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高二选修蜀相教学设计3篇【优秀范文】

作者: | 发布时间:2023-03-06 15:30:10 | 浏览次数:

(高二选修)蜀相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3、学习这首诗借古抒怀的手法。  4、体悟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初步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高二选修蜀相教学设计3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高二选修蜀相教学设计3篇【优秀范文】

(高二选修)蜀相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3、学习这首诗借古抒怀的手法。

  4、体悟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学习这首诗借古抒怀的手法。

  3、体悟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学习这首诗借古抒怀的手法。

  2、体悟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

  一、导入:

  由《登高》入题。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生于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经磨难。他的诗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更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三、诵读诗歌:

  1、学生自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

  2、指定学生诵读诗歌,教师点评:

  3、诵读技法指导:

  七言律诗的节拍有两种划分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这样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4、学生齐读:

  四、诗意讲解:

  五、诗歌赏析:

  1、刚刚我们明确了七言律诗朗读的节奏,那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感伤的、叹惋的。

  2、诗歌中最能表现诗人感伤的、叹惋的感情的诗句有哪些?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诗主要是写谁?写到他

  哪些事情?

  诸葛亮。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由此可看出诸葛亮这一人物在诗人杜甫眼中是怎样的形象?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对国家的赤胆忠心。

  5、那么这两句诗中包含诗人对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情感呢?

  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6、诸葛亮虽然有雄才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那么这一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呢?

  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7、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

  壮志未酬而含恨终生的英雄。

  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失败的英雄人物对他们壮志未酬的深

  深遗憾和共鸣。

  8、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

  杜甫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忧国忧民的诗人。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所以这句诗,寄托了诗人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杜甫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9、诗人对诸葛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在前面有没有表现出来?

  首联中就有。

  “丞相”: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能否改为“*”?为什么?蜀国的丞相,这个人当然就是诸葛亮。诗题作《蜀相》而不说“*”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

  “寻”:特意去找,“寻访”*,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

  慕、缅怀、追思之情。

  “柏森森”:松柏这一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常常作为坚贞品质的象征,作为

  生命长青的象征。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

  敬、缅怀之情。

  10、颔联是写祠堂周围的景物。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是这两句的关键字。

  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六、背诵默写诗歌:

  王斌

(高二选修)蜀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

  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诵读感知

  觅得诗趣

  【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讲述】这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

  今天我们通过他的两首诗作《登高》和《蜀相》,一起走近杜甫,去领略一位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去体会一位天才诗人的艺术天赋。

  【板书】蜀相登高

  【投影】简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

  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唐]元稹

  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

  ——[宋]秦观

  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下面请大家一起诵读两首诗,要求:先读《蜀相》,后读《登高》。

  教师做朗读指导。指名读,范读。

  若干学生逐一背诵一句自己喜爱的杜甫的诗,要求不能重复。

  诵读一

  学生按要求诵读两首诗。通过诵读,熟悉作品,从不同角度体会诗中的意境。

  利用媒体营造氛围,通过对熟悉的杜甫诗作的背诵,意在唤起学生的回忆,引逗起学生欣赏的兴趣。

  诵读是欣赏诗歌的出发点,引导、启发学生多读,读懂内容,读出感情,读出形象。

  蜀相

  登高

  创作时间

  760年

  767年

  季节

  春天

  秋天

  抒情特点

  借古人抒怀抱

  (咏史诗)

  借登台遣郁闷

  (咏怀诗)

  情景关系

  乐景写哀

  景中含情

  感情基调

  感伤、叹惋

  孤愁、悲苦

  参照比较

  探得诗心

  1、感性的比较

  【讨论】读了两首诗以后你更喜欢哪一首?说说理由。

  2、理性的比较

  【投影】两首诗对比表格

  【讨论】

  1、说出两首作品写作的时间和作品反映的季节。

  2、研讨两首诗不同的抒情方式。

  明确:咏怀多因景生情、抚迹寄慨,所抒多为今昔感衰、人事沧桑之感;咏史多因声兴感、抚事寄慨,所寓多为对历史人物的见解态度或历史鉴戒。

  3、指出写景句,讨论诗句中情与景的关系。

  体会“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的感觉:凄凉萧条。

  抓住“自”和“空”,体会于春色好音中隐含的寂寞苍凉之情。

  4、比较两首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明确:感伤叹惋/孤愁悲苦

  指名回答。实话实说。

  学生相互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填写表格。

  诵读二

  学生反复推敲两首诗中的写景句子:

  《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体会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的特色。

  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不断提升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景与情是抒情诗的关键,对此作重点突破,处理好点面关系。

  涵咏字句

  品出诗味

  在领会了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后,以这样的感情进行集体诵读。

  【讨论】

  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哪两个词,最能体现诗意?

  寻:事实上,诗人难觅真正的蜀相,诗中的“自”“空”和末一句可以说明;

  悲: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

  2、结合杜甫生*,理解寻与悲的关系。

  【板书】

  《蜀相》《登高》

  沉郁顿挫

  寻悲

  因“寻”生悲,悲由“寻”来

  【总结】

  从两首诗看杜甫的人生悲剧,理解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诵读三

  学生回答,抓住关键词语“寻”、“悲”,作适当讨论。

  选择一个字来理解全诗,一方面是为了让分析能落到实处,避免架空。另一方面旨在传达出古典诗歌凝练传神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字句,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

  迁移训练

  总结评价

  1、迁移训练:拟写对联。

  教师出上联:寻蜀相英雄无觅几多愁

  集体诵读两首诗

  2、布置作业

  【投影】杜甫肖像

  【总结】请大家再注目这位伟大的诗人,他有热烈的感情,但不是屈原式的殉情主义者;他有自己的理想,但又不是李白式的幻想主义者。因此他无论遭受多大的困难,承受多大的委屈,他都能够坚韧自持,而不会步屈子后尘,痛苦绝望,投江自杀;也不像李白一样,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诗人是这样走完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录相】

  在一段杜甫生*纪录片中结束。

  学生相互讨论,尝试拟写,然后请一二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

  参考:登高台孤客空叹万里悲

  诵读四

  【作业】

  请将两首诗中写景的两联(《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分别改写为400字左右的写景散文。

  联语是提炼思想,概括内容十分有效的语言训练形式。有些迁移训练可以放在课外。

  再次回溯杜甫生*,对他作多层次的比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板书设计

  《蜀相》《登高》

  沉郁顿挫

  寻悲

  诵读感知,觅得诗趣

  参照比较,探得诗心

  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高二选修)蜀相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诵读诗歌,掌握诵读技巧 。

  2、理解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3、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掌握高考中诗歌鉴赏试题中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杜甫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2、通过阅读*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3、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诗歌是通过意象的组合表达感情,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与诗人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初步掌握高考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方法】

  采用“三环一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点拨式教学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3、点拨法。教师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字词和语句及鉴赏方法。

  【教具准备】

  与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设备;范读录音;搜集杜甫写这首诗的有关背景材料和诸葛亮出师的有关背景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棵

  (一) 欣赏对联 设置情景

  多媒体出示对联:(第一副)“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第二副)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让学生猜猜这两副这两幅对联写的是谁?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无家别”指杜甫代表作《三别》中的《无家别》。“广厦万千”取自其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一句。“潼关”指杜甫代表作《三吏》中的《潼关吏》。“朱门酒肉”引自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尊教受”是说值得尊敬和受人敬仰,堪为后代教育学子的典范。“荷褒荣”是说拥有莫大荣耀,受世人赞美。芳流百世整体是赞扬诸葛亮的一对联,说诸葛亮一生事迹功勋,给予其很高评价。

  教师语: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想为祖国和人民效力,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当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诸葛亮的祠堂前,会有怎样的感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蜀相》感受这位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二)、了解诗人 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多媒体出示问题)

  问题1: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学生答案示例: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问题2、填空(指名学生完成,其他学生补充、纠正)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4)杜甫是*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5)代表诗歌( “三吏”)(“三别”)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为主)

  问题3、介绍本诗写作背景:(指名学生介绍、补充)

  部分学生答案示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鉴赏诗歌

  (一)诵读感悟,觅得诗心

  (1)指名学生诵读。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学生回答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伤感、叹惋。所以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3)听录音读

  (4)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味、感情

  (5)学生展示并有感情背诵

  (6)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答案示例:“寻”,因为全诗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泪”,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二)、思考交流,感悟诗情

  (1)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多媒体出示首联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2)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1、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映阶—映照着台阶 自----独自。空---白白地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问题2、颔联选了哪些意象组成什么意境?作者通过春景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吗?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答案示例: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清新明丽的春景图。作者表达的不是喜悦之情,而是凄凉孤独之情。有“自”和“空”可知这里来这里人很少,而且诸葛武侯成为当年的丰功伟绩已成为过去。

  问题3、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明确:自,空)(指名学生回答)

  问题4、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学生讨论回答)

  答案示例:“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①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手法:景语含情,情景交融

  (3)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

  问题1、解释重点词语意思:(指名学生完成)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问题2、从中看出诗人敬仰诸葛武侯的原因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补充、教师小结) 雄才大略、生*业绩和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诗人之所以敬仰的缘由。

  (4)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

  问题1、“出师”指什么事?(指名学生回答、补充)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问题2:“出师未捷”和“泪满襟”包含了诗人的那些感情?(指名学生回答、补充)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哀伤、叹惋之情。

  问题3、“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包括诗人吗?(指名学生回答、补充)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三)、梳理探究,领会写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问题一:本首诗有哪些表达技巧你认为用得好?为什么?

  问题二:你认为本首诗中作者表达了那些感情?

  教师小结:主要艺术技巧:寓情于景 借古抒怀

  作者的感情: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此诗很伤感,却自有一种伤感的美。

  (四)、拓展训练 学以致用

  (一)课堂检测(多媒体出示问题,指名回答完成)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二)、拓展训练:考试中诗歌鉴赏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1、(多媒体出示)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跟踪练习1:本诗的前两联如果考炼字,如何提问?(学生相互提问)教师点拨答题方法(多媒体出示)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跟踪练习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学生讨论,按老师点拨的方法作答)

  答案示例: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三、课堂小结 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

  1、背诵并默写此诗。(必做)

  2、学习了此诗,你内心涌动着很多话想对杜甫说,请你以“杜甫,我想对您说 ”为句式穿越时空隧道,发一条信息给他吧。(选做)

  3、用散文化的语言扩写诗歌。(选做)


(高二选修)蜀相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高二选修)蜀相教学设计3篇(扩展1)

——《蜀相》教学设计5篇

《蜀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诵读诗歌,掌握诵读技巧。

  2、理解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3、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掌握高考中诗歌鉴赏试题中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杜甫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2、通过阅读*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3、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诗歌是通过意象的组合表达感情,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与诗人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初步掌握高考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方法】

  采用“三环一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点拨式教学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3、点拨法。教师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字词和语句及鉴赏方法。

  【教具准备】

  与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设备;范读录音;搜集杜甫写这首诗的有关背景材料和诸葛亮出师的有关背景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棵

  (一)欣赏对联设置情景

  多媒体出示对联:(第一副)“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第二副)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让学生猜猜这两副这两幅对联写的是谁?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无家别”指杜甫代表作《三别》中的《无家别》。“广厦万千”取自其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一句。“潼关”指杜甫代表作《三吏》中的《潼关吏》。“朱门酒肉”引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尊教受”是说值得尊敬和受人敬仰,堪为后代教育学子的典范。“荷褒荣”是说拥有莫大荣耀,受世人赞美。芳流百世整体是赞扬诸葛亮的一对联,说诸葛亮一生事迹功勋,给予其很高评价。

  教师语: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想为祖国和人民效力,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当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诸葛亮的祠堂前,会有怎样的感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蜀相》感受这位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二)、了解诗人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多媒体出示问题)

  问题1: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学生答案示例: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问题2、填空(指名学生完成,其他学生补充、纠正)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4)杜甫是*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5)代表诗歌(“三吏”)(“三别”)

  (6)诗作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问题3、介绍本诗写作背景:(指名学生介绍、补充)

  部分学生答案示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鉴赏诗歌

  (一)诵读感悟,觅得诗心

  (1)指名学生诵读。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学生回答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伤感、叹惋。所以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3)听录音读

  (4)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味、感情

  (5)学生展示并有感情背诵

  (6)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答案示例:“寻”,因为全诗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泪”,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二)、思考交流,感悟诗情

  (1)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多媒体出示首联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2)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1、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映阶—映照着台阶自————独自。空———白白地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问题2、颔联选了哪些意象组成什么意境?作者通过春景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吗?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答案示例: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清新明丽的春景图。作者表达的不是喜悦之情,而是凄凉孤独之情。有“自”和“空”可知这里来这里人很少,而且诸葛武侯成为当年的丰功伟绩已成为过去。

  问题3、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明确:自,空)(指名学生回答)

  问题4、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学生讨论回答)

  答案示例:“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①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手法:景语含情,情景交融

  (3)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

  问题1、解释重点词语意思:(指名学生完成)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问题2、从中看出诗人敬仰诸葛武侯的原因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补充、教师小结)雄才大略、生*业绩和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诗人之所以敬仰的缘由。

  (4)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

  问题1、“出师”指什么事?(指名学生回答、补充)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问题2:“出师未捷”和“泪满襟”包含了诗人的那些感情?(指名学生回答、补充)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哀伤、叹惋之情。

  问题3、“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包括诗人吗?(指名学生回答、补充)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三)、梳理探究,领会写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问题一:本首诗有哪些表达技巧你认为用得好?为什么?

  问题二:你认为本首诗中作者表达了那些感情?

  教师小结:主要艺术技巧:寓情于景借古抒怀

  作者的感情: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此诗很伤感,却自有一种伤感的美。

  (四)、拓展训练学以致用

  (一)课堂检测(多媒体出示问题,指名回答完成)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二)、拓展训练:考试中诗歌鉴赏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1、(多媒体出示)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跟踪练习1:本诗的前两联如果考炼字,如何提问?(学生相互提问)教师点拨答题方法(多媒体出示)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跟踪练习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学生讨论,按老师点拨的方法作答)

  答案示例: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三、课堂小结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1、背诵并默写此诗。(必做)

  2、学习了此诗,你内心涌动着很多话想对杜甫说,请你以“杜甫,我想对您说”为句式穿越时空隧道,发一条信息给他吧。(选做)

  3、用散文化的语言扩写诗歌。(选做)

  六、总结。总结整首诗歌情感。

  七、作业。背诵整首诗歌。

《蜀相》教学设计2

  一、激趣导入:

  人物竞猜(教师读,学生猜)

  他是历史名人。

  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是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

  他被封为武乡侯,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唐代在*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武庙,把他和春秋时代吴国的孙武并列。以后在历代武庙中他的地位都很高,常常和管仲、乐毅并列。

  他对维护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有突出贡献。他在*历史上首次设立堰官,他当年立下的维护法规,直到今天仍被原样执行。

  他曾经辅佐两代蜀国君主。刘备三顾茅庐,向他问计,他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联吴抗曹的道路。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他的《出师表》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口皆碑的名篇范作。

  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他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功勋卓著,但也不无遗憾。作为政治家,他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作为军事家,他五次北伐无功而返。但是由于他对统治者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爱,诸葛亮受到了历朝历代上自官方、下到民间的广泛推崇,被视为道德的典范、政治家的楷模、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去世后,蜀国朝廷封他为忠武侯,这就是后人称诸葛亮为“武侯”的来历。在*,由官方批准修建的纪念性建筑中,除了纪念孔子的文庙之外,最多的就是关帝庙,其次就是*。据说在明清时期,各地的*达一百多座。现存的有成都*、勉县*外,还有南阳*、白帝城*、云南保山*和祁山*等。其中最出名当属成都*。因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游览过这里,并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蜀相》。

  二、作者介绍: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他来到*,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呢?我们具体看一下作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张金波)

  三、教师范读。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我们把诗的题目扩展一下。蜀相蜀国的丞相,这个人当然就是诸葛亮。

  诗题作《蜀相》而不说“*”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显然作者把情感就寄托在诸葛亮的身上了。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杜甫正处于人生的落魄的阶段,他想到诸葛亮,会想到诸葛亮的哪些方面呢?当然是他的一生的功业。

  杜甫如何概括?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张金波)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蜀相》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

  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诵读感知

  觅得诗趣

  【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讲述】这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

  今天我们通过他的两首诗作《登高》和《蜀相》,一起走近杜甫,去领略一位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去体会一位天才诗人的艺术天赋。

  【板书】蜀相登高

  【投影】简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

  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唐]元稹

  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

  ——[宋]秦观

  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下面请大家一起诵读两首诗,要求:先读《蜀相》,后读《登高》。

  教师做朗读指导。指名读,范读。

  若干学生逐一背诵一句自己喜爱的杜甫的诗,要求不能重复。

  诵读一

  学生按要求诵读两首诗。通过诵读,熟悉作品,从不同角度体会诗中的意境。

  利用媒体营造氛围,通过对熟悉的杜甫诗作的背诵,意在唤起学生的回忆,引逗起学生欣赏的兴趣。

  诵读是欣赏诗歌的出发点,引导、启发学生多读,读懂内容,读出感情,读出形象。

  蜀相

  登高

  创作时间

  760年

  767年

  季节

  春天

  秋天

  抒情特点

  借古人抒怀抱

  (咏史诗)

  借登台遣郁闷

  (咏怀诗)

  情景关系

  乐景写哀

  景中含情

  感情基调

  感伤、叹惋

  孤愁、悲苦

  参照比较

  探得诗心

  1、感性的比较

  【讨论】读了两首诗以后你更喜欢哪一首?说说理由。

  2、理性的比较

  【投影】两首诗对比表格

  【讨论】

  1、说出两首作品写作的时间和作品反映的季节。

  2、研讨两首诗不同的抒情方式。

  明确:咏怀多因景生情、抚迹寄慨,所抒多为今昔感衰、人事沧桑之感;咏史多因声兴感、抚事寄慨,所寓多为对历史人物的见解态度或历史鉴戒。

  3、指出写景句,讨论诗句中情与景的关系。

  体会“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的感觉:凄凉萧条。

  抓住“自”和“空”,体会于春色好音中隐含的寂寞苍凉之情。

  4、比较两首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明确:感伤叹惋/孤愁悲苦

  指名回答。实话实说。

  学生相互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填写表格。

  诵读二

  学生反复推敲两首诗中的`写景句子:

  《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体会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的特色。

  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不断提升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景与情是抒情诗的关键,对此作重点突破,处理好点面关系。

  涵咏字句

  品出诗味

  在领会了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后,以这样的感情进行集体诵读。

  【讨论】

  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哪两个词,最能体现诗意?

  寻:事实上,诗人难觅真正的蜀相,诗中的“自”“空”和末一句可以说明;

  悲: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

  2、结合杜甫生*,理解寻与悲的关系。

  【板书】

  《蜀相》《登高》

  沉郁顿挫

  寻悲

  因“寻”生悲,悲由“寻”来

  【总结】

  从两首诗看杜甫的人生悲剧,理解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诵读三

  学生回答,抓住关键词语“寻”、“悲”,作适当讨论。

  选择一个字来理解全诗,一方面是为了让分析能落到实处,避免架空。另一方面旨在传达出古典诗歌凝练传神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字句,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

  迁移训练

  总结评价

  1、迁移训练:拟写对联。

  教师出上联:寻蜀相英雄无觅几多愁

  集体诵读两首诗

  2、布置作业

  【投影】杜甫肖像

  【总结】请大家再注目这位伟大的诗人,他有热烈的感情,但不是屈原式的殉情主义者;他有自己的理想,但又不是李白式的幻想主义者。因此他无论遭受多大的困难,承受多大的委屈,他都能够坚韧自持,而不会步屈子后尘,痛苦绝望,投江自杀;也不像李白一样,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诗人是这样走完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录相】

  在一段杜甫生*纪录片中结束。

  学生相互讨论,尝试拟写,然后请一二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

  参考:登高台孤客空叹万里悲。

  诵读四

  【作业】

  请将两首诗中写景的两联(《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分别改写为400字左右的写景散文。

  联语是提炼思想,概括内容十分有效的语言训练形式。有些迁移训练可以放在课外。

  再次回溯杜甫生*,对他作多层次的比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板书设计

  《蜀相》《登高》

  沉郁顿挫

  寻悲

  诵读感知,觅得诗趣

  参照比较,探得诗心

  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蜀相》教学设计4

  一、激趣导入:

  人物竞猜(教师读,学生猜)

  他是历史名人。

  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是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

  他被封为武乡侯,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唐代在*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武庙,把他和春秋时代吴国的孙武并列。以后在历代武庙中他的地位都很高,常常和管仲、乐毅并列。

  他对维护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有突出贡献。他在*历史上首次设立堰官,他当年立下的维护法规,直到今天仍被原样执行。

  他曾经辅佐两代蜀国君主。刘备三顾茅庐,向他问计,他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联吴抗曹的道路。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他的《出师表》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口皆碑的名篇范作。

  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他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功勋卓著,但也不无遗憾。作为政治家,他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作为军事家,他五次北伐无功而返。但是由于他对统治者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爱,诸葛亮受到了历朝历代上自官方、下到民间的广泛推崇,被视为道德的典范、政治家的楷模、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去世后,蜀国朝廷封他为忠武侯,这就是后人称诸葛亮为“武侯”的来历。在*,由官方批准修建的纪念性建筑中,除了纪念孔子的文庙之外,最多的就是关帝庙,其次就是*。据说在明清时期,各地的*达一百多座。现存的有成都*、勉县*外,还有南阳*、白帝城*、云南保山*和祁山*等。其中最出名当属成都*。因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游览过这里,并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蜀相》。

  二、作者介绍: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他来到*,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呢?我们具体看一下作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张金波)

  三、教师范读。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我们把诗的题目扩展一下。蜀相蜀国的丞相,这个人当然就是诸葛亮。

  诗题作《蜀相》而不说“*”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显然作者把情感就寄托在诸葛亮的身上了。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杜甫正处于人生的落魄的阶段,他想到诸葛亮,会想到诸葛亮的哪些方面呢?当然是他的一生的功业。

  杜甫如何概括?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张金波)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蜀相》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诵读诗歌,掌握诵读技巧 。

  2、理解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3、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掌握高考中诗歌鉴赏试题中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杜甫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2、通过阅读*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3、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诗歌是通过意象的组合表达感情,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与诗人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初步掌握高考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方法】

  采用“三环一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点拨式教学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3、点拨法。教师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字词和语句及鉴赏方法。

  【教具准备】

  与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设备;范读录音;搜集杜甫写这首诗的有关背景材料和诸葛亮出师的有关背景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棵

  (一) 欣赏对联 设置情景

  多媒体出示对联:(第一副)“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第二副)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让学生猜猜这两副这两幅对联写的是谁?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无家别”指杜甫代表作《三别》中的《无家别》。“广厦万千”取自其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一句。“潼关”指杜甫代表作《三吏》中的《潼关吏》。“朱门酒肉”引自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尊教受”是说值得尊敬和受人敬仰,堪为后代教育学子的典范。“荷褒荣”是说拥有莫大荣耀,受世人赞美。芳流百世整体是赞扬诸葛亮的一对联,说诸葛亮一生事迹功勋,给予其很高评价。

  教师语: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想为祖国和人民效力,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当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诸葛亮的祠堂前,会有怎样的感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蜀相》感受这位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二)、了解诗人 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多媒体出示问题)

  问题1: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学生答案示例: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问题2、填空(指名学生完成,其他学生补充、纠正)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4)杜甫是*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5)代表诗歌( “三吏”)(“三别”)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为主)

  问题3、介绍本诗写作背景:(指名学生介绍、补充)

  部分学生答案示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鉴赏诗歌

  (一)诵读感悟,觅得诗心

  (1)指名学生诵读。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学生回答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伤感、叹惋。所以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3)听录音读

  (4)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味、感情

  (5)学生展示并有感情背诵

  (6)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答案示例:“寻”,因为全诗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泪”,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二)、思考交流,感悟诗情

  (1)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多媒体出示首联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2)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1、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映阶—映照着台阶 自----独自。空---白白地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问题2、颔联选了哪些意象组成什么意境?作者通过春景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吗?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答案示例: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清新明丽的春景图。作者表达的不是喜悦之情,而是凄凉孤独之情。有“自”和“空”可知这里来这里人很少,而且诸葛武侯成为当年的丰功伟绩已成为过去。

  问题3、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明确:自,空)(指名学生回答)

  问题4、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学生讨论回答)

  答案示例:“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①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手法:景语含情,情景交融

  (3)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

  问题1、解释重点词语意思:(指名学生完成)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问题2、从中看出诗人敬仰诸葛武侯的原因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补充、教师小结) 雄才大略、生*业绩和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诗人之所以敬仰的缘由。

  (4)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

  问题1、“出师”指什么事?(指名学生回答、补充)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问题2:“出师未捷”和“泪满襟”包含了诗人的那些感情?(指名学生回答、补充)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哀伤、叹惋之情。

  问题3、“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包括诗人吗?(指名学生回答、补充)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三)、梳理探究,领会写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问题一:本首诗有哪些表达技巧你认为用得好?为什么?

  问题二:你认为本首诗中作者表达了那些感情?

  教师小结:主要艺术技巧:寓情于景 借古抒怀

  作者的感情: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此诗很伤感,却自有一种伤感的美。

  (四)、拓展训练 学以致用

  (一)课堂检测(多媒体出示问题,指名回答完成)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二)、拓展训练:考试中诗歌鉴赏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1、(多媒体出示)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跟踪练习1:本诗的前两联如果考炼字,如何提问?(学生相互提问)教师点拨答题方法(多媒体出示)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跟踪练习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学生讨论,按老师点拨的方法作答)

  答案示例: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三、课堂小结 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

  1、背诵并默写此诗。(必做)

  2、学习了此诗,你内心涌动着很多话想对杜甫说,请你以“杜甫,我想对您说 ”为句式穿越时空隧道,发一条信息给他吧。(选做)

  3、用散文化的语言扩写诗歌。(选做)


(高二选修)蜀相教学设计3篇(扩展2)

——《蜀相》优秀教学设计3篇

《蜀相》优秀教学设计1

  【单元目标】

  理解*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包含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诵读中掌握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联曰: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提问:这幅对联陈述了谁的事迹?

  学生:诸葛亮。

  教师: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有关于诸葛亮的一首诗——《蜀相》。

  二、预习检查

  杜甫,字( ),自号( ),唐代最伟大的诗人,被称为( )。其诗展示了唐代由( )转入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 )。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 )题材,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批判( )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的同情。诗的内容写实,风格( ),其作品有( )。个人有“致君尧舜上”“( )”的理想。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1、全班齐读。

  2、划分节奏再齐读。

  3、听音频,自由读。

  4、个别朗读。

  (二)掌握这首诗歌的内容(学生用自己的话翻译这首诗歌)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独自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白白地婉转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四、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在反复朗读全诗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1、首联中有没有人物参与,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这个字有没有其他的深意?开头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小组合作探究,五分钟)

  提示:先自己思考,再小组内讨论,派代表起来回答。

  【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现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寻”有仰慕之意、热爱之情。

  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庄严肃穆的环境。

  一是写出*的历史悠久;

  二是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

  根据仇兆鳌《杜诗详注》一书中《段注》记载:“《儒林公议》曰:‘成都先主庙侧,有诸葛侯祠,祠前有大柏,系孔明手植,围数丈,唐相段文昌有诗刻存焉’”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找出以下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字并体会情感。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3)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品读“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说说哪两个字运用的最传神?为什么?

  提示:先自己思考,再小组内讨论,派代表起来回答。

  【明确】自 空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以乐景来反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3、颈联和尾联中塑造了诸葛亮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提示:先自己思考,再小组内讨论,派代表起来回答。

  分析: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开——指帮助刘备开国 济——辅佐刘禅继位

  出师未捷——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天下计:雄才大略 老臣心:忠心报国 身先死:鞠躬尽瘁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英雄——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明确】雄才大略、丰功伟绩、忠心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失败英雄形象

  知人论世

  结合自己曾经学过杜甫的作品和对其人的了解,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如果让你用“一个( ) 的杜甫”概括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1)一个 的杜甫。因为

  (2)一个 的杜甫。因为

  (3)一个 的杜甫。因为

  (4)一个 的杜甫。因为

  插入时代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明确】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五、拓展训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台城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六、课堂总结

  每逢国家动荡之秋或偏安之时,总有一些诗人将诸葛亮形象投诸笔墨,通过热切地呼唤英灵来寄寓自己希望当代英豪站出来*定天下的理想。

  七、作业:P15

  1.探究讨论第一题的第1、3小题

  2.探究讨论第三题

《蜀相》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设想

  三听三读,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唐朝乐队是*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和X X一X X一X一X 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六、作业:背诵全诗


(高二选修)蜀相教学设计3篇(扩展3)

——蜀相教学设计 (菁选3篇)

蜀相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课标对高中阶段就选修教材诗歌方面的学习要求如下: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创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者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掌握,更要求我们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加强关注,所以本人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我校近来推行的三一六课堂教学模式是对课改的最好践行,三一六模式即三要素、一不准、六环节。首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挥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就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从而彻底杜绝教师在课堂上的满堂灌现象;根据知识建构的金字塔结构,学生合作讨论,讲给他人听是保持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因此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合作学习和展示的机会;最后,通过当堂检测确保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蜀相》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自主赏析模块的第三首诗歌。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杜甫被誉为“诗圣”,他为我们留下大量诗篇。《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杜甫其人及其诗歌风格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以及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不陌生。根据课堂“三讲”和“三不原则”:学生会的没必要讲。高二的学生与高一学生相比,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提高,且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也非常强,那么再次学习杜甫的经典诗歌就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诗歌表达了什么”这一层面上,而应积极探讨“诗歌通过什么表情达意”,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主体地位。此外,高二六班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不仅要注意学生成长的大方向,还要留意个别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老师的辅助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自主学习,了解杜甫其人及其诗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分析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知人论世,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寻”、“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教法:本着新课标的精神和诗歌教学的特点,结合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主要采用启发式、探讨法、导学法、朗读法和教授法。其中以朗诵法、探讨法为主,启发式、导学法和讲授法为辅,结合导学案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环节】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以杜甫和诸葛亮的画像导入:一位是一代贤相,他用至诚开创了蜀汉三分天下的辉煌;一个是大唐诗人,他用带血的喉咙嘶哑地吼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哀伤,忠心也好,至诚也罢。都抵不过人生长恨水长东,南阳卧龙终成梦,少陵野老泪满襟。当这两位圣贤相识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认真聆听,走入文本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为新课做好准备,学生初步感知杜甫对武侯的崇敬之情。

  以诗话的语言营造课堂文学的氛围。

  集体朗读1

  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文的学习尤其是这样,让我们一起把诗歌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诗歌

  初次诵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把握情感。

  学生示范诵读请一个学生评价集体朗读,并示范诵读。

  学生评价,并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诵读一次。

  学生评价,使得评价机制多元化。同时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他人的长处与优点,并用恰当而巧妙的语言让他人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建议。

  思1如果让你把诗歌的情感用一个字概括,你会用哪个字?用原文回答。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通过讨论前的自学,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集体诵读2如果诗歌情感基调是哀伤的,那么诵读的语调应该是低沉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让我们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再一次感受诗歌的情感。学生在之前诵读和分析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诗歌。进一步通过诵读感悟诗歌感伤之情。

  议诗歌通过一个“寻”表达了杜甫拜谒诸葛武侯的迫切心情,请问在《蜀相》中,杜甫分别找寻到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导学案在小组之内讨论自主学习,重在主动性,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点,学生可以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和情绪状态。这时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和体验。

  通过对祠堂外部氛围的营造、内部景象的描写和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敬倾慕之情和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学生在自学中进一步了解作者蕴藏在字词中的情感。

  展经过合作探究,学生展示作者寻到了什么,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其中着重体会“柏森森”、“自”和“空”表达的情感,以及颈联以乐景写哀情的表达方式。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补充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当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时,才说明自己真正理解到位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方式是判断其对知识是否真正掌握的重要尺度。

  在诗歌学习中,应有文本意识,紧扣字词体会情感,从而做到读者、文本和作者的多重对话。

  集体诵读3在充分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感受作者的悲情。学生集体诵读。在诵读中达到和作者心灵沟通的目的。

  思2诗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流泪,请问这里的英雄指的是谁?根据出句可明确是诸葛亮,根据前文的分析也可知是杜甫本人。诗人写古人古事,常常会将自己与古人相对照,从而生发感慨。

  议2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杜甫诗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并说说原因

  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思想、生*和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

  诵读4总结课堂,结尾诵读有感情的在诵读中结束课堂。

  在已学习的基础上再次以诵读感知怀才不遇之士的悲情。

  评根据学生展示的成果,教师以干练简洁、一针见血、有推进型的语言进行评价;或者采用生生互相评价的方式对展示的讨论成果予以评价。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认真聆听他人的回答,并思考提出问题。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深入问题的思考,对他人的评价实际是对问题的二次思考,不仅有利于建立竞争模式,也可以推动思维的深化,避免自学流于形式化。

  检学生5分钟时间完成课堂练习,夯实基础、加深理解。

  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的检测,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

  布置作业记录作业通过作业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略)

蜀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诵读诗歌,掌握诵读技巧 。

  2、理解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3、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掌握高考中诗歌鉴赏试题中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杜甫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2、通过阅读*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3、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诗歌是通过意象的组合表达感情,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与诗人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初步掌握高考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方法】

  采用“三环一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点拨式教学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3、点拨法。教师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字词和语句及鉴赏方法。

  【教具准备】

  与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设备;范读录音;搜集杜甫写这首诗的有关背景材料和诸葛亮出师的有关背景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棵

  (一) 欣赏对联 设置情景

  多媒体出示对联:(第一副)“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第二副)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让学生猜猜这两副这两幅对联写的是谁?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无家别”指杜甫代表作《三别》中的《无家别》。“广厦万千”取自其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一句。“潼关”指杜甫代表作《三吏》中的《潼关吏》。“朱门酒肉”引自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尊教受”是说值得尊敬和受人敬仰,堪为后代教育学子的典范。“荷褒荣”是说拥有莫大荣耀,受世人赞美。芳流百世整体是赞扬诸葛亮的一对联,说诸葛亮一生事迹功勋,给予其很高评价。

  教师语: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想为祖国和人民效力,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当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诸葛亮的祠堂前,会有怎样的感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蜀相》感受这位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二)、了解诗人 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多媒体出示问题)

  问题1: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学生答案示例: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问题2、填空(指名学生完成,其他学生补充、纠正)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4)杜甫是*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5)代表诗歌( “三吏”)(“三别”)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为主)

  问题3、介绍本诗写作背景:(指名学生介绍、补充)

  部分学生答案示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鉴赏诗歌

  (一)诵读感悟,觅得诗心

  (1)指名学生诵读。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学生回答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伤感、叹惋。所以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3)听录音读

  (4)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味、感情

  (5)学生展示并有感情背诵

  (6)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答案示例:“寻”,因为全诗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泪”,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二)、思考交流,感悟诗情

  (1)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多媒体出示首联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2)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1、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映阶—映照着台阶 自----独自。空---白白地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问题2、颔联选了哪些意象组成什么意境?作者通过春景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吗?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答案示例: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清新明丽的春景图。作者表达的不是喜悦之情,而是凄凉孤独之情。有“自”和“空”可知这里来这里人很少,而且诸葛武侯成为当年的丰功伟绩已成为过去。

  问题3、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明确:自,空)(指名学生回答)

  问题4、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学生讨论回答)

  答案示例:“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①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手法:景语含情,情景交融

  (3)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

  问题1、解释重点词语意思:(指名学生完成)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问题2、从中看出诗人敬仰诸葛武侯的原因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补充、教师小结) 雄才大略、生*业绩和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诗人之所以敬仰的缘由。

  (4)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

  问题1、“出师”指什么事?(指名学生回答、补充)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问题2:“出师未捷”和“泪满襟”包含了诗人的那些感情?(指名学生回答、补充)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哀伤、叹惋之情。

  问题3、“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包括诗人吗?(指名学生回答、补充)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三)、梳理探究,领会写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问题一:本首诗有哪些表达技巧你认为用得好?为什么?

  问题二:你认为本首诗中作者表达了那些感情?

  教师小结:主要艺术技巧:寓情于景 借古抒怀

  作者的感情: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此诗很伤感,却自有一种伤感的美。

  (四)、拓展训练 学以致用

  (一)课堂检测(多媒体出示问题,指名回答完成)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二)、拓展训练:考试中诗歌鉴赏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1、(多媒体出示)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跟踪练习1:本诗的前两联如果考炼字,如何提问?(学生相互提问)教师点拨答题方法(多媒体出示)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跟踪练习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学生讨论,按老师点拨的方法作答)

  答案示例: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三、课堂小结 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

  1、背诵并默写此诗。(必做)

  2、学习了此诗,你内心涌动着很多话想对杜甫说,请你以“杜甫,我想对您说 ”为句式穿越时空隧道,发一条信息给他吧。(选做)

  3、用散文化的语言扩写诗歌。(选做)

蜀相教学设计3

  学情分析:

  有一定的诗歌分析能力,能够自主赏析一些较简单的诗歌,掌握一定基础的写作手法等。

  内容分析:

  讲解诗歌,感受情感态度,学习炼字题解读技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正确把握诗歌情感。

  3.情感与态度: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作者情感态度。

  理解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诗歌的“炼字”题型解析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朗读法、点拨法

  知识点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教材,第一单元自主赏析第14页。

  教学类型:

  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以一副对联导入课文。

  二、 知人论世,知世论事。PPT显示知人论世意思,然后出现作者简介,随画面讲解,并介绍写作背景。

  三、 诵读课文。配音朗读,学生齐读。

  四、 逐句分析写作手法,情感态度。

  首联,丞相——诸葛亮,亲近仰慕之情。锦官城——成都,柏森森,表现出历史的悠久和寂寞荒凉之感。

  颔联,两个字沟通了情与景的联系,实现了诗意的逆转。分析“自”和“空”的妙处。自——青草自绿,无人光顾。空——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表现丞相庙宇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被人遗忘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无处泼洒,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何等寂寞的怀古之心。以乐景衬哀情,寓情于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颈联,了解诸葛亮一生功绩。

  尾联,抒发主要思想感情,其中的“英雄”指的是千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壮士,尤指如作者这样许身社稷,志在匡国的人,隐含了坐着的感时伤乱之情。

  五、 炼字。将颔联中的两个字提炼出来,重点讲解炼字题的做法,及考试时的应用。

  六、 总结。总结整首诗歌情感。

  七、 作业。背诵整首诗歌。


(高二选修)蜀相教学设计3篇(扩展4)

——《蜀相》教案10篇

《蜀相》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②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阅读*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②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诗眼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点拨式教学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 看对联,猜名人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

  二、明确教学目标: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1.【初读诗文,了解诗人】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

  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

  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温故知新

  1.杜甫,字(子美 ),河南巩县人,自号( 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杜工部 )。

  2.杜甫的诗被称为( 诗史 ) ,他被后人冠以( 诗圣 )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 “ ( 语不惊人死不休 ) ”

  4.杜甫是*诗歌史上著名的( 现实主义 )诗人。

  5.代表诗歌( “三吏 ” )、( “ 三别 ” )。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 )为主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2、【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蜀相》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唐朝乐队是*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六、作业: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蜀相》教案3

  【学习要点】

  1.探究诗歌的结构。

  2.通过对比阅读探究有相同因素的诗歌的情感手法的不同。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结构。

  【探究活动】

  1.律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结合《书愤》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诗 歌的的结构章法的题目,律诗十分讲究起承转合,注意和意境主旨的联系。

  【讨论明确】

  《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 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 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情感。

  【探究活动】

  1.《临安春雨初霁》(参见“相关链接”)与《书愤》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材料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题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 侧重点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这两首诗都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书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 情。全诗以“愤”为意 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在临安写的。这首诗的首联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并透露客居京华的懊悔;颔联用明媚的春光作背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呈现一个极闲适的境界,却在背后,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与牢骚;尾联是自我解嘲,悲愤之情见于言外。可见,在内容上,这首诗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 与牢骚,在风格上,如果说《书愤》近似杜甫的话,这首诗更近似苏轼的一些作品,写得优美动人,富于情趣。

  【探究活动】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教师释疑】

  这是 一道探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材料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题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侧重点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书愤》和《蜀相》有相似之处,要说不同,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 》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 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而《书愤》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可见,两诗风格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 些区别。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 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死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的“灯前笑说”表现了诗人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蜀相》教案4

  一、整体把握

  全诗是如何联系自身,表达忧愤之情的?

  答案杜甫一生,是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与“残杯与冷羹,到处潜悲辛”的冷酷现实的尖锐矛盾中度过的,对于历史上诸葛亮这位“伯仲伊尹”“功盖三分”的政治家,最后仍不能灭魏吞吴中兴汉室,很有感触;把诸葛亮、刘备君臣相遇和自己不为时用的境遇相比较,更生嗟惋忧愤。

  二、细部探微

  1.《蜀相》开头两句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颔联的诗眼应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一“自”一“空”,把拜谒的人们,包括诗人在内,那种虔诚肃静的心情和动态都表现出来了。这“自春色”“空好音”便创造出一种特别的意境。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答案这“泪满襟”的英雄们中间,自然少不了作者,但却并非他一人。“长使”一词扩充了诗歌感染的范围,把普天之下、千百年来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全部包括在内。

《蜀相》教案5

  一、中心主旨

  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脍炙人口,感人至深。作者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二、写作特色

  1.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是写诗人去*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写入祠后所见所闻“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已经包含着诗人的感叹了,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了五百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地转到写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上:“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惋惜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千多年来,这个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志士仁人的心。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诵读了这两句诗,又大呼三声“渡河”,才离开了人世。

  2.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短短的八句诗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文白对照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蜀相》教案6

  教学目的

  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生*提示: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二、诗歌分析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

  诗的一开始作者以设问提起,好像凭空高歌,飘然不俗。然后自答:就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锦官城外的地方!紧接着他写下了祠堂内部的荒凉景色。满院的绿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无人欣赏。景色的描写中灌注着感物思人的情绪,为下面转写人事作了过渡。

  五、六两句凝练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诗人专程为凭吊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恩遇,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这样的辉煌业绩,被诗人用两句话概括出来,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统一全国的理想毕竟没有实现,所以诗人在尾联中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包含了无限惋惜。这种惋惜当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后来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们,都曾为之痛哭流泪。而杜甫的这首诗对后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载,时隔四十多年,永贞革新失败,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就曾吟诵过杜甫的这首诗。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正要收复祖国山河时,不幸病危,临死也曾吟咏过这两句诗。这一方面说明了杜诗的成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浩然正气激动人心。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三、学生练习背诵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蜀相》教案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②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阅读*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②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诗眼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点拨式教学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 看对联,猜名人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

  二、明确教学目标: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1.【初读诗文,了解诗人】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

  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

  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温故知新

  1.杜甫,字(子美 ),河南巩县人,自号( 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杜工部 )。

  2.杜甫的诗被称为( 诗史 ) ,他被后人冠以( 诗圣 )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 “ ( 语不惊人死不休 ) ”

  4.杜甫是*诗歌史上著名的`( 现实主义 )诗人。

  5.代表诗歌( “三吏 ” )、( “ 三别 ” )。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 )为主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2、【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蜀相》教案8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设想

  三听三读,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唐朝乐队是*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X一XX一XX一X和XX一XX一X一X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

  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蜀相》教案9

  【教材内容】

  唐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继承了*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传统,在学生充分的学习解读这两首诗之后,再次让学生走进这两首诗,利用本节课的比较阅读,更加深入的从四个角度去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和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不同,并通过写作交流呈现自己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唐代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其中出现了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是(学生齐声回答)李白、杜甫。韩愈在他的诗中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给予他们的诗歌以的高度赞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的诗歌,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不一样的情怀。

  (过渡语:首先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齐读一下)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二、合作探究涵咏诗歌就需要朗读,古人云“三分诗靠七分读”,包含情感的吟诵,可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然我们再次聆听关于《蜀道难》和《蜀相》的朗诵

  1、诵读品韵味(设置朗读情境)找四名同学分别跟着音乐来朗诵这两首诗。朗读结束之后同学们谈出听后的感觉总结出李白和杜甫不同的风格。

  老师板书:豪放飘逸沉郁顿挫老师提问: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区别他们的这种不同风格呢?学生思考回答出四个方面。

  老师板书:意象手法情感意境老师布置任务:下面我们就分成四个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讨论。一组分析意象,二组分析手法,三组分析情感,四组分析意境。相互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

  2、细读文本,多角度分析李杜诗歌风格的不同,完成表格

  学生充分的讨论之后,交流讨论结果。

  1、一组同学联系诗句,找出意象,分析李白笔下的意象“吞吐山河,包孕日月”,体积巨大,而杜甫的诗句写了*常细微的事物。老师总结“象由心生”,意象解读对理解诗歌很重要。

  2、二组同学联系诗句,找出手法,分析出李白善于运用大胆地夸张和想象来表达他的情感,而杜甫却借乐景写哀情,借古伤今含蓄、迂回的传情达意。老师做出评价。

  3、三组同学联系诗句,分析出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赞美,热爱,对国事的担忧而杜甫则是仰慕、伤感和壮志难酬。老师做出评价“诗者,吟咏性情也”。

  4、四组同学分析出李白诗歌的意境雄奇壮观,大气磅礴,而杜甫诗歌的意境却是幽静、寂寞和阴冷的。老师做出评价“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意境需心领神会。

  老师总结:在充分的交流之后,我们更加明确了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老师提问:你们能再回忆几首李杜的诗歌来展现他们这种不同的风格吗?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三、回顾所学,加深对李杜诗歌不同风格的理解学生回顾背诵李白、杜甫的诗歌并分析,老师指导学生依据风格去朗诵。用声音去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大约七八人展示)过渡:从大家朗读中可以看出,李白杜甫的诗歌已深入人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更深厚的情感和认识,下面我们就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进入下一环节四、表达感知,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学生写作然后交流,小组推荐优秀作品展示,学生点评。老师展示作品并朗诵:在我的心中,有一个长长的影子,纵跨上下千余年,青衫长袖。持剑把酒,他,就是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眼中的李白,一身傲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我眼中的李白,满心情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在我眼中的李白,洒脱豪放。李白,一代诗仙,盛唐狂人,用豪情作巨笔,写下了锦绣大唐。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李白杜甫诗歌风格迥异的原因,希望同学们从中也能学到一些解读诗歌的方法。六、布置作业:课下背熟这两首诗,并整理好本节课的学习笔记。

  【板书设计】

  亦真亦幻话诗意

  豪放飘逸沉郁顿挫

《蜀相》教案10

  教学目的

  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生*提示: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二、诗歌分析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

  诗的一开始作者以设问提起,好像凭空高歌,飘然不俗。然后自答:就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锦官城外的地方!紧接着他写下了祠堂内部的荒凉景色。满院的绿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无人欣赏。景色的描写中灌注着感物思人的情绪,为下面转写人事作了过渡。

  五、六两句凝练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诗人专程为凭吊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恩遇,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这样的辉煌业绩,被诗人用两句话概括出来,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统一全国的理想毕竟没有实现,所以诗人在尾联中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包含了无限惋惜。这种惋惜当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后来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们,都曾为之痛哭流泪。而杜甫的这首诗对后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载,时隔四十多年,永贞革新失败,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就曾吟诵过杜甫的这首诗。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正要收复祖国山河时,不幸病危,临死也曾吟咏过这两句诗。这一方面说明了杜诗的成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浩然正气激动人心。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三、学生练习背诵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高二选修)蜀相教学设计3篇(扩展5)

——《蜀相》 教案3篇

《蜀相》 教案1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设想

  三听三读,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唐朝乐队是*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和X X一X X一X一X 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六、作业:背诵全诗


(高二选修)蜀相教学设计3篇(扩展6)

——《蜀相》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蜀相》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1

  蜀相

  杜甫〔唐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①丞相祠堂:即诸葛*,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②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③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④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⑤三顾频烦天下计:频烦,犹“频繁”,多次。这句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⑥两朝开济: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⑦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in):出师,出兵。这两句的意思是诸葛亮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卒于五丈原(今陕西*东南)军中。

  《蜀相》杜甫拼音解读

  shǔ xiàng

  dù fǔ 〔táng dài 〕

  chéng xiàng cí táng hé chù xún ?jǐn guān chéng wài bǎi sēn sēn 。

  yìng jiē bì cǎo zì chūn sè ,gé yè huáng lí kōng hǎo yīn 。

  sān gù pín fán tiān xià jì ,liǎng cháo kāi jì lǎo chén xīn 。

  chū shī wèi jié shēn xiān sǐ ,zhǎng shǐ yīng xióng lèi mǎn jīn 。

  相关翻译

  丞相诸葛亮的堂要去哪里寻找呢?就在成都城外面那柏树茂盛繁密的地方。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春意盎然;几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隔着树叶空自发出婉转清脆的叫声。当年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全力辅佐先主开国扶助后主继业,作为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为国呕心沥血,忠心耿耿。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历代英雄对此感慨而涕泪打湿衣襟!

  相关赏析

  【内容解析】

  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怀古诗。诗题“蜀相”就是指诸葛亮。当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即三国蜀汉。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出山为相,杜甫称其“蜀相”。以此为诗题,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一生的崇高敬意。全诗四联八句,五十六字,脍炙人口,堪称千古绝唱。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从景物起笔,点出丞相祠堂所在地--“锦官城外”那肃穆静谧的柏树成荫的地方。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实属无疑而问,因为众人皆知,但就是这一问之中,却饱含着诗人对诸葛亮无限追慕敬仰之情。下句值得玩味,因为柏树本身是高大长寿的植物,四季常青,这里柏树成荫不仅是祠堂的标志,更是祠堂主人精神的象征,同时,一个地方能让柏树“森森”,更是当地百姓对其爱惜的缘故。不言而喻,诸葛亮生前死后,都是人们心中拥戴敬仰的对象。而作者,此时此刻就站在这里,就亲眼看见百姓心中的英雄忠义之人的祠堂所在,到今天依然如此,不禁使人肃然起敬。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特写镜头,紧承上句而来。就在这柏树成荫的地方,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里的景物色彩鲜明动静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山*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映阶”即映照台阶。祠堂在台阶的高处,瞻仰的人们要拾级而上。“碧草”是写草的碧绿茂密。“好音”是好听的声音。这里指呜叫婉转清脆。草树茂密,乌儿鸣叫,一派生机盎然。作者触景生情,看到自然界的春天来了,想到祖国中兴的春天却非常渺茫,于是“自春色”“空好音”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哀愁惆怅之感。“自”“空”互文,一动一静,景中生意,使得此句成为千古名句。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用最凝练的语句高度概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一生。上句写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定下三分天下的政治谋略,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两朝开济”是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此联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伤今,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寄托了诗人杜甫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长使英雄泪满襟”所指何人?就是百姓心中的英雄。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使人产生奋发兴起的力量。诸葛亮最伟大、最感人的地方也就在这里。这里也寄托了诗人无限的哀思。

  通读全诗,祠堂主人诸葛亮忠心汉室的一生,正吻合了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一生,出师未捷而死的悲剧也正是诗人杜甫一生漂泊,不得于志的一生。所以写者悲叹,读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章法点评】

  1、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

  首联写诗人杜甫专程寻访*,这是“起”。“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从景物起笔,点出丞相祠堂所在地--“锦官城外”那肃穆静谧的柏树成荫的地方。一问一答,无疑而问。饱含着诗情。领联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杜甫参谒*,写碧草和黄鹂,一个绿得满阶满院,一个唱得婉转悠扬,无限美妙地表现出*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颈联推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评价,这是“转”。作者暂时离开写景写物,宕开一笔,用最凝练的语句高度概括诸葛亮丰功伟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一生,去着意刻画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寄托和抒发了诗人杜甫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尾联收束全诗,直接揭示主旨,即表达对诸葛武侯的悼念和敬仰,这是“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全诗结构起承转合,波澜起伏,清晰有序。

  2、写景、抒情、叙事、议论相结合

  这是一首感情极为浓烈的政治抒情诗,诗歌中悼惜英雄、感伤时事的悲痛情绪渗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间。前半部分描写景物,写祠堂之景,在描写中隐然流露出同样是忠君*的杜甫对于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景中含

  情;后半部分纯乎叙事与议论的办法,发表对于凭吊对象的精当评论,从中也自然透发出诗人满腔的激情。首联二句。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但目的不是为了交代地理位置,而是为了寄寓感情。故用“何处寻”以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领联二句。写祠庙荒凉之景。“自春色”“空好音”的叹

  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部分作

  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后四句叙事议论结合,高度概括诸

  葛亮的事迹,能唤起读者对于诸葛亮一生的联想。“三顾”句令人想起三顾茅庐和隆中决策,“两朝”句与“出师”句更令人怀念诸葛亮辅佐先主刘备、后主刘禅两朝,取两川、建蜀汉,白帝托孤、六出祁山和病死五丈原等感人事迹。尾联二句,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这种在叙事中饱含情韵的议论,与一般抽象议论截然不同,是既能寄托作者感情、又能启发读者激情的诗化的议论。全诗短短的八句,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3、怀古伤今,以古自况,意境深邃

  在文学作品中,怀古往往是为了伤今。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尚未*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诸葛亮这样的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扭转乾坤,重振国威,恢复国家的和*统一。正是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不难看出,在“蜀相”诸葛亮的身上,诗人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三顾茅庐,实则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这两句暗含的意思是:必先有君王的“三顾频烦”,后才能有老臣的“两朝开济”。杜甫这种观点的背后,流露出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想当初,杜甫舍身弃家,追随肃宗,可谓忠矣。杜甫至凤翔后,于至德二载(757)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拜为左拾遗。对肃宗感激涕零,立志要庶竭驽钝,尽忠报国。但不久就因为上疏救房琯,深深地惹恼了肃宗。当年闰八月初一日,杜甫便被放还廊州省家。此后便被肃宗逐渐冷淡,可谓报国无门矣。而当时的一些贤才,又有多少机会?所以杜甫来到*,一则以哭,一则以告。诸葛大名垂宇宙,固然与才高智广有很大关系,但与其他人相比,得遇先主,士能为知己者死,又何其幸也!这首诗借凭吊武侯而抒发渴望重用济世之才的思想感情。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诸葛亮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怀古伤今,意境深邃。

  鉴赏: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而且是一首富有教育意义、感人至深的抒情诗。千百年来,有不少颂扬诸葛亮的诗篇,但最脍炙人口、激动人心的要算这一篇。

  诗的题目叫“蜀相”,“蜀相”就是诸葛亮。东汉末年战乱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刘备在四川成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亮为“蜀相”。但诗以“蜀相”为题,却不是单纯的历史纪录,而是寄托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高敬意。

  《蜀相》这首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杜甫初到成都时访诸葛亮庙时所作。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已经完全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持续了五年还没有*定下来,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在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巨大破坏,正如杜甫描写的那样:“*人烟稀”、“园庐但蒿藜”。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所以当他来到诸葛亮庙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诗。这也许就是诗人自己说的“情在强诗篇”吧。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

  很明显,这首诗的主题就是歌颂诸葛亮。杜甫入蜀以后,思想上有一个很突出的变化,那就是他不再“自比稷与契”,而向往于诸葛亮。他写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并公然说:“凄其望吕葛,不复梦周孔”。意思就是说,他殷切期望的是吕尚、诸葛亮这类英雄人物,再也不梦想周公和孔子了。这首《蜀相》诗,便正是他“凄其望吕葛”的具体表现。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段:上四句写丞相祠堂,下四句写丞相本人。但这两段,并不是可以分开的两截。因为在对丞相祠堂的描写中,已暗含丞相其人在内。

  开头两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用自问自答的方式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丞相祠堂,就是现在的“*”,在成都城南约二里,现在已经为“南郊公园”。武侯是武乡侯的简称,蜀后主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值得注意的,是“何处寻”的“寻”字,它饱含着诗人杜甫对诸葛亮无限追慕的心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因织锦业发达,汉朝曾设有锦官来管理,所以后来又把成都称为锦官城有时为了适应诗句的需要,也简称为“锦城”,如杜诗“锦城丝管日纷纷”。"柏森森”三字也值得我们仔细玩味。因为这森森的高大茂密的柏树,不只是识别丞相祠堂的标志,而且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杜甫在夔州时写有一首《古柏行》的诗,专门描写孔明庙前的一棵老柏树。其中有这么两句:“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不言而喻,成都的丞相祠堂之所以能出现“柏森森”的景象,同样也是由于“人爱惜”的缘故。联系到古老的《诗经》里那首《甘棠》诗:“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诗意是说,老百姓出于对召伯的爱戴,竟然连他曾经休息过的那棵甘棠树都不忍砍伐,因而长得茂盛。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知道:凡是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

  三四两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空好音”,是进而描写祠堂内的景物。但描写景物的目的,却是为了更深刻地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心情。表面上是写景,骨子里却是抒情。关键在于“自春色”的“自”字,和“空好音”的“空”字。由于自己心目中所景仰的人已经见不到了,所以,尽管映带在台阶两边的碧草并非不悦目,那藏身在森森的柏叶之中的`黄莺儿的歌唱,也并非不悦耳,但诗人都无心赏玩。这里的“自”字和“空”字,是互文对举,可以互训。所谓“互训”,也就是说,“自"可解释为“空”“空”也可以解释为"自”。如果把这两个字对调一下,说成是“空春色”“自好音”,也完全可以。对诗的原意,毫无影响。唐人李华《春行寄兴》诗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空啼”,其中自、空二字的用法,和杜诗是相同的。

  对于这两句的写景,过去有不同的理解,如清朝人仇兆鳌在其所著《杜诗详注》里就说是“写祠庙荒凉”的。近人大多数也采取这一说法。我以为这是一种误解。第一,从“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的描写中,我们确实看不出有什么“荒凉”的意境,相反,倒是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第二,古人常用草色来渲染春色之美,如江淹《别赋》中有“春草碧色,春水绿波”的句子,就是这一类。杜甫这里说的“碧草”,也正是这个意思。碧草就是碧草,不是蔓草、杂草、野草,更不是衰草,不能一看到“草”字,便和“荒凉”联系起来。而且,这样的理解也违背了诗人的创作意图。因为诗人的意图,正是要把祠堂的春景写得十分美好,然后再用“自”、“空”二字将这美好的春景如草色莺声等一齐抹倒,来加倍突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所以,春色越美,鸟音越好,就越有助于表现这种心情。如果理解为“荒凉”,便不能起到这种反衬作用。大好春光,人无不爱,就是杜甫也写过“不是爱花即肯死”的诗句,为什么在这儿他却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呢?下文回答了这一问题。原来“伤心人别有怀抱”,他一心想念着的是这祠堂的主人--蜀相诸葛亮。这也就由第一段过渡到第二段,由写景过渡到写人。

  五六两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从大处着眼,言简意赅,高度地概括和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这两句,都是上四下三的句法,应在第四字读断。上句写诸葛亮的才略,得到刘备的器重,刘备曾三次去拜访他。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的话。”三顾频烦”就是"频频三顾”。“天下计”,即天下大计,也就是有名的“隆中对”中所说的:东连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刘璋(四川),南抚夷越等恢复国家统一的策略。这一句,虽然写到刘备,但着重点仍在赞扬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因为刘备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三顾草庐,正是由于诸葛亮胸怀天下大计。下句,从品德和事业方面写诸葛亮的忠贞。所谓“两朝开济”,是说诸葛亮先辅佐先主刘备开创帝业、建立蜀汉,后又辅佐后主刘禅巩固帝业,济美守成,真是"功盖三分国”。然而他毫不居功自傲,这就充分表明了他那老臣谋国的一片忠心。

  诸袋亮一生中最感动人的地方,是他的死。诗的最后两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诸葛亮的死,诗人表示了无限的哀思,对于他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蜀后主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第六次出兵伐魏,与司马懿的军队在陕西渭南对垒,两军相持百余日。诸葛亮多次挑战,并把巾钢妇人之服送给司马懿来激怒他,但司马懿仍780然坚不出战。诸葛亮终因操劳过度,于这年八月,病死在武功五丈原的军营中,死时五十四岁。这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史实。诸葛亮虽然壮志未酬,但是,他所表现的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所给与后人的积极影响,却是无可估量的。这也是诗人杜甫为之感动得泪流满襟的一个没有说穿的原因。“泪满襟”的英雄,当然就是诗人杜甫自己。但他用了“长使”二字,便大大地扩充了感染的范围,不仅把普天之下的,而且把千百年后所有的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全都包括在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震动与共鸣,而不能不为之同声一哭。

  历史也正是这样证明着的。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为这两句诗所感动的例子,是唐顺宗时的王叔文。王叔文是当时出现的有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和刘禹锡等人参加的进步的政治集团的首领,他力图改革弊政。但因遭到宦臣俱文珍等人的反对而终归失败。《旧唐书·王叔文传》是这样记载的:“叔文但吟杜甫诸葛祠堂诗末句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因欷歔泣下。”所谓“欷歔泣下”,也就是“泪满襟”。这是杜甫写作这首诗之后不过三十五年的事情。第二个例子,是北宋末年的爱国将领宗泽,他也曾深受感动。当时,宋王朝的两个皇帝徽宗和钦宗父子二人双双被金人俘掳,宋高宗逃跑了,为了抵抗金兵的南侵,已经七十岁高龄的宗泽,亲自带兵镇守尚未沦陷的当时的国都开封,但终因忧愤而成疾,临死时,他也无限感慑地吟诵了这两句诗并三呼“过河”(意思是渡过黄河,抗击金兵)。此乃杜甫写作《蜀相》这首诗之后的三百六十八年的事情。仅从以上两个历史事例,我们也就可以看到这两句诗的巨大而深远的感染力量。

  在诗歌体裁的运用方面杜甫可以说是写七律的大师。仅流传下来的他一个人就写了一百五十一首七律,超过现存初唐和盛唐诗人所作七律的总和。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它要求结构紧凑,对仗工整,声调和谐,语言精炼等等,所有这些优点,《蜀相》一诗可以说都具备了。

  作者介绍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诗人社审言之孙。年轻时应进士举,不第,浸游各地,后客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中提奔唐肃宗,授左拾遗。后弃官入蜀,定居成都洗花溪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式重中任参谋,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出题,漂油江南,病元于途中。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展现了唐代由盛而我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讲史”。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有《杜工邮集》


(高二选修)蜀相教学设计3篇(扩展7)

——高二选修语文教学设计 (菁选2篇)

高二选修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艺人形象的分析与对观众心理的了解,把握豫剧所依托的文化环境。

  2、通过跟文本作者的对话,了解艺术的真谛,并借鉴作者成功的写作经验。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同学们对本文的预习情况: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岗河村。

  (2)发生在什么时间?阴历九月十五赶庙会前后的每个晚上。

  (3)社戏一共有多少场?其中重点描写了几场?15场,其中重点描写了3个场。

  (4)故事里涉及了哪些主要人物?“我”、周围的观众、艺人。

  (5)看社戏时,“我”和周围的观众关注点有什么不同?周围的观众只是看社戏本身,而“我承认,我并不能听懂所有的戏文,我也不是生、旦、净、丑都耐烦看”(第10节),“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到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到兴趣”(第18节)。事实上,本文写的主要也是“看戏和做戏的人”。这样,今天的这堂课,我们主要就来分析这两类不同而又有联系的人——观众与艺人。

  二、分析艺人形象

  本文主要写了艺人们什么特点?

  一是对艺术非常虔诚、执著。

  有关句子:“那武丑的翻筋头,却每令我心悸发怵……却也是能贴台边儿稳稳地刹住,险伶伶地看似要掉,就是掉不下来”(第11节),“但见她翻过青龙战袍,耍过一阵大刀后,竟直逼老生大骂而去。老生被骂得连连败退,无以招架,终于逃向后台去。我感到大欣慰……”(第12节),“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夫极深,成熟到家”(第16节)。

  简要分析: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他们对艺术的虔诚、执著。

  一是生活非常艰辛。

  有关句子:“那武旦刚才指鼻大骂老生时,兰花指过于粗大了,实在少点美感。这一偶然发现,使得我在后来,老爱盯着旦角的手看,并无法不承认一个可悲的事实:几乎所有旦角的手,莫不都粗大得有如半个蒲扇,尤其是云起手来,真能遮住半个天”(第12节),“猫儿脸姑娘,正对镜将一只翠玉簪子,斜斜地插在油光水滑的发髻上……”(第19—22节),“逗笑间,我才注意到后台的另一端,支了个硕大无比的锅……”(第25—27节),“顺他的小手指望去,果见那边石头上坐着一青衣少妇,正在奶孩子……”(第28—37节)。

  简要分析:“兰花指”是细节描写,是特写镜头,是以小见大;“猫儿脸姑娘”,主要是通过外貌描写来表现的;写那个“硕大无比的锅”,作者直抒胸臆,进行议论抒情;“青衣少妇”,主要是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的。

  三、解读观众心理

  快速浏览,找出在每一场演出中有关观众看社戏的句子,看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一场

  有关句子:“沿着白生生漫着月光的乡路,汇入四乡八村看戏的人流中……”(第4节)“我们赶到时,已是锣鼓喧天,观者如墙,开戏有一会儿了”(第6节)“台下的观众却不理会什么兰花指。他们全部的审美情趣审美热忱都集中在戏情上热闹上,集中在花花绿绿的行头和唱文工武上。尤其是那个身怀技的武丑,收场大吉时一气翻了三十八个筋头,简直疯狂了台下的每一个人,笑破了清寂初寒的深秋之夜……”(第13节)

  第二场

  有关句子:“次日,锣鼓家伙响起得更早。太早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便已有前村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了”(第14节),“好在这些小小的瑕疵,并不能打退台下看客的热情”(第16节)

  第二场

  有关句子:“但见风雨无阻戏场又是黑压压地坐满了人。一村演戏,众村皆至,我似乎很能理解这些乡下人戏瘾头的之大”(第38节)

  简要分析:观众之多,说明俚俗的豫剧深得群众的喜欢,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需求欲。

  四、走近人文环境

  第18节中,作者写道:“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到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到兴趣。”也就是说,观众与艺人——看戏和做戏的人,共同形成了豫剧的人文环境。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照一下这一人文环境。

  齐读:“作为*‘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第17节),“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这‘高粱棵里的玩意儿’,何以会有永恒的生命力?”(第38节)

  分析:作者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五、走进文本作者

  读完本文这个故事,我们“难以忘怀”。我们忘不了文化和精神需求如此强烈的观众,忘不了虽然生活艰辛但对艺术如此虔诚和执著的艺人,但我们同样忘不了的还有一个人,她是谁?“我”,实际上就是作者。

  作为“生长在城市”(第18节)作家,她并没有钻进文学的象牙塔之中,而是深入社会的底层,不辞辛苦地“赶满了十五场”(第40节)社戏,并且深入民众,了解观众的内心世界,“转到后台”观察艺人们的生活状况,跟艺人交谈、交心,甚至出于真正的同情,把家里的药和儿子小时的裤褂送给那个“青衣少妇”。

  作者王英琦是一位既思索历史和民族的命运,又能够充分内省的散文家。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倔强的个性,使她的创作具有豪放之气和催人警醒的力量。被称作“大陆三毛”的王英琦,不仅有着三毛那样浪迹天涯的经历,而且也像三毛那样在写作上有着不羁的个性。她不仅喜欢驾驭一些历史、文化的大题材、大主题,而且表达也是粗犷豪爽的,绝无小家子气。她的语言也有特点,无论是针砭历史时弊还是弘扬个性心灵,她都是快人快语,直陈胸臆,几乎不及雕琢,也少有女性作家那样的委婉含蓄。其博大昂扬的意境和一争高低的语势,在当代女性散文家中别具一格。

  王英琦散文创作的成功,是否也可以给正尝试写好记叙文的我们一点启示呢?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谈谈(这实际上也是对文本学习内容的一个总结),如:做人与作文、艺术与生活、作家与大众、观察与思考……

高二选修语文教学设计2

  《渐》作为选修教材《*现当代散文鉴赏》中的一篇,作者丰子恺从日常现象着手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思索。下文是为大家精选的一语文版高二选修《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语文教学要借助文本传达的思想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启迪,引导学生体味生活,感悟人生,进而形成对生命的独特解读,并借此指导学生的日常行动。

  《渐》作为选修教材《*现当代散文鉴赏》中的"一篇,作者丰子恺从日常现象着手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思索。

  基于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学生特征分析

  “渐”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借鉴作者行文的思路,教师从日常生活的现象入手启发,并试着让学生主动诠释“渐”,进而思考在我们认识到“渐”存在的前提下该如何去对待生活与人生。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

  ②分析“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③体味作品在琐屑轻微事物的叙述之中独特的风韵。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诠释“渐”,进而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引导学生谦让、*和地与人相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认识。

  ②渗透“大人格”、“大人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

  2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诠释“渐”。

  难点:3分析“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4体味作品在琐屑轻微事物的叙述之中独特的风韵。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设计拟采用教师趣味导入,引发学生思考,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主动诠释“渐”,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结合写作训练,动笔让学生描摹“渐”及对“渐”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①搜集作者相关资料,了解丰子恺的漫画和随笔创作情况。

  ②阅读课后相关链接走近作者,从而更好把握作品内涵与风格。

  ③多媒体激发阅读趣味,营造体悟情境。

  ④学生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展示。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激趣导入

  展示学生和老师小时侯的照片,让学生猜主人。(多媒体配乐)

  走进文本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照片。

  曾经的你我也拥有这样一张可爱的笑脸的主人就在我们中间,请同学们猜猜看。

  通过对比我们感受到了青春的“渐变”。“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著名漫画家、散文学家丰子恺在“渐”中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他认为,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究竟为什么呢?这节课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去体验、探究一番吧!

  .板书课题:《渐》

  2明确学习板块

  (1)“巍巍擎天的丰碑”(走进丰子恺)

  (2)“采菊东篱下”(走进《渐》)

  (3)“横看成岭侧成峰”(个性解读“渐”)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深度解读“渐”)

  (每个学习板块欣赏与要求并存,同学们既可以欣赏到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或者精彩的表演,同时要思考、回答一些问题。)

  (二)体验、探究

  1“巍巍擎天的丰碑”(走进丰子恺)

  特邀学生配乐解说:丰子恺的漫画

  丰子恺的介绍

  要求:在欣赏的同时识记有关丰子恺的文学常识。

  2“采菊东篱下”(走进《渐》)

  要求:“渐”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作者却举了一些生动、具体的例子来阐释它,请找出并概括这些事例。

  明确:a人的青春“渐变”b人的境遇的“渐变”

  c自然界的“渐变”d故事中的“渐变”

  因为有了“渐”,人生圆滑地进行着,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感受不到“渐”。“渐”的蒙蔽性源自“渐”的作用,“渐”的作用是什么呢?

  明确:“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

  欣赏:在把握作者对“渐”的现象与作用的阐释后,我们来欣赏两组图片,再深入感受一下生活中的“渐”(图片配乐)

  板书:青春、境遇、自然、故事

  3“横看成岭侧成峰”(个性解读“渐”)

  欣赏:学生表演诠释“渐”。

  要求:依据你对“渐”的理解,写一组排比句阐释生活中“渐”的现象以及你从“渐”的现象里所获得的启示。

  例如:渐渐,花开花谢、春秋代序,让我们珍惜每一瞬的美丽;

  渐渐,容颜老去、生死交替,让我们珍惜每一寸的光阴;

  渐渐,沧海桑田、聚散分离,让我们珍惜每一次的相守。

  板书:珍惜

  4小结:普遍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启示我们在认识到“渐”存在的前提下要懂得“珍惜”。其实作者丰子恺在《渐》这篇散文中还为我们更深层次地解读了“渐”,那么同学们就随老师进入第四板块的学习!

  (三)拓展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深度解读“渐”)

  1创设情境

  a公共汽车会不会让座?

  火车上会不会让座?(时间的长短)

  b班级评优只有一个名额你会不会放弃?

  有一个国家级的荣誉得到它可以保送上大学你会不会放弃?(荣誉的大小)

  c你捡到一元钱会不会放弃交公?

  你捡到一万元钱会不会放弃交公?(利益的多少)

  提问:为什么我们对同类的事件态度会有所不同呢?

  2小结

  “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越长,人们越是容易被“渐”蒙蔽,看不清人生的真相。短时间、小荣誉、小利益我们懂得谦让与舍弃,反之,在百年的人生中面对关系重大的名利我们就难以割舍,争抢不已了。其实无论时间多长,在“渐”中也会慢慢逝去,无论荣誉、利益多大也会在“渐”中慢慢远离,我们又有什么割舍不下呢?

  板书:舍弃

  这节课我们理解了“渐”的现象与作用,更重要的是思考“渐”给予我们的启示。“渐”给予我们的两方面启示就如同钟表的分针与时针,我们容易理解和做到“珍惜”,却往往忽略“舍弃”,在渐变的人生中做不到谦让。最后想送给大家英国诗人布莱克的一句诗:“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四)布置作业

  阅读朱自清的《匆匆》比较同以时间为话题的文章,《渐》与《匆匆》在写作角度、风格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明确:《匆匆》深挚抒情,以情动人;《渐》讲道理,以智慧启发人。

  《匆匆》语调惶恐、求索、哀愁,《渐》洒脱、循循善诱。

  八、板书设计

  渐

  丰子恺

  青春

  境遇故事

  自然

  九、教学反思

  一、将课堂还给学生

  作为选修课,教师设计时要考虑到与必修教学的不同。因此我在课堂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学习模块学习的环节,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习兴趣,以此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依据学情要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进程,这个环节的设计也考虑到,在进行一个模块的学习时让其他学生也同时学到知识,获得体悟。

  二、阅读兴趣的激发

  选择学生熟悉的同学和老师的照片导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引导他们走进文本探究“渐”的本质,这一方式效果很好。要灵活运用学生熟悉的材料作为教学资源。

  三、情境创设深度解读文本

  如果让学生把握珍惜时间这一文章主旨,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深度解读文本,让学生现“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渗透“大人格”、“大人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这是对文本的一次提升。创设情境,心理剖析的方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高二选修)蜀相教学设计3篇(扩展8)

——杜甫蜀相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杜甫蜀相原文翻译「对照翻译」1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推荐访问:选修 高二 教学设计 高二选修蜀相教学设计3篇 (高二选修)蜀相教学设计1 蜀相优秀教学设计ppt

本文标题:2023年度高二选修蜀相教学设计3篇【优秀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92254.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2023年度高二选修蜀相教学设计3篇【优秀范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