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文化内涵解析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11-10 11:18:02 | 浏览次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学科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学科的核心和深层理念,是大学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体现。本文旨在探讨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文化的内涵及结构,以助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文化建设。

关键词:学科文化;转型发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115-02 收稿日期:2016-06-30

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规划课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与学科文化的关系研究”(XJK013BGD03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玉云(1975—),女,湖南娄底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胡小兰(1979—),女,湖南双峰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营销与消费心理学。

学科建设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和提供优质社会服务的基础性建设工程,是新建院校转型发展中提高专业建设水准与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学科文化是构建学科的基石,是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学科的精神和灵魂。地方院校要转型发展,学科要建设,就必须从作为其核心、灵魂的学科文化入手。

一、学科文化的主要要素

1.学科成员

学科成员主要指学科知识和信仰体系的奠基者、创造者和继承者,即通常所说的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学科专任教师、学科建设的管理服务人员及学科知识的传承者——学生等,包括成熟的学者和成长的学者(费希特)。

学科带头人是指在大学里某一学术门类上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能够带领、指导和组织有关人员开展这一学术门类的学术研究,并取得研究成果的专家。他们的学术贡献、学术功底、学术视野、学术风格和科研精神等对后继者起着重要的提携和促进作用。

学科其他成员包括专任教师、学生和管理服务人员等,占学科成员的绝大多数,他们对学科知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保存、传承和延续作用。

2.学科知识体系

学科知识是构成学科最基本的元素,学科是知识分化的产物,知识不成体系,则不成学科。知识的演进、交叉和融合,要么产生新兴的知识体系,形成新学科;要么在原有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成分,使原有学科疆域扩大甚至升级。学科知识是学科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来源于文化,其本身就是对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学科知识体系则是学科学者学术探究的依据和指归,包括知识理论体系、学科中的符号文化、学科的各种研究方法、学科研究成果等,带有一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

3.学科硬件环境

学科硬件环境包括院校硬件大环境和学科硬件小环境。院校硬件大环境主要包括学科公共服务系统平台,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生活设施等。学科内部硬件小环境包括内部的教学、科研、实验设备、场所、图书资料等。学科硬件环境是学科发展的物化平台,是学科内各项活动的基础,是学科文化的硬件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4.学科行为习惯

学科行为习惯就是学科成员在开展学科建设、学术生活、学科知识传播与创新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是经过多次实践,形成按照一定模式动作的、自动化的、与内在需要联系在一起的行为体系,用于规范学科成员的各种行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尤应注意教学和研究这两种学术活动行为习惯。

教学行为习惯是指在长期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自动化行为倾向。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说:“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它可以主宰人生。”不同学科,课程标准、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评价标准等均不同,其在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手段的采纳等方面也体现出差异性。如法学习惯于案例教学,经济学习惯于游戏教学,物理、化学习惯于实验教学等。

研究行为习惯则与学科的特点和研究目的直接联系。如心理学注重定量和定性研究;生物学注重观察法和比较法;物理学反对把自己的情感带入工作中,强调理性,注重实证,关注现实。

5.学科思维方式与语言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载体和现象,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与呈现形式。每一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有独特的语言方式或言语体系,即“行话”。学科的语言方式也是不同学科人的身份标志,所谓“三句话不离本行”。

学科思维方式是学科文化的内核,语言方式是学科文化的窗口。没有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学科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就存在障碍,学科知识的发展就寸步难行,也谈不上学科文化的繁荣兴盛。

6.学科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一种强制、一种规范、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措施,起到明事人不触犯,操作者不做难,违纪者无人怜的作用。学科制度主要包括学科建设的有关规定、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岗位职责、文风、学风、科研作风等。从文化层面理解规章制度,更强调制度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思想意识与制度和习惯、规范、规则的内在一致性,使其内化为学科成员自觉的行为。

7.学科组织结构

学科组织结构是为了有效实现学科目标,对学科众多的人和事进行有序归类管理,而筹划建立的学科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学科文化类似于一个生物体,依赖组织结构这个有机体的骨骼构造。不同学科文化有不同的组织机构,不同组织机构又产生不同的学科人行为,进而形成不同的学科文化。

8.学科精神

学科精神是学科文化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由该学科的传统文化发展史和学科在发展历程中创造的新精神共同孕育而成的,集中体现了学科独特的建设理念、发展目标,代表学科人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信念和价值取向,它可以激发学科成员的积极性,增强学科活力,包括创新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团队精神、人文精神等。学科精神也需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

著名科学社会学家莫顿在其经典之作《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中,把有条理的怀疑主义(organized skepticism)作为科学发展的基本精神气质之一。这种有条理的怀疑精神,既不是盲目相信,也不是随意怀疑;而是敢于质疑,敢于对权威说“不”;是讲究严密的逻辑分析,讲究有确凿的证据。批判就是大胆扬弃,直言不讳;就是毫不遮掩,不含糊其词;就是要摈弃“老好人”作风,提倡“百家争鸣”,碰撞出学术思想的火花。

9.学科信仰

学科信仰就是学科人或学术人的信仰体系,包括对知识体系本身的信念、与学科知识相关的一切观念和信念等。学科信仰及信仰情感是基于直觉、感觉、基于生命本能或天性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科精神的进一步升华,引领学科的研究方向,是学科学者开展学术活动的伦理导向和精神指南。

二、学科文化的结构层次

在分析学科文化主要要素的基础上,可以构建学科文化层次结构模型来分析学科文化各要素在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如下图所示。

1.学科精神文化层

学科精神文化层包括学科精神(学科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的综合体现和高度概括)、学科信仰等内容,是学科在长期建设中形成与发展而来的一种建立在学科成员共同信念和价值观基础上的学科意识形态的总和,在整个学科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们不易观察,也很难表述清楚,体现了学科文化的内隐性,能对外产生较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对内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学科文化对学者的最深层次的影响。

2.学科制度文化层

学科制度文化层包括学科规章制度、学科组织结构等,是学科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学科成员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确保学科顺利运行的文化,是学者们进入学科后会逐渐习得并必须遵守的规范、准则。学科制度文化层所体现的伦理关系、价值关系及其评判尺度,有助于学科道德规范的落实,有效规范学科行为,有利于巩固学科物质文化层面的成果。

3.学科行为文化层

学科行为文化层包括学科行为习惯、学科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等,是学科成员在学科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术交流、日常生活娱乐等活动中产生的一种行为规范文化;是学科发展理念、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表现,也是学科价值观的折射,能把个人行为目标与学科目标紧密结合,发挥个人的巨大能量,形成良好的学科风尚。

4.学科物质文化层

学科物质文化层包括学科知识体系、学科硬件环境等载体,也包括学科偶像雕塑等造型;是学科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统称,是其他文化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就不会传承和延续。它也是学科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其主要特点是具有空间物化形态,是一种显性的文化。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抓住转型的机遇,深度挖掘学科文化的主要要素及结构层次,结合地域特色,丰富和发展学科文化,促进学科建设,完善专业设置,提升学院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李永清,朱 锡,侯海量,等.学科文化内涵与学科文化建设.大学教育,2015,(8):19—21.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推荐访问:转型 学科 内涵 新建 解析

本文标题: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文化内涵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56801.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文化内涵解析》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