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11-01 13:54:02 | 浏览次数:

罗明义:旅游业的民生功能探讨

崔凤军:民生“八字” “乐”在其中

马波:旅游与民生:从抽象到具象

肖 飞:有尊严地生活是旅游民生的重要特征

朱国兴:发展旅游关注民生

范业正:从生活福利与旅游富民看旅游民生

旅游业的民生功能探讨

罗明义

2009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一个显著的亮点,就是从民生角度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并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倡导文明健康的旅游方式,使城乡居民在旅游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制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维护游客合法权益等。通过对《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认真学习和领会,笔者认为,对旅游业的民生功能探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功能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①,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一般包括了生存需求、文化(精神)需求和发展需求。其中:物质生活需求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在物质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文化生活需求就成为人民群众追求的精神寄托和享受消费,成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内容。现代旅游活动不仅是一种物质消费,更是一种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其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用。因此,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步伐,把旅游业培育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既是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丰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客观要求;也是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2 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功能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而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关键是确保人民群众普遍就业和收入水平增加。我国最大的国情是人多,特别是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经济基础薄弱,收入水平差距较大,这是我国解决民生问题面临的最大难题。旅游业既是一个综合性现代服务业,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经济产业,特别是旅游业本身就是包含多种服务内容的产业,许多服务项目不是用现代技术手段就能取代人力的,因而旅游业所需的就业人数相对于其他产业要高得多,再加上旅游业的关联带动力较强,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相关产业的就业,从而为整个社会新增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下岗职工再就业都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又是旅游资源十分富集的地区,通过开发这些地区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发挥这些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的优势,开发特色鲜明、品位较高的旅游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而且能够通过旅游开发及旅游业发展,带动这些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 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功能

当前我国解决民生问题,既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又要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既涉及经济社会发展、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改善,也涉及生活方式转变和社会文明进步等多方面。因此,旅游业发展要从促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改善的角度,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旅游方式,通过旅游活动使城乡居民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增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意识,强化“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旅游活动、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旅游生产力”的观念,积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形成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地政府和社会共同重视和协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新格局;坚持以人为本,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强化旅游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水平,切实维护旅游者的旅游安全和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旅游的社会交往作用,促进入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广泛交流和理解,增进各类人群、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和社会文明进步,不断改善和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民生“八字” “乐”在其中

崔凤军

一、旅游是典型还是非典型民生问题

解析民生问题,首要之事是要廓清民生的范围。根据国内外民生专家的归纳,民生范围归结为8个字:“食、衣、住、行、育(指教育)、乐、医、安(指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这8个字涵盖了人民生活的主体要素。这里的“乐”字就是指的旅游等娱乐行为。

民生有时代特征和阶段特点。在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以下的为生存而奋斗的温饱阶段,衣、食、住、行是基本要求,是典型的民生。虽然后4个字(育、乐、医、安)与人类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但属于较高层次的“非典型民生”。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小康阶段时,后4个字就变为“准典型民生”问题。当人均GDP进入6000美元的富裕阶段时,“育、乐、医、安”就变为十分典型的民生问题。当前,我国部分省市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这是跨入大众高消费阶段的重要节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将从生存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从日用消费品向耐用消费品升级;二是从物质的追求向人的自身全面发展升级;三是从私人产品的需求向公共产品需求转化。其中,购房热、购车热、休闲消费热的出现是典型特征。这个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发展型消费支出比重迅速提高,以浙江为例,2008年浙江省城镇居民在居住、交通、通讯、娱乐、旅游、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比重达到了45.2%,比2000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此外,收入增加、工作日减少,长短假期配合,由此推动了旅游、度假等休闲消费的热潮。据国家旅游局有关统计数据,从2000年到2008年,国内旅游人数从7.44亿人次上升到17.7亿人次。出境人数从1047万人次上升为4584万人次,增长了3倍,其中因私出境者由563万人增加到4013万人次。

结论一:当代中国,对东部地区而言,旅游是典型的民生;对中西部地区而言,旅游是非典型的民生。

二、社会转型时代。具有民生性质的旅游业是地方发展的良方

社会转型时代,我国面临社会利益格局剧烈调整、社会个体的价值追求多元化冲突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与人民民主意识觉醒等众多矛盾。而具有民生性质的旅游业能够成为地方发展的良方。

旅游业的民生性质概括为“4个提升”:一是提升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旅游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吸纳大量人员就业,可以转移

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制造业劳动力,扩大社会充分就业程度,优化从业结构。二是提升生活质量。只有与广大群众的基本生活状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公共投入,才属于解决民生问题的投入。旅游和改善人们的生存质量紧密关联,和人们生活的依存度高,具有明显的基础保障性①。三是提升居民和社会素质,缩小贫富差距。不管是旅游者还是当地居民,均从旅游中得到素质、见识的提高。同时,旅游业是解决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往往都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旅游业服务人群往往是社会的基层人群,而旅游高消费人群往往是高收入阶层,这是一种财富的“主动转移”。四是提升社会协调度。旅游业促进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更多反省。旅游者追求美好环境和生态,更加关注环境健康和人类持续发展,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大大加强,有助于从思想上、行为上促进对环境问题的解决。

结论二:旅游业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民生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三、旅游业的民生属性并不意味觉着与市场行为相抵触

我们在谈论民生问题时往往进入这样一个误区:很多人会认为,解决民生问题应当完全由政府来担当;从理论上讲,就是所谓民生是公共产品。

其实不然。在民生问题上政府不能缺位,但也不是排斥市场。改革开放32年,中国政府成功解决了老百姓的吃、穿问题,靠的是市场,市场化加私有化解决了吃穿问题。政府甚至只是做到了交易规则的保障。可以说,“食”与“衣”是私有产品,但后面的6个民生问题,完全交给市场是行不通的,国内外的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住、行、育、乐、医”是准公共产品,而“安”是纯公共产品。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带有民生特点的产业形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对于它的发展,首先要交给市场来解决,因为市场是效率的根源。但同时,政府不能缺位,在一些经济效益差、但群众有需求的旅游、娱乐和休闲项目上,政府的公共财政给予支持是必需的。在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型时期,我们仍然需要政府参与到旅游经济中来,只是政府的行政力量不能形成对市场化的干扰,但旅游业应该从“政府主导——市场引导、政府主体——市场主导、政府促进”逐步演进。

结论三:在市场经济相对完善的当代中国,旅游业首先要定位为产业,需要的是市场主导,但政府财政在部分公共休闲设施(如公园、博物馆、体育馆)的建设中也必须有所作为,作为一个民生问题大胆投入。

旅游与民生:从抽象到具象

马 波

与“旅游”相比,“民生”是一个更为古老而且更为神圣的概念,据说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意指百姓生计。20世纪早期,孙中山先生把民生上升为“主义”,指出民生是政治、经济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在现代社会中,“民生”无疑是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之一,应当成为包括旅游在内的各行各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方向。毫无疑问,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表现,旅游业在本质上是民生产业。然而,回顾中国旅游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民生思想竟然一直未能成为普遍的价值自觉,尽管旅游改善民生的例子满地皆是,但损害民生、引发民怨的旅游开发现象也屡有发生。这不,最近《南方周末》发表冉金撰写的关于贵阳市修文县扎佐镇三元村失地农民与高尔夫球场之争的调查报告,并且使用了“圈地无妨,捡球有罪?”这样相当引人注目的标题。

不得不承认,尽管有多种经典的解释。“民生”一词还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容易引起认识上的偏差和行动上的偏颇,比如对冉文所揭露的问题就可能被“发展经济就等于改善民生”、“乡民缺乏素质”这样的论调来辩解或搪塞。在笔者看来,目前中央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涵盖和彰显了民本、民主、民权的深意,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新春团拜会上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可谓是对“民生”最好的阐释——国家要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和人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依此来论旅游开发,单一的经济效益目的就得让位于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公共景区的门票价格就不能一味追高,门票价格听证会就不能流于形式,景区内的社区利益就不能被忽视,民营资本进入旅游业的壁垒就不能太高,旅游拉动内需就不仅仅是让老百姓敞开自己的钱袋子……

问题是“人民”也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若不做具体分析,就难免出现以民生之名损害民生之实的结果。在旅游领域,存在东道主、游客、投资商三类民事主体。按理讲,东道主拥有优先的地位,旅游业本应是东道社区自主选择的发展路径,而不是外来强势权力借以资本升值的工具。然而曾几何时,打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幌子,旅游开发成为强权跑马、资本圈地的代名词,东道社区沦为弱势群体,决策时主人身份得不到体现,开发中应有的权利得不到保证,分配时合理的期望每每落空。冉文所述三元村农民与高尔夫球场之争,源于“失地”——高尔夫球场拿走了“曾经属于村民的绿地和美好生活”;孕于“失望”——村民们发现“高尔夫度假中心不过是富人的俱乐部,不但没有改善他们的生活,曾经的担忧反倒变成了现实”;悬殊的贫富反差和现实利益的严重失衡最终导致村民心理的“失衡”,进而演化为行为失范——一些村民遂以极端的犯罪方式来“寻求释放和平衡”。而这些现象的背后又暴露出了地方政府的失察和开发商的失真。这里之所以要频引冉文,不在于它所揭露的三元村现象的新颖性,而在于它的代表性,仅在笔者所见的狭小范围内,类似的鸠占鹊巢、宾主倒置的现象亦不鲜见。更令人感到焦虑的是,在近来有关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铺天盖地的报道中,似乎看不出当地百姓的真实态度和参与程度,也许他们的声音被招商引资的喧嚣浪潮湮没了。

显然,对旅游与民生问题的理解,既需要科学意义上的抽象,更需要政策和行动上的具象。在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之后,温家宝总理又指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民生之所以改善,必然依赖公平正义。经济学告诉人们,公平与效率是一对孪生子,公平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会最终影响效率的发挥。公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既指利益双方的相对,也指实现和事实上的相对。完全的公平也许无法实现,但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从旅游中受益的不是一小部分人,而是大部分和更多的人。只有如此,旅游业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民生产业。为了这个目的,官员、学者乃至旅游投资商,都要培养“比太阳还要有光辉”的公正理想。

有尊严地生活是旅游民生的重要特征

肖 飞

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有尊严地生活,这无疑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更高的表现形式,是一个与更加幸福相关联

的鲜明的时代命题。如果说,旅游能成为我国的民生事业,正是和政府承诺要让人们有尊严地生活相对应的,旅游已经成为人们增加生活幸福感、增强人们的尊严度的必要条件。

一、旅游民生和“有尊严”生活的相互依存性

民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呈现出3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民众基本生存状态的保障,第二层面是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第三层面主要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侧重于民众的“生活质量提升”,即民众的幸福指数。显然,旅游属于精神层面,是较高层次的民生问题。

任何一种民生问题都有其相对应的关键要素,旅游之所以能上升到民生问题,是和“有尊严”紧密相连的。一定意义上说,人们生活在这个地球,就有着去探寻这个地球的强烈愿望,出游的愿望与生俱来,只是由于生活中种种无奈才使得人们把这种民生需求藏在心底,无法释放。

经济困难时期,人们的基本生活无着,当然无旅游奢望,也无所谓尊严;生产发展时期,人们为小康奋斗,虽有旅游愿望但无奈力不从心,旅游提不上生活的日程,人们更多的是希望以人为本,还谈不上尊严;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的旅游热情高涨,尊严一说才同步正式浮出我国的政治经济水面。可以说,没有旅游民生,“有尊严生活”的概念就不可能完整。旅游已成为人们有尊严生活的必备要素。

二、旅游热凸显出人们希望“有尊严”地生活

我国官方已向世界银行确认,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达1740多美元,北京、上海、天津3地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这直接导致公民把生活质量的提升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希望过得更幸福、更有意义。实现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而旅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人们还把旅游活动特别是远距离旅游作为奢侈品的话,进入21世纪,旅游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许多家庭已正式把出游列入年度预算,每年一至两次出游已成常态。他们已认识到旅游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民生的“社会融入性”要求已经对公民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期许,旅游已成为人们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前,旅游市场需求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社会对旅游黄金周恢复的期盼,游客对部分旅游市场不规范的批评和抱怨,以及人们希望严格执行休假制度的诉求等,无不充分表明民众对旅游民生保障的强烈愿望,表明人们希望能够有尊严地生活,旅游民生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尊严。我们过去长期灌输的理念是,工作着是美丽的,这固然不错,人们只有在工作中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活得才有意义。但工作毕竟不是生命的全部,工作只是生活的手段。人们拼命地工作,是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希望活得更有尊严,感悟到生活在这个社会是一件非常爽快乃至非常美丽的事情。而要达到这一点,旅游是必不可少的。

人们可以通过旅游,沉醉于山水中间,感悟文化的积淀,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认识自我。在旅游过程中,人们看到了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感受到高品质的生活,追求精神愉悦,享受做人的平等,发现奋斗的目标。

三、着力解决好制约旅游民生质量的瓶颈问题

让人们生活得更有尊严,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维护尊严的具体行动,以获得实实在在的尊严。胡锦涛总书记今年新春在厦门鼓浪屿和游客的见面,和过去重点视察工农商贸等不同,表明政府已开始转变观念,把旅游摆到了提高民生质量的重要位置。旅游业发展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能不能有尊严地生活,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1 树立旅游是人们生活必需品的民生理念。尽管政府对旅游业已高度重视,但大都出于拉动内需、解决就业的考虑,很少考虑把它放到民生层面来对待,总觉得解决民生依然集中在第一、第二层面。因此,领导研究、视察工作通常不会去旅游景点,更少有到旅游企业去研究解决影响人们出游的民生问题。当前,人们迫切希望能通过旅游来提升生活品质,以便能更有尊严地生活,作为政府应当顺势而上,牢固树立旅游民生意识,更多地提供人们需求的旅游产品,协调好旅游产业结构,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2 对旅游民生的关注不可缺位。任何民生都必须由政府主导,旅游也不例外。政府对旅游的关注,应当集中在对旅游业发展定位、价格监管、旅游市场秩序的维护等。目前,在这些方面存有很大不足,主要是旅游行业主管部门管理力度受限,工商、质监等部门管理缺失和管理交叉,经济发展部门对旅游业似懂非懂等,都直接导致旅游民生落实不到位。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尊严受损现象时有发生。

3 加大对旅游民生的保障力度。保障体系始终是解决民生最为关键的因素,也是人们有尊严生活的重要前提。光有口号,没有具体的政策措施落实,便等于一句空话。在解决旅游民生的保障方面,最为主要的是解决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低收入人群旅游民生的保障。旅游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困难群体同样需要旅游,他们更需要获得有尊严的精神生活。如何帮助他们实现旅游的愿望,通过旅游改变他们的生活品质是当务之急。二是人们的基本休假权必须落实。除了国家的法定假期,在《劳动法》中还明确公民的工休假期,但在不少企事业单位,基本都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有法不依的现象十分普遍,休假制度成为摆设。这无疑是对公民权利的剥夺,有必要加以纠正。三是政府要加大对旅游民生的投入。对于涉及旅游公益性设施建设,如旅游道路、旅游标识、旅游信息系统、旅游环保等,政府理当加大投入力度,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在政策层面,涉及普惠性的旅游福利,应当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扶持引导,让人们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旅游给人们带来的高质量生活方式,品味到真正意义上的有尊严的生活。

发展旅游关注民生

朱国兴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两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这表明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经成为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再是中国公民奢侈的追求,己成为人人享有的权利。《意见》是我国旅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不仅表明我国政府对旅游业高度重视,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民生意愿。

一、旅游活动的民生特性

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生存保障、生产发展、生活提高3个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居民生存得到保障后,人们的需求发生了转移,侧重于提升生活质量,旅游休闲则构成人类生活质量提升的标志之一。旅游休闲可以减轻人们的工作压力,使身心得到放松;也可以开拓视野,获得知识,有益于智力的开发;还可以使人提高自尊、自信,促进能力的提升,促进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按照国际惯例,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居民的旅游消费进入

了快速增长时期。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旅游行为的产生具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国民旅游的刚性需求不断加大。国家即将制订出台的《国民休闲纲要》、《国民休闲指南》和节假日、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为国民旅游休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设立中国旅游日,发放旅游消费券和一些旅游景点的免费开放等措施表明旅游活动已构成我国民生产业之一。近年来兴起的奖励旅游、福利旅游即是关注民生的具体表现。旅游与民生的结合能够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激发国民的创造力,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同时促进了当地居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消除文化上的“贫困”,更具有关系民生的战略意义。

二、旅游发展的民生效应

《意见》指出:“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科学诠释了旅游发展的民生意义,更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民生更加关注。

第一,旅游业属于生态型产业,科学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线的环保型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在尊重自然前提下利用自然,谋求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园地制宜,扬长避短,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倡导低碳旅游,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长远解决民生问题;第二,发展旅游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的跟进,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而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同时也要促进便民设施的建设,改善通讯、交通、卫生、商业等与居民密切相关的条件,无疑也是民生工程的重要体现;第三,伴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能力逐渐下降,就业方向发生转移,第三产业解决就业的重要性明显提高。旅游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综合性强,带动系数大,是大容量转移劳动力的产业载体,有着广阔的就业空间。《意见》提出:“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极大地缓和我国的就业压力,同时旅游业还能够带动创业和众多的间接就业机会,许多地方通过发展增加了经济收入、激发了发展的活力、拓宽了就业渠道。

培育旅游业成为主导产业,必须得到其他相关产业的大力支持。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涉旅产业,有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还能激发产业结构的活力,延长产业链,并使旅游业与传统产业进行合理、高效的整合,扩张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效益。

三、旅游保障的民生意义

随着我国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公民旅游具有明显的民生特征。《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充分体现政府对旅游的民生重视,直接反映了民生需求。旅游产品形式、旅游消费环境、旅游服务水平、旅游安全保障等是人民群众满意的旅游业的重要体现。《意见》第三部分从制度建设到政府落实,从城市到乡村,从中央到地方,从体系建设到项目实施,从外来游客到当地居民,从硬件建设到软件提升等不同层面阐述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保障措施。要使旅游业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既是一项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充分体现民生意愿的工程。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颁布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在新时期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提升国民生活质量,加快经济发展,着力改善民生,是实现社会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生活福利与旅游富民看旅游民生

范业正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从人的心理需求来研究旅游,把旅游看作是人的一种“心理”欲望,作为人类旅游的原动力或者内动力,然后再从人的经济条件和的闲暇时间来考虑出游的条件和可能性。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水平飞速发展,旅游业也不断发展与繁荣。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很大改变。旅游与国民的生活越来越紧密,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和旅游发达程度差异很大,那旅游在国民生活中究竟充当着什么角色呢?

一、经济发达地区。旅游成为国民的惯常生活和福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水平快速增长。2008年我国人均GDP就已经突破3000美元,2009年人均GDP达到3315美元。联合国《国民核算年鉴》对美国、日本、韩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3000美元之前阶段进行分析,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呈现明显的特点:一、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由40.84%下降到32.67%;二、衣着类、家庭设备及服务类支出比重逐步下降;三、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教育、居住等其他消费比重迅速上升。

随着中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也会加快,居民消费类型和行为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显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家庭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国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发展,这为旅游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机遇。

当前,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提高,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和其他地区大中城市,旅游已经不再是一个偶然性奢侈消费,已经渐渐变成为国民经常性的消费。我国多数城市的居民周末去周边休闲旅游已经是一个惯常性活动。越来越多的单位,经常性地组织职工出去休闲旅游,把旅游已经当成职工的一项福利待遇。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其他地区大中城市,家庭汽车迅速发展,城市居民的周末休闲旅游空间大大地拓展,周末自驾车旅游更是司空见惯。旅游成为这些地区国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生活福利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

二、经济不发达地区。旅游成为脱贫致富重要途径

我国国土辽阔,区域自然和人文背景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广大的西部地区和一部分的东部、中部山区,受到交通和自然条件制约,工业不发展,农业不发达。少数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极其低下,沦为全国著名的贫困县。很显然,当地居民在为温饱而奋斗,很难有钱出去旅游,即使一部分较为富裕的居民能够出去旅游,那也是偶尔为之,旅游自然就成为当地居民难得的奢侈消费。

这些地区自然地貌复杂多样,多为崇山峻岭,交通不发达,生产力低下。当地居民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生产方式与淳朴的民风民俗习惯,往往还是少数民族聚集区。这就是我国经常称之为的“老少边穷”地区。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些恰恰是发展旅游所需要的重要资源和环境依托。正因为交通制约,这些地区很难通过发展现代工业和农业来脱贫致富。发展旅游产业,招徕外地游客来本地消费,扩大当地居民就业,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成为当地脱贫的重要选择。旅游也自然成为当地重要的民生产业。

三、旅游与国民生活密不可分。是重要的民生产业

综上所述,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刺激国民出游,使得这些地区成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地,旅游渐渐成为当地居民的福利和生活的组成部分。经济不发达地区若具备一定发展旅游的条件,可发展成为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逐渐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民生产业。

总之,在旅游蓬勃发展的中国,不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国民都从旅游中受益,旅游业都是重要的民生产业。

推荐访问:笔谈 中国旅游 发展

本文标题: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53370.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中国旅游发展笔谈》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