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15篇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11-21 15:42:02 | 浏览次数:

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15篇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提高生活品质健康生活倡议书  提高生活品质健康生活倡议书篇1俊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使全民健康素养不断提升、健康技能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15篇,供大家参考。

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15篇

篇一: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提高生活品质健康生活倡议书

  提高生活品质健康生活倡议书篇1俊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使全民健康素养不断提升、健康技能不断普及、健康行动不断推广,浦江镇结合以清洁环境、除害防病、健康生活为主题的春季爱国卫生运动、第31个爱国卫生月活动暨第二十九届健康教育周,向全镇居民发出倡议:

  一、弘扬健康文化父母的世界很小,只装满了我们。我们的世界很大,常忽略了他们。他们经常忘了我们已经长大,就像我们经常忘了他们,已经渐渐白发。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样,爱我们如生命。愿天下所有的父亲,父亲节日快乐、健康长寿!1、树立健康意识,我的健康我做主。2、学习和传播科学、健康的理念与知识。3、重视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关注和维护他人健康。二、建设健康环境1、从我做起,积极参与,保护环境。2、参与环境整治,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身体疾病。3、邻里之间尊老爱幼、宽容友善、互助和谐。三、共享健康生活1、从我做起三减:减盐、减油、减糖。2、力争实现三健: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3、保持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让我们携手共进,人人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个个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健壮的体魄!xxx日期提高生活品质健康生活倡议书篇2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全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为改善我市空气质量,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要打一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号令,制定出台《xx市20xx20xx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全市zd综治战线作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力量,在打好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硬仗中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因此,我们要在全市zd综治战线开展以绿色出行、健康生活为主题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领导干部带头、党员带头,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充分发挥zd综治工作职能,积极参与到行动中,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严格遵守、坚决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做在先、走在前,自觉做绿色出行、健康生活的宣传者、践行者和监督者,共建美丽xx、同享碧水蓝天。为此,我们向全市zd综治战线的广大党员干部发出倡议:一、自觉做绿色出行、健康生活的宣传者。低碳生活无处不在,绿色出行就在身边,健康生活人人能做。希望大家牢固树立低碳生活理念,大力倡导健康、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践行低碳出行,并积极向身边人宣传绿色出行、健康生活的意义和方式,带动更多的人参与

  进。要充分发挥法律知识特长,积极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宣传绿色生活知识,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生态宜居xx汇聚正能量,用实际行动让我们的城市道路更畅通、生活环境更美好。

  二、自觉做绿色出行、健康生活的践行者。坚持能走不骑,能骑不坐,能坐不开的出行理念,上下班尽可能采取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时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车、步行,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尾气排放,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充分发挥综治工作力量综合、手段综合的优势,多深入一线、多深入现场化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出现的矛盾纠纷,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充分发动和组织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干部职工走出机关、走上街头,开展清扫、清洁、清运、清理、清除五清活动,自觉做到垃圾分类存放、分类处理,不乱丢乱放乱堆,不制造扬尘,不损毁树木草坪,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自觉做绿色出行、健康生活的监督者。要充分发挥全市网格长的`作用,检点污染,及时发现、收集、上报、处置涉及大气污染的信息,最大限度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积极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献计献策,主动关心、配合、支持环保工作。要关注身边大气污染事,协调有关职能部门认真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工作措施。让我们携起手,形成人人重视环境、人人治理环境、人人爱护环境的浓厚氛围。

  绿色出行一小步,健康明一大步。让我们立即行动起,积极参与到绿色出行、健康生活的活动中,让生活环境更美好,城市交通更顺畅,

  个人身体更健康,把xx建设成为我们的美丽家园!提高生活品质健康生活倡议书篇3生命在于运动,幸福源于健康。

  为响应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大会三减三健工作的号召,我们倡议在全县开展三减三健活动,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倡导积极、阳光、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远离亚健康。为此,特向全县人民发出如下倡议:

  一、倡导健康生活,从我做起三减合理饮食是健康的基础。培养清淡饮食习惯,从我做起,动员家人或身边的人逐步减少糖、盐、油的摄入量,烹饪菜肴少放5%10%盐量,少吃榨菜咸菜和酱制食物,不吃或少吃添加了重盐的加工食品和罐头食品;科学用油,控制总量,搭配多种植物油,选择合理的烹饪方法,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多喝白开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烹调菜肴少放糖。二、全民参与健身,力争实现三健定期检查口腔,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合理搭配膳食结构,规律用餐,保持营养平衡;减少久坐时间,保护颈椎腰椎;每天行走8000步、坚持锻炼一小时;学会一项运动、参与一项运动、喜爱一项运动;倡导体育生活化、健身经常化的理念,把体育锻炼作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一种时尚追求。三、全民行动起来,唱响三减三健提升科学膳食服务水平,源头上做好三减;强化预防保健,为全县人民提供规范化、专业化的健康检查,组织保健知识讲座;建立全民

  健康档案;俊康源自生活细节,运动贵在每天坚持,三减三健更需要全民参与

  其中,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者和受益者。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摒弃不良习惯,为

  健康生活方式代言,人人参与三减,努力实现三健,以健康的体魄、饱满的热情、乐观的心态,热爱生活,努力工作,充分展示宁城人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建设健康中国、健康宁城做出贡献!

  赤峰市宁城县中心医院20xx年6月26日

  

篇二: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1.多选一般来说,收入分配分为哪几个阶段?()

  A初次分配B再次分配C第三次分配D第四次分配2.单选2018年第()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减贫决议将中国倡导的“精确扶贫”理念与实践写入其中。

  A71B72C73D743.单选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A显著增大B显著缩小C增大D稳定4.单选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将显著扩大。

  A高收入群体B中等收入群体C低收入群体D中低收入群体5.多选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将建成()、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将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将显著增强。

  A文化强国B教育强国C人才强国D体育强国6.多选“十三五”时期,我国民生事业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

  A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B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C多层次公共服务

  体系基本建成D脱贫攻坚任重道远7.单选“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A正确B错误8.单选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

  A正确B错误9.单选“十三五”时期,在生活层面,我国为绝对贫困人口提供了较为健全的生活保障。

  A正确B错误

  

  

篇三: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1.单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机制。

  A医护协同B防治协同C医防协同D社会协同2.单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A医疗救治、科技支撑、制度保障B医疗救治、制度支撑、物资保障C治疗保健、科技支撑、物资保障D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3.多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

  A加强人才队伍建设B改善疾控基础条件C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D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4.单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

  A正确B错误5.多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应急处置等职能。

  A监测预警B风险评估C流行病学调查D检验检测6.单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A全国统筹B各省C各市D各县7.单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展()养老保险体系。

  A多级别、多支柱B多层次、多支柱C多平台、多支柱D多层次、多平台8.多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A覆盖全民B统筹城乡C公平统一D可持续的9.单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A正确B错误10.单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A正确B错误

  11.多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A学生文明素养B教学质量C社会责任意识D实践本领12.单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

  A正确B错误13.单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A正确B错误14.单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A正确B错误

  15.单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挥()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A初次分配B再次分配C第三次分配D第四次分配16.单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A正确B错误17.多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A税收B社保C转移支付D工资18.单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

  A正确B错误

  

  

篇四: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

  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h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对这一重要论断再次作了强调。正确理解这一重要论断,紧紧抓住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这个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使改革发展稳定始终相互统一、相互促进,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求我们坚持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根本目的,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内在联系。

  改革作为动力,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保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进。党和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确保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日益改善人民生活,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

  发展作为目标,从根本上说,也是为了保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

  ----------------------------------------------------精品文档值得1收藏-----------------------------------------------------------

  --------------------------------------------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

  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要靠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只有发展,才能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保证人民生活状况的不断改善。

  稳定作为前提,从根本上说,还是为了保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改革和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不可能抓住改革、发展的机遇,达不到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同时,稳定本身就体现了国家的昌盛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说到底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改革开放的新突破,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的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有着巨大的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仍然必须牢牢抓住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这一重要结合点,从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

  ----------------------------------------------------精品文档值得2收藏-----------------------------------------------------------

  --------------------------------------------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

  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稳定的主体,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是推动改革、发展和维护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基础。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参与和支持,改革和建设的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稳定也会因失去最基本的条件而得不到保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在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深化改革,必须具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改革的每一步前进,都要充分考虑到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承受程度,使他们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感到安心、放心,对未来充满信心。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应当在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的前提下,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利益。如在收入

  /h1

  分配方面,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同时,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只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使广大群众的生活都得到改善,人民群众就会真心实意拥护改革,改革就能赢得深厚的群众基础,就能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与严峻的考验。

  促进发展,必须具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是推动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使人

  ----------------------------------------------------精品文档值得3收藏-----------------------------------------------------------

  --------------------------------------------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

  民群众获得切身利益,不断改善生活,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以谋求更快更好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党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协调发展,等等,都内在地要求在发展过程中使广大群众不断受益,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比如,把握发展速度问题,也必须以改善人民生活为前提。如果只讲速度,不讲质量、效益,经济发展出现曲折,必然会影响人民的生活,损害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搞建设,谋发展,一定要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优先位置。

  保持稳定,必须具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普遍提高生活水平,不断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就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越加坚定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这样,对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也比较好处理。我们要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出发,依据有关政策和法律规定,深入细致地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使广大群众从生活上不断得到改善的事实中,认清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懂得部分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而不断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证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3年来,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克服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党的执政地位日益巩固,国家更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加坚如磐石,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乘风破浪前进,其不竭的动

  ----------------------------------------------------精品文档值得4收藏-----------------------------------------------------------

  --------------------------------------------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

  力和深厚的基础,就在于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使广大人民的生活不断获得改善,得到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和广泛支持。

  三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终体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根本标准,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对不对,力度恰当不恰当,衡量的标准,归根到底要看是否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凡使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的改革,其方针、政策和措施就是对的,力度就是恰当的。我们党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以及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提出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采取的步骤、方法,都在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的基础上,使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到保障。这充分说明我们改革方针、政策的确定,力度的把握,都是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根本标准的。

  发展的思路、决策和举措好不好,速度可行不可行,衡量的标准,归根到底也要看是否/h1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个形势逼人、不进则退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精品文档值得5收藏-----------------------------------------------------------

  --------------------------------------------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

  的环境中,在这个联系广泛、信息灵敏的世界里,人民群众增强了横向比较意识,提高了不断改善生活的期望和需求。他们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的标准打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不行的。而发展必须始终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我们党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就是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真正解决好发展速度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践证明,只有这样,才能在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提升生产力,使人民群众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满足广大群众的意愿和要求。

  改革、发展要以稳定为前提,实质就是要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前提。我们分析保持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首要的根本的是判断人民生活怎么样。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人民看到了稳定带来的实在的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才能真正稳定下来。不论国际局势怎么样变化,只要有了这一条,就稳如泰山。

  由此看来,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统一的标准只能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各地区各单位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和保持稳定中,要经常检查自己的工作是否有利于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有利的就努力坚持,不利的就勇于纠正。这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精品文档值得6收藏-----------------------------------------------------------

  

  

篇五: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党的十七大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目标与着力点论析

  作者:柳礼泉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1期

  [摘要]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十七大报告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目标与着力点,主要包括坚持一个“根本利益”、确立两个“人人享有”、强调三大“政策取向”、着力解决“四大问题”、努力“实现五有”。

  [关键词]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建设;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8]01-0141-04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民生问题的提出及其一系列目标与着力点的确定,彰显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也是党中央求真务实,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

  一坚持一个“根本利益”,明确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强调一个“根本利益”,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中国共产党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郑重宣示,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的生动体现。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要花大气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其重中之重。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从而让人民群众生活幸福安康,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切实保障民安。安居方能乐业。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公共安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创新安全生产管理,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因此,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把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关心人民群众的冷暖结合起来。一方面要站在宏观的高度,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与实施的方针、政策中去。另一方面,又要从细微处着手,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工作中去。十七大报告上述“含金量”很高、针对性很强的重要表述,既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又体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政策取向。老百姓遇到的困难、关心的问题,党中央都看到了、想到了。对于方方面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中央都拿出了解决的思路和办法。

  二确立两个“人人享有”,量的考核让保障和改善民生目标更加清晰可见

  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提出了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的两个“人人享有”目标,一是“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一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如果说“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是一个相对抽象的表述的话,“人人享有”就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人人享有”不是特定的一部分人享有,更不是有钱有权人享有,而是,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无论是基本生活保障,还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一种生存权利都会享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十七大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并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廉租住房制度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

  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十七大强调“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并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人人享有”是在以往关于民生改善质的表述上,提出的一种量的考核。制度建设最需要这种量的制订与考核。“人人享有”从国家层面,把民生的改善进行如此量化,无疑是一个典范。

  三强调三大“政策取向”,整顿分配秩序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篇六: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心得体会

  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心得体会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党的释放了更多高含金量的民生红利。“十四五”规划建议顺应亿万群众的期盼,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这表明,未来五年,我国将加力补齐民生短板,在收入分配改革、教育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民生领域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更高水平收入、更完善社保体系,在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力补齐民生短板,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四五”规划建议,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来,并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了具体部署。发展为了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直面民生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和新时代面临的新挑战,将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作为进一步巩固中国特色社会制度的重要目标任务加以推进,尽快补齐民生短板,加快优化制度安排,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力补齐民生短板,要坚持统筹推进各项民生事业。党的提出:“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收入分配是民生之,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医疗卫生及相关服务是民生重要诉求。民生涉及的领域众多,要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要针对群众最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

  

  防治污染等问题发力,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使制度更加公平、普惠和可持续,着力解决地区差异大、制度碎片化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要通过继续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在发展民生中赢得民心、在凝聚民心中求得更大发展。

  实力出众的好文章。

  

  

  

篇七: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加强文化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提升文化力,加强文化建设。理顺文化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关系。突出文化力的发展可以推动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

  标签:文化力生活品质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对文化建设的要求包含了以下三点: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教学与管理,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衡量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文化力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推动力

  相对于经济力与政治力而言,文化力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力量。从本质上来说,文化力是推动人们去追求精神世界的动力,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也可以说文化力是一种精神生产力。因此文化力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和文化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其核心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创造的能动性的整体发挥。提升文化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这里所指的文化力,可以理解成为各种文化因素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过程中的推动力,包括科技教育、精神文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凝聚力、文化渗透力等诸多因素。我们要强调的是,文化创新是文化力的核心与灵魂,文化力推动着思维模式、思想观念、精神生活、思想文化制度的不断提升。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环节,可以采用新的文化政策、文化方针、文化制度、文化发展规划来提升文化力,引导加强文化力发展,促进文化力与经济力、政治力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这样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社会各方面和谐发展。

  二、加强人文生态建设,提高人民居住环境品质

  人民的居住环境是由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以及环境设施所构成的,所以,人文生态建设的质量与品位是影响人民居住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文生态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作为与自然生态相对立的概念,它主要是对人的精神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环境机制,是人类在追寻自身价值和意义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人类精神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系统。人文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自然生态系统负责的有机系统,与自然生态相对比,人文生态更加关注人文精神、生活方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因此,加强人文生态建设,有利于丰富和完善人民精神生活,保护当地历史风俗、文物古迹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力的发展程度制约着人文生态的建设程度,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采取有效的措施、制度、机制来理顺各种生产关系和人际关系,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创造才能、聪明才智,促进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改善社区生态,提高社区环境质量与生活机能,不断优化人民居住环境的品质。

  三、加强教育建设,推进文化科技进步

  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文化力的重要表现之一,教育是文化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改变人们的思维与生活方式。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我国教育体系比较发达,受教育已经不是难事,现今人们更加关注接受教育的层次,接受教育的方式。同时,教育方式也越来多样化。

  我国教育水平越高,掌握先进科技知识的人才就愈多。现如今,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人民的社会生活方面。科学技术不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而且成为了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巨大推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民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创新要素。各种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相关联的生产资料数量空前增长,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互联网的兴起,近十年来,网络发展势头迅猛,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发展,网络成为了文化的新载体。网络以其特有的方便、快捷、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成为文化传播的新途径。将优秀的文化瑰宝数字化、网络化传播,推动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展览馆、网上剧场的建设,从而在网络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家园。

  教育的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带动了文化生活方式主体素质的提高,主体素质的提高提升了对生活品质的新要求,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着文化科技的发展。

  四、推进文化创新,提高文化生活质量

  创新是文化力的核心,激活文化创新是推动文化繁荣、提高人民文化生活的必经之路。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人民群众的文化,它比历史上任何时期的文化都具备更广泛更充足的群众性。社会主义文化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要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添砖加瓦,提高人民文化生活的品质,注重文化创新的价值取向,以确保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征途上,这样的实践必然会对文化创新提出新的要求。推进文化创新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内在要求,是创造和諧生活方式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先进文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活文化创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同时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迫切需要,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群

  众的文化生活质量。

  文化创新的关键是文化观念的创新。推进文化观念创新,要牢牢把握住我国文化发展的大方向,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目的的认识;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观念创新贯穿于文化创新的全过程;不断强化实践探索意识、拓宽创新思路,以文化创新带动文化力发展,带动文化事业进步,带动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从而不断提高人民文化生活质量。

  文化创新的表现是文化内容的创新。通过文化内容创新,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通过推进文化内容的不断创新,使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更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充分反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加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特征。通过推进文化内容创新,不断创造出更多能够反映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造出更多等够经得起人民检验、实践检验、历史检验的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到新的高度。

  

篇八: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各地城乡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热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2020年11月02日第01版)

  五年成就鼓舞人心,开拓奋进书写新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明确“十四五”时期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从身边事做起,真抓实干,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

  成就鼓舞人心百姓获得感不断提升武陵山区深处,昔日贫困的贵州正安县于今年3月脱贫摘帽。从住在摇摇欲坠的土坯房到搬进崭新的楼房,居民生活的变化让正安县瑞濠街道办事处解放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主任李春燕深有感触。“近年来,正安县开展高粱种植、孵化养殖等,带动百姓脱贫致富。”李春燕说,“五中全会公报提到,‘十三五’时期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让我们感到振奋。”

  发展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就,让老百姓的获得感成色更足。

  58岁的太原市居民张向东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汾河的变化印证了公报中的这句话。最近几年,每年11月都有大批白鹭飞来,它们‘看中’了我们汾河的优美环境。”张向东笑着说。

  “十三五”时期,我国在社保、医保、养老保险方面取得的成就让天津市河东区芳水河畔社区党委书记李迎印象深刻。“社保体系逐步完善,减少了老年人的后顾之忧。不少老年人在社区医院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医疗保险保障了他们的日常取药需求。”李迎说。

  连日来,内蒙古赤峰拓佳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伟一直在为招工忙碌,随着生产规模逐年扩大、用工需求增加,今年公司已招工近600人。

  “公报提到‘十三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这样的变化就在我们企业发生着。”陈志伟说,2015年建厂时,公司只能提供十几个就业岗位,如今已累计吸纳1500人就业。

  “这些成就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了这些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的成果。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张家营子镇党委书记王雪说。

  擘画发展蓝图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走进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桥头村,蜿蜒悠长的巷道,青

  砖黛瓦的仿古民居,郁郁葱葱的绿化带,尽显生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

  的本质要求。五中全会提出了“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任务,令民宿经营者、村民莫元军对未来充满信心。

  “近年来,村容村貌发生很大改观,加上交通便利,越来越多的城里人专程来我们这里旅游。”莫元军说,“党带领我们走上致富路,又为将来描画了更加美好的前景,我相信,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方向明确,路径清晰,五中全会对指导基层工作、发展县域经济提供指引。”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县长敖煜新表示,“德清县将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保护优先和绿色发展并举,推动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提升行政效率是民之所呼,衡量着政府为民服务的能力水平。

  “从‘最多跑一次’到‘一窗式’改革,老百姓的事越来越好办,政府的公信力显著提升。”重庆市北碚区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主任王春燕说,“接下来,我们要探索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提升智慧政务效能,让老百姓办事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教育是国之大计,接受更好的教育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教师李亚东对“十四五”时期“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感到前景可期:“村

  小的教学楼、宿舍楼正在不断完善,教学设备丰富,教师队伍年轻化。在党和政府重视下,会有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走入学堂、走进高等学府,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

  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写在老百姓的笑容里。“我们算是把福享美咧!”宁夏海原县幸福社区44岁居民杨生宝感叹。从大山沟里搬到县城后,他和数千名乡亲外出务工方便了,老人看病、娃娃上学也省心了。

  开启新征程真抓实干谱写时代新篇这几天,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正迎来脱贫攻坚第三方机构评估验收,战河镇党委书记马灵富忙得不可开交。“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为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马灵富说,战河镇将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加强监测、加大帮扶力度,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人口。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清水河镇,草原一片金黄,牦牛成群结队。随着现代生态畜牧业取代传统的粗放经营,当地群众腰包越来越鼓,草原生态越来越好。“今年,我们将以改善民生、群众增收为目标,继续把草场、牲畜、劳力等生产要素整合起来,走好畜牧业转型发展之路,带动老百姓共同富裕。”清水河镇镇长巴培茸保说。社会保障,是民生发展的稳定器。吉林省磐石市供电公司工会主席王雪岩已经做好了未来五年的工作规划:“我们将收集职工在社保、医保领域的需求和困难,做好答疑解惑工作,并在社保补缴、异地就医报销等实际问题上,成立专

  班协助职工对接相应部门,解决难题。”作为国际滨海旅游城市,海南省三亚市的旅游业朝着高

  端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我们需要更多高端旅游从业人员。”三亚市人力资源开发局转移就业科科长李惠莲说,“我和就业部门同事将针对产业发展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人性化的培训服务,帮助更多企业员工成长为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能人才,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在不久前的国庆黄金周,福建省长汀县与连城县交界处的松毛岭下,每天有近4000人来到被誉为“红军长征第一村”的中复村旅游。

  作为红军烈士后代,中复村专职红色讲解员钟鸣心情激动:“五中全会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将继续站好每一班岗,把红军长征的故事讲述给更多游客。把长征精神代代相传,激励人们在新长征路上不断奋斗、前进!”

  

  

篇九: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人民生活高质量的逻辑起点与关键路径

  中共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确定“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目标,并将之作为“六个高质量”之一,深得民心,振奋人心。人民生活高质量,既是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转化,既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也意味着人民生活正在进入以高质量为基本特征的新时代。本文在探究人民生活高质量新内涵的基础上,具体剖析江苏取得的新进展,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江苏率先实现人民生活高质量和高水平全面小康目标提供参考。

  一、人民生活高质量的新内涵与历史必然人民生活高质量,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概念,随着发展阶段的演化而演化,集中体現了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的进步状况,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民生活高质量,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生动的体现和诠释。1.内涵与特征“生活质量”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1958年出版的《丰裕社会》一书中,该书认为生活质量是指:“人的生活舒适、便利的程度,精神上所得的享受和乐趣。”此后,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对生活质量的内涵、测定方法及指标体系做了大量研究。如罗斯托将经济发展过程分为六个成长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

  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高额消费阶段和超越大众消费阶段”,其中“超越大众消费阶段”就是“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这一阶段人们在休闲、教育、保健和社会保障领域的花费将增加;OECD国家建立的生活质量指数,涵盖居民住房、收入、工作、社区、教育、环境、政府管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安全和工作生活平衡度共计11个领域、24个二级指标,对各国居民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由健康长寿的生活、知识的获取和体面的生活水平三个方面的指标组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构建了由收入、生活成本、医疗保障、生活环境、生活节奏及生活便利程度满意度等主观指标和人均财富、通胀率、绿地面积等客观指标组成的城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国家统计局先后制定了小康生活质量量化标准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以上研究成果,体现了不同发展阶段人们对生活质量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和认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生活也进入了新时代。笔者认为,人民生活高质量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结构体系,反映了居民从较低生活质量标准向较高生活质量标准的演变,是人民生活随着时代进步逐渐提升的过程,具体包括物质生活更丰裕、政治生活更民主、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社会生活更有保障、生态环境更美好等内容。其中物质生活是人民生活高质量的基本保证,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生态环境反映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共享程度,是人民生活高质量的基本内核和主要标志。

  人民生活高质量应当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多样化。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越来越广

  泛、越来越丰富,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有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二是递进性。马克思曾指出人有“生存、享受、发展”等方面的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这表明,人的需求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发展的,旧需要的满足往往意味着新需要的产生与追求。人民生活高质量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三是均衡性。人民生活高质量时代,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民生福利均衡发展和公平享受,在共建共享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享发展成果的前提是全体人民参与共建,共享是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由之路,共建与共享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

  2.历史必然与现实抉择人民生活高质量,是现代化进程的根本目标。纵观世界发展经验,一个国家和地区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民生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总是相伴相生,民生大发展则标志着现代化发展进入了成熟阶段。如美国在1776年独立后开始推进以工业革命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到一战前夕其工业产值已超过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总和,随后建立基于公共服务原则的现代预算体系,开启了民生发展时代。自1960年完成第一次现代化以来,美国民生显著变化,2017年人均预期寿命达79.5岁,82%的人居住在城市,79.4%的就业人口从事服务业,互联网网民占总人口的比重达76.2%,人均国民收入达*****美元。相反,拉美一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注意民生发展,导致贫富悬殊、社会分裂,最终陷入“中等收入

  陷阱”;中东一些国家长期漠视民生问题,由此诱发“民生缺失陷阱”,造成社会矛盾不断积累,政治秩序危机四伏。由此可见,民生问题是现代化中的核心命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让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共享发展成果,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生活高质量,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准。改革开放后,我们党确立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则做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建设”到“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基本实现现代化”,顺应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体现了人民从“追温饱”“追收入”到“求美好”“求环保”,从先富到共富的追求和希冀。当前影响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突出因素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不少民生短板亟待补齐。江苏冲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突出“全面性”“广覆盖”“高质量”,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和宽裕。只有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物质和精神福祉,全面小康的目标才算真正实现,全面小康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人民生活高质量,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高质量发展从理念看,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发展;从途径看,是依靠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发展;从效果看,是使供给和需求更加平衡、资源要素

  配置更加高效、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收入分配更加公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发展。归根到底,高质量发展就是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难题,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因此是否有利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是检验发展质量和效果的试金石。就江苏而言,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人均GDP按当年汇率折算为1.74万美元,正处于由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攀升的稳态过渡期。这一发展阶段必然要求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点,要从强调“从无到有”转为强调“从多到好”,从强调“多和快”转为强调“好和省”,要围绕消费需求快速扩张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新变化,着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努力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二、江苏人民生活高质量的新进展与突出难题近年来,江苏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不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在民生重点领域持续发力,民生改善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既有“量”的增加,又有“质”的提升,人民生活高质量呈现良好开端,但民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1.民生改善的厚度增强,但破解供需失衡难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态不断改善,为增进民生福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018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9.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7%;人均生产总值11.5万元,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19.48万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43.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2.8%,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58.8%,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57.8%,均比前几年有不同程度提高。城乡一体化稳步推进,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定居和就业。2018年末,全省城镇人口5604.1万人,城镇化率69.6%,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298.3万人和3.1个百分点。在供给体系质量效率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上升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转向发展享受型,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居民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2018年,全省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5.8%,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高33.9个百分点;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比2015年增长21.7%;恩格尔系数26.1%,总体上步入富裕阶段。目前服务消费占全部消费的比重约为50%,居民消费升级态势显著。

  应当看到,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逐步显效,有效供给不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的情况有所好转,但仍存在供给侧产品和服务升级不足、低端消费品和服务严重过剩、中高端供给能力不强等问题,高质量产品和服务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升级的多样化、精细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其根源主要在于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及创新力、竞争力方面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2018年江苏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为51.0%,而浙江、广东分别为54.7%和54.2%,2016年世界平均水平达65.1%。传统产业仍占很大比重,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三新经济”增加值所占份额不到三成,科技含量高、质量高的产品不多。在传统消费热点对消费品市场拉动力减弱的情况下,新的消费热点亟待培育,网购和境外消费大大分流了本地实物消费。

  2.民生改善的温度提升,但破解改善财富分配难江苏聚焦富民主题,出台“富民33条”,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居民“口袋”更加充实,居民增收渠道趋于多元化。2018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名义增长9.2%;其中工资性收入*****元、经营净收入5386元、财产净收入3746元、转移净收入7016元,分别年均增长9.2%、6.7%、12.0%和10.2%。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年突破4万元,2018年达4.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8年突破2万元,达2.1万元。农民收入增速连续多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倍差由2012年的2.37:1下降到2.26:1,是全国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全省居民高低收入组收入之比由2013年的9.04:1缩小到2018年的8.02:1。2018年,全省人均收入60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中,共有26.8万户、67.5万人实现脱贫,24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8万元。尽管居民收入保持了稳定增长,但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含金量、改善财富分配和收入结构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一是居民增收难度较大,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不够强。2011—2018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價因素后的实际年均增速为7.9%,而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长9.9%,居民收入增长总体上滞后于经济增长。二是经济增长“含金量”偏低、劳动者报酬占比不高。2018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比为33.1%,低于全国43.7%、浙江46.5%和广东41.4%的水平。2017年,江苏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的43.6%,低于浙江46.8%、广东48.6%的水平。三是收入结构不合理,来源渠道相对单一。2018年,江苏

  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分别比浙江低39.2%和29.9%。四是城乡和区域之间、不同行业和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绝对差距仍在扩大。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民收入高出2.09万元,到2018年高出2.64万元。苏北部分区域收入水平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江苏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元,是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元的3.62倍。2018年,高收入户收入达*****元,是低收入户收入的8.02倍。五是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每年还有一定数量的低收入人口返贫。

  3.民生改善的广度扩展,但破解结构性矛盾难在就业领域,就业比较充分,全省城镇新增就业连续14年每年超百万人,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153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4.4%,城镇登记失业率2.97%。虽然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劳动者生活成本和就业预期的提高,“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就业总量压力较大,最近每年全省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数量有60万人左右,同时随着“机器换人”的全面推进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用工需求呈现下降势头。“用工荒”是由于职业教育不足引起高技能劳动者短缺,不能满足结构调整对高素质高水平劳动者的要求,而低技术“空岗”现象普遍。在教育领域,教育改革继续深化,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持续推进,教育现代化成效明显。2018年,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突破2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8.3%,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9%以上,超

  过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6—64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1.3年。但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与配置不均衡问题突出,中小学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天价学区房、入园难、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普遍存在,普通高中升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均等化水平还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

  在医疗卫生领域,积极推进“健康江苏”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升,分级诊疗格局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日益完善,全省有三级医院161家,每个县(市)都有一所较高水平的二甲医院,卫生机构拥有病床由2012年的33.3万张增加至2018年的49.1万张。主要问题是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依然存在,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分布严重失衡,80%的三级医院集中在地级以上城市,农村地区相对稀缺。2018年,江苏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1张,低于德国8.2张、日本13.7张、韩国10.3张的水平。

  在社会保障领域,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2018年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参保覆盖率超过97.8%,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省定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35元。但仍然存在保障水平较低、城乡间公平缺失等问题,社保制度面临老龄化、人口流动和收入分配不平衡方面的挑战。如养老资源供求矛盾突出,江苏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老年型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2018年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82.6万人,比2010年增加425万人;占总人口的20.9%,提高4.9个百分点,而老年照护服务的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养老院利用率不高,老年

  农民的平均养老金偏低,经济保障和社会化照护服务投入资源不够。三、推进江苏人民生活高质量的关键路径与对策人民生活高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综合性、全局性和复杂性特

  点。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民生发展的新方位、新坐标,围绕人民生活高质量目标要求,找准切入点、瞄准突破口,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精准施策,增强优势、补齐短板,多措并举、多点给力,推动民生供给和民生需求全面升级,真正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强起来。

  1.夯实“根基”,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最大支撑民生与发展之间相辅相成、互促共进。一方面,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越高,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就越牢;另一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够极大地提高人民的文化、思想和身体素质,改善民生的力度越大,创造的有效需求就越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就越足。当前人民生活高质量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民生与发展之间尚未实现良性循环。为此要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做大财富“蛋糕”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使经济体系提供更多高效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多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更多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经济质量优势,以高质量发展的绩效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要以经济保持中高速、产业迈向中高端、收入攀上中高等为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把产业做大做强,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和劳动生产率,推动产业向质量提升、绿色低碳、服务优化、品牌高端等方面发展,使财富创造力、居民收入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走出一条追求经济发展质量、减少资源能源消耗的有利于保障和改善

  民生的发展道路。2.厚培“动源”,把创新创业创造作为关键途径人民生活高质量基点在创造,着力点在创新,突破点在创业。要以创

  新创业创造理念为引领,在创新创业创造上实现“三创融合”,使“三创”成为一种价值导向、生活方式、时代气息,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创造发展活力,为人民生活高质量添加新动力、打造新引擎。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大限度吸收一切创新要素,形成一批前瞻性、原创性、标志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积极构建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城乡的就业服务网络,最大限度地激发全民创业潜力,释放创业活力,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形成人人忙创业、家家能致富的生动局面,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使尽可能多的劳动者走上创业致富的快车道。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性,全面激发创造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持续释放人民生活高质量的无限活力。

  3.聚焦“短板”,把化解结构性矛盾作为有力杠杆民生结构性问题是当前民生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不仅体现在民生领域的每一个具体领域,而且不同民生问题之间也存在结构性矛盾,凸显出民生领域存在很多“短板”和“软肋”。在解决民生结构性矛盾过程中,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解决“有”的同时解决“好”的问题,让

  人民生活高质量成色更纯。针对居民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占比偏低问题,要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发展民营经济,推动资本市场发展,提高财富创造能级。针对教育领域存在的教育不公平、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衡问题,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把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作为着力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面向人人、面向社会提供公平而优质的高质量教育,让孩子不仅“有学上”,更能“上好学”。针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药品供应保障和综合监管等制度,完善医保支付方式,改进和加强医疗救助。针对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水平不够高、城乡区域分割等問题,要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标准。

  4.突出“普惠”,把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基本目标推动人民生活迈向高质量,就是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迈进。要实施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不断增加服务供给,创新提供方式,切实保障基本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切实让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居民走,满足多样性民生需求,普遍增加群众的“隐性财富”。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面对因病因残因灾致贫返贫这一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困难群体,筑牢托底性的民生保障,编实筑牢保障救助底线,做好困难群体“两不愁三保障”等基本物质生活托底,同时把救急纾困和内生扶贫结合起

  来,通过提升发展水平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要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注重解决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加注重平均数下掩盖的大多数,努力在“拉高平均线”的同时“抬高地平线”,真正做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应得、病有良医、住有安居、老有颐养、弱有强扶。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动员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惠普民生事业,在共建共享中让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5.聚力“改革”,把发挥政府作用作为重要手段实现人民生活高质量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共同支撑,其中政府力量的作用至关重要。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政府的主要目标要逐渐从经济目标转向民生目标,推动由经济发展最大化转向民生发展最大化。为此政府目标顺序中要進一步突出民生发展的优先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破除户籍、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定型的民生发展制度体系,为人民生活高质量提供全方位制度供给,让一个个民生“难点”成为撬动社会进步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支点”。在兜住底线、保障基本民生和促进民生公平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更好满足人民从福利到权利、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的美好生活追求。推行以落实新发展理念为导向的考核制度,建立高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减税降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等措施,让老百

  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篇十: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改革愈是深化,愈要重视增进人民福祉;发展愈是向前,愈要体现到民生改善上。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有利于促进全体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全民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理解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呢?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措施:

  一、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二、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四、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

  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

  五、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升健康教育、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总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篇十一: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事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党不仅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开展工作,而且以人民美好生活为落脚点实施各项工作。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建设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态势,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3090亿元,比1978年增长159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812元,比1978年增长1157倍。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15元,比1978年增长106.7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二、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01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增速比2017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13元,比上年增长8.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567元和12434元,分别增长9.1%和10.8%。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2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8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三、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生活状况持续改善我国消费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农村居民为36.8%,扣除价格因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3年实际增长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居民消费结构明显优化,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2012年分别增长9.0%和11.0%,城乡常住人口比由2012年末的2.3:1下降到2.4:1。在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0.2和0.4个百分点基础上,201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8.8%;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0.2和0.2个百分点。收入分配结构持续优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居民消费结构等均实现了明显缩小。2018年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0.2和0.5个百分点。四、全面深化改革,我国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深化改革,持续改善民生。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我国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提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取得重要进展。2016年全国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24元,比1978年增长53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66.4元提高到2016年18239元;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互联网消费、共享经济、智能服务等消费方式快速普及,居民消费更加便捷和高效。我国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末的171元增长到2016年末的307元,年均增长11.6%;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需求更加多元、更加便利,生活方式更加健康、更加便利。

  

  

篇十二: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品质生活论坛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此时此刻,美丽的抚仙湖畔微风不燥、清凉惬意,我们身处美景之中,身心皆入自然,可以洗去疲惫、安静心灵。你一定会发现,最美风景、品质生活其实并不远。今天,×大地业者涌动、智者云集,我们隆重举办首届中国(×)品质生活论坛。在此,我谨代表×,对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及媒体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参与主办论坛的中国广告主协会、中国信息协会和各支持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交流三点。

  第一点: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呼唤“品质生活”的时代。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从《诗经》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到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再到《礼记》描绘的“大同、小康”,都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安定、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在的带领下,我们从基本解决温饱,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告别千年绝对贫困,“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美好愿景已成现实。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转入到对追求高品质生活需要的新阶段,城市需要有品质的发展,企业需要有品质的产品,人民群众需要有品质的生活,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追求,一个呼唤品质的时代已经来临。今天,我们共襄盛会,畅谈“品质生活”,是×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务实之举,是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我们致力以“品质生活”擦亮×城市名片,打造高质量生活方式风向标。

  第二点:×是一座追求品质的城市。

  ×,取“碧玉清溪”之意,是一片发展的福地,更是许多人无尽的流连和遐思的胜地,是对“品质生活”最好的注解。×历史文化悠久。帽天山古生物化石地的发现,为人类揭示了生命起源的秘密;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在这里开创着文明的历史,甘棠箐遗址就是其中最好的例证;2000多年前,先辈们在这里创造出了标志古滇文明的青铜文化,李家山、金莲山等遗址就是古滇文明的代表;×滇剧、花灯、澄江“关索戏”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辛亥革命“将军群”“云南白药”创始人曲焕章“郑码”发明人郑易里,都是从×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生态条件优越。×深蒙大自然的厚爱,得风云之气,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7.4~23.8℃,年均降水量670~2412毫米,花开四季、春光常驻。森林覆盖率达64%,自然湿地保护率达82%,

  居全省第一位,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以上。×山地、河谷、高原、平坝交错分布,形成了独特的山水风光、田园村寨、宜居气候,绘就了恬静舒适的美丽画卷。×区位优势突出。×地处滇中,距离昆明只有88公里,一体化程度高。西南连普洱、东南邻红河、西北靠楚雄。昆河、昆曼高速公路和泛亚铁路东线、中线等区域性国际大通道在×交汇,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枢纽。×资源禀赋优越。素有“滇中粮仓”“云烟之乡”的美誉。已探明的锂矿约占全国储量的45%、全球储量的13%,镍矿储量居全国第2位,铁矿储量居全省第1位,磷矿储量居全省第2位。水果面积、产量均居全省第2位,花卉产量居全省第2位。×发展基础较好。时至今日,×人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依然继续,我们培育了亚洲第一、世界前列的烟草企业——红塔集团,建成“云南第一村”——大营街,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休闲生态宜居城市,捧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成为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58亿元,人均GDP达91514元、位居西南五省区地级城市第一位,成为人民生活品质最高的地区之一,生态、宜居、创新、幸福日益成为×最为鲜明的民生底色。

  第三点:让人民享有更高质量的品质生活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进无止境。美好生活,不仅意味着更高的生活品质,也意味着必须在更深层次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省委、省政府对×提出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目标,这是光荣的政治责任、是

  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我们将重拾“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持续深化“×之变”,通过全市225万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

  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在座的各位都是行业翘楚、杰出精英,真诚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大家能够更加全面了解×、关注×,当好我们的思想库、智囊团,共同推动“品质生活”在×大地上结出丰硕果实。如果你发展实体,希望你把事业重心放在×,在×成就一番伟业;如果你投资兴业,希望你把发展梦想放在×,我们愿意为你提供最高礼遇;如果你高瞻远瞩,期盼你把发展智慧贡献×。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将成为更多人心驰神往的“诗和远方、梦的故乡”。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嘉宾、朋友×之行满满收获成果、收获友谊!顺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篇十三: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人民日报评论员来源:《决策探索》2020年第23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中華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就将历史性地划上句号,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就要变为现实。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这次全会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全会通过的《建议》,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目标任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会通过的《建议》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这样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也是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兼顾了需要和可能,有利于在工作中积极稳妥把握。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牢记初心使命,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我们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团结带领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建树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前进道路上,无论面临什么样的风险挑战,我们都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奋斗,不断创造中华民族新的历史辉煌。

  

  

篇十四: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推动社会建设创造美好生活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党和国家的工作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就是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从收入、就

  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等需求侧入手,从改善民生福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供给侧着力,让改革贯穿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过程中,成为推动社会建设的强劲力量。

  认清社会生活的差异化特征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前提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已由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质变跃迁。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就集中反映了这种历史的嬗变。从生活品质上看,物质生活与美好生活,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水平还是档次,都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不同。对不断走向现代化的社会建设来说,物质生活与美好生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侧重静态,而美好生活侧重动态,美好生活对不同的社会主体有着差异化的需要特征,这是我们讲规划、提任务、求目标必须考虑的前提性问题。二是物质生活重在量,而美好生活则多在质。量大可以实现质变,但质变不代表质优,而追求品质一定要在质优上做文章。三是物质生活强调基本生活,而美好生活则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生活。四是物质生活追求到极致可能会产生异化,并不构成生活的全部,甚至会给个体的人生带来麻烦,而美好生活不会异化,会伴随着人生追求到达梦想的彼岸。五是物质生活能够实在地感觉到,而美好生活不仅可以实在地感觉到,而且能在精神层面实现人的满足和人性的全面发展。

  基于这样的特征对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要求明确了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时代内涵的定义。它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持续不断提高,更包含着精神需要的不断满足、自身权益的切实保护、现代文明的不懈追求和对自由发展的无尽向往,这就决定了认识当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认真研究、充分探讨“什么是美好生活”和人民群众要追求“什么样的美好生活”的问题。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中,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包括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内的所有问题的前提。脱离了对中国社会各阶层复杂性需求的认识,平衡和充分就会失去标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全人类的发展上,把人的现代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应当在全人类的意义上来表征。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包含物质和精神在内的社会文明的共同进步,社会精神终将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识。

  把握社会发展的时代挑战是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关键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消除贫困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充分表明保障的问题得到了切实的解决,改善的状况也有了质的变迁。然而,发展中的烦恼也接踵而至。过去贫困状态下如何更快、更多、更有效地将环境资源转化为商品资源,为脱贫致富而罔顾环境承载能力大规模地向自然攫取,造成当下无限的生存需求与有限的自然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环境问题成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头等大事。在发展模式和建设体制发生了重大改变的状况下,中国社会转型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矛盾频发、传统生活断续、利益诉求激增、社会焦虑滋生、不确定因素增加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现象,给确定的时间内完成确定的目标和艰巨的任务带来困阻,给走向现代化的社会带来挑战,改善民生的工作十分艰巨。

  基于这样的境况来看待今天社会建设的新走向,概括起来讲,一是社会发展动力的转换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人才资源的开发、消费市场的拓展、人口红利的升级、社会再分配的优化已成为必然。二是高质量发展给人们生活品质提升带来的机遇,决定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教育发展、技能培训和人力资源的配置优化等将发挥重要作用,并将成为大趋势。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的阶层间的利益冲突和动态平衡将成为常态。四是农村农民普遍富裕起来仍是难点,解决贫富差距的任务必将是长期的。五是老龄化社会加快形成而影响发展更加明显,全社会总抚养比的提高将成为新走向,更高层次上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将更加繁重。

  社会建设重点领域改革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任务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应坚持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社会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改革、持续发力、持续创新,取得工作的持续突破。重点要解决两大问题:

  一是要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改革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优先制度,是适应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是社会领域需要进一步解决的

  重点问题。它既是一项全国性的重点任务,也是河南社会建设的弱项和短板。深化这项制度改革,首先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要搭建高质量就业平台,创新思路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优化布局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多出新招支持重点群体就业,营造灵活就业特别是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环境,这是着力保障民生的治本之策。其次要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健全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建好这项兜底性的安全防线,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全面建成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实现更高水平的共享和更加公平的权益保障,彰显人人享有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再次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要整合优化各种教育资源,为建设教育强国服务,为增进民生福祉增添新动能、激发新活力。最后要建立“大健康体系”,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从全健康的视域来看,要提高健康服务水平,建立健康服务机构,健全健康服务项目;从全人群的视野来看,要关注各层次人群的健康问题;从全社会的视角来看,要提高健康素养,推动“主动健康”“快乐健康”和科学防病的健康通识教育在全社会开展,让健康中国行动走进百姓人家,推动健康产业发展,获益全体国民。

  二是要坚定不移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聚焦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统筹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是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重要任务。这项工作的着力点是让包括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智慧城市等为重点内容的智慧社会融入百姓生活,实现人人参与,推动共建共享。要完善社会沟通,促进人们理性平和和健康交往,促进互助和睦,增进社会团结,实现社会关系和谐有序。推动技术治理,动员更多的社会群体和公民个体参与其中,实现数据共享,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格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有效提升基层群众社会自治能力,在善用法治规约制度与有效把制度融入法治的双向互动中,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着力开拓社会工

  

篇十五: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提高个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

  韩磊潘博

  摘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往往都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

  展为主要依据。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的发展重点就是要围绕惠及13亿人民,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来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围绕以人为本来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就是生活质量,或者叫生活品质。

  关键词:社会发展、生活质量、以人为本正文:人们的生活质量既与生活的物质条件有关,也与对生活的主

  观满意程度有关。生活质量的评价,也必须从社会生活的供给与人们生活需求两方面进行评估,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生活质量从根本上将取决于物质生产发展的程度。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会发生新的变化,从而把生活质量推向更新、更高的层次。个体生活质量是个体对身心健康状况的感觉,对生活的满意感和对社会的反馈性行为。个人层面的生活质量主要有:收入、健康、家庭关系、邻居关系、工作、娱乐、休闲等等。由于每个个体的生活目标、价值观念、文化背景以及对同一事物的心理感受不一样,由此决定了个体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各不相同。但是,个体生活质量也具有共性的一面,例如,每个人都普遍追求更舒适的生活条件、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等等。

  个体生活质量的改善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生活质量的改善其实是个体、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群体生活质量是一个群体生活质量的平均水平。群体既可以是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集合体,如妇女、儿童、残疾人等,也可以是生活在某一行政区域内的集合体,如社区居民、城市居民、国家公民等,例如,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等。在实际生活中,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就必须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有一个更为深入实在的把握。社会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收入差距的出现,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便凸显出来,人们对生活质量追求的差异也表现出来。和谐社会是体现社会公平的社会。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社会公平,是有差距的公平,是各阶层共生、共依、共赢并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公平。在承认差距的和谐下,各收入阶层人民都能共享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成果,都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要关注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发展,也要关注他们本人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要关注个体和不同群体的主观感受。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就是要了解他们的主观感受。不仅要了解社会困难群众的主观感受,也要了解其他社会阶层的主观感受。

  结语:提高生活质量是经济发展的主题、社会和谐的基矗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应当重视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以增强社会和谐的动力与活力。现阶段强调提高生活质量,既不是脱离实际的幻想,也不是过度福利化倾向,而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以生活质量为导向实现社会发展》周长城、张锋。

  

  

推荐访问: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人民生活 改善 品质

本文标题: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1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60234.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15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