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12篇

作者: | 发布时间:2023-10-28 14:08:02 | 浏览次数: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最近我有幸地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名著读书心得12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12篇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篇1

最近我有幸地拜读了 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 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简而言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学生的精神》中提到三点;(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二)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三)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感受。现在的学生正如陶公所说容易自满,自己刚刚对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领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学生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从来很少会想过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会是什么样?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想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对于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归纳在外界的环境上。例如,学生作业未完成,当问其原因时,学生回答无非这几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交作业?我不会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题?我忘记交作业啦!课代表交作业时没告诉我!诸如此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人无可奈何,更多的时候我在问自己: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

回首这些年的教学,我在不断的告诉自己:你一定要学会去转变角色了,你现在已经是一名教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孙悟空,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陶行知先生说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他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这无形中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篇2

《爱的教育》就是一本值得父母和孩子一齐细细品味的名著。我怀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读的书,看了这些故事深深感到其中的爱!书中有关于孩子、家长、老师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它以日记的形式,透过看似平凡的人和事。“爱”是我们每个经常挂在嘴边的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母对微不的爱护;师对学循循善诱的关爱;朋友与朋友互相安慰的友爱……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如果你细细体会,你就会感觉到,,这是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样,甚抱怨这世上没有爱已,有的想更悲观,则会杀,表他的抗议,这多可悲呀!

古往今来,有多少爱的真情故事啊,可见,爱,就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一出生,就沉浸在爱的海洋里,有父母的爱和爷爷奶奶的爱。渐渐长大了,上学了,又有老师的爱,同学们的爱。爱就如空气一般,我们身边到处都就是爱,我们从未离开它,离开了爱的人,就等于没有灵魂的人。爱能够使人绝处逢生,爱能够使浪子回头,爱又能够激发人无穷的力量。

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给些需要帮助的,对不对?

朋友们,请你带着颗圣洁的爱,投到全世界中。你就会发现:只要都献出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完属于你的“爱的”。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篇3

暑假里,我看了许多书,我觉得最有好处的就是《爱的教育》了。它讲的是:有一个小男孩,他叫安利柯,在他的身边发生了许多感人的小故事,他把它们都用日记记录了下来。

其中,我最喜欢安利柯的老师讲的每月故事:《爸爸的看护者》这篇文章,它讲了农村少年西西洛听说爸爸病了,一大早起来冒着雨,从农村赶到城市的医院里,看望他生病的爸爸。他看到自己的“爸爸”病得重极了,禁不住哭了起来。他无微不至的照料着“爸爸”,或是给他整理被子呀,或是给他赶苍蝇呀,或是用手摸摸他的头呀,或是给他喂汤药呀等等。直到有一天,西西洛正真的爸爸来了,他才发现认错了人,原先那个病人不是西西洛的爸爸,但是西西洛还是守护在那个病人身边,之后,因为他病的太重了,最终还是死了,西西洛才依依不舍地走了。我十分佩服他,他听说爸爸病了,急着想找到爸爸认错了人都不明白。他还关心他人,之后他明明明白病人不是爸爸了,还热情的服侍着他,直到他死了才离开他。

我想:必须要学习西西洛关心父母的品质,我爸爸工作也十分辛苦,他常常是我睡着了才回来,我早上起来后他就去上班了。于是,晚上睡觉前,我给爸爸热了一杯牛奶,下面有一张纸条,写着:“爸爸辛苦了!”第二天,爸爸表扬了我,因为纸条上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它代表了我对爸爸的心意,我高兴极了!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篇4

最近读了《中外教育名著导读》。在这短暂的几周里,我们读到了很多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几周里,我感觉成长很快。眼睛里开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以下就是我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因为理想虽不是高不可攀,但也不是唾手可得,没有不懈的追求,理想只能是朵美丽的镜中花。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人们常把学习形容为在书山上攀登,在学海中遨游。事实上,知识的积累是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我们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从而给自己的人生定向;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除了要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要勤于动笔,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这对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也是很有帮助的。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还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也可以做一些记号。这就是评注笔记。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喜欢阅读一目了然的书的人是懒惰的人,只有阅读那些需要自己反复思考才能明白的书的人,才是真正读书的人。我喜欢阅读艰深的著作。在阅读中我强调想象和联想。再抽象的理论表述,在进行思辨理解的同时,我把它还原成日常生活的图景。有些只需要现成的联想,有些需要想象的构造。我一直认为,无法进入抽象概念的人是缺乏想象的人;缺乏想象的人如果自认为理解抽象概念,这个概念在他那里也已经是一个死的东西了,既没有联结能力,也没有生成能力。

阅读是抽象的,关于命运的感受是具体的。在抽象阅读和现实感受中,我明白自身观念的命运。我们生长在这么好的年代,但在接受现成的非个人化的观念里长大。许多教育和观念已经深入到生理反应中去。我不得不四面突围。人不能揪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在自圆其说的内部突围中,惟一的途径是自觉引入差异。遇到能够证明自己感受和观点的事物固然高兴,遇到不同的甚至否定的事物,我更加高兴。我很少单纯地阅读一本书,或者一种观点。我总会同时将观点不同的许多书放在一起读。我越信服某种观点或某本书,我越要寻找不同的书来辩论。 读书,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更使我懂得了教育的高尚,教育的纯洁。可以说:“是读书是我开始喜欢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开始让我明白了一个教师的伟大,明白了教育人的乐趣。相信在以后几年的教学中,我还会不断的读书,用读书来充实我的生活,我的人生。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篇5

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大师的智慧如闪闪烁烁的星光,逐渐映辉在一起。在我的头脑中形成一束耀眼的光,照亮我的心,指引着我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

陶行知老先生认为儿童应该快乐的,而现在中国的儿童是非常痛苦。固然有许多人才是从痛苦中长大起来,但是成人的责任是应该把社会改造得好一点,使未成熟的儿童少吃点苦,多享点福。我们应该负起责任来,敲碎儿童的地狱,建立儿童的乐园。不够,我们应该引导儿童把地狱敲碎,让他们自己创造出乐园来。

是的,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家长、社会就呼吁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而各种辅导班,特长班,名目繁多的各种早教措施,把孩子束缚地严严实实,没有半点自由、空间。到了小学,无论孩子接受能力如何,统统一刀切,必须同步前进。即便分层次教学,最终目标也是一学期内必须全面开花。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但是家长、社会不允许孩子暂时落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于是,老师使出三十六计,七十二变化,十八般武艺样样摆上阵来。学生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地步。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的教育现实状况就是如此!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是学习人生之道的人。学以厚生则可;学以伤生是断断乎不可的。可是我们的孩子,每天要面对那么多沉重的学业负担!还有家长、老师的让人心碎的殷殷期望。学习是乐园还是地狱不得而知。孩子的学习现状和我国的教育大气候不可逆转,那么我们作为教育者到底怎样让儿童少吃点苦,多享点福?

那就是变苦学为乐学!变让我学为我要学!最终落实到陶行知先生的学生自治上。

陶行知老先生主张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从学校这方面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我们培植儿童的时候,若拘束太过,则儿童形容枯槁。对!我们就是要给孩子松绑。在老师的科学引导下让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这才是我们的教育主旨。面对这么一群活生生的、制造状况层出不穷的孩子们,老师怎样艺术的扮演自己的角色,来引导他们快乐自治?

由此我想起一种民间艺术。四川有一绝活叫做变脸,一扭头,”唰“变出一张脸,再一扭头,又”唰“变出另一张。一分钟之内,”唰唰唰“会变出十几张不同的脸,或喜或悲,或凶或善;或男或女,或老或少。神气极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就可以大胆的使用变脸这一绝活。

陶行知说过,社会有三种人:一、是自动要读书的;二、是经劝导后才愿读书的;三、非强迫不愿读的。我们就经验上观察,十人中怕有三人或四人非强迫不行;此外还有二人或三人,有了强迫的办法就可赶快去读。所以强迫是必要的。他认为教育万能是教育界自欺欺人之说。

的确,学生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只要他没踏上社会,就永远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会犯各种各样让你始料不及头痛犯难的错误。他不爱读书,不爱写作业,愿意搞小动作,愿意和同学打闹等等。如果老师每天怒目而视当阶级敌人似的对待他们,这漫长的十几年寒窗该是一种怎样的煎熬!记得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雕塑家为一阎罗殿雕塑牛鬼蛇神、凶神恶煞,一年下来雕塑家的脸也变得狰狞可憎。雕塑家很苦恼,便找高人指点。高人指给他一条路,让他再为寺庙雕一年菩萨塑像。一年下来他果然面容和善,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由此,我想到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你如果认为学生是一群魔鬼,那么你整天生活在地狱里;你如果认为学生是一群天使,那么你整天生活在天堂里。这里可以折射出这样一个道理,老师的教育教学态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成长。要敲碎儿童的地狱,建立儿童的乐园,变老师说教为学生快乐自治,老师一定要学会变脸这一戏法。

孩子不可避免的犯错误,一味的批评挖苦实践证明收效甚微。其实转变一下思维定势,总是给他一张横眉冷对,打击讽刺的面容的,不妨换一张鼓励信任的笑脸。记得一名低年级的学生哭哭啼啼的找我,说是一位高年级大哥哥每天见他就是一顿毒揍,让我给他评理。我听了问清原因,是因为开学初他骂过他胖子,所以那大哥哥每天见他就揍他出气。我听了气不过,就拉着他怒气冲冲地找他。走在一百米的距离中我在想,劈头盖脸批他以大欺小,警告他以后不准再打他,能解决问题吗?老远就看见那孩子歪着头、梗着脖子,斜睨着眼等着我们,摆出一副不轻易善罢甘休的样子来。此刻。我心里电石火花一闪,马上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把脸放松下来,对我的学生真诚地说:”对大哥哥说声对不起,不该以前骂过他。“那孩子听了小弟弟的道歉一愣,有点不知所措,脸红彤彤的,讪讪地说:”没关系。“并保证以后不再打他了。换了一张脸,化干戈为玉帛。变老师喋喋不休地说教为学生自己心灵的感化,这就是学生自治。此招甚妙,何乐而不为?

自从九十年代周宏把他的聋哑女儿培养成大学生,全国上下旋风一般争相效仿他的赏识教育。持续时间这样长,自有它的存在价值。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妨对那些后进生多变几张脸,针对不同情况多给一些笑脸,多一些鼓励的话。别盯着人家耳朵后的灰阴着脸不放,捕捉一点学生难得的闪光点,脸放着光地大肆地表扬,让那些整天灰土灰脸的后进生也尝到上学学习的快乐,逐渐学会自律,向自主快乐学习靠拢。同样,对于全体学生,我们都需要时不时变出一张意想不到的脸,给孩子以意外的收获。让我们这些老师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孩子尝试着自己去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把每一天的的学习变得快乐、轻松!

老师学变脸,正如陶行知老先生说道”亲学生如亲子弟!“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篇6

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大师的智慧如闪闪烁烁的星光,逐渐映辉在一起。在我的头脑中形成一束耀眼的光,照亮我的心,指引着我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

陶行知老先生认为儿童应该快乐的,而现在中国的儿童是非常痛苦。固然有许多人才是从痛苦中长大起来,但是成人的责任是应该把社会改造得好一点,使未成熟的儿童少吃点苦,多享点福。我们应该负起责任来,敲碎儿童的地狱,建立儿童的乐园。不够,我们应该引导儿童把地狱敲碎,让他们自己创造出乐园来。

是的,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家长、社会就呼吁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而各种辅导班,特长班,名目繁多的各种早教措施,把孩子束缚地严严实实,没有半点自由、空间。到了小学,无论孩子接受能力如何,统统一刀切,必须同步前进。即便分层次教学,最终目标也是一学期内必须全面开花。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但是家长、社会不允许孩子暂时落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于是,老师使出三十六计,七十二变化,十八般武艺样样摆上阵来。学生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地步。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的教育现实状况就是如此!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是学习人生之道的人。学以厚生则可;学以伤生是断断乎不可的。可-§ 是我们的孩子,每天要面对那么多沉重的学业负担!还有家长、老师的让人心碎的殷殷期望。学习是乐园还是地狱不得而知。孩子的学习现状和我国的教育大气候不可逆转,那么我们作为教育者到底怎样让儿童少吃点苦,多享点福?

那就是变苦学为乐学!变让我学为我要学!最终落实到陶行知先生的学生自治上。

陶行知老先生主张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从学校这方面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我们培植儿童的时候,若拘束太过,则儿童形容枯槁。对!我们就是要给孩子松绑。在老师的科学引导下让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这才是我们的教育主旨。面对这么一群活生生的、制造状况层出不穷的孩子们,老师怎样艺术的扮演自己的角色,来引导他们快乐自治?

由此我想起一种民间艺术。四川有一绝活叫做变脸,一扭头,”唰“变出一张脸,再一扭头,又”唰“变出另一张。一分钟之内,”唰唰唰“会变出十几张不同的脸,或喜或悲,或凶或善;或男或女,或老或少。神气极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就可以大胆的使用变脸这一绝活。

陶行知说过,社会有三种人:一、是自动要读书的;二、是经劝导后才愿读书的;三、非强迫不愿读的。我们就经验上观察,十人中怕有三人或四人非强迫不行;此外还有二人或三人,有了强迫的办法就可赶快去读。所以强迫是必要的。他认为教育万能是教育界自欺欺人之说。

的确,学生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只要他没踏上社会,就永远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会犯各种各样让你始料不及头痛犯难的错误。他不爱读书,不爱写作业,愿意搞小动作,愿意和同学打闹等等。如果老师每天怒目而视当阶级敌人似的对待他们,这漫长的十几年寒窗该是一种怎样的煎熬!记得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雕塑家为一阎罗殿雕塑牛鬼蛇神、凶神恶煞,一年下来雕塑家的脸也变得狰狞可憎。雕塑家很苦恼,便找高人指点。高人指给他一条路,让他再为寺庙雕一年菩萨塑像。一年下来他果然面容和善,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由此,我想到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你如果认为学生是一群魔鬼,那么你整天生活在地狱里;你如果认为学生是一群天使,那么你整天生活在天堂里。这里可以折射出这样一个道理,老师的教育教学态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成长。要敲碎儿童的地狱,建立儿童的乐园,变老师说教为学生快乐自治,老师一定要学会变脸这一戏法。

孩子不可避免的犯错误,一味的批评挖苦实践证明收效甚微。其实转变一下思维定势,总是给他一张横眉冷对,打击讽刺的面容的,不妨换一张鼓励信任的笑脸。记得一名低年级的学生哭哭啼啼的找我,说是一位高年级大哥哥每天见他就是一顿毒揍,让我给他评理。我听了问清原因,是因为开学初他骂过他胖子,所以那大哥哥每天见他就揍他出气。我听了气不过,就拉着他怒气冲冲地找他。走在一百米的距离中我在想,劈头盖脸批他以大欺小,警告他以后不准再打他,能解决问题吗?老远就看见那孩子歪着头、梗着脖子,斜睨着眼等着我们,摆出一副不轻易善罢甘休的样子来。此刻。我心里电石火花一闪,马上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把脸放松下来,对我的学生真诚地说:”对大哥哥说声对不起,不该以前骂过他。“那孩子听了小弟弟的道歉一愣,有点不知所措,脸红彤彤的,讪讪地说:”没关系。“并保证以后不再打他了。换了一张脸,化干戈为玉帛。变老师喋喋不休地说教为学生自己心灵的感化,这就是学生自治。此招甚妙,何乐而不为?

自从九十年代周宏把他的聋哑女儿培养成大学生,全国上下旋风一般争相效仿他的赏识教育。持续时间这样长,自有它的存在价值。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妨对那些后进生多变几张脸,针对不同情况多给一些笑脸,多一些鼓励的话。别盯着人家耳朵后的灰阴着脸不放,捕捉一点学生难得的闪光点,脸放着光地大肆地表扬,让那些整天灰土灰脸的后进生也尝到上学学习的快乐,逐渐学会自律,向自主快乐学习靠拢。同样,对于全体学生,我们都需要时不时变出一张意想不到的脸,给孩子以意外的收获。让我们这些老师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孩子尝试着自己去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把每一天的的学习变得快乐、轻松!

老师学变脸,正如陶行知老先生说道”亲学生如亲子弟!“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篇7

最近读了《中外教育名著导读》。在这短暂的几周里,我们读到了很多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几周里,我感觉成长很快。眼睛里开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以下就是我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白话文☆)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因为理想虽不是高不可攀,但也不是唾手可得,没有不懈的追求,理想只能是朵美丽的镜中花。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人们常把学习形容为在书山上攀登,在学海中遨游。事实上,知识的积累是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我们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从而给自己的人生定向;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除了要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要勤于动笔,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这对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也是很有帮助的。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还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也可以做一些记号。这就是评注笔记。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喜欢阅读一目了然的书的人是懒惰的人,只有阅读那些需要自己反复思考才能明白的书的人,才是真正读书的人。我喜欢阅读艰深的著作。在阅读中我强调想象和联想。再抽象的理论表述,在进行思辨理解的同时,我把它还原成日常生活的图景。有些只需要现成的联想,有些需要想象的构造。我一直认为,无法进入抽象概念的人是缺乏想象的人;缺乏想象的人如果自认为理解抽象概念,这个概念在他那里也已经是一个死的东西了,既没有联结能力,也没有生成能力。

阅读是抽象的,关于命运的感受是具体的。在抽象阅读和现实感受中,我明白自身观念的命运。我们生长在这么好的年代,但在接受现成的非个人化的观念里长大。许多教育和观念已经深入到生理反应中去。我不得不四面突围。人不能揪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在自圆其说的内部突围中,惟一的途径是自觉引入差异。遇到能够证明自己感受和观点的事物固然高兴,遇到不同的甚至否定的事物,我更加高兴。我很少单纯地阅读一本书,或者一种观点。我总会同时将观点不同的许多书放在一起读。我越信服某种观点或某本书,我越要寻找不同的书来辩论。 读书,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更使我懂得了教育的高尚,教育的纯洁。可以说:“是读书是我开始喜欢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开始让我明白了一个教师的伟大,明白了教育人的乐趣。相信在以后几年的教学中,我还会不断的读书,用读书来充实我的生活,我的人生。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篇8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20xx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 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 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这本书值得一看。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篇9

翻开《爱的教育》这本书,里面的故事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就在这本书里感悟到了爱的意义。

《爱的教育》是一部日记小说,作者以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作为主人公,用日记的方法描述自己从10月份到7月份的生活,里面写到了很多爱,有朋友的爱,有老师的爱,父母的爱,陌生人的爱,每一个故事都深深感动着我。

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牺牲”。文章讲了有一天,在外工作的爸爸回来跟妈妈商量事,恰好被安利柯的姐姐——西尔维娅听到,于是姐姐就提出一个意见为家里减轻负担。文章里有很多感人的对话,其中一段让我印象最深刻:

“妈妈,我们有话对你说”妈妈看上去很惊讶!

“爸爸没钱了,对吗?”

“你在说什么呀!谁跟你说的?不是这样”

“是我自己知道的”西尔维娅说,我们俩也要做出牺牲才行你曾经答应给我们买的东西也不要了。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姐姐很关心家人,懂得父母们的辛苦和劳累!我觉得姐姐真是一个好孩子,知道了家里有困难便做出了“牺牲”她的做法也感染了我。

在文章的结尾,安利柯和姐姐在餐巾下发现了他们要买的东西。我又一次被父母的爱所感动,他们一家人互相理解的爱,真让人羡慕。

爱无处不在,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里,是多么美好的事。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篇10

“爱”是什么意思呢?我查了字典知道“爱”的意思是:对人和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喜爱和爱惜。但什么是爱呢?我一直都不很清楚,在前几天我读了《爱的教育》以后终于明白:爱是为了寻找母亲而走遍了千山万水;爱是把最后一个活下来的机会让给了陌生人;爱是为了保护亲人而勇敢的面对坏人;爱是为了祖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万里寻母记》是说一个工人家的儿子,只有十三岁就独自一人从意大利的热那亚到美洲去寻找母亲,一路上每当他要失去信心的时候,都会有人同情和帮助他,使他可以重新振作起来,对母亲的爱让他最终找到了母亲。

《难船》是说一条大船在海上遇到风浪快要沉没了,一个小男孩把救生艇上最后一个位置让给了刚认识的小姑娘,他把最后生存的机会让给了别人,他的心灵是高尚的。

《费鲁乔的血》是说费鲁乔和祖母在家时,坏人来抢钱并要杀死祖母,费鲁乔打跑了坏人自己却死了。费鲁乔很勇敢,为了救自己的祖母连生命都不要了,真是个小英雄。

《伦巴底的小侦察员》是说一个小男孩在战争年代帮自己的军队侦察敌情时死去了。这孩子十分热爱祖国,临死时也要说出哪里有敌人,真了不起啊!

《爱的教育》中安利柯听到的遇到的种种和爱有关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感受,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爱,这个世界就一定会充满爱!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篇11

暑假阅读月里,我看了几本书,比如《罪与罚》《爱玛》《爱的教育》等。其中觉得最有意义的就是《爱的教育》了,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教师生涯有了一些更深刻的理解。

教育是一个池子,而这个池子里面的水则是情,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为无水的池,任尔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这本书通过对生活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是多么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帮助!而这种关心、理解、帮助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须具有一颗美好的爱心,教师更是如此。这本书用朴素平淡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个貌似渺小但实际上很不平凡的人物,比如灾难中的洛佩谛、爱国的少年鼓手、六千英里寻母的玛尔可、船难中的少年马利阿等等,这些平凡的人物在我心中激起一阵阵强烈的感情。

我喜欢先生说的这句话:“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这些话让我感受到了教师对学生的爱,让我懂得要用爱去关心学生,用爱去教育学生。

我们应该去追求教育事业的伟大理想,我们要生存于信仰、希望与爱之中,生存于信仰、希望与爱中的人是最伟大的。

最幸福的,是对于自己的职业有兴味的人。

学习吧!努力吧!全心全意用功,这样才能得到教育事业的快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篇12

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我受到了很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爱”,爱可以是简单的,也可以是油腻的爱。但是油腻的爱不能太过。这本书主要讲述意大利孩子阿里科的生活和学习。

打动我的是“爱国”。这篇文章讲述了安利科对祖国的爱和关心。因为他因为各种原因喜欢他的祖国他的父母在意大利,他在意大利有很多朋友,他在流意大利人的血,他周围的美好环境和一切都属于意大利,这些都是安利可爱国的原因。爱国不一定要牺牲。我们有爱国之心,能为祖国自食其力的事也是爱国,保护不好的环境也是爱国。环境绿化和我们周围的小花、草、大树也是爱国的。每当我们做好事的时候,就是爱国。小事一桩,再一桩,去敌人也将是一件大事。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为祖国制作的页面也越来越大。但是,要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就要有知识,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我们周围应该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例如,我们院子里有几棵小树,但小树很久没浇水了,几乎要干了。我和我们院子里的几个好朋友拿着一桶水往小树里倒水,几天后小树活了下来。如果别的国家侮辱我们的国家,我必须生火。

这本书都是爱情这本书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平凡的日常生活,但其中充满了对国家、社会和民族的爱,充满了对父母、教师和朋友的爱。

推荐访问:名著 心得 读书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30篇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2000字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3000字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6000字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3000字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4000字

本文标题:教育名著读书心得12篇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xindetihui/145330.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教育名著读书心得12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