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方案设计——以滦河河口湿地为例 (全文完整)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12-16 09:54:02 | 浏览次数: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方案设计——以滦河河口湿地为例 摘要近年来,大型水上乐园的建设一直是地理产业生态设计的指南。随着湿地旅游的发展和广泛利用,人们对自然风光的享受和享受日益得到满足。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方案设计——以滦河河口湿地为例 ,供大家参考。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方案设计——以滦河河口湿地为例

  摘

  要

  近年来,大型水上乐园的建设一直是地理产业生态设计的指南。随着湿地旅游的发展和广泛利用,人们对自然风光的享受和享受日益得到满足。湿地资源自然朴素的景观、丰富的生态资源、地域差异,满足了人们的视觉审美需求。同时在改善生态循环、水循环、氮循环和小气候方面也显示出巨大优势。

  本研究以对滦河河口湿地为例。结合场地实际问题和相关文献将设计目标定位为滦河河口湿地保护修复为核心,以恢复湿地的生态系统为目的设计适宜的生态恢复方案。通过生态修复手段修复湿地自然生态本底,恢复其自我净化、自我维持的能力。

  (1)对河口湿地生态现状和场地情况进行具体调查研究。

  (2)减少或控制湿地污染,恢复湿地水质;

  (3)设计湿地修复方案,对受损或缺失的湿地进行修复和重建,再现可自我持续、自我稳定的滦河河口湿地。

  关键词:滦河湿地;修复;生态环境;方案

  第1章

  绪论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滨海河口湿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湿地类型,对于加强和连接陆地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景观格局至关重要。然而,所有河口湿地都显示出人类活动的迹象,并且由于人类主要居住在淡水和咸水汇合处,大多数沿海河口湿地都受到不受控制的人为干扰的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许多重要的滨海湿地退化或消失,用于栖息地的物种迅速减少,滨海湿地生境和栖息地大量丧失。因此,滨海湿地的修复是一项重要的人类任务。目前,我国滨海湿地恢复与恢复研究主要处于理论阶段,主要涉及湿地植被系统和生境功能的恢复。除红树林恢复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应用较好外,其他研究基本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成功实践经验较少。在对滨海河口湿地,特别是滨海养殖池塘-人工化疗滨海湿地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态美学和形态美学的双重修复模式理论,以及植物干预理论,以指导自然工作以恢复沿海河口湿地并实现自给自足的稳定条件。将这一理论与滦河口湿地实践相结合,总结出一种适用于类似滨海湿地的修复方法。它具有开创性并具有实际指导意义[1]。

  1.2国内外研究进展

  我国目前的大部分研究及修复工程依然采用相对较为简单湿地植被恢复技术及其对应的基底修复技术进行滨海湿地的生态修复工作,相关技术体系有待完善,特别是缺乏水文修复技术相关的内容。目前,国内的研究学者主要针对我国滨海盐沼湿地的优势物种——芦苇、碱蓬进行了相关研究,王雪宏,裴艳通过实地调查与室内实验分别对辽河口及黄河口的滨海芦苇湿地的生长及萌发条件进行了研究,为退化的滨海芦苇湿地的基底修复提供了理论支撑;沈红以辽河口芦苇盐沼湿地为例,依次从种子繁殖、苇苗移栽及芦苇育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开展了盐沼湿地芦苇植被恢复技术研究;刘新宇等通过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退化原因分析给出了科学合理的有效修复滨海芦苇湿地措施;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也开始开展水文恢复技术及微生物恢复的相关研究。特别值得说明的是,近年来,相关国内学者开始尝试采用水文修复技术、生物资源恢复及多项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组合的形式进行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作[2]。

  国际上,欧美发达国家在修复工程技术措施上的研究开展的较早,滨海盐沼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大致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技术体系相对较为完整:我国目前的大部分研究及修复工程依然采用相对较为简单湿地植被恢复技术及其对应的基底修复技术进行滨海湿地的生态修复工作,相关技术体系有待完善,特别是缺乏水文修复技术相关的内容。从一开始采用单一的修复工程技术(如湿地植被恢复、利用微生物改善底质条件、生物资源恢复等技术)逐渐过渡到采用相对较为复杂的(湿地水文修复技术)、多种复合的修复工程技术,如比利时于2005年在Schelte河口开展了“潮汐减控系统”工程及芦苇植被恢复工程建设以控制河口盐沼湿地的水文条件及恢复受损的芦苇湿地植被景观格局;西班牙于2000年在通过生态清淤、滩面微地形改造、生境多样化、潮流沙的恢复、湿地动物群落恢复、湿地植被景观格局恢复等修复措施修复

  Guadalquivir河口潮滩湿地受损的水文条件、湿地植被景观格局及湿地生态多样性。国外对滨海湿地的研究比较迅速和完整。这些研究为我国湿地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3]。

  1.3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对滦河河口湿地为例。结合场地实际问题和相关文献将设计目标定位为滦河河口湿地保护修复为核心,以恢复湿地的生态系统为目的设计适宜的生态恢复方案。通过生态修复手段修复湿地自然生态本底,恢复其自我净化、自我维持的能力。

  (1)对河口湿地生态现状和场地情况进行具体调查研究。

  (2)减少或控制对湿地的污染,恢复湿地水质。

  (3)设计湿地修复方案,对河口湿地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恢复和重构,再现可自我持续、自我稳定的滦河河口湿地。

  第2章滦河河口湿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滦河河口湿地概况

  滦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位于河北省东部沿海区域,于秦皇岛市昌黎县与唐山市乐亭县境内。北起昌黎塔子沟,南至乐亭浪窝口,西于昌黎县内的王家铺与乐亭县境内的莲花池村、新田、二节村、焦家铺、东至滦河口沿海海岸,其地理坐标为39°20’39°22’N,119°07’E

  119°23’E,总面积7602.73hm2,其中,陆域面积7393.01hm2,海域面积209.72hm2。

  图2-1滦河河口湿地地理位置图

  2.1.1地质

  研究区位于盐酸褶皱带南缘,地质构造是错误运动的产物。其发育和残余受黄苏坳陷北部边界断裂——昌黎和滦河断裂控制。沉积层主要由中生界和新生界组成。晚更新世以后,长期南北向的构造运动、断层和岩浆活动形成了滦河口的基本地形轮廓,形成了现代滦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冲积扇地形的发展变化[4]。

  2.1.2地貌

  研究区地处江海动态相互作用带,地质构造复杂,形态多样。滦河河口是滦河中下游泥沙丰富的地区。因此,虽然沉积地形非常发达,但由于河流冲刷、波浪、潮汐等沉积物的运动,侵蚀地形也相当普遍。自然地貌包括冲积洪积平原、三角洲平原、沿岸沙丘、潮滩、渴湖、离岸沙坝、水下三角洲等主要人工地貌包括稻田、养殖池塘、渔用码头等[5]。

  2.1.3气候

  研究区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明显,春天多雨多风,夏天湿热,雨季强烈,秋天凉,冬天冷。年平均气温10.0℃,最高气温33.0℃,最低气温-23.4℃。月平均气温-4.0℃左右,月平均气温25℃左右。年平均降雨量625.5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900毫米。年平均风速4m/s,最大风速19m/s。风速变化的趋势是从北到南,从陆地到海洋,风向通常是S和SW方向,风向被N和NE方向覆盖。

  2.1.4水文

  滦河,又称濡水,是河北省第二大河。发源于丰宁县境内巴彦图古尔山北麓,经蒙古高原、燕山山脉、华北东北部高原流入渤海。滦河全长877公里,流域面积4.49万平方公里。滦河以下地区由于多年内涝、泥浆输送丰富、构造运动频繁,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变化。1979年以前,滦河年均流入量约36.4亿立方米,污水排放量年均泥浆约1900万吨。1979年以来,由于滦河上游潘家口水库和大黑汀水库的建设,海水和淤泥年均流入量明显下降,分别达到9.68亿立方米和110万吨。

  2.1.5土壤

  研究区土壤区属于滨海平原水生土壤和滨海咸水碱性土壤。主要土壤类型有滨海盐土、草原盐土、湿地盐土、湿地土、风积沙土、潮汐土、水稻土等。滨海盐渍土基质为海底沉积物,结构以砂壤土为主,主要分布在海岸线内的延伸海岸带附近。植被覆盖度低的湿地土壤表面致密,富含腐殖质和营养丰富的植物根系,主要分布在沿河的小碟形坑或低地中。风土主要分布在沼泽的西部和西北部。滩涂和稻田的沙草植被是人工土壤熟化形成的耕地土壤,主要分布在农作物种植区[6]。

  2.1.6植被

  研究区植被主要由咸水草原、沙质草原和人工植被组成。盐草地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前的滩涂湿地。海水侵蚀导致土壤盐分水平的变化,形成了以耐盐植物为代表的大型盐碱植被图,主要建群种为盐地碱蓬、二色补血草了、白茅和狗尾草等沙中生草甸植被类型则广泛分布于滦河下游河道的心滩及边心滩上,土质多为细砂和中细砂,是滦河下游滩地上的最具代表性的植被类型[7]。

  2.1.7生物

  该该地区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根据普查,目前有1278种野生动物。野生昆虫有970种,隶属于125科13种,主要为鳞翅目、鞘翅目和膜翅目,占全区昆虫总数的76.1%。鱼类有4科5科21种。两栖动物有1个序列3科5种。爬行动物每科5科15种。鸟类有228种,隶属于16目5科,约占全国鸟类种群的1/5。哺乳动物有46种,6目14科。哺乳动物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种,国家保护物种4种。河北省保护国有野生动物17种,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科研价值,主要野生动物保护区为貉、豹猫。

  2.2滦河湿地存在的生态问题

  2.2.1近岸环境污染

  1980年代中期,现代滦河平原流域面积迅速增加,滦河口附近水体环境质量下降。从生态学角度看,滩涂围垦和养殖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结构简单。滩涂养殖场产生的污染物主要包括养殖过程中抛出的饵料和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以及用于清除药物残留、消毒剂、抗生素和其他滋生疾病。以上都是海洋环境污染的诱因,造成沿海生态系统的微观环境失衡,破坏物质生产和能源循环。

  最近,由于农作物耕地面积的增加,种植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污染。随着污染物被释放到沿海海域,它们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农田污染主要是非农业污染源造成的。换句话说,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会使用一些化学物质来提高产量并防止病虫害的影响。农药、生物肥料等有机无机污染物残留在土壤中,不能被水生植物完全吸收。它通过降雨、农业灌溉、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影响释放到天然水域,影响沿海生态系统和破坏生态系统[8]。

  2.2.2海域非生物环境破坏

  P、N、Si等营养素是水生细胞和细胞核中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氮、磷含量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海洋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从而抑制海洋生物的初级生产。一般而言,随着河流和沉积物中水体的枯竭,从河流下游带入的P、N、Si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逐渐减少。但近10年滦河周边生态监测站监测表明,随着滦河入海的水沙量增加,养分量显着增加。这也意味着现代滦河三角洲滨海沿海水域可能存在严重的水污染。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河口湿地和滩涂排放量增加,稻田面积急剧增加,沿海排放大量生活废水以及工农业污水随着城市流入滦河,滦河水体营养成分增加,近岸水域富营养化趋势严重[9]。

  2.2.3生物多样性下降

  现代滦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动物约120种,植物约36种。

  植被以盐生植物群落为主,但近年来大片植被已被清理用于池塘或水稻种植。

  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天然湿地面积逐渐减少,湿地景观类型和结构比例发生明显变化,导致植被群落生境发生变化,导致整体出现一段衰退期。湿地主要植被的种类和数量较以往有所减少,潮滩曾大面积覆盖碱蓬、白茅、茯苓。目前,只有少数植物分散生长,覆盖率从50%下降到5%以下,植物生长进入衰退期。由于湿地快速衰退,所有湿地都由天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变,湿地水源涵养功能逐渐减弱。结果,芦苇等水生植物的生存环境因透水性不足而发生变化,生长受到抑制或容易丧失。

  自然植被的逐渐减少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栖息地。缺乏自然栖息地和适当的栖息地也减少了筑巢和保护天然植物免受害虫侵害的动物数量。由于湿地地理往往是人为的,栖息地隔离的程度是渐进的,扰乱了动物群落之间的食物链,影响了种群之间的遗传交流。现代滦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的不均匀化和变化的不稳定性,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边缘化和斑块化,部分呈现岛屿化,这不但使得湿地内各动物食物链来源被阻断,而且由于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逐渐下降[10]。

  2.2.4天然异质性降低

  现代滦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环境差异的缩小,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地理类型和空间结构的变化上。1919年至2019年,天然湿地面积持续减少,而水田、高地面积持续增加。自然景观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景观类型逐渐减少,自然差异逐渐减弱,抵抗外界干扰、自我

  调节和生态修复的能力大大降低。结果,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生态系统逐渐变弱,湿地对环境格局演变的反应变强。

  图2-21978年湿地类型构成图

  池塘湿地35%河流湿地32%沼泽湿地4%稻田湿地29%沼泽湿地稻田湿地

  河流湿地池塘湿地

  图2-32019年湿地类型构成图

  第3章基于自然美学的湿地二元修复模式理论

  3.1湿地恢复相关概念

  湿地恢复是指通过保护退化湿地的生态系统进行自然更新的过程。还包括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丧失的湿地进行恢复或重建。重现以前的干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以确保正常运行。这些措施包括增加地下水位,改善海鸟栖息地,增加湖的深度和宽度以增加湖的体积,以及增加鱼类产量以保护沼泽。它通过去除湖泊和河流中的富营养化沉积物和毒素来增强防洪和蓄水并净化水。恢复洪泛区的结构和运营,以收集洪水,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并协助恢复水质。目前的湿地修复工作主要集中在湖泊、湖泊、河流和滨海湿地的修复上。

  3.2湿地恢复的理论基础

  3.2.1退化湿地恢复的基本模式

  如图3-1所示,修复湿地生态系统一般有两种方式。当干扰和压力得到缓解时,恢复可以作为一个自然过程发生,因为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并不过分并且可以逆转。例如那些因过度放牧而退化的草原,在受到围栏保护后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复。另一种过载和不可逆转的变化仅基于将系统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自然过程,必须通过人为措施来修复。

  图3-1受损害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两种模式途径

  3.2.2指导湿地恢复的主要理论

  (1)干扰理论

  由于结构变化,湿地生态系统的侵蚀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的侵蚀或丧失。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干扰的影响,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其余部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和失效,破坏性波动,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系统退化。

  干扰分为自然干扰系统和人为干扰系统。由于环境因素对生物系统的影响大于正常浓度,从而加剧了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问题以及放射性问题。人为干扰的幅度和强度大于环境干扰,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区域的干扰更大。这改变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

  要想用干扰理论指导湿地的恢复和创造,首先要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化机制。其次,分析了干扰类型的影响及其对湿地生态条件的响应。尤其重要的是要考虑扰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因为湿地生态系统会轮换或衰退。干扰理论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在以下两节中可以看出:首先,如果干扰和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不好,在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中必须消除降解物,使湿地过程恢复到他的本性。其次,有不同的、长期的湿地生态系统受

  到自然恢复的破坏,可以从以下理论推导出来。干扰理论的影响体现在人为扰动导致的湿地生态系统管理预先存在过程的各个方面。开垦侵蚀会耗尽湿地退化,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当然,防止湿地被开垦也是一种消除乱象,让湿地恢复正常状态的方法。

  (2)演替理论

  演替理论强调湿地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具有一定程度的演替。当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不超过系统的闭值时,去除干扰后,系统可按演替序列继续发展。另外,干扰系统的扰动也发展成一个新的高潮群落,无需回到原来的变化,扰动时间超过了系统的极限。演替理论对湿地恢复和恢复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首先,在非湿地生态系统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发展创造条件来改变进化的高峰。比如湿地的创建和国外湿地的“影子计划”,就是将传统湿地发展为湿地生态系统。其次,应限制对现有湿地生态系统的干扰(开发和利用)。否则,湿地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

  (3)HGM原理与方法

  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符合我们的目标。重要的是要监测更新的湿地生态系统系统的多个监测器,检索监测数据并将其与参考湿地进行比较,以评估我们运营的有效性。因此,监测湿地生态系统是湿地恢复和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形态是由氢和地形决定的。人们通常认为,新建生态系统的水特征和地形将恢复其原始形式或与参考湿地相似,其作用可以恢复到类似湿地的状态。

  HGM方法是一种快速评估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的方法。它可以描述为三个相关的组成部分:湿地分类、湿地描述和湿地利用参考。HGM方法将湿地分为7种类型:河流湿地、洼地、坡地、湖中湿地、湖中湿地、矿物湿地和有机湿地。每个物种都有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较好的供水水动力条件。这导致形成具有特定湿地和湿地植被的潮湿土壤类型。湿地功能的描述包括定义构成湿地生态功能的过程,或定义某些类型湿地的功能。湿地利用是指确定任何类型或未受干扰湿地的变量和相关工作条件的措施。参考湿地站点可以与相同规模的恢复和重建变量和函数进行比较。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解释了湿地变量和功能的变异性与正常值的距离。湿地的恢复和重建需要将变量和参考实践与受损湿地进行比较。这三个组件需要重复多次以评估特定区域的潮湿条件。即要定期对湿地监测的功能进行分类、说明,并将监测数据与参考湿地进行对比,以确定恢复重建的进度和方向。如果发生错误,必须采取纠正措施。

  3.3湿地恢复的原则

  在湿地修复中,应确定湿地修复的目的,确定湿地退化因子的行为和影响。湿地恢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支撑湿地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和过程缺乏了解。湿地恢复的成功与否最好取决于湿地的自然功能。

  3.3.1可行性原则

  湿地可以在两个方面得到恢复:环境可持续性和技术创新。一般来说,湿地修复方案取决于环境条件和地理位置。现实主义是环境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依赖于内部事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虽然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人为因素,但它只能保障湿地不被继续侵蚀,不能强制控制。只有这样,湿地才能恢复到状态和永久的生命。例如,它在潮湿、潮湿的气候下愈合得更快,而在寒冷、干燥的气候下愈合得更慢。在不同的环境中拯救湿地有不同的时间,有些区域可能很难拯救。另外有些湿地恢复的愿望是好的,虽然设计合理,但可操作性很差,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因此,全面的可靠性评估是湿地恢复成功的保证。

  3.3.2稀缺性和优先性原则

  规划湿地修复工程,应从最紧迫、最有针对性的工作入手。为了充分保护当地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活动,一旦制定恢复计划,应充分了解该区域或规划区域内的湿地状况。这片区域的湿地保护价值,是否是高附加值保护区,自然湿地类型,是否是候鸟固定飞行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

  3.3.3美学原则

  湿地具有观赏价值、旅游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许多湿地在研究中特别注重对美学的追求。大多数审美原则包括最高原则和健康原则,反映了许多湿地的清洁、独特、享受、观感,而美则体现了湿地的价值。

  4.滨海滦河湿地二元修复设计方法

  4.1植物群落的修复设计

  在湿地景观设计措施和水质净化措施中,自然植物群落的复兴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由于地理和自然气候的限制,工程措施的使用往往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选择适合水生环境

  的原生植物和植物可以缓解水内外异质景观压力。沿河建造独特的树木缓冲区也可以展示水净化的独特好处。公园的排水与种植融为一体,通过虚线通道的设计,污水流经水的沉淀区(砂滤),水平进入底土(平行过滤)。通过在地下水流类似于自然水生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潮湿地区种植芦苇树,可以通过延长废物在现场的时间来增加污染的影响。然后到达多层湿区(重力过滤器),促进水体垂直流过富含水滴的池塘底部和水质过滤。同时,根据土壤的特点,种植湿生植物,增加土壤高度,增加土壤处理的艺术性。湿植物群落用于种植能够吸收生物过滤区所有杂质的水生植物。并且由于沉积物、水体微生物和水生动物的相互作用,使水中的有害物质迅速分解,对水质进行分析。同时,根据湿地的种类,打造典型的湿地景观,供游客组团游览。此外,为了增加清洁水,从公园的西南角流出,然后回到城市的长河中。

  4.2养殖池的微地形修复设计

  通过实地考察,完善了景观设计模型,形成了地理边界合理的结果,也形成了山水阴阳平衡的景观格局。在规划水系时,将水系引入到山前的一个空地上,并根据水系容量和地理用途采用多种水体组合。通过桥梁、洞穴和人行道,将水系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钻穿古巷象河,连接供水系统。防止潮湿地区水质恶化,促进体水流动和体水再氧化循环。在湿地西北部,合理利用城市建筑垃圾,体现和深化景观的地形特征,营造不一样的空间体验。这样一来,景观的变化也增加了地表水的渗透性。

  4.3水体的二元修复设计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场地内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分配成为维持生态系统水分平衡的关键。场地的雨水收集计划不仅是场地花园路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可以改善场地内的小气候,控制地表水分流失,改善水流,增强土壤过滤。雨水收集工程不仅在生态上很重要,而且在植物景观美方面也能达到前所未有的效果。全园范围内的雨水收集项目可以在以下规划项目中实施。

  4.3.1道路的雨水收集

  生态湿地建设可以融入园地层,退化湿地的雨林可以利用覆盖物、杂草和一年生植物沿着平行的花园路径建设。实际上,生物湿地是由坡地、库区、地膜和沿路排水形成的湿地排水通道。径流顺坡流入生态系统湿地,排入生态雨水蓄水层,对雨水进行净化过滤。纯净的雨水随后流入排水沟,最后流入潮湿的施工区域。场地内车辆较少的道路可结合吸水铺路沿路收集雨水。道路雨水收集不仅可以减少公园内排水管道的安装,减少灌溉投资,还可以达到对土壤生态系统和水源保持的影响。在这方面,雨水收集可以快速平衡房屋内的水分布并减少渗透。同时,透水砖还可以用来净化雨水,增加绿化量。

  4.3.2停车场雨水收集

  生态停车场的概念在雨水收集技术的支持下,具有更完整的生态含义。使用孔隙率

  20-30%的草砖在孔隙中种植草。它比多孔沥青和混凝土地板更有效地净化雨水径流并调节温度和湿度。实验表明,对铅、锌、铬等重金属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植物的叶子、茎和根可以减缓径流或延长径流。草坪砖地面的径流系数为0.05~0.35,取决于基础砾石层的蓄水能力、地面坡度等因素。雨水保护纸的成本比一般的防腐材料高10%左右,但考虑到可以减少雨水管的长度和直径,雨水系统的总投资可以降低12%-38%。减少流入并延长征地时间可以创造更大的环境和社会效益。在公园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在屋顶使用雨水收集系统以减少用水量,并利用雨水在管理房屋周围创造一个小型湿地景观。来自屋顶的雨水通过专用管道收集在专用的雨水箱中,雨水在雨水箱中经过沉淀和清洗后可以回用。例如,灌溉或厕所冲水和其他非饮用水使用。多余的雨水会流入建筑物周围小型湿地人工景观进行供水。

  4.4公共设施的保护性设计

  作为现代生态景观的典范,湿地在建设新湿地的需求和对开放空间的需求之间创造了平衡。在综合分析场地生态状况和场地面积敏感性的基础上,选择了北炮附近的规划项目。在湿地的主要出入口设置了一个开放的立体建筑区域,作为保护区与城市环境过渡的缓冲区,模糊了公园与城市的界限。管理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危险性,在湿地设置文化画廊,展示农业文化、渔船、湿地文化、土著文化、旅游中心等服务场所。控制人工干预区域以减少对重要湿地的干扰,前提是商业用地受到保护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整体园区平面规划图如下图4-1所示

  门口停车场

  图4-1园区平面规划图

  第5章预期效果及结论

  5.1预期效果

  滦河湿地公园的生态规划设计是基于场地地理要素的识别和分类,结合树木、水源、植物、地质设施等层次要素。使用地形生态系统和生态恢复的原理和技术对站点进行了分析和实施。由于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相对复杂,湿地类型不同,淡水获取方式和资源变化需要在可持续生态系统和理念的指导下实施。湿地设计的目的不是创造肥沃的湿地土地,而是进行详细的分区设计以满足生态需要。滦河湿地公园的生态规划和设计旨在以低影响的策略在一个区域内管理现有资源。保持合理的农业资源和现有农田结构,合理利用其他天然湿地。建设以水田、湿地为主的湿地公园。滦河湿地公园对生态规划设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调研,生态方向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规划过程。滦河湿地公园建成后,不仅展现了乡村的美好面貌,也展现了土著文化的丰富。已成为集生态、旅游、自然、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资源,可为探索湿地公园规划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5.2结论

  滦河湿地保护与修复,将有效保护滦河湿地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和野生资源。滦河湿地保护生态系统增强,多样化资源丰富,具有节水防洪的潜力。此外,初步建立了国家级热带湿地生态保护区,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数千个科研、教育和实践基地。提高滦河湿地公园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促进滦河地区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推荐访问:湿地修复工作方案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方案设计——以滦河河口湿地为例 湿地 河口 滦河

本文标题: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方案设计——以滦河河口湿地为例 (全文完整)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64434.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方案设计——以滦河河口湿地为例 (全文完整)》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