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从传统区位论到区域科学的逻辑演变脉络透视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11-01 08:54:01 | 浏览次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问题是当今经济学重要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也是较为新兴的经济学分支之一,明晰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传统区位论到区域科学这一时期的区域理论发展为研究对象,对区域经济理论发展史上重要转折过程的逻辑演变脉络进行梳理,以探求从区位研究到区域研究的演化路径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从区位论到区域科学并非一个突变式跨越的过程,区位论是区域科学的理论来源和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这一基本观点。

关键词:古典区位论   新古典区位论   区域科学

缘起及背景

时间和空间是经济学理论应考虑的两个重要方面,虽然主流经济学长期忽略空间维度,但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没有忽略对空间问题的探讨。经济学空间维度的分析始于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的地租理论,为传统区位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传统区位论一直以来都是以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来研究区位问题的。杜能是区位理论的建立者,通过抽象的边际分析方法,建立了农业区位的均衡模型。龙哈特(1885)和韦伯(1909)以成本最小化为导向,探讨了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和运输成本对工业布局的作用机理。区位论对于市场的研究使传统区位的研究从古典区位论走向新古典区位论。廖什以克里斯塔勒(1933)的中心地理论和六边形市场区为基础,通过一组初等方程简洁地描述了一个高度简化的、在垄断竞争条件下运行的空间经济的静态模型。

二战之后,西方国家暴露出了一系列区域经济问题,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而各种传统学科都没有对城市和区域问题给予认真的关注,以具体企业微观区位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已经不能适应制定中观或宏观的国家区域发展计划和区域经济政策的需要。此时伴随着凯恩斯建立的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被引入到对区域问题的研究中,一个对区域现实问题更具解释力的新的区域理论体系—区域科学应运而生。1954年,艾萨德成立了区域科学学会(RSA),标志着区域科学的建立。区域科学突破了传统区位论对于纯经济利益分析的局限,将经济学、地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城市规划等众多领域的理论与方法有机整合,通过分析性研究和经验式研究相结合的办法对区域内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

传统区位论到区域科学是从微观分析到宏观分析的转变,这是现实社会问题不断变化的必然结果,艾萨德也是这一转变的主要推动者。在其1956年出版的《区位与空间经济》一书中,他将杜能、韦伯、克里斯塔勒、廖什等人的模型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易驾驭的框架,把区位问题重新表述为一个替代问题,即厂商可以通过区位选择将运输成本与生产成本进行权衡,其目的是建立一个将区位理论与贸易理论相融合的一般均衡区位论,但由于种种原因,该一般均衡理论体系并未建成,然而他在1975年出版的《区域科学导论》中开创了一个折衷的应用领域—区域科学。

面对区域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思想转折,很少有学者对其演变的深层次原因和内在逻辑进行研究,本文拟综合研究对象、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等多个视角建立一个解释框架,以分析实现这一转变的原因及路径,这对于厘清区域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从传统区位论向区域科学演变的一个解释框架

从以区位选择研究为主的传统区位论到对区域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的区域科学是区域经济学发展的一次革命性飞跃,但其演变过程并不是突变的和非连续的,而是具有一个较为清晰的、逻辑连贯的发展脉络。

(一)研究对象:区位—区域

古典区位论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原材料分布、市场分布和交通成本等因素的考察,分析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会集聚、在哪里集聚的问题。

集聚经济可以理解为三个层次,即生产企业的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古典区位论的研究多以单一企业、单一行业或部门研究为主,这对于集聚经济的前两个层次具有解释作用,但是不能回答多行业集中生产的城市化经济现象。新古典区位论综合生产与销售市场、产品与要素市场,建立一般区位论,实现了对集聚经济解释的重要突破,但仍然没有突破区位分析的限制。马歇尔(1980)将集聚原因概括为劳动力池、技术溢出与专业化投入三个方面,单纯从运输成本角度出发的企业区位选择研究不能对这三方面作出合理解释,也就不能全面的理解集聚经济的形成机理,而集聚经济是区域形成的逻辑前提,因此传统的区位研究不能够对区域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

区域科学从区域市场的活动方式、空间分布、要素流动、区域经济结构、私人和公共决策等多个方面对区域经济进行分析,远远突破了区位的研究范围,对现实更具解释力,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调整的政策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不仅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集聚经济的本质和区域形成与发展有更深入的研究,更能提出区域经济内部的结构与联系这一重要的研究问题,从而把点概念的区位研究推向有完整体系、有内部组织的面概念的区域研究,将区域的外部区位条件和内生经济关系的分析融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内,推动区位理论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基石。

(二)研究假设:均质—非均质

古典和新古典区位论建立在均质空间的假设下,即假设经济空间是一片要素禀赋平均分布的平原,通过运输成本的线性变化,研究了集聚的成因和城镇布局,并形成了将空间变量转化成距离变量的这一标准研究范式。

均质假设是对区域研究的合理抽象,避免了要素密度函数等变量引入带来的技术障碍,对于排除各种繁杂的影响因素,解释空间经济的真正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实世界的块状经济与传统区位论的集聚经济具有很大差别,均质分析对于现实经济非连续性和非单调性解释乏力,特别是均质分析仍然不能回答经济在哪里集聚的问题,只能简单的将其归因于偶然性和因果累积效应,实现研究假设从均质向非均质转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均强调经济分布的非均质性,并将贸易与非均质假设联系起来,体现出区位条件与区际贸易一体两面的性质。区域科学重拾古典经济学非均质的假设条件,将各不均等要素置于一个逻辑框架内进行讨论,即通过不均等要素对产品供求市场影响的衡量,如人口分布、资金流动、原材料状况对供求市场的影响估计,研究要素对聚集经济的影响效果、区域经济分布与联系。艾萨德将非均质的区位条件视为可替代的一种生产要素,通过生产者行为影响经济集聚,虽然艾萨德并没有建立非均质假设下的空间一般均衡理论,但他所建立的非均质的区域分析理论和方法为解释现实中要素禀赋的真正空间功能和作用途径做出了贡献。

(三)研究假设: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

古典区位论以市场完全竞争为前提条件,认为在自由市场环境下,经济资源可以自发集聚,但这一假设存在内在逻辑上的问题。集聚经济的产生是规模经济的作用结果,但完全竞争与规模经济存在先天的矛盾关系,企业存在最优生产规模即是认为企业并不是无限小的个体,它的决策行为对市场存在一定的影响,古典区位论的市场组织结构并不符合完全竞争假设的要求。

于是克里斯塔勒和廖什将张伯伦(1933)提出的垄断竞争思想与空间因素相结合,提出新古典区位论。艾萨德认为廖什在《经济空间秩序》一书中,“通过一组初等方程简洁地描述了一个高度简化的、在垄断竞争条件下运行的空间经济的静态模型”。廖什认为由于运输成本的存在,每一个企业或经济聚集体对其附近的市场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两个相邻市场区存在一定竞争,而市场边界就是竞争均衡的结果。

垄断竞争假设使得对区位问题的研究更进一步,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廖什的分析对象多是具有分散化供应能力的单一产品或服务,市场范围单纯由运输成本决定,但现实世界中各产业规模经济不同,受运输条件的影响程度不同,除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外还有其他市场结构形态。艾萨德认为在纯竞争和纯垄断这两个极端之间,还存在多头垄断等情况,传统区位论过分简化了市场的作用,因此他所创建的区域科学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假设前提,这使其可以进行产业市场结构、企业间行为关系方面的探讨,揭示了企业间博弈关系和对区域影响的复杂性,具有更强的现实解释和政策指导能力。

(四)研究目标:局部均衡—一般均衡

从杜能的成本会计式核算到韦伯的成本分析方法,采用的都是马歇尔所创建的进行供求分析的局部均衡分析框架。这种分析框架是片面的,它针对某一生产厂商的供求均衡研究并没有能够考虑到该均衡对其他厂商、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反馈作用,使得古典区位论只停留于企业决策层面,不能对一个区域空间复杂的总体经济关系进行理解。继瓦尔拉斯、帕累托等人建立一般均衡理论以来,主流经济学更加强调经济系统的一般均衡分析,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生产者实现利润最大化,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全部出清,但这种一般均衡并没有包括空间因素,因而也就不能解释空间竞争均衡问题。廖什在这一方面实现了突破,他建立市场区理论,并从经济整体的视角来看待区位问题,从而建立了一般均衡的系统方程模型。但新古典区位论也具有新古典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的缺陷,即认为经济是静态的,社会经济均衡的扰动幅度是微小的,可以迅速的被适应性的变动所纠正。

艾萨德认为廖什的分析超越了局部均衡分析,认识到了经济因素复杂的空间关联,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般均衡,他在廖什的基础上继续走下去,在对古典区位论批判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将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融于一体的一般均衡模型。由于假设条件高度抽象的限制,一般区位论不能够与现实准确符合,如果解除了模型中基本的均质性假设,而引入原料、劳动力、资本资源的不均等,人口不均衡和不连续分布,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地方性差异,那么廖什的表述将变得超乎寻常的复杂,非均质的一般均衡体系很难建立。另外,廖什和艾萨德的垄断竞争基础上的一般区位论框架仍不能脱离单纯从利润角度进行的分析,并没有包括瓦尔拉斯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假设和要素市场的考虑,因此一般区位论仍是不完整的。艾萨德之所以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一般均衡理论方法的框架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一工作由克鲁格曼在D-S垄断竞争一般均衡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新经济地理学所完成。艾萨德正是认识到了建立完整的空间一般均衡理论的困难性,于是将研究焦点转移到对一般均衡空间理论的描述性分析上来,即区域科学,他在对市场需求能力、生产企业供给能力、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市场分别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系统研究,提出了具有均衡理念的区域经济决策方法。

(五)综合解释框架

自杜能时代起,空间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维度,空间因素和变量逐渐融入经济学的规范分析框架中。古典区位论以均质空间、完全竞争市场为假设条件,以成本分析和局部均衡为方法,主要对企业的区位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对空间经济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新古典区位论加入需求市场的考虑,假设产品市场结构为垄断竞争,更好的解释了聚集经济的成因和方式。廖什的一般区位论得到艾萨德的推崇,后者也在一般区位论理论体系的建设方面向前更进一步,由于经济学技术水平的局限,艾萨德难以在均质和垄断竞争假设下对一般区位论形成更大的突破。

艾萨德在将传统区位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传统区位论有一些重要的缺陷,不能对新的区域问题作出解释,束缚了区域研究的拓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第一,传统区位论对供求市场的研究是割裂的,一般均衡区位的确定要以供给和需求市场的考察为基础,而影响一个区域供给和需求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资源、劳动力、政治、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着产品供给,人口、收入、区域收支平衡、文化等方面影响着产品需求,供给与需求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通过一些多样化的、共同的影响因素和复杂的影响路径相互作用,这不能仅仅通过一个精致的数学模型来解释;第二,区位论以企业为研究对象也是不够的,个体的最优不意味着整体的最优,全社会福利水平的最大化和最优配置需要公共部门的合理决策,政府应该什么时候进行干预、怎样干预、干预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区位论都不能回答;第三,传统区位论将区位看成一个点,注重研究点与周边范围的关系、点与点的关系,这一视角片面的将区位与区域等同起来,忽视了区域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内生联系等问题,而这是现实中区域经济研究最重要的方面之一;第四,传统区位论的研究是静态的、孤立的研究,强调均衡的常态性和稳定性,而现实区域经济的扰动因素很多,经济系统每时每刻均处于非稳定状态,传统区位论不能对外界冲击的影响效果进行估计。因此,虽然传统区位论对聚集经济的本质做出了较好的说明,但其从研究对象、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上均不适合对实际区域经济进行分析和解释,新的区域问题还需要新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工具来解决。

艾萨德认为仅仅从经济学的视角对区域进行研究是不够的,区域研究表现为一个将各学科交融在一起的系统科学,从而极大的拓展了区域的研究视野,并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艾萨德对区域问题的系统研究始于对需求和供给市场的影响因素分析,完全抛弃了均质性假设,如图1所示,逐步拓展对影响因素的考察范围,如对人口问题的研究就包括了经济人口学、管理人口学、环境人口学、政治人口学等相关理论,对政治学的研究包括了经济政治学、社会政治学等等,而后又从中观和宏观的产业经济和宏观经济角度对区域经济的运行规律进行分析,特别是里昂惕夫的投出产出表及产业综合分析(industrial complex analysis)方法的应用,为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间关系的讨论提供了实证支撑。另外,区域科学还包括运筹规划、引力模型等相关区域理论。区域科学实现了均质向非均质假设、一般区位论向一般均衡理论的过渡,为区域问题的研究拓展了新空间。

结论

综上所述,以古典和新古典为代表的传统区位论在解释经济空间分布方面做出了重要探索,但由于假设条件理想化、研究对象抽象化、研究方法单一化的问题,区位论在理论层面难以按照原来的逻辑继续发展,在现实层面则表现出对新出现的区域问题解释乏力,区域研究的方式方法迫切需要革新,艾萨德顺应这一发展潮流,提出了区域科学的研究范式。从一般区位论到区域科学并不是一个突变的学科跨越过程,而是具有紧密的逻辑演变脉络,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假设、研究方法等多个层面。艾萨德在探求传统区位论与现实问题的结合过程中,突破了传统区位论的限制,在非均质空间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前提下,从一般区位论影响因素的分析出发,逐步拓展研究范围,广泛吸收各学科研究方法,综合的、系统的对区域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一般区位论到区域科学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转折过程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区域问题的研究假设条件逐步放宽,研究方法逐渐丰富,区域经济理论的演变过程一脉相承,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区域科学这一体系的提出是建立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的,而区位论构成了区域科学的理论来源和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Walter Isard.Methods of regional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Science[M].MIT Press,1960

2.奥古斯特·廖什.经济空间秩序[M].商务印书馆,2010

3.艾萨德著,陈宗兴译.区域科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艾萨德著,杨开忠等译.区位与空间经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安虎森.新经济地理学原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7.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高进田.区位的经济学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9.Walter Isard.The general theory of Location and Space Economy[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49(63)

10.Walter Isard.Notes on the Use of Regiona Science Methods in Economic History[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60(20)

11.Paul A.Samulson.Thunen At Two Hundred[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83(21)

12.Paul Krugman.Space:the Final Frontier[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8(12)

13.Masahisa Fujita,Paul Krugman.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Past, Present and Future [J].Regional Science,2004 (83)

14.沃尔特·艾萨德.区域科学的起源、发展与未来[J].生产力研究,1990(6)

15.杨吾扬.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科学[J].地理学报,1992(11)

16.杨开忠.区域科学学科地位、体系和前沿[J].地理科学,1999(8)

17.郝寿义.建立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想[J].南开经济研究,2004(1)

18.梁琦.空间经济学:过去、现在与未来[J].经济学(季刊),2005(7)

19.郝寿义.均质、非均质空间与要素禀赋[J].中国区域经济,2009(8)

推荐访问:区位 脉络 演变 透视 逻辑

本文标题:从传统区位论到区域科学的逻辑演变脉络透视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53220.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从传统区位论到区域科学的逻辑演变脉络透视》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