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结构探讨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11-01 09:54:02 | 浏览次数:

当今企业的社会责任概念已经不是古典经济学家所称的仅仅是“有效地使用资源并使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要保持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之间的均衡。我国也需要构建社会责任会计来体现和谐社会对企业的要求。目前,在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刚刚起步,在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的构建方面还有待完善。笔者从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结构入手,就目标、假设、原则、要素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责任会计的内涵

对于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起源于美国,而且随着各国研究的兴起,对于社会责任会计的称谓有所不同。美国将这种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会计称为社会会计,是一种微观社会会计,衡量企业活动的社会影响。还有一些美国学者使用的概念有社会审计等。西欧的许多国家和日本把这种企业社会会计称为“社会责任会计”,我国沿用的也是这种称谓。

美国学者David F.Linowes首次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概念。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日本的《新版会计学大辞典》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并以它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阎达五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站在社会的角度利用会计核算形式衡量企业中有关社会性质的经济活动,揭示测定社会影响,指导经济资源的最佳分配,是一种微观社会会计。

从目前我国的研究状况来看,多数学者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并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它对企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加以计量和报告,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二、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构建

会计目标是会计系统运行的最终目的,它决定着会计活动的方向。由于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刚刚起步,对于会计目标的理解还没有达成共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许多学者都赞同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提高社会效益,起着主导作用,处于支配地位。这种观点与会计目标产生的缘由相违背,也是值得商榷的。在此笔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会计目标被明确提出是在信息论和系统论被普遍接受后出现的。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专门发表了《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说明书”最早权威性地使用了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并将会计定义为一个信息系统。基于此提出了会计目标。“说明书”中提出了会计应当为下列目的提供信息:(1)对有限资源的利用所做出的决策,包括辨认决定性的决策领域,并确定目标与方向;(2)有限地管理和控制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3)记录与报告资源的受托责任;(4)促进会计主体的社会职能并控制此种资源。由上述表述我们可以看出,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提供信息,且这些信息有助于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最终提高社会职能。

在接受会计信息论和系统论的前提下,我们应该认识到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在此之后才会涉及到会计的其他具体目标或者整体目标。社会责任会计是社会责任与传统会计的一种有机结合,它的目标是符合传统会计的基本目标的。因此,笔者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在此基础上,帮助企业提高社会效益。

三、社会责任会计的假设

传统会计理论结构中所包含的会计假设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它规定企业应当对本身发生的交易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而这些假设的内涵在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下发生了变化,需要重新认识。

(一)会计主体假设。社会责任会计是站在社会角度来衡量企业经济活动的社会影响,但是它属于微观社会会计。它是以各个经济组织(企业)为主体的核算,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反映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二)持续经营假设。一般假设企业的经营活动会无限期地进行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破产。这个假设同样适合社会责任会计。企业只有持续经营才能够合理承担社会责任并对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三)会计分期假设。企业应当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从而结算盈亏,编制会计报告,及时提供有关企业各方面的信息。因此将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时期,及时反映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是合理之举,也是必需的。

(四)多重计量假设。由于社会责任会计反映和核算的内容很特殊,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形式多种多样,有些是量化的,有些则根本无法计量。因此,我们应该假设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是以货币计量为主,其他如劳动量、实物量等计量手段为辅,这样就能综合反映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

四、社会责任会计的原则

会计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是用来约束会计实务的。我国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所包含的会计原则包括以下方面: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清晰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社会责任会计也要以上述原则为指导。

(一)社会性原则。社会责任会计是计量、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社会所产生的效益和成本,所以衡量企业的业绩以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两者的协调和融合为其最佳标准。

(二)政策性原则。社会责任会计体现了企业与社会各方面关系的处理,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的确认受到国家政策和法律的约束。因此,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要体现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要求。

(三)充分揭示原则。即要求企业将一切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报告给信息使用者,力求全面,不要隐瞒企业某些对社会不利的信息。

(四)一致性原则。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企业对会计处理程序、方法所做出的特定会计选择,在

前后会计期间保持一致;其二是企业之间,对社会责任的内容、计量的形式、报告的要素应保持一致。

五、社会责任会计的要素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要构建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就要合理确定会计要素的内容。

(一)社会资产。它是指企业由于承担社会责任而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是为了实现社会目标而投入的资源或者已经获得的成果。在这方面有学者提出将自然资源纳入到社会资产中,以进行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这种设想是好的,但是却不符合对资产基本的定义,也对确认、计量和记录提出了挑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二)社会负债。它是指由于企业在过去经济活动中承担社会责任成本而产生的,能以货币计量,最终需要企业以资产或者劳务去偿付的债务。它具体包括应付矿产资源补偿费、应付环境治污费、应交职工社会保障金等等。

(三)社会成本。企业的社会成本是指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它应该包括:(1)社会物耗成本,即国家对社会的物耗补贴;(2)社会人工成本,即企业使用社会培养的人才所支付的费用;(3)土地使用成本;(4)资源损耗成本;(5)环境治污成本;(6)其他社会成本。

(四)社会效益。它是指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社会造成的正面影响或贡献。具体包括:(1)产品的社会效益,指产品质量对社会的影响;(2)生态环境效益,即改善生态环境,利用“三废”为企业创造的社会价值;(3)社会就业效益,即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4)社会教育效益;(5)其他社会效益。

由于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和实践都很不完善,因此需要政府、企业的重视和学者的深入研究,在合理构建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将国外先进经验与我国国情和企业特点相结合,积极开展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

推荐访问:探讨 理论 结构 会计 社会

本文标题: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结构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53250.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结构探讨》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