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苏武牧羊作文

作者: | 发布时间:2023-02-14 12:48:04 |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苏武牧羊作文,供大家参考。

2023年苏武牧羊作文

苏武牧羊的作文1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着,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着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着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才是历史的永恒;铭记,才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苏武牧羊的作文扩展阅读


苏武牧羊的作文(扩展1)

——苏武牧羊的故事作文

苏武牧羊的故事作文1

  一双柔白的素手,蒙上一些哀愁的素颜,轻轻拾起一支钥匙,将柜子打开。鲤鱼从池里忽地跃起,却跳不出寒冷的池,她却早已放弃受宠后的荣华富贵,将匣子里最朴素的一支玉簪拿起。正要插在发上“啪”,簪断了。她稍叹了一回,回头才要取匣子里与自己不相衬的金步摇,松赞干布求妻之事随着钥匙打开匣子的“卡”声,在那慵懒沉闷的宫里,如春雷突响般,轰的炸醒了潜寐于失落的每个宫人。经过一番挣扎,鲤鱼跳出了池子,但,过不了多久,便断气了。

  十七年,十七年了,吾国安否?荒野上,是谁?把杂草混着羊毡吞下?是谁?吞下了耻辱,为了伟大的祖国?唤起史书里最寒荒的一页,只可得见一个健伟的灵魂,持着秃鞭,踏着破草履牧羊。他,被敌国囚禁在高气压的漩涡。终于,终于呀!……那大雁,飞过了羊的头顶,翔于蓝穹,替他开了门,浩浩荡荡的欢迎着他。啊!我的汉呀!果真不负吾苦心!他想哭,沸腾的汉族血在血管里喧嚣,十七年来,他第一次有了心跳,但他使男儿泪退了五十里,因为,他是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钥匙,又再度打开偌大的城门,听到的,只是沉重。她抬起头,像渐行渐远的祖国微笑,一如进宫那年的媚惑。“再见了。”她喃喃的说。这是选择,她的选择!她把自己当成了钥匙,不把皇帝的怜惜看在眼里的,一把开启两国邦交的钥匙!那苏武,不也如此?尽管想念旧土,但她不愿把自己变成是一个苦候天子打开的、供人赏玩的盒子。

  钥匙,打开了城门,把苏武迎了进去。几百年后,钥匙又打开了城门,把昭君和琵琶,送了出去。他们,一支是打开通路的钥匙;一支,是打开文化交流的钥匙。送他们、接他们的,是城门的钥匙……。


苏武牧羊的作文(扩展2)

——苏武牧羊教案

苏武牧羊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恭恭敬敬、旌节、气节、置之度外、屈指可数”等词语。

  2、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3、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旌节”所表达的含义。

  4、感受与学习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学生准备:

  熟读课文,查找苏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认识苏武 板书: 苏武

  2、简介:苏武和西汉的历史背景,及两国的关系。

  3、板书:牧羊 理解:牧 课题补充完整

  4、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中有几次写到旌节?

  苏武又是怎样对待这支旌节的?

  2、交流板书

  (1)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理解:旌节 板书

  板书:接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郑重其事的态度。

  (2)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板书:握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

  (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板书:举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内心极其愤慨的语气。

  过渡:看来,这两次斗争无论匈奴王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在这种情况下,他又生出了一计。那便是——苏武牧羊,那他牧的是什么羊呢?

  三、 学习第三、第四重点节

  (1)轻声自由读读第4小节,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2)学生交流。

  (3)小结:你看,这真是一个毒计,匈奴王真是阴险狡诈呀!但苏武又是怎样面对的呢?

  (4)学生默读第五节,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5)逐句出示,加以理解。

  A、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惟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内心是孤独的,生活是寂寞的,但是在精神上有追求,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B、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师生对读,(感受到后面的话是把前面的折磨写具体了)

  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苏武在想尽办法克服种种困难)

  板书:饿 渴 冷

  出示图片,想象苏武还会面临哪些困难?

  C、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理解:置之度外

  (要学生感悟到苏武不是为自己活,而是在为国家而活。)

  D、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抓关键词:经常(换词)——常常,时常,

  南飞的大雁:汉朝在南方,南方代表祖国,多想成为一只自由的大雁,早日回到祖国。

  屈指计算日子:再次体会归心似箭。

  盼望:望眼欲穿,归国心切

  小结:苏武就是这样一个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让我们充满深情地读读这一节。

  四、学习第六节

  过渡:茫茫荒漠,野草丛生,人烟绝迹,苏武时时刻刻紧紧握着这支和他患难与共的旌节。多少年等待,多少年期盼,整整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在异乡历尽了千心万苦,受尽了非人的折磨,经过汉朝的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

  1、抓住40岁,已满头白发

  2、出示句子,改成肯定句,

  再改成反问句

  五、总结课文

  1、过渡:学到这,你觉得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在敌人面前不屈不饶,,坚持正义,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他不愧为*历史上的一位爱国志士。

  2、评价:后人是这样评价他的。牧羊十九年,留胡节不褥。任海枯石烂,心如铁石坚。

  3、激发兴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苏武那样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人,我们不仅要敬佩他们,而且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忠诚祖国,报效祖国,有兴趣的同学可去图书馆或上网搜索有关内容,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板书设计:

  33、苏武牧羊

  接 恭恭敬敬

  握 抽刀自尽

  举 旌节 痛斥卫律 坚贞不屈

  持 忍受折磨

  揣 含着热泪

  教学效果反馈:

  由于这篇课文所描写的故事,距今遥远,学生不易理解苏武的所作所为,更不易被苏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所感染。所以课的一开始我对学生进行了故事背景的介绍和对苏武的简介。

  阅读理解向来是学生的.弱项,尤其是重点词句的理解,而这也正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花了较多的时间加以指导。本文是以“旌节”为主线,从苏武是怎样对待旌节的内容中能体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所以,首先我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读中自悟,最大限度地给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的时间。接着,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及时引导学生关注能够表现人物品质的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人物的动作、语言、)来评析人物。在理解时,我运用了或联系具体的语境,或设身处地想一想,或演一演等,最后通过有感情地读一读,让学生体会到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不畏强敌,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格,以培养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来体会人物思想品格的能力。


苏武牧羊的作文(扩展3)

——苏武牧羊小学作文

苏武牧羊小学作文1

  公元前一百年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汉武帝上早朝,说:“为了表示感谢,让苏武出使匈奴,以示我大汉的友好,爱卿们看如何呀?”“没有人提出异议,那这事就定了。”苏武带着两个随从就出发了。他们经过了森林、沙漠、河流终于来到了匈奴,可是后来,随从中有一个人连累了苏武,苏武就被扣在了匈奴。

  有一天卫津来劝苏武投降,苏不屈不挠坚持不投降:“你投不投降?”“不!”卫津当面把另一个随从杀了“你真的不投降么?”“不!”卫津被它的的坚贞不屈的精神所折服,想把这样的人才归顺自己,所以并没有杀他,让他在北海边放羊。北海边十分寒冷,环境十分恶劣,他时常吃不饱,有时甚至掏耗子洞,吃里面一些老鼠过冬的粮食。渴的时候抓一把雪喝,饿的时候吃皮带吞毛毡,即便这样也不会屈服于匈奴,他的心里始终想着汉朝。时间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经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旄上的毛都掉光了,他还未能回到汉朝。

  终于有一天匈奴被苏武的精神和民族的气节打动了,放他回到了中原。老百姓都敬佩不已,所有的人都讲述他的事迹,连皇上也感动了。

  苏武的故事流传至今,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苏武牧羊的作文(扩展4)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3篇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本课的8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给课文加小标题。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教学准备

  歌曲伴奏带、录音机,投影仪,学生搜集的材料,挂图,视频材料(《汉武大帝》中李陵去北海劝解苏武段)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板书课题:苏武牧羊)

  二、预习检查,初读课文

  1.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基础上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

  (1)字

  ①会认的字:匈、(单)、郎、刑、玷、污、窖、毡、羔、昭

  ②会写的字:匈、奴、臣、郎、污、羔、忠、贞

  要求:读准字音;会写的字,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下下紧凑,下面稍大;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右的宽窄。

  (2)词

  匈奴单于旌节旷无人烟

  2.想想课文主要说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苏武是怎样的一个人?把描写苏武言行的句子找出来细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体会苏武的品格。

  2.结合自己找出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的理解。(把找出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师适时指导点拨)重点句子、词语的指导:

  (1)“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

  (在言语上感悟苏武维护民族尊严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2)渴了,就用手接着从门缝里飘落进来的雪花止渴,饿了,就撕下身上的羊皮毡片充饥。

  (在行动上感悟苏武为守节而表现的贫贱不能移的民族气节和坚强的意志)

  (3)苏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朝的使臣,念念不忘没有完成的使命,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带着旌节返回到故乡。

  (在情感上感悟苏武热爱自己的国家,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和职责)

  3.拟小标题,理清脉络

  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下面请同学们给文章的情节添加小标题,以此把握文章的脉络。

  (1)学生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

  (2)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参考小标题:

  1.互派使者,释放使臣。2.出使匈奴,祸及汉使。

  3.含雪吞毡,矢志不渝。4.北海牧羊,忠贞如一。

  5.汉匈和好,请还苏武。6.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让学生讲《苏武牧羊》的故事。让学生思考苏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苏武牧羊》。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讲的是汉朝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作者是怎样写这个人物的呢?

  (以顺叙为主,按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二、明确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2.体会苏武身上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三、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对单于劝降和北海牧羊的生活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这两部分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而苏武始终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学生仔细研读单于劝降苏武这部分内容。

  (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学生分别总结苏武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总结)

  四、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2.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

  3.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3.学生讨论、分析、总结。

  (1)张胜投降。

  (2)苏武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以国家的利益为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4.教师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忠贞不二。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魅力!

  5.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苏武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五、课后作业(任选一项)

  1.搜集一些外交官(古今中外皆可)的资料,为他们写一篇小传,要求兼顾历史真实性和文学性,可适当运用《苏武牧羊》里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字数在600字以上。

  2.“假如我是苏武”

  假如你是苏武,作为汉使出使匈奴,匈奴有骄横的单于,你的一个部下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会怎么做?你会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外交局面?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熟读课文,学会抓住重要线索复述故事;

  3、理清苏武出使匈奴遭遇的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重点解读“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感染,内化语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乐于将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思路:

  前二十分钟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兴趣,熟读课文;

  2、学生质疑,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1、自我介绍,一两句话,既简洁,又能引发学生对你的好感。

  2、导入: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历史上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爱国英雄,你幅图画的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板书课题。这个故事广为传诵,人们根据它创作了戏剧、歌曲、古典乐曲等艺术作品,为什么苏武牧羊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读课文,走进故事。

  3、学生自读课文。分两步走;

  1)读第一遍,练习将课文读通顺,做到响亮正确流利。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鲈乡小学的的同学读书的习惯真好。课文哪几节具体写了苏武牧羊的?还有几节分别写了什么?再读课文。

  3)议论以下课文还写了写什么?出使、*、拒降、牧羊、回国。

  4)分节读课文,随机指导。

  4、简单介绍西汉与匈奴的情况(有地图最好,历史书上肯定有)及苏武出使的意义,读好第一小节;介绍旌节(字形范写,介绍含义)

  四十分钟。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概括)重点词语,理清线索复述故事内容,发展能力;

  2、重点解读“苏武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苏武的爱国精神与力量,受到感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展语言。

  教学过程:

  一、学习抓住词语复述课文内容。

  1、出示两组词语(组):

  突然 翻脸 宁死不* 抽刀自尽

  派人 翻脸 怒目圆睁 痛骂叛逆

  读词

  提示:有的词是老师根据课文概括出来的。

  每组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读课文2、3节,练习运用这些词组简要复述故事部分

  几个学生复述后,教师鼓励并指导读。

  提示方法:读故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找出重点词语(或者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几个重要词语),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将故事复述清楚。

  2、生练习抓重点词语,复述苏武牧羊的内容。

  1)学生读课文,摘抄词语(提示格式),告诉学生苏武的表现的词语可以不止两个,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学生讨论确定重点词语,表扬优点。

  参考:又生一计 心坚如铁 毫不动摇 忍受折磨

  生死置之度外 盼望回国

  3)学生再读课文,练习复述。

  4)交流复述,评价鼓励为主。(学生讲到“心生一计”要学生将“计”讲明等,注意连贯,但不能简单读书)

  二、重点读懂“苏武牧羊”,受到感染,发展语言。

  1、教师导语引入:匈奴王十分狡猾,先说苏武参与内乱威逼苏武,不成;后用劝降利诱苏武依然不成;最后又生毒计……(激情一点)

  2、你知道荒漠是怎样的?学生想象说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教师介绍文中“荒漠”的情况,突出该处气候恶劣,人很难在那里生存……那么苏武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

  3、出示第五小节。

  4、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一句一句认真读,体会,想想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读,教师巡导)

  5、交流:

  苏武以旌节为伴,(两处),体会到什么?

  句子:苏武顽强地忍受……取暖

  幻灯突出来(换色)

  感情朗读

  想象他还遭遇了哪些折磨?

  联系“旌节”,练习朗读。

  最后一句:出示插图,观察大雁,理解对*人的文化意义。

  理解苏武的内心;联系“毒计”体会苏武的痛苦与顽强。

  朗读句子

  整体朗读第五节。

  三、(机动)情景练笔

  1、过渡:教师朗读最后一节。

  2、穿插一副回国的插图,看图观察。

  3、苏武的内心在说些什么?如果你是迎接队伍中的一个,你会在心里说些什么?选择一个写几句话。

  4、交流。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首歌词,由蒋荫棠创作。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武身体和心理上所收到的苦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播放歌曲《苏武牧羊》,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你对苏武的了解。(苏武,字子卿,西汉杜陵人。汉天汉元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没有成功,又把他迁到北海边牧羊。苏武19年不肯屈服。汉始元六年才被遣回朝。)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旄”、“茄”的读音要读准。“匈”字的.写法不要丢掉一竖。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理清文章的思路。

  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

  从结构上讲,本课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

  (2)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

  四、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读文,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哪些内容让你崇敬?边读边做批注。

  2、汇报交流。

  3、读第一小节。

  (1)、理解“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毡”指的是什么?

  (2)、找到一处对比。“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3)、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临其境”为基础,首先使学生感觉到苏武经受的折磨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再了解此时苏武的坚定态度,学生才能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4)、想象一下,苏武还会遭受哪些折磨?

  4、读第二小节。

  (1)、理解“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是什么修辞方法?(对比)

  (2)、“匈奴”是什么意思?

  (3)、产生对苏武的敬意。有感情地读,感受苏武所遭受的心里的折磨。

  5、讨论: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小练笔:

  根据所了解的资料,写一写苏武的故事,想象一下他回来时的情景。


苏武牧羊的作文(扩展5)

——苏武作文3篇

苏武作文1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袭,也将其扔进云霄深处;挥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也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生系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生*,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乱;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面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做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者。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故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起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传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面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憾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苏武作文2

  风雪中,我看见你的牛羊瑟瑟发抖。

  薄雾里,你瘦弱的身躯,早已没有了往日的风采。

  你,还好吗?这么多年,你受的委屈,我都看在眼里。“生是大*,死是大汉鬼”,你不为权钱所动,从容赴死,身陷大漠,一去十九载!人生,能有多少个十九载?何况,你身单影只,陪伴你的,只有你的羊群,只有你的不离不弃的旄节啊!

  伴长风而起,随寒霜而眠。饥寒交迫中,你吞咽草皮,以此来维持自己的生命,铮铮傲骨,震撼了单于,羞煞了那些随你而去却投降匈奴的碌碌小人。

  单于想重用你,怎奈你婉言谢绝,至死不渝,忠于大汉。于是,你被放逐到北海。单于愚蠢地以为,时间会击碎你的信念,北海的风雪尘沙会磨去你的棱角。可是,这一切都是徒劳。你的忠诚,昭日月,垂千古,风吹不摇,地崩不裂。

  当年,你英姿勃发,带领军队,手持节,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戈壁。如今,你后悔了吗?面对大漠,你的内心是不是荒草萋萋?面对一群难懂你心的羊羔,你是否觉得心痛?十九年的风霜,十九年的雨雪,你竟坚持了下来。无数个日夜里,我都在想,这样的坚守,你究竟为了什么?

  或许,你投降了,就不必再受这孤独之苦,就可以再像当年那样意气风发。其实,我都知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便是你坚守的动力源泉,你如高山雪莲那般,执著而圣洁地守望你的大汉,你的君王。

  北海的天空,因你而湛蓝。小白羊温顺地依偎着你,偶尔嬉戏奔跑,看似安详*静,背后的凄楚,只有你自己懂得。朔风凛冽,一间漏风的草屋,一盏在寒风中摇曳的灯火,还有那湾斜挂胡杨之巅的冷月,与你作伴,抚慰你的孤独和寂寞。

  有这些朋友,夫复何求!

  此时,迎春的风已吹至南国,你那里,冰雪融化了吗?

苏武作文3

  我读过许多故事,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苏武牧羊》的故事。当我读完《苏武牧羊》后,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使我的心久久不能*静下来,回味无穷。

  汉武帝年间,苏武出使匈奴,却因为贵族的内乱受到牵连而不幸被扣留。匈奴要苏武背叛汉朝,苏武不同意,匈奴就把他关押起来,要迫使苏武投降。起先匈奴把他关在地窖里。当时正是严冬,苏武渴了只能吃雪,饿了只能吃随身的皮带、皮衣。几天下来,匈奴见苏武不投降,就叫他到贝加尔湖畔牧羊,对他说只有公羊下了羊羔才能回去。苏武虽然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他还是决定去牧羊,也不愿意投降。他在贝加尔湖畔牧了十九年的羊。当汉朝的使节来接他时,他已经白发苍苍,但是手里还是握着十九年前的节杖。

  如果我是苏武,一定坚持不了十九年,甚至连十九天都坚持不下去。因为我没有他那样顽强的意志力,也没有他那样坚定的信念。他真是太不容易了。他既不愿背叛汉朝,又不能自寻了断。因为他知道他代表的是汉朝,作为大使要具有一个大国使节的.气度,为祖国保持尊严。在牧羊时,匈奴不给他粮食,他就啃草根、食野鼠充饥。生活虽然艰苦,但是他还是不屈不挠,始终持着使节,盼望着回归祖国。他宁愿牧十九年的羊也不肯投降。这种坚贞不屈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让人感动。而他的爱国精神更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孙中山说过:“为国家效死,重于泰山。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生死之间,在乎自择!”一个就应该这样不违反真理,要忠诚与自己,忠诚与国家,就像苏武,像那些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的人致敬吧!


苏武牧羊的作文(扩展6)

——《苏武庙》诗词3篇

《苏武庙》诗词1

  作者: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解】:

  1、云边句: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武已死。后汉使至,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

  汉帝射雁,于雁足得苏武书,言其在某泽中,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

  雁断:指苏武去国久。胡天:指匈奴。

  2、陇上句:指苏武回国后,羊仍回原处。陇:通“垄”,高地。

  3、冠:古男子二十岁加冠典。

  4、茂陵:意谓苏武回国时,武帝既死,也得不到他封侯之赏。

  【韵译】: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

  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

  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

  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

  空对秋水哭吊*,哀叹逝去华年。

  【评析】:

  这一首凭吊古人的诗。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晚

  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祖国的时代的需

  要。温庭筠这首诗正是塑造了一位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形象。颈联的对仗颇为工巧,

  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灵活而不呆板,生动而不拘泥。

《苏武庙》诗词2

  作者: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解】:

  1、云边句: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武已死。后汉使至,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

  汉帝射雁,于雁足得苏武书,言其在某泽中,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

  雁断:指苏武去国久。胡天:指匈奴。

  2、陇上句:指苏武回国后,羊仍回原处。陇:通“垄”,高地。

  3、冠:古男子二十岁加冠典。

  4、茂陵:意谓苏武回国时,武帝既死,也得不到他封侯之赏。

  【韵译】: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

  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

  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

  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

  空对秋水哭吊*,哀叹逝去华年。

  【评析】:

  这一首凭吊古人的诗。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晚

  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祖国的时代的需

  要。温庭筠这首诗正是塑造了一位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形象。颈联的对仗颇为工巧,

  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灵活而不呆板,生动而不拘泥。


苏武牧羊的作文(扩展7)

——《苏武传》教学设计3篇

《苏武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

  2、预习课文,大致疏通文意

  二、课堂教学:

  1、学生简介背景:教师掌握: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3、生读课文,标注重点实词虚词。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自己不懂的内容。

  5、合作讨论班固是怎样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的?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6、以班级为单位,交流补充。

  三、布置作业:

  赏析《苏武传》中的人物形象。

《苏武传》教学设计2

  1、知识与技能

  《汉书》里“苏武牧羊”的故事令古今各代的*人感动,苏武不屈的英雄形象也起着对后来很多封建王朝对待“北狄”蛮族的垂范作用——对单于和酋长们“以礼谕之”“以节斥之”,这样的大汉使者们虽然不一定能够完成外交使命,但至少可以达到“立言”的效果。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班固及《汉书》。

  2、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3、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3、把握文章的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教学难点]

  评价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分析探究。

  [教具准备]

  PPT课件。

  PPT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2、走近作者

  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史书有《汉书》(《前汉书》);辞赋有《两都赋》;诗有《咏史诗》。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内容: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3、《汉书》的价值

  史学价值: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出对人民的同情。

  文学价值: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

  4、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

  汉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文帝、景帝时代,汉一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一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一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正音辨形

  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四、翻译检测

  信义安所见乎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羝乳乃得归

  见犯乃死,重负国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空以身膏草野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五、疏通全文字句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第二课时

  一、理清文章思路

  1、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后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8段):重点记叙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抑制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

  具体描写到的匈奴招降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第二次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斗争。

  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所表达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第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实叙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的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的时光都在前列中渡过,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持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2、本文写了苏武出使匈奴的哪几件事?详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共写了匈奴出使匈奴的10件事情,详解了第3到第8这几件事情。

  (1)出使匈奴,以求通好(2)缑王谋反,殃及汉使

  (3)张胜语武,恐负国,欲自杀(4)卫律审武,引刀自刺

  (5)卫律劝降,威逼利诱,宁死不屈(6)幽禁窖中,饮雪吞毡

  (7)牧羊北海,持节不渝(8)李陵劝降,忠心表白

  (9)汉匈和亲,请还汉使(10)历尽艰难,白发归汉

  二、研习第1段

  本段主要介绍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出使的任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这样的背景暗示了什么?

  明确: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三、研习2~8段

  这一部分重点记述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1、匈奴派卫律和李陵招降苏武,招降情形和说辞有何不同?可见他们是怎样的人?

  明确:卫律威逼利诱,软硬兼施(逼降、诱降),如:“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而李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降),先告知家人的不幸遭遇,再以切身体会诉说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安危不可知”。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区别,是因为卫律气焰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而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2、对于卫律和李陵的招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上为什么有不同?有何不同?

  (1)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更重要的是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主动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他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虽然也已投降,但是对汉朝还有感情,还有羞耻之心,苏武和他是亦敌亦友的关系。

  (2)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先自陈心志,晓以大义,后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小结: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3、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

  明确:(1)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总之,在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情况下企图以贫贱移其志(迫降)。

  4、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1)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所以要自杀避祸、避辱。在被卫律审讯时,他大义凛然,“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刀自刺,以死明志、为国雪耻。

  (2)匈奴在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的情况下,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求死而变成了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为尊严而生,为荣誉而生,为使命而生。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四、研习9~10段

  这一部分重点记述汉匈和亲,苏武白发归汉。

  1、苏武“留匈奴凡十九岁”,靠的是什么?

  明确:靠的是忠诚、信念与意志,靠的是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2、课文最后一句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1)叹惋、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2)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荣归故里。

  五、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

  1、文章如何从语言、行动、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明确:出场人物的语言基本上做到了毕肖其人,而且随着环境、情势的不同,人物的口气也在发生变化,这特别表现在两次劝降的描写上。面对自己所憎恨的卫律的无耻劝降,苏武的回答义正词严,语气极为激昂,骂得可谓是酣畅淋漓!而面对老友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却变得诚恳委婉,柔中有刚,简短的言辞包含着不容置疑的决心,致使李陵因自愧而泣下沾襟。这两段截然不同的回答,完全符合苏武和卫律、李陵二人的关系。同是劝降,卫律的语言粗俗而直露,李陵的劝降却是推心置腹,设身处地,娓娓动听。李陵劝降时层层进逼,从声名存没、家庭安危、人生苦乐到皇帝恩宠,一一加以否定,极具说服力,恰与卫律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者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2、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3、文章如何从环境烘托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这些典型环境中,社会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而自然环境,充满着悲剧色彩,把苏武推到了极其恶劣的境地,在困苦中更显其坚强的性格和气节。

  六、总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班固的史笔,虽被范晔称之为“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得体,使读之者亹亹(形容勤勉不倦)而不厌(《后汉书班固传》),但其大部分篇章,与司马迁充满激情的叙写比较起来,总显得有点“质木无文”,《苏武传》则较好地克服了文学性不强的弱点,成功地塑造了苏武这位忠君爱国之士的高大形象,而且也影响了其他文学形式,如戏剧、诗歌。《苏武传》的苏李诀别、鸿雁传书等情节,早已成为典故,被后来的文学作品反复引用,其影响之大、之广,在《汉书》中首屈一指。

推荐访问:作文 牧羊 苏武 苏武牧羊作文 苏武牧羊的作文1 苏武牧羊的作文素材 苏武牧羊的作文800字 苏武牧羊的作文题目

本文标题:2023年苏武牧羊作文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84373.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2023年苏武牧羊作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