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我与地坛》课堂实录3篇【优秀范文】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12-31 14:42:02 | 浏览次数: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1  点击浏览该文件《我与地坛》课堂实录2  【第一课时】  师: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朱自清的精神家园是荷塘世界,李乐薇的精神家园是他的空中楼阁,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则是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我与地坛》课堂实录3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2023年《我与地坛》课堂实录3篇【优秀范文】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1

  点击浏览该文件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2

  【第一课时】

  师: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朱自清的精神家园是荷塘世界,李乐薇的精神家园是他的空中楼阁,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则是一个曾经十分荒芜的园子——地坛。请同学们用十分钟时间读一读课文。

  师: 请根据节选说一说史铁生的经历。

  生1: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忽然患了截瘫。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和出路,就经常到园子里去思考,母亲也给了他很多安慰和帮助。在母亲去世之后,他终于发表了小说,并且不断获奖,碰撞开一条写作之路。

  师:讲得很好。第一部分初读有些杂,我们需要理出一个线索,这是以事件或是以明显的时间先后为线索的吗?

  (生:不是)

  生2:我认为是以地坛为线索,走进地坛、亲近地坛、感悟地坛。

  师:有道理。不过我认为地坛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感情和思想,他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思考也有一个变化轨迹,请大家尽量用文中的话表述一下。

  生3:失魂落魄、逃避、考虑死、不急于求死、如何活得好一些。

  师:很好。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坛是作者的再生之地,找出写地坛的一个关键句。

  生4: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里等待了四百多年。

  生5:我认为那句只是引出地坛,能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学生大都同意后者,教师(板书这句话):荒芜在哪里?为什么又说不衰败呢?(打出第三段的幻灯片)

  生6:荒芜很明显嘛,是说它显得很破旧;至于不衰败是说里面的动物,哦,还有植物很有生机。

  师:我还想再补充一点。荒芜除了残破之外,还跟人们对它的态度有关,当时的地坛无人重视,不管是官方还是百姓。(有学生说,对,人们上下班抄近路才去呢!)说它不衰败是因为它的内里各种生物充满生机,它丢掉的只是——,见学生回答有难度,教师提醒:剥蚀的是什么琉璃?淡褪了什么朱红?学生从“浮夸”、“炫耀”中马上找到了答案,它只是失去了虚荣、浮华。

  教师出示幻灯片:具体说一说,地坛对作者感悟生命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7:地坛至少给作者提供了一个逃避的场所、思考的场所,我觉得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看到自己的 身影,也更容易看到自己的灵魂。

  生8:我认为地坛也有创伤,这能让作者联想到自己,他并不是唯一的受苦者。

  师:你说得真好!地坛昔日有何等的荣华,连皇帝佬每年都去祭拜!现在无人关注,而且还有一些肆意雕琢它的人,可它仍然沉静、安详的呆在那里。作者自己的磨难跟地坛的沧桑相比真是渺小的。

  生9:我认为园中的花草和虫子对作者的态度变化很重要。

  师:是的,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

  教师打出第三段的景物描写。请同学们品味一下,说说你感兴趣的句子。

  生10:我喜欢写蚂蚁的句子,想好了才去做,想好了马上去做。

  生11:我注意到蜜蜂如一朵小雾停在半空。云和雾的构成是一样的,但是云给人飘忽感,而雾把人笼罩其间,感觉很稳。蚂蚁的稳和作者的烦躁不安形成对比。

  生12:我注意到蝉蜕,蝉脱皮的时刻是十分痛苦的,但它仍然坚持住,于是它完成了再生,于是它得以飞翔,这会对作者摆脱旧我走向新生有启示。

  师(掩不住脸上的喜悦):我真想为你鼓掌!

  生13:我也注意到蝉蜕,但我想到的是蝉蜕皮的过程虽然是痛苦的,有纪念意义的,但它并不留恋过去,而是勇敢地飞向新的高度。(学生鼓掌)

  生14:我注意到露珠。它在叶子上滚动、聚集,然后继续滚动,再聚集,露珠就越来越大了,大到叶子不能承受时掉下,如果这时有阳光,那就太美了。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自己的能量,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展现自己的美。

  师:说得很好。我想问露珠坠地的声音很大吗?为什么说是“轰然坠地”?草木生长能窸窸窣窣的声音?(学生发现这确实是一个问题,给学生一点回味的时间后再交流)我认为这都是心灵中的声音。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能量,并且寻找时机释放自己的美。那种坠地的声音在史铁生听来是震撼性的!草木生长的声音呢?作者曾长时间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现在草木竞相生长又激起他心中生的热流,这声音在他听来是那样的真切!

  师:现在我们小结一下。虽然不能一一对应说蚂蚁教会作者什么,蝉、蜜蜂教会作者什么,看了一下露珠便如何,但几年的观察、思考还是会影响作者的。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人可以残废但不能颓废。在解释“不能理解园子的人肆意雕琢它,但有些东西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的”时候,作者用了六个譬如,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读。(生15读)

  师:这一段的景物描写和前一段相比如何?

  生16:我觉得这一段写得更大气,这一段写的是古柏、落日、暴雨,而上一段写的是蚂蚁、瓢虫、蝉、蜜蜂。(有学生窃笑)

  师:我请那个刚才笑的学生发表一下高见。

  生17:我同意他说的大气。但认为前一段的生物是自得其乐,过一种“小资”的生活;而这段的事物大多有某种不好的境遇,如雨燕、落日都有和命运抗争的意味。我认为这一部分更厚重更深沉。(不少学生在点头)

  生18:我还觉得古柏和落叶身上有很好的东西。古柏永远那么镇静,落叶在生命即将结束时那样坦然。

  师:是啊,一个是宠辱不惊,一个把死当成必然降临的节日。它们是生命中的长者、智者。(教师小结第一部分,略)

  【第二课时】

  师:第二部分写母亲为我做了哪些?我所指的不仅仅是事情。

  生19:母亲让我去地坛,为我担忧,去地坛找我。

  生20:应该是送我去地坛,而不是让我去。

  生19:我觉得送儿子是很一般的,但那样理解儿子不限制他去,就十分难得了。

  师:我看有道理。找我的部分是十分感人的,大家推荐一个朗读那里最强的同学读一下。(学生21读,众人鼓掌)

  师:读这一段,你想到了谁?我想到了两个人。一个是一个男人,他蹒跚着为儿子买橘子(学生中有人小声说是朱自清的父亲,还有人轻轻地背起《背影》);另一个是我的母亲,在我出去读书时,她在家里吃了很多苦,受过很多委屈,但她为了不影响我的学习,在打电话时连一个字也没有提过。说说你家的情况吧,我觉得提到父母我们没有什么羞涩可言。

  生22(一个男生):作者的母亲找他却不让儿子看见,懂得为儿子着想;我的妈妈却不会为我着想,总是唠叨。我放假在家时她一天能打七八次电话,我没有办法,就把放电话的房间锁起来。

  生23(一个十分文弱的女生)站了起来:我认为他太过分了。我的姐姐在杭州工作,我的爸爸在欧洲,半个月才能回来一次。我妈一个人在家,很孤独的。我每天都给我妈打电话,虽然每次都要等很长时间,虽然只是说些*常的事情,但我听得出我妈有多高兴。你不能只让妈妈为你想,你为你妈妈想过吗?

  生24:我曾经告诉过妈妈,什么时间我肯定不在寝室,不要打电话。前天我有病,八点就回到寝室,刚回去就接到了妈妈的电话。

  师:这也许是一种心灵感应吧。母爱的很多内涵,作者当时并没有理解,一个原因是自己年轻、心里痛苦;另一个原因是母亲的爱是默默的、不张扬的。不张扬的爱的表现形式太多了: 可能是你酣然入睡时,她加上的毛毯;可能是你大汗淋漓时,她送上的手巾;可能是你误入歧途时,她无情的责打;可能是你心神不定时,她轻轻的叹息;也可能是你日常生活中,(看了看生22)她不停的唠叨。请学会感受那不张扬的爱。

  师:这一部分回忆母亲贯穿着什么心情?

  生:痛悔。

  师:我忽然想起白居易《长恨歌》的句子,“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我不知道唐玄宗能否真到这种程度,但我敢说史铁生是这样的。现在我们的父母还都健在,也许他们不能给我们很多钱,但他们本身就是最大的财富。回报父母的爱要及时啊!第一步,你要懂得父母那不张扬的爱。(播放歌曲《懂你》,几个学生悄悄地擦着眼泪)

  师:我们还是回到课堂中吧。母亲的心理活动,作者何以知之?

  生:根据片段记忆设想出来的。

  师:这种设想在生活中写作中都很重要,能说说吗?

  生25:在生活中有了设想才能理解母亲的不张扬的爱;在写作中如果不设想就只能写母亲如何送我、有时候找我,就不很感人了。

  师:说的好,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作文中要敢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大家不妨尝试一下。我们再想一个大问题,两个部分,一个写地坛,一个写母亲,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

  生26: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的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抚并鼓起生活的勇气。

  师:很好。虽然一个是具体的,一个是抽象的,但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下面还有一些时间,让我们欣赏闻一多先生的一首小诗,他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在三岁时就夭折了,这是一首悼念诗,听我读一读。

  也许 ──葬歌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学生久久地沉浸在悲哀而优美的意境中,教室中一片肃静。)

  (几分钟后)师:今天大家要回家,写一封给母亲的信吧。再见!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3篇扩展阅读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3篇(扩展1)

——《卖炭翁》课堂实录与评析3篇

《卖炭翁》课堂实录与评析1

  教材简介: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题的古诗。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与*。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卖炭翁》,进一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读懂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情境诵读,了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

  3.用叙事的手法凸显主题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师:同学们,唐朝是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最负盛名的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王白居易。你对白居易有哪些了解?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生: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那时劳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所以,他的作品中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比较多。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的。

  师:这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就跟随白居易来认识一个人——(指课题,生齐读。)

  生:《卖炭翁》。

  师:通过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通过读课题我知道这首诗歌写的是一位以卖炭为生的老汉。

  师:你怎么知道课文写的是一位老汉呢?

  生:从“翁”字看出来的,我查过字典,“翁”就是“老汉”的意思。

  师:非常正确!以人物为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物命运的思考。让我们一同随着作者的视线跨越千年,走近卖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运。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67页,自由朗读《卖炭翁》这首诗歌,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当中的生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生自由读古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的3个生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读古诗。)

  师: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其他同学要特别注意听,他在读诗句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师:我们一起读,每句诗的前4个字你们读,后3个字我来读,第一句的前半句也由你们读。

  (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和味道!

  (师生再次合作读。)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卖炭翁,你想到的是哪个词?

  生: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卖炭翁,我想到的是艰辛!

  生:我想到的词是贫穷。

  生:我想到的词是悲惨。

  生:我想到的词是可怜。

  生:我想到的词是劳苦。

  生:我想到的词是艰辛。

  (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可怜、艰辛、贫穷、悲惨。)

  师:把你认为合适的词语写在书中题目的后面。

  评析: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情时,教师从大处着笔,用“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卖炭翁,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这一问题引领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诗,体会诗中的情味。

  三、潜心会文,感悟诗情

  师:孩子们,读了《卖炭翁》,有的同学读出的是可怜,有的同学读出的是悲惨,有的同学读出的是艰辛。我相信,一定是诗中的词句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请大家静静地默读《卖炭翁》,看看注释,看看插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诗中哪些词句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

  (生自由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师:我看大家都有了读诗心得了。哪句诗让你感受到了卖炭翁的艰辛、可怜?

  生:我从“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生活艰辛。伐薪:砍伐当柴烧的树木。课文中的意思是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烧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的烧制,使它发生变化而成为燃料。我从这两个词语中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要上山砍伐树木,砍完树还要搬运,截成段,最后还要烧成炭,这种劳动多么繁重啊?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你能结合重点的词语来体会,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老师听明白了,是卖炭翁艰苦的劳动让你觉得他可怜。

  师:同学们也许还不知道,烧炭的工序其实很复杂。要把截成段的木材周围铺上杂草,隔绝空气点燃,烧到一定程度后封闭炭窑,只留一个排气孔。干柴要连续烧四昼夜,湿柴要连续烧七昼夜。为了保持稳定的火温还得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视,一大堆柴也只能烧制成一点点木炭。而这些工作都是由一位已经上了年纪的老人来完成。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生:卖炭翁,你真是一位可怜至极的老人!

  师:你来读,带着你的感受读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苦。

  生:卖炭翁,你一个人能受得了吗?能熬得住吗?

  师:你来读,读出卖炭翁的无奈!

  师:卖炭翁的艰苦生活让我们觉得他可怜,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齐读这句诗,把这位让人怜惜的老人的苦和累也一同展现出来。

  (生齐读这句诗。)

  师:对这句诗,还有补充吗?

  生:南山:终南山,那里山高林密,荒芜人烟,常有豺狼出没,在这种环境中还要这么艰苦地劳动,我感觉他十分可怜!

  师:秋风瑟瑟,树叶落尽,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日近黄昏,北风呼啸,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月黑风高,豺狼嚎叫,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多么凄苦的画面,多么可怜的老人!还有哪一句也让你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

  生: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色”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满面尘灰的意思是由于烧炭的工作特别脏也特别累,所以卖炭翁看起来满面灰尘。烟火色就是由于他长期受烟火熏烤所以皮肤变成了黑黄色。

  师:是啊,你让我们看到了蓬头垢面的卖炭翁,脸上满是贫穷的颜色,的确可怜。还有补充吗?

  生:我从“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句诗中看到卖炭翁简直太可怜了。

  师:知道“鬓”指的是哪儿吗?

  生:指的是耳朵前边的头发。

  师:那两鬓苍苍呢?

  生:是指耳朵两边的头发都已经花白了。

  生:老师我来补充。我还从“十指黑”中看到他十分可怜。十指黑的原因是由于他长时间烧炭把十指都染黑了。从他的头发和手指的颜色我看出他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日夜不停地烧炭,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体会得不错,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诗。

  (生读这句诗。)

  师:(屏幕出示这句诗,师指着“烟火色”“苍苍”和“黑”这3个词。)这是卖炭翁生命的颜色,这十个木炭一般乌黑的手指担负着生命的全部希望,为了生存他已经——

  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师:如果说前面两句的场面是远景的话,那么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现的则是一组以颜色为代表的卖炭翁肖像的特写镜头。诗中虽然没有从正面介绍卖炭翁的劳动场面,却通过对人物肖像的刻画使我们感受到了他每天伐薪烧炭的艰辛和岁月刻在脸上的痕迹。

  师:其他诗句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向你述说着卖炭翁的可怜?

  生:我从“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句中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何所营”的意思是干什么用?这句话的意思是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用?是为了身上的衣服和吃的食物。他卖炭只是为了能穿上衣服,填饱肚子。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这是个设问句,我们来读好它。女生读问句,男生读答句。

  (生读。)

  师:老人的生活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凌霜冒雪,不分昼夜伐薪烧炭的目的原来如此简单。

  师:(高昂地)卖炭得钱何所营?

  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师:这要求简直低得可怜,只为了穿衣吃饭,仅此而已。

  师:(低沉地)卖炭得钱何所营?

  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师: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这是一句千古传诵的佳句。之所以成为佳句,是因为只要你读起它,就会有一种别样的滋味在心头。读一读,是哪个词语触动着你的心弦?

  生:“单”这个词触动着我的心弦。从这个单字中我能看到卖炭翁只穿着一层衣裳,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多可怜啊!

  师:穿着单薄的衣裳,应该盼望温暖的天气,可他忍受着刻骨的寒冷,祈盼的.却是更无情的寒流,更肆虐的风雪,为什么?

  生:他担心天气如果暖和的话,炭就卖不上好价钱了。

  生:他祈盼寒冷的天气是因为这样的天气炭销售得好。

  师:所以他——

  生: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愿:是希望,盼望,奢望。他希望下雪,他盼望天再冷些,他奢望把炭都卖出去。这一忧一愿,饱含着卖炭翁多少辛酸与无奈。

  课件出示句子,根据你的感悟,把句子补充完整:

  卖炭翁担心( ),他盼望( )。

  生:卖炭翁担心天气如果太暖和,自己烧的炭就卖不出去了,他盼望天气再冷些。

  师:所以,他心忧——

  生: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担心( ),他盼望( )。

  生:卖炭翁担心自己年纪大了,再也干不动了,他盼望天气再冷些,自己卖出的炭再多些。

  师:正因为如此,他心忧——

  生:炭贱愿天寒。

  师:我们的心也和可怜的卖炭翁一样备受煎熬。他曾经在艰苦的环境里辛苦地劳动着,坚强地生活着,心中在不断地祈祷着,所有的希望都在升腾着。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记住这位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卖炭翁吧!

  (生齐读。)

  评析:语文学习重在读中感悟,朗读是感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同时也是教学的基本任务。此环节中,教师紧紧抓住了“可怜”这一核心诗眼,设计了自由读,指名读,教师引读,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诗情,这才是学语文。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假如天随人愿,真的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卖炭翁的木炭能卖上好价钱吗?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四句诗是节选的前半部分,(课件出示《卖炭翁》的全文)这是卖炭翁的全文,读一读,谁能告诉我卖炭翁的炭卖掉了吗?(指名读。)

  生:没有。他的炭被官吏抢走了,只换得了“半匹红纱一丈绫”。

  师:(配乐动情地描述。)是啊,卖炭翁终于盼来了一夜大雪,天还没有亮,他就把这一冬天里所有烧好的炭装进了牛车里,跋涉在风雪中向长安城奔去,几十里的山路,他一口气走完。可是,在集市南门外歇脚的时候,连牛带车被两个宫吏强行牵走了。这凝结着卖炭翁血汗的一车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只换取了皇宫里的半匹红纱一丈绫,在圣旨面前,卖炭翁的辛苦劳动显得多么卑微啊!这就是1 600多年前封建统治下的唐朝可怜的卖炭翁凄苦的人生。诗人的笔悄然而止,然而我们的心海却波涛澎湃。我们仿佛看到了——

  生: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卖炭翁衣衫褴褛,步伐蹒跚,一边走一边抹着眼泪。

  师:应该是步履蹒跚。

  师:我们仿佛听到了——

  生:在狂风呼啸声中,卖炭翁凄厉而绝望的哀嚎,他哀叹自己的命运,他哀叹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专横跋扈。

  师:这就是封建社会中无数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愤恨统治阶级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北宋诗人张俞这样写道:

  (大屏幕出示: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师:北宋诗人范仲淹这样写道:

  (大屏幕出示: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师:唐代诗人李绅这样写道:

  (大屏幕出示: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师:孩子们,让我们再来吟诵《卖炭翁》,寄托我们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缅怀敢为民而歌,诗为民而作的伟大诗人白居易!

  (生齐读古诗《卖炭翁》。)

  评析:“始当求其入,终当求其出。”教学结尾处,教师出示了3首描写劳动人民凄苦生活的诗句,学生齐读。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在封建王朝不合理的制度下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触发了学生心中的积蓄,形成了语言和精神同构的心灵产物。

  总评:

  陈老师执教的《卖炭翁》,短短的一堂课,短短的四句诗,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精致、开放、和谐的语文课堂地。静静回放教学场景,我觉得“尽情的诵读,智慧的引领,巧妙的扩展”是本节课的三大亮点。

  一、尽情的诵读

  古代经典诗词是古文化中灿烂的奇葩,反复诵读乃古诗词研习之道。综观本节课,学生由读准字音开始,直到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读出感觉和情绪,乃至读得入境动情,声音哽咽。期间,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合作读,还是教师的引读,都可谓独具匠心,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验着、感悟着、震撼着,直至与诗中的卖炭翁“同呼吸,共命运”,直至与作者白居易“同悲戚,共愤恨”。课已毕,我们仍无法忘记课堂上师生那直面心灵尽情的诵读。

  二、智慧的引领

  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品出诗的意蕴。在陈老师的课堂,没有烦琐的分析,没有空白的说教,孩子们却读出了意,研出了情。细细品味,是教师智慧的引领达到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问题的引领。

  陈老师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诗情时,用“读了这首诗,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卖炭翁,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这一问题引领学生抓住了“诗眼”,从总体上把握了本诗的情感基调。

  2.词语的引领。

  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对“烧炭”这一工序不清楚。而这个复杂的工序又恰恰是学生体会卖炭翁劳动艰辛的重点所在。通过教师对“烧炭”这一工序的动情描述,引领学生与卖炭翁对话,引导学生感受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可谓水到渠成。

  3.语言文字训练的引领。

  如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诗的理解,陈老师设计了这样的说话练习:卖炭翁担心( ),他盼望( )。学生在练习说话的过程中教师又设计了引读,不但使学生体会到了老人的生活已陷入了绝境,贫困到除了“卖炭得钱”外别无出路,而且不同语调的读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卖炭翁“衣正单”和“愿天寒”矛盾的心理,可谓一举两得。

  三、巧妙的扩展

  课文中的四句诗只是诗歌《卖炭翁》的前半部分,出示诗的后半部分后,在凄婉的音乐声中,教师讲述了故事的结局,这无疑已经激起了学生对卖炭翁的同情和对封建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但是陈老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用理性的话语来作出回答,而是出示了同样描写劳动人民凄苦生活的诗句,然后再读《卖炭翁》,学生体会到在封建王朝不合理的制度下,无论是蚕妇、渔者还是农夫,他们的命运都和卖炭翁一样凄苦。短短的一首诗,教师上得这么厚,拓得这么宽,让我们觉得似乎在与古人对话,目睹劳动人民的生活,感受诗人的情感。

  有人说:教师站得有多高,我们的学生就能看得有多远。因为,语文课我们留给学生的不仅是基础知识,更是一种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愿我们的语文教师都能成为一个思考者,带着我们的思考,走进文本,走进学生……

《卖炭翁》课堂实录与评析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

  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把握诗歌内容,人物形象

  难点

  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赏读入境】

  (一)情境导入: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二)预习先知:

  1、走近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由《白氏长庆集》。

  2、简介写作背景,了解宫市: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三)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辗冰辙翩翩两骑口称敕

  2、重点词语:

  薪:柴辗:通“碾”,轧骑:骑马的人

  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叱:吆喝直:通“值”,价格

  (四)初读古诗。

  (1)范读诗歌并指导学生自由读两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小组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完成。

  【悟读品味】:

  1、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

  2、全诗围绕卖炭翁卖炭,写了哪几个层次的内容?

  烧炭,运炭,卖炭(炭被掠夺)

  3、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4、在诗中标划出描写人物的具体语句,并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可以是人物描写,可以是修辞方法,可以是词语运用……)谈谈你最欣赏哪句话?为什么?

  指导:

  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分析,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语

  5、通过这两种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诗用卖炭翁艰难谋生但横遭掠夺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封建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残酷剥削,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6、本诗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文中有哪几处对比?并谈谈它的作用是什么?

  诗中将卖炭翁的悲愤无助与宫使太监的骄横无礼对比,将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与宫使巧取豪夺对比,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残酷,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不幸。

  【精读积累】: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用原文语句填空

  (1)勾画卖炭翁的肖像,表现烧炭生活艰辛、痛苦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揭示卖炭翁的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极言抢占卖炭时机、急切卖炭的诗句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4)描写宫使的嚣张气焰,直接掠夺的诗句是: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美读运用】: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

  课堂小结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诗节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诗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个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附板书: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悲苦——同情

  对比

  宫使——霸道——讽刺

《卖炭翁》课堂实录与评析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教学难点】

  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回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熟能生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不再卖油了,改卖炭。大家见过炭吗?炭有什么特点?(黑色、可取暖、可卖钱)谁知道烧炭的过程?(学生试着回答)大家觉得这个过程辛苦吗?(辛苦)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起去看看在这样辛苦劳动的一位卖炭翁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及相关知识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而作的诗歌——《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板书:讽喻诗、叙事诗)

  2、讽喻诗的特点。

  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表达对被压迫的人民的同情。这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诗人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社会的弊端。

  3、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抢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能进行公*交易吗?

  三、分析鉴赏诗歌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在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试着分析鉴赏这首诗。

  1、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中主要写了哪两类人?诗歌围绕“炭”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写了卖炭翁和宫使两类人。

  诗歌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及炭被掠夺等事。(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2、诗歌哪部分写烧炭?哪部分写运炭?哪部分写炭被掠夺?请同学们找出来。

  明确:第一至八句写烧炭。第九至十二句写运炭。第二段整段写炭被掠夺的过程。

  3、诗歌的头两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在终南山。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烧炭之难,谋生之艰;也说明路远难行,运炭艰难。

  4、课文是怎样描写卖炭的老翁的呢?

  明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5、这些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明确:外貌描写。

  6、这两句诗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样?有什么特征?

  明确:年龄大。年龄大的人动作慢、力气小、劳动艰辛、劳动力弱。

  7。为什么这样描写老翁的外貌?

  明确: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了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来之不易。

  8、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在干什么呀?

  明确:休息,看电视,打太极,看孩子,做饭等(享受晚年)。

  9、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

  明确:艰辛。

  10、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老翁的境况呢?

  明确:可怜。

  1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般来说,在冷天我们穿衣服很少的时候,会盼望天气怎样?但这时老人是什么想法?为什么呢?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

  明确:盼望天气变暖和。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卖不出好价钱;天寒,炭的价格就会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心理:纠结、矛盾、反常、艰难、酸苦、无奈。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12、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价钱,终于他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苦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辗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那这一路上老人运炭艰苦吗?试举例说明。

  明确:艰苦。“一尺雪”说明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辗冰辙”说明炭很重,冰雪路很滑,很难走,车速必然很慢。“晓驾炭车”“日已高”则说明路途遥远,运炭时久。“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容易吗?

  13、这么辛苦地运炭来卖,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是干什么用的呢?

  明确:“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是想吃饱、穿暖,多么简单的想法呀,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身无半点积蓄,迫于贫苦生活的压力,他不得不烧炭,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14、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之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食。

  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

  明确:没有。从“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可以看出。他最终得到“半匹红纱一丈绫”。这“半匹红纱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实在是少得可怜。这就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

  15、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命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止是一车炭,更是老人生活的希望!

  16、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

  明确:宫市,可怕的宫市制度!

  17、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宫使的横行霸道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明确:“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黄衣”“白衫儿”说明了来者的身份。“翩翩”一词写出了他们轻快敏捷而又趾高气扬、凶神恶煞的形象。“把”“称”“敕”“回”“叱”“牵”“系”等动词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仗势欺人、以强凌弱、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宫使驱将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

  18、这首诗揭露了“宫市”是一种极不公*的“交易”,是对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你可以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这一点?

  明确:“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说明这桩买卖是强迫的。“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表明一车炭的价值很高,而货与款是极不等价的。

  教师总结: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诗人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描写以及对比手法,反映了百姓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地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19、之前我们说过:白居易主张“诗歌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白居易作为一位有良知的诗人,他对“宫市”现象深恶痛绝,于是拿起了笔,写下《卖炭翁》,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仗势欺压百姓,强行低价购买,甚至是任意勒索,公然掠夺。中唐时的“宫市”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篇文章写出了“宫市”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这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3篇(扩展2)

——《清兵卫与葫芦》课堂实录3篇

《清兵卫与葫芦》课堂实录1

  [教材分析]

  《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写的一篇主张尊重个性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异国的悲剧性故事,揭露封建家长专制思想对青少年的扼杀。文章叙述直白,易于理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是对学生进行小说的阅读欣赏与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用心读课文,把握关键词句;体会作品运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 复杂的心理塑造人物的方法;指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使之获得人生的感悟。

  [学情分析]

  初三三班是我这学期新接的一个班级,对学生的情况还不了解,通过一周的教学,我感觉这应是个中等水*的班级,课前有约半数的学生能够预习,上课的秩序井然,学习的热情较高,与教师配合较好,在学习上尚需教师的引导、启发与点拨。

  [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理清了这篇小说的情节。作者以故事的结局开头,然后依次展开情节,巧妙的匠心见诸笔端。小说是围绕什么物件展开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旨的呢?

  生:(异口同声) 是葫芦。

  师:[在黑板中心画一只葫芦,进一步引导,创设争论氛围] 老师画了一只葫芦,这只葫芦是清兵卫喜欢的吗?

  生:(七嘴八舌)是。

  不是。

  师:[顺势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什么呢?

  生:(争先恐后地)清兵卫喜欢的是外形周正的*常葫芦,这只就是他喜欢的那种。

  生:这只葫芦有点大,清兵卫不会喜欢的。

  (在争论中学生已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的情境)

  师:[结束争论,适时点拨] 每个人的审美都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论。我们就当这只葫芦是清兵卫喜欢的,是那只惹了祸的葫芦吧!

  (学生点头认同)

  [教学环节2:从众多人物中找出主人公,根据文中传神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师:全文围绕葫芦展开情节、刻画人物,都塑造了哪些人物?

  生:有清兵卫、清兵卫的爸爸、教员。

  生: 还有客人、古董店老板、买葫芦的富家、校役。

  生:还有清兵卫的母亲、卖柿子的老太太、秃脑袋老头儿。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全面,那主人公是谁呢?

  生:(齐答)是清兵卫。

  师:[板书“清兵卫”,追问] 为什么?

  生:因为全文的事件都是围绕清兵卫来写,而且对清兵卫的描写细致、传神。

  师:[启发] 他只答出了部分原因,那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通过对清兵卫的遭遇的叙述,可以表现作者的态度、文章的主旨。

  师:[点拨] 以上两名同学说的合在一起,答的也就全面了。故事中主人公清兵卫对葫芦的感情怎样?

  生:喜爱、热衷。

  生:痴迷、专心。

  师:[板书“喜爱、热衷、痴迷”] 你是怎样知道的?找出关键的语句,指出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清兵卫怎样的性格特点?

  (分组讨论,共四大组,每一大组围绕情节的一部分;再分小组,组与组讨论的内容可以交叉。同学们争先发言,彼此交流。教师巡查,针对各部分内容指导、启发,与学生交流看法。)

  师:[宣布讨论结束]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第4段写清兵卫“对葫芦热衷得这么厉害……每次上街的时候……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这是动作描写,表现清兵卫喜爱葫芦。

  生:第5段写“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是动作描写。

  生:第5段“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然后上学校去。”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清兵卫喜欢葫芦。

  师:[点拨] 清兵卫除了上学、吃饭、睡觉,几乎全部的心思都用在葫芦上,真是喜欢到了极点,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作者对清兵卫的刻画还有哪些?表现他什么特点?

  生:第2段对清兵卫制作葫芦的动作进行描写,表明他做事很认真的特点。

  (教师给予肯定,同时板书“认真”)

  生:第3段写清兵卫错把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当成了葫芦这件事,通过对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

  (学生的回答集中在开端部分,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局限在对葫芦的喜爱、痴迷上}

  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课文的其它部分有怎样的描写?清兵卫还有哪方面的性格呢?

  生:在发展部分,当爸爸、客人批评清兵卫喜欢的葫芦不好时,清兵卫说:“这样的好呀。”、“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了一点就是了。”这是语言描写,表现了清兵卫有独特的爱好。

  师:[及时肯定,点拨] 这就是说清兵卫很有个性吧![板书“个性”]

  师:[参与发言] 第22、23段,当清兵卫在卖柿子的老太太那发现一个喜欢的葫芦,“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他心里发着跳。”是对清兵卫喜欢葫芦的激动心理的描写。

  生:第29、30段写清兵卫的葫芦被教员没收后“哭也没哭一声”;”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通过这样的神态、动作描写,写出了清兵卫的恐惧、害怕、无可奈何。

  师:[点拨] 这是通过神态、动作来揣摩人物的心理,能表现清兵卫什么性格特点?

  生:对葫芦的喜爱,喜爱得很执著。

  师:[板书“执著”,并提示] 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校役卖了五十元,而古董店的老板又以六百元卖给了富家,葫芦的价钱变成了原来的6000倍,以后,这只葫芦还将卖多高的价钱是不可估量的。从这么高的增值率来看,清兵卫有怎样的能力?

  生:鉴赏葫芦的能力。

  师:[板书“独特鉴赏能力”] 这部分的叙写就与上文客人、爸爸对清兵卫的批评形成……

  生:(紧接着答)对比。

  师:表现大人们什么特点?

  生:不懂装懂、虚伪。

  师:他们自以为会鉴赏葫芦,其实根本不会,真是自以为是呀!

  师:[放慢教学节奏,小结] 作者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的描写,还有细节的刻画,塑造了一个有独特的兴趣爱好的清兵卫。可这样一个有天分的孩子,一个有可能成为葫芦鉴赏家的孩子,却因为大人们的干涉阻止,和葫芦“断了联系”,有了“新的寄托”。[板书“断关系”、“新寄托”]

  (学生陷入沉思)

  [教学环节3:揣摩客人、教员、爸爸对清兵卫的爱好的做法与态度]

  师:清兵卫的天性被扼杀了,[短暂的停顿后,引入下一步教与学]在扼杀清兵卫志趣爱好的大人中,有一位客人,作者是怎样刻画他的?

  生:有语言描写“真是小孩子呢”。

  生:第10段“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

  师:[点拨] 客人认为清兵卫很幼稚,喜欢的葫芦太普通,不够特别,不够大,也就是对清兵卫的爱好持什么态度?

  生:不赞同 。

  师:[板书“不赞同”]

  师:教员在整个的扼杀行动中,起了不小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他对清兵卫喜欢葫芦、上课玩葫芦持什么态度?文中如何描写的?

  生:不赞同。文中写教员的心理“对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就不舒服”。

  生:很生气。教员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并且没收了清兵卫的葫芦。

  生:他还去清兵卫家家访,说“家里应该干涉他……”

  生;教员到清兵卫家“训斥了一顿之后”才走。

  师:[点拨] 他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表明了他的态度,借原文的关键词,教员对清兵卫喜欢葫芦持的态度是:要干涉。[板书“要干涉”]

  师:最终迫使清兵卫放弃自己的爱好的最关键人物当数他的爸爸了,爸爸在和客人的对话中,在教员家访后怎么表现的?

  生:第9段写“他爸爸很不高兴……”

  师:[参与课堂,带动课堂气氛] 第18段,听到清兵卫的反驳,表现为“圆睁着眼呵叱”。

  生:教员家访后,爸爸回来了,“使劲揍了一顿”,“就拿起锤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

  师:可以说他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明他对清兵卫的态度是?

  生:(马上接)不理解。

  不支持。

  反对。

  师:[板书“反对”]

  [教学环节4:理解小说的现实意义,揣摩作者的情感与态度,深刻体会文章的主旨]

  师:小说中的人物是有代表性的,文中的人物绝不仅仅是他们自己,本文中的这些人各代表了哪种人呢?

  生:清兵卫代表那些有个性,有爱好,有追求的孩子。

  生:爸爸代表的是那些强迫孩子放弃自己爱好的家长。

  生:教员代表的是那些不理解孩子的教育者。

  生:客人代表的是除家长、教师以外的大人们。

  师:[小结,并进一步引导] 他们构成了孩子所接触到的整个社会。作者在文中明显地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态度,各是怎样的态度呢?

  生:作者对清兵卫是同情的。

  生:作者对爸爸、教员、客人的做法是批评、揭露。

  生:是否定的。

  师:清兵卫喜爱葫芦,可在大人们的干涉、阻止下,他的志趣、个性被无情地扼杀了,这种悲剧不仅在过去,而且也在现在;不仅在日本,而且在世界上其他国家不断地上演。小说的现实意义非常深刻,作者不仅在批判,也在呼吁,本文的主旨至此清楚地透露出来,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生:本文批判了大人们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生:本文通过记叙清兵卫喜欢葫芦,可是这种爱好被爸爸扼杀,后又热衷上绘画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清兵卫的同情,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人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教学环节5:拓展反思,体验感悟]

  师:总结得很恰当。[放慢语速,给学生回顾时间] 以上我们通过作者在文中的描写,体会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揣摩了作者的态度,深刻地理解了小说的主题。学了这篇小说后你有什么体会、感想或受到什么启发?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启发思路,寻找发现其中有代表性、有个性的结论)

  师:[结束讨论,启发] 你们中有喜爱葫芦的吗?

  生:没有。

  师:那你们喜欢什么呢?让我们调查一下。

  (抽两行同学调查他们的爱好、兴趣。)

  生:(一个接一个的答)看电视;

  上网;

  看小说;

  听音乐;

  画画;

  打篮球;

  玩四驱车,参加比赛;

  追星;

  书法;

  看动画片……

  师:这些爱好在中学生中较有代表性。那你们受到了怎样的对待呢?你们想让家长老师怎样做呢?

  生:(齐答 )限制;

  制止;

  不许……

  生:我喜欢玩四驱车,可是父母不同意,于是我节省零花钱偷偷的买,并且参加了比赛获得了名次。后来,爸妈知道后,坚决反对,不让我再玩四驱车。在我的再三请求下,他们来到赛场,看我比赛,当他们看我成功时,非常高兴,并且允许我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玩一玩。

  师:他通过努力,用实际行动说服了爸爸妈妈,这可以算是一个好办法。

  生:我的爱好,被父母绝对禁止,我想我们应该向他们夺回我们的权利。

  生:父母的话都是为孩子好,我会听从他们的意见的。

  生:我呼吁广大家长对孩子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支持、鼓励,甚至是资金上的帮助,而不是干涉、扼杀。

  师:刚才在讨论时有个同学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听听他是怎么认识的。

  生:我喜欢上网。

  师:上网都干什么呢?

  生:打游戏、聊天、也看新闻。

  师:那你希望老师家长怎么对待你和你的爱好呢?

  生:不要过于干涉,也不要过于放纵完全不管。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因为上网可以查到资料,了解很多的知识,开阔视野,它有有利的一面,过于干涉会让双方有矛盾,形成敌我关系,产生逆反心理。

  师:那为什么又不能放纵不管呢?

  生:网上的诱惑力太强了,我们的控制力不强,控制不了自己时,就应该让父母来督促、教育、说服我们。

  [教学环节6: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是的,有追求、有爱好是孩子的.天性,但发展自己的天性应在一定的前提下。你喜欢打篮球,就可以24小时玩吗?你爱上网,就能不分时间,不选内容,无节制的上吗?你爱看小说,就可以上课看吗?这样还能要求家长老师理解支持吗?发展个性应该在完成学习任务,不影响身心健康,不违反法律,不侵害他人利益,不违背道德的前提下,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进行。同时,老师家长和社会也应提高认识,对孩子的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给予理解和支持,并应该正确的指导、调控,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发展自己,健康成长。

  [教学环节7:布置作业]

  师: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合理展开想像,续写这篇小说。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上的很流畅、很舒服,争论、讨论、合作、交流、调查、回顾、展望交替进行,基本实现了课前的设想,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突破了重点和难点,达到了感悟人生、教育思想的目的。学生对课文内容很感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作品的认识和体会深入了一层。在课堂上学生发言踊跃,活动面较广,尤其令我高兴的是,学生说出了一些有创意、有个性的见解,虽然不十分正确,但这是他们积极思考的结果,是很珍贵的。

  [听课评价]

  备课充分,熟悉教材,程序合理,训练扎实;自信、亲切微笑、互动,教学有艺术性,收放自如;板书设计精巧,重点突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设计,很好地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对主人公脸色的变化可进一步挖掘。建议此课全区观摩。

《清兵卫与葫芦》课堂实录2

  一、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前后对比照应的写法。

  2、体会心理和神态描写。

  3、思考怎样保护孩子培养的的自尊自主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本文前后对比照应的写法及体会心理和神态描写。

  难点:思考怎样保护孩子培养的的自尊自主的人格。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设想:

  主要教学内容:检查预习速读课文、分段、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检查(注音)

  1、生字:

  茶卤(chá lǔ) 葫芦籽(hú lu zǐ) 呵斥(hē chì)

  战战(zhàn)兢兢(jīng) 薪水(xīn shuǐ) 隐瞒(yǐn mán)

  嘀咕(dí gu) 干涉(gānshè)

  2、多音字:

  没收(mòshōu) 没有(méiyǒu) 便宜(piányi) 方便(fāngbiàn)

  人参(rénshēn) 参考(cānkǎo) 参差不齐 (cēncībùqí)

  朝鲜(cháoxiǎn) 朝气(zhāoqì)

  3、词语:

  呵斥:大声斥责。

  热衷:十分爱好某种活动。

  隐瞒:把事情真相掩盖起来不让人知道。

  光彩熠熠:形容闪亮发光。

  茶卤:很浓的茶水。

  异常:不同寻常。

  郑重:严肃认真。

  名伶:旧时称著名的演员。

  干涉:参与过问别人的事。

  校役:学校中做辅助教学工作的人。

  古董店:专门经营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的商店。

  乖觉:机警联聪明。

  薪水:工资。

  怨恨:对人或事物强烈的不満。

  嘀咕:猜疑,犹疑不定。

  二、作者简介:

  志贺直哉:(1883~1971) 日本作家。1883年2月20日生于宫城县,祖父是相马藩府的家臣。3岁即随父母上京,开始受贵族子弟式的教育。18岁从学于宗教家内村槛三,21岁入学习院高等科,有志于文学创作。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06年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英文系,两年后转国文学科,中途辍学。与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共同创办传阅杂志《望野》。创作短篇小说《某晨》、《到网走去》,向《帝国文学》投稿被退回。继续创作《速夫之妹》、《荒娟》等小说。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志贺直哉是“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1910年发表曾被《帝国文学》退稿的《到网走去》与新作《剃刀》,1912年发表短篇小说《克罗谛思日记》,显示他出众的才华,为文艺界瞩目。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志于文学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作者从此进入创作旺盛时期。《在城崎》(1917)、《佐佐木的场合》、《好人物夫妇》(1917)等名著,以及历史小说《赤西蛎太》(1917)相继问世。

  从1921年开始,着手写他生*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历时15年之久,于1937年完成。这是他的代表作,写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生活中与思想苦闷的道路上探索的历程。主人公时任谦作是祖父和母亲的私生子,在兄弟间一直遭受歧视,在母亲死后,他与祖父及其年轻的妾共同过着寂寞的生活。为立志从事文学事业与父亲发生冲突,婚后又发现妻子不忠,便独自流浪,最后在旅途中病倒。妻子赶到时,只见病床上的丈夫睁开柔和而充满爱情的眼睛。

  志贺直哉于1918年经过短暂停顿后,重新执笔,以创作上新的成就,蜚声于大正文坛,被称为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他对人性作深邃的观察,对于庸俗与虚伪有惊人的敏感与强烈的憎恶。他具有理想主义的热情。1917年的中篇小说《好人物夫妇》,表现了他心境的转移,从生气蓬勃与激越的性格转变为苍劲沉着的态度。

  志贺直哉的作品大多从自己及和自己有直接关系的生活中取材,是现代日本文学中从自我经验中取材最多的作家。在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对同时代的日本作家有深刻的影响。

  志贺直哉一向关心社会事务,在政治上和文学上表现坚贞不屈。早年关怀足尾矿工中毒事件,同情小林多喜二的牺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保持沉默,以示对侵略战争的*。后期的作品还有《万历红瓷瓶》(1933)、《台风》(1934)、《早春的旅行》(1941)、《寂寞的一生》(1941)以及战后创作的《灰色的月亮》和《被腐蚀的友情》等。

  志贺直哉于1971年10月21日逝世。

  三、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开端 发现葫芦

  发展 教员没收

  高潮 砸碎葫芦

  尾声 葫芦变价

  结局 改变爱好

  四、问题讨论:

  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他也曾几次对别人的葫芦不以为然,说明什么?为什么他后来又改变了他的爱好呢?这个爱好真的不好吗?

  讨论后教师结合练习一提示如下:

  说明清兵卫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而是对葫芦确实有一定的研究他对葫芦的鉴赏是有一定的眼光的这些结果与前文多处内容构成对比,例如:

  ①、父亲呵斥他:“什么话,你懂什么,也来多嘴!”

  ②、他买这个葫芦只花了一毛钱。

  ③、教员把葫芦当着脏东西让老年校役扔掉。校役把葫芦卖了50元。这样写与后文写商人卖了600元构成对比,

  五、练习设计

  (一)、语言积累

  1、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

  A、葫芦(hú) 狭小(xiá) 热衷 (zhōng) 呵叱(chì)

  B、模样(mó) 顽固 (wán) 摩擦 (chā) 隐瞒(mán)

  C、纵使(zòng) 跃进 (yuè) 吮吸(shǔn) 塑料(sù)

  D、绘画(huì) 檐廊 (láng) 投掷 (zhì) 屹立(yì)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乖觉 古董 薪水 珊栏

  B、锤子 嘀咕 接洽 机械

  C、哺育 玷污 热衷 埋怨

  D、包庇 畸形 寄托 喘气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一位客人来看望他做木匠的爸爸,看见清兵卫在一旁很专心地擦葫芦,就这样说。

  B、“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他插嘴说。

  C、“你看,”母亲无可奈何地说,“就剩这点钱了。你全拿去吧。”

  D、去好呢,还是不去好?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

  B、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C、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D、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情节和*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5、 填入下面画线处的句子,表达效果最好的一句是( )

  中外古今的诗人,常喜欢将珍珠与眼泪相比。*的诗人说,牡蛎在海滩上赏月,天使的一滴眼泪,刚巧滴落在它心上,_____________________。

  A、就象一颗晶莹的珍珠

  B、变成了一颗晶莹的珍珠

  C、就是一颗晶莹的珍珠

  D、俨然一颗晶莹的珍珠

  6、下面的句字里有两组对立的词语,(“天上”“地上”与“拥挤”“疏远”),仿造时要考虑这一点并重新立意。句字语气不限。

  天上的星星为何象地上的人群一般拥挤,而地上的人们为何又象星星一样的疏远?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点击

  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最终被古董商以六百块钱的高价卖了出去.这说明了什么?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

  (三)、选段在线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在*时不大注意的地方,一家闭了门的住房前,有一个老婆婆摆着一个卖柿子橘子的摊子。他发现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

  “让我看一看。”说着走过去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

  他心头发着跳,问了:

  “这个葫芦卖多少钱?”

  “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老婆婆回答。他喘着气:

  “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

  (四)、探究性学习(主题或中心)

  本文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家长、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顺其自然〉则告诉我们:准确把握客观规律,成功的机遇会更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3篇(扩展3)

——学与问课堂实录3篇

学与问课堂实录1

  一、赠送书签,感悟学与问师:同学们,我读书喜欢用书签,今天就带了几张作为我们的见面礼,请接到的幸运者大声读一读书签上的句子好吗?(师抛书签4张)

  生1:我这种书签上的句子是“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生2:我这张写的是“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生3:我这张写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生4:我的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师:谢谢同学们的分享。刚才我们听到的句子都是关于学问的内容,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请大家大声读课题。

  (师板书课题,生大声齐读。)

  二、初读体验,感知学与问的道理。

  1.初读指导

  师:同学们还记得学过的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和《谈礼貌》吗,文章先讲了什么,然后讲了什么?

  生:我记得《滴水穿石的启示》先讲了太极洞里的石头,被水滴滴出了个大洞,提出滴水穿石的道理。然后讲了李时珍、爱迪生等几个人的`事迹来证明。

  生:我记得《谈礼貌》开始说讲礼貌是我们传统美德,我们要有礼貌,然后举了岳飞,还有另外一个事例来证明讲礼貌很重要。

  师:刚才发言的同学对学过的课文能记得这么清楚,真了不起,说明他们上课学得认真,学得用心。我们今天学的《学与问》和这两篇课文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它们都是说理文,或者叫议论文。也许有的同学已经发现它们相似的地方了,是的,这类文章通常都是开头通过一种现象提出一个观点,接下来用几个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最后再进行总结。那么《学与问》究竟提的是什么观点,又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说明呢?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自己去阅读解决这个问题?

  生(齐):有。

  师:很好。请看大屏幕上的学习要求,看明白了就开始吧。

  (出示课件,屏幕显示——

  初读要求: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自然段或句子是讲道理的,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讲道理”三个字(板书:讲道理),哪些地方是摆事实的,在旁边就写上“摆事实”(板书:摆事实)三个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参看投影或课课通。)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教师巡视时对认真读书、做笔记的给予肯定、鼓励;对阅读有困难,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给予个别帮助)

  3.检查自读情况

  师(拍手示意):我们现在交流一下自学情况。首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屏幕上的词语,看一看阅读中的“拦路虎”你消灭了没有。

  (生读词语略,内容见课件)

  师:读顺了课文,那么哪里是讲道理的,哪里是举例子也就是摆事实的呢?

  生:第一自然段讲道理,第二自然段举例子,第三自然段讲道理,第四自然段又是举例子,最后一个自然段也是讲道理。

  师:嗯,你说得很细致,谁愿意讲得概括一点。

  生:课文第一、三、五自然段是讲道理的,第二和第四小节是举例子的。

  三、再读课文,练习提炼中心论点,感知议论文的结构特点师:这次说得简洁概括。那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举了什么例子呢?我们再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把代表观点的句子用笔划一划,例子用自己的话试着概括一下好吗?

  (生快速浏览,思考)

  生:“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师:这句话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勤学好问,好,是爱好,喜欢的意思

  (板书:勤学好问)

  师:你找得很准确,不过课文好几个地方都有讲道理的,再看看还有没有能代表观点的句子。

  生:“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看屏幕齐读)

  师:第四自然段中有几个成语注意到里吗?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学生联系上下文,借助词典说“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相辅相成”等词语意思,略)

  师:我们找出了观点,那么课文举了哪两个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的?

  生:一个是*小时候爱问为什么的例子,一个是沈括写诗的例子。

  师:你概括得真好,既简洁又清楚。同学们了解这两个人吗?请看大屏幕。

  (生看大屏幕上的人物资料,教师有针对性选取其中语句强调)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3篇(扩展4)

——《观潮》课堂实录3篇

《观潮》课堂实录1

  一、导入语:

  师: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诗歌是一串精美璀璨的珠链。瑰丽的《诗经》,绮丽的《离骚》,华丽的唐诗,壮丽的宋词……而在这串精美的珠链上宋词是最为耀眼夺目的一颗。苏轼的明月、易安的黄花,银河上的鹊桥,二十四桥的冷月……这些脍炙人口的词作,已成为中华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象征;这些千秋传诵的词章,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本节课,我们要一同走进宋朝,感受流光溢彩的诗风词韵,一起欣赏著名词人柳永的都市生活画卷——《望海潮》。

  师:北宋都市繁华出现了许多描写都市风情的诗词,以柳永的《望海潮》最为有名,古人曾这样评价:“承*气象,形容曲尽”。那么这首词究竟好在何处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范读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断句。

  (师配乐朗诵)

  师:想把这首词读好吗?

  生:想。

  师:齐读一遍试试。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声音宏亮,也很有气势。要想读好一首词,理解是关键。只有理解了词句的内容,把握了情感,才可能把这种丰富的情感通过我们抑扬顿挫的声音传达出来。诵读这首词要注意大屏幕上提到的这几点:

  (出示幻灯片:

  ①整体感情要饱满,要有适度夸张,语调铿锵有力。

  ②上阕 “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要读出这种气势来。

  ③下阕节奏*和舒缓,要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自由诵读,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交流或提出共同解决。

  (教师巡回,与学生交流重要字词的理解)

  师:我来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请同学来解释大屏幕上的这几个词。

  生:形胜:地理形势优越;清嘉:清秀;嬉嬉:欢快愉悦的样子;

  吟赏:吟诵和欣赏。

  师:解释的很正确,哪位同学试着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

  师:同学们的掌声中是对你读得最好的肯定,很有激情,声音很洪亮。

  师: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一座城市?

  生:杭州。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师:你能不能详细的解说一下?

  生:杭州在东南一带,曾是三吴都会,钱塘就是杭州。

  师:你很聪明,知道看下面的注释。杭州古称钱塘,是以钱塘江而命名。

  师:老师刚读到这一句的时候,有一种很震撼的感觉。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呀?

  生:有。

  师:那你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觉得他写的很大气、气势磅礴。:东南形胜,说杭州地势重要,三吴都会,是说杭州是大都市,钱塘自古繁华是说杭州从古代起就很繁华。这三句,既写历史,又写现在,在内容上是全词的总领。

  师:在这里他用到一个词:气势磅礴,很好!我们以前所接触到的词主要是以写离愁、别绪、闺怨、抱负的,个人化情绪浓厚。即使是写景,也多是目力所及的小景。就以写杭州的诗词来说吧:

  出示课件:

  忆余杭 潘阆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清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师:看一下它们的开头,与本词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写的场面很小,写孤山,选取一个景物进行描写。

  师:很聪明。这两首词一个大处着眼,一个小处落笔。从词这种文学体裁来看,渲染宏大的气势并不是它的长处。而我们的词人却偏偏大气磅礴,以一地之微,站在地理的制高点上,雄视八方,将海内风云尽收眼底。这是何等的气魄!让我们大声读一读,感受这种气势吧。

  生:读。

  师:请同学们在第一句中提炼出能够概括杭州特点的三个词语。

  生:形胜、都会、繁华

  师:哪句照应“都会”

  生:“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

  师:你来读一下,注意这句话的感情。

  生读

  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生:远远望去,柳树像重重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微风过处,翠绿色的帘幕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摆动,城内高低错落着十万人家。

  师:太好了。

  请注意,这一句老师把它改动一下:

  绿柳小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这样改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

  生:“烟柳”,写出“柳”的关键是写迷离朦胧的意境;“画桥”,写出桥的精美。

  生:老师我想把“风帘翠幕”改成“珠帘翠幕”可以吗?

  师: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对于这个改动其他同学有什么见解吗?

  生:我觉得用“风”好,风有一种动感,动静结合。而且“珠帘翠幕”好像更多的表现的是富贵人家。

  师:非常好,看来大家对文字的鉴赏还是很敏感的。其实像这样的诗句我们古典诗词中还有很多。(幻灯片)“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魏台长乐坊西,画桥倒影烟堤远。”精美秀丽的小桥掩映在如烟似雾的杨柳中,翠绿的帷幕轻轻摆动,这是多么安详的画卷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多少啊?

  生:参差十万人家。

  师:好“一个参差十万人家”古籍中也有这样的描述“回头看城内山上,人家层层叠叠。”这里“层层叠叠”和哪个词相照应?

  生:参差,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师:说说它给你的感受。

  生:感觉有气势,场面很宏大。

  师:说的真好,一个“参差十万人家” ,笔锋一转,又回到宏阔的场面上。这三句诗有细微的都市风景描写,又有宏阔的居住场景描绘,细微与宏阔的巧妙组合,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都市全景图”(板书:都市图)

  师:我们来齐读这句话,女生读前两句,男生读最后一句。再读一遍。

  师:开篇两句话:一总写杭州都市之壮阔,一细写杭州都市之景美;一是厚重如山,一是轻灵如水;一是气势之大,一是画面之微;这种对比鲜明的写法,难道不让我们震撼吗?

  师:让我们震撼的还有下文,我们来看看下文作者是如何体现“形胜”的。和它相照应的句子是:

  生齐读:“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师:这一句写的是什么?

  生:钱塘江潮。

  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生:茂密如云的大树绕着江堤,奔腾的江潮卷起层层浪花,钱塘江就是一处天然的壕沟。

  师:解释的很好,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特别是云,突出了数目的茂密。。古人写作讲究炼字,特别是动词的选择。这句话中你觉得那个词用得最有气势?

  生: “卷”

  师:为什么?

  生: “卷”显得很棒有力量,很壮观。

  师:说得很好,说到“卷”,我不禁想起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一个是豪放派大师,一个婉约派高手,虽异曲却同工,真是心有灵犀啊。一个“卷”字写尽了钱塘江的壮观景象,一幅雄伟壮丽的 “钱塘江潮涌图”(板书:潮涌图)如在眼前。我们来齐读三遍,一遍要比一遍有气势。

  生:读

  师:很好,气势读出来了。

  师:写繁华的是哪句话。

  生读

  师;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注意“列”和“盈”字。

  生:市场上摆放的都是珠宝,家家户户堆满了美丽的华缎,人们竞相攀比富庶奢华。

  师:说的太好了,“列”和“盈”解释的很好。作者为什么选用“珠玑”和“罗绮”两个意象来写。

  生:我觉得这两个都很普遍。市场上陈列的都是珠玑,普通百姓家都能“户盈罗绮”,更能突出杭州城富庶。

  师:很好,市场上陈列的都是珠玑说明了,杭州商业之发达;普通百姓家都能“户盈罗绮”,更能突出杭州城富庶。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作者仅仅选取了珠宝、服饰两种意象可谓匠心独运。给我们奏响了一曲都市繁荣富强的乐章,(板书:繁荣图),女生读前两句,男生读最后一句。

  师:上阕中柳永以他如椽画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绮丽的城市风情图,有“怒涛卷霜雪”的气势磅礴;“十万人家”的宏阔壮丽;“户盈罗绮”的富丽堂皇。让我们流连忘返,沉浸其中。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齐读上阕。

  师:大家读得很好,气势出来了,感情也把握的到位。柳永带有*民视角的"眼界和归属感使他更能恰切地体察到城市的盛名之象,并非仅仅来自煌煌高堂与富豪之家,因为他们毕竟不是这个世界的真正主体,而那些安居乐业的“参差十万人家”才是这个城市的灵魂所在。他们的生活与审美才真正代表着这座城市。所以在下阙,柳永又以他清新秀丽的诗句,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杭州居民生活画卷。

  师:我找为女同学读一下,注意要读出感情,要有诗情画意感。

  生读

  师:读的很好,有诗情画意的味道。上阕写钱塘胜景用美丽壮阔来概括,那么下片写人民安居用什么字来概括?

  生:安详的、悠闲优雅愉悦欢快等等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羌管弄晴”句,“千骑”句。

  师:这两句表现了谁之乐?

  生:百姓和官员。

  师:词中哪个词语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百姓乐的情态?词中哪些词语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百姓乐的情态?

  生:嬉嬉、吟赏。

  师:找的很准确

  师:由“嬉嬉”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

  师:让我仿佛不仅听到了采莲少女清脆欢快的笑声,也仿佛看到了垂钓老者微笑时脸上舒展的皱纹。歌声和笑语是最能体现幸福感和打动人心的。一个“嬉嬉”就把杭州市民欢乐祥和的安居乐业的神态,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板书:安居图)

  女生读

  师:“吟赏”什么意思?“烟霞”什么意思?

  生:

  师:一个陶醉于自然山水的地方官员的形象跃然纸上一个“吟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官员(板书)“宴游图”。读到这,我不禁想起了,《醉翁亭记》中的一句话“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从中你能悟道点什么吗?

  生:我觉得官员的乐不但有观赏自然景物的乐,还有看到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

  生:我觉得,在这里柳永有一种恭维的味道。

  师:说的不错,这是一首投赠诗,所以不免有一种恭维的味道。

  师:下片以写人物活动为主,那么这些人物活动的场景是在怎样一种美丽的景色中展开的。

  生读

  师: 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写这幅画面。

  师:描写的很优美,语言流畅,富有诗情画意的美。在这里柳永用他极为简练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风景秀丽的“湖光山水图”(山水图)

  师:下片中“三秋桂子”的西湖美景,“嬉嬉钓叟莲娃”的百姓,“吟赏烟霞”的官员,这里人与景物的完美结合,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太*盛世下的百姓安居乐业的祥和图画。

  师:天才的柳永用他的如花妙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画面,这些画面就像一幅巨大的卷轴,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写到这里,诗人对杭州的赞美也到了高潮,他情不自禁的高歌“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这一句,照应开头,收束全篇,使诗歌更严谨。

  一个“夸”字,道尽了诗人无尽的惊叹、喜爱、赞美、艳羡等情感。读到这里,老师也禁不住想夸一夸现代的杭州美景了。

  展示教师作品。

  望海潮 · 杭州记游

  余晓维

  千年故都,江浙余杭,丽日晴放光华。西子沐新,淡妆浓抹,水清山秀日斜。绿树笼堤沙,清波出芙蓉,远天红霞。清歌悠扬,霓虹幻彩,放奇葩。

  今番画舫重游,赏三潭秋色,*湖浪花。东坡醋鱼,虎跑香茶,味美水香色佳。梅坞访茶农,西溪寻桂花,融融洽洽。共祝今日钱塘,盛世更繁华。

  总结:《望海潮》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无怪后人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

  (幻灯片) 冯煦: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奡(ào)处能*,状难状之境,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北宋巨手柳永,以其瑰丽的诗篇、绮丽的词章,为后人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尽情诵读吧。

  学生齐读,下课。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3篇(扩展5)

——《鸟语》课堂实录3篇

《鸟语》课堂实录1

  师:人和动物之间可以成为朋友,许多鸟儿飞来了,你听到什么?

  生:亲切的鸟叫声。

  师:有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爱看鸟儿那美丽的就写下了这篇文章。(板书课题,齐读。理解鸟语就是_______)

  生:鸟的声音,鸟的语言

  师:鸟语别有意思,作者就写了这篇文章。再读课题,文章写得可有意思了。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字音。想一想,课文中写了哪几组鸟儿在对话。

  生自由读。

  检查字音:通晓镐赏呢喃软语翩翩起翔倍感亲切搏击风雨

  师: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

  生点到“通晓、软语、呢喃”

  生1:我知道“镐赏”的意思,就是奖赏

  教师引导学生查工具书。

  反馈交流:呢喃——燕子的叫声;

  软语——软,亲切、温柔的语言(教师课件播放鸟语)

  镐赏——奖赏。课文中用什么来奖赏谁?(肥羊慰劳公冶长)

  通晓——精通,知晓。课文中谁通晓鸟语?(公冶长)

  传说虽然有些神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男女声分小节读读第二、三节。

  师:咱们也来学学鸟语,与鸟儿交谈,认认真真地读读4-8节。

  点名朗读鸟语——师生互拟鸟声——生生互拟——男女互拟对话。

  师:这样无拘无束的一问一答,读——

  再听听声音,这一声声催促好像在对你说

  生1:这鸟语好像在对我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生2:这鸟语好像在对我说——蒸蒸日上;

  生3:这鸟语好像在对我说——春天来了,要干活了

  师:是呀,这鸟语在催人奋进呀!再读读与喜鹊的叫声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读后交流。

  生:喜鹊是报喜之鸟,总给人带来喜讯。

  师:把这句话读好。

  生读得很有感情。

  师:声音这么美,难怪那么高兴。——再齐读。

  师:喜事究竟降临了吗?

  生:那鸟语给人带来了希望和安慰,给人增加不少乐趣!

  师:这句话你理解了吗?

  生1:喜鹊得话又不能应验,为什么说给了人们希望和安慰?

  生2:虽然不能应验,但总是带着喜讯过来,所以说是希望和安慰。

  生3:虽然不能应验,但总在祈祷人们能幸福。

  师:听听,喜鹊对你讲呢,喜鹊在报啥喜讯呀?

  生1:中大奖啦!中大奖啦!

  生2:考试满分,考试满分!

  生3:喜事到家,喜事到家!

  师:喜鹊给人带来以希望和安慰,给生活增添不少乐趣。出示句子,齐读。

  师:喜鹊到,喜事到呀。感情朗读。

  师生引读第十节。

  师:从喜鹊的叫声中,知道了给人乐趣。还有画眉在叫,黄莺在叫,百灵在叫,他们的叫声——生接读

  师课件播放各种鸟儿的叫声。再听听鸟语,猜想鸟的对话。你喜欢什么鸟叫声,那不是分明在说——

  生1:我最喜欢黄莺的叫声,喳喳喳喳,那不是分明在说:我是一名歌唱家呢?

  生2:我最喜欢猫头鹰的叫声,咕咕,咕咕,那不是分明在说:快看,哪里有田鼠。

  生3:我最喜欢黄莺的叫声,叽叽叽叽,那不是分明在说:我是大树的医生。

  师:鸟语丰富,想象丰富。从出示句子:(最后第二自然段)

  师生引读。从―――――――那里,我―――――――――――;

  师:这是一句长句,有三个类同的分句组成,这是课文的精彩之处,你发现了吗?

  生1:前半部分是鸟的习性,后半部分写优点。

  师纠正不是优点,而是给人类的启示和帮助。

  生2:前半部分是写鸟儿特点,后面在写鸟儿给人的启发。

  生3:前面写鸟儿怎样,后面写我得到了什么?

  师:真好。老师给你帮忙,你会背了吗?

  出示:从―――――――燕子那里,我―――――――――――;

  从―――――――大雁那里,我―――――――――――;

  从―――――――苍鹰那里,我―――――――――――;

  教师补充让学生发现:前面和后面的联系很密切。

  出示:从―――――――布谷鸟那里,我―――――――――――;

  生1:从勤劳刻苦的布谷鸟那里,我知道了勤劳的重要性;

  生2:从催人奋进的布谷鸟那里,我知道了奋发向上;

  生3:从乌黑的乌鸦那里,我知道了遇事要动脑。

  生4:从治病的啄木鸟那里,我知道了保护树木的重要;

  生5:从高天飞翔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勇敢拼搏的精神。

  师:我们聆听了鸟语,鸟语使人遐想,使人奋进。

  生:使人快乐!

  生:使人明白道理,感谢大自然帮我们又认识了一位智者!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3篇(扩展6)

——白鹅教学课堂实录

白鹅教学课堂实录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比喻、反语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鹅的图片。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看一幅著名当代画家丰子恺所作的画《白鹅》,同学们认真观察后说一说这只鹅什么样?(学生汇报)这位画家不仅用画笔把白鹅栩栩如生地画出来了,还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写出了文章——《白鹅》。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3课《白鹅》(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笔下的白鹅有什么鲜明的特点.(学生自由读课文)

  ]汇报:(7个自然段)

  师:通过初读课文作者笔下的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汇报)

  三、细读课文。

  过渡:看来这真是一只不一般的鹅。所以作者开始就说它是一个高傲的动物。

  (一)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师: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中心句。学生默读汇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师:很准确,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那你现在对“高傲”这个词语有哪些不同的理解。在这段中从哪里看出鹅的高傲?(姿态)(指名读:伸长脖颈、左顾右盼)

  师:左顾右盼什么样?谁来示范?

  师:作者在看到这只雪白的大鸟伸长脖颈左顾右盼的姿态时情不自禁发出的赞叹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出这样的赞叹(学生齐读这句话)。

  师:除了姿态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鹅的高傲?(叫声、步态、吃相)(板书)哪个段落进行了概括谁给大家读一下。(指名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三、四、五、六、七自然段。

  1、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师:那它的.叫声、步态、吃相又是怎样表现出它的高傲呢?请大家在3-7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书体会、把能表现鹅的高傲的词句画下来,想想好在哪?然后我们进行交流。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

  2、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学习“叫声”部分。

  师:大家学习的很认真,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

  具体的呢?谁能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课文)

  师:在你认为哪个词句写得好,好在哪?找到一个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厉声叫嚣)从这个词,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

  师:同学们你来读读这句话,看看你想怎么读?

  师:你的感受真好,其他同学想怎么读?

  生:我想强调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师:引吭大叫是什么样的叫

  生

  师:独特的体验,非常好。

  师:谢谢你。现在谁还想通过你的朗读把鹅的高傲读出来。好一起读。

  师:真够傲的所以作者说好一个-----高傲的动物!(齐读)

  (2)、学习“步态”部分。

  过渡:那作者说“鹅的步态更是傲慢”,学习这部分的同学谁来读?(指名读课文)

  师:说一说这里哪些词句写得好?

  师:为什么觉得这一句能感受到呢

  生:因为它看见不但不让,还咬你一口。

  师: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的鸡和鸭是什么样?鸡和鸭见到人时都匆忙逃跑,说明什么,而鹅呢

  生:它非常高傲,就像官一样

  生:它好像自己是老大一样

  师:你看这个鹅它不仅不怕人还咬人,谁能把它这种高傲劲读出来。(指名读)

  师:真够狂傲,真够傲慢,还有哪写得好?

  生:它说“活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师:见过“净角出场”吗

  生:没有。

  师:看看净角出场

  出示:净角出场片段

  师:看见了什么,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净角出场

  生:大模大样、很神气

  师:同学们,这只鹅就像刚才净角一样,大模大样,它那高傲的样子,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鹅的步调……)

  师:既然是写鹅为什么前面写鸭

  生:这样就可以更突出鹅的从容。

  师:那你说说鸭的步调什么样

  生:急速,局促不安。

  师:好,下面女同学来读鸭的步调,男同学读鹅的步调。

  (3)、学习“吃相”这部分。

  过渡:鹅的叫声步态够傲慢的了,但是和它的吃饭比不算什么,有什么词形容。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看一看怎样写出它的高傲。画出能体现的词语。(学生默读)找词语。

  生:三眼一板丝毫不苟(一点都不马虎)从容不迫踏着方步昂首大叫架子十足

  师:通过预习,谁知道三板一眼的意思?

  现在就要请同学们看课文它是怎样三板一眼吃的。

  生:先吃一口冷饭……

  师:它吃饭很有顺序,而且这顺序不变,还有什么不变?

  师:奢侈是什么意思

  师:它吃的不奢侈,吃什么?(冷饭,泥巴,草)

  师:它吃的东西是不变的,而且吃的顺序是一点不马虎的,它先吃

  生:冷饭

  师:再喝

  生:一口水

  师:再吃

  生:泥巴和草

  师:这就是它的三眼一板

  师:从这一句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后面一段,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

  师:堂官是干什么的知道么?就是服务生。

  师:服务生是顾客至上,这里是白鹅至上。

  生:(读“鹅老爷偶然……”)这说明鹅老爷很霸道。狗有点怕它了。

  生:(鹅便昂首大叫……)表现出鹅饭没吃到,还要让人家给它添饭。

  师:你看这用了一个词叫“供养不周”这是用来形容对老人照顾不周,这里用来形容白鹅说明作者已经把它当作什么对待?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3篇(扩展7)

——确定位置课堂实录

确定位置课堂实录1

  【课堂实录】

  一、活动引入

  师:今天上课,徐老师跟大家做一个小游戏,叫“找位置”。

  看一看你的卡张上的座位,能找到吗?有什么问题的,可以找同学帮忙,也可以找老师帮忙。

  (有同学有困难,去找教师了。)

  师:有困难可以找同学帮忙。如果找不到的,你可以帮他指一指。

  第一个问题:

  第三组,第几个,第几个没有写,能找到吗?

  看一看第三组,还空一个,应该是第三组,第2个。

  第二问题,第四个,第几组,没有写。

  第三问题,什么也没有写,这时班上只有一个空位,当然也可以确定了。

  (板书课题)

  〖评析:课伊始,徐老师就设计了找位置的互动游戏,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加入到了找位置的互动活动中来。对于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引导全班学生一起来讨论解决,充分让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中来。〗

  二、探究新知。

  1、师:刚才一开始,为什么不能确定自己的位置

  生:因为它们有些数字没有写?

  师:有的只写第几个?有的只写第几组?有的什么也没有写,当然不能站了。

  提问:坐在第1组第1个的是谁?(请第2组所有同学站一下,请每组第2个同学举手,谁挥了两次的),坐在第3组第5个的是谁?坐在第5组第3个的是谁?班长坐在第几组第几个?体育委员坐在第几组第几个?

  提问:请每个同学找到自己最好一个的朋友,看坐在第几组第几个?你还能怎样说:

  师:你可以说出姓名,大家说出位置,也可以说出位置,大家说出姓名。

  生:第四组的第1个。

  其它说姓名

  生:第五组的第1个。

  其它说姓名

  生:姓名。

  其它学生找位置,说出位置第八组第5个

  生再说。

  师:刚才同学在说位置时,用得是什么的说法啊。

  第()组第()个。

  〖评析:利用活动中呈现出的难点问题来引导学生作进一步探究,并能组织学生根据位置的关系进行学习,能根据老师的引导归纳出“第( )组第( )个”的话来表示位置。〗

  2、试一试(出示小动物做操图)

  电脑放小猴的说话,我排在第一排第1个。

  师:它是用得什么说法,,是第几排第几个。

  出示熊的说话。

  师:你是怎样说排的。怎样数个吗?

  生:横着是数排的。

  生:竖着是数人的。从上向下数。

  师: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可以从左向右数。

  师:小猴是第一个,那应该从什么方向数?(从左向右)

  师:每排是几个?

  师:老师说动物,你能说出它是第几排第几个?

  小兔?

  生出错。纠正:第四排第一个。

  说对了,给予鼓励。

  小猪?

  生:第三排第5个。

  师:请你选准一个你喜欢的动物,你说它的位置,请同桌猜猜你最喜欢的动物是谁?猜对的就点点头。

  学生自由猜

  都猜对的,给徐老师笑一个。

  师:我们用第几排第几个确定了小动物们的位置,从前向后数排数,从左向右数第几个。

  〖评析:在学习了利用“第( )组第( )个”的话来表示位置的关系后,徐老师又设计了小动物做操图,用之前的方法来进一步学习,并能用“第几排第几个”来确定小动物的位置。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使学生能进一步熟练表示位置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我们一起进入它们的宿舍,去看一看

  小猴,第二层第3号房间

  师:你能根据小猴这句话,你能推出从那边说第几层的,从那边说第几号的

  提问说第2组第3个。

  你想不想去拜访拜访这些小动物,你说出这些小动物的位置,让四个人猜一猜。

  学生猜

  猜对的,挥手说。

  2、这些小动物添置了很多的图书,我们一起去看看。

  同学想一种说法,来确定图书的位置。

  师:第二组第1个小朋友说一说。

  生:第一排第二本书,

  师:第一排,有没有更好的说法,

  生:第一格,

  师:还有吗?

  生:第一层,

  师:我们习惯用第几层,我们就用第几层第几本吧。

  学生找一找。

  师:从那边说第几层,从边说第几本的?

  学生说。

  学生找一找,说一说。

  生:第三层第5本,

  其它说书名。

  生:我喜欢第一层倒数第一本。

  师:这位学生与老师不同样,如果用老师这样的说法,应该是?

  用老师这种说法,可能数错,如果遇到这种正着数比较麻烦的时候,我们可以换过说法。

  生:第二层第2本

  生:第三层最后一本(错误)

  师:再看清楚了。

  纠正:第三层倒数第二本。

  师: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方法不止一种。只要大家都明白就可以了。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确定位置,我们可以说一说。

  学生读板书

  3、游戏:找地雷

  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找地雷。

  电脑出示。

  第一排那儿?用手比划一下。

  老师把鼠标移到什么位置,你就说一说,这个位置,然后猜一猜后面有没有地雷。

  看一看有没有。

  找一个小朋友上台来试试。

  生找一个格子,然后让他找一个同学说。

  生:第四排第四格。

  猜一猜有没有

  其它同学考一考它,你们说一个位置,让它把小手放在位置上面。

  生:第一排第一号

  师:老师要求提高速度,说给你的同桌听听,是第几排第几号。并猜一猜有没有地雷。

  老师移动的,学生猜。

  4、生活中的确定位置。

  师: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需要确定位置的。

  生:我们家的楼房

  师:我家住在303。

  电脑出示楼房。

  生:学校班级也是的

  师:还有的吗?

  生:我家的书架也是的,很乱的。

  师:你怎样才不弄错。

  生:如果你要出去游玩的话,如果不记得房间的号码,就找不到房间了。

  生:看电影的时候,买门票时的就会告诉你第几排第几号了。

  师:是不是一个一个告诉你的?

  生:不是,给我们排好的。

  〖评析:在学习了用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等方式表示物体的位置后,徐老师设计了一系列有层次的练习活动,通过带学生去小动物的宿舍、参观小动物的图书、找图书的游戏、以及到生活中的确定位置等有层次有梯度的训练,使学生对于理解用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号等表示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5、理解单、双号。

  出示电影院,

  让学生理解单号,双号

  师:他们从那个门进去,方便一些呢?

  生:男小朋友应该走单号,女小朋友应该走双号。

  生纠正。

  师:单号与双号是指什么?(是指座号)

  电脑出示电影院的座位图。

  让学生在电脑上找一找。

  师:其实生活中需要确定位置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如果今天的这儿需要确定位置,来这么多老师,你们怎么能让老师们坐的这么整齐吗?

  生:给他们一张座位纸。让他知道自己坐哪。

  ……

  〖评析:生活即数学,在此处,徐老师巧妙的利用了电影院的座位的单双号的特点,让学生接触理解表示位置的不同方法,并能根绝这样的表示方法应用到现实生活、身边的数学问题中来,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来寻找解决的方法。〗

  6、游戏:找秘密。

  师:我们再做一个小游戏,找秘密。

  找一个,涂一个,把要求涂颜色的地方都涂上。涂完后你就会发现一个秘密了。

  看谁第一个知道这个秘密的。

  展示学生涂色的作业。

  ……

  〖评析:在一节课将近尾声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即将退却,此时徐老师又设计了找秘密的游戏,激发了学生渴求探索秘密的兴趣,自觉主动参与到游戏活动来,在这样的涂色游戏中,学生为了能知道秘密,在涂色的过程中充分内化了确定位置的方法,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延续至课后。〗

  【总评】

  听完徐老师的《确定位置》一课后,我们不难发现:徐老师注重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课一开始就紧密联系学生的座位问题,创设了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来寻找位置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掌握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了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在学生有了疑问后,徐老师抓住这一问题,给学生创设了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会了利用“第几组第几个”等形式的语言来表示位置。并在不同的情境中加深了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的理解。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表示位置关系的`方法后,徐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生活情境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当学生们通过独立思考、同伴交流,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实际问题之后,学生熟练掌握了确定位置的方法,同时也体会了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3篇(扩展8)

——观察物体名师课堂实录

观察物体名师课堂实录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观察中,学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明确从不同的位置看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1.准备图片或照片: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的图片和生活照片,教室的前后照片,荣壶四个角度的照片。

  2.准备实物:玩具布狗、茶壶等。

  3.教师准备:将桌子分组拼成方形,每个方形组桌四周各安排一个座位,组组的桌子上先摆好茶壶,再摆上纸盒、玩具布狗。

  4.学生准备:课前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并选举一人做组长。鼓励有数码照相机的带数码相机。

  设计理念:

  直观与操作在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实物、模型、图形及学生熟悉的图象等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来感受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是不同的。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很简单,就是请你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动作。准备好了吗?

  请起立,向左转,挥挥你的右手。

  向右转,请坐下。

  请用左手摸摸你的左耳;请你指着邹老师的左手;请你指着邹老师的右手;(请一学生)请你到我的右边,看看我的左半边胸;再请握握我的左手(你好!);谁还想和我做朋友?(另请一生)请你站到我的左边,握握我的右手。好玩吗?课后两个同学之间可以相互玩一玩!

  [分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这样的一个课前游戏作为引入,与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习的状态。]

  一、出示照片,教学例1

  1.大家都喜欢拍照片吗?

  2.老师课前拍了两张照片,请大家看一看。出示教室的前后两张照片,让大家观察。

  3.首先:哪一张是教室前面的照片?哪一张是教室后面的照片?

  4.其次:哪一线是在教室前面拍的?哪一张是在教室后面拍的?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提示:想一想,如果你是摄影师,站在教室的前面拍到的是哪里啊?

  [案例分析:从我们熟悉的教室照片入手,让学生体验一种亲近的感觉,使学生容易接受。]二、共同拍照,教学例2

  1.激*感。

  师:同学们,你门想自己拍照片?我们来个摄影活动,好不好?引导学生活动,每个小组长把玩具布狗摆好,然后大家作为摄影师,摄影师按照自己坐的方向给玩具布狗拍照片。

  2.摄影指导。

  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使用照相机,如何拍摄才能使图象比较大比较清晰。应该站在什么位置,如何举照相机才能拍出比较正的照片。

  3.开始拍摄。

  将数码相机分别放在几个组,让坐在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用数码相机拍摄一张照片,将拍得比较好的一组的照片输入电脑,准备投影。

  4.摄影交流.

  请几个学生分别说一说,他们是如何拍的,站在什么位置,估计自己拍出的照片是什么样子的?

  生1:我把照相机对准布狗,调整布狗的位置使它在照相机的中间。我站在小狗的右面,所以我估计我拍出来的是小狗的右半边头和脚。

  生2:我的数码相机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小布狗的样子,我在小狗的后面,所以我拍出来的肯定是它的背面!

  老师加以鼓励。

  5.作品展示

  将刚刚用数码照相机拍摄的四张照片按顺序展示出来。请其它小组的同学猜一猜这是谁拍摄的照片?为什么是某个同学拍的?请你说一说理由。

  (1)好,你们觉得哪一张最容易看出来?为什么?

  生:我觉得第1张最容易看出来,因为拍的是小狗的屁股,肯定是坐在它后面的张徐健同学拍的。

  (2)还有那一张也很容易看出来呢?

  生:第2张也很容易看出来的,因为拍的是小狗的下面,肯定是坐在它正面的徐秋童拍的。

  分别请拍摄小布狗前面和后面的同学站起来,看看是不是如你所说?(对拍报的同学问题的同学都给予表扬和鼓励)。请与他们拍摄的玩具布狗一样的同学站起来。

  (3)指第3张和第4张问:这两张分别是谁拍的呢?(神秘的样子)指名几个学生说。提问:怎样区分这两张照片哪张是在小布狗的左面拍的,哪张是在小布狗的右面拍的?

  (在小布狗左面拍的应该是它的左边的两条腿,在小布狗右面拍的应该是它右边的两条腿)

  6.提问:为什么我们第组四个同学拍到的小布狗是不一样的?

  生1:因为我们站的位置不同。

  生2:因为我们拍摄的方向不同。

  生3: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同。

  ……

  7.小结: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样你就能看到物体不同角度下的没形状。

  8.那么你们想从没的角度玩具布狗吗?每个小组的同学离开座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自己小组的玩具布狗。

  [分析:我采用学生喜爱的玩具布狗为素材,通过2个层次的观察活动即本位观察和换位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布狗的样子是不同的。由实物到照片,形象直观,遵循了儿童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认知规律。在设计的过程中,我考虑到不少孩子家里都有相机甚至是数码相机,我何不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下摄影的快乐,于是有了上述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着,也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拓展延伸

  (一)观察茶壶。

  1.师:我们每个小组也都带来了水壶是吗?下面我们就从不同的位置来观察观察我们自己带来的物体,好吗?好,请小组长拿出你们这组准备好的水壶,放在桌子的中间,将壶嘴朝前。放好了吗?请小朋友们围坐在一起。(出示图)我们也像他们这样来观察观察我们的水壶。

  2.师:你现在看到的水壶是什么样子呢?水壶的嘴在哪一边?(稍停)闭上眼睛想一想,再睁开眼睛看一看。

  3.投影出示茶壶图片,汇报观察结果。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幅图,壶嘴朝哪一边啊?小朋友们可以用手比划比划。(一手义腰作壶柄,一手弯弯作壶嘴)你看到的水壶是这个样子的小朋友请站起来。你站得对吗?同一组的其他同学可以到他位置上看看

  电脑逐个出示水壶的另外三面,分别请看到这三面的同学起立(对起立并判断正确的同学加以赞扬)。

  4.换位观察。师:你们想知道其他同学看到的水壶是什么样子的吗?下面我们就来交换位置再观察。(让学生顺时针逐个交换位置观察)请同学逐个说出你观察到的水壶是投影片上的"几号水壶,其他同学做裁判,看他说得对不对。

  5.师:好,小朋友们合作得非常好。刚才我们从不同的位置来观察水壶,看到的形状是一样的吗?

  小结:观察物体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自然也不同。

  6.现在请小组长把塑料杯子拿出来,像老师一样,*近水壶的嘴放好。你看到的杯子在水壶的哪边呢?自己说说。

  选一组汇报。

  师:哎?他们四个人有的说茶杯在水壶的前面,有的说茶杯在水壶的后面,有的说茶杯在水壶的左边,有的说茶杯在水壶的右边,他们说的怎么都不一样呢?(学生说)

  师:哦,因为他们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结果也不同。

  [分析:这是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首先将观察的物体改为茶壶;让学生再次进行本位和换位观察。接着,出现两种物体,即塑料杯子和茶壶,让学生在不同的方向看这两种物体的相对位置,体会在不同的方向,我们除了看到的物体本身不同,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也不同。 (二)看图片讨论观察者角度

  所有同学面向黑板坐好。

  1.投示楼房图:

  介绍:(指正面)这是楼房的正面,这是楼房的哪一面?(左侧面)

  我们能看到这栋楼房的哪些面?看不到哪些面?看不到的这几个面大概会是什么样子,请大家想象一下。

  有一个人给这栋楼房拍摄了几张照片,可是不记得分别是在哪一面拍摄的,请你们看一看,想一想,来帮帮他,帮他确定这些照片分别是在哪一面拍摄的。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呢?根据哪些来确定呢?

  每个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说一说你的理由?你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第一副照片为什么一定是右侧面的照片呢?

  生1:第一副一定是右侧面的。因为左侧面我们看到了,是第4副,而右侧面肯定和左侧面一样大小的,所以一看就知道了。

  生2:第2副是楼房的正面,这个我们都看得到。那么第3副一定是背面,因为正面和背面是一样大小的,而且他们除了第一层外其他两层的窗户也是一样多的。

  师:你这样思考真简洁,思维很活跃!

  这几幅照片是否可能是楼顶面的照片呢?为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让学生充分的表述自己的意思。

  2.投示看钢琴图。

  请大家讨论一下,下面这些图分别应该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并请你说一说你的理由。

  他们能够看到下面这幅图吗?这幅图是从什么角度看到的?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生:不可能看到下面这副图,这副图是在钢琴的上面看到的,小鸟可能看到,鸽子可能看到,老鹰可能看到。

  (老师笑了,全班同学也笑了,“能飞起来或者爬得高点的,就能从上面看到”)

  是啊,我们观察物体时不仅可以从它的前面、后面、左边、右边来观察,也可以从它的上面来观察,有时候还可以从它的下面来观察。

  3.动物看房子:投示动画片,形成课本房屋、树的底图(左图),然后一边讲解,一边动画出示动物小白兔和小松鼠,形成右图。

  先请同学们想一想,小白兔和小松鼠看到的房子一样吗?小松鼠是在房子的哪个方向上看房子的?小松鼠能不能看到房子的门?小松鼠能不能看到房子的窗户?小白兔又是在房子的哪个方向上看房子的呢?小白兔能不能看到房子的门?小白兔能不能看到房子的窗户?

  那么,请大家判断一下下面两幅图,哪一幅跟小松鼠看到的是一样的?哪一幅跟小白兔看到的是一样的?

  [分析:这一部分是课后练习。由图片讨论观察者的角度,这是一种逆向思维,在看看,想想,说说中,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进一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是不同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学生充分时间说)。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所看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理解物体、感受物体,这样对物体的认识才会更加全面。

  总评

  本节课努力遵照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力求充分体现教材编写意图。在设计过程中我充分考虑到资源的利用,比如数码相机,比如多媒体系统。纵观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以儿童喜爱的生活情境“拍照片”导入,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学生对情境中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

  2.主体参与,探索新知。

  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发展人的主体性。基于此,新课以观察布狗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分2个层次观察布狗,依据课本又拓展了课本,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设计时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深刻体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自主意识,从而主动的探索新知。并且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3.联系生活,实践运用。

  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数学是抽象的,如果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本节课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如上课过程中的拍照,贴近了学生,延伸了学习,培养了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确实就在我的身边!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3篇(扩展9)

——语文名师课堂实录

语文名师课堂实录1

  一、引入

  齐读课题。

  师:这些词语哪些同学来读。

  指名读(2名同学),齐读。

  师:这三组词语都和茉莉有关,茉莉是什么样的?在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样的?用上一两个词语来描述,说一句话或者两句话。

  生:我心中的茉莉,*淡无奇,开出的花缕缕幽香。

  师:开出的花散发出缕缕幽香,要不别人听不懂,再说一遍。

  (一学生描述,用了三个词。)

  师:词语在运用中才能会用,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还能说吗?

  (生用上了*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

  师: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更丰富一些。

  (生用上了六个词语,师表扬。)

  师:能说两句话吗?只要开口说话,老师就高兴。

  (学生反应不积极,沉默了一会。)

  生:富有诗意的茉莉,*淡无奇,但散发出缕缕幽香……

  师:学课文时可以看到很多词语,不但会记,还要会用,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评价:这部分的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会读文中的重点词语,二是说话训练,让学生在理解词语包含的意思的同时学习运用。这两种目的都隐含在具体的要求之中,设计上了无痕迹,开始已经有了浓浓的语文味。

  反思:学生现场反应不是很好,一是因为对课文不很熟悉,所以读词,说话不流畅;更主要是*时缺少这样的训练,所以不能很好理解教师的意图。可以看出,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程度。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尝试运用中,更深层次品味语言,培养对语言独特的感受能力。

  二、读书

  师:生活中有茉莉花,我们学习的是《爱如茉莉》,这样的爱像茉莉,流淌在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语言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或者词体(表)现出来的。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师板书: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师:自读课文,一定要出声,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读,声音较小。)

  师:非常好,同学们都很投入。读出声音,轻轻地读。

  (教师巡视)

  师:有的同学很好,已经在边上写上了自己的感受。

  (教师与学生小声交流)

  师:可以从一句话,一件事中,不经意的动作,一个眼神中看出来,哪些地方流露出来?画下来做上记号。

  评价:本部分的设计看似*常,仔细体会,意味深长。“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正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能够从课文语言中体会“冷暖”的情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教师板书这两句话本身也是语文的文化意味的体现。语文课上哪怕一个细小的地方都应该是充满语文气息的。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处来体会字词的冷暖,给学生具体的方法,让语文的最终目的和要求落实在具体的学习行为上。

  反思:很多语文课没有语文味,有的是因为教师自己缺少文化底蕴,往往直奔主题,但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具体化,学生不知应该怎么做。没有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感受到怎么学习语文,所以最终总是效果不好。应该从这堂课的设计及执教方式上获得启发。

  建议:如果是在自己班级上课,学习要求一次性提出来,剩下的时间就让学生潜心读书。

  三、交流

  师:先把自己画出来的读给大家听,从哪些细节,哪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谁愿意第一个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没有动静)

  建议:可以开始就提出要求,先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现出来,然后再说出来,这样学生在开始读的时候就能够调动情感,让第一次朗读更有效。

  师:不管对错,要敢于表达。(教师鼓励)

  (指名说)

  生:第一篇(页)最后一个段落……我感到妈妈对爸爸的爱,*淡无奇却又是真挚的爱,善意的谎言表现了真挚的爱。

  师:还有补充吗?在妈妈心里,生病与饺子哪一个重要?

  生(齐):病!

  师:在妈妈心里?

  生(齐):饺子。

  生: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我感觉到爸爸对妈妈的爱。

  (教师板书:奔bēn和bèn)

  师:bēn和bèn有什么区别吗?查过字典吗?

  生:bèn有目的,bēn无目的。

  师:文字是不是有温度的?从“奔”字就体现了。嫦娥奔月中的“奔”应该是bèn,是嫦娥向着月亮去。谁还可以说?

  (学生有一会沉默)

  生:“你爸爸在床边睡着了……”手脚麻木了,表达了妈妈特别爱爸爸。

  师:再读一下行吗?

  (学生读)

  师:还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生:(没听清老师的要求)我还从“我夜里睡得沉沉的……”中可以看出父母互相为对方着想。

  师:两处联系起来看,爱是双方的。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吗?还有其他地方吗?

  生:第八自然段“爸爸没有吃饺子,也没有听我……”爸爸的心情多焦急,反映了那份纯洁的爱。

  师:文中很多(这样的地方),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再次鼓励)

  生:病房中的茉莉更加洁白、纯净……

  师:幽香钻进鼻子,为什么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说说是怎样体会的。

  生:“钻”在现实中不行,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打动我们心的,是父母之间的爱。

  师:“爱”温暖人们的心,所以觉得十分纯洁……人们心情好,感到周围的一切都是好的。

  评价:对“钻”字的处理,让学生说出别样的体会。架构具体的文字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从而促使学生深层次考虑,自己得到答案。教师的总结,向学生传递教师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未曾感受或者感受不深的。

  师:第九自然段表述了一幅画面,有没有特别的留意?认真读,读完谈留下什么印象。读出声音。

  (指一名学生朗读,学生把叮嘱读成叮属。)

  师:对自己的朗读评价一下。

  生:读得不太好。

  师:怎样才能读得好?

  生(齐):读熟练。

  师:推荐一名同学,你觉得她会比你读得好。

  (一名学生朗读。仍把叮嘱读成叮属,教师纠正。)

  师:自己评价一下。

  生:不怎么好。

  师:要读好,要读熟,还要投入地读。自己大声读,一会找同学来读。

  (学生齐声朗读)

  师:同学们喜欢合唱,老师希望独唱。现在有两位同学举手了,还有没有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

  师:第五位(举手的)同学来读。

  师:谢谢!读得非常投入。老师来读一下,我读的不是最好的。你听老师读,细心体会。

  (师范读)

  反思:在教师的设计里,这里可能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在学生身上就出现了这种现场的“尴尬”。这时,“听众”也应该放松一下,不是来看学生*时训练的精彩,不是来看学生*时能力的展示,我们所期待的是执教的真正精彩,是感受语文教师对语文的独特理解,是看教师带着自己的理解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这样的时刻即使尴尬,同样有价值,同样值得喝彩。

  师:描述感人的画面与情景,哪个画面,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没有表示)

  师:轻轻柔柔的,阳光是悄悄地“探”了进来,有没有温度?有没有温暖?是几度呀?“探”字有温度吗?(教师板书:探)

  生:应该是有的,因为阳光充满了温情。

  师:“探”和“照”有什么不同?

  生:“探”用的是拟人的写法。

  师:为什么用“探”?“照”和“射”都可以呀。

  生:这样写比较轻……

  生:改了别的字就不是拟人了。

  (师生笑)

  师:完了吗?

  生:用上“探”说明阳光也不打扰这幅画面。

  师:也像做儿女的一样,不愿意打破这样的画面。这些景语是有感情的,所以是有温度的。同学们再读一读。

  (学生齐读)

  评价: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字与“照”“射”的比较,去体会“探”在这里的感情魅力。通过这样的比照能够感受到“探”的独特,也能够感受到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用情感去支配语言,这就是语言有温度的原因所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会接近语言的真象。

  反思:让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方式方法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看法,但是现场的学生没有展示出他们对课文语言的独特理解。教师没有着急,用了引导的方法,提出“探”这个词语,这样的引导只是和学生玩一种猜谜的游戏。在这时候,如果时间允许应该让学生再去读一读,想一想;如果时间不允许,就直接提出来,让学生再去思考、讨论,这样更能体现教师作用。

  师: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感受、体会。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句。

  (学生齐读)

  师:为什么用了两个“爱如……”

  生:强调。

  师:爱就如茉莉?还有吗?生:表示一种感叹,可以深入心灵。

  师:充满温馨。

  生:为了点题!

  师:点题一个就够了,为什么用了两个?

  生:也是为了强调。

  师:为什么不用三个?

  生:多用就■嗦了。

  师:开始作者认同吗?为什么后来写出来了?

  生:看到当时的情景明白了。

  师:爱如茉莉是由衷的赞叹、赞美。齐读最后一节。

  师:拿出感情来读行不行?

  师:作者心中这样的爱**淡淡而又真真切切。

  反思:我觉得这个班的学生还是很有个性的,他们似乎没有理解作者意图,也没有理解教师意图,而恰恰是这种不理解,为我们展示了一种真实。过于理解教师意图的学生往往让公开课的过程变得*淡无味,让学生的发言变得假、大、空。这些学生不理解而努力去理解,展示了学习的真实,也展示了教师执教的真实,让我们发出会心的微笑。

  四、拓展

  师:同学们眼前,在现在的年龄,如果让你打一个比方,你认为爱如什么?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各自)写一句话。

  (学生写,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生:爱如百合,我看到一个动画片上,一个女孩特别白,比喻成“白百合”。

  生:爱如玫瑰,听别人说玫瑰是爱情的象征。

  师:爱如玫瑰,轰轰烈烈,也不要忘记爱如茉莉。

  生:爱如柠檬糖,有酸也有甜。爱如卡布西诺,带泡沫的咖啡……

  师(笑):什么东西?

  生:卡布西诺,苦中有甜。

  生:爱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生:爱如康乃馨,温馨而祥和。

  生:爱如一把火,给汽油就燃烧,给空气就灿烂。

  (全场笑声)

  师:要有热烈的爱,爱也要有理性。

  生:爱如阳光,可以温暖别人和自己。

  生:爱如繁星……

  生:爱如空气,无所不在,无微不至。

  (掌声)

  生:爱如星光,虽然月亮遮住了它,但不能阻止放光。

  生:爱如动力……

  生:爱如月光,给人光明而不耀眼。

  师:爱如咖啡……

  反思:这个部分是这堂课中学生发言最热烈的时候,不乏精彩语句,说明学生能够思考,并且能够表达。我想是因为教师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给学生鼓励,都给学生机会。无论多么“艰难”,教师都没有越俎代庖,都没有越过学生去实施自己的教学方案。

  师:人生不同阶段,对待爱情的看法也不同。生活中需要爱,除了爱情,更需要同学、老师的爱,这些爱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更温暖。

  五、下课

  总评:听课后,我在想,如果让所有的语文教师来做一道题——语文课像什么?肯定大家的答案是不同的。“课如玫瑰”要有激情,“课如荷花”要清澈明净,“课如柠檬糖”要有滋有味……我想应该是“课如茉莉”,看起来*淡无奇,品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则是清香袅袅。美到极至是*实、自然。看《爱如茉莉》的教学,就有这样的感受。薛老师不急不躁(内心不得而知),整堂课如涓涓细流,像一首清丽的小诗,没有波澜壮阔,没有峰回路转,但是同样动人。没有一句,没有一处是脱离语文的生发,课堂上飘荡着浓浓的语文气息,师生在交往、对话中完成了文本的审美过程。回味起来,让人感到很多地方都在启发着我们,这就是袅袅不去的清香吧。

  从这节课的执教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文本以外的东西,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文章的词句来进行,读词,用词语说话,关键词语的理解等。同时教师引入“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景语”“情语”等促使学生感受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境界。这样的教学让人感受到这是一节充满文化气息的语文课。整堂课下来,线索清晰,干净利落,没有旁枝斜蔓。想必学生学习的所得也是清晰的。

  一个看似*静的课堂,其实存在太多的思想。怎么让这些思想统一在一起,共同去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需要教师充分考虑。这堂课中充分调和了这种“供需矛盾”,教师给学生空间,考虑到教学的需要,同样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学习水*。教师没有把自己的设计通过强硬的方式给学生,始终在顺应学生的学习。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树木与森林”的关系问题。关照了文本中词句,对于文章整体的情感脉络把握稍弱;也许这是薛老师第二课时要完成的任务。

  这样的一堂课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是带给我们无尽思考和启发的课。

推荐访问:我与 地坛 课堂实录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3篇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1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100字

本文标题:2023年《我与地坛》课堂实录3篇【优秀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66882.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2023年《我与地坛》课堂实录3篇【优秀范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