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心得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06-24 10:24:03 |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心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心得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心得5篇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心得篇1

中国共产党简史

同志们好

受组织部的委托,由我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可划分三个大的阶段。从1921年党的成立到新中国的诞生,是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党领导的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人民八十九年的奋斗、求索,开拓出今天的大好局面,的确来之不易。

第一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一、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和辛亥革命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沦落到深重苦难和极度屈辱的境地。这样,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间断过。可是,历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也好,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也好,鼓吹爱国救亡和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也好,号召“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也好,一次次地都失败了。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使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就此结束,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打开了社会进步的闸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并为此后革命斗争的发展,特别是为后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功是巨大的。它是二十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所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孙中山因领导这场革命而成为二十世纪初期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二、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然而,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它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深渊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失败了。它的失败,给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深刻的启发,使他们逐渐觉悟到必须另外探寻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后改为《新青年》)杂志,由此掀起一场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狂飆。新文化运动中,西方的各种政治学说和社会思潮纷纷涌入。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在各种各样的“主义”中寻找着各自的信仰。在这众多的主义和思想中哪一个能给中国带来光明。

  就在这个时候,从俄国传来了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反复比较中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后,在中国出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李大钊是中国颂扬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一人。他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一场新的人民大革命的兴起已不可避免。这场革命以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为起点。1919年 5月4日,北京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示威,掀起爱国风暴。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一些倾向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合起来。这些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骨干。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参加会议的共13名代表,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会议。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大会讨论了实际工作计划,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通过对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在现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样,二大就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大会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章程。
  从1922年1月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和推动下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13个月时间中有30多万人参加的100余次罢工,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也让中国国民党的领袖孙中山决心与共产党合作。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兴起

中国共产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三大还明确规定,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就此开始。国共合作的实现,促进了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五、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大革命的失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和推动下,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中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1925年的五卅运动标志着全国范围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举行讨伐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下进行的;
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同国民党中的先进人士一起,在北伐军中发挥了骨干作用。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基础。在斗争的关键时刻,由于大资产阶级的叛变和共产党内发生陈独秀投降主义的错误,这次革命遭到了失败。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这场大革命,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呼声,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迅速扩大,党的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千百万工农群众开始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党还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尤其是通过革命胜利和失败的反复,党经受了深刻的锻炼和严峻的考验。

     第二章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一、从南昌起义到革命运动的复兴及革命运动的挫折
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原来生机勃勃的中国南部一片腥风血雨。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后,经过一系列新军阀混战,建立起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对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实行极其残酷的镇压。仅 1927 年到 1928 年上半年,就屠杀了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33.7 万多人。大革命失败的现实给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上了残酷的一课,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多年以后,毛泽东对外国朋友说,我们原先都不是拿枪的,都是爱和平的人,有种地的、有做工的、有当教员的、有做生意的,我是当小学教员的,我没有准备拿枪去打仗,毛泽东将武装革命形容为“逼上梁山”。“他们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

1927 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二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8 月 7 日,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这次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党指明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9 月,毛泽东同湖南省委领导了湖南、江西边界的秋收起义。随后,湘鄂赣粤各地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的起义先后爆发。自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到 1928 年,党在全国各地领导武装起义 100 多次,这些起义,有一部分很快地失败了。它们的失败证明:在中国的情况下,企图通过城市武装暴动或攻占大城市来夺取革命胜利,是行不通的。

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组织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通过三湾改编,在军队中建立了党的组织,并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

1927 年 10 月,秋收起义的部队转入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 年,朱德带领起义的部队到井冈山会师,创立了红军第四军,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随着根据地的逐步稳定,1928年5月至7月,在边界各县掀起全面分田的高潮,年底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在实行土地革命的地方,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支援红军进行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到 1933 年,全国红军发展到 33 万人,共产党员也从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的 1 万人发展到 30 多万人。从1930年11月到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等指挥下,贯彻积极防御的方针,实行“诱敌深入”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术原则,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并走向复兴,关键在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把立足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各项建设事业,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长期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尽管革命的发展还会遇到挫折,但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正是沿着这条道路最终走向胜利的。

在革命走向复兴的时刻,党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使党再次受到严重损失。党中央在城市站不住脚, 1933 年,被迫撤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 “ 围剿 ” 失败,红一方面军损失惨重,不得不在 1934 年 10 月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王明冒险主义造成的这次严重失败,使全国红军由 30 万人减少到 3 万人左右,共产党员由 30 万人减少到 4 万人左右。导致除陕北以外各根据地的丢失和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组织的严重破坏,给党和红军造成巨大损失。这个教训是惨痛的。

二、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批评了党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指引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地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随后,党领导红军以异乎寻常的坚强毅力,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各种艰难险阻, 1936年纵横十余省跨越二万五千里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延安,本是黄土高原上一块贫瘠的土地,自从红军长征来到这里,它就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地名逐渐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思想制高点。正是在这片沟壑纵横,连生存都很艰难的黄土地上,发出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声音,培育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思想。它所散发的精神气息仿佛一块磁石,吸引着每一个有理想的中国人。

第三章 在抗日战争烽火中发展壮大

1931年9月18日深夜,根据不平等条约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了进攻。四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东北人民陷入亡国惨痛之中。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日本侵华事件。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

在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国共合作和全民族团结,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的侵略。

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党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敌后战场的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对稳定全国战局起了重大作用,是中国抗战转入战略相持阶段的重要条件。1938年10月武汉和广州失守后,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在日军将敌后抗日根据地作为军事进攻主要对象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抗日力量肩负起抗击日军的主要责任。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执行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促使革命力量迅速发展。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人民军队的主力,由抗战开始的3万多人,发展到120多万人,共产党员由抗战开始的4万多人,发展到121万人,使我们党真正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成为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领导力量。

1942年2月到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整风运动,其主要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它是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一个创造,是增强党的战斗力的一次成功实践。它所积累的经验对党的建设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整风运动为党的七大顺利召开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抗战接近胜利的前夜,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召开。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是七大的历史性贡献。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是党总结中国近代特别是建党以来经验作出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决策。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全国代表大会。它在革命面临新的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对全党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大会以后,全党紧密团结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贯彻七大路线,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国取得了自1840年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被日本占领的台湾省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为世界发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牺牲和突出贡献,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第四章 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胜利

一、争取和平的努力和内战的爆发

中华民族经过浴血奋战赢得抗日战争胜利后,又面临着建什么国的斗争。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会议达成五项协议,提出要建立国民政府委员会。但是中国人期盼已久的和平建国并没有到来,1946年6月底,蒋介石依赖美国的援助,拒绝我党和全国人民关于实现和平民主的正义要求,悍然发动全面内战。

二、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和土地制度的改革

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一年多的作战,人民军队先后挫败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使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的变化,双方兵力装备实力距离逐渐缩短。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2万人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国民党军队不得不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御”,人民军队由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在国内革命战争中所处的战略防御地位。这标志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

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它旗帜鲜明地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一年后,解放区近9000万农民分得了土地。这是一场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翻身的喜悦直接到达每一个农民的心头,而农民的力量正是可以决定中国命运的力量。广大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三、伟大的战略决战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地分析战争形势,以宏大的革命气魄和高超的指挥艺术,正确把握战略决战的时机,选定决战方向,并针对不同战场的特点制定作战方针,从1948年9月开始,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展开渡江作战, 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在中国大陆22年的统治被宣告结束。

四、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人民政协的召开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中共中央于1948年9月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为最后打败蒋介石、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思想、政治、组织上的重要准备。1949年3月,又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全会特别提醒全党,在革命胜利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

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和来自全国的民主党派、民主团体及无党派人士共商国是。毛泽东在开幕词中庄严地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在会上,民革中央名誉主席宋庆龄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跃进”,民盟中央主席张澜说:“从今天起,中国人民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

这次政协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展示了新中国的宏伟建设蓝图,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前,它具有临时宪法作用,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大宪章。
第二部分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新中国的诞生,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范围的建立和巩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标志着1840年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第二项历史任务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愈战争创伤,调整旧中国的经济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使年轻的共和国粉碎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的封锁和颠覆活动。在党的总路线指引下,我国大规模地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领导全国人民,迅速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我国尔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基础。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变化。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消灭了剥削阶级,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各方面建设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国社会在二十世纪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在 1956 年 9 月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们党宣布: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由于生产落后而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此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 “ 文化大革命 ” 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受过严重的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十年中,全国工业固定资产增长了 3 倍,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始大规模展开,并逐渐收到成效。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为前七年的 4.9 倍。科学技术工作也有比较突出的成果。

1957 年,毛泽东同志也曾提出了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的问题。但是,毛泽东现场在此之后的一个时期内,逐步夸大了确实存在的阶级斗争的严重程度,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随后发展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致使在不少场合混淆了敌我,造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终于酿成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错误。

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内乱,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损失,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科技水平在一些领域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党风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破坏。这是一场值得中华民族永远记取的悲剧!

为了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年轻的共和国曾经经历过如此艰难的历程,而正是为了国家的真正独立和富强,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建设新中国的探索也完全没有停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尤其是在外交领域,在与亚、非、拉国家的友谊不断加深的同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开始摆脱冷战思维的禁锢,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赢得了广阔的空间。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就在尼克松访华的4个月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几年后,领导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邓小平对此评价说: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的功绩。

  就毛泽东的一生来看,他不愧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后半生,领导党和人民抵御来自国外的威胁和压力,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探索。这些重要的历史功绩和探索的首创精神,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他在探索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了大的弯路,这是应该引为沉痛教训的。全面评价毛泽东的一生,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是不可磨灭的。

第三部分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

一、在徘徊中前进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经历了十年磨难和挫折之后,人们开始企盼着新的生活快些到来。但是,很快出台的“两个凡是”,再次让人们陷入困惑,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还要继续走“文化大革命”的老路?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剑锋直接指向“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引起了提出和支持“两个凡是”的人的强烈反对,认为文章政治是反动的、理论上是荒谬的。

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就此在全社会展开。这场讨论冲破了长期形成的个人崇拜的思想禁锢,有力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二、建国后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现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文革”结束之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这个重大历史关头所召开的一次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了建国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三、改革开放的起步和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一年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决议》对建国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正确的结论,并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决议》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明确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这是第一次对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作出的初步概括。《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它推进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党的十二大和全面改革纲领的制定

经过几年改革开放的尝试与探索,一个决定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在1982年9月1日至11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提了出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进步发展的旗帜,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要进行体制创新必须有制度的保障。1982年“文革”中被破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终于得以完全恢复,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中国的政治生活在宪法的保障下逐步回到正常轨道。

1984年10月20日,党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联系起来,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个重大突破,。这就为发展商品经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扫除了许多障碍,同时也为后来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从理论上作了重要的准备。此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与此同时,农村改革继续深入。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科学技术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也提上日程。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等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后称“八六三计划”)。邓小平等领导人很快作出批示。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发展高技术的“八六三计划”,我国的科技事业得到极大推动。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继四个经济特区后,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先后开放,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步伐。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其中,走在前面的仍是经济特区。是中国经济实力增长最快的地区。

三、党的十三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基本路线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党的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概括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会议还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交替

从1989年6月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11月的五中全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顺利交替,保证了党的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国家的稳定,使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够继续前进。这是党在政治上高度成熟、组织上坚强有力的明证。
第三章 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邓小平视察南方和党的十四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党和国家的发展处于又一个紧要关头。
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国家的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低潮。

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一些人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姓“社”还是姓“资”的疑问,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了动摇。在此关键时刻,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邓小平坚定地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论断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在谈话中从理论上深刻地、明确地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他在谈话中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思想,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坚定了人们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口再次以他特有的改革精神为中国指明了道路。有人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为中国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建立起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构想,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正式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992年,浦东开发的战略目标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这是党的代表大会第一次具体部署一个城市的经济建设工作,从此,这个中国最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开发区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浦东开发和许多同样发端于1992年的经济事件一道成为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中国全力起飞的写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确定,在给中国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的同时,也为政府解决发展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到20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世纪90年代中期,无论是国有企业改革还是民营企业的发展,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积极探索,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一步步深化。

四、党的十五大和跨世纪发展战略

1997年2月19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去世,人民会永远铭记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卓越贡献,感谢他带领中国人走上富强的道路,这一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十五大就明确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十五大更进一步提出了三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问题做出了新的论断。

党的十五大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继承邓小平遗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明确回答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向前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我国的跨世纪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以这次大会为标志,党进入了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的关键时期。
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舞台上一个重要而积极的力量,在应对共同的危机中这份力量更是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很快波及整个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造成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缓解这场影响全球的风暴承担了风险,付出了代价,作出了积极贡献。全世界都看到,中国的确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稳定因素。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进一步提高。
1998年夏天中国的长江、嫩江、松花江爆发全流域性大洪水,使江汉平原数千万人的生命和整个长江中下游面临巨大的威胁。灾难面前再次显示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中国军民共同谱写的抗洪精神丰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资源。

事非经过不知难,无论是应对经济领域的危机还是自然界的灾难都需要坚实的国力,发展始终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一国两制”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经过五年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1997年这一年中国创造了75000亿的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也创纪录地达到近1400亿美元,并成为世界排名第十的贸易大国。这一年,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人们开始体会几千年来所向往的小康生活。这一年,中国国旗在香港冉冉升起,这片一百年前被迫割让的国土重新回到祖国,这是“一国两制” 构想的伟大胜利。两年后,澳门也顺利回归祖国。

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再次提速。要尽快完善国内体制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就必须到国际市场上去经风雨见世面,否则我国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就很难更快地推进。北京时间2001年11月10日23时38分,随着击槌敲响,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有人说中国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刻,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

世纪之交,中国人不仅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强壮了筋骨,初步展现出一个发展中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而且还赢得了举办世界上最重要体育赛事的荣耀。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体会议上,北京获得了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主办权。这对刚刚跨进新世纪的中国来说是一件颇具象征意义的盛事。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在党的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会议选举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十六大不仅总结概括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而且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使得中华民族燃烧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复兴之梦,获得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目标。

第四章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002年12月5日胡锦涛和中共中央书记处全体人员冒雪前往西柏坡学习考察,在这里,胡锦涛提出,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重要执政理念,几个月后这一执政为民的誓言化为了带领全体民众共渡难关的具体行动。2003年春天,一种被称为非典型性肺炎的呼吸道传染病在毫无预兆的情形下肆虐成灾。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这场春天降临的全球性瘟疫,终于在夏天到来时被送走了,中国,赢得了胜利,当这一年结束的时候,人们发现中国的胜利还不仅仅是打赢了抗击非典一战。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点整,38岁的航天员杨利伟带着一个民族的梦想起飞,浩瀚的太空迎来了第一位中国访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就在这一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并首次进入世界贸易前三强,联合国的报告称: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居世界各国或经济体之首,而且正日益成为重要的进出口国。在举世瞩目的成绩面前,中国人并没有自满和沉醉,而是更加从容冷静地思考着未来。为了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中国人的目光必须看得更加长远。

2003年时,中国有劳动力7亿4千万,进城的农民工约有2亿,除了每年增长1000万人的就业压力,中国农村还有近3000万人需要解决脱贫问题,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差距大,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环顾世界,发展的命题困扰着所有国家,经济全球化在给世界带来急剧变化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环境、资源、疾病等全球性危机。

肩负着民族复兴这一伟大使命,2003秋天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个令世人耳目一新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就是“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来自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清醒认识,也是中国基于全球发展的一种选择。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民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逐步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辽阔神州掀开了激荡人心的发展新篇。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2006年的深秋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开始全面部署。从2003年的春天出发到2006年的秋天,一条促进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在这片国土上的每一个中国人。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人民以及人民的利益作为本,努力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解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一直是执政党的头等大事,党中央出台一系列惠民的政策措施,约9亿农民得以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从2004年开始,惠农政策的力度透过中央一号文件一次次加大,2006年1月1日农业税被正式废止,中国农民告别了已有2600多年历史的“皇粮国税”。

十六大以来,中央更加注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到大力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
从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到缓解就业再就业难题;
从提高个税起征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到完善社会管理,维护安定团结,一条条泽被民生的举措给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新世纪,新阶段,两岸关系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2005年4月30日,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隔六十年,海峡两岸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的手又一次握在了一起。这一年,台湾亲民党和新党领导人也相继到访大陆,两岸政党交流史和两岸关系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两岸关系逐渐“融冰”,海峡两岸合作交往日益密切,让炎黄子孙无不欢欣鼓舞。

三、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一个民族要实现自己的伟大复兴,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人民历经100多年的艰辛探索而开辟的民族复习之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10月15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这次地震,人员伤亡之多,破坏之严重,就在难度之大历史罕见。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抗震救灾工作迅速有效展开。地震过去不久,总投资达一万亿元的国家灾后重建计划出台,全国对口支援方案确定。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灾区人民将在废墟上重新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2008年8月8日,29届奥运会在北京开幕。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健儿顽强拼搏、奋勇争先,以51枚金牌,100枚奖牌的优异成绩第一次登上了奥运金牌榜的榜首。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册上从此深深烙下了彤红的中国印。当世人还在惊羡北京奥运的成功时,中国人又开始了自己的巡天之旅。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型火箭点火成功。“神七飞船”载着三名中国宇航员腾空而起,飞向太空。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飘出船舱,开始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漫步。翟志刚这一小步迈出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重大跨越。它向世界宣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就在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轻松进行太空漫步时,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开始扩大蔓延。这场“金融海啸”随后迅速向世界波及,世界金融市场继续急剧动荡。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宏观调控,着力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民增收,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
财政收入6.85万亿元,增长11.7%;
粮食产量53082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6年增产;
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实际增长9.8%和8.5%。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实践再次证明,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回首过于的100多年,历史发生了沧桑巨变走出了一条清晰的轨迹,事实有力地证明:只有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朝着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迈进,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心得篇2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列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暂时未公开全文,如果工作中确有需要,可以向上级党组织申请查阅有关材料,待条件成熟时自会公布。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

、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

通知指出,宣传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制定颁布《条例》,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宣传工作的高度重视,标志着宣传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学习贯彻《条例》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好宣传解读和督促检查,进一步加强党对宣传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中央关于宣传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全面提升新时代宣传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中央宣传部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答记者问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央宣传部负责人就《条例》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请您介绍一下《条例》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宣传工作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做好新形势下宣传工作,迫切需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工作形成的宝贵经验和有效做法,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为宣传工作提供基本遵循。

党中央高度重视《条例》制定工作,将《条例》列入《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2018—2022年)》。按照党中央要求,中央宣传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真研究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起草形成《条例》稿。2019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条例》。6月29日,党中央印发《条例》。

《条例》是宣传领域的主干性、基础性党内法规,以刚性的法规制度为全党开展宣传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导和支撑,标志着宣传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在党的宣传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问:请您介绍一下《条例》的主要框架。

答:《条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工作地位作用、目标任务、职责使命、实践要求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贯穿其中。《条例》共13章53条,大致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包括总则、组织领导和职责两章,主要是目的依据、定位作用、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工作原则,以及机构设置、党委和党委宣传部职责等管总的内容。第二板块是第三章到第十一章,规定了宣传领域各方面工作,包括理论、新闻舆论和出版、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文艺、互联网宣传和信息内容管理、对外宣传、基层宣传工作、意识形态管理、加强党对宣传工作的全面领导等。第三板块包括保障和监督、附则两章,主要是机制保障、经费保障、表彰激励、调研舆情和信息化保障、法治保障、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规定。

问:请问《条例》关于宣传工作定位作用、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有哪些规定?

答:关于宣传工作的定位作用,《条例》规定,宣传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加强党的思想政治领导、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的重要方式,是为实现党的主张和奋斗目标动员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所进行的理论武装、舆论引导、思想教育、文化建设、文明培育等工作和活动。宣传工作是党领导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关于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条例》规定,宣传工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担当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条例》提出了“一个高举”“两个巩固”“三个建设”的宣传工作根本任务,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

问:请问《条例》对各级党委承担的宣传工作职责有哪些规定?

答:做好宣传工作需要全党动手。各级党委对宣传工作负主体责任,应当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加强对宣传领域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和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条例》规定了党委的7项主要职责: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委关于宣传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及指示精神,指导和督促检查下级党组织做好宣传工作;
二是定期研究部署宣传工作重要工作和重大事项,每年向党中央或者上一级党委报告宣传工作情况;
三是研究制定宣传工作的重要政策,按照权限制定宣传工作相关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推动制定宣传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并组织实施;
四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五是统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
六是领导宣传部门做好宣传工作,选优配强宣传系统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加强宣传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七是领导同级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做好本部门本单位本领域宣传工作。

《条例》还规定,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和地方各级纪委监委,党的工作机关、党委直属事业单位等,参照党委履行相应宣传工作职责。

问:请问《条例》对各级党委宣传部承担的工作职责有哪些规定?

答:党委宣传部是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主管意识形态方面工作的职能部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牵头协调部门。《条例》规定了党委宣传部的16项工作职责:(一)贯彻落实党对宣传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拟订宣传工作重要政策和事业发展规划;
(二)统筹协调意识形态工作,组织协调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日常监督检查,结合巡视巡察工作开展专项检查;
(三)指导协调理论研究、学习、宣传工作;
(四)统筹分析研判和引导社会舆论,指导协调新闻单位工作,协调开展新闻发布工作;
(五)管理新闻出版和电影工作,统筹指导广播电视工作,组织指导“扫黄打非”工作;
(六)统筹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组织指导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
(七)统筹协调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协调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有关工作,指导协调推动群众文化建设;
(八)指导协调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以及旅游业发展,指导协调国有文化资产监管工作;
(九)宏观指导互联网宣传和信息内容建设管理工作,统筹协调新媒体建设与管理;
(十)统筹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指导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工作,协调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协调人权宣传工作;
(十一)协调推进宣传领域法治建设;
(十二)统筹指导舆情信息工作;
(十三)负责宣传工作的内容建设和口径管理;
(十四)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宣传系统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管理;
(十五)指导下级党委宣传工作;
(十六)完成同级党委和上级党委宣传部交办的其他任务。

问:请问《条例》对加强基层宣传工作有哪些实招?

答:考虑到基层宣传工作相对薄弱,《条例》把基层宣传工作单列一章,对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单位的宣传工作作出明确规定。在机构设置和工作力量上,规定乡镇(街道)党组织明确1名党委(党工委)委员负责宣传工作,村(社区)党组织配备宣传员;
国有以及国有控股企业党组织设置宣传工作机构;
高校党委设立宣传部;
国有参股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配备宣传员;
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中党的基层组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宣传工作机构,或者配备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员。在阵地建设上,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加强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广播电视机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文体广场等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在经费保障上,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问:请您谈谈如何抓好《条例》的贯彻落实。

答:学习贯彻《条例》是各级党组织的重要任务。按照《条例》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加强《条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纳入监督执纪问责范围。

中央宣传部将从以下方面抓好《条例》的贯彻落实。一是加强学习宣传。推动将《条例》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组织开展学习培训和宣传阐释,让党员干部准确把握《条例》精神和主要内容。二是完善配套制度。加强统筹谋划,推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宣传领域法规制度,把《条例》各项规定落细落小、落到实处。三是做好督促落实。适时开展专题调研,深入了解《条例》贯彻落实情况,推动解决工作中的困难问题。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心得篇3

在院 级分党校课程中的自学环节,我选择了阅读《中国共产党简史》——一部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而编写的一本普及读物。在全国两会结束不久之际去学习它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则应该在学习中中国共产党简史的基础上,认识党,了解党,热爱党。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更应该认真学习它。

《中国共产党简史》全书10章16万字,分为三个部分:从党的创立到新中国的成立;
从开国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全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以来,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已经走过的92年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该书系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全书对党所走过的道路、经历的复杂斗争、遇到的艰难曲折、经历的一系列重要事件,都作了恰当的梳理和反映。尤其是集中叙述了党领导人民所干的三件大事:一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并在曲折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三是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书紧紧抓住党史的主题和主线,用雄辩的历史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该书在系统勾勒党的奋斗历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深刻阐明了党的历史不仅是一部奋斗史,也是一部探索史、理论发展史和自身建设史。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进程以及所形成的创新理论成果,深刻揭示了创新理论成果的伟大意义。全书反映的艰难探索、宝贵经验,无不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坚持与时俱进的伟大品格,同时也深刻地告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

此外,该书全面总结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和伟大精神,充分展现我们党的崇高品质。其中包括“三大作风”和“两个务必”等在内的优良作风;包括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在内的革命精神,包括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内的建设精神,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敢闯新路、开拓创新等为基本内容的时代精神。这些在历史上逐步形 成的优良作风和精神,鲜明而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形象和人格魅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该书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充分 体现党性原则又充分体现科学精神。全书以党的两个历史决议和党中央的有关文献为依据,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坚持客观反映介绍党的历史。既充分肯定成绩,也对曾经出现的失误和挫折作了一定分析。对党史上的一系列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作出了权威的评价,对人们关心的很多问题作出了适当的回答,具有较强的准确性、权威性,是一部广大党员干部掌握党的历史的基本教材。

  读完整本书之后,我对中国共产党以及新中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确了自己应当如何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而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更应发挥自身的先进性和模范性作用,更好的履行自己应有的责任。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思考了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新时期,想到了现在,想到了未来,想到了一句话: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新时期,面对汶川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雅安地震等自然大灾害,我们的党和政府从没松懈,决策有力,到位,带领我们奋战在前线,最终我们战胜了天灾。天灾无情,但人间有情,过程不容易,很艰辛,但党和政府始终不放弃,不抛弃,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力量,赢得了全世界尊重。在汶川地震抗灾中,温总理深情的说到: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可见,这就是一个真正为人民的党和政府,一个值得我们永远尊重的党和政府,他教会了我们自强,教会了我们百折不饶。我们在感动,我们在思考,我们更需为我们党和政府鼓掌。

一幅生活更加幸福的美好蓝图已然绘就。我们相信在党和国家,在全中国的人的努力下,幸福会在中华大地蓬勃“起飞”!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心得篇4

《中国共产党简史》目录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和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兴起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大革命的失败

第二章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革命运动的复兴和红军反“围剿”的胜利

王明“左”倾错误和革命运动的挫折

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第三章 在抗日战争烽火中发展壮大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

敌后战场的开辟和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理论

加强根据地建设,开展整风运动

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指导思想,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第四章 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胜利

重庆谈判和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和开展第二条战线的斗争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和土地制度的改革

伟大的战略决战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人民政协的召开

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新中国的诞生,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范围的建立和巩固

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全面展开,国民经济的恢复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

第六章 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党的八大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和全党整风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纠“左”过程中的曲折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和政治上“左”的错误的发展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和十年建设成就

第七章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全面内乱

林彪集团的覆灭和纠正极左思潮的努力

同“四人帮”的斗争和1975年的全面整顿

粉碎江青集团的胜利

第八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

在徘徊中前进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建国后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

经济调整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拨乱反正任务胜利完成

第九章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的十二大和全面改革纲领的制定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和对外关系的调整

党的十三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基本路线

经济上的治理整顿和经受国内外政治风波的考验

第十章 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邓小平视察南方和党的十四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宏观调控的成功实施

“一国两制”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党的十五大和跨世纪发展战略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心得篇5

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

学习时间 学习内容 授课人 学习地点 学习方式
5月11日上午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任东
会议室
集中
5月11日下午
第二章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5月12日上午
第三章 在抗日战争烽火中发展壮大
杨跃俊
会议室
集中
5月12日下午 第四章 夺取民主革命的全面胜利
5月13日上午
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度 第六章 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任东
第七章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会议室
集中
5月13日下午

第八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

5月16日上午
第九章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杨跃俊
会议室
集中
5月16日下午
第十章 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学习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简史

学习时间 学习内容 授课人 学习地点 学习方式
5月5日上午
动员学习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动员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
任东
会议室
集中
5月5日下午
第一章 历史的伟大转折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5月6日上午
第二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杨跃俊
会议室
集中
5月6日下午
第三章 改革走向深入与治理整顿的实施
5月9日上午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各项事业的发展
任东
会议室
集中
5月9日下午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新世纪
5月10日上午
第六章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台阶
5月10日下午
杨跃俊 会议室 集中

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学习时间
5月17日上午
学习内容
第一篇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第一章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和国际环境

授课人 学习地点 学习方式
任东 会议室 集中
5月17日下午

5月18日上午
第二章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杨跃俊
会议室
集中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活动
第二篇 党在大革命时期
第四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革命新局面的形式

任东
会议室
集中
5月18日下午
5月19日上午
5月19日下午
第五章 五四运动和大革命高潮的兴起
5月20日上午
第六章 北伐战争和革命力量的发展
杨跃俊
会议室
集中
5月20日下午
第七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
5月23日上午
第三篇 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第八章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任东
会议室
集中
5月23日下午
第九章 党委复兴革命运动的艰苦斗争

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学习时间
5月24日上午
学习内容
第十章 革命运动的曲折发展和红军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授课人 学习地点 学习方式
杨跃俊
5月24日下午
第十一章 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内政局和革命运动的挫折
第十二章 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任东
5月25日下午
第十三章 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战斗

第四篇 党在全民抗日战争时期
第十四章 争取实现全面抗战路线
杨跃俊
5月26日下午
第十五章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会议室 集中
5月25日上午
会议室 集中
5月26日上午
会议室 集中
5月27日上午 第十六章 巩固抗日民主阵地
任东
5月27日下午
第十七章 争取人民抗日的最后胜利
会议室
集中
5月30日上午
第五篇 党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第十八章 争取实现国内和平民主
杨跃俊
会议室
集中
第十九章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进攻
第二十章 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转折
任东
会议室
集中
第二十一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5月30日下午
5月31日上午
5月31日下午

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学习时间
学习内容
第二篇 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第十三章
九个月的初步纠“左”和纠“右”过程6月9日上午
中的探索
第十四章 庐山会议纠“左”的曲折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思考

6月9日下午
第十五章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关系的全面调整
第十六章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党的外交方6月10日上午
针和中国对外关系
第十七章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和“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第十八章
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左”的错误的发6月10日下午

第十九章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总结 第三篇 “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6月13日上午


第二十二章 “斗、批、改”运动与7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
6月13日下午

第二十四章 批判极左思潮和落实党的政策 第二十五章
外交战略的转变和对外关系的新局6月14日上午

第二十六章 1975年的全面整顿
杨跃俊
6月14日下午
第二十七章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 第二十八章 对“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基本分析
会议室
集中
第二十三章 林彪反革命集团的阴谋活动及其覆第二十章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第二十一章 从“全面夺权”到党的十九大

任东
会议室
集中
杨跃俊
会议室
集中
授课人 学习地点 学习方式
任东 会议室 集中
第四篇 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
6月15日上午
第二十九章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左”的指导方针的延续
第三十章
拨乱反正的局部进展和真理标准问题的6月15日下午
讨论
第三十一章 实现历史的伟大转折
任东
会议室
集中

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学习时间
6月1日上午
学习内容
第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新生政权的斗争
授课人 学习地点 学习方式
杨跃俊 会议室 集中
6月1日下午 第二章 抗美援朝战争
6月2日上午
第三章 完成反封建主义的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

任东
会议室
集中
第四章 恢复国民经济与各项建设的展开

第五章 过渡期总路线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杨跃俊
会议室
集中
第六章 全面实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七章 过渡时期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国防建设
任东
会议室
集中
第八章 争取有利于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
第九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第二篇
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杨跃俊
会议室
集中
6月2日下午
6月3日上午
6月3日下午
6月6日上午
6月6日下午
6月7日上午
6月7日下午
和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第十章 党的八大和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6月8日上午 6月8日下午

第十一章 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任东
会议室
集中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宣传工作 简史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心得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心得 党的宣传工作心得

本文标题: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心得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4864.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心得》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