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现在是了解过去的钥匙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10-30 08:24:01 | 浏览次数:

这是牛津大学一个普通的周末,夕阳将最后一抹余晖投洒在阿什莫尔博物馆庄重古雅的建筑物上。这时正是学生俱乐部、社团热闹繁忙的时候,博物馆里一改往常的熙攘,显得有些冷清。在地下一层的地质学阅览室里,一位年轻学者仍在发奋研究,他时而伏案沉思苦读,时而在标本架前静思细看,仿佛忘记了时间。这使值班的老管理员不禁想起了几十年来他所见到过的许许多多著名学者。“他们的研究劲头是多么相像啊!嗯,这位先生将来也会大有作为的。”确实,若干年以后,这位先生成为地质学领域的一位名人,被人称为“现代地质学之父”。他就是查理士•赖尔。

书香门第寄情自然

1797年9月14日,赖尔出生在英国苏格兰法佛夏地区一个叫金诺第的小镇上。父亲早年就读于剑桥大学法学院,靠自己的勤劳和才智成为当地的富豪。母亲是大家闺秀,有着良好的艺术修养。

赖尔的家中藏书非常丰富,他的父亲喜欢业余时间到野外考察,书房当中存放着许多地质、生物方面的书籍和标本。从刚刚懂事起,赖尔就把图书室当成了自己游戏玩耍的最好去处。他深深地迷上了书籍,尤其是对那些别具一格、色彩斑斓的精美岩石、生物标本情有独钟。书架上那些精致但深奥的书对幼小的他来说无疑是难了一些,然而那些大自然的标本对他来说则是再合适不过了。赖尔常常傍着这些标本,听父母绘声绘色地讲述它们的品种、来历和作用,以及在采集制作它们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奇闻异事。这美好的一切构成了他对地质学、生物学的最初印象。

17岁那年,赖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牛津大学。一进入大学,赖尔就选修了一系列地质学和生物学的课程。在著名地质学教授巴克兰讲授地质学的课堂上,赖尔第一次受到了地质学正规系统的训练。他不仅认识了许多岩石和矿物,可以区分它们的种属和特性,而且在野外教学过程中,还掌握了勘察、取样、制作标本的基础知识和特殊技巧。课余时间,他又跑到博物馆和图书馆,自学了野外地质作业和矿物分类的知识。有一次,他读到了当时著名地质学家贝克维尔著的《地质学引论》,书中所描绘的奇山异石、形态万千的矿物和地球上的沧海桑田,深深地震撼了他。原来,人类居住的地球有如此惊天动地的历史,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景象。他手不释卷,读了多遍。这本书成为赖尔走向地质事业的“向导”。

英雄时代诸学峰起

赖尔生活的时代,被称为“地质学的英雄时代”。科学考察和探险旅行在英国工业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推动和影响下蓬勃兴起。这一时期,发现了地层,出版了有重要价值的地质地层图。地质学家们在考察岩层顺序,进行岩层分类和发现岩层所含的动物化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岩石成因和地壳变动的种种学说。学术界英雄人物辈出,学派林立,学术争论此起彼伏。

以德国魏尔纳为首的水成派认为地球最初是一片浑沌水,所有的岩层都是在海水中通过沉淀、结晶而形成的。以意大利的莫罗为代表的火成派则认为岩层都是由一系列的火山爆发的熔岩流所形成的。水火两派争论多年,有一次甚至在英国爱丁堡发生了武斗。

与此同时,法国古生物学家居维叶在对巴黎盆地的地层进行考察后,发现不同地层有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他认为不同的地质时代有不同的动物群,而每一动物群中的动物种类也不相同,并随着地层年代变新而不断增多。居维叶继而系统地提出了灾变论。灾变论认为,地球曾经发生过多次灾变,每次灾变都使大批生物死亡,造成了一些生物类群的永远灭绝。地球上所发生的变化是突然的、瞬时的。灾变论认为,引起灾变的原因是超自然力,不能以迄今已经熟悉的外部原因来加以解释。

居维叶的灾变论反映了生物学向地质学渗透的趋势。他的学说以丰富的资料揭示了地质过程中的突变和飞跃,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它忽视了事物量的变化和渐进过程,甚至把超自然力说成是引起灾变的根本原因。灾变论遭到了赖尔的强有力挑战。

赖尔经历了10年的艰苦努力和野外观测,游历了欧洲和美洲各地的名山大川,在掌握了大量而丰富的第一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他把以往不同时期各派学说地质学家提出的分散甚至矛盾的学说综合、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了一个严整的、新的地质发生和发展理论,即著名的地质演化“渐变论”。

渐变思想传世之书

“渐变论”的核心思想是:引起地球变化的力量,是自然界本身的自然力,如地震、火山、风雪侵蚀、河水冲刷和沉积等等。地质现象都是一般自然过程中水和火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球表面正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的影响下屡经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还一直在缓慢而不停息地进行着。而这一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便是1833年写成的《地质学原理》一书。

在《地质学原理》里,赖尔明确了地质学是研究连续变化的科学,这是其地质学思想的核心。他的地质渐变思想主要包括地质历史的漫长性、地质过程和作用力的古今一致性等内容。

赖尔指出地球具有漫长的历史,并进行了论证。他从当时地质学家已确认的大部分含有化石的岩石原来都是疏松的沉积物,后来逐渐被压实固结才形成致密的岩石这一事实出发,认为这种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成岩过程,必须有充分的时间才能完成,绝非一朝一夕。根据地层中的化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序列,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赖尔接着又对一切低估过去时间长度的错误观点作了剖析。

古今一致是渐变说的核心,也是赖尔分析问题的出发点。他认为,地质学所揭示的地球的过去变化,其性质和程度与现时每天正在变化的相同,因为自然法则始终是一致的,各种地质作用力的种类和强度也是不变的。他把作用于地球的力分为水成作用和火成作用两类。水成作用包括雨、河流、泉水、洋流、冰雪等;火成作用则包括火山和地震。这些作用力古代存在,现代依然存在。赖尔深信,只要坚持用现在还在起作用的自然法则和自然力来说明过去的地质现象,就根本用不着用什么超自然的力量和巨大的灾变这类怪诞的说法。

赖尔的《地质学原理》是一部代表了19世纪进化论地质学的总结性的作品,它的发表极大地促进了进化论思想在社会上的传播,并有力地推动了矿物学、生物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学科或领域向更深层面的发展和横向延伸,标志了现代地质学建立工作的完成。当年达尔文乘坐“贝格尔号”巡洋舰做环球航行时,随身携带的书就有赖尔的这本《地质学原理》。他把赖尔的这本书称为“可钦佩的书”,并饱含深情地说:“我的著作中有不少东西是从赖尔的头脑中得来的,而实际上我对这些东西并不清楚。《地质学原理》的重大功绩就是完全改变了我的精神状态,使我感到,即使我看到赖尔没有看到的事实,也总是部分地通过赖尔的眼睛

看到的。”

杰出理论的提出,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方法论。坚持以现今还在起作用的自然法则和自然力来说明过去的地质事件,是赖尔“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方法论的精华所在。它启发人们,尽管地质史是那么漫长,其变化又是如此缓慢,但人类还是能够认识它的。正如赖尔在《地质学原理》中所写的那样:“我们虽然仅仅是地球表面上的过客,并且束缚在有限的空间,所经过的时间也很短促。

然而人类的思想,非但可以推测人类目光所不能看到的世界,而且也可以追溯到人类诞生以前无限时期内所发生的事故,并对深海或地球内部的秘密,都可以洞察无遗。我们和诗人所描写的创造宇宙的神灵同样自由——在所有的陆地上,所有的海洋里和高空中漫游。”后来,赖尔将“将今论古”的地质学研究理论和方法概括成了一句名言:“现在是了解过去的一把钥匙。”

实地考察探求真理

从《地质学原理》问世的1833年至1873年的40年间,赖尔进行了广泛的地质考察。通过考察实践,他不断地验证、充实和完善了自己提出的理论和观点,修订《地质学原理》达11版之多。每一版的充实与完善,都凝结了赖尔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苦心求索。他是如此的执著于自己的工作,以至于几次推迟了成婚的日期。等到他好不容易结婚了,他对新娘的第一个要求竟然是趁蜜月旅行之际再进行一番实地地质考察。从地形复杂的欧洲本土到幅员辽阔的北美大陆,从欧洲最北端的挪威冰川地貌到南端意大利亚平宁半岛的冲积平原,从热浪灼人的火山喷发现场到深逾千米的煤田矿坑,无不留下了他执著而坚毅的脚印。1872年,在他75岁高龄的时候,为了取得人类演化的地质证明,他还不辞辛劳漂洋过海远赴法国考察洞穴堆积状况。在这数十年如一日的科学考察当中,他几次遇险,然而他却把每一次千钧一发之际的死里逃生当作命运对他的厚爱。他是如此的孜孜不倦乐观向上,以至于深深地感染了跟随他一道跋山涉水的同事们。

赖尔以自己的生命为阶梯,将科学的地质学一步步推向更好、更高。他的努力得到了世人的承认和高度赞扬。在1853年、1874年,他分别被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授予名誉博士。1849年,他当选为英国伦敦地质学会的主席,1861年,他又当选为英国最高科学机构——皇家学会的主席,并先后被国外许多科学机构聘为荣誉院士。

1875年2月22日,这位享有崇高威望的科学家安详地在家中去世,终年78岁。人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把他安葬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内。

上期头脑奥林匹克答案

贺新岁添符号

1+223×3×3=2008

添四个“8”

183×6=1098

318×6=1908

一字长蛇阵

95037×24681=2345608197

巧分割

喜迎奥运

X=2;I=7;Y=1;N=8;G=9;A=3;O=4;U=5。

寻找规律

选A,规律是每个正方形都有3个空间。

推荐访问:钥匙

本文标题:现在是了解过去的钥匙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52423.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现在是了解过去的钥匙》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