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乡镇方案】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实施方案

作者: | 发布时间:2023-05-09 13:12:02 | 浏览次数:

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实施方案建设“美丽乡村”是今后5到10年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方向和推进工作的总抓手,是我乡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泉州市委、市政府、县政府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镇方案】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实施方案,供大家参考。

【乡镇方案】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实施方案


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实施方案


建设“美丽乡村”是今后510年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总方向和推进工作的总抓手,是我乡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泉州市委、市政府、县政府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部署,特制定湖上乡“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22016年)。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三化同步”(在工业化、城镇 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绿色家园、清洁家园、宜居家园、富庶家园、和乐家园建设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

二、目标任务

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力争在5年内,通过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和建设无序问题、推进农业经营制度和农村土地、物权制度 等改革,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和民生事业建设,大大改善农村 人居环境、改变农民生活方式、优化农村管理模式,到2016年底,全乡力争有85%以上的村庄面貌明显改观,加快农村向城镇化转变、农业向现代化转变、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我乡“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村庄秀美。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到位,“两违”得到有效遏制,农民房屋建设有序,布局合理。有效推进危旧房、石结构房改造,“空心村”及旧村居得到有效整治,无乱搭乱盖现象。农民房屋外观协调,体现闽南特色。

——环境优美。农村垃坂、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内无卫生死角。常年清洁卫生,100%村庄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家禽家畜圈养,农户庭院整洁,房前屋后环境干净,无乱堆乱放现象。农户自来水和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消灭旱厕。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整治。村庄道路通达、绿树成荫、水清流畅。

——生活甜美。农业结构优化,生产、生态和文化功能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多。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等社会事业大力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健全。95%以上村宣传文化阵地达到“五有一所”(有阅报栏、宣传栏、科普栏、广播室、文化科技卫生服务站和农民文化娱乐场所)要求,农民文明观念提升、生活便利、文化体育活动丰富。

——社会和美。基层组织健全,村级组织战斗力强,群众对村级班子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社会管理民主,“世纪之村”管理平台完善。农村治安良好,无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和群体性事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团结互 助,诚实守信,崇尚科学,遵纪守法,移风易俗,社会和谐。

三、工作原则

——以政府主导为前提。建设“美丽乡村”,关键在乡(镇),基础在村级。要以政府为主导,以村为实施主体,精心谋划,通盘考虑,扎实推进。坚持示范带动,不断总结经验,巩固和发展建设成果,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深化。

——以规划指导为基础。建设“美丽乡村”,要因应经济社会 发展变化,在明晰城乡空间发展战略布局的基础上,遵循“城市像城市、农村像农村”的原则,分类型因势利导、分层级循序渐进,凸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注意挖掘文化内涵,展现乡村特色。

——以政策引导为支撑。建设“美丽乡村”,要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大胆突破村庄规划建设、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发展现代农业等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农民与土地的新型关系,促进农民集中居住或进入城镇。

——以群众主体为关键。建设“美丽乡村”,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美丽乡村”建设依靠农民,“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由农民共享。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以长效管理为保障。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涉及面广、目标任务重、持续时间长的系统工程,必须整合行政资源和社会力量,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协同协作的良好工作格局。

四、实施重点

(一)绿色家园建设工程

1.从全域生态化—茶山绿化—茶园小气候三个层面,立体推进生态茶园建设,每年建设生态茶园示范片500亩,带动一般片1000亩;实施年百座茶山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稳步推进生态脆弱区和25度以上陡坡地退茶还林,优先推进省道“两侧一重山”退茶还林;保持打击毁林种茶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实施农田茶园退茶还耕。加强茶园土壤涵养保护,引导指导茶农科学种茶,提升茶园综合管理水平。

2、持续推进森林建设,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实施封山育林,扎实开展全民植树造林活动。

3、实施“绿道”建设,在县道、高速公路和晋江西溪两岸开展高强度绿化。2012年,全面完成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3年(2010-2012年)建设任务。

4、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工程,抓好矿区迹地生态修复治理,深入开展“青山挂白”整治。’

5、治理小河流,尽量釆用生态护岸措施,达到“河畅、岸绿、提固”效果。

6、力争今年实现国家级生态乡创建目标,即全乡达到国家生态乡镇的考核要求,80%以上的村达到市级以上生态村的考核要求。

(二)清洁家园建设工程

1、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乡域层面:开展村极治理达标创建,2012年重点抓好最后一批6个村达标创建,至今年底全乡所有建制村全面通过省级考评验收。2013年起,按照省市部署,每年创建一批家园清洁示范村。突出抓好高速公路、县道、晋江上游两岸的垃圾治理。健全乡垃圾清扫收集转运处理体系。探索建立以村集体和群众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筹资机制,确保供水、垃圾、污水等设施正常运行。乡村层面:以“一清一保一机制”(即村庄环境卫生清洁、公共场所专人保洁,农村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为目标,实行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村集体组织专人定时定点清运,完善“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乡中转和县处理”模式,严格按垃圾进场量和完成率兑现奖惩,确保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快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等:“五改”步伐,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80%,根据需求情况布建水冲式公厕。开展以除“四害”(鼠、蝇、蚊、蟑)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下大力气治理“五乱”(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禽畜乱放、杂物乱堆、柴草乱垛)现象。

2、深入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大力实施“三清一整治”工程(即以保护农村饮用水源为重点的“水源清洁”工程,以整治集中连片村庄生活污水和垃圾为重点的“家园清洁”工程,以整治农村畜禽养殖和面源污染为重点的“田园清洁”工程,及以巩固提高示范工程成果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力争每年实施一批,见效一批,通过“抓点、带线、促面”,解决农村环境突出问题。2012年,重点抓好湖上、盛富、上路、飞新、飞亚环境连片综合整治。

3、进一步加快推进我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4、全面落实湖上村综合市场污水处理池及配套管网建设计划,合理选择雨水排放和生活污水处理方式,逐步实行“雨污分流”和污水集中处理。

5、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控。深化畜禽养殖发展规划和污染治理,强化规模养殖场治污配套设施,鼓励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发展模式,确保达标排放。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推动乡村企业向乡村工业功能区集聚,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集中治理污染。

(三)宜居家园建设工程

1、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对村庄发展趋势的研究,编制村庄布点布局规划,对村庄整合、分类指导和对各类型村庄建设和整治的原则提出具体指导意见。以合理的“三新”(新市镇、新园区、新社区)规划布局,促进农村“三集中”(工业向开发区集中、农民向中心村和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按照建设规划、整治规划和近期集中建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三个梯次编制村庄规划。建设规划:重点突出村庄的发展定位、人口和用地规模、产业发展类型、内外交通体系、用地功能布局、土地使用强度控制等。整治规划:重点突出解决旧村改造、环境卫生、设施配套、村容村貌、住房解危、防治灾害、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特色保护等方面内容。重点突出适用、经济、安全、美观和节能的原则,体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满足面积、通风、釆光等要求。2012年,重点抓好尚未编制规划的村庄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实现全乡村庄规划全覆盖

2、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按照省、市关于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部署,按照“七个好”(村庄规划好、建筑风貌好、环境卫生好、配套设施好、绿化美化妤、自然生态好、管理机制好)的目标,重点治理规划建设无序、环境“脏、乱、差”和配套不完善等问题,继续推进村镇住宅小区建设试点,积极引导建设“三统一特”(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配套、特色明显)的农村住房,力争通过3年时间,以点带面、全面推开,建成一批宜居新村。

3、大力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开展绿色村庄创建活动,加强“四旁四地”(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宜林荒山荒地、低质低效林地、坡耕地、抛荒地)的造林绿化工作,建设村庄公共绿地。路旁两侧、水旁宜林地段绿化率达80%以上,主要路旁两侧边沟以外及水旁宜绿化地段各种植2排以上优良乡土树种,滤布构建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鼓励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栽种瓜果、绿化小品,形成“植物自然,乡土浓郁”的景观。清理乱堆乱放、乱贴乱画,加强对村庄居住区配套管线等公共设施的规划、整理,组织开展“裸房”(外墙未修葺,墙体材棵露)立面修葺,美化村民房屋整体外观。

4、加强对农村宅基地和农民建房的指导与管理。健全村镇规划、建设机构。组织开展农村土地、房屋普查建挡,制定完善村民住宅建设管理规定,出台从建房审批、批后管理到日常巡查、违建拆除等环节相衔接的管理办法,畅通农村建房的审批渠道,引导农民依法依规有序建房。持续强化农村“两违”整治,建立“违建”防控的考核奖恁机制,实行责任追究制、“一票否决”制。全面治理农村闲置房、废弃房、危旧房和乱搭建行为,腾出空间用于拓宽乡间公路、建设村里的公共活动场所或绿化地。积极处置空心村和石结构房问题,确保完成2012年全乡危旧房改造任务。

(四)富庶家园建设工程

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持续增加农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

1、大力发展现代茶业,有计划有步骤高标准地推进茶叶庄园 规划建设,打造茶叶综合体,拓展茶业现代功能。

2、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3、建设雪山、盛富服装加工、茶叶合作社特色农业品牌。

4、加快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落实乡村两级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责任制,以行政问责为保障,促进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5、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具有竟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6、支持和引导“农家乐”建设,突出乡村旅游特色,打造“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艺”的品牌,培育一批休闲旅游特色村。

7、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物业经济,鼓励有条件的村级集体投建标准厂房、民工公寓等进行出租。同时,通过组建经济股份合作公司、建设农民技能培训服务中心、创办来料加工服务点等,引导发展“资产型”、“服务型”等形式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

8、有序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五)和乐家园建设工程

1、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积极引导村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

2、大力弘扬以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对台文化、红色文化为代表的湖上乡特色文化品牌,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和茶乡特色的文艺精品。建设一批茶文化、藤铁工艺文化创意中心。

3、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村民文化广场、乡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数字电影公益放映、文化信息共享等项目建设,建成一批特色文化示范基地和文化共享工程。

4、培育特色文化村,编制农村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

5、加大推进“造福工程”、“安居工程”建设,分批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搬迁工程。鼓励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活动,加快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返疗制度,加快构建就业、养老、医疗、救助、叔益保障体系。

7、创新社会管理,深化“保平安创满意促和谐”活动,全面开展“六五”普法。强化防灾减灾和社会公共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依法合理表达利益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

8、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168”工作机制和“五三”工作法。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行保障机制。深化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行“世纪之村”,完善农村各项管理,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管。在农村社区探索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提高对农村居民的服务质量。大力培育农村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

五、制度创新

围绕推动农村土地从资源走向资产,重点开展五个方面的探索:

1、围绕土地经营权流转从无序走向有序进行探索。通过健全科学、完善的流转机制,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散乱无序走向规范有序。按照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的要求,引导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推行建立农民以承包地、技术和部分资金入股的农民股份合作社。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可釆用“先股后转”(先股份量化再流转)的办法。

2、围绕土地利用从粗放走向集约进行探索。重点是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严格按照省、市主管部门验收标准,确保整治工作落实到位,新增耕地符合要求;同时,结合“美化”、“绿化”要求,做好项目整治区的“美化”、“绿化”工作。对于新核定和计划核定的增减挂钩指标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在规划设计阶段,要把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的要求和有效措施编入土地整治方案,并适度调整整治经费预算,确保整治项目区成为“美丽乡村”的示范区。对非整治项目区的其它农村土地,也要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对增减挂钩项目区的安置区建设,要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废弃地、边角地,不占耕地、少占耕地,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力争把安置区建设成为“三统一特”(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配套、特色明显)的农村住房。配套建设资金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使用费中相应适度调剂拨补。

3、围绕土地增值收益从单一走向多元进行探索。探索建立土地非农升值收益城乡共享机制,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土地在非农建设中以入股形式共同参与开发,让农民在土地开发中获得收益。在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上,鼓励乡镇通过试点土地市场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业务,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用于除商品住宅开发以外的工业、商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经营性用途的流转新机制,对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农村集体用地,允许以土地合作入股、保底分红等方式依法开发经营。试行“保持集体所有、允许依法转让”的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在保持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对手续齐备、建造合法的农村宅基地及其地上房屋,取得《集体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后,允许依法转让,使土地资源的价值得到真正体现。

4、围绕完善农村物权从模糊走向明确进行探索。开展农村土地地籍调查,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权登记发证工作步伐,力争5年内基本完成全乡农村“五证”(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证、林权证)的登记发证。探索建立按有无承包地划分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农民土地被全部征收或全部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相应的各项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政策。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及配套改革,建立完善林权管理服务平台。

5、围绕农村建房从分散走向集聚进行探索。深入实施小城镇改革发展战略,重点推进新市镇、中心村建设。通过中心村带若干自然村,工业滤布 或者村庄撤并,重点开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让农民不离开本乡本土,就能过上市民的生活。探索以宅宅基地转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转换社会保障,引导农民向中心村和城镇转移聚集。推行农民集中居住试点,统一规划建设农民新社区,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

六、创建格局

1、示范带动。按照“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品牌响亮、效益明显”的要求,突出一村一业一景一特色,致力锻造一批“美丽乡村”精品村、示范村,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点上出特色。每年也要培育、打造一批乡镇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2、梯次培育。建设“美丽乡村”,要从基础性工作做起,先易后难,滚动推进,升级发展。要从村容村貌整治和遏制“两违”入手,拎出村庄空间布局调整优化、流域整治和生态保护、土地流转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强基础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社会保障能力提高,从而进一步推动我乡统筹发展。各村对照以下5个工作层级,制定分年度 的实施计划,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工作推进:

第一层级:以“一清一保一机制”(村庄环境卫生清洁、公共场所专人保洁,农村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为主要目标,实行农户生活垃圾收集分类,村集体组织专人定时定点收集清运,完善“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乡(镇)中转和县处理”模式。同时,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农村“两违”现象基本遏制。

第二层级:在落实第一层级基础上,以“三清两整一绿”(清理卫生死角、清理河塘沟渠、清除露天粪厕,整治乱堆乱放、整治生活污水和村庄绿化)为主要目标,深化环境卫生整治。

第三层级:在落实前两个层级的基础上,开展“一改造、两整治、三拆除、三提升”(改造危旧房,整治河塘沟渠、整治“裸房”,拆除废旧禽畜舍、拆除废弃旧房、拆除乱搭乱盖,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提升村庄整洁水平、提升绿化美化水平),特别要结合旧村居、石结构房改造和土地复垦,落实“一户一宅”,整治“空心村”和影响美观的杂乱建设现象,使村庄车开得进去,污排得出来。

第四层级:在落实前三个层级基础上,开展“四化三建”(道 路硬化、路灯亮化、沟渠净化、环境美化,建设公共文化休闲和体育设施、建设特色的乡村文化、建立长效的村庄管理机制)活动,村庄基础设施完善,村内交通和排水畅通,村容村貌整洁有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5.5平方米以上,村庄辖区内宜林荒山绿化率达95%以上。

第五层级:在落实前四层级的基础上,开展“四大提升”(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提升绿化美化水平、提升环境保护水平、提升村庄管理水平),村庄整体视觉悦目,建筑、布局与当地自然景观相协调,景色优美、生态良好、特色鲜明。

3、建设类型。根据我乡农村未来村庄空间发展趋势,参照市提出的建设类型,建设“美丽乡村”可按以下5种基本类型进行:

一是环境整治型。对乡规划区和村庄规划区、项目规划区等未来必须拆迁或自然消亡的村庄,要严格控制新建,避免因新建给今后拆迁带来浪费。重点开展以清洁保洁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活动,保持村庄环境整洁;同时,拆除废旧禽畜舍、废弃房,清除露天粪厕和合理利用河塘沟渠,节约用水减少生活污水排放,修葺房屋外观,加强宅前屋后绿化,打通旧村道路等,整治坟地、开釆等破坏植被行为。

二是保留改造型。经济一般的村庄或将来较长时间可能继续 保留的村庄,实行以改造为主、适度新建的办法。要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按照村庄规划,结合旧村居和石结构房改造,完善村庄内道路、水系、绿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进行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和建设一批公共文化、休闲和体育设施,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提升绿化美化水平、提升环境保护水平、提升村庄环境管理水平;同时,严格按照规划建设新居,解决农村无房户和居住困难户的实际问题。工作推进中要注意拆旧与建新之间在空间格局、建筑风格、服务配套、给排水和道路系统等方面的衔接和协调,促进村庄整体建筑、布局与当地自然景观相协调。

三是聚集发展型。对中心村或远期可能发展成为新市镇的村庄,要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种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入手,顺势借力,引导农民向中心村和社区集中。要通过拆旧与建新,促进村庄合理有序发展,形成集中紧凑的布局形态,避免无序蔓延。尤其要注意通过人口聚集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引导形成新型的邻里关系,建立新型的农村社区管理机制。

四是集中新建型。对具备经济实力全拆全建,或因城市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需要整体搬迁,或移民、造福及安居工程需要迁村并点的村庄,需要进行就近、异地集中新建的,要从提高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考虑,通过统一规划、集中建设,集中安置的办法,建成一批现代农民新居。

五是古村保护型。对自然和文化遗存保留完好、原有村落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明显、村庄布局独特或具有一定地域民俗风情,或者开发利用价值较高的古村落,要以保护性修缮为主,避免对古村落景观、文化遗存造成破坏。通过对古民居、古祠堂和纪念性建筑等文化遗产等资源的保护利用,完善村庄内道路和水系、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提升村庄品位。

各村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一村一策。要根据农村不同地理条件、气候特点以及民俗及生活习惯,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逐层逐级做实工作。要针对因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农村人口举家外迁而导致村庄人口和建设萎缩现象,按照实际情况编制村庄发展布点规划。对于“空壳村”(因村民长年外出或举家外迁而导致村庄大量房屋空置)、“老人村”(因青壮年及少儿长年外出或外迁而导致大量留守老年人)的村庄,要探索迁村并点及整合的具体措施,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对人口集聚度较高、建设用地规模较大的村庄,要加大公共服务配套和市政设施集中建设,凸显集聚作用,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各地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努力打造一批生态自然、田园风光、工贸结合、侨乡风情、文化教育、休闲旅游、古风新貌等具有茶乡特色的“美丽乡村”。

4、实施步骤。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动员部署阶段(20128月至20129月)。主要任务是学习市“美丽乡村”建设有关精神,成立工作机构,制定行动方案,层层动员部署。

二是启动实施阶段(201210月至2013I2月)。2012年底,全县农村垃圾处理全域覆盖,全面控制“两违”。出台农村建房审批政策规定,实施农村集中居住试点,完成省级2012年试点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到20139月,完成农村土地、房屋普查建档,农村基本实现村庄清洁、保洁常态化和制度化。

三是全面推进阶段(20141月至201610月)。组织推广农村集中居住,完成全乡农村“五证”确权发放。

四是总结提升阶段(201610月至201612月)。全面总结,表彰先进,并研究制定今后五年行动计划,完善配套制度,深化创建活动,健全长效机制,持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七、政策支持

1、加大建设资金投入。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加大建设“美丽乡村”的资金投入。从2013年起,乡财政按每人每年不少于30 元额度统筹安排农村环境卫生清洁保洁、示范村建设、“两违”防控等“美丽乡村”建设经费。村也要积极筹措配套资金,全面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2、用好农村土地“四政策一配套”措施。一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通过旧村复垦增加耕地指标,获取指标交易收益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二是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开展农村废弃园地、未利用地、荒草地开垦,对新增的耕地指标由县国土资源部门统一收购用于耕地占补平衡,为“美丽乡村”建设开辟资金来源。三是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政策。鼓励开展集中连片300亩以上、坡度15度以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农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四是“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改造政策。通过土地整治,盘活存量,节余建设用地,征收为国有后,重新进行规划,实施招拍挂出让用于发展二、三产业项目的,土地出让收益按一定比例返还农村,用于农村公共基础配套建设。五是每年从省市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部分指标,专项作为“美丽乡村”建设。

3、合理确定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原则上,旧村复垦增减挂钩指标收益主要用于拆旧、复垦、补偿以及新农村建设等公共配套建设,其中用于当地村集体的分成比例不低于指标收益的30%,用于县、乡镇的工作经费合计不超过指标收益的5%。农村土地整治中盘活存量土地,招拍挂出让用于发展二、三产业项目的,土地出让纯收益按不低于30%比例返还农村,用于农村公共配套建设。

4、制定出台一批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关于防控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加强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和集体土地、房屋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发展以土地为资本的农村股份合作社指导意见,以及提高农村卫生保障水平等系列配套文件,确保“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推进。

八、组织保障

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湖上乡建设“美丽乡村”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具体组织协调、服务指导和督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从乡有关部门中抽调人员充实办公室,集中办公。乡党政领导每年每人挂钩联系一个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各村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班子及其办公室,切实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领导。

2、明确责任。各村要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任务,明确职责,明确奖惩,配套必要经费,充分调动村级班子工作的积极性,层层抓落实。

3、整合部门力量。乡建设“美丽乡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深入调查研究,强化业务培训,指导创建工作,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注重把目前各部门承担的专项建设项目整合起来,包括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清洁家园行动、绿色村庄创建、造福工程项目、旧村居改造项目、土地复垦和土地增减挂钩项目,以及争创文明村、卫生村和先进基层组织等活动,都要与“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在一起,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抓好一批“美丽乡村”建设。要釆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项目实行补助。

4、深入宣传发动。乡、村二级联动,综合运用各种宣传载体,大力宣传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和配套政策措施,跟踪报道创建工作进展情况,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社会氛围。

5、建立考核奖惩制度。把建设“美丽乡村”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和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对经过考核成效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由乡党委、政府予以表彰奖励。对未完成工作任务的村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领导责任。建立明查暗访和邀请媒体调查报道相结合工作机制,实行“月通报、季督查、年总结”制度。每年年终组织工作检查评比,并根据评比结果,相应落实奖惩、措施。

推荐访问:五年 实施方案 乡镇 【乡镇方案】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实施方案

本文标题:【乡镇方案】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实施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zhuantifanwen/zhenxingxiangzhen/117098.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乡镇方案】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实施方案》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