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论党的建设科学化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11-10 11:54:02 | 浏览次数:

[摘要]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新概念。目前党的建设科学化在推进过程中受到来自党的自身建设、党的领导、党的执政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干扰,其总体状况不尽如人意。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自身建设、健全完善党的领导体制与领导模式、深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党要管党的方法路径、着力推进党的建设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党的建设科学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8X(2010)01-0009-04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到成效,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将“党的建设科学化”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首次、郑重提出来。笔者认为,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党的建设走上科学化轨道的状态与过程,它重在通过一系列科学理论、科学制度、科学方法的运用,努力使党的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以实现和达到切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完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提升党的建设水平、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与领导地位的目的。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提出的动因

探究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概念提出的动因,必须特别关注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胡锦涛着力强调并全力推进的两个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与科学执政。

(一)科学发展与党的建设科学化。科学发展战略的核心与精髓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一种发展的战略,更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应用到党的建设过程之中,客观上要求推动和实现党的建设自身的科学化,因为领导科学发展的党只有自身建设首先实现了科学化,才有资格去引领科学发展。从这一逻辑关系上看,实际上是由于科学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推动,呼唤出党的建设科学化。

(二)科学执政与党的建设科学化。2004年9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科学执政的概念。科学执政的内涵就是“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其中的重点和基本点又是要遵循党的执政规律。而要遵循党的执政规律,首先就要着力研究和探索党的执政规律。科学执政的主体是执政党及其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实现科学执政,执政党及其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切实遵循执政规律,同时也要切实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科学执政与党的建设的逻辑关系来看,科学执政是建立在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础之上的。要保证科学执政的真正实现、避免流于形式,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就成了必须要首先着重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党的建设在追求科学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辉煌业绩,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党的建设质量、影响到了党的领导与执政成效,制约了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提升。

(一)党的自身建设方面制约性的表现。党的自身建设从主体内容框架上看,一般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从现状来看,这些方面都面临着制约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升的问题:1.党的思想建设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思想理论武装的有效性问题,具体包括如何保证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更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通过思想宣传和理论灌输改造党员群众的主观世界,等等。2.党的组织建设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民主集中制的异化问题,民主集中制在党的组织运作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被断章取义甚至被阉割或背离。3.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的最大困境是行为要求与行为模式的背离,集中表现为党内不正之风甚至腐败之风屡禁不止。党的作风建设中出现的党对干部的行为要求与干部行为模式的背离,必然会使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并加剧彼此的矛盾,必然会大大折冲党员群众和人民群众对党的向心力、凝聚力。4.党的制度建设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党内人治与法治的经常性博弈,党的制度、规章和程序要求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因为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因为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的突出问题。5.党的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倡廉”有余而“反腐”不足。反腐倡廉建设是一个综合体,其主体内容包括了反腐和倡廉两个基础性方面。从反腐倡廉建设的现状来看,我们党倡导宣传廉洁从政的力度是大的,党内、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反响都是比较好的,“倡廉”取得的效果有目共睹。但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还在完善之中、由于制度缺失和执行力度不够、由于党内和党外监督制约乏力,当前党内腐败仍然处于高发期。

(二)党的领导方面制约性的表现。党的领导从广义上说也属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范畴。党的领导在内容架构上包括了党对国家政权、各个民主党派、社会、人民群众、法、决策、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领导等内容。党在这些方面实施领导活动中对党的建设科学化所形成的冲击和制约,集中体现在:1.在实施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一些地方仍然习惯于将党组织等同于国家政权本身,将党委与人大、政府完全合一,党的权力总是通过有形无形的方式直接或变相凌驾于人大、政府之上甚至代替国家政权机关行权,党与国家政权各自的组织独立性界限模糊。2.在实施对人民群众的领导中,代替人民当家作主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地方党委在对人民群众实施领导的过程中,不能通过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将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在领导活动中遇事不同群众商量的命令主义、武断粗暴等做法在一定范围内还大量存在。3.在实施对法的领导中,党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的理念尚没有完全树立。宪法和法律必须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党自己本身又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而在涉及到党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时,党的领导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党大还是法大,党的政策大还是国家的宪法法律大”的问题。4.公民社会发展以及伴随的大量民间组织的出现,要求党对社会的领导必须由传统的高度控制下的“国民社会”转向崇尚民主、自由的“公民社会”,这实际上标志着党领导社会的内容与形式的转型与创新,这一转型与创新无形中考验着党对社会的领导与控制能力。

(三)党的执政方面制约性的表现。在执掌和运作国家政权方面,党一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执政业绩,另一方面在执政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已经或即将对党的执政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到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升的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1.执政依据,即党的执政合法性面临考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在于人民群众对党执政的拥护,在于人民群众对党执政正当性的认可。目前我们党的执政合法性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定时间段、一些事件中面临着诸多考验,甚至有抗争与反对之声。2.执政实践,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不符合问题。目前,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的执政使命和执政任务还很不相适应,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符合问题,突出表现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等等。3.执政评判,即执政测评和导向体系需要重建。目前,就党内和国家层面来看,虽然党的十七大已经提出了要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政绩测评体系,但实际上在党的执政活动和领导干部的具体执政实践中,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执政评判标准与体系都尚处于探索摸索阶段,尚没有对传统的GDP政绩评价模式形成根本性冲击。

三、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提升路径

鉴于党的建设科学化所面临的上述困境问题,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成效,建立健全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路径。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自身建设。着力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首要的战略是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自身建设,这就要遵循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原则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为此,必须做到: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具体说来,要特别重点突出以下几个“基本抓手”:一是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二是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三是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坚持五湖四海,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四是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五是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六是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

(二)健全完善党的领导体制与领导模式。着力解决党的领导中存在的现实困境问题,从党的领导角度规划党的建设的发展战略,必须不断健全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制和机制,构建促进党的领导水平不断提升的新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模式。健全完善党的领导体制与领导模式必须进一步明确以下原则要求:第一,党的领导是有重点的、宏观层面的领导,其主要内容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第二,党的领导主要通过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选任党的干部担任国家和社会工作中的领导职务的间接形式来完成。第三,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并不矛盾,党实施领导的过程既是党充分发挥领导作用、保证党的利益实现的过程,同时也是代表人民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的过程。第四,在实践中要不断完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制与领导方式,特别是要着力健全“一个核心、三个党组”的领导模式,即在坚持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前提下更多地注意通过人大党组、政府党组、政协党组作用的发挥来实现党的领导。第五,党的领导是宪法法律框架内的领导。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党的领导必须在宪法法律框架内实施和展开,在涉及到党与法谁大谁小的问题上,虽然法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但我们应该始终奉行的准则是“法大而不是党大”。

(三)深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要解决党在执政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困境问题,关键是要继续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深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为此,必须从以下方面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第一,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党的执政能力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了全党的执政能力、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党的各级组织的执政能力等内容,不能想当然简单地认为由于是党员领导干部代表党在执政,所以只有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才叫党的执政能力。第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体框架是与时俱进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五个方面提出和构筑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框架,基本上涵盖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国家和社会的活动领域与建构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环境条件下是不同的,所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体框架不会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总体上要与国家和社会的具体实践相适应、相合拍。第三,建立健全执政能力建设的检查测评体系。检查测评体系要明确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行质和量评定的标准、程序和规范,特别是要着力在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和领导干部正确政绩观要求的执政能力建设评价模式上下工夫。第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相结合。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为了保持、巩固、扩大党的先进性而进行的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需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要依托。在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涵中肯定包含着党在执政方面的先进性,而党在执政方面的先进性就在于党具体地、动态地推动历史前进中所创造的执政业绩,执政业绩的创造需要以党的执政能力为工具。

(四)创新党要管党的方法路径。坚持以党要管党作为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路径,就必须结合党的自身发展和领导执政实际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创新党要管党的方法路径:第一,实现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型。党要管党的重点不是具体的微观事务层面上的事情,而主要的应该是党的建设中的大问题、大规划、大战略等宏观政策方面的东西,也就是重在抓大事、管大局。第二,坚持自上而下的管与自下而上的管“两手管”。从本质内涵上看,党要管党主要凭借的是权力的纵向层级关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具体体现为党中央代表全党全权管党、上级党组织领导管理下级党组织、基层党组织管理党员。但在党内民主化水平不断提升、党员的民主主体意识不断提高的党内环境中,决策和管理党内事务越来越需要党员群众的参与,越来越需要重视党员群众的呼声与意见建议。党员群众自下而上地参与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越来越成为“管党”中的常态性工作,成为管理党内事务的新力量,更成为对自上而下管党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第三,党要管党必须与从严治党相结合。党要管党的成效要落到实处、要得到巩固,就必须辅之以从严治党。从一些地方党组织运行的实际来看,之所以党管不好党,之所以同样的错误和问题在党的建设中反复出现、屡禁不止(比如党内腐败),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做到从严治党,没有对一些错误和问题实施彻底的根治性手术,只实行了所谓的“姑息手术”,其结果是姑息养奸,到最后党根本没有能力去管党。第四,党要管党必须与党管干部相结合。党的任何工作的安排部署、贯彻执行、检查监督,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的组织与运作,党的领导和执政活动的展开,落实到微观操作层面上实际上都是由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主导。因此,坚持党要管党的关键是必须坚持党管干部,特别是党管领导干部。

(五)着力推进党的建设现代化进程。党的建设的现代化是着力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各种困境问题的一种战略选择。从内涵上讲:所谓党的建设现代化是党与现代化的观念、理念和要求相适应,所采取的一系列使自身建设和领导执政活动逐步获得现代化的价值观与稳定性,并最终实现现代性的动态过程。随着国家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推进党的建设现代化也越来越迫切,越来越成为党的未来发展的基本导向和明显趋势。从我们党的实际状况来看,着力推进党的建设现代化进程必须明确以下要点:第一,党的建设现代化是包含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党内民主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内和谐建设、党规党法建设在内的全面整体的现代化概念,不是单指党的建设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现代化。第二,党的建设现代化的前提是党的思想观念与意识形态的现代化,推进党的建设现代化必须大胆解放思想,并辅之以全党定期或经常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三,党的建设现代化应该与国家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统筹推进,以构建党的建设现代化与国家社会建设现代化的一体化格局状态,使党的建设现代化能够不断从国家社会现代化中汲取营养、借鉴经验、谋划新路。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建部教师、中共中央党校党建博士

■ 责任编辑:晏蔚青

推荐访问:党的建设 科学化

本文标题:论党的建设科学化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56820.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论党的建设科学化》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