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4年讲稿: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维向度(精选文档)

作者: | 发布时间:2023-12-18 16:00:06 |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讲稿: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维向度(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4年讲稿: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维向度(精选文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是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关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研究者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这一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形成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为我们深入认识这一问题,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却很少有学者专门论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来源。有的学者只是零星地提及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而大多数学者只是把凝聚力和引领力作为已知的概念使用,并没有过多地解读和溯源。总之,学术界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来源问题的研究关注程度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与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地位严重不相符的。

一、主体维度: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

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建设程度往往与意识形态建构者和宣传者的本质有着紧密的关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和性质所决定的,而我国的建设主体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实质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就是从心理认知层面更加确认了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负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可以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的,这是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制胜法宝。总之,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了我国能够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整合社会力量,凝聚人民共识,指导人民实践。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从历史上讲就是党领导人民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1949年,经过多年的奋斗,党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1978年,党带领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勤劳、勇敢、善良的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富足。

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奋勇行进,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就是带领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而建立起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信任。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从理论上讲就是因为党有着自我革命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自我革命精神对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我革命就是“使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需要自我革命,也能够自我革命,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使然,也是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已经深刻说明,我们党敢于直面问题、敢于承认错误,并能够迅速、果断地与各种错误划清界限,对任何有损人民利益和党的自身形象的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从而永葆我们党的先进性。新时代,我国的发展既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不少风险挑战。有外部风险,也有内部风险;
有一般风险,也有重大风险。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要勇于自我革命,善于自我革命,就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保持党的先进性,从而让我们党永远以人民性政党的光辉形象带领人民奋勇前进。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从现实上讲就在于党能够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性是党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的制胜法宝,是中国共产党的巨大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阐明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开启了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的新局面。密切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要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各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言传,各级党员干部要给人民群众讲党的先进理论,特别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解决现实问题,突显其强大现实解释力和实践指引力;
要身教,各级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真切切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用实际行动凝聚人们的共识。

二、内容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是科学的,是因为来源于实践,并且能够指导实践。只有彻底的理论才能够被人们所认可所认同所接受所学习,变成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理论的彻底性就在于对现实问题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能够解释人们思想中的困惑;
就在于对实践活动具有强大的指引力,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一个彻底的理论,具备强大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和性质所决定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突出特点和优势,决定了我国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这种突出特点和优势,就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相统一的理论,并且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检验、贯彻和彰显。

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实践中得到充分检验。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的仁人志士纷纷开始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二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武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进行的伟大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人民性和实践性得到充分贯彻。

三是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得到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是具有开放性的理论,与时俱进,深刻回答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能够指导中国的实践,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认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并指出了马克思主义蓬勃生命力的奥秘所在,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刻认识这一问题,是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搞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前提。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就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从而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矢志不渝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回应了人民对于现实问题的困惑和不解,并指明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具有无比强大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特别是其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基础上,凸显其鲜明的人民性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切实满足人民的需要为根本导向,不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是实实在在的人民的理论,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普遍赞誉和拥护,这是我们做好新时代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南和行动纲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是当代持续推进理论创新的制胜法宝,也是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形成的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最新发展,是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深刻剖析了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基本内涵、战略目标、判定标准、实现机制和建构路径,“从根本上扭转了在意识形态领域曾经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使得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总体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凝聚力和引领力确定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标准和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首要措施,并从五个方面谋划和部署了未来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使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系统总结和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经验,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发展。

三、方式维度:表达方式的大众认同

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在于“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是指意识形态的建构者和宣传者所建构和传播的思想信息能否被大众所接受,进而形成双向互动的良好局面。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要让大众从内心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而内化于自己的行为习惯,形成实现中国梦的磅礴之力。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的大众认同问题。换言之,就是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能否贴近大众生活,能否被大众较快地接受,能否由简单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的互动,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深入人心,自觉地、能动地转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达到情感认同、理性认同,进而达到内心认同的深层次递进。

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能够被大众所认同,根源在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这种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表现为: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人民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选择。近代以来,许多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而倡导了各种社会思潮,但都因种种原因而宣告失败,历史的重任落到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经过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同时也选择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与中国人民的实践探索同步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要求,是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最大区别,体现了其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造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能够解决人民困惑、表达人民诉求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植根于中国大地的意识形态,是在中国人民的实践探索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人民参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和发展的全过程。在建构和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解决了人民的现实困惑、表达了人民的诉求,具有强大现实解释力和实践指引力。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保障。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意识形态表达方式的大众认同,需要注重表达方式的人本性,而表达方式的人本性,是表达方式大众认同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注的是人,是具体的、历史的人,而不是抽象的、虚拟的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注的是全面的人,而不是片面的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表达方式应关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发展和人的自由,其核心是对于人的价值和人的自由的关怀,使人的自由与人的价值相统一。在表达方式上关注人,不仅要在表达的形式上关注人,而且更应该思考和解决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既要注重对人的价值的设定和引领,也要充分注重人的内在发展和需求,使人的价值与人的发展相统一;
在高扬人的理性价值的同时,注重人的感性需求,特别是要注重人的内在感受和体验,给人以获得感和满足感;
在符合人的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层次和实践层次,既要有外在的力量约束人的行为,也要通过人的内在自觉进行自我约束。

四、载体维度:传播能力的现代化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构建现代化的传播机制提供了根本遵循。意识形态认同的前提条件是广泛传播,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必须提高传播的能力和水平。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能力的现代化提升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来源。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当今世界属于“后真相”时代,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导致人人都是受众,同时也是意识形态的传播者,这种传播角色界限的模糊给意识形态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信息茧房效应”和“算法推荐”大行其道带来的各种信息泡沫过载的问题,给人们获取信息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越来越渴望具有强大公信力和传播力的主流媒体,能够在关键时刻提供权威信息和观点,以满足人们对于获得真实信息的需要,降低获取真实有用信息的成本。面对这种情形,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特别是注重互联网舆论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内生逻辑,即党管媒体的原则,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

确定党管媒体的原则,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就要突出人民在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既是传播的受众,同时也是传播者。这就需要我们在意识形态传播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让人民参与意识形态传播的全过程,让人民在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同时,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传播者、忠诚捍卫者、坚强拥护者。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就要让人民掌握批判的武器,就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突出人民在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要提高人民对于各种社会思潮的甄别能力,构筑起人民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防火墙。确定党管媒体的原则,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就要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能力现代化提升的制度保障。意识形态传播制度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制度保障。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重点在于“导”,要“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要正确处理一元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不是强求大众的统一,而是正确的启发引导;
不是表面的随声附和,而是发自内心的深刻认同;
不是快餐式的说教,而是长期的润物无声。

五、制度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从中,我们可以得知,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生成逻辑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简言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否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在于我国国家制度优势能否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而在这一生成逻辑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其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依托我国的国家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同属于上层建筑的构成要素,它们不是独立存在的。艾思奇将社会构造分为经济基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三个部分,并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的社会制度,社会制度又决定更上层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决定意识形态。因此,我国的国家制度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也必须依托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的国家制度是党领导下的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其中包括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是一套紧密联系和相互协调的制度体系。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也必须依托我国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才能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才能有条不紊地运行。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属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含社会多层次多领域多部门,是社会各部门之间共同协作的结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就是国家治理,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我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是新时代确立意识形态工作地位的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重要论述。从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到党的二十大;
从理论武装工作、新闻舆论工作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再到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党组)责任等,无不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生成于国家治理效能。国家治理效能,简言之,就是把我国国家的制度优势显示出来,变成国家治理的效果和能力。关于国家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效能的逻辑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是我国国家制度优越性的本质体现,同时也是我国增强治理能力和提高治理水平的内在要求。国家治理的效果和能力,实际上就是满足人民需要的效果和能力,目标就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是人民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实际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就生成于我国国家制度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过程中,或者说国家治理效能决定了凝聚力和引领力。一是应然层面的逻辑,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前提条件。二是实然层面的逻辑,我国国家制度的显著优越性能够转化为我国的国家治理效能,这是我国国家制度优越性的本质体现,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我们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治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根本保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根本保障,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充分展示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十年来发展成就时,也提到了“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足见这一根本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显著标志。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并不是无区别的强求一律,而是有方向的启发引领,用马克思主义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制度形式确定下来,就从制度层面保障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根本保障。

推荐访问:多维 讲稿 意识形态 讲稿: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维向度

本文标题:2024年讲稿: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维向度(精选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149280.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2024年讲稿: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维向度(精选文档)》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