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2022年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书籍心得体会(全文完整)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09-26 15:30:05 |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书籍心得体会(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书籍心得体会(全文完整)

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书籍的心得体会3篇

第一篇: 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书籍的心得体会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教案

一、 激情导入

  十一届三中全会何时召开?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到今年2008年,改革开放已整整多少年了?三十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针对此百家网站联合推出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中国喝彩的大型活动。(出图)是谁领导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的道路?邓小平,邓小平领导我们迈向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出示课题: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 出示自主学习目标,学生自学

1.改革开放以来我要颁布了哪些重要法律?我们日常生活中用了哪些重要法律?我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举例说明)

2.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 典型实例.就业方针?就业机制?人们就业观念的变化?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目的?

3.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时间、宗旨?我国加入时间?我国提出的区域经济合作原则?

4.中共十五大召开的时间、主要内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这样说?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成果?它的作用?

三.激情互动

(一) 组内互动

 以小组为单位,在科代表的带领下讨论完成以下问题,每组一张。

现代化体现在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 科技现代化 思想现代化各个方面。

1.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大法?结合班级中个人的民主与遵守班规的关系了解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作用?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应如何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2.从企业改革、就业方式、就业观念、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方面,结合调查的实例说明改革前后的变化。

项目 改革前 改革后

企业改革 国家经营 

就业方式 国家统一分配 

就业观念 “铁饭碗”“大锅饭” 

社会保障制度 城市少数人有退休金 

3.材料呈现

材料一:某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高才生,在国有企业任职,无用武之地,辞职后到私企,因老板经营不善而倒闭,该高才生后又转到一家电脑公司,结果如鱼得水,很快干出了一番事业。

材料二:我县魏桥创业集团的职工有来自县棉纺厂的,有来自外地的。

材料三:邹平黛溪双语学校有两位教师应聘到市重点学校任教。

阅读材料,分析讨论我国的就业指导方针和人民就业观念的变化。

(联系当地的实际编制以下材料题,主要考察劳动者自主就业,告别了“铁饭碗”“大锅饭”,通过公平竞争获得新的工作岗位,要按照所学的专业与实际能力选择对口的专业。)

4.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如医疗保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APEC全称?中国在其中的主要活动和作用?了解WTO、WB、IMF分别指什么?中国为什么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国为什么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注:WTO、WB、IMF分别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

6.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纪年,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如今中国取得那些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至少说出五项)你有何感悟?

(二) 师生互动

课件展示:

1.文革期间刘少奇遭到批斗的图片,提出问题,国家主席遭批斗说明了什么?解决宪法修改的原因.

2.出示《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的书影,学生说出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完善的过程?结合小组互动时的问题说出与我们相关的法律。

3.出示材料: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让学生明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出示材料:

材料一:2004年1月25日,农历大年初四,北京市昌平区南邵镇姜屯村村民做出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他们成功罢免了姜屯村村委会的整套班子,就在姜屯村村委会的露天大院,姜屯村村民罢免了村委会主任丁连城、副主任王德仓,另加王桂荣、李茹玲、丁峰等3名村委会委员。

——《人民网》

材料二:最近央视播出过这样一件事:浙江省奉化市有一家电影院,一场电影只卖出两张票。为了避免亏损,电影院决定不放电影,而已购票的两位观众坚决不同意,并且将电影院告上法院, 结果胜诉.

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从整个国家建设的要求出发,必须实行计划供应。(布票平均每人发1.6—1.9丈,如果家中有一个成员想做一件新衣服的话,那就意味着其他人一年中不能买一寸布,穿一件新衣服是多少人梦以求的事;
粮票成人平均每人每月为28—50斤。6.出示材料: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企不分,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企业成为   国家机关的附属物;

二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企业,排斥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三是分配方面“吃大锅饭”,平均主义严重;

四是所有制形式和经济方式单一化,一味追求“一大二公”等。这种经济体制使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使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活力,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7.处理组内互动的表格,让学生明确经济体制改革前后的变化?然后出示材料分析:

爷爷:(国营企业退休老职工)“ 我们那时工作是国家统一分 配的,我端的是‘铁饭碗’ ,吃的是‘大锅饭’,干多干少拿一样的钱!现在我拿着退休金,衣食无忧”爸爸:( 技术骨干)“我原是国企的一名职工,下岗后参加技术培训,通过竟争再就业后成为一名技术骨干。”

小明:
(刚毕业研究生)现在国家不分配了,我要自己找出路,大城市工作不好找,我想到西部寻找我的事业。

说出材料中反映出的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并说明它们间的因果关系。(明确企业改革使就业制度发生了变化,随着就业制度的变化,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并且出现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出台的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8.出示中国国有企业五年内数量减少四成,利润增长22倍的表格,学生比较得出结论,国企改革是成功的,大大提高的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老师提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可能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生关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要不断进行改革。

过渡:在经济体制改革后,国家的经济快速的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不断的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在外交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外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9.放一段视频,中国加入WTO,出示材料解决组内互动的第5题。

材料一: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持续发展,2000年进出口贸易额超过6 000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可能从2001年的第6位提升到第5位。

材料二: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穆尔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使中国经济发展更加健康,有利地推动世界经济;
如果没有中国的加入,WTO所推进的全球贸易自由化将可能终结。中国加入APEC后来又加入WTO, 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你还能举出哪些实例?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

让学生结合本单元所学知识说说你对上面这句话的理解.

从提出到史实,再到结论的得出,指出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1、在强者的眼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盆景秀木正因为被人溺爱,才破灭了成为栋梁之材的梦。

3、永远都不要放弃自己,勇往直前,直至成功!

4、没有平日的失败,就没有最终的成功。重要的是分析失败原因并吸取教训。

5、蝴蝶如要在百花园里得到飞舞的欢乐,那首先得忍受与蛹决裂的痛苦。

6、萤火虫的光点虽然微弱,但亮着便是向黑暗挑战。

7、面对人生旅途中的挫折与磨难,我们不仅要有勇气,更要有坚强的信念。

8、对坚强的人来说,不幸就像铁犁一样开垦着他内心的大地,虽然痛,却可以播种。

9、想而奋进的过程,其意义远大于未知的结果。

10、上有天,下有地,中间站着你自己,做一天人,尽一天人事儿。

11、努力向上的开拓,才使弯曲的竹鞭化作了笔直的毛竹。

12、只要你确信自己正确就去做。做了有人说不好,不做还是有人说不好,不要逃避批判。

13、对没志气的人,路程显得远;
对没有银钱的人,城镇显得远。

14、生命力的意义在于拼搏,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竞技场。

15、通过云端的道路,只亲吻攀登者的足迹。

16、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

17、泉水,奋斗之路越曲折,心灵越纯洁。

 18、人的一生,可以有所作为的时机只有一次,那就是现在

19、对于攀登者来说,失掉往昔的足迹并不可惜,迷失了继续前时的方向却很危险。

20、生命的道路上永远没有捷径可言,只有脚踏实地走下去。

21、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

22、一个人,只要知道付出爱与关心,她内心自然会被爱与关心充满。

 23、你要求的次数愈多,你就越容易得到你要的东西,而且连带地也会得到更多乐趣。

24、有大快乐的人,必有大哀痛;
有大成功的人,必有大孤独。

25、成功等于目标,其他都是这句话的注解。

26、生命之长短殊不重要,只要你活得快乐,在有生之年做些有意义的事,便已足够。

27、路在自己脚下,没有人可以决定我的方向。

28、命运是不存在的,它不过是失败者拿来逃避现实的借口。

29、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30、改变自我,挑战自我,从现在开始。

31、沉湎于希望的人和守株待兔的樵夫没有什么两样。

32、知识给人重量,成就给人光彩,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光彩,而不去称量重量。

33、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忍别人受不了的气,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才会享受的比别人更多。

34、不会生气的人是愚者,不生气的人乃真正的智者。

35、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36、能克服困难的人,可使困难化为良机。

第二篇: 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书籍的心得体会

科技创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法论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及理论意义

如果说20世纪是工业经济时代的话,那么21世纪将属于科技经济的时代。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由工业经济时代逐渐迈向科技经济时代,推动这一伟大转变的是由科学技术创新支撑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世界经济出现融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为一体的新浪潮,促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发展,并迅速向生产、生活、服务及政治文化各领域渗透,这一浪潮正促使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转变以及人类生存与发展条件的变换。科技进步的基础是科技创新,新知识的扩展和应用。科学技术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基准,成为人类文明不断延续的根本动力。

现代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主要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经济实力竞争归根到底就是科技实力的竞争。谁最先进行科技创新,并最先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谁就赢得了世界经济的主宰权和制动权。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控制着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前沿阵地、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并以此为基础占据着世界高科技产业的龙头地位。科技创新是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一些国家(美、英、日、德等),没有一个国家不是依靠科技创新发展起来的。机械制造技术的创新,使英国成为最发达国家,占据“世界工厂”的位置;
电力技术的创新,使18世纪的德、法迅速崛起,经济腾飞;
核能和电子技术的创新,使美国一跃而成为超级大国。

在当代世界性科技革命中,经济全球化将巩固北方国家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的地位,而南北差距也将进一步拉大。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步融入到世界经济潮流当中,并于2001年成为世贸组织大家庭中的一员,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发达国家在许多科技前沿和原始创新方面远远领先我们,我们面临着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有较大差距的压力。此外,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凭借其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等方面的优势,采用各种手段同国内企业争夺和控制中国国内市场,以推销各种新技术的方式抢占我国技术市场。而我国企业竞争力弱,倾向于靠政府保护或者合资,而不是通过科技创新来增加竞争能力。在中国加入WTO之后,这一形势将变得越来越严峻。因此,科技创新必须也必然会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

(一)科技创新必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

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之所以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根本原因还是生产力不发达。中国虽然国土面积广大,但地形复杂多样,加之中国人数众多,土地资源又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因此人地关系非常紧张,具体表现为人均耕地面积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竞争力不强,同样,中国有限的工业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由于开发利用的不合理或者技术的限制,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工业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凸现出来。这两种情况分别限制了农业生产力和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在与国外竞争过程中容易被“卡脖子”的地方,当然,对内来讲,就是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绊脚石。要除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绊脚石,即使要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关键还是要靠科技创新。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技术和工业技术水平,促进工农业资源的充分合理开发与利用,以提高技术的方式来弥补资源有限的不足,才能从根本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要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跻身世界先进水平国家的行列,我们就必须建立起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自主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国家鼓励、引导和支持。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不懈奋斗、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只有通过科技创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才会出现在世界的东方!

(二)科技创新必然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理论上解决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关系;
而与此相对应的科技创新体系虽然还没有彻底形成,但已经得到国家高层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继全国科学大会之后,国务院部署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我们党深刻分析新世纪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作出的重大决策。国务院从2003年6月开始,组织各方面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力量,在深入进行战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规划纲要》。温家宝指出,之所以要制定《规划纲要》主要是因为:1)实现我国新阶段发展目标的需要,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根本是依靠两大动力,一要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二要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撑。2)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3)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比例低,科技成果转化滞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更大发展,需要我们从国情出发,认清我国科技发展的优势、不足和潜力,对未来15年作出一个总体安排。

国家把科技创新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位置,表明中国将走上一条依靠科技致富、科技强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同时必然会为科技创新提供一个比较理想的现实环境,促进科技创新的进步。

二、国内外关于科技创新的概述及其内涵

科技创新这个词近几年才开始在我国应用。普遍认为,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原创性科学研究是提出新观点(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等)。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的科学研究活动,并涵概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等。原创性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结合在一起,使人类知识系统不断丰富和完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产品不断更新。由于科学和技术是关于人认知和改造自然的知识、技术还包含着技艺,而且人的参与程度越大,越多,则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含量、密度和水平就越高,这些特点决定了科学和技术的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因此我们说科学和技术及它们的创新也是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科技创新就是科学和技术创新的总和。这里的科学创新主要是指知识创新,知识是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知识,所以它可以同创新联系起来。

“知识创新”是20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创新特征。西方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知识创新”,知识以及人工智能成为社会最重要的资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与以往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不同的是,知识经济不仅在于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而且知识本身也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CECD将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成为真正的资本和首要的财富,知识创新理所当然地从技术创新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特殊的创新模式。虽然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还在研究探讨当中,但“科技创新”一词的出现表明,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科技经济的推动力量,科技创新出现新的特征,查英青在其著作《科技创新与中国现代化》一书中将其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到创新扩散的周期越来越短,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联度越来越高;
(2)技术创新速度越来越快,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
(3)在技术创新收益倍增的同时,技术创新的成本越来越高,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风险越来越大;
(4)基于技术垄断的市场垄断竞争越发明显,谁抢占了技术创新制高点,领先一步,一路领先,否则,将被淘汰出局。因此,科技创新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的相互协作,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政策制度的支撑。

三、科技创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在联系的理论阐述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在1977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邓小平总结当代科技高速发展的原因,进一步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要发展,最主要最根本的就是要依靠科技创新。现代科技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力量。从科学技术与其他生产力要素之间的关系来看,其他生产力要素的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都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要靠科技创新。现代科技创造出许多新工具、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不断创造出新产品。同时,现代科技培养出具有更高智力的科技人才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扩大和有效利用了劳动对象,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条件下,国家可以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出不同领域的、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而这些人才在接受国家提供的专业教育之后,已具备比较完善的可以支撑创新的理论知识体系和较强的实证能力,他们成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常备军。

科技创新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主要的方法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科技创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发不发达关系到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关系到我国能否在国际竞争中保持或占据优势地位,更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胡锦涛总书记也经常强调,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创新,包括执政方式、执政理念以及执政技巧的创新。科技创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起到的作用就好比执政方式创新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所起的作用一样,或者,更具体地说,就好比吃饭对一个人生存发展所起的作用那样。

因此,作为主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的科技创新,必然会成为时代的主流,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也将越来越明显。

四、科技创新的生产力作用与决定性地位

(一) 科技创新的生产力作用

邓小平早在70年代末就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大致有两层含义:一是肯定了科技创新的生产力作用;
二是指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科技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成为衡量经济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准。科技创新的生产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创新促进了生产工具的革新,人工智能的运用大大解放了人类劳动力,使经济系统分工合理化,经济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即生产关系最大程度上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生产力本身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科技创新对提高生产效率有关键作用。决定生产效率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个别必要劳动时间,要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须缩短个别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个别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变革生产工艺,加快产品更新周期,变革生产工艺,其根本就是科技创新。(3)科技创新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生产技术,生产技术的提高必然打破原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体系,促使科技创新后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向新的部门转移,完成生产关系的调整,从而推动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

并不是每进行一次科技创新,生产力就立即发展了。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需要一个过程。当科学技术还是以知识形态存在时,它还只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进入生产过程,转化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或者具体的物质生产资料以及劳动对象时,才能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把科技创新这一潜在的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大致需要以下几个条件:1)社会生产需要科技创新。这就取决于社会是否在发展以及社会是不是重视科技创新。在“文化大革命时代”,社会生产发展缓慢,生产力低下,加上当时宣传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目标,科技创新根本得不到也不可能得到重视,当然,仅仅重视科技创新也是没用的。2)社会能否为科技创新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条件包括研究经费,科研设备,科研环境等等,科技创新需要一定的物质投入,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科技创新只能是南柯一梦罢了。3)社会能否提供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江泽民曾说过:“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充实的物质投入,同时更需要高水准的教育环境。

(三)科技创新的决定性地位

在以“知识经济”为主要标志的科技经济时代,在对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众多生产要素当中,科技要素起决定性作用。有学者提出,在今天的创新时代,第一生产力=创新力,创新力=(创新人才+创新组织管理+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核心是科技创新,关键是创新人才。传统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尽管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但已不是第一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或创新力时代,只有创新型人才和创新的科技才是生产力发展和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笔者认同其观点,但有一点应更突出,在现代社会,科技创新所起的作用绝不是乘数那么简单,而应该是指数,即“第一生产力=创新力,创新力=(创新人才+创新组织管理+创新环境)^创新科技”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科技创新的地位将日益重要。当然,“创新人才,创新组织管理,创新环境”都是关键因素,三者缺一不可,三者同等重要。否则,“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恐怕是一句空话。

五、科技创新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一)现代化的内涵

现代化这个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现代所研究的现代化,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方面的转变。传统与现代是相对概念,是随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中国现代化研究专家,北京大学 罗荣渠教授曾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归纳了世界各国学者关于现代化的解释,他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
狭义而言,现代化指落后国家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家水平和适应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就目前而言,研究人员广泛接受的现代化两个内涵是:一是发达国家工业革命以来发生的深刻变革;
二是发展中国家在不同领域追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过程。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享廷顿归纳出现代化的九个特征:(1)现代化是革命的过程;
(2)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
(3)现代化是系统的过程;
(4)现代化是全球的过程;
(5)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
(6)现代化是有阶段的过程;
(7)现代化是趋同的过程;
(8)现代化是不可逆的过程;
(9)现代化是进步的过程。

(二)科技创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世界历史经验表明,科技创新是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和知识和源泉。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之下,16—17世纪欧洲发生科学革命,近代科学诞生。英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之后于18世纪下半叶发生第一次科技革命,启动了工业现代化。继英国之后,启蒙运动促使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并达到高潮,法国大革命爆发,“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响彻云霄。欧洲开始从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移。19世纪末欧美发生第二次科技革命,科技创新第一次运用到实践当中并取得巨大成功。

就像科技创新对欧美国家现代化所起的作用那样,它对中国社会主义所起的作用恐怕还要更大。现代科技创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工业社会,虽然机器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人们仍然必须操纵机器,而运用自动化技术,人们可以远离工地,直接通过屏幕来监控。同样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家务服务自动化、邮政通信电子化、教育社会化、普及化。科技创新同样也推动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现代科技创新扩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扩大了人类的交往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也改善了医疗卫生技术,增进了人类健康,从而为人类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实现个人的价值创造了可能性。

当然,科技创新不仅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日益深入,从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奴役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这些新思想促使人们对辩证法的理解不断加深,促进了马哲的发展。现代科技创新促使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由“实体投入”向“知识投入”转变;
由“闭关自守”向“改革开放”转变;
由“个人崇拜”向“解放思想,尊重实际”转变。与此同时,科学精神也得到弘扬,以“求是、创新”为主要内涵的科学精神深入人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三篇: 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书籍的心得体会

作者:唐洲雁

作者机构:山东社会科学院

出版物刊名:求是

页码:35-36页

年卷期:2016年 第20期

主题词: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近代以来;奋斗;历史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懈奋斗的价值追求。时至今Et,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力奋斗,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 书籍 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书籍心得体会 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书籍的心得体会 中国近现代经典著作心得体会

本文标题:2022年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书籍心得体会(全文完整)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xindetihui/39338.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2022年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书籍心得体会(全文完整)》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