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时代会展产业生态圈构建研究【精选推荐】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06-13 15:06:03 |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会展产业生态圈构建研究【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新时代会展产业生态圈构建研究【精选推荐】

新时代会展产业生态圈构建研究

 

 3 产业生态圈构建中的政府角色诊断

 徐浩然 许箫迪 王子龙 [ 摘

  要 ] 产业生态圈的构建是市场自发行为和政府自觉行为的有机统一 。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 , 产业生态圈 的微观构成主体 , 遵循优位效益原理散布于各个优势区位 , 在区域空间上表现为若干孤环 、断链和短链 。

 政府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和地区权益的推动在区内接通断链 , 跨区域延伸产业链 , 形成产业生态圈 。本 文对产业生态圈构建中的政府角色进行诊断 , 提出有必要建立一个与经济转型 、社会转型相适应的 、强 调竞争与合作的现代政府 。其实质是政府角色的再生和释放 , 是政府职责和功能的变化 、转换与发展 。

 [ 关键词 ] 产业生态圈 ; 政府职能 ; 角色诊断 [ 文章编号 ] 10 06 - 0 86 3 ( 2 0 09 ) 08 - 0 08 3 - 0 5 [ 中图分类号 ]

 F4 26. 2 [ 文献标识码 ] A 一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 及用户需求的日益提升 , 产业生态圈的基本内涵和外在表 现具有一定程度的拓展 , 重塑产业链 ,

 优化生态圈的必要性 、紧迫性目前变得越来 越突出 。如何打造与时俱进的新型产业链 、构建共生共赢 的和谐生态圈已经成为全球产业 共同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

 新型产业生态圈中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 统产业链的一维线性关系 ,

 正在全面向着广 、深 、密三维 交叉的方向发展 。在延伸的过程中 ,

 上下游之间的界限日 益模糊 ,

 产业 之间的竞争 、合作 在更细化的层面上展开 , 各种链条集合交叉 ,

 形成复杂的生态环境 。

 袁政认为 ,

 产业生态圈是指某种或某些产业在某地域 范围内业已形成或按规划将要形成的以某些主导产业为核 心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地域产 业多维网络体系 ,

 是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一种新的产 业布局形式 。[ 1 ] 现实中企业在地理位置上 的集中和公共物 品的共享并不一定形成产业生态圈 ,

 因为其得以顺利运转 的内在要求和微观基础有赖于圈内企业间的密切关联和有 机的分工协作 。当前产业生态圈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 、组 织结构 、物流 平 衡 、产 业 代 谢 等 方 面 的 探 讨 ,

 如

 Graede l 和 A llenby 在研 究 中 全 面 、系 统 地 将 环 境 因 素 纳 入 产 品 、 服务的设计 开 发 过 程 ,

 通 过 资 源 充 分 循 环 和 能 源 高 效 利 用 ,

 实现经济与环境兼容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 展目标 。[

 2 ] 段宁通过进行统计实证研究表明 :

 强有力的系 统内部关键种企业 、较少的成员交流障碍 、较近的成员空 间距离 、多样化的成员企业主营业务对我国产业生态系统 稳定性有显著影响 。[ 3 ] A yre s 认为产业生态追求的是一种可 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模式 ,

 而非不断地改善产业活动对环境 的影响 。[

 4 ] Lowe认为建立在企业间协调与合作基础之上的双赢经济模式 ,

 本质 特征是企业间的相互作用 。[ 5 ]

 E rkm an 从资源的循环运作角度提出 ,

 企业间实现废料利用可以使 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 ,

 对产业生态圈的形 成至关重要 。[

 6 ] 蔡小军等建立了一种基于合作博弈的利益分配模型 ,

 指出 各个体通过合理利用内 、外资源及低成本 、差异化途 径 , 在尽量保 护 环 境 的 同 时 ,

 形 成 竞 争 优 势 。[ 7 ]

 现 实 生 活 中 , 许多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 ,

 利用市场在环境保护 、资 源节约方面的失灵调节 ,

 将生产中的污染等外部成本转嫁 给社会 ,

 导 致 了 对 自 然 资 源 和 生 态 环 境 的 极 度 破 坏 。另 外 ,

 企业间为了争夺资源 ,

 还形成了低层次 、不合理竞争 的行为惯性 。例如不按时按量交货 、不遵守质量标准或约 定等 。企业间这些恶意竞争行为使得环境资源再生产过程 无利可图 ,

 造成分解者和资源再生者企业缺失 ,

 一定程度 阻断了自然界正常的物质能量循环过程 。

 产业生态圈的构建是市场自发行为和政府自觉行为的 有机统一 。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 ,

 产业生态圈的微观构 成主体即企业 ,

 遵循优位效益原理 ,

 循优推移的结果是散 布于各个优势区位 ,

 在区域空间上表现为若干孤环 、断链 和短链 。政府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和地区权益的推动在区 内接通断链 ,

 并努力跨区域延伸产业链 。由于我国传统的 条块分割体制强化了产业链环的空间独立性 、削弱了各产 业链环的内在联系 ,

 在建立和完善产业生态圈过程中 ,

 应 当以市场为平台 、企业为主体 、地方政府积极发挥主导性 作用 。政府与产业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这种 平衡点就是政府对产业环境要求的满足 。当政府无法满足 3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联基金 ( 08 - C - 28) 和江苏省社科基金 ( 08EYD027 ) 项目的研究成果 。

 2009 年第 8 期 总第 290 期 83

 公共管理 产业环境变化引起的要求时 ,

 政 府为了维持这个平衡点 , 必须有 所 调 整 ,

 某 些 政 府 角 色 在 此 过 程 中 获 得 再 生 ;

 同 样 ,

 产业环境 的变化也可能使某些政 府角色丧失 。因此 , 政府角色的转变实际就是政府职责和功能的变化 、转换与 发展 。

 二 、产业生态圈构建的基本模式 随着体制转轨 ,

 政府作为 区域经济活动的利 益 主 体 , 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权益和协调地区经济活动的权力 ,

 从 而构建地区性的产业生态圈 。这种构建一是积极促成产业 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集聚 ,

 即一定地域空间上形成产业集 群 ;

 二是分析各种产业经济活动的优区位 ,

 将散布于各个 地域空间上的产业资源进行系统整合 ,

 通过资产重组或资 产购并的形式 ,

 把经济技术上存在一定前后向关联关系的 产业环节合理地组织起来 ,

 构建 若干条地区性的产业链 , 形成产业生态圈 。

 第一 ,

 不同区域类型形成产业生态圈的层次性 。从经 济区划与产 业 链 的 地 理 空 间 分 布 来 看 ,

 在 较 大 经 济 区 域 内 ,

 资源种类多样 ,

 产业门类较齐全 ,

 可以构建相对完整 的产业链 ;

 在较小经济区域内 ,

 资源单一 ,

 产业部门相对 较少 ,

 可以着 力 打 造 优 势 产 品 链 或 培 育 若 干 个 特 色 产 业 环 。[

 8 ] 从类型区域与产业链的地理空间分布来看 ,

 位于发 达经济区域 的 下 游 产 业 与 位 于 欠 发 达 经 济 区 域 的 上 游 产 业 ,

 若要在产业链上占有一席之地 ,

 必须在该产业链环上 做大做强 、做精做深 ,

 在微观层面上形成企业自己的核心 竞争力 ;

 在中观层面上形成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 。位 于发达经济区域与欠发达经济区域的上 、中 、下游产业环 节 ,

 其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存在较大差距 。一般来说 ,

 上游 产业环的竞 争 优 势 主 要 来 源 于 丰 富 的 自 然 资 源 、技 术 研 发 、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等 ;

 中游产业的竞争优势则 主要表现为专业化分工 、规模经济 、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资 源共享 、企业间购并与对其上下游企业的整合 、地理区位 等方面 ;

 下游产业的竞争优势则主要表现为市场营销与售 后服务 。不论是上游 ,

 中游还是下游的企业 ,

 都必须注意 将自身的生产要素优势

  ( 即广义的资源优势 )

 转变为企业 的竞争优势 ,

 并整合成为产业优势 。

 第二 ,

 区位优势的追逐使 产业生态圈布局联 系 密 切 。

 现实中不同的地区空间具有不同的区位优势 。自然资源禀 赋状况良好的地域空间加之交通 、能源条件配套良好 ,

 则 成为特定的资源采掘加工型经济活动的优势区位 ;

 劳动力 赋存条件优良的地区或地点则往往成为劳动密集型经济活动的优势区位 ;

 资本技术相对集中和充裕的地区一般是资本 、技术密集型经济活动的优区位 ;

 信息 、知识密集的科技城 、大学园区则往往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经济活动的优势区位等 。严整 的产业生态圈中 ,

 各 环节的 资 源 、劳 动 力 、 技术 、资本 、信息和知识的密集 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 各环节基于其优势区位指向偏好驱动必然分布于不同的地 区或地点 。从 产业生态圈的空间分布 看 ,

 布局联系密切 , 但空间上并不一定都很集中 。

 第三 ,

 微观经济活动指向性形成产业生态圈空间非集 中分布 。指向

  ( o rien ta ting)

 是描述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重 要术语 ,

 是指某种因素对某种产业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

 产 业相应地被吸引到某个区位 。“指向 ”的产生是由于工业 企业本身工艺上和技术经济上的特点 ,

 是工业布局的重要 依据之一 。指向经济活动通常包括资源地指向型 、劳动力 指向型 、消费地指向型 、燃料动力地指向型 、资本技术知 识信息指向型 、交通指向型等等 。就资源地指向型经济活 动而言 ,

 资源的空间分散性势必造成追逐资源禀赋的产业 生态圈中产业链环的空间分散性 ;

 就劳动力指向型经济活 动而言 ,

 劳动力由于人口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和人口的跨区 域流动而使得劳动力的区域空间分布不均匀 ,

 致使产业生 态圈中产业链环空间分散 ;

 就燃料动力指向型经济活动而 言 ,

 由于煤 、油与河流的空间分布状况而导致相应有此指 向偏好的产业链环散布其间 ;

 就消费地指向型经济活动而 言 ,

 各类地区在某些方面有几乎迥异的消费偏好 ,

 这必然 使得经济活动在不同地区或地点聚集 ;

 就资本技术信息知 识指向型经济活动而言 ,

 这些经济要素的空间布局非均衡 性十分明显 ,

 基于其上的经济活动势必分别趋向其间 ;

 就 交通指向型经济活动而言 ,

 各特定地区由于地域 、地 形 、 地貌诸原因 ,

 其交通通达条件差异相当大 ,

 某些经济活动 已经客观形成 “临海型 ”、“临空型 ”布局指向模式 ,

 使得 某些经济活动分别指向交通区位条件相对优良的地点 。

 产业生态圈的 各环节内含不同技术经济 层面的同时 , 代表着不同的技术经济需求 。各环节构成了产业生态圈的 多种微观经济活动 ,

 一般都有各自相异的经济指向 。一方 面 ,

 各类经济指向地难以共同集中于同一区域 ,

 或者说某 一区域通常都不可能同时具备吸聚若干种指向的经济活动 集聚 ;

 另一方面 ,

 即便区域内具备吸聚若干有不同指向偏 好经济活动的因素或有利条件 ,

 这些异质经济活动未必同 属于某一产业圈或构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

 三 、产业生态圈构建中政府角色诊断 ( 一 )

 产业生态圈设计中政府角色诊断 随着经济联系的深入和交通 、信息传递的便利化 ,

 产 业生态圈经历了从单个产业孤立集中发展到中心产业有序 疏散 ,

 从单一中心到多核化 ,

 从空间形态上的产业密集区 到功能一体的产业圈的演变过程 。产业圈中广泛存在的由 自然联系 、经 济 联 系 、人 口 运 动 联 系 、社 会 相 互 作 用 联 系 、服务传输联系 、信息联系以及组织联系等组成的错综 复杂的联系网络 ,

 是产业生态圈空间联系的本质特征 。产 业生态圈内各产业之间密切的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等 多维联系通过人流 、物流 、资金流 、信息流和技术流等产 业流的空间流动得以实现 ,

 这是产业生态圈功能联系的表 现形式 。产业生态圈内部交通运输网络的通达性和便捷性 则是产业流得以实现的支撑和载体 。

 1 1 建设和谐产业生态圈市场 。产业生态圈形成本身是 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 ,

 其发展主要源于市场自发力量的推 动 。但是在我国 ,

 行政力量参与地区经济的程度很深 ,

 阻 碍了市场力量对产业 生态圈整合的作用 。[ 9 ]

 因此 ,

 产业 生 态圈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共筑 圈域市场 ,

 为商品 、要 素 、 84 2009 年第 8 期 总第 290 期 ©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公共管理 服务 、产业的自由流动以及区域内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 市场并使用生产要素提供统一的市场规则 ,

 减少圈域市场 运行的交易成本和联系成本 ,

 使市场和作为市场主体的产 业真正成为推动产业生态圈发展的动力 。

 统一市场 规 则 的 实 现 形 式 就 是 建 立 一 体 化 的 市 场 制 度 ,

 用法制规范地方政府和市场 。一体化的市场制度包括 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 。从经济制度来看 ,

 主要体现在四个 方面 :

 技术 、资本 、人才 、信息等要素资源在产业生态圈 自由流动营造无差异的政策环境 ;

 商品的跨地区流动及准 入统一技术 标 准 ;

 产 业 的 跨 地 区 经 营 和 合 作 提 供 制 度 支 持 ;

 土地批租 、税收优惠等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方面进行 圈域协 调 ,

 尊 重 产 业 的 自 主 选 择 ,

 避 免 地 方 政 府 恶 性 竞 争 。从社会制度来看 ,

 主要在户籍 、就业 、教育 、医疗和 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强协调 ,

 构建统一的制度框架和实施细 则 ,

 实现产业生态圈框架内的融合 。

 2 1 协调产业生态圈功能及空间布局 。产业生态圈作为 一个有机的空间整体和功能整体 ,

 只有在各个产业的总体 功能定位和产业功能的空间布局上统筹协调 ,

 才能发挥各 自的比较优势 ,

 实现有序竞争 ,

 合作共赢 。随着政府间关 系由传统单 纯 的 行 政 指 令 向 平 等 协 商 合 作 对 等 关 系 的 转 向 ,

 这种功能及空间的协调有赖于产业间发展规划的相互 衔接 。产业规划作为产业建设的纲领和管理依据 ,

 它确定 了产业的性质 、规模和空间发展形...

新时代会展产业生态圈构建研究

 

 行业视角|如何构建陆港临港产业生态圈

 上篇文章我们介绍了如何构建临港产业生态圈,本篇中智物流咨询将以铁路港临港制造业为主要研究对象,介绍筛选原则与方法,说明筛选具体过程,以冷链产业为例介绍具体临港布局产业的实施路径。

 一

  临港产业的筛选的原则 临港产业筛选应主要考虑所选产业的适铁、临港性,一方面要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要考虑未来依托铁路港产业的发展潜力,从而促进当地产业整体发展。在选择临港产业时,可以从以下几点原则进行筛选。首先是适铁、临港原则,所选产业要满足适合在铁路港周边一定区域布局的要求,即布局的产业最好 适合铁路运输,同时 对进出口有一定需求。例如,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选择先进材料产业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为主导产业,这两类产业所制造的产品适合铁路运输,并拉动了该类产品的出口贸易。其次是关联带动原则,所选的重点发展的产业应该与本地相关联,并有一定的 产业带动性;再次为产业结构升级原则,选择重点发展的临港产业应该适应区域工业化所处阶段,并利于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最后为发展潜力原则,所筛选的临港产业要具有长期、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容量, 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机遇等。

 二

 临港制造业筛选的过程及方法 从大的维度来看,临港产业应重点聚焦在临港制造业及国际贸易,本文临港产业筛选将主要针对临港制造业的筛选来具体说明。总体概括筛选过程是:首先梳理出适铁、临港产业清单,梳理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进出口商品,然后通过构建临港产业筛选模型对各产业发展潜力、布局本地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综合量化评估,梳理形成本地产业清单,形成产业排名,进一步结合专家意见进行深入分析,最终确定临港产业生态圈具体产业。

  以成都国际铁路港为例,第一步要根据现目前和未来的适铁品类清单和国内外陆港临港的产业清单,同时依据“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进出口商品品类清单和海外节点城市重点产业清单,梳理出适 铁商品品类、临港产业、沿线主要国家 进出口商品以及 海外节点城市重点产业。成都和欧洲各国的的国际贸易密切,德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英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都和成都有着紧密的进出口贸易往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上述国家的主要陆港临港城市的重点产业,结合梳理出适合成都的适铁、临港产业清单,形成适铁产业的大类和子类。

 第二步我们要分析成都市和四川省的进出口商品品类、数量、本地主导产业和未来布局产业,梳理形成本地的产业清单,并重点关注临港产业和本地产业清单,

 确定进入筛选模型的产业范围,这个产业范围清单以用 X 来表示。在清单 X 的基础上,建立产业模型,通过各种科学的检验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对于指标的选择有:(1)

 产业优势;(2)

 布局本地适应能力;(3)

 产业未来发展潜力。根据这些指标,对梳理后的产业清单进行主成分分析及正向化处理获得正向化综合得分,根据得分对产业进行排名。这样就可以形成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的重点产业清单 Y。第三步要深入分析清单 Y 的产业,分析产业链、现状和机遇挑战,最终确定纳入产业生态圈的临港产业名单。例如,通过计算,在梳理出的产业范围清单的 20 项产业中, 先进材料产业和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等排名靠前,可以重点考虑作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铁临港制造业。

 临港布局产业的实施途 以冷链产业为例,冷链产业是适铁产业之一,冷链产业依托铁路资源,借助本地冷链产品的基础发展。近几年国家在食品与冷链方面的政策不断,鼓励国内企业开展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包括农产品及食品的进口贸易。所以我们以冷链产业为核心,分析陆港产业生态圈的 实施途径。

 1、从冷链产业链出发,对本地冷链市场现状进行研究分析, 探索项目区域冷链产业的机遇和问题。

 2、 对标优秀、有应用借鉴意义的案例,学习其规划、定位及运营模式,从而总结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3、提出如何临港 布局冷链产业,即定位及具体发展建议。4、从班列、口岸、园区、通道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例如申请指定监管场地的可行性,就 申请设立进口肉类、水果、粮食、生物制品等指定监管场地,获得 进口特定口岸资质;开行冷链特色班列,构建冷链对外大通道,依托铁路港资源,常态化开行国内冷链班列, 构建国内国际冷链通道。

新时代会展产业生态圈构建研究

 

 一、基本定义 产业生态圈是指某种产业在某个地域范围内业已形成(或按规划将要形成)

 的以某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地域产业 多维网络体系,体现了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一种新的产业布局形式。

 多维体系主要包括:

 生产维:在地域内聚集有众多的相互依存、相互协作的企业(即传统意义上说的企业协作、配套群体)。

 科技维:产业生态圈内形成产业的科研、设计、实验体系。

 :

 服务维:在地域内,有各种各样的专业服务型企业(组织) ,为产业提供方便快捷的市场和信息服务、运销服务等等。

 劳动维:各配套及相关产业的熟练劳动大军,相关的专业人员队伍,精通相关管理和市场营销、掌握相关业务关系网络的管理人员队伍。

 相关的基础设施:如机场、通讯设施之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铁路、港口之对于运输依赖型产业。

 公共维或政府维:地方政府在做好相关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高效提供相关的支持政策和金融信贷、法律法规等服务,并着力维护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秩序。

 分布在一定城市空间上的产业生态圈至少应该具有 三方面的共性:

 一是城市具备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集群。如果把城市比喻为独立的生命体,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就源自她依托自身禀赋而与外界不断展开的分工合作与能量交换;换言之,具有相对优势的主导产业集群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是城市具有相对完整的生产、生活与生态格局。从产业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心城市的发展更多是依赖于产业配置多样化所产生的集聚经济效应,通过要素供给的规模经济和生产组织的范围经济来实现生产组织效率的增进,推动科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城市多维品质的提升。

 三是城市具有清晰明确的发展规划理念。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就是如何在产业经济增长与空间结构治理中取得平衡。政府和市场的作用都不容忽视,但要想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更要发挥发在城市规划、资源整合、环境优化等领域的重要作用。首先要确立城市发展的适当路径,通过产业规划、空间规划与要素供给结构优化等做法,厘清产业经济发展与空间形态演进的逻辑关系,切实做到城市业态与形态的相互促进与互补共生。

 二、产业链和生态圈 产业链是是从经济或产业布局的角度来讲的一个概念。产业链本质上描述的是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社会分工

 不同)的企业群落,是个较为宏观的概念。产业链的范围是大于供应链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石油产业的上游是勘探和开发,下游是炼制,运输,销售等等。半导体产业链的上游是多晶硅的勘探与开发,中游是集成电路晶圆厂和代工厂,下游则是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厂商。对于一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来说,只有上游厂商做好了,中下游厂商才能继续做,他体现相互连贯的一个产业过程。

 生态圈是从一个更宏大的角度来讲的一个概念。狭义的生态圈可以理解为产业链,广义的生态圈怎么理解呢?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生态?辞海解释说,生态是生物在一定环境下的生存发展状态。或这可以理解为,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群体。比如就信息通信业而言,和谐生态圈应指遵循开放、有序、合作、共赢的原则,为信息社会及数字世界的发展创造 更好的生态环境,让身处其中的各个成员共存共荣,最终实现整个链条及系统的和谐发展。

 简单的说,产业链是对企业主体间形成上下游协作配套关系的一种描述;生态圈是比产业链范围更广的一个概念,它不仅包含协作配套构成产业链的各企业主体,还包含为企业主体持续发展提供人才、科技、融资及基础设施等要素支持的整个外部环境。

新时代会展产业生态圈构建研究

 

 MOOC 学习社区生态圈的构建研究

  摘要:MOOC 的兴起,引起了高等教育的广泛关注,推动了在线教育的迅速发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习者不断的加入到 MOOC 学习当中。然而,MOOC 在提供给学习者更多学习机会的同时,其较高的辍学率也令人担忧。纵观现有的研究,大都只是从 MOOC 的某一方面来探讨 MOOC 高辍学率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而从系统的、整体的角度进行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在分析了 MOOC 学习社区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学习者角色、生态交互、系统功能的基础之上,构建了 MOOC 学习社区生态圈,并从优化生态环境、增强生态交互、严于律己三方面探讨了 MOOC 学习社区生态圈对降低 MOOC 课程学习辍学率的启示,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MOOC;虚拟学习社区;生态系统;生态圈一、问题提出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自出现以来就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一些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推出各自的MOOC 平台,越来越多的课程提供机构加入到 MOOC 阵营中来,课程数量、学习者数量都在不断增长。

 1 然而,MOOC 在提供给学习者更多学习机会的同时,其较高的辍学率也令人担忧。面对这一现状,不同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MOOC 进行探究。如学者樊文强(2012)

 2 、李锋亮(2013)

 3 等人从 MOOC 学习者的角度探讨了MOOC 高退学率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学者姜蔺等人(2013)从课程教学设计的角度探讨了导致 MOOC 高辍学率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4 而高地(2014)则从教师者的角度探讨 MOOC 高辍学率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5 因此,现有的研究大都只是从MOOC 的某一方面进行单独研究,来探讨 MOOC 高辍学率的原因及解决办法,而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 MOOC 进行整体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MOOC 学习社区,将 MOOC 学习社区看作是学习环境与学习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借鉴网络远程教育生态学和虚拟学习社区生态系统的基本思想,构建生态学视角下的 MOOC 学习社区生态圈,以期为从 MOOC 学习社区的角度出发,探讨 MOOC 课程学习高辍学率原因及MOOC 学习社区的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和系统的切入点,从而保证 MOOC 学习社区的良性发展。

 二、关键概念界定 (一)生态系统 地球上几乎没有一种生物是可以不依赖于其他生物而独立生存的,因此往往是许多生物个体共同生活在一起,构成了生物种群,占有一定空间的多个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组成了生物群落,而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的非生物环境则构成了生态系统。因此,所有生态系统都可分为非生物和生物两大部分,由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基本要素组成。

 6

 生态系统的四种基本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赖,通过复杂的营养关系结合成一个整体。这个复杂整体是一个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系统:能量在生态系统

 1 张伟,王海荣.MOOC 课程学习体验及本土化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04):3-9. 2 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03):31- 36. 3 郝丹.MOOC:颠覆与创新?——第 4 次“中国远程教育青年学者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3 (11):5-17. 4 姜蔺,韩锡斌,程建钢. MOOCs 学习者特征及学习效果分析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研究,2013(11):54- 60. 5 高地.MOOC 热的冷思考——国际上对 MOOCs 课程教学六大问题的审思[J].远程教育杂志,2014(02):3 6 宋燕子.金融生态圈构建及内外部作用机理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中由低层级到高层级逐级流动,物质通过食物链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终回到环境,信息则是环境的变化,生命通过感知环境的信息在遗传上和行动方式上改变白己以适应环境。在任何具体生命体的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总是处于不可分割的相干状态,使生态系统有序、动态、平衡的发展。

 (二)MOOC 学习社区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由加拿大学者 Dave Cormier 和 Bryan Alexander 于 2008 年首次提出,我国焦建利教授将其译为“慕课”。在MOOC 中,大规模指的是参与课程的学生人数以及课程的活动范围。

 7 开放性不仅体现在授权开放、课程结构开放、学习目标开放以及课程注册和退出自由, 8 而且还体现在信息、知 识、观点和思想的自由共享等方面;在线是指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课程学习以及知识的交互和共享。

 9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 MOOC 平台有 Coursera、Udacity、edX、FutureLearn、Open2Study 等。虚拟学习社区是网络时代教育领域产生的新生事物,而 MOOC 学习社区是伴随着 MOOC 的出现而产生的虚拟学习社区。国内外关于 MOOC 学习社区的定义及其研究相对空白,而关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定义,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指出虚拟学习社区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技术和多媒体信息展示基础的新型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支撑平台, 10 她认为虚拟学习社区是一种实现知识共 享的新型学习组织,因此 MOOC 学习社区也一定是基于学习者知识共享的实现而产生的虚拟学习社区。

 (三)MOOC 学习社区生态圈 生态学是研究系统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它的基本观点是系统、动态、平衡、和谐。

 11 当我们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来看 MOOC 时,它也处于生态系统之中。MOOC 学习社区生态圈是指利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的指导下,以培养学习者的自我调节、自我发展和自我维持能力为目的,并在 MOOC 学习社区的支持下,由 MOOC 学习主体与 MOOC 学习环境借助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物质循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的、平衡的系统。

 三、MOOC 学习社区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分析 (一)基本组成要素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MOOC 学习社区应是一个具有大规模、开放性、免费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远程学习生态系统,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通过协作、交流、共享来实现系统的信息传递、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样地,该系统包括生物部分与非生物部分,由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基本要素组成。

 1、 生物部分 MOOC 学习社区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是指该系统中具有生命的个体,分为物种、种群和群落三个层面。①物种。MOOC 学习社区生态系统的物种主要有三种:学生物种、教师物种和教学服务物种。学生物种是指 MOOC 学习社区生态系统中的 MOOC 课程学习者,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拥有不同的身份、年龄、学历,认识水平有较很大的差异,但他们因为共同的学习目标或兴趣联系在一起。教师物种是指 MOOC 课程的实施者、知识的传授者, 他们主要负责 MOOC 课程知识的讲授,问题的解答等。教学服务人员物种主要是指 MOOC

 7 Masters, K..A Brief Guide To Understanding MOOCs[J].The Internet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 2011,1(2). 8 McAuley, A., Stewart, B., Siemens, G., Cormier, D.. The MOOC Model for Digital Practice[EB/OL].http://www.elearnspace.org/Articles/ MOOC_Final.pdf, 2013-10-25. 9 董晓霞,李建伟.MOOC 的运营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34-40. 10 王陆.虚拟学习社区原理与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12. 11 姚远峰,齐礼良.生态学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7(12):9-12.

 学习社区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监控者与技术支持者,教学管理人员、学习支持服务人员、考务管理人员以及成绩管理人员者属于该物种。这三类物种通过协作、交流等方式来实现系统中的人际互动。如图 1 所示。②种群。对应用于 MOOC 学习社区的物种,MOOC 学习社区的种群有三种:学生种群、教师种群和教学服务人员种群,其中以学生种群为 主。③群落。在 MOOC 学生社区的群落是 MOOC 学习社区生态系统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该群落由学生种群、教师种群、教学服务人员种群共同构成。随着 MOOC 学习社区人数的大规模化,学习的主体也由个体物种向群落转变。

  2、 非生物部分 图 1MOOC 学习社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 MOOC 学习社区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主要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 MOOC 学习资源环境、学习支持服务环境和教学管理环境。MOOC 学习资源环境是指为满足教学需要所构建的各类学习资源的总称,如 MOOC 课程视频、参考文献。学习支持服务环境是指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的所有环境因素的总称,包括教学交互环境、网络运行环境、学习平台环境等。教学管理环境是指为教学服务人员的教学管理工作提供支撑的所有环境因素的总称,主要包括教学规范环境、教学信息发布环境、教学管理平台环境、教学评价环境等。

 (二)学习者的角色分析 1、学习者分类 根据 Phil Hil 将 MOOCs 学习者分成爽约者(No-Shows)、袖手旁观者(Observers)、临时进入者(Drop-Ins)、被动参与者(Passive Participants)、主动参与者(Active Participants)五种类型 12 、MobiMOOC 课程的协调人按照参与程度的不同将 MOOCs 学习者分成潜在学习者、较积极学习者和非常积极学习者三类、 13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学习分析小组将 MOOCs 学习者分为观众(Auditing)、完成者(Completing)、脱离式学习者(Disengaging)和取样的学习者(Sampling)四类、 14 以及一些研究者将学习者分为潜水者、适度活跃者、活跃参与者三类。

 15 笔者从学习者参与 MOOC 学习社区的程度将 MOOC 学习者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旁观者:

 这类学习者只会浏览、查看 MOOC 学习社区的贴子,几乎不参与交流与讨论。②边缘参与者:学习者会浏览、查看 MOOC 学习社区的贴子,偶尔参与社区讨论,但讨论的次数较少。

 ③积极参与者:这类学习会者积极浏览、查看 MOOC 学习社区的贴子和参与讨论,并共享学习资料;④主动参与者:积极地浏览、查看 MOOC 学习社区的贴子,并参与社区的交流与

  12 MOOC 中的 5 种学生类型[EB/OL].[2013-05-07].中国教育网络. 13 mobiMOOC.Learning actions.[EB/OL].[2011-12-16].http://mobimooc.wiki spaces.com/site/edumooc/ 14 René F. Kizilcec; Chris Piech, Emily Schneider. Deconstructing Disengagement: Analyzing Learner Subpopulations i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EB/OL]. http://www.stanford.edu/~cpiech/bio/papers/ deconstructingDisengagement.pdf,2013-04-22. 15 Koutropoulos, A., Gallagher, M., Abajian, S., de Waard, I., Hogue, R., Keskin, N., & Rodriguez, O. Emotive vocabulary in MOOCs: Context & participant retention[EB/OL].http://www.eurodl.org/?article=507,2012-05-10.

 讨论,主动发起讨论主题,参与社区的建设。⑤完全参与者:这类学习者全身心地参与到 MOOC 学习社区的学习当中,浏览、查看社区贴子,积极共享学习资源,主动发起讨论主题, 参与社区的建设,协调社区矛盾。

 2、角色定位 MOOC 学习社区生态系统中是“以 MOOC 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者在系统中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多重角色。①生产者。生产者是所有生态系统自我维持的基本生物成分,是能够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

 16 在 MOOC 学习社区中,可以是制作MOOC 课程的学校教师及其团队,也可以是 MOOC 学习者。他们主是是负责课程资源及知识的“生产”、MOOC 学习社区的建设和维护、学习共同体的组建、学习主题的发布以及学习评价的组织等。(这句有借鉴“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远程学习生态系统研究”)。②消费

 者。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是生态系统中的异养生物,需要间接或直接利用生态系统中现成的有机物为食,来获取能量。在 MOOC 学习社区生态系统中,学费者主要是 MOOC 课程的学习者,它们直接或间接的利用生产者生产的课程资源,来获取知识,但自身却不 愿意共享、上传资源,也不与其他学习者交流。③分解者。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其主要功能是把动植物地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使其回归环境,为生产者重新利用。

 17 在 MOOC 学习社区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主要指能根据所学的内容主动获取信息与资料,通过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来实现知识重构,并将新知识和信息上传到资料库中,供其他学习者获取并使用。

 18

 3、角色转化 学习者作为 MOOC 学习社区的主体和核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的角色变化可以如表 1 来展示:

 表 1 MOOC 学习社区学习者角色转化过程 参与程度越来越高 阶段 学习者类型 学习者角色 角色变化越来越灵 活 第一阶段 旁观者 消费者 第二阶段 边缘参与者 积极参与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第三阶段 主动完成者积极完成者 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

 (1)

 第一阶段 学习者参与 MOOC 学习的第一步是注册账号登陆平台,平台登录成功后,选择一门自已想学的课程进行学习。任何一门 MOOC 课程都设置了课程讨论区模块,此时,学习者进入讨论区对学习主题及学习伙伴都不了解,处于“旁观者”学习者状态。他们不与陌生人协作和交流,也不积极发言和讨论,只会查看社区内其他人交流和讨论的帖子,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完全没有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只注重自身的成长,而不关心整个学习群落的发展。此时,学习者扮演“消费者”的角色。

 (2)

 第二阶段 随者学习时间的增长,学习者对 MOOC 学习社区的归属感也逐渐增强。在学习初期,

 16 张立新...

推荐访问:

本文标题:新时代会展产业生态圈构建研究【精选推荐】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714.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新时代会展产业生态圈构建研究【精选推荐】》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