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上海体育学院学校介绍3篇

作者: | 发布时间:2023-01-03 14:42:03 | 浏览次数:

上海体育学院学校介绍1  上海体育学院是新*成立后创建最早的体育高等学府,建于1952年11月,原名华东体育学院,由原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等院校的体育系科合并而成。学院原直属国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海体育学院学校介绍3篇,供大家参考。

上海体育学院学校介绍3篇

上海体育学院学校介绍1

  上海体育学院是新*成立后创建最早的体育高等学府,建于1952年11月,原名华东体育学院,由原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等院校的体育系科合并而成。学院原直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6月*决定上海体育学院划转地方,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共建共管。

  学院建立初期,首任院长、我国现代高等体育教育开拓者之一吴蕴瑞教授,以国内外先进体育学术和科学教育理论为办学理念,汇聚了当时我国一批著名教授,包括我国首位体育学女博士、*近代女子体育创始人张汇兰等专家教授,开创了体育理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等学科,奠定了学院的办学基石。

  50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倡导“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着力营造“严谨笃实、悉心治教、为人师表、教学相长”的教风学风,遵循“身心一统、兼蓄竞攀”的校训,继承优良办学传统,营造了浓厚的文化和学术氛围,学院连续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学院下设体育教育训练学院、武术学院、体育人文学院、运动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体育休闲系和继续教育学院7个系(院)以及1所附属竞技体校,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舞蹈编导、运动人体科学、应用心理学、英语、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运动保健与康复13个本科专业

  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和下属所有4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10个硕士专业,其中体育赛事运作、体育新闻专业为国内唯一。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中华武术学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专业群为上海市教育高地重点建设项目,*武术博物馆为上海市高水*特色发展项目;另有6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

  学院建成了国内第一个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先后建立运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多个国内一流的实验中心和实验室;以及建立了*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上海市体育彩票研究中心、上海市国际赛车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和上海的训练基地、科研实体。其中*乒乓球协会培训中心、全国羽毛球培训中心和上海重竞技运动训练中心等教学训练实体,承担为国家培养高水*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以及各级各类教练员岗位培训的任务。

  学院科研工作坚持为教学、训练和社会服务的原则,承担的国家级、省(市)部级课题和奥运攻关服务类课题逐年增加,获得各类奖项数十项,并开创了我国体育学术论文进入SCI零的突破。

  学院成立以来,已培养博士研究生近200名、硕士研究生1000余名、本科生13300余名、成教生近9800名、专科生2200余名。其中包括雅典奥运会金牌获得者刘翔的教练孙海*、雅典奥运会首枚金牌获得者杜丽的教练王跃舫、国家女排主教练陈忠和、足球教练员马良行等一批杰出校友。

  学院教练员和学生曾在国际国内体育大赛上获得优异运动成绩,有14名学生16次、7名教练员14次获得全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94-2006年期间,我院学生曾获20次世界锦标赛冠军、3次世界青年锦标赛冠军、31次亚洲冠军和230多项全国冠军;3人3次破三项世界纪录,2人8次破亚洲纪录。其中2006年,有5名运动员代表国家征战第15届多哈亚运会,取得了4枚金牌、1枚银牌的出色成绩。

  现有全日制本科生3900多名,研究生900多名、留学生近70人、成教学生2700余人。

  学院始终把德育放在学生教育的首位,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素质教育,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了“体院大讲坛”、“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知名品牌项目;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建立了“上海大学生武术艺术实践基地”。

  学院广泛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美国、韩国、日本、德国、芬兰、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9所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教育部于2006年4月授予我院“**奖学金”资格。

  在未来发展中,学院将坚持立足体育、依托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定位,以体育学科为主干、本科教育为基础,加强高水*竞技人才培养,努力实现“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现代体育大学”的目标。

上海体育学院学校介绍2

  上海体育学院是新*成立后创建最早的体育高等学府,建于1952年11月,原名华东体育学院,由原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等院校的体育系科合并而成。学院原直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6月*决定上海体育学院划转地方,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共建共管。

  学院建立初期,首任院长、我国现代高等体育教育开拓者之一吴蕴瑞教授,以国内外先进体育学术和科学教育理论为办学理念,汇聚了当时我国一批著名教授,包括我国首位体育学女博士、*近代女子体育创始人张汇兰等专家教授,开创了体育理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等学科,奠定了学院的办学基石。

  50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倡导“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着力营造“严谨笃实、悉心治教、为人师表、教学相长”的教风学风,遵循“身心一统、兼蓄竞攀”的校训,继承优良办学传统,营造了浓厚的文化和学术氛围,学院连续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学院下设体育教育训练学院、武术学院、体育人文学院、运动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体育休闲系和继续教育学院7个系(院)以及1所附属竞技体校,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舞蹈编导、运动人体科学、应用心理学、英语、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运动保健与康复13个本科专业

  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和下属所有4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10个硕士专业,其中体育赛事运作、体育新闻专业为国内唯一。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中华武术学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专业群为上海市教育高地重点建设项目,*武术博物馆为上海市高水*特色发展项目;另有6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

  学院建成了国内第一个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先后建立运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多个国内一流的实验中心和实验室;以及建立了*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上海市体育彩票研究中心、上海市国际赛车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和上海的训练基地、科研实体。其中*乒乓球协会培训中心、全国羽毛球培训中心和上海重竞技运动训练中心等教学训练实体,承担为国家培养高水*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以及各级各类教练员岗位培训的任务。

  学院科研工作坚持为教学、训练和社会服务的原则,承担的国家级、省(市)部级课题和奥运攻关服务类课题逐年增加,获得各类奖项数十项,并开创了我国体育学术论文进入SCI零的突破。

  学院成立以来,已培养博士研究生近200名、硕士研究生1000余名、本科生13300余名、成教生近9800名、专科生2200余名。其中包括雅典奥运会金牌获得者刘翔的教练孙海*、雅典奥运会首枚金牌获得者杜丽的教练王跃舫、国家女排主教练陈忠和、足球教练员马良行等一批杰出校友。

  学院教练员和学生曾在国际国内体育大赛上获得优异运动成绩,有14名学生16次、7名教练员14次获得全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94-2006年期间,我院学生曾获20次世界锦标赛冠军、3次世界青年锦标赛冠军、31次亚洲冠军和230多项全国冠军;3人3次破三项世界纪录,2人8次破亚洲纪录。其中2006年,有5名运动员代表国家征战第15届多哈亚运会,取得了4枚金牌、1枚银牌的出色成绩。

  现有全日制本科生3900多名,研究生900多名、留学生近70人、成教学生2700余人。

  学院始终把德育放在学生教育的首位,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素质教育,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了“体院大讲坛”、“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知名品牌项目;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建立了“上海大学生武术艺术实践基地”。

  学院广泛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美国、韩国、日本、德国、芬兰、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9所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教育部于2006年4月授予我院“**奖学金”资格。

  在未来发展中,学院将坚持立足体育、依托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定位,以体育学科为主干、本科教育为基础,加强高水*竞技人才培养,努力实现“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现代体育大学”的目标。

上海体育学院学校介绍3

  1、艺术类专业:参加省内艺术类统考合格,经我院艺术类加试合格,文化分达到最低录取控制线,分男、女按专业成绩分别排序,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龋

  2、体育类专业:按各省市体育投档方式,对进档考生从高分到低分按志愿择优录龋

  3、一般专业:达到各省市本科分数线,从高分到低分按志愿择优录龋英语专业的英语单科成绩不得低于110分、英语口试成绩合格。

推荐访问:上海 体育学院 学校 上海体育学院学校介绍3篇 上海体育学院学校介绍1 上海体育学院简介 上海体育学院是什么学校 上海的体育学院有哪些

本文标题:上海体育学院学校介绍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68051.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上海体育学院学校介绍3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