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工科理念下食品应用型人才校政企协作培养模式的构建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11-06 11:54:02 | 浏览次数:

摘要 新工科建設对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促进和支撑作用。从食品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亟待创新的内在需求和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需求出发,探讨了国内外高校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构建了“以新工科建设理念为导向”的协同培养师资、共建实训基地、共育人才、共管教学、能力导向评价和“五新教育模式”育人的食品应用型人才校政企协作培养模式,创新和丰富工程教育的模式和内容,以期提高食品产业和产业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助力食品领域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关键词 新工科;食品类;校政企;协作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S-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6-0269-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6.07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government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odelfor Food Applied Talentsunder the Concept of New Engineering

WANG Xiao ming,CHEN Bi,XIE Ji yun (College of Food & Biochemical Engineering,Gu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Laibin,Guangxi 546199)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disciplin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and supporting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erv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Starting from the inherent need for innovation in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food applied talents and the reform demands of localized application 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is paper probed into the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odel of applied talents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 and constructed “a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ncept oriented model”. The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odelof teachers, training bases, talents, teaching co management, ability oriented evaluation and “five new education modes” for food application oriented talents, college government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odel were constructed,the model and content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were innovated and eiched,so as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food industry and industry talents, and help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countr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food.

Key words New engineering;Food;College government enterprise;Collaborative training;Model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新工科理念主张转变工科人才培养导向,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兴趣—引导—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搭建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立足国际标准塑造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食品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从学科为导向转变为以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为导向,使多学科交叉跨界融合,支撑引领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1]。将食品产业的生产现状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成果以及食品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中,创建适应食品行业发展需要的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广泛搭建见习实习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引导食品类专业学生参与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促进校政企紧密结合,推动产学研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无缝衔接。建立跨学科交融的组织协调机构,组建产业化学院等,突破机构或部门的藩篱,构建跨学科、专业、机构交叉协同培养食品类新工科应用型人才体系。优化校政企协同育人组织模式,整合科研院所、政府职能部门、生产企业和行业优势资源,完善教研结合、学产融合、精准培养、按策供应、校政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创建常规教学、见习培训、联合研发、挂职实习、技术交流、创新创业一体化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充分研究国际食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趋势、新策略和新手段,吸取精华,并加以创新改革,制订适合我国食品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将中国理念和标准转化为国际理念和标准,使我国食品工程人才教育与发达国家同步领跑[2]。

1 食品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亟待创新

首先,国家“十三五”期间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高技能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快速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食品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食品产业,提升食品产业竞争力,加快食品行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显得更加重要[3]。其次,积极发展食品、粮油加工、优质饮料及酒类制造等重大产业,着力发展果蔬、肉禽、水产品、乳品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农副产品原料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食品制造产业园区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国内培养食品类高素质实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缺乏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亟需探索研究培养拥有系统理论知识、能解决实际技术问题、懂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实一体化”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式。

食品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结合岗位要求和未来发展为前提,以“精准培养、必需够用、夯实基础、国际接轨、前沿教学”为原则构建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专业理论和技术发展前沿,通过对食品高新技术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重要技术岗位的真实环境、真实项目的学习和实习锻炼,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技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用技术,培养出优秀的食品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生产者和创造者。因此,迫切需要高等院校、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企业通过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和构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协同培养模式[4]。

2 地方應用型本科教育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

2015年10月,教育部联合多个部门发文《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企业对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素质条件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细化,而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毕业生难就业和企业难选聘到合适的人才。主要表现为生产管理和技术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紧缺,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方式、标准、结构和质量不能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5]。在新工科建设中,不应以同一标准或步调要求所有高校,各高校应从各自优势出发,在新工科建设中找准目标和定位,把握新工科建设的大方向,才能创造实效。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必须围绕各地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实施教育创新、模式创新和人才驱动发展,立足特色人才培养和特色产业研发这两个着力点和突破口,深化校政企合作的领域和深度,不断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 能力[6]。

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中期评估情况来看,参与工程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通过与行业企业建立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改革和创新了工程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挂职锻炼、岗位培训、访学交流和跨界学习逐渐培育能够胜任高水平应用型工程教育教学的专业师资队伍。通过贯彻实施规划纲要,逐步形成和完善了校政企紧密合作机制,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提升[7]。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教育的重点,应以为社会培养合格急需人才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食品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以服务食品产业科学发展、加快食品工业建设为宗旨,通过深化校政企合作内涵,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相结合,找准专业与合作单位的利益共同点,实现互惠互利和合作共赢的目标,为区域食品关联产业发展服务。培养掌握食品生产工艺、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监管方法和新品研发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面向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检测企业、食品科研院所、政府职能部门,培养具有“深理论、强技术、会操作、能合作、懂管理、善经营”和良好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3 国内外高校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分析

高校开展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需要解决两大难题:一是要激发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深度参与的动力;二是高校人才培养要与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形成有效对接。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要各自发挥好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密切合作,建立长效机制[8]。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必须改革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对实验实践内容和方式进行相应调整,大幅增加开放性实验以及企业现场实践能力的培养[9]。应多形式联合工程界深度参与、多途径完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多模式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多渠道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入手,探索建设协同性、开放式、竞技式、立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10]。校政企协同中高校应按照市场规则准确研判行业企业需求,找准利益交叉点,从理念育人、实践育人、项目育人和科研育人等入手,积极拓展校政企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激发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通过成立校企协同组织领导机构,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实现人员双向互动,学生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校学习等方式,探索校政企长效协同育人新机制[11]。

协同育人模式多样化的实施策略和途径[12]包括:一是有关单位负责人或主管部门负责人广泛深入沟通协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做好顶层设计,整体推进;二是排除干扰,增进互信,找准和不断扩大利益共同点,通过健全制度、有效管理,构建长效协作机制;三是各方建立协作基金,增加有关预算,保证协作有资金支持,通过项目支持和资金投入以及整合相关资源,实现各方协同育人有效开展;四是抓好“双师型”“外聘”“兼职”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五是结合食品类学科专业特点,找准定位,采用适宜的协同育人模式,分步推进。例如,南通大学根据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通过对当地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和用人需求等进行调研,遴选行业内产品技术和科研实力雄厚、生产设备和管理模式先进的大型企业,校政企共同研究论证实施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方案,在现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以行业需求为目标,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新机制。通过校政企共同制订培养目标,从而促进企业深度全程参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合作的中心在于共同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决定人才培养成效的关键在于共同参与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以及促进学生就业和 发展[13]。

4新工科理念下食品应用型人才校政企协作培养模式的构建

4.1 协同培养师资

师资协同培养要在现有基础上力求创新,常规的培养方法是由学校组织教师业务培训、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和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观交流,创新的方法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增进教师对企业实际需求的认知深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完善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直接参与师资培养和团队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以新工科建设理念为导向,让教师直接参与用人单位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以增强教师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标准的认识和体会程度。一是明确团队成员的构成标准,组建教学团队,构成标准主要包括专业课教师的学历、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要求等,由协作各方共同推荐符合条件的教师,并进行资格审核。二是协同组织专项或全岗位业务培训,进行教师资格认证,对考评合格者授予授课资格证书。三是对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进行评价、鉴定和考核,促进“双师型”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广度、深度、精度有所改善,在讲授方法和技巧上能更加灵活、实用和高效[14]。

4.2 共建实训基地

坚持资源共享、互利共建、合作共赢的原则,合作单位共建校内外科研性、生產性和经营性专业实训基地。一是共同设计实训基地,由企业帮助设计校内的实训基地,由学校帮助设计校外的实训基地,合作各方依据需求提出基地功能、设施、设备配置清单、场地布局和环境布置的初步规划方案,再由合作各方结合自身的实训场地情况、专业实训体系建设和项目实训要求进行优化设计,共同制定建设方案。二是企事业单位免费提供专项设备和技术支持,学校提供培训场地和配套通用设备,与合作单位共同建设培训基地。三是根据合作单位的岗位要求,安排实训岗位,通过在培训中导入企业文化和管理标准体系等,营造仿真或真实的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四是建管用有机契合,无缝衔接,不仅可以为专业教学提供场所和配套服务,而且能为政府职能部门的食品安检、质量监督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和员工培训等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实现互利 双赢[15]。

4.3 共育人才

一是配合合作单位的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校政企共同分析讨论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和食品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育方案,开发和引进有针对性的实践课程,注重与原有学校课程体系相结合,构建精准“订单式+应用型+X”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二是对课程授课内容进行重难点的科学调整,基础课要有针对性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则以工作行业和工作需求为中心,选编授课大纲和教案,围绕人才评价标准设置教学评价标准体系,以学习效果评价推进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丰富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思路。三是实施“四段周期交替”培训模式,采取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短期认知见习、校内实验实训岗位操作实习、假期顶岗轮岗实习和校内理论课程学习的四段周期交替培育模式[15]。

4.4 共管教学

一是建立教学管理组织领导,确立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和任务,组建由合作单位对外联络部门、学校主管教学的对外联络部门、学校承担学生具体培养任务的教学部门组成的教学管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二是实行精准化教学过程管理,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导入企业战略和战术管理以及企业日常管理的流程和实务,将培训目标详细分解,按照教学目标监控教学过程的执行。三是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审核和意见反馈,在授课前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和教材等资料应先由企业专家进行审核,并按照反馈意见进行修订和完善,合作各方安排专人跟进,并详细记录,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执行。四是加强教学效果考核评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效果考核评估中应由理论评估、操作评估、创新评估和发展评估4个部分组成,各部分所占比例可以根据不同行业进行适当调整,但考核评估方案必须经过科学论证[15]。

4.5 能力导向评价

围绕培育对象的工作性质,建立以业务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为核心的考核评价目标体系。能力导向的考核目标体系包括专业技能、理论基础、创新意识、团队意识、情感素质、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工作专业能力重点考核学生该专业领域理论和实操技能,理解和掌握生产技术规程和完成客户委托业务的能力等;工作方法能力重点考核统筹能力、计划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思想工作能力和拓展能力等;团队协作能力重点考核沟通能力与团队包容与合作能力;个人综合素质能力重点考核包括独立工作能力、职业道德素养责、社会责任心和熟悉交叉学科知识等。实行学校、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第三方考核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考评评价模式。根据专业和行业的特点,采取理论考试、实验实操、撰写论文和开发实物等多种方式进行考评[16]。

4.6“五新教育模式”育人

学生要掌握和提高操作技能还必须通过教学后期的综合实习来实现,学校与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建培训中心,承担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员工业务技术培训任务,同时根据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完成学生的综合实习。校政企三方共同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建立健全、长效的培训体制机制,共同开发培训项目、STEAM课程资源,共建MOOC自主学习平台、翻转课堂[17]、虚拟仿真课程等。创新和尝试以信息化为手段的现代培训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培训方式,与学校人才培养、企事业单位员工技术培训和职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紧密联系起来,开展多渠道、长效型、系统性、在线式、便捷型和高效性的业务技术培训,打造工程技术专业领域方面“应用型人才”终身便捷的现代教育体系。

5 结语

整合校政企多方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育人基地各方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最大程度地享受高校丰富的智力及软硬件资源,弥补自身在人员、技术、科研等方面的不足;学校基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标准开展人才培养,支持师生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经营管理制度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策划等,促进食品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的提升。尤其是学校与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企业共同谋划人才培养思路和目标,共同设计课程,共同开发教材,共建教学团队,共建实习平台,将理论与实践、培养与需求对接起来。通过这些舞台、平台和载体,使高校师生能有广阔多样的挂职、实习、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校也将更多地邀请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企业的专家学者开设讲座,让社会需求贴近教学,让教学贴近社会需要,实现李克强总理的“三个对接”。

参考文献

[1] 谢小花,肖陆飞,安晓婷,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6):275-278.

[2]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 1-6.

[3] 夏光辉,马爽,何文兵,等.转型背景下高校食品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食品工业,2018,39(10):268-271.

[4] 周香,闫文平.面向“新工科”建設的高职教育改革方向与行动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4):34-40.

[5] 夏建国,赵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5-19,65.

[6] 李薇薇.新工科建设,各类高校不必“整齐划一”[N].中国教育报,2017-12-04(6).

[7] 王孙禺,谢喆平,张羽,等.人才与竞争:我国未来工程师培养的战略制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五年回顾之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7(5):1-10.

[8] 夏建国.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造就卓越工程师成长摇篮[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6(3):1-6.

[9] 洪玲,丛林,叶玉玲.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验室工作改革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2):212-215,219.

[10] 陈以一.协同性开放式立体化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62-67.

[11] 孙雷.“卓越计划”理念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江苏高教,2016(4):85-87.

[12] 蔡志奇.应用型本科协同育人模式多样化刍议[J].教学研究,2014,37(4):5-8,15.

[13] 王恒,花国然,何凤昇,等.校企协同构建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南通大学为例[J].教学研究,2014,37(3):93-97.

[14] 刘勇,杨丹,王春,等.新时期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生物工程设备》课程改革[J].食品工业,2018,39(4):296-298.

[15] 李吟龙,廖发良.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9):44-47.

[16] 刘卫东,熊杨,张丹平.基于过程要素模型的新工科专业建设质量分析与评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34-40.

[17] 车玉红.“翻转课堂”教学法在食品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6):279-282.

推荐访问:政企 工科 协作 培养模式 构建

本文标题:新工科理念下食品应用型人才校政企协作培养模式的构建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55261.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新工科理念下食品应用型人才校政企协作培养模式的构建》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