国的民族体育用品品牌作为工作目标之一,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到2006年共计推出了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所需五大系列14个品牌的名牌产品。2007年联合会进一步加强了行业名牌战略推进工作。在深入了解历届奥运会器材国产化情况以及体育用品行业相关领域发展的基础上,选择奥运会赛场所需要的5类12个产品予以推荐并获得了“中国名牌”称号。

中国体育用品业6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虽然令人鼓舞,但同时看到,在品牌管理、科研创新、企业文化等方面,和国外优秀的公司相比依然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国内全民健身运动高潮迭起,体育赛事不断朝着高水平、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这给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营销阵地。

推荐访问:体育用品 中国 变迁

本文标题:中国体育用品业60年变迁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57141.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中国体育用品业60年变迁》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