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沧源佤族民歌音乐形态特征研究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11-12 12:48:02 | 浏览次数:

【摘要】佤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作为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佤族长期处于一种落后封闭的社会环境状态。相对原始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佤族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形态,尤其是佤族传统民歌,原始、古朴、单纯的气息比较浓郁。本文针对较为原始的佤族民歌特征,简要分析了沧源佤族民歌音乐形态特征。

【关键词】沧源佤族;民歌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佤族音乐文化重要材料,沧源佤族民歌旋律较为单纯,音域较窄,曲式结构、节奏节拍、调式调性等散发出古朴、单纯、自然的原始气息。

一、沧源佤族的历史渊源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山区与半山区,沧源、 澜沧、 孟连、 双江、镇康等县佤族人口居多,另外,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西双版纳自治州境内也有一些佤族人民居住。佤族有自己的语言,过去佤族没有文字,处于一种较为原始的生存状态。由于佤族人民生活在边远山区,交通阻隔,与汉民族文化交流比较少,所以,佤族没有文字传统,佤族族源的历史也不可考究。根据唐代以后汉族人民的记载,佤族人民的主要生活来源就是采集和狩猎,当时部分佤族人民也有过农业经济发展萌芽阶段,到了明清时期,一些地区的佤族人民,逐步从采集狩猎的生活方式,过渡到以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佤族人民的经济形态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一种是原始公社经济模式,一种是封建领主社会经济模式。佤族传统的宗教信仰就是原始的自然崇拜,人们崇拜 “木依吉”, 相信万物有灵,并将“木依吉”看作是万物的神灵。除了原始自然崇拜之外,自20世纪以来,也有部分佤族人民信仰基督教或佛教。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佤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佤族人民却创作了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佤族人民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美术、音乐、舞蹈等历史文化遗产极其丰富,尤其是佤族的民间歌舞,佤族民歌种类比较丰富,劳动歌、习俗歌、情歌、猎头歌、爱情歌、山歌种类十分丰富,佤族民歌在我國原生态民间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沧源佤族民歌音乐旋律形态特征分析

(一)沧源佤族民歌音乐中的核心音程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受民族生活方式以及生存环境、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各民族不仅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表演形式,音乐风格也有很大不同,虽然许多民族的民族音乐都使用相同五声音阶,然而,由于各民族方言不同,语言表达发音方式不同,所以,民歌音乐表现形态也会有所不同。其旋律进行中的骨干音,特定的终止式,装饰骨干音的方式,旋律特色,核心音级、装饰音等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沧源佤族民歌核心音程是以四、五度音程为主,两个旋律音程6—3 或 6—2进行,在旋律中,以原位或转位方式出现。沧源佤族民歌构成约有一半以上是612 或 613 三音列,这两个核心音程几乎贯穿完整的羽调式民歌歌曲始终。其他音主要起到填充与装饰这个音程的作用。例如民歌《SI VOG GAH NDING》,主要是采用612 三音列构成,具有羽调式的色彩特征,并且结束也落于羽音上。这首歌曲的核心音程是歌曲开始处出现的四度大跳,填充完这个音程内部之后,整首歌曲又下行回落至 B 音上,在 B—E 或者 E—B 的基础上,建构出来比较完整的歌曲。

在我国传统音乐中,类似两、三个音构成的音乐也比较多,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也体现了人类音乐的最初形态,一张嗓子唱出完整音阶,对于古人来说很难做到。沧源佤族民歌中,二音、三音或四音音乐比较多,这与佤族人民所处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地处山区,缺少与外界交流,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等原因,不仅影响者佤族的文化发展,也影响着佤族人民音乐艺术的进步。当然,这也是佤族民歌之所以能够保持原始风貌的主要因素。在沧源佤族民歌中,虽然也有许多五声音阶构成的旋律,但是,这些旋律大部分是从二音、三音音乐发展而来。佤族民歌旋律的基本特征,就是这些原始的二音、三音音乐构建。我们分析这些原始的五声音阶民歌,可以看出旋律进行的核心仍然是四、五度音程。例如《EEB BID DAEH MAI SI NBOU》,每两个小节形成一个乐汇,D—A 两个音是旋律的核心音程,第二小节结尾处都用相同的 D—A 的下滑, D音下滑至 A 音之前,对 D 音进行上方装饰,形成核心音程的转位。在第三小节上行音阶中,D 音再次被推出,到了第四小节,又回到了第二小节相同的音节,末尾下滑至 A 音。随后,又从A 音下跳至 D 音与一、二小节相似,第五、六小节再次下跳至低一个八度 A 音,由 A 音经过 C 音后,第七、八小节又到达 D 音,采用相同的方式结束。在旋律中,核心音程以不同的风貌呈现,即充分发挥了骨架支撑作用,有时候还隐藏于其他音装饰之中,给人一种回味无穷之感。

(二)沧源佤族民歌音乐中的旋幅

在歌曲旋律中,音程在最高音与最低音之间的变化就是旋幅。由于佤族民歌属于原生态,多数为自然人声演唱,所以,佤族民歌的旋幅都比较窄,许多歌曲都是一个八度,当然,也有十度、十一度的歌曲,除音域较窄外,佤族民歌音区偏低,旋律进行多数是级进下行,民歌的旋幅都比较窄。

(三)沧源佤族民歌音乐中的装饰音

在沧源佤族民歌中,许多民歌的音乐表现形态大多以原始风貌呈现,对音乐在流动的过程中的腔化处理不太重视,许多民歌的音乐旋律比较质朴,使用装饰音的民歌只有极少数。在沧源佤族民歌中,使用最多的装饰音就是前倚音与下滑音,一般情况下,在歌曲的结束处出现下滑音。使用上波音的时候更少,简洁质朴的旋律,更有利于表现佤族民歌古朴原始的风貌。

(四)沧源佤族民歌音乐中的终止式

在沧源佤族民歌中,许多歌曲都是封闭型终止,即在主音上终止,并且一些歌曲采取“加尾”式的补充终止,这种末尾处歌曲终止方式独具特色,快要结束时,主音出现,一般情况下,为倒数第二小节左右出现终止,然后,演唱者通过某个支持音进向主音结束。例如:羽调式多数为徵音到羽音,下主音进向主音,566 的方式结束,在羽调式中,一级支持音是角和商,徵音为二级支持音,通常情况下,宫音离得最远,宫音很少起支持作用,一般情况下,宫音只作经过音运用。然而,在沧源佤族民歌中,其末尾终止处,不仅有566 样式,也有166 的结束方式,并且在佤族民歌中这种方式比较常见。另外,还有一种主音反复的方式,特别是在羽调式中,在末尾处,通常反复2—3 个6 音作为其主音出现,即 666 的样式,歌曲结尾处采用566 的方式,极具佤族风格特点,给人一种为了巩固其终止的之感。当然,采用开放式结束的歌曲也有一些,较常见的方式是终止在其属音上,音调从主音下滑至属音后结束。沧源佤族民歌,结尾处采取意外终止方式的也有一些,即本应该结束在主音上,却出乎意料地在该调式以外的其他音上截止。例如歌曲《KAOX MAG LI BLIX DAI SI VEUI》本应该结束在 A 音上,但却结束在 B 音上,意外地以上跳七度的方式,给人一种嘎然而止的歌曲演唱效果。当然,多数佤族民歌都以下滑音收束,由主音下滑至最低音结束,这种方式,可能与语调比较低沉的佤族方言有关。

三、沧源佤族民歌音乐节奏节拍分析

沧源佤族民歌源自于沧源佤族人们的日常生活,佤族人民生活节奏简单而悠闲,这种生活节奏,反映在音乐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节奏较舒缓,演唱起来有平稳之感。沧源佤族民歌节奏型多为均分的八分音符,也有一些节奏类型是前八后十六。沧源佤族民歌歌词有的是两字一拍,有的是一字一拍,这种节奏,既表現出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也体现了佤族人们的自身气质。沧源佤族民歌多为单一节拍,变换节拍的现象较少,一般情况下,都是2/4 拍, 演唱特点是歌者即兴发挥。沧源佤族民歌一些结束音会自由延长,在某个长音上有时候会出现节拍变换的现象,歌曲演唱之初弱起进入,形成不完整小节,歌曲结束却能够实现完整小节结束,民歌生活化的特点在这里获得了充分体现。沧源人民在民歌演唱时在曲首习惯加一句甩腔,有时候,习惯曲尾加一句衬腔,甩腔、衬腔导致了节拍的变化,这种音乐节奏节拍,具有随意性演唱的特点。例如《HMOUNG EX LUAH HING DINGMENG GA》,此曲音乐节奏节拍于 2/4 拍与 3/4 之间变化,在曲首加了衬词,歌曲节拍发生了变化,为了整合开始的弱起小节,在歌曲的末尾处用 3/4 拍记谱,后半拍弱起的节奏,增添了演唱的随意性。

四、沧源佤族民歌音乐调式调性分析

中国民歌的音乐表现形式,主要的调式音阶为五声音阶,当然,也有一些较原始的民族在音乐作品创作中并没有遵循五声音阶,调式音阶不完整的现象依旧存在。沧源佤族民歌调式音阶不完整的现象就比较严重,沧源佤族民歌中,二音、三音或四音音乐占一半以上,在沧源佤族民歌中,约四分之一左右民歌为612 三音列,沧源佤族民歌完整的五声调式,主要调式音阶为羽调式,徵调式和宫调式也比较多,出现变音的民歌只有少数,在旋律中形成特殊的小二度,在歌曲演唱中,变音的出现是由于即兴演唱所至,所以,在演唱过程中,这些变音不属于调式内的变音,并不能形成六声或七声音阶,但可以形成装饰性变音。例如《GRAX DOU EX GRAX NJEE ROMSAENG》,乐曲演唱时向下滑产生的变音属于装饰性的变音,不属于调式内的变音,只是一种叹息般的语气,并不能形成六声或七声音阶。沧源佤族主要的调式特征就是单一调式,转调的现象非常少,这与演唱民歌时比较随意,民歌本身结构短小有很大的关系。

五、沧源佤族民歌音乐曲式结构、演唱形式分析

沧源佤族民歌音乐曲式结构比较显著的特征就是结构短小,主要为一段体,由于其演唱的即兴性,乐句构成可由一个乐句、两个乐句或者是许多乐句构成,乐句的小节数多为非方整型,即4 或者 4 的倍数,乐句与乐句之间以对比结构居多,为非对称的形式,单乐段多为上下句对应式,复乐段一般由两对上下句构成,演唱者在此基础上作小有变化反复。如果仅仅看表面,似乎这些乐句很即兴,但仔细分析可以感受到同质性对比的特点,可见,乐句之间是有关联的。例如,仔细分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一些民歌节奏型相同、结音方式相同、局部使用的音乐材料相同,结构内部的细节是采用顶真的方式来粘连的,并且在沧源佤族民歌中,这种方式是经常使用的连接方式。沧源佤族民歌演唱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一种是独唱形式,演唱过程中,领部的即兴性较强,其余跟随的和部则较固定。如果遇到喜庆节日,还要配以打击乐伴奏,或者即兴配以简单的舞蹈动作。沧源地区岩帅的玩调从始至终以同一速度演唱,有齐唱或二部、三部轮唱形式,演唱时歌声此起彼伏,营造了一种热烈欢快的氛围。

六、结语

沧源佤族民歌音域较窄,多数旋律较为单纯,在节奏、调式、曲式等方面,单一化特征也比较突出,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独具特色的佤族传统音乐才更加富有魅力,散发出古朴、单纯、自然的原始气息,就像一朵朴素的小花,在我国众多传统音乐中,散发出独特而别致的芳香。

参考文献

[1]张宗红.佤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中的积极因素[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作者简介:张承林(1983—),男,云南省昭通市人,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推荐访问:佤族 民歌 形态 特征 研究

本文标题:沧源佤族民歌音乐形态特征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57627.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沧源佤族民歌音乐形态特征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