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4年(27篇)学习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素材汇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完整文档)

作者: | 发布时间:2024-04-17 18:40:02 |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27篇)学习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素材汇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4年(27篇)学习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素材汇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完整文档)

(27篇)学习2024年*央一号文件素材汇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

目 录

1.从新时代*央一号文件看总*记对“三农”工作的要求  1 

2.30句话带你速览2024年*央一号文件  4 

  *央农办主任韩文秀: 

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6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 

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  10 

国家发改W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 

2024年*央一号文件的突出亮点  15 

6.2024年*央一号文件发布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  28 

  保险业聚焦精准服务促“三农”发展  31 

地矿行业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大有可为  36 

*央一号文件释放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信号  38 

大商所贯彻落实*央一号文件精神  42 

落实*央一号文件河南如何担当  45 

深刻领会*央一号文件精神凝心聚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47 

从*央一号文件读懂“农业强国”路径系列评  49 

马梅若: 

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  51 

重庆市农业农村W相关负责人: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  53 

一号文件,绘就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  57 

一号文件里的“三农”脉动  62 

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  70 

专家解读2024年*央一号文件: 

用好“千万工程”总引擎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73 

*央一号文件专家谈:扎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进展  76 

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  79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81 

推进“两个强化”激发农村潜能和活力  84 

*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周业铮刘磊徐文灏: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87 

*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罗丹杨洁梅姚景瀚:把强化科技和改革 

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  89 

*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张征王东杰刘龙腾: 

牢牢守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91 

*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吴晓佳运启超胡柏然: 

统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  93

从新时代*央一号文件看总*记对“三农”工作的要求

  2024年2月3日,《中共*央国**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公布。这是新时代以来第12个聚焦“三农”的*央一号文件。

  回顾新时代以来历年*央一号文件,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这就是***总*记强调的:“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一、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

  新时代以来的12个*央一号文件,内容因时而变,不变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造福亿万农民群众。

  今年的*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要战略举措,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推动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精彩蝶变。坚持把人民的诉求和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是这项工程的重要经验,与抓好“三农”工作的理念一脉相承。

  从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到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再到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党和国家对亿万农民利益的关心关切体现在12个*央一号文件的字里行间。

  今年的*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 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

二、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今年的*央一号文件提出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从稳面积、提单产两方面入手,明确要求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文件还就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等进行了部署,保障粮食安全的力度进一步加强。

***总*记深刻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翻阅12个*央一号文件,有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的

部署贯穿始终,彰显党和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

  比如,2014年*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2016年进一步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2021年明确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从制度上绷紧了粮食安全的弦。

  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总*记提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这在近年*央一号文件中得到了贯彻落实。

  继2023年*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后,今年的文件再次部署从加强“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基地建设、稳定牛羊肉基础生产能力、支持深远海养殖、开发森林食品等多渠道,努力拓展食物来源。

三、抓好“三个提升”重点

  今年的*央一号文件将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等“三个提升”,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用三个章节进行了专门部署。

***总*记指出,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章节,此次*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认真梳理12个*央一号文件,不难发现对乡村产业振兴的部署也是在不断深化、细化。

  2014年*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2018年提出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2021年提出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
2023年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的*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一系列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具体举措,包括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优化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等。

四、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赋予农耕文明新内涵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火爆“出圈”的“村BA”、村超,写入了今年的*央一号文件: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

康发展。

  ***总*记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结合起来, 同农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结合起来,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

  在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山脚下的广西崇左市耀达村,依托文旅融合, 村庄旅游发展起来,铜鼓文化也得到了传承;
在江西省崇义县上堡乡,一度荒芜的千年古梯田在当地的守护下再现光彩,成为不少游客的“打卡地”……近年来,不少地方的农耕文化在保护和传承中逐渐焕发出新气象。

  推动乡村文化发展,在近年的*央一号文件中也有颇多着墨。“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等,不断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以来的12个*央一号文件,是对***总*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鲜明体现和贯彻落实。以*央一号文件为引领,久久为功、不懈努力,必将推动我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进程中不断取得新胜利。

30句话带你速览2024年*央一号文件

  《中共*央国**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央一号文件,30句话带你速览文件,了解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怎么做。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

  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农用地犯罪和耕地非法取土。

  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对确无人耕种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织多途径种好用好。

  弘扬节约光荣风尚,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

  对存在因灾返贫风险的农户,符合政策规定的可先行落实帮扶措施。

  加强农村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监测预警,按规定及时落实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

  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落实东西部劳务协作帮扶责任,统筹用好就业帮扶车间、公益岗位等渠道,稳定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

  易地搬迁至城镇后因人口增长出现住房困难的家庭,符合条件的统筹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

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加工产业园。

  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发展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

加强拖欠农民工工资源头预防和风险预警,完善根治欠薪长效机制。

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

  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推动农村分布式新能源发展,加强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

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发展智慧农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优化公共教育服务供给,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

模学校。

  逐步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比例,加快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

  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因地制宜推进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鼓励发展农村老年助餐和互助服务。

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机制。

  加强农村生育支持和婴幼儿照护服务,做好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关心关爱服务。

  进一步整合基层监督执纪力量,推动完善基层监督体系,持续深化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

  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

  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创新移风易俗抓手载体,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持续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

  鼓励各地利用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农民婚丧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降低农村人情负担。

  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持续防范和整治“村霸”,依法打击农村宗族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

  对集体资产由村民W员会、村民小组登记到农村集体经济*织名下实行税收减免。

  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确保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加强涉农资金项目监管,严厉查处套取、骗取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

  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央农办主任 韩文秀

  《中共*央、国**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2个*央一号文件。文件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对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实现良好开*

  过去一年,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央、国**决策部署,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砥砺奋进,“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实现了农业丰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大豆面积产量双增,棉油糖稳定发展,肉蛋奶、果菜茶等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价格平稳。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启动实施, 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如期完成,一批作物新品种研发取得突破,部分短板农机具实现产业化应用。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实际增长7.6%,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高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缩小到2.39∶1。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未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乡村产业持续发展壮大,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预计达到20万亿元。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在90%以上,开展清洁行动的村庄超过95%,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乡村治理不断加强,农村移风易俗突出问题治理扎实开展,“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蔚然成风,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安宁。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面对复杂严峻形势和各种风险挑战,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三农”形势持续向好,发挥了安民心、稳大*的“压舱石”作用,为

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提供了有力支撑、赢得了战略主动。事实充分证明,党*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新时代新征程重农强农的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

二、集中力量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

  今年*央一号文件,对标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着眼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握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重点任务与全面部署相结合、年度任务与阶段性部署相结合,进一步明确“三农”工作重点抓什么、怎么抓,对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作出系统安排。

  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千万工程”是时任浙江省W*记***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千万工程”有着一整套系统成熟、行之有效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比如,从农民群众期盼中找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实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以系统观念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工作导向, 锚定目标真抓实干,等等。这些经验不同地方都可学可鉴、长期管用。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具有深厚的实践支撑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有利于推动各地明确标准、聚焦任务,加大力度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搞上去。

  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要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加大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关键是不能松劲懈怠,不能出现规模性返贫。要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抓好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措施落实,做好帮扶产业分类指导, 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

优化升级,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乡村建设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要健全村党*织领导的村级*织体系,健全党*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建设平安乡村。

  以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为支撑。乡村振兴归根结底要靠创新驱动增动力、添活力。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要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解决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要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坚守底线前提下,联系微信32311699,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 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产业增收、就业增收、转移增收和财产增收同步发力。要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完善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加大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激活农村各类资源资产要素,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日子越过越好。

  “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的总体框架,是党*央根据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形势发展变化作出的重大部署,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抓好落实, 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三、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现代化国家的全*性、历史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从*治和全*高度看“三农”、抓“三农”,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

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要求和主攻方向已经

明确,关键是要明确重点,压实责任,扎实*织推动。要落实五级*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推动各级党政“一把手”把责任真正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特别是发挥县W*记“一线总指挥”作用。落实部门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发挥督查考核“指挥棒”作用,既要减轻基层迎检迎考负担,又要推动落实责任、发现解决问题。

  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确保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要落实土地出让收入支农政策,规范用好地方*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支持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强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完善大中型银行“三农” 金融服务专业化工作机制,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支小定位,创新农村信贷服务模式。

  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 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强化县乡村医疗、教育等人才一体化管理,推广医疗卫生人员“县管乡用、乡聘村用”, 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广科技小院模式。

  提升工作实绩实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多给基层一些自主权,鼓励基层把*央精神和地方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贯彻落实。要顺应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统筹考虑财力可持续、农民可接受,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急功近利、刮风搞运动。要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不能大包大揽, 更不能搞强迫命令,要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金文成

  近日,2024年*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是党的20D后发布的第2个*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继续发出重农强农信号,锚定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部署。

  这也是21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21个*央一号文件,凸显了党*央一以贯之、始终重农强农的战略考量。准确掌握文件精神,科学把握党*央对2024年“三农”工作部署,对以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2023年,全国上下稳产保供、攻坚克难,农业农村发展保持了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势头,稳住了“三农”基本盘,为经济运行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实现了稳产保供。耕地保护持续强化,设施农业建设规划落地实施,粮食等民生商品量足价稳。2023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总产量达到13908.2亿斤,比2022年增加177.6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大豆面积产量双增,增强了自给能力,棉油糖、果菜鱼、肉蛋奶供给充足。

  二是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同比实际增长7.6%,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2.8 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2年的2.45下降到2.39。此外,脱贫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

  三是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深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持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建设,乡村“土特产”优化发展, 科技创新加速推进,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布*,乡村治理平稳有序,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在看到“三农”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新形势新要求。

  从国际形势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加速演进,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上升,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更加迫切。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大国小农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绕不开的现实,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农村体现最直接。建设现代化强国, 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最突出的短板弱项依然在农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

在农村。

  从全球发展看,气候变化对农业农村的影响日益加深,极端天气增加了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风险。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建设生态低碳循环农业。

二、2024年*央一号文件呈三大特点

  2024年*央一号文件全面贯彻***总*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立足“三农”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历史方位,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

  一是明确了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今年*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党的文件中首次明确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三农”工作中地位和作用,标志着我国“三农”工作进入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阶段。

  自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标志着“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历史性地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从今年开始,乡村全面振兴进入提能力、上水平的新阶段,要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二是明确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样板。2024年*央一号文件首次把“千万工程”作为典型案例写入标题,肯定了“千万工程”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普遍意义。

  “千万工程”是***总*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多年来,浙江省W、省*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持之以恒抓落实,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引领、万村振兴”,浙江乡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为全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实践样板。

  三是深化了“三农”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千万工程”来源于基层实践创造,贯穿其中的发展理念和经验做法,体现了党的“三农”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今年*央一号文件探求新时代新征程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规律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律,进行针对性政策创新和制度供给,体现了党对“三农” 发展规律性认识有了新发展。

例如强调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

放在发展县域经济上,着重提升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域的城乡融合发展,避免城乡分割。

  再如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着力破解城市对农村资源要素的单向“虹吸”,加快构建体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

三、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4年,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一是做到“两个确保”,守住“三农”工作底线。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供求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在现有耕地、水等资源约束条件下,增产途径以提高单产为主。应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合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调控粮食和农产品进出口。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抓好防止返贫监测,加强监测帮扶的精准性、时效性,及时发现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精准施策。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发展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落实帮扶措施,稳定并扩大脱贫地区农民外出就业,推动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二是做到“三个提升”,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重点是推进产业振兴。聚焦把农业建设成为大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产业融合乘数效应,筑牢可持续发展基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 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 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做强乡村产业发展载体和平台,统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平台建设,推动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向粮食主产区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面提高产业韧性和市场竞争力,拓展增值增效空间,把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重点是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

代生活条件”目标,以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为着力点,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县乡村布*,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条件。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重点是加快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稳步创新完善乡村治理的理念、主体、重点、方式,通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向下兼容带动乡村治理水平提升。

  具体而言,应完善党*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深化党*织领导的村民自治实践,创新乡村治理抓手载体,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
加强农业农村法治建设,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平安乡村建设;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和农民群众共同价值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的农村文化产品供给;
常抓不懈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引导农民群众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长效机制。

三是做到“两个强化”,把住“三农”发展的关键。

  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在既定资源禀赋约束下,应强化科技驱动,立足我国国情农情,突出产业急需和应用导向,加大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用科技力量夯实“三农”这个“压舱石”。

  同时应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坚守底线,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决不能动摇,始终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表明*央对地方在坚守底线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改革实践探索给予了支持。在农村改革上,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相比于*央直接部署,地方的改革实践探索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此,应把地方改革实践探索与各项改革试点试验手段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探索农村改革道路。

  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当前,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仍面临较大压力。应强化农民增收各项举措,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靠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针对买方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做好“土特产”文章,健全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靠充分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在乡村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为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创造更多机会,加大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

  靠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增收,把突破小农户增收难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农业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进一步拓展农业生产边界。据相关测算,实行全环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小农户,一般可提质增收15%~20%。

  靠深化改革盘活资源资产,推动农村产权畅通流转交易,加速农村要素资源流动,多措并举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024年*央一号文件的突出亮点

国家发改W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

  2024年*央一号文件以***新思想为指导,结合贯彻落实党的20D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全面部署和重点任务相结合,就2024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三农”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和具体安排。这次*央一号文件主题鲜明、主线清晰, 既凸显了我们党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体现了长期以来我们党关于“三农”政策的历史传承,重申了近年来党和*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政策重点和政策要求,如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等;
又基于对当前“三农”工作面临形势、挑战的科学分析,推出了富有前瞻性、战略性和现实针对性的政策创新举措。深入学习*央一号文件,要结合2023年12月召开的*央农村工作会议(以下简称“*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科学把握其亮点。这有利于更好地领会我们党关于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三农” 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利于准确把握我们党关于“三农”政策的传承演变和创新发展,为做好2024年乃至新时代新征程的“三农”工作赋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更好地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凸显了贯彻*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深化对“三农”工作的规律性认

同之前各年一样,2023年12月召开的*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央一号

文件,都要贯彻落实*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而2023年12月召开的*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一些重大政策导向性创新,如明确“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治”“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次*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央一号文件凸显了贯彻落实*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如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明确要“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央一号文件强调“做好‘三农’工作”,并进一步要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向建设农业强

国目标扎实迈进”,就是“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的具体体现。重视高质量发展,在2024年*央一号文件的许多地方都有突出体现,如在第四部分“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中提出,“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可单独编制, 也可以乡镇或若干村庄为单元编制,不需要编制的可在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通则式管理规定。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做好“三农”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本身就是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重要路径。

  *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央一号文件强调“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加快推进受灾地区灾后恢复重建”“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并将“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作为2024 年*央一号文件的专门一条,较好地体现了*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要求。此处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底线性要求也可视作主要任务,但不同于一般的主要任务,底线需要夯实、筑牢,但未必是越多、越高越好1;
这与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有明显不同。

  *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具体政策要求上的创新,在*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 年*央一号文件中也有较好的体现。如*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2024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9项重点任务之一,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央一号文件将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为其全部28条内容中的专门一条,*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
2024年*央一号文件则将“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各作为专门一条,并在其他条的内容中部署了“有条件的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庄、集市等末梢延伸,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等具体工作。

  2023年12月召开的*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近年来,在党*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2024年*央一号文件

实际上也是我们党深化对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规律性认识的结晶。如在*央一号文件第一段就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好地规避在以往工作中学习先进经验时照葫芦画瓢、简单“抄作业”的*限,也有利于防止对先进经验亦步亦趋、不注意联系当地实际和发展阶段发展要求的问题,进而有利于从根本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细化明确耕地‘非粮化’整改范围,合理安排恢复时序”,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要“适当提高*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取消各地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对做好“三农”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推进相关工作更加切实可行,注重实效。从以往经验看,解决违规占用耕地和耕地“非粮化”问题不能急于求成,要稳打稳扎、一步一个脚印。这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质量。此外,2024年*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廓清了新时代新征程关于“三农”工作的话语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是我们党深化对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规律性认识的突出表现。最近几年来,党*央围绕“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目标或任务,如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农民增收。这些重要目标或任务,涉及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府领导“三农”工作的话语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但是,这些方面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科学回答这一问题,有利于衔接好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关于“三农”工作的话语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把握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攻方向、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廓清这些重要关系,也就容易理解我们党关于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及其“四梁八柱”,更好地明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线图,推动全党全国人民更好地理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在2024年*央一号文件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各占一部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抓什么、怎么抓清晰可见。这有利于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共同意志,并将其转化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共同行动。

2023年的*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央一号文件明确了一个引领(以学

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一个定位(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两条底线(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三大重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两大动力(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两大举措(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和一个结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个要求(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实际上廓清了上述重要概念或目标任务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总目标;
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 工作的中心任务,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三农”工作的两大着力点(姜长云,2023)。正如2024年*央一号文件要求的,“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具体落实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进展上。为此,要坚守两条底线,突出三大重点,完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两大动力机制,强化一个实施保障(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党*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二、明确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

  “千万工程”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简称。2003年,时任浙江省W*记***同志亲自谋划、部署并推动实施了“千万工程”。“千万工程” 实施之初,从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和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脏、乱、差、散”问题入手,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系统变革和乡村布*、城乡关系的深刻调整。

  20年来,浙江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实现“千万工程”由点到面、由*部到浙江全域的迭代升级,统筹激发了乡村的多重功能价值,推动了浙江乡村面貌、农民精神风貌的惊人巨变和城乡融合发展格*的加快形成;
也疏通了科技赋能、文化赋能、改革赋能、城乡融合赋能“三农”发展的路径, 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挥了重要的先行示范和探路先锋作用。长期以来,“千万工程”注意“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堪称能够有效提升广大农民甚至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的重大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姜长云,2023)。

  近年来,许多专家和研究机构围绕浙江实施“千万工程”的经验,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2023年,结合纪念“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央有关部门组成的专题调研组发表在《求是》杂志2023年第11期的文章,就浙江实施“千万工程”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进行了深度分析2。笔者之前的研究也将“千万工程”的创新意义和经验启示概括为6个“坚持”和6个“注重”, 即坚持从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注重激发农民参与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农*主体地位,注重引导农民在参与发展中增强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的能力;
坚持生态优先和系统思维,注重推动形成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织振兴的“大合唱”;
坚持规划先行和城乡统筹,注重发挥示范引领和头雁带动作用;
坚持D建引领和*府主导、市场驱动,注重完善鼓励不同利益相关者协同参与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坚持因地制宜和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注重探索顺应不同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特征且富有区域特色的路径和模式。“千万工程”的时代价值在于,第一,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科学把握有效市场、有为*府、有机社会有效结合的合理区间;
 第二,坚持守正创新和融合思维,创新新时代新征程实施“千万工程”的方式与路径;
第三,坚持人民至上并稳打稳扎,着力推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与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有机结合(姜长云,2023)。2024年*央一号文件强调,“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深入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浙江实施“千万工程”的启示。

  浙江拥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貌特征,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拥有良渚文化、吴越文化等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期居于全国前列。浙江启动“千万工程”时,正值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为实施“千万工程”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条件。虽然近年来浙江省经济增长在总体上也呈现放缓趋势,但浙江的人均GDP和人均地方财力仍位居全国前列。况且,浙江具有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城市群、企业家资源相对富集、创新创业环境优良和邻近高端消费市场的优势。当前,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中速增长阶段,经历了连续3年新冠疫情的考验,虽然我国经济开始呈现回升向好态势,但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仍不稳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仍然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

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困难挑战,国内大循环仍存在堵点, 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上升,这些问题对经济回升向好的制约仍待根本缓解。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特征,与浙江当前及其实施“千万工程”的多数阶段也有较大差别。因此,当前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切忌照搬照抄或脱离实际搞“一刀切”,更要防止不考虑多数农民群众的热切需求与期盼,简单搞“面子工程” “形象工程”,或“以项目为中心”“以领导指示、上级安排、完成任务为导向”。否则,不仅不利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高质量发展,甚至会增加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风险隐患。

  在此背景下,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借此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应该更多重视其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注重从农民群众甚至利益相关者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入手,找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痛点、难点和有效切入点,培育甚至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乡村振兴的兴奋点,借此提高工作实效,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要结合强化农村改革创新,鼓励各地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顺应新时代新征程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发展要求的变化,加快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创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三、重视运用战略思维和改革创新统筹强化软政策引领与硬政策支撑作用

  同以往的*央一号文件一样,2024年*央一号文件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重点就2024年的“三农”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并将年度性工作与阶段性安排结合起来,注意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但是,突出战略思维,重视农业农村发展转型对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需求,增强政策和战略部署的前瞻性和“利长远”能力,是2024年*央一号文件的鲜明特点。如该文件在帽段部分就要求“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部分,将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放在首位,明确要求“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强化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对城镇、村庄、产业园区等空间布*的统筹”。近年来,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有关部门与专家学者经常讨论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多少资金投入的问题。但是,我们认为,如果不考虑乡村人口、经济、公共服务规划布*的优化调整,不注意城乡规划统筹,乡村振兴对投入的需求会像一个“无底洞”。而增强乡村规划的引领效能,对于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

面振兴,可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024年*央一号文件强调“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等,也是重视战略思维的突出体现。

  重视战略思维,很自然导向强调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性。因此,*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在“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一条,要求“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在“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条,要求“聚焦解决‘谁来种地’问题,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 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等;
都是重视战略思维的突出体现。2024年*央一号文件关于“强化农村改革创新”的部署,不仅表现在该条内容中,在其他部分中也有较多体现。如“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一条涉及的许多内容也是农村改革问题。2024年*央一号文件部署“分省分类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甚至“优化粮食仓储设施布*”等看似与改革无关的问题,背后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支撑。乡村振兴关键靠人。2024年*央一号文件将“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作为专门一条内容,既是培育农业农村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又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做深做实。

  重视战略思维和改革创新,推动2024年*央一号文件有效兼容了战略前瞻性和现实针对性,将软政策引领和硬政策支撑有效结合起来。因此,2024年*央一号文件不仅重视“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等软政策创新,还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出了一些可望“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硬政策举措。这些硬政策举措突出表现在其提出推进、实施或大力实施的21项行动和11项工程上。如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和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程等。2024年*央一号文件在相关部分部署“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加工产业园”“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等举措, 也是具有真金白银意义的硬举措。

  将软政策引领和硬政策支撑结合起来,有利于统筹增强政策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增强*央一号文件发挥指导作用的能力,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有力

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虽然*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央一号文件直接提到农业强国建设的地方不多,但其许多举措都事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落实落地。2024年*央一号文件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许多内容,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密切相关。但在这部分内容之外,还有许多内容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相关。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等内容,都有利于促进*央一号文件精神更好地转化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行动。

四、坚持守正创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新招

  守正的本质是因正确而坚持。创新的要义是把握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发展要求的变化,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从而顺应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近年来,在*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央一号文件中,粮食安全都被放在重要地位, 并有一些真金白银、真刀实枪的硬举措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如2023年*央一号文件不仅重申“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还把“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为第一部分,并通过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和强化政策支持等予以保障。2023 年12月的*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央一号文件继承和巩固了这些方面的政策创新成果,并有所拓展和完善。如要求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并强调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
要求“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等。又如鉴于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不断完善,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央一号文件在重申2023年*央一号文件“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的基础上,明确“鼓励地方探索建立与农资价格上涨幅度挂钩的动态补贴办法”“鼓励地方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等。在此基础上,*央农村工作会议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具体部署中,还有一些新的重要创新,真金白银和真刀实枪叠加出现,且力度更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长期以来,在我国粮食增产中,粮食主产区作出了重要贡献,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3。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迅速推进的背景下,粮食主产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付出了巨大成本和机会成本。因此,主产区对维护国家特别是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的粮食安全,一直发挥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在我国13个产粮大省中,2012 年尚有江苏、内蒙古、辽宁、山东、吉林、湖北等6省(自治区)人均GDP高于

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仅有江苏、内蒙古、湖北和山东等4省(自治区)人均GDP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2年尚有江苏、山东、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6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仅有江苏和山东两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许多产粮大县难以摆脱“产粮大县、经济小县、财政穷县”的命运。为调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2023年*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但这主要是通过完善*府农业补贴政策和加强*央财政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支付来实现的。*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借此探索主销区地方*府通过横向转移支付方式, 支持主产区加强粮食综合生产和流通能力建设,缓解主产区抓粮“吃亏”的问题。这将对现行*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区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激发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积极性、稳定或强化粮食主销区甚至产销平衡区的粮食供给保障;
对于粮食主产区补好增加农民收入这块短板、加速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进程也有重要意义,是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深化多渠道产销合作的重要创新之举,较好地体现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强调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耕地是农业的命根子。根据2021年8月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以2019年12月31 日为标准时点,全国耕地面积19.18亿亩,其中水田、水浇地、旱地面积分别占24.55%、25.12%和50.33%5。相比之下,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试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全国耕地面积20.31亿亩6。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到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10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13亿亩,占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耕地面积总数的5.6%。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显示,全国耕地按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1到10等,平均等级为4.76,其中评价为1-3等、4-6等、7-10等的耕地面积分别占31.2%、46.8%和22.0%7。之前,在强调耕地保护时,在理论和政策上都比较重视数量和质量, 但对耕地所处生态环境和耕地利用的生态影响关注不够。实际上,生态环境特别是农田生态对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影响都很大,而且较为持久;
耕地利用对生态环境也有重要影响。如耕地关联的水源、大气环境受污染较重,难免影响耕地质量和生产性能;
自然资源部已明确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湿地和河道湖区

等范围开垦耕地,明确要求严格规范耕地占补平衡,防止平原占用、山区补充等影响耕地质量,这也体现了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理念。2023年*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央一号文件强调“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有利于持续巩固耕地保护成果。2024年*央一号文件要求“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也体现了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的要求。

五、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更明确措施更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8。这种成就举世瞩目,为世人称道。但是,“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9,特别是脱贫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受连续3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加之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等因素,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仍然面临一些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脱贫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的能力在总体上较弱。因此,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仍然任重道远。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既然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既然“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治”,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就是重大的*治任务和必须坚守的底线要求,对此丝毫大意和松懈不得!

  2021年12月召开的*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2022年12月召开的*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而2024年*央一号文件强调,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可见,这次*央一号文件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强调的底线任务更硬更明确。正如该文件强调的,“压紧压实防止返贫工作责任,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

  近年来,我国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 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10,许多地方还探索

形成了一些务实管用有效的实践举措或实施办法。其中有些政策和举措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过程中,仍然有效有用,要结合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探索完善。2024年*央一号文件在强调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时,部署的措施继承了之前的相关政策成果,但不停留在一些原则性要求上,而是进一步细化、实化和系统化,重点是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加大对重点地区帮扶支持力度,寓意和指向鲜明,有利于完善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兜底机制。如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针对因灾返贫、因病返贫的监测和帮扶,都有明确且能落实落地的具体办法。2024年*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推动防止返贫监测与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加强跨部门信息整合共享”。借此,可依托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织密织牢返贫预警和监测机制,推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不留死角。

  2024年*央一号文件关于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3条部署,从具体政策内容看更是“刀刀见血”,实在管用。如明确“对存在因灾返贫风险的农户,符合政策规定的可先行落实帮扶措施”“加强农村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监测预警,按规定及时落实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对于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些新的政策举措,则直指解决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呈现鲜明的问题导向。如近年来,消费帮扶成为支持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途径,在总体上成效显著。但也有部分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过度依赖消费帮扶,不注意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影响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助农增收行动的实效。如何将鼓励消费帮扶脱贫地区、脱贫农户,同持续改进产业帮扶、就业帮扶举措结合起来,促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促进脱贫农户劳动力稳定就业并增强就业竞争力结合起来,是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必须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因此,2024年*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消费帮扶助农增收行动实效。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落实东西部劳务协作帮扶责任”等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央一号文件在部署“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时, 还注意将解决当前问题与完善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结合起来。这突出表现为2024年*央一号文件强调,“研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推动建立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借此,不

仅可以有效化解返贫现象和新的致贫因素,还可以有效激发脱贫地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实现由依靠外部“输血”向“输血”带动“造血”转变。

六、强调坚持以“三个提升”为重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要求。贯彻*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也要求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但如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呢?2024年*央一号文件强调,“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也需要以统筹推进这“三个提升”为抓手。做好统筹推进“三个提升”的文章,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织振兴等“五个振兴”相互成就、相得益彰,就是水到渠成的。

  那么,如何推进“三个提升”呢?2024年*央一号文件在此方面,既有一些系统部署和统筹安排,也较好地突出了重点和政策创新方向。如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方面,强调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强化农民增收举措等重点举措,都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而在其中,鼓励打造特色产业和乡土特色品牌, 不仅较好地兼容了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需求,还有利于培育乡村产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竞争优势,将促进农业和乡村产业节本增效提质降险同培育其品牌、质量和服务竞争力结合起来。2024 年*央一号文件要求,“推进农产品加工设施改造提升,支持区域性预冷烘干、储藏保鲜、鲜切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由此昭示的政策创新方向也是明确的。要鼓励相关企业结合加强初加工设施建设,形成对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升级的区域性辐射带动能力。此项政策还可以同2024年*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支持东北地区……打造食品和饲料产业集群。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加工产业园”结合进行,协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是激活乡村多重功能价值、激发乡村人气活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的重要方式。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最终都要落实到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上。因此,完善产业发展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至关重要。2024年*央一号文件强调“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富有深意。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是提升乡村

产业发展水平的“盆景”。鼓励其做强做大固然重要,但是,支持其发挥对普通农户就业增收提能的“头雁”带动作用,引导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盆景”更好地转化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风景”更为关键。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成色和质量,归根到底要看农民能否从中获得充分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024年*央一号文件的政策设计和政策创新较好地关注了农民的微观感受,突出体现在将“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作为重要导向,并具体体现在许多政策安排上。如2024年*央一号文件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一条,提出“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抓住普及普惠的事,干一件、成一件”等。自1996年开始,我国乡村人口总量减少的趋势即已形成,村庄空心化加快,农村人口和经济布*的适度集中化也是大势所趋,给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在此背景下, 部分村庄由于人口总量减少,办好中小学校、加强医疗卫生和文化服务能力建设,越来越不符合效率原则。但是,借鉴浙江实施“千万工程”的理念,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仍然需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11,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因此,2024年*央一号文件在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方面有一些具体部署,较好地体现了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方向。如该文件要求“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逐步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比例,加快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 “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并专题部署“建设平安乡村”。这对于引导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县域、乡村适度下沉,增强乡村自我发展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也要注意做实基层。2024年*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抓D建促乡村振兴”要“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正是这个原因。

2024年*央一号文件发布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

  2月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2024年*央一号文件——《中共*央国**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与此前两年的*央一号文件均以做好当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为主题不同,今年的*央一号文件明确要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今年的*央一号文件共提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等六方面二十八项具体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在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方面,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 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意见》提出,做好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记者注意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与2023年底召开的*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一脉相承。

  谈及对各地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建议,中原农谷专家咨询W员会W员杨建国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书面采访时提到,首先要突出“合理”。

  他表示,浙江实施“千万工程”20年来,先后经历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引领,“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千村未来、万村共富” 迭代升级三个大的阶段。与浙江相比,中西部很多地方基本还处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起步阶段。

  因此,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需要着重突出“合理”的要求,既要合理设定目标任务和标准,也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标准可以有高有低, 多办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要充分考虑财力可持续、农民可接受程度的限度。

  其次,突出产业振兴。他表示,“千万工程”指引浙江全面激活创业创富的农村发展动能,全省1.97万余个行政村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康养等特色富农产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3年5431元增长到2022年37565元。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需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杨建国说,这方面,建议各地把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与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乡村产业振兴,必须与壮大集体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此外,还要突出乡村文脉。他说,乡村建设需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对于各地来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需要注意延续乡村文化肌理,展现独特田园风光,让乡村文脉传承更富有活力。

二、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

  《意见》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提出要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等七项内容。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2023 年粮食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在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方面,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 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支持发展高油高产品种。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业农村部将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确保粮食面积总体稳定、有条件的地方挖潜扩面,产量上稳中求进、在优化品种品质结构的前提下力争多增产。具体是“三稳、一扩、一提”,就是稳口粮、稳玉米、稳大豆,继续扩大油菜面积,着力提高单产。

  此前,在谈及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的支撑因素时,国**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殷浩栋曾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国提高单产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从总体来看,我国粮食单产一直呈增长态势,这是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相结合的综合成效。比如把更多耕地变成宜机化的高标准农田、研发推广抗逆性强的高产品种、开发适用性高的农机装备等,这些都是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的必要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方面,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强化农民增收举措等内容。

  其中,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提出要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保险业聚焦精准服务促“三农”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第十二个指导“三农”工作的*央一号文件《中共*央国**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于近期发布。该份文件提出,要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作为护航“三农”工作的重要工具,“保险”一词在今年的*央一号文件中六次被提及,其中五次出现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部分: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
鼓励地方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做到应赔尽赔;
完善巨灾保险制度。近日,多位业内专家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就保险如何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服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言献策。

一、扩大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之一。从2018年我国在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河南、湖北6个粮食主产省份的24个产粮大县, 面向规模经营农户和小农户,开展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到2021年试点扩大至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500个产粮大县,再到2023年7月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国所有产粮大县,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正以更丰富的形式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今年的*央一号文件提出,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全国覆盖、大豆有序扩面,再一次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指明方向。

  所谓完全成本保险,是保险金额覆盖物化成本、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农业生产总成本的农业保险。种植收入保险为保险金额体现农产品价格和产量, 保障水平覆盖农业种植收入的农业保险。

  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业W员会W员朱俊生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 可以有效提高农户的保障水平,有助于适应现代农业高成本、高投入的生产特点,满足规模化经营主体的保障需求。”

“让所有种植三大粮食作物的农户都能投保完全成本保险,对农户来说是

求之不得的。因为很多不是粮食主产区、不是产粮大县的种植农户,也迫切希望提高保险保障水平,今年这些农户应该可以如愿以偿,这也更能体现政策的公平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系教授庹国柱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对农业生产者是一件大好事。但要把好事办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为实现三大主粮全国覆盖、大豆有序扩面,可优化财政补贴政策,着力解决两类保险给基层*府财政保费补贴支出所带来的压力。”朱俊生建议,*央财政的补贴比例要充分考虑到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并与地方财政的支持能力结合起来。降低直至取消市级,特别是所有县级财政的补贴比例, 以减轻地方*府,特别是农业大县、财政资金相对紧张地区的财政负担。

  庹国柱同样认为,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能否实现全覆盖,还要取决于财政支持力度。

  “对*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来讲,保障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保费补贴也会增加,需要更多的预算。完全成本保险是*央补贴项目,省级财政对保费补贴不低于25%。完全成本保险覆盖面要扩大,发展地方特色保险产品也需要地方*府出钱补贴,财政应该已经做好了这方面的安排。”

二、鼓励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随着农业保险覆盖面扩大,我国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品种也在逐渐增多。记者在多地采访中了解到,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现状开发了种类丰富的特色农险产品,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增添了内生动力,在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为进一步发挥保险的关键作用,今年*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地方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对此,朱俊生表示,乡村特色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乡村特色产业投入高、风险大,面临自然风险、疫病虫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多重风险,亟需特色农产品保险提供风险保障与管理。

  “自2022年起,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政策实施范围已扩大至全国,*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资金切块下达地方,由地方结合实际,将奖补资金用于支持自主确定的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发展。在*央财政的支持下,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发展迅速。2022年,地方财政支持开展的特色农产品保险品种超过260个。”朱俊生说。

尽管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但当前特色农产品保险

发展仍面临一些难题。

  安华农业保险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的难点工作主要有三方面。其一,地方财政补贴资金有限,如何保证补贴政策的可持续性是保障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业务发展的关键。其二,特色险种难以规模化、持续化, 除个别地区具有集聚优势的品种外,特色农业分布分散,单个险种承保数量有限,可能导致承保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农民投保意愿不足。其三,很多特色农产品缺乏足够的历史数据用于保险精算模型,可能影响保险产品定价的准确性。

  朱俊生认为,促进地方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可完善*央财政对地方特色农产品的补贴政策,出台鼓励各省对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补贴的政策。同时, 适度提升优势特色农产品的保险金额,提高保障水平。另外,适时增加适用以奖代补政策特色农产品的数量,将更多优势特色农产品纳入保障范围。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原主任、首席科学家张峭建议,微信3231169整理,聚焦“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关注区域特色明显、产业规模较大、经济效益可观、市场竞争力突出的特色品种,扩大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障范围。同时,重点关注西部地区,实施东西部差异化的奖补比例,形成“一县一业”的保费奖补清单。另外,需要加强特色农产品区域生产风险评估、精准定价和费率动态调整,保障特色农产品保险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精准投保理赔

  仅仅增加农业保险的种类还不足够,要做到精准理赔,才能真正帮助广大农民抵御农业生产风险,给农民种粮吃上“定心丸”。

今年的*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做到应赔尽赔。庹国柱认为,精准投保和精准理赔,虽然只是两个经营环节,但却直接关

乎保险保障服务质量及政策落地实施效果。在投保环节,不少地方农作物投保的面积、投保的畜禽数量等基本信息不准确,还有虚假投保、重复投保等现象, 造成财政资金的流失。在理赔环节,有的保险机构压赔、拖赔、大灾小赔,还有的无灾也赔、不区分灾害损失大小而平均赔付,一些地方*府过度干预理赔, 这些突出问题影响到农业保险的信誉,使得农户即使获得了赔款,也没有应有的获得感、公平感。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今年的*央一号文件要求“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做到应赔尽赔”,说明我国农业保险当前存在的多种不合理赔付问题已经

引起国家高度关注,须尽快纠偏改正,促进农业保险健康发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承保时,保险公司要加强风险评估与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风险的发生。理赔时,保险公司要完善理赔制度与流程,明确理赔标准和程序,确保理赔工作的规范化,同时要加强与农户的沟通与协调。

  朱俊生建议,推动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创新,探索以指数保险实现传统农业保险产品迭代。指数保险将损害程度指数化为特定区域农作物的平均产量或是气象数据指标,其赔偿基于预先设定的参数是否达到触发水平,而非实际损失。因此,通常不需要核保到户、验标到户、查勘定损到户,可有效降低保险公司在承保、定损以及赔付环节的成本,帮助实现精准投保理赔。

  另外,朱俊生补充道:“科技是农业保险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动能转换的核心驱动力,是农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科技与农业保险深入融合,提高承保与理赔效率,有助于推进精准承保理赔。”*府和监管部门可支持和引导行业推动农险科技的创新应用,重点从提升保险科技创新应用意识、优化鼓励农险科技创新投入政策、建立农业保险数据共享机制、制定农险科技应用标准以及加大农险科技创新投入和应用力度几方面着手改进。

三、完善巨灾保险制度

  近年来,由于台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多发,社会对于巨灾保险的需求持续上升。例如,2023年,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降雨,部分地区因暴雨洪涝灾害遭受重大损失。保险业积极发挥经济补偿与风险减量管理功能,为巨灾风险损失提供保障与风险管理服务。数据显示,保险业共计为京津冀等16个洪涝受灾地区赔付126亿元,有效助力防汛救灾与灾后重建。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今年*央一号文件提到“完善巨灾保险制度”,表明国家对于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影响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巨灾保险主要分为政策性农业巨灾保险、地震保险和洪水保险等。针对巨灾保险制度的探索也在不断加快,如广东、四川、浙江等10余个省份结合自身风险特点落地了区域性巨灾保险制度,深圳、宁波、厦门等地开展了多灾种巨灾保险试点。

  在庹国柱看来,建立农业大灾保险制度,既能解决*府救灾资金的巨大缺口,又能弥补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普遍较低、补偿不足的问题。但这一制度要依靠财政资金来支付保费或者建立“农业大灾保险基金”,短时间内,

难以全面实施,有条件的省份可以率先发力。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巨灾保障仍然不足,保险赔付占损失的比重较低, 相对未承保的损失而言,保障缺口非常大。”朱俊生表示,与巨灾损失相关的风险减量管理服务才刚刚起步,难以满足经济和社会运行中对风险管理的大量需求。

  为此,朱俊生建议,完善保险参与重大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的制度安排与产品设计,提高保险对灾害损失的补偿比例,分散和转移财产与责任风险。*府方面可加大巨灾保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巨灾风险数据库;
保险行业可完善巨灾模型及定价精算模型。同时,探索“保险+科技+风险管理”模式,提升对巨灾损失的风险减量服务能力,构建灾前预防与灾后赔偿并重的风险管理新体系, 以专业的风险管理为社会创造价值。

地矿行业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大有可为

  在农历立春节气的前一天,2024年*央一号文件公布,对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部署。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央连续出台的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三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为广大农民群众送去了新年的政策“大礼包”。

  记者注意到,与2023年*央一号文件的名称相比,今年*央一号文件多了“有力有效”的关键字。今年*央一号文件的主题鲜明、脉络清晰——深入贯彻落实***总*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个主题,以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为引领,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进行系统部署,明确乡村振兴抓什么、怎么抓。

  事实上,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地质矿业行业从未缺席,工作有声有色。2023年,全国地勘队伍发挥技术优势,聚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需求,打造了以找水打井、地灾防治、特色农业、绿色矿业、地质旅游、地热资源等为主要内容的“地质调查+”模式。2023年认定全国天然富硒土地37处,评定地质文化村(镇)46个,有效拉动社会资本跟进,获得当地*府和百姓广泛赞誉。江苏省在滨海盐碱地建成1.5万亩改良示范基地,陕西省探索“地热+”旅游示范项目。

  今年*央一号文件的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两个确保”,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重点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重点是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着力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

  “三个提升”,就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重点是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提升乡村建设水平重点是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重点是健全党*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安宁。

  “两个强化”,就是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重点是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乡村振兴增动力、添活力。强化农民增收举措重点是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支持农民持续增收致富,日子越过越好。

  “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为地质矿业行业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广阔舞台。具体来看,对于地质矿业行业,“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学什么?应该是重在学习运用蕴含其中的理念方法。怎么学?关键要从实际出发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文件提出,加强退化耕地治理,加大黑土地保护工程推进力度,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推进重点水源、灌区、蓄滞洪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中小型水库建设等工程。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加快推进受灾地区灾后恢复重建。

  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方面,文件提出,强化帮扶产业分类指导,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

  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方面,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 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推进乡村民宿规范发展、提升品质。

  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方面,文件提出,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有条件的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暂不具备条件的加强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改造,加强专业化管护,深入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加快推进长江中上游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扎实推进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推进水系连通、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强化地下水超采治理。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探索“草光互补”模式。

  以上这些具体工作和地质工作密切相关,涉及农业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细分领域。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地质矿业行业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也将永不停歇,不断提供精准支撑服务, 创造性开展工作,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让农民群众有更加充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央一号文件释放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信号

  2024年*央一号文件近日发布,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进行系统部署,释放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信号。

  围绕粮食安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民增收致富等百姓关心的话题,*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在国新办4日举行的发布会上进行全面解读。

一、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3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央一号文件强调“两个确保”,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重点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据介绍,今年*央一号文件从关键入手,在完善农业保险、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批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

  “*央一号文件统筹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打出了政策‘组合拳’。” *央财办副主任、*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表示,文件把抓好粮食生产保供作为重点,明确了主攻方向,提出了任务目标:

  ——稳定播种面积。关键是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两个积极性。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
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优化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
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 实现三大主粮保险全国覆盖、大豆保险有序扩面。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重点加大产粮大县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主攻单产提升。文件明确,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重点是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多措并举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拓展食物来源。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 面向整个国土空间资源要食物,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强化节粮减损。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弘扬节约光荣风尚,提

倡健康饮食,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二、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

  今年*央一号文件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个主题,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对“三农”工作进行系统部署。

  韩文秀表示,学习“千万工程”经验,重在学习运用蕴含其中的理念方法。比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稳扎稳打、久久为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农民群众期盼中找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和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
坚持D建引领、大抓基层,不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等等。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民群众的期盼。今年*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韩文秀表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重点是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重点是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重点是健全党*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安宁。

下一步如何推进乡村建设?

  “*央一号文件强调,乡村建设要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抓住普及普惠的事,干一件、成一件。”祝卫东说,要强化规划引领,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补上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把握乡村建设的时度效。

  他表示,在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不同,要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要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一体化推进乡村生态保护修复,让农村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乡村建设要突出为农民而建,重在可持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祝卫东说。

三、强化农村改革创新

  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祝卫东表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任务更繁重,矛盾更复杂,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农垦改革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今年*央一号文件对深化农村改革重点工作作出了部署,为乡村振兴增动力、添活力。

  祝卫东介绍,要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方向已经明确,今年将开展整省试点,探索具体的实施办法, 为全国面上推开打好基础。文件还提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着力解决“谁来种地”问题。

  他表示,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项改革前期已完成清产核资和股份量化,要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农村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必须坚守农村改革底线,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祝卫东说。

四、强化农民增收举措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要求。如何进一步兜牢底线,增强发展能力?

  据了解,截至2023年底,我国超过六成的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消除了返贫风险,其余也都落实了帮扶措施,没有出现规模性返贫。

  “防止规模性返贫既是重大的经济任务,也是重大的*治任务,必须持续用力,思想上不能松懈、工作上不能松劲。”韩文秀说,今年*央一号文件重点强调搞好监测帮扶、强化产业和就业帮扶、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等三个方面。

  文件明确,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等重点地区,要进一步落实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对口帮扶等倾斜性支持政策,着力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

  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91元,实际增长7.6%,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39∶1。

  “也要看到,巩固农民增收势头面临不少困难挑战。”祝卫东说,今年*央一号文件把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摆在突出位置,重点从挖掘产业经营增收潜力、稳定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拓展转移性收入、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等四方面着力。

  据介绍,*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
健全全产业链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多品种联动调控,提升消费帮扶助农增收行动实效。同时,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的政策导向,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更好地带动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分享增值收益。

大商所贯彻落实*央一号文件精神开创期市高质量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新*面

  2月3日,2024年*央一号文件(《中共*央国**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2个*央一号文件,再次释放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

  产业强,粮食安。作为我国东北地区唯一的交易所,2023年,在中国证监会的坚强领导下,大商所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加强市场监管和风险监测的基础上,在品种工具体系建设、市场效率提升、产业服务深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深化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与服务,为维护我国农业产业稳健发展、保障供给安全、服务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期货力量。全年,大商所农产品期货和期权成交量超13亿手、日均持仓近800万手,参与农产品期货交易的产业客户数较上年增长13%,产业日均持仓较上年增长29%,有力地承接并转移了涉农主体市场风险。

一、农产品期货和期权功能发挥上质量、上水平、上台阶

  2023年,大商所以推进品种工具功能发挥为主线,在“一品一策”方针的指导下,通过不断完善期货和期权合约规则、优化完善交割布*等措施,努力提升产品供给与实体需求的适配性,在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和客户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大商所农产品市场功能发挥水平和实体企业参与度进一步提升。

  大豆期货方面,面对进口大豆价格上涨,大商所于2023年8月起陆续在山东、广东等6个省份增设12家黄大豆2号期货交割库,扩大现有厂库的最大仓单量, 黄大豆2号期货厂库最大仓单量总量提升了240%,交割能力的大幅提升保障了实物交割平稳开展,切实有力维护市场平稳运行和粮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玉米期货方面,大商所于2023年7月修改玉米期货交割质量标准,具体包括提高容重指标、删除生霉粒指标并增加霉变粒指标、更新交割质量标准引用的国标,标准品更加贴近贸易流通中的主流玉米,提升了期货价格代表性,有助于企业开展基差贸易和进行风险管理。同时,大商所还在吉林等玉米主产区增加了集团交割仓库分库,进一步便利当地生产主体参与期货交割和风险管理。

  生猪期货方面,在维护市场平稳运行的前提下,去年,大商所通过下调生猪期货交易保证金、拓宽合约交易限额等措施,为产业提供了更多的流动性和更厚的市场深度。同时,继续引导生猪产业企业通过设立交割库的方式参与、共建生猪期货市场,在生猪品种上增设4家交割库,将交割区域进一步扩大至吉

林、陕西、广西等产区,带动当地企业深度参与期货市场。

  农产品期权方面,2023年7月,大商所将豆粕期权、玉米期权最大下单数量从100手分别调增至1000手和2000手,使期权品种与标的期货的最大下单数量保持一致,便利产业客户利用期货和期权协同管理风险。此外,大商所还通过延长期权合约最后到期日,进一步靠近标的期货合约到期月份,更好满足产业套保需求。2023年,参与大商所农产品期权交易的产业客户数较上年增长37.5%。

二、精细化市场服务助农户稳、企业强、产业兴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过去一年,大商所根据2023年*央一号文件“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农作用,优化‘保险+期货’”等要求,按照“灵活自主可控,激发市场动能”“多方联动赋能,形成发展合力”等原则,对农保计划进行了针对性优化升级,提升项目标准化程度,引导项目常态化、可持续开展。全年,大商所引导67家期货公司联合保险公司开展了266个饲料养殖专项项目和8个“银期保”大豆种收专项项目,共274个项目,为7145户农户和244家规模化种养主体提供风险保障, 保障现货量144.89万吨,目前已有180个项目运行到期,实现*理赔约2.28亿元。其中,“银期保”项目聚焦“融资难”和“售粮难”问题,在往年“保险+期货” 项目基础上系统性引入商业银行和龙头企业,其核心逻辑在于依靠“保险+期货” 收入险和龙头企业远期收购订单,在备耕期提前确定预期种植收入,为银行信贷发放和收回提供支撑,为大豆扩种和农民增收提供保障。8个“银期保”项目共服务规模化种植主体22个,覆盖种植面积33.24万亩,涉及保费1942万元、贷款数额6678万元,实现赔付2659万元。

  “保险+期货”为广大农户保“价”护航的同时,“*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迈出了从指数发布向衍生品实践应用的关键一步,水产养殖温度指数保险产品、国内首个寒潮指数衍生品相继落地,丰富农户天气风险管理“工具箱”。

企业强,产业才能强,经济才能稳。

  2023年,“大商所企风计划”继续为产业参与期货市场提供“试验田”, 帮助涉农企业熟悉使用场内外期货期权工具,开展基差贸易和含权贸易,共开展54个农产品板块项目。全年,大商所与17家期货公司携手服务28家龙头企业和26家中小微企业,覆盖粮食、压榨、饲料、养殖、贸易等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其中,10家国有企业、2家上市公司和15家一定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了首

次开户交易。

  此外,大商所还增设了23家农产品板块产融基地,通过龙头企业“上一课、拉一把、带一程”带动和服务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推广期现结合业务,助力农业产业链整体稳链强链。

  2024年*央一号文件强调,“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全国覆盖、大豆有序扩面”“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多品种联动调控、储备调节和应急保障”。

  大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大商所将在中国证监会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 经验作为重要引领,为耕者谋利、为业者护航,多措并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期货力量。一是丰富品种、工具体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鸡蛋、玉米淀粉、生猪期权上市工作,持续做好储备大宗农产品和中小宗品种研发。二是一品一策、因品施策,顺应现货市场变化不断优化现有品种合约规则,持续打通产业参与“堵点”,促进市场功能有效发挥。三是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任务,不断完善“保险+期货”模式,提高项目的可复制、可推广性,将农民的“好收成”变成“好收益”,把农业现代化这根“金扁担”挑得更稳,开创期货市场高质量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新*面。

落实*央一号文件河南如何担当

  2月3日,《中共*央国**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 工作的第12个*央一号文件。这个文件划出了哪些重点?有哪些新提法?河南应该怎么落实?记者进行了采访。

一、河南如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今年的*央一号文件,“千万工程”是重点和亮点。“千万工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方法论”,河南应该如何学习运用?

  “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经济评价体系首席专家张道明坦言,对于河南而言,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在当前进行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乡村建设与乡村运营中,农村集体经济*织在维护农民利益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张道明认为,一要摸清家底,盘活村集体资产和资源,根据村里的资源禀赋选择好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或乡村旅游等产业;
二要选好配强带头人,结合“五星”支部创建,建强基层堡垒,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含金量”;
三要防范化解风险,可以将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纳入保险试点,用农业保险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二、“两确保”,河南如何发力

  *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落实“两确保”,河南有基础、有能力,更要有担当、有作为。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央一号文件第一章节聚焦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提出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

  遭遇与夏粮成熟期高度重合的连阴雨和秋粮收获期的华西秋雨,去年河南全年粮食产量仍超过1300亿斤,这与秋粮大面积单产提升密不可分。去年,舞阳县姜店乡种粮大户王朝锁的300亩玉米就用上了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亩产达到了2000斤。

目前,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已被列为河南省主推技术,在全省推广

面积超过70万亩。省农业农村*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接国家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我省印发了《河南省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快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 配套融合。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河南在做好防返贫监测基础上,加快发展纺织服装、文化旅游、绿色食品在内的九大乡村富民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三、乡风文明建设如何同步提升

  这两天,安阳县辛村镇北贤孝村广场上热闹非凡,该村村民自导自演的2024 年村晚热闹上演。临近春节,别具特色的乡村“年会”正在各地陆续举办。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村BA”、村超、村晚等首次被写入*央一号文件,凸显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风文明建设也要同步提升。去年在灵宝市焦村镇举行的河南省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带来了不少流量,人气很高。”张道明建议增加农村体育文化产品供给,发展适合农村的健康的科学文化体育活动,促进“村BA”、村超、村晚品牌化,以赛事带动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泛开展。

深刻领会*央一号文件精神凝心聚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2月3日,《中共*央国**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 工作的第12个*央一号文件。

  今年*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重点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

  保障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今年一号文件突出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的导向,提出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关键是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钱挣、让地方抓粮有动力。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 目的是巩固农民持续增收势头,促进共同富裕。完善产业联农带农机制,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三个提升”是推进今年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一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做好“土特产”文章,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二是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实效性、可操作性和约束力,优化村庄布*、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完善农民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统筹农村供水、道路、能源、信息和住房安全等建设,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三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健全完善党*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抓D建促乡村振兴,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织。持续推进基层减负和农村移风易俗,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设平安乡村。近年来,上海全面推进以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

福乐园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三园工程”,农村环境面貌实现新提升,农业

提质增效实现新突破,农民长效增收实现新提高。新的一年,我们要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努力把大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到新水平。一是进一步提升都市农业发展水平,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向高端精品、强链延链升级。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推进种业振兴,注重向科技与金融要空间、向品质与特色要效益、向创意与服务要市场,着力发展高端农业、精品农业、品牌农业。二是进一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推动农村面貌改善向宜居宜业、塑形铸魂升级。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优化乡村建设多元投入机制,注重*府引导、市场参与,推进乡村组团式发展、片区化建设,加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三是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向联农惠农、城乡共富升级。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注重把缩小城乡差距的着力点放在农村, 把缩小收入差距的着力点放在农民,全面推进第三轮农村综合帮扶。

从*央一号文件读懂“农业强国”路径系列评

  日前,2024年*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央一号文件。文件提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这一做好“三农”工作的重大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战略要求、主攻方向和政策导向,是我们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的重要遵循。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现代化的质量。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多发重发的自然灾害,我国保持了农业农村发展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势头。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发展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深化对做好“三农”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千万工程”是***总*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实施20多年来,其取得重大成果的法宝之一,在于兼顾多方面因素、注重多目标平衡,系统推动万千乡村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发生深刻变化。*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线图”,包含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强化战略思维、系统观念,在多目标平衡中寻求“最优解”, 就要用好“千万工程”这一鲜活教材。

  乡村振兴后劲十足,阡陌乡间大有可为。“2023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145 万亩、超任务10万亩,总产达613.6亿斤,比上年增加10亿斤”在刚刚过去的全省两会上,湖南交出了用“中国芯”育“中国粮”的精彩答卷。这背后,是全省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发扬钉钉子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结果。2024年*府工作报告中, 深入实施“五千工程”、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建设更多“和美湘村”、实施千万农户增收共富工程等重要任务,犹如滴滴春雨,催生农业的勃勃生机,预告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继续在三湘大地火热上演。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亿万农民增收富裕,是实现社会**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一幅农村处处是丰收,农民家家是笑脸,阡陌乡间成为“既容得下身体又装得下灵魂”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从“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到“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从“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到“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日前发布的*央一号文件,大量篇幅着墨于“数字化”。置身与屏共生、万物互联的时代,精细“开垦”数字乡村,已经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

  我国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等各不相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为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创造了可能。比如, 浙江是“千万工程”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也是数字经济的先行地,在培育乡村智慧旅游、推广数字普惠金融、电子商务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先发优势。湖南是传统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比大,在智慧农场、智慧牧场等全新农业生产方式方面还值得深入探索。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就有助于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打开一片新蓝海。

  给美丽乡村加朵“云”,给智慧乡村多赋能。近年来,越来越多“新农人” 投身乡村,有的通过直播带货,让“藏在深山无人知”的特色农产品变得炙手可热;
有的通过网络科普,打通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还有的通过产业项目打造,拓宽特色种养、精深加工、乡村文旅等合作领域一系列有益探索, 正改变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场景,让乡村在互联网平台上有了更多的“能见度”。

  发展数字乡村,意义不仅在于“蓄水”,推动各类资源向农村地区汇聚;
 更重要的是“布新”,为乡村振兴带去全新的发展方式和治理方式。自2018年*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以来,全国不少地区的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快速进展。乡村“触网”在盘活地方经济的同时,也在深度更新农村的社会风貌。走进湖南的广袤乡村,数字场景随处可见:“党务”“村务”“财务”融于一屏,乡村动态“尽在掌握”;
新场景、新业态层出不穷,机器替人轻松种田可以想见,当越来越多的农民借助手机这个“新农具”,用上数据这一“新农资”,数字乡村的轮廓将愈发清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图景将更为壮阔。

  “数字乡村”,两个词组合在一起,不仅开启了数字技术向传统乡村赋能的新篇章,也意味着“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两个国家战略的深度融合。在数字与乡村的相互映照、相互作用中,“田园之美”与“城市之利”可以兼得,农民增收和乡村治理可以双赢。

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

马梅若

  2月3日,*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题为《中共*央国**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这是2004年以来,*央连续21年在一号文件中“筹谋农事”。从“促进增加农民收入”到“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再到近几年围绕乡村振兴部署具体工作,20多年来的*央一号文件折射出我国农村、农业、农民兴业发展的路线图。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业发挥了重要力量。随着普惠金融工作的深入推进、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金融服务可得性有效提升、金融服务成本不断降低, 普惠金融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助力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减贫奇迹和发展奇迹。

  如何更好运用资金活水,支持乡村振兴,这个问题得到了持续关注。《意见》提出,要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

  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府投入不可或缺。农业领域通常投资周期长,存在一定风险,*府投入起着重要的“托底”作用。应根据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
在土地出让收入方面,要确保其流向惠民利民领域,为支农事业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还要规范用好地方*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支持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金融投入是重要支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是支农的主力军,今后要继续强化支农支小定位,进一步发挥其“接地气”的作用,加强对相关领域的精准滴灌。与此同时,随着普惠金融工作的深入推进,借助金融科技的支持,大中型银行的服务也在逐步下沉。从政策端来看,1月25日,人民银行下调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各0.25个百分点,在开年释放了积极信号,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三农”、小微企业等领域的贷款投放,降低融资成本。从机构端来看,可以加强同业合作,中小银行可善用行业级的基础设施以及市场化的解决方案和技术产品,借助外部科技力量来缓解自身技术实力不足的问题;
大中型银行还可以优化“三农”金融服务专业化工作机制,加强对粮食安全、种业振兴等领域的产品创新。

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还要善用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完

善,离不开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由于乡村经济的特性,激励社会资本进入需要优化制度安排,即进一步健全多元投入联动机制。要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府投资基金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
要善于发挥保险等行业的“增信”作用,以“农业保险+信贷”“农业保险+期货”“农业保险

  +担保”等一系列金融模式,创新、完善和健全农村金融信用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敢参与、愿参与。

  乡村广袤无垠的希望田野,应是金融服务的热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粮食安全以及提高农民群众的金融素养等,都需要资金活水的支持,需要金融业孜孜不倦的努力,需要各方的协同配合。我们期待多方携手并进,发挥“1+1>2”的作用,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的资金需求,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早日实现。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

重庆市农业农村W相关负责人

  2月3日,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2个*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

  今年的*央一号文件强调,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重庆如何贯彻落实*央一号文件?2月4日,市农业农村W相关负责人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

一、遵循“四个理念”,确定“12421”发展思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为做好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对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

  今年*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市农业农村W相关负责人表示,“千万工程”从整治农村环境入手,由点及面,扩容建设,经过20多年持续努力,不仅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整体面貌, 更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先行探索和示范引路,重庆可学可鉴。

  “必须看到,我市广袤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理念。”这位负责人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庆将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确定“12421”发展思路。“1”是要走好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
“2”是以确保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
 “4”是以深入实施“四千行动”为抓手;
第二个“2”是以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为支撑;
第二个“1”是抓D建促乡村振兴,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三农”力量,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重庆力量。

二、稳住基本盘,坚决守住“两条底线”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央一号文件突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大面积提高单产两手发力的导向,提出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

  该负责人表示,今年重庆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稳定在3012万亩、216亿斤以上。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重庆将毫不松懈抓好粮油生产,切实把稳定粮油生产作为农业农村部门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多措并举推动“三稳、一扩、一提”。

  “三稳”即稳口粮、稳玉米、稳大豆,鼓励各地多种粮、种好粮,全力稳定面积和产量;
“一扩”即继续扩大油菜面积,大力推广“庆油3号”“庆油8 号”等高含油优质油菜品种,力争全市种植面积占比在80%以上;
“一提”即着力提高单产,通过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打造一批市级万亩、区县千亩、乡镇百亩示范片,带动面上单产水平均衡持续提升。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要求。今年*央一号文件对此作出了部署。市农业农村W相关负责人说,今年重庆将升级建设“社

会•  渝悦•  防贫”应用,持续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行动,实施好脱贫

地区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工程、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高效推动鲁渝协作迭代升级,切实提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质效。

三、实施“四千行动”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

  乡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家园,只有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才能让农民有充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央一号文件将“三个提升”(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市农业农村W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以持续用力深入实施“四千行动”为抓手,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全面绘就新时代巴渝和美乡村新图景。

  深入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迭代升级“投、建、用、管、还”一体推进机制,以改造提升为重点,推动高标准农田西南示范区建设;
着力夯实粮食生产根基,力争今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0万亩,严把工程施工和项目验收质量关,确保高标准农田实至名归。

  深入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做深“土特产”文章,聚焦“3+6+X” 农业产业集群,持续培优柑橘、榨菜等具有重庆辨识度的特色产业,打造10条100亿元以上的生态特色产业链;
鼓励区县培育壮大“一主两辅”乡村产业,持

续打好生态、乡村、文旅三张牌,拓展农业休闲观光、生态康养、农耕体验等多种功能,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同时,推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集群化发展,扎实推进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西南预制菜产业园、丰都麻辣鸡产业链等10亿级以上重点项目建设;
着力打造重庆火锅食材产业园、重庆(綦江)食品园区、潼南区食品加工园等10大园区,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高附加值产业向园区集中;
 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提质工程,建立优势品牌评价体系。

  深入实施千个巴渝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抓好厕所、垃圾、污水“三个革命”,同时坚持典型引路与整体提升相结合,逐级开展“和美院落” “示范村”“示范镇”创建,力争今年创建星级示范村200个以上、示范镇20个以上。

  深入实施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始终抓住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大力推进经营增收、就业增收、财产增收、惠农增收和以城带乡促增收“五项计划”,多渠道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四、激发主体活力,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

今年*央一号文件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作出了系统部署。

  “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 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市农业农村W相关负责人说,要大力推动科技兴农,推动农业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力争2024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5%。

  同时,发挥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山地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作用,聚焦生态种养、精深加工、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等产业瓶颈制约,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破解产业科技难题, 围绕生产、经营、管理三大场景,探索推行“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模式,开发建设渝农经管、长江治渔等重点应用,推动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这位负责人表示,我市将深入推进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在尊重集体成员意愿前提下,探索发展“强村公司”,引入乡村CEO 提升村庄经营水平,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力争今年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10%以上。同时,在有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任务的区县各选择1个项目区开展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并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

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总而言之,要牵住‘改革’这个牛鼻子,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让农民群众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红火。”上述负责人说。

一号文件,绘就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近日,《中共*央国**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对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十二个*央一号文件。围绕这份文件,本报自今日起推出“一号文件连连看”系列报道,聚焦粮食增产、乡村产业发展、“谁来种地”、农民增收等热点话题,与读者一起打开今年*央一号文件里的惠农政策“大礼包”。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怎么干?今年*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路线图”。

  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到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再到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农民增收举措今年*央一号文件着眼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三农” 工作重点抓什么、怎么抓,力求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一、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

  粮食安全是*央一号文件多年来的高频词。今年*央一号文件强调的“两个确保”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何如此重视?

  “近几年,面对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国内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多重挑战,我们把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千方百计促生产、夺丰收。”*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说。

  看成效,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 再创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

  看态势,中国粮食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

  具体怎么做?今年*央一号文件突出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的导向,提出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

  稳面积,就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85亿亩,比上年增加954.6万亩,其中大豆播种面积1.57 亿亩,比上年增加345.1万亩。今年,国家明确要确保全国粮食面积稳定在17.7 亿亩以上。

  “这关键是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两个积极性。”祝卫东说,今年将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防止谷贱伤农。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让农民种粮有钱挣。同时,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让地方抓粮不吃亏、有动力。

  单产提升是主攻方向。农业专家分析指出,目前中国粮食面积已处于历史高位,耕地和水资源约束越来越紧,依靠扩大面积增加产量的空间十分有限, 产能提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单产。

  今年*央一号文件明确,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其中,在种子上,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形成突破性进展;
在耕地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和质量,完善农田水利设施, 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二、推动实现“三个提升”

  乡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家园,也是今年*央一号文件提到的重点,这包括“三个提升”。一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数据显示,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去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超过9万家, 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超过7300亿元,乡村休闲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30亿人次。

  “各地发展乡村产业有了较好基础,但主体不强、链条短、带动能力弱、同质化等问题仍较突出。”祝卫东说,今年*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根据文件,今年将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
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促进就近就地转化增值,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加工产业园;
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共同配送, 布*建设县域产地公共冷链物流设施。

  二是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斌表示, 自2020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正式提出以来,中国乡村建设的制度框架不断完善, 短板弱项加快补齐。硬化路、动力电、4G网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实现通客车、通邮车,截至去年底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3%,90%

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

  “今年将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补上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祝卫东说,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不同,要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探索农户自愿按标准改厕、*府验收合格后补助到户的奖补模式,不能搞成*府大包大揽;
针对农村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的情况,加强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个别地方在乡村建设中出现搞花架子、搞“一刀切”的现象,要坚决予以整治。

  三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现阶段我国乡村正在发生重大变迁,包括人口总量和结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传统乡土秩序等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对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据介绍,今年将持续推进基层减负,优化各类涉农督查检查考核。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强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

三、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

  腰包鼓不鼓,农民很关注。今年*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

  韩文秀表示,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过去一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实际增长7.6%,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高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缩小到2.39∶1。今年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 目的就是巩固农民持续增收势头,促进共同富裕。

  从构成看,农民收入包括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1/3左右,搞好家庭经营是农民增收的重头戏。

  围绕挖掘产业经营增收潜力,*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 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

  “小农户家庭经营仍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全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陈秧分

说,应鼓励因地制宜合理选择联农带农方式,确保农民能获利、多得利,支持培育壮大联农带农主体,提升联农带农能力。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认为,应把突破小农户增收难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农业节本增效、提质增效, 进一步拓展农业生产边界。据相关测算,实行全环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小农户, 一般可提质增收约15%至20%。

  围绕工资性收入,文件明确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健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有*织劳务输出机制,培育壮大劳务品牌。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继续扩大劳务报酬规模。

  “当前,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仍面临一定压力。”金文成说,还需要靠充分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在乡村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 加大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

  祝卫东表示,强化农民增收,还将拓展转移性收入,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强涉农资金项目监管,严厉查处套取、骗取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把给农民的各项补助补贴补到位。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联系微信32311699,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闲置房屋、“四荒地”等资源资产,创造条件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四、乡村全面振兴怎么干

  关注*央一号文件里这些词粮食: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耕地: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将省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

  种业: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

  帮扶:加大对重点地区帮扶支持力度。将脱贫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优化调整至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加强整合资金使用监管。

  增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

  城乡: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村BA: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

  人才: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一号文件里的“三农”脉动

  近日,2024年*央一号文件发布,主题为: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央连续出台的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持续对“三农”工作进行擘画。

  在这12个一号文件里,始终贯穿了重农强农惠农富农的主线。在政策创设上,既有一以贯之的守正,例如2013年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又有与时俱进的创新,例如2019年的“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既有针对阶段性情况的应对之策,例如2017年的“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有打基础管长远的战略规划,例如2018年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同时,这12个文件既始终观照“三农”的整体、长远和根本,又精准针对“三农”的*部、眼前和具体,既有对国家大*“保供”的念兹在兹,也有对农村民生福利、农民增收的“时时放心不下”,是“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治上尊重农民的*主权利”一以贯之扛在肩上,是毫不放松抓粮保供“首要任务”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中心任务”的始终如一抓在手上,十分具有系统性、前瞻性、针对性、精准性和民生性,可以称得上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施工图和说明书。

  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后,2018年*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框架性的顶层设计。从此,围绕这一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这7年的一号文件中,除了脱贫攻坚决胜期立足阶段性任务、补足短板中的短板,其他都在主题中聚焦乡村振兴这一重大历史任务, 一张蓝图绘到底。

  如果我们再往前回顾,从2004年至今,本世纪已经有21年*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这使得我们可以从一个较长时间段来观察,特别是从这些政策文件中,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是怎样影响着“三农”,以及“三农” 又对宏观大势作出怎样坚如磐石而又不易为人察觉的支撑与贡献,从中可以管窥“三农”的历史脉动和政策的匠心独运。

一、粮食政策与三次全球粮食危机

  在现代社会,“三农”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越来越与外部大势紧密相连,联结越紧密,外部性就越强,受宏观经济形势、地方发展驱动、社会治理结构以及国内外合作与博弈等的影响也就越大。

在这一点上,粮食是最为典型的例证。农业的首要任务是保供,保供的首

要任务是保粮食安全。在这些年的一号文件中,粮食政策十分稳定,目标始终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但在不同的时间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特征,“运筹之手” 也相应在“手法”上予以调适。

  而2014年可能是这二十多年*央一号文件中关于粮食政策的一个节点,文件中再次强调并阐释了2013年底*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一锤定音奠定了新时代重农抓粮的主基调,一直延续至今。

  让我们从二十多年前开始回顾,沿着时间线来看一号文件中的粮食政策与背景。

  2004年面临的情况是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下滑了5年,而且速度很快、幅度很大。在1996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0000亿斤大关后,从1999年开始下滑,到2003 年只有8614亿斤。

  而且从结构上分析,这种形势更加严峻。粮食产量从上世纪80年代迈上7000 亿斤台阶,之后的几次千亿级跨越,据专家分析主要与杂交水稻、紧凑型玉米等突破性品种以及化肥等技术推广,单产快速提高有关。但在本世纪初的连续5 年下滑中,主要因素却是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减少。

据统计,1998年粮食播种面积11379万公顷,到2003年仅为9941万公顷。靠科技提高单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大方向,但急不来。而种粮面积的

下降却如此之快,背后涉及一些地方*府的占地冲动、产粮大县和种粮农民积极性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央*府采取措施,出手强力纠偏。

  面对这种严峻*面,2004年*央一号文件中的第一章就首先明确“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并提出一系列解决办法。而正是从2004年开始,农业生产出现重要转机,粮食获得大丰收;
2005 年在丰收基础上继续增产,总产量已经接近万亿斤高点,达到9680亿斤。

  值得一提的是,次年我们就遭遇本世纪第一次全球性粮食危机,而在此期间我国粮食产量已经重回万亿斤台阶,有效防御了外部冲击。

  第二次全球粮食危机发生在2010年前后,而此前几年的*央一号文件中,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等都写入主题,对粮食的重视也转化为现实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产量持续上涨,2011年迈上11000亿斤台阶。  这期间,粮食的稳定发展为我们有效应对全球粮食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

不过,平稳度过粮食危机后,连年丰收伴随的资源约束、环境压力开始进

入人们视野,对此予以理性考量是必要的,但一些地方的思考却慢慢“变味”, 甚至出现“粮食是不是太多了”的疑问,一时众说纷纭,杂音频现。

  针对这样的疑虑,2013年底的*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粮食安全这个“首要任务”,2014年一号文件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在第一章第一节突出强调。

  而这些年里,国际粮食市场并不太平,来来回回在“贵了贱了、多了少了” 之间拉锯,我们能顶住双向冲击,就是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科学性的最好验证。如今回头来看,如果我们紧随那些头脑发热的“杂音”,在政策创设上对粮食安全有所松动,那在面对后来国际高强度博弈和复杂地缘矛盾、面对极端气候频发重发、面对新冠疫情全球爆发的情况,我们还能有今日的游刃有余和坚定从容吗?

  2015年前后,国际粮价持续走低,一时间国内出现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怪象。这个阶段一号文件在粮食政策中体现了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中“放”的理念。例如要“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国际粮价低迷时,可以“适度进口”;
再如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轮作休耕”——库存量足够,可以让资源环境绷得过紧的弦放松休养一下。

  不过有一点要清醒地看到,“放”是有选择地“放”、有条件地“放”、有能力地“放”,特别值得深思的是,越是在“放”的同时,“收”的部分反而是收得更紧了。这个阶段的一号文件同时反复强调“口粮绝对安全”,在*央文件里,罕有“绝对”这样的表述方式,但是在口粮安全上,我们强调的就是“绝对”。

  这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粮食政策中所蕴含的哲学理念:抓主要矛盾, 关键口粮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结构性调节品种可以统筹用好两个市场;
看变化趋势,遇到波折要树立自信,居安时又要思危。

  事物发展变化如此之快,那些年主张粮食多了的人可能想象不到,短短几年时间国内外粮食市场就发生逆转,国际粮价迅速回升;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 紧接着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发生了本世纪第三次全球粮食危机,多个国家甚至出现限制粮食出口的“国家级囤粮”现象。

  事实再一次作出检验、给出答案。近三年的一号文件仍然把粮食问题放在第一章去讲,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也将是未来不可动摇的国策。

二、现代文明为“三农”注入新动力

  “三农”要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现代化进程也为传统“三农”注入新动力,激活新业态。这一点在农产品流通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

  2004年一号文件提出“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进一步加强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建设”;
2006年提出“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

  ——本世纪初,农产品市场流通机制仍要继续巩固,同时批发市场也逐渐走向升级。这背后是改革开放后农产品从统购统销到市场经营,从农民提篮叫卖到批发市场红火的发展背景。

  2008年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
2010年提出“统筹制定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布*规划”“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
2014年提出“加快制定全国农产品市场发展规划”。

  ——农产品产销开始着眼全国进行布*,“南菜北运”“买全国卖全国” 的大流通格*逐渐形成。这背后依托的是举世瞩目的公路建设速度。据统计, 1999年末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刚刚突破1万公里;
2007年底“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基本贯通;
而到2013年底,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经突破10万公里大关。

  2017年一号文件将“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作为单独一节,提出“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等;
2023年提出“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2024年提出“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发展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

  ——实际上,早在2005年一号文件就提到“电子商务”,但农产品上行真正发展起来还是最近几年的事。互联网时代依靠电脑上网,设备贵、上网费用高、电脑使用还有门槛,据统计,2005年底我国网民人数1.11亿,其中82.6%是城市网民,农村网民只占17.4%,城乡出现“数字鸿沟”;
不过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农村居民特别是年轻群体,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台,随着网购、直播、社交平台的兴起,手机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农具”“新工具”“新玩具”。这背后离不开通信技术、手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农村宽带的广泛普及, 是一个系统的科技保障体系在发挥作用。

  类似的还有农业保险,2004年提出“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到2009年已经是“扩大试点范围、增加险种,加大*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

贴力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2014年一号文件中,“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作为单独一节出现,对保费补贴比例、保险品种、风险管理等进行细化部署;
而到了2024年,更是提出“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全国覆盖、大豆有序扩面”。

  农业保险从无到有,从“保灾害”“保成本”“保大宗”到“保价格”“保收入”“保特色”,其脉络轨迹都写在历年*央一号文件里,同时也写在我国金融业发展中,财政支农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大数据、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的产业化中。

三、现象级事件背后的“三农”贡献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关于“三农”对大*的支撑作用和底座意义,其实已经说过很多了,不过本文还是想从城乡关系、央地关系的角度,再次回顾这些年来“三农”与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导向性、驱动性重大变革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世纪以来“三农”领域几次显著现象都在历年*央一号文件里留下了印迹。

  2010年,“乡镇企业”这个概念最后一次在*央一号文件中出现,这一诞生于改革开放的两个“意想不到”之一的现象逐渐完成历史使命。而在此之前的2004年一号文件曾提出,乡镇企业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这些要求也许预示着后来的历史轨迹。

  同样是2004年,农民工跨省大潮正在兴起,当年一号文件还在为农民工正名:“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提供了税收”。到2009年前后,

  全国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1.3亿,不过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据统计有2000万农民工被波及。当年一号文件也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安置好农民工,努力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2013年,随着城镇化进程,一号文件提出要“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同时这一时期也开始提出“支持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到如今,全国农民工总量虽然还在增长,已经接近3亿人,但是大规模跨省流动的占比正在下降,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本地农民工比例正在提高。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农村实现宜居宜业,正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让我们还是把思绪回到2004年,当年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关于促进农民增

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一方面针对农民增收缓慢,另一方面仍是着眼于自上世纪末开始的农民负担过重问题。之前,一些地方将农村公共服务支出的财政缺口通过税、费、工等形式压到农民身上,而且越是粮食主产区、越是种粮农民,负担越重。一号文件提出“2004年农业税税率总体上降低1个百分点,同时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2005年接续提出“进一步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直至2006年“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标志着2600年“以农养政”历史的终结。

  本世纪初,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性越来越高,甚至被称为“土地财政”。土地出让收入来源于农地,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大头却用于城市建设,形成了事实上的“农村支援城市”。那些年的一号文件中不断要求, 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要“加大比重”,要“明显高于上年”,要“大幅度提高”。党的十八大以后,历年一号文件对此也是反复强调。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2020年出台《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要求到“十四五”末,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2021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制定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考核办法”,在这些“硬杠杠”约束下,土地出让收入“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城”的情况逐渐缓解。

  而分析这些现象级事件,首先当然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因素,其次要放在国家宏观背景中去看,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角度,就是一些地方*府的行为驱动和行为逻辑。

  直白地说,那些年里一些地方*府或者出于“GDP冲动”,或者为了财政税收有意或无意地“重城轻农”“扬工抑农”,而“三农”或显性或隐性地为地方发展作出了牺牲。

  如今回过头来看,从乡镇企业到农民工大潮,从农民负担过重到土地出让金用途调整,在这些现象级事件中不难看出“三农”的负重前行和历史性贡献。算产值,第一产业占比逐年下降,在有些发达地区已经低至个位数,但农产品保供、优质廉价劳动力,这些,从数字上能体现出其真正价值吗?算分配,这些年给农民的补贴确实在逐年上升,但与那些历史阶段的农民负担和土地出让收益相比,我们是在还历史的欠账。

  农民的牺牲难以统计,农民的贡献无与伦比,中国粮安靠农民,中国制造靠农民,中国复兴有农民,国运昌隆,最该谢农民!***总*记殷殷嘱托: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这是领袖对农民的深情, 这是国家对农民的承诺,这也是历史天平称出来的大公至平!

四、乡村振兴是为农民而兴

  如果从全方位的视角观察某个阶段的经济社会整体,我们会发现,其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抽丝剥茧最后找到的关键往往都指向“三农”;
而如果把“三农”问题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看,也会发现,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矛盾,本质上大都是“三农”问题与其他矛盾的叠加。

  “三农”如此重要,但她同时也是被索取的一方,而且这种索取往往不容易被察觉。就像当年人们很容易把农民工工资等同于劳动力价值,而天然地将其养老、社保、子女养育成本甩给乡村一样;
也像当年让农民自己缴费养自己的教育、卫生,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一样,现在类似的错觉也并未绝迹,“三农” 的价值也依然常被一些人低估。

  向“三农”索取往往是天然的、潜在的、不自知的,所以,向“三农”倾斜也就必须强力性的、纠偏性的、还账性的,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堪堪达到平衡。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央始终坚持把“三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对“三农”的重视和支持不断踏上新台阶,攀上新高度。

  党的十九大以来,从2018年至今的一号文件中,乡村振兴是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也要“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乡村全面振兴成为当前“三农”工作的最强音。关于乡村振兴的意义,也已经谈过很多了。说一千道一万,最本质的一点是,乡村振兴是为农民而兴。她当然同时会促进农业保供、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也会开辟新的消费市场,但这都是客观效果, 乡村振兴主观上的根本目的还是为农民本身、为农村自己:让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农业强起来就是最根本的目的,用一句话说就是“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乡村振兴真正的价值,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最好体现。

  2024年一号文件,在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同时,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一种方法论写进主题。“千万工程”是***总*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经过20多年的持续推进, 已经成为涵盖乡村振兴各个方面的一项系统性工程。

如今,在“千万工程”泽被20多年的浙江,乡村发展、城乡关系呈现出一

种全新的样貌。在浙江全省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比也不高,但如今的乡村, 人才回流,创业潮涌,乡村成了他们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这也是乡村最该有的样子!

  一号文件中出现“千万工程”字样,这让我们不由想象,浙江“千万工程” 经验惠及神州大地的样子,这也让我们理想中的乡村更可触摸、更具现实性。在“千万工程”理念方法的指导下,乡村全面振兴的未来将不再遥远。这也是我们学习*央一号文件、感受“三农”脉动的一个重要收获。

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

  2月3日,2024年*央一号文件《中共*央国**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全文共六个部分、28条具体措施,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

  当前,广东正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结合*央一号文件的部署和广东实际,广东该如何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记者采访了多位“三农”领域知名专家。

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广东有望当“优等生”

  今年*央一号文件提出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将“千万工程”再次提到了重要位置。文件指出,“千万工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 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

  历经20余年发展,“千万工程”已成为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优化农村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因此,文件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城乡收入差距全国最小,是浙江“千万工程”最令人瞩目的成果之一;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突出短板,也是最大潜力板。为此, 广东以头号力度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在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春华看来,广东“百千万工程” 承继了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和真谛;
又在此基础上,针对解决本身县域经济等问题作出了系统性创新。“两地也有很多相似之处,现在粤东粤西粤北面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与曾经的浙江丽水、衢州等地相似。因此, 广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很可能成为‘优等生’。”杨春华说。

  广东该如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杨春华建议,一是找准“三农”工作中具有时代特点的主要矛盾,解决最突出问题。二是以城乡融合发展理念为引领,

形成以工促农、城乡互促共进的发展格*。三是构建起强有力的推进机制和工作体系。四是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千万工程”建设的内生动力。五是吸引一批有情怀、能担当、肯奉献、善作为的能人服务农村。

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文件提出要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

  一方面,文件从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七个方面,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明确部署。

  近年来,我国多次强调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此次一号文件也有一些新提法,比如“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深化多渠道产销协作”等。

  文件还特别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等支撑粮食安全的外部因素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
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开辟急需适用农机鉴定“绿色通道”。

  “广东在水稻单产技术支撑以及粮食储备、加工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磊表示,下一步应发挥我省水稻育种强省的优势,在继续强化水稻等重要作物良种选育的同时,还应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和耕地宜机化改造,尤其需要进一步加强农田小型水利设施等末端工程的改造与维护,建立跨部门的联席会议机制,多部门协同推进。同时,在粮食应急与保障方面应坚持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

  另一方面,文件从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加大对重点地区帮扶支持力度三个方面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明确研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

三、提升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

  关于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此次一号文件有哪些部署?

  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方面,文件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强化农民增收举

措。文件还特别提及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要求优化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并明确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深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等。

  在张磊看来,“用地难”“留人难”“融资难”等问题制约广东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何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他建议,要充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市场需求。优化农业农村营商环境,强化乡村产业项目管理。建立乡村产业招商激励和长效协调管理机制。

  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方面,文件提出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等举措。

  文件还特别提到,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抓住普及普惠的事,干一件、成一件。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 将城镇常住人口全部纳入住房保障政策范围。

  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方面,文件明确要推进抓D建促乡村振兴、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建设平安乡村。“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也第一次被写入了*央一号文件,要求坚持“农民唱主角”。

专家解读2024年*央一号文件:用好“千万工程”总引擎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2月3日,中共*央、国**印发《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十二个*央一号文件。文件首次把“千万工程”作为典型案例写入标题,作出“两确保三提升一加强”的工作部署。“学习运用‘千万工程’ 经验”“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等重要提法部署,释放出我国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信号。

一、一条主线提供“方法论”

  今年的*央一号文件中,“千万工程”成为最大的重点和亮点。“千万工程”即“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源头,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方法。文件提出,“千万工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表示,“千万工程”经过20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证明是一条符合浙江实际的全面振兴乡村之路,对中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借鉴和推广意义。“在新的阶段,中国想让乡村振兴更见效、出实效,让农民‘可感可及’,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而‘千万工程’的核心理念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是全面推动中国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国**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表示,今年*央一号文件主题主线就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按照党的20D的部署,2035年农业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农村要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实现这一目标时间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在乡村振兴的薄弱环节取得农民可感可及的成效,而‘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后,也需要一个好的方法论作为引领。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央一号文件提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其实就是要求各地学习其中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学习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方法论。”叶兴庆表示。

二、典型案例造福万千农民群众

2024年*央一号文件首次把“千万工程”作为典型案例写入标题。专家指

出,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这肯定了“千万工程”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普遍意义。

  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智库专家顾益康认为,“千万工程”开启了一场由农村人居环境变革催化带动生态变革、产业变革、社会变革的重大转型,掀起了由*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和农民投资建设美丽乡村的大潮,从之江大地到中华大地发生了乡村功能重塑、城乡关系重构、发展方式绿色蝶变,实现了乡村衰落到乡村振兴的伟大转折,开创出一条“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圆梦之路。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发轫于20多年前,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

  站在“千万工程”实施20年的关键节点,去年底的*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今年*央一号文件都提到要以“千万工程”的经验为引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顾益康指出,这释放的信号是——深化认识“千万工程”的伟大意义,全面总结“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深刻阐释“千万工程”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启示, 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使新时代的“千万工程”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总引擎。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是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这也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根本目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聚焦农民的“急难愁盼”,就是让农民做乡村振兴工作的评判员。

  “我们讲‘人民立场’,落到‘三农’实际工作中就是‘农民需要’。”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春华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要在“三农”工作中更加自觉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 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站在农民立场想问题、办事情,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主权利,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三、领会理念方法因地制宜发展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关键是学深悟透“千万工程”经验蕴含的理念方法,各地可以学习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搞“一刀切”,甚至搞形象工程。关键还是要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身发展振兴的路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学习“千万工程”经验,重在学习运用蕴含其中的理念方法。比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稳扎稳打、久久为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农民群众期盼中找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和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
坚持D建引领、大抓基层,不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等等。

  我国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才能事半功倍。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还要避免“有其形而无其神”。

  叶兴庆指出,各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选好切入点, 找准当地“三农”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所有地方都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突破口,比如某些地方现在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乡村产业、解决农民增收,那就要从这些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入手,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需要注意的是,各地学习‘千万工程’的经验,其灵魂和精髓在于领会其中的理念方法,而不是具体做法。”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钟真强调,南北方乡村的发展速度、理念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坚持因地制宜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相结合,稳扎稳打、久久为功。要从“看得见” 的乡村建设角度入手,如村庄的环境整治、水电路气暖的基础设施建设等,要打好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再从“看不见”的乡村治理角度凝聚共识、寻求突破, 实现向乡村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共享共富和城乡深度融合互动的层面迈进。

*央一号文件专家谈:扎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进展

  2月3日,中共*央、国**印发《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怎

样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如何结合各地实际,贯彻落实好*央一号文件的部署和要求?农民日报• 中国农网记者就此采访多位三农领域权威专家。

一、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其中有何深意?

  “这是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后的第四个*央一号文件。按照党的20D的部署,2035年农业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农村要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实现这一目标时间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在乡村振兴的薄弱环节取得农民可感可及的成效,而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后,也需要一个好的方法论作为引领。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央一号文件提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 经验,其实就是要求各地学习其中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学习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方法论。”国**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指出,各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选好切入点,找准当地三农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所有地方都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突破口,比如某些地方现在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乡村产业、解决农民增收,那就要从这些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入手,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文件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方面,乡村振兴不是某一个方面的振兴,而应该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织振兴等方面全面推进;
 另一方面,随着三农工作重心的转移,我们在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上要有实质性进展,需要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是今年*央一号文件的一条主线,基本框架是文件提出的‘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表示,“两确保”就是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是底线任务,也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基础;
“三提升”就是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这是接下来三农工作的重点;
“两强化”就是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 这回答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动力源从何而来的问题。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明确为了谁。“我们讲‘人民立场’,落

到三农实际工作中就是‘农民需要’。”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春华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在三农工作中更加自觉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站在农民立场想问题、办事情,切实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主权利,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二、量质并重、提升单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关系人民健康幸福。今年*央一号文件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做出了一系列具体安排。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新发展阶段,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也要注重发展质量。”叶兴庆表示,比如高标准农田已经有了一定的存量,接下来在建设过程中既要重增量、重视规模和速度,也要强调务实管用,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发挥作用。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从何入手?“今年*央一号文件提出‘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的新要求,明确提出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有其深刻含义。”魏后凯指出,近年来粮食工作一直强调稳面积、提单产,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2023年单产提高对增产的贡献达到58.7%, “我国耕地资源有限,未来依靠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带来的产量增量是有限的, 但粮食各品种在提升单产方面依然有较大潜力。具体从哪些方面发力?文件讲得也很清楚,就是‘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

  “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两个积极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杨春华认为,文件聚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粮食安全支持保护政策,粮食安全制度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包括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加大产粮大县支持力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取消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等,释放了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鲜明信号。

三、因地制宜、因时就势,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今年*央一号文件提出“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并针对一些新的趋势性问题作出进一步部署。

“‘宜居、宜业、和美’这三个词代表了乡村全面振兴三个不同维度的要

求。‘宜居’是指要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宜业’就是要提供更多好的就业机会,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等留住人,特别是留住年轻人;
‘和美’更侧重于人与人的关系,是指要有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对精神文明提出的要求。”叶兴庆强调,面向2035年乃至2050年,乡村的人口、村落形态、农业生产方式等都会发生重大的趋势性变化,因此乡村建设要有前瞻性,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的布*要考虑到未来乡村人口结构的变化,避免浪费。

  “农民增收致富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但农民增收难度在不断加大,所以今年*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从文件的具体措施来看,我理解就是多措并举开辟农民增收渠道。”魏后凯表示,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举措是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作用,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这是关系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综合性措施。其次要鼓励支持农村创新创业,通过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扩大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目前我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还比较低,大约只有不到3%,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各类资源,实现资源变资本、变财富,拓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来源。

  近年来,一系列由农民唱主角的富有农趣农味的乡村文体活动大放异彩, “村BA”、村超、村晚等鲜活实践被写入今年*央一号文件。“和美乡村强调乡村建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重物质文明,也重精神文明,既重乡村颜值, 也重乡村气质,也就是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杨春华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既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也要尊重乡村与城镇和而不同,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保护好传统村落,传承好农耕文化,努力实现城镇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做到城镇与乡村各美其美、协调发展。

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

  民族要复兴,微信3231169整理,乡村必振兴。新春伊始,中共*央、国**公开发布《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这是党的20D胜利召开后发布的第二个指导“三农” 工作的“一号文件”,也是新世纪以来党*央连续发出的第二十一个“一号文件”,对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坚定不移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总*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的*央一号文件着眼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对做好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作出重大部署,是我们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的重要遵循。

  “三农”向好,全*主动。2023年,面对国际*治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的错综复杂形势,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多重不利影响,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三农”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20D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必须深刻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经济恢复仍处在关键阶段。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守好“三农”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时任浙江省W*记***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历经20 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做好“三农”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总*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工程。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要认真贯彻落实*央一号文件部署要求,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压实五级*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党*央关于“三农” 工作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央周围,全面贯彻***新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信心、铆足干劲、苦干实干,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向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总*记强调,“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不容有任何闪失。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首先要把底线守住,基本盘不能出问题。今年*央一号文件围绕做好“两个确保”,进行了针对性部署。

一、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2023年,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地严重洪涝、西北*部干

旱等灾害影响,全年粮食产量13908.2亿斤,高基数上增产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大豆播种面积稳中有增,连续两年稳定在1.5亿亩以上。今年*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重点是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

  稳面积,就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巩固大豆扩种成果。关键是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两个积极性。一方面,通过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让农民种粮有钱挣。另一方面,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让地方抓粮有动力。

  增单产,就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这方面潜力还很大。要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粮食产能迈上新台阶。

  也要看到,“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强“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确保量足价稳。

二、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耕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从数量看,2023年全国耕地总量连续第三年净增加,完成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611万亩;
从质量看,我国耕地质量总体进入持续改善、稳中有升的阶段。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人均耕地数量少、

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耕地保护任重道远。

  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央一号文件提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强调“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

  要保数量,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将省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用“长牙齿”的硬措施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要提质量,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提升耕地质量,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适当提高*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取消各地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监管,确保建一块、成一块。同时,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加大黑土地保护工程推进力度,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

  要管用途,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农用地犯罪和耕地非法取土,持续整治“大棚房”。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细化明确耕地“非粮化”整改范围,合理安排恢复时序。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对确无人耕种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织多途径种好用好。

三、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2023年以来,各地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突出抓好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围绕*央一号文件强调的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目标,必须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做到思想不松懈、工作不松劲,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

  要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进一步提升防止返贫监测精准性、帮扶实效性。存在因灾返贫风险的农户,符合政策规定的可先行落实帮扶措施,农村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按规定及时落实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要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让留在当地的脱贫人口有稳定的产业支撑,让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有稳定的就业岗位。

  *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对重点地区帮扶支持力度。要落实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支持政策,在改善发展条件、提升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努力增强“造血”能力,更多依靠自己努力富裕起来。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还有不到两年时间,要研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推动建立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推进“两个强化”激发农村潜能和活力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总*记强调,“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 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今年*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两个强化”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增动力、添活力。

一、科技强支撑,改革增动力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稳步增强,短板农机装备取得突破,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进,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与此同时,面对各类风险挑战,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创新。

  今年*央一号文件对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出具体部署,从战略布*、种业振兴再到农机装备、农技推广,都列出了详细的任务清单。比如,在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上,提出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等。一系列举措将持续推进种业创新攻关,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种业根基。

  好技术要让农民用得上、得实惠。今年*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要立足实际、精准施策,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使用、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改革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法宝。今年*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化农村改革创新。

  深化农村改革,必须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当前,各地第二轮土地承包正陆续到期,今年将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探索具体操作办法,为全国面上开展打好基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方向,各地要适应发展趋势,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同时,必须坚守农村改革底线,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

改革破题,让“人地钱”等资源要素更多汇聚乡村、服务乡村。今年*央

一号文件着眼强化乡村全面振兴要素保障,提出了一些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在人才方面,提出实施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等。在用地方面, 提出稳妥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用地。在投入方面,提出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创新投融资机制,确保投入与目标任务相适应。

二、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91元, 比上年实际增长7.6%。同时也要看到,持续促进农民增收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今年*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目的就是巩固农民持续增收势头,促进共同富裕。

  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产业经营增收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经营项目,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导向,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头大头,要做好农民工稳岗就业。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健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有*织劳务输出机制, 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等,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

  此外,要拓展转移性收入,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治优势和*织优势转化为抓落实的行动优势,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

  今年*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压实五级*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明确主攻方向,扎实*织推动。要推动各级党政“一把手”把责任真正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特别是发挥县W*记“一线总指挥”作用,真正把“三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体现出来。要注重发挥督查考核“指挥棒”作用,既要突出实绩实效,推动各类涉农督查检查考核能整合的整合、能简化的简化,

减轻基层迎检迎考负担,又要通过督查考核推动真抓实干。

  我国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坚决反对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要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民权益,真正惠民生、暖民心,让广大农民在乡村全面振兴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周业铮刘磊徐文灏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今年*央一号文件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要求和主攻方向。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治优势和*织优势转化为抓落实的行动优势,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

  一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乡村振兴是一项历史性任务和系统性工作, 必须动员更多力量、用更大的力度来推进。去年,党*央专门印发了《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部门责任和地方责任,建立了*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把五级*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落到实处,落实部门推进乡村振兴责任,推动各级党政“一把手”把责任真正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特别是发挥县W*记“一线总指挥”作用,真正把三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要求体现出来。注重发挥督查考核“指挥棒”作用,既要突出实绩实效,推动各类涉农督查检查考核能整合的整合、能简化的简化,减轻基层迎检迎考负担,又要通过督查考核推动真抓实干。

  二是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农村工作是涉及多个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各级党W要加强农村工作体系建设,强化统筹推进乡村振兴职责,健全议事协调、督查考核、上下衔接等机制,加强各级党的农村工作机构建设,把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多个环节的工作统筹起来,形成推进乡村振兴强大合力。无论农村社会结构如何变化,无论各类经济社会*织如何发育成长,农村基层党*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要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织,健全村党*织领导的村级*织体系,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治和*织保证。

  三是加大乡村振兴要素支撑。今年*央一号文件着眼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提出了一些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在人才方面,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 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在用地方面,提出稳妥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用地。在投入方面,提出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

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确保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同时,强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综合运用信贷、保险、期货等政策, 加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力度。针对一些地方农业补贴跑冒滴漏问题,文件强调加强涉农资金项目监管,严厉查处套取、骗取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要把这些政策要求真正落实到位,让“人地钱”等资源要素更多汇聚乡村、服务乡村。

  四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办实事、见实效。我国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搞“一刀切”。要充分尊重地域差异性,多给基层一些自主权,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不能不顾实际交任务、层层加码压指标。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落实“四下基层”制度, 深入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坚持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民权益,干任何工作都要把农民利益摆在首要位置,真正惠民生、暖民心, 坚决反对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更不能劳民伤财、甚至侵害农民利益,要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把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

*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罗丹杨洁梅姚景瀚

  今年*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两个强化”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为乡村振兴增动力、添活力。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任务,广辟增收门路,让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有越来越多获得感。

  一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面对各类风险挑战,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创新。要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切实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扭住种子这个要害,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职能,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使用,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实效。

  二是强化改革创新动能。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要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当前,各地第二轮土地承包正陆续到期,今年将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探索具体操作办法,为全国面上开展打好基础。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 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三权” 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严格控制农村集体经营风险的前提下,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对集体资产由村民W员会、村民小组登记到农村集体经济*织名下实行税收减免。同时,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垦改革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三是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2023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169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到2.39∶1。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农民增收动能有所减弱。文件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目的就是巩固农民持续增收势头,促进共同富裕。要做好农民工稳岗就业。

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头大头,要通过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健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有*织劳务输出机制、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等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要加大产业经营增收力度。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经营项目,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导向,更多带动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拓展转移性收入。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强涉农资金项目监管,严厉查处套取、骗取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把给农民的各项补助补贴补到位。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

牢牢守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张征王东杰刘龙腾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 不容有任何闪失。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首先要把底线守住,基本盘不能出问题。今年*央一号文件围绕做好“两个确保”,进行了针对性部署。

一、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文件明确提出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重点是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稳面积,就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巩固大豆扩种成果。关键是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两个积极性。通过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 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让农民种粮有钱挣。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让地方抓粮有动力。增单产,就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这方面潜力还很大。要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粮食产能迈上新台阶。也要看到,“吃饭” 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强“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确保量足价稳。

二、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耕地

  耕地是粮食的命根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国人均耕地数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耕地保护任重道远。要保数量,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将省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要提质量,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提升耕地质量,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适当提高*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取消各地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确保建一块、成一块。同时,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加大黑土地保护工程推进力度,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要管用途,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农用地犯罪和耕地非法取土,持

续整治“大棚房”。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细化明确耕地“非粮化”整改范围,合理安排恢复时序。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对确无人耕种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织多途径种好用好。

三、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围绕文件强调的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目标,必须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做到思想不松懈、工作不松劲。对脱贫群众,要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进一步提升防止返贫监测精准性、帮扶实效性。对存在因灾返贫风险的农户,符合政策规定的可先行落实帮扶措施,对农村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按规定及时落实医疗保障和求助政策。要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让留在当地的脱贫人口有稳定的产业支撑,让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有稳定的就业岗位。对脱贫地区,要落实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支持政策,在改善发展条件、提升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努力增强“造血”能力,更多依靠自己努力富裕起来。当前,过渡期只剩两年, 要研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推动建立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统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

*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吴晓佳运启超胡柏然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今年*央一号文件对“三个提升”作出系统部署,要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发展乡村产业,关键是做好“土特产”文章,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 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抓好搞活农村流通,推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抓好产业发展平台载体建设,统筹用好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各类园区,推动政策集成、要素集合、服务集中,提高产业集聚发展能力。完善联农带农机制, 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更多参与产业发展、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二是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必须瞄准党的20D提出的“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加强规划引领,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产业结构和公共服务配置, 分类做好村庄规划编制,注重实效性、可操作性和约束力,不要盲目追求规划全覆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改善人居环境与发展产业、富裕农民结合起来, 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完善农民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统筹农村供水、道路、能源、信息和住房安全等建设,抓紧补上短板弱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反映突出问题上,回应群众关切。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 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三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治理有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必须坚持D建引领、大抓基层导向,健全完善党*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

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推进抓D建促乡村振兴,强化县级党W抓乡促村责任,全面提升乡镇领导班*抓乡村振兴能力, 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织,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健全选育管用机制。推动基层减负赋能,加强乡镇对县直部门派驻机构及人员的管理职责,加大编制资源向乡村倾斜力度,健全基层职责清单和事务清单,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平安乡村。

推荐访问:(27篇)学习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素材汇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 年中 汇编 整治

本文标题:2024年(27篇)学习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素材汇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完整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162384.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2024年(27篇)学习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素材汇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完整文档)》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