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人文关怀问题研究综述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11-10 20:42:02 | 浏览次数:

摘要:1949~1956年,这一时期属于新中国的建国初期阶段,是新中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高校人文关怀政策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加强对私立、公立学校的接管和改造,加快培养建国初期各项建设事业所急需的人才。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时期的高校人文关怀研究有所涉及,但还不是很丰富。本文主要就学术界对这一时期高校人文关怀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 高校 人文关怀 分析

1949~1956年,这一时期属于新中国的建国初期阶段。这一时期,新中国正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青年群体是国家紧缺和急需的人才资源。因此,这一时期的高校人文关怀教育,对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无论什么时期,高校人文关怀教育自始至终都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党重要的政治优势和教育法宝,人文关怀始终与党的建国方针、路线、纲领紧密联系,始终是经济建设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的高校政策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本文主要就学术界对这一时期高校人文关怀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范畴界定

学术界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时间范畴有着不同看法。有一些研究者把1949~1952年划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如学者孙健、范守信、罗谦芳等,但是大多数的学者都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间范畴定义在建国开始后的头七年。对于这特殊的七年时期,一些学者称之为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改造时期,也有些学者认为是从新民主主义过度向社会主义的一个特殊的时期。从中国社会变革的角度看,建国头七年,中国确实是处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虽然时间很短暂,但是却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因为这是人民民主的初创时期和中共执政的开始阶段,正如薄一波曾指出,从创建新中国至 1956 年底,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造基本完成,在这个中国社会大变动的特殊时期里,我国成功地在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从而在一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大国开创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努力共建新中国的光辉历史。对于这七年的评价,邓小平也曾指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七年时间里所取得的成绩是得到人民群众一致认可的,客观评价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下是搞得很成功的,并强调“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事情做得非常好”。并于建国头七年表述大部分学者观点基本一致,本文遵循大部分学者惯例,把建国头七年称为新中国成立初期。

二、高校人文关怀研究阶段划分

在高校思想政治人文关怀教育的过程当中,其关怀精神及其过程充分地体现了人文理念与人文精神的关照思想。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高校的方针、政策等充分体现了当时党和政府对高校的一种特殊关怀和温暖,但目前学术界专题研究这一时期的高校人文关怀的成果鲜有发表。对高校人文关怀的相关研究是当前学术界刚刚兴起的热切关注的一个崭新领域,也出现了不少成果。对高校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发展轨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理论萌芽阶段

最早关注高校人文关怀研究的是始于学术界的先锋学者王东莉老师,她在1993年发表的一篇《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首次开创了把人文关怀理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先河,作了一次有效尝试。在该篇文章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是相吻合的,并从促进思想观念现代化、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熔铸新型的精神品质、培养丰富的创造力等四个方面对思政教育中人文关怀的价值进行了较为具体的阐述。在该阶段,从“中国知网”、“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学术权威媒体进行文献检索,只此一篇相关研究,我们将这一时期称为理论萌芽阶段。

(二)理论停滞期

从1994~2000年期间,关于高校人文关怀的研究处于停滞时期。从“中国知网”、“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媒体进行文献检索,在此期间,鲜有人文关怀相关文章或著作问世。

(三)全面发展时期

进入21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开始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该阶段有相关文章52篇问世,并且还有三篇硕士论文;这一时期,著作类研究取得了一定突破,因此对高校人文关怀相关理论及价值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在代表性著作方面,有2005年杨超研究出版的《现代德育人本论》,同年出版的王东莉的《德育人文关怀论》,2007年由学者伍揆祁研究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以及学者万光侠研究并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等等。同时期,2003年党中央也首次正式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在党的重要文件或报告中首次写入“以人为本”的词语,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视程度。之后,2004年党中央再次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该《意见》的颁发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新形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的新要求,从而促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在高校人文关怀教育中逐步地形成和发展。在人文关怀整个相关工作中,其核心理念就是强调“以人为本”,在这一时期中央陆续出台了相关文件,也为把人文关怀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了方向性引导,具有其重要意义。

(四)突破创新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想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要注重在高校思政工作融入人文关怀,这也是当前社会历史发展的新要求,还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寻求工作方式方法新突破、提高工作实效性的必然要求。2007年,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就明确做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论述,强调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献之中首次提出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全新的时代课题,掀起了理论界关于该课题的新一轮的研究热潮。据不完全统计,中共十七大后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比2000年之前增加了几倍,足以说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人文关怀这一理念的关注,完全带动了理论界对“以人为本”话题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除此之外,在研究层面上也不断拓展,研究对象也逐步由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不断扩展为高校贫困生、理工科学生、医科学生、研究生、军校学生、高职院校学生等。而理论层面上,除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人文关怀实施途径等老话题,也开展了高校人文关怀的实施载体、人文关怀的有效机制、实施人文关怀应注重的原则等新的研究话题。

三、国外学者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人文关怀研究现状

由于受到学术研究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国外学者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校人文关怀研究,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描述性或概括式的阐述一下,这方面的研究并没有专门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人文关怀的著作,只是零星地出现在国外学者对建国初期毛泽东思想的研究等相关著作中。一方面,国外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人文关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并未涉及人文关怀教育的学科领域,甚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都很少涉及,不属于本课题的研究范围。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校人文关怀基本上都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毛泽东思想体系中,以及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中,而毛泽东思想以及建国初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纲领等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课题。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毛泽东以及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机构超过百家,研究者也有数万名,尤其是欧美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居多,各种著作和论文逾万篇,但是通过电子期刊搜索,国外专题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人文关怀专题方向相关的专著或文章0篇,这一时期专题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也是0篇, 只有一些研究毛泽东或中国党史的专著中零星的涉及一点。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中共党史研究著作,例如《中共党史(1921~1972年)》(哈里森)、《毛泽东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迈斯纳)、《红星照耀中国》(斯诺)、《伟大的中国革命》(费正清)、《中国革命史:从太平天国到人民公社》(池田诚)、《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 年)》(费正清和J.R.麦克法夸尔)等,这些专著都是国外学者从政治学、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

同时,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是针对国内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只有该研究范畴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校人文关怀最为接近。归纳起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思想改造进行研究:

(一)国外学者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研究

在国外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思想改造进行研究的学者中,一些人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这一行为主要是为了清除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文化思想的影响。比如英国学者史景迁认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所进行的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为了“根除中国文化中存在的过分推崇西方”和“看不到革命的紧迫性”等[1]。毛泽东思想认为,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只有清除其残余旧思想,实现人的思想解放,才能促进人的发展,进而调动其积极性,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这也体现了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的人文关怀思想,而国外学者对此并未涉及,单纯认为建国初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只是为了“清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改造封建传统文化”等,这些只是先决条件,并非最终目的,由此可见,他们的研究并未涉及根本。

(二)国外学者对新中国农民群体的思想教育问题的研究

一些国外学者的研究视角主要是从文化教育和改造的这两个方面来展开的,例如费正清认为,在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社会改造运动中,首先是通过改造农民开始的,“把农民变成公民,使农民大众参加现代生活,进行技术化的生产,并积极参与当地的政治活动。”[2]学者施拉姆认为“自 1933 年‘查田运动’以来,毛泽东一直坚持强调,中国农村的改造首先是一个政治和思想改造的过程。”[3]同时,德国洛伊宁格尔也认为,毛泽东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在他的有生之年始终也没有忘掉教育、改造农民这个目标。”[4]这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毛泽东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的思想教育问题。农民作为中国社会的主题以及中国革命的最主要力量,为新民主主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自土改以后,受小生产方式和封建主义的影响,农民政治倾向开始摇摆不定,当时湖南农村的“李四喜思想”就是典型代表和错误思想的集中体现。毛泽东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在当时来说十分必要,因此,以上国外学者基本上都对建国初期的农民思想教育问题持以肯定态度。

(三)国外学者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意识形态的管控问题的研究

在这一问题上,首先费正清等学者认为,对建国初期所进行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教育改造运动,需要从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当时的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去认识和把握。费正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彻底控制了全国之后”,便转而着手开展改造新中国的“社会秩序”和“个人”,并且认为“党力求扩大意识形态的一致性,直到知识分子不愿生产成果为止;然后它又放松一下,直到它的政治控制受到威胁时为止。”[5]学者施拉姆认为,在“思想改造”方法上,“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十六年中,一直被大规模和频繁地使用,以致这个过程已成为毛的中国的基本特征。”按照这些学者的理解,建国初期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教育和改造进入了一个死循环,挫伤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他们的生产成果,这样一来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就只能放松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教育和改造,而对他们的思想统制一旦放松,就会威胁到执政党的地位,于是执政党不得不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教育和改造,如此反复循环。

(四)国外学者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政治教育和改造运动的成就问题的研究

通过掌握的国外文献和史料可知,不少外国学者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改造运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有些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改造运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刚刚诞生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发展需要。例如法国学者 K.S.卡罗尔关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精神面貌的改变,于是在其著作《毛泽东的中国》中对西方一些仇视中国的学者和政要的错误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埃德加·斯诺长期在中国,经历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对中国社会变迁的印象最深刻,并进行积极而肯定的评价。施拉姆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的婚姻法也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该婚姻法极大地“削弱了家庭对个人的控制,从而促使公民形成一种以改造传统社会为宗旨的新型社会组织形式”,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思想改造运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西方学者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涉及,但是对于高校人文关怀的研究未曾有过记载。尽管如此,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方法对于探索和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校人文关怀研究都具有重大的启发性意义。但总体来讲,由于西方学者的世界观和立场等都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对资料的占有也是有限的,导致一些结果和结论难免有失偏颇。例如,费正清将新中国成立初期所进行的思想改造运动、三反五反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大运动相提并论,认为这些运动在当时引起了全社会的严重紧张和忧虑。认为“这三个运动的总的结果是使这些成分就范。”所以,我们应该科学、全面和辩证地来看待西方学者的这些研究与成果。

四、国内学者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人文关怀研究现状

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思想政治运动,目前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一些相关问题的探究,部分研究还较为深入。但是对于高校人文关怀的研究,也是几乎无人专题涉及,只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中有所涉及人文关怀。以下是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等与人文关怀有一定相关性的研究。

(一)从中共党史的角度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关内容

与之相关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结构和性质问题进行的研究。学者师吉金在《构建与颤变—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社会之变迁(1949~1957年)》中指出,在1949 年~1957年期间,中国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全社会整体是良性运行的,各行各业协调发展,规模较大的全面快速的社会变迁对新执政的中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产生了较大影响。学者杨火林在《1949~1954年的中国政治体制》中指出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确立了以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性质的政党体制,该政党体制即新民主主义政治体制。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整合与建设。学者田克勤的《探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和改造》一文中对建国初文化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分析其文化建设和改造的原因及目的,并对文化建设和经验进行总结;学者王先俊在《建国初期的社会变迁与党对思想文化的整合》中指出,面对建国初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急速变迁,面对因种种社会变迁所产生的思想文化问题,新执政的中共对其进行了有效整合,从而在新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有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也丰富了建国初期社会变迁的历史内涵。三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于风政先生所著的《改造——1949~1957 年的知识分子》和学者杨凤城所著的《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彭华的《马寅初的最后 33 年》,以及学者林蕴晖的《凯歌行进的时期》等都比较全面的探讨和分析了执政党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改造运动过程等。

(二)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执政党和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视角进行研究

如学者杨奎松的《建国前后中共对资产阶级政策的演变》、李定的《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陈益元的《建国初期中共政权建设与农村社会变迁》、周仲海的《建国前后上海工人工薪与生活状况之考察》、王瑞芳的《建国初期中共克服“李四喜思想”的成功经验》以及侯松涛的《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社会动员》等等,从不同方面分析探索了新中国前后,党对资产阶级的政策演变,土改后的农民不问政治和部分干部松气退坡的思想,以及描述了建国初期的工人生活状态等等。另,部分学者从党建视角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干部教育。如学者王红霞的《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转型研究(1949~1956)》、学者李康靖撰写的《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新论》、学者李跃新所著的《1949~1956 年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研究》,以及学者刘维芳撰写的《新中国建立初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学者吴林根、石作斌所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研究》等等,分别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建视角的干部教育的内容、体制,及其方式和成效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三)从思想政治教育史角度进行研究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具有代表性的张耀灿学者所撰写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史论》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许启贤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夏伟东的《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建设史略》,刘建军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张雷声的《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史》,石云霞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这些研究的基本特点在于,从“史”的角度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达到史实性的描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目的。但是上述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历史地位未做出详尽的解析。

综上所述,国内学术界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基础尚可,但基础还比较薄弱,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文关怀研究则几乎未曾涉入。虽然不少学者对党史中重大历史事件和党对不同社会阶层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探讨,但是有许多理论问题还未解决,自然也影响了人文关怀的探究。而国内外相关研究其缺失部分,为今后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处于全面变革时期,高校人文关怀教育何去何从,党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方针、政策方面,在教育改革内容方面体现人文关怀,对当代高校人文关怀研究有何启示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今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全面深入的系统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史景迁. 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33-334 .

[2]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374 .

[3] 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M].红旗出版社,1987: 224-245.

[4] 洛伊宁格尔.第三只眼看中国[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147 .

推荐访问:综述 新中国成立 初期 关怀 人文

本文标题: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人文关怀问题研究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57084.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人文关怀问题研究综述》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