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发改规划】顺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选文档)

作者: | 发布时间:2023-05-10 13:54:02 | 浏览次数:

顺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1月8日顺义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序言“十三五”时期,顺义区发展的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风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顺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发改规划】顺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选文档)



顺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18日顺义区第四届人民

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


序言

“十三五”时期,顺义区发展的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风险挑战,总体上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对顺义区在新时期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科学发展至关重要。

《顺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是顺义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支撑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和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五年规划,是“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实现“建设绿色国际港、打造航空中心核心区、共筑和谐宜居新家园”奋斗目标的重要规划。本规划阐明了区委、区政府的战略意图,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发展要求,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定位、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是政府依法履职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中共北京市顺义区委关于制定顺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

本规划执行期为2016年~2020年。

第一部分 落实转型发展新要求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顺义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人民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开拓奋进,谱写了顺义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一)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现价)10.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8.4%。产业发展高端化格局基本形成,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政策功能优势更加凸显,临空经济、科技创新、绿色生态三大功能板块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顺义经济特征凸显,临空经济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4%,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持续下降,科技、文化创新资源要素不断集聚。

(二)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深入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大气污染治理取得积极进展,细颗粒物(PM2.5)等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持续下降。加快水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实施中小河道和排污口治理,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厂建设有序推进,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稳步下降。南水北调潮白河补水工程竣工通水。违法建设查处力度加大,环境专项整治深入开展,高标准实施了APEC会议沿线和机场北线回民营桥周边环境整治工程。生态建设成果显著,18万亩平原造林任务圆满完成。以滨河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大面积、集中式绿化效果显著,全区林木绿化率达35.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1.7平方米。

(三)社会民生显著改善

全面实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区医院急诊病房综合楼交付使用,区域内三级医院总量达到3所。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校安工程建设深入推进,教育资源布局更加均衡,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入园难”问题基本解决。养老服务设施和环境逐步改善,千名老人床位数超过4张。充分就业区实现“四连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大,城乡低保、大病救助标准逐年提高,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保障房加快建设,轮候家庭全部实现配售配租。

(四)城乡建管统筹推进

城市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加快,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水电气热等资源能源供应保障水平显著提升。重点镇产业集聚与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农村抗震节能改造和“新三起来”工程有序推进,五彩浅山滨水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一期工程125公里建设顺利完成。积极缓解交通压力,实施客货分流和拥堵点治理。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和处理能力不断提高,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9%。“六型社区”、农村典型示范社区和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老旧小区治理试点启动实施。以产引人,以房控人,以证管人的人口调控措施进一步加强,逐步建立镇、街道和区级部门“双调控”机制,全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02万人。

(五)深化改革卓有成效

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三大功能板块完成整合,空港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走向深入。认真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4项,承接市政府下放审批事项51项,向社会公开行政审批事项清单。深入推进政府管理服务规范化透明化,深化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窗口单位服务管理水平,企业注册登记“三证合一”正式实施。区属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实施,房地产开发、市政、建设投资服务三个板块整合基本完成。财政管理、投融资体制、综合监管执法、村(居)规民约建设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过去五年的发展,是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和全区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不仅创造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能量、增强了后劲。尤为重要的是,五年来,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把中央、市委、市政府精神与顺义区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与创新性,探索出一条符合顺义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新路子,确立了“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工作总要求和“建设绿色国际港、打造航空中心核心区、共筑和谐宜居新家园”的奋斗目标,为推动顺义未来五年转型发展和向更高水平迈进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

二、机遇挑战

未来五年,顺义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从国际形势看,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谋发展。从国内大势看,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存量调整、增量做优并举,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这既为我们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了重要支撑,也形成了倒逼的压力。党中央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确立为重大国家战略,为我区拓展发展新空间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同时也对我们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统筹配置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首都发展看,“十三五”时期,北京市要把城六区以外的平原地区打造成为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地和新增功能承载区,首都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国际交往服务功能和“高精尖”产业的重要聚集区,面向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区。我区在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既为我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提供了直接动力,也为我们推动区域发展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我区发展看,实体经济基础雄厚,创新创业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加快转换,发展空间拓展优化,发展路径更加清晰,为我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我区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困难。特别是“高精尖”经济结构尚不凸显,城市服务和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化和均衡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质量尚需加快提升,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法治建设仍需加强。

综合分析判断,“十三五”时期顺义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艰巨任务,又有许多有利条件。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遵循“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工作总要求,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加快推动区域发展转型升级,实现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遵循“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工作总要求,自觉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服从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推动区域发展转型升级为首要任务,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巩固北京市重点新城、高端产业基地和郊区科学发展排头兵地位,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建设绿色国际港、打造航空中心核心区、共筑和谐宜居新家园”的奋斗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绿色国际港。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完善山水林田生态系统,优化国际交往的软硬件环境,吸引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总部集聚,举办国际会展和国际赛事,完善国际化服务,强化国际交往功能,建设顺义绿色国际港。

航空中心核心区。依托首都国际机场综合优势,以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为抓手,完善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强化航空综合服务,壮大临空经济,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创新和智能化发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升核心影响力和辐射力,建设高端要素集聚、服务辐射效应显著、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引领全国临空经济发展的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

和谐宜居新家园。高标准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提升城市发展品质,提升生态宜居环境,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共享社会,切实增进民生福祉,着力提升全区人民获得感,建设绿色宜居、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安全便捷的和谐宜居新家园。

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等重大原则。必须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必须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的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以更高的思想境界、更坚定的信心、更实的措施,做好各项工作,在全市新城中率先走出一条创新创业活跃、区域协调融合、绿色低碳高效、开放包容和谐、发展成果共享的发展新路。基本要求是:

——全力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积极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加快推动与中心城区和周边区县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我区内部协同发展,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更好地支撑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全力打造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进一步提升国际航空枢纽和国际经贸口岸功能,完善国际交往门户功能,集聚国内外航空核心资源,强化临空经济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开放发展,港城一体,全力打造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

——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和主要抓手,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大幅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产城融合,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服务管理水平,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消耗上限,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和生态建设持久战,使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全面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顺义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二)主要目标

按照中央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紧密衔接北京市相关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今后五年要在以下方面取得新成果。

经济转型成效更加突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不变价年均增长7%。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达到65%。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左右。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群众健康水平普遍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社会更加安定有序。

区域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城市发展品质显著提升。河东河西均衡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人口综合调控和服务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25万人以内。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智慧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生态环境更加美好。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细颗粒物(PM2.5)浓度降低达到市级要求。水环境持续改善,基本消除黑臭水体,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区污水基本实现全处理。绿色空间进一步拓展,森林覆盖率达到30.6%,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2平方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累计降低15%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达到市级要求。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全处理。

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区域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利用各级各类资源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第二部分 加快融合创新发展

突出高端化、国际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着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协同创新,全力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按照“三产提级增效、二产智能精细、一产集约优化”思路,构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全链条汽车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要支撑,投资消费协调拉动的高精尖经济结构和高端产业体系,持续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十三五”期末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

一、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一)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把握北京打造北部创新创业发展带契机,依托中关村顺义园,加强与海淀区、昌平区协作,着力发展协同创新链条中后端环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孵化、转化、交易,实现成果中试、交易和转化在顺义。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向中关村顺义园、科技创新产业功能区聚集,促进重点功能区共享中关村创新扶持政策,促进科技创新资源高效利用,形成区内协同创新共同体。深化与北京城市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等首都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协作,鼓励重点功能区及龙头企业在原始创新策源地设立技术研发和引进中心。深化北京临空经济核心区、中关村顺义园与周边镇的合作。加强中关村顺义园与国内科技园区产业交流,加强与威县和怀来县等地区的产业合作,深入推进中关村顺义园怀来分园和顺义威县产业园建设进程。

(二)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强化人才、金融、公共平台、知识产权服务,支持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发展,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机制,创建一批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全面推进“创业摇篮”计划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实施,完善政策建设、载体建设、投融资建设等支持体系,服务创业基地、创业项目、创业服务机构三类主体,优化创业生态环境,激发创业潜力活力。实施“腾笼换鸟”计划,腾退转移低端低效企业,盘活区内存量资源,吸引一批高科技中小微企业入驻。实施“筑巢育凤”计划,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加速器,把本区资源和政策向高成长性的瞪羚企业倾斜。实施“人才海聚”计划,引进和聚集一批从事国际前沿科技、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科学家和团队,引进和培养一批掌握国际领先核心技术、有助于提升国际技术主导权的研发人才。

(三)做好产业疏解承接

贯彻落实北京市禁限目录,分行业制定实施我区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强化全要素综合评价,严控低端项目进入。分年度制定并严格落实行业和产业项目疏解计划,分层次、有梯度疏解产业链低端环节、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全部淘汰区内高耗低效污染企业。以承载首都功能为导向,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加强现代化城市管理,提升首都功能和高端产业承载力,主动承接和集聚国际交往、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等高端资源和企业总部、结算中心、运营中心。

二、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

全力推动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北京临空经济核心区和首都国际机场融合创新、一体发展,申报完成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设立工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争取利用35年时间,建设成为投资贸易便利、功能优势突出、高端产业集聚、公共服务高效、绿色生态示范的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示范引领全国临空经济做大做强。

(一)优化空间发展布局

推进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和北京临空经济核心区规划与首都国际机场发展相关规划、顺义新城规划、街区控规以及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规划的有机衔接。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对重点区域进行城市设计。将北京临空经济核心区作为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的协作配套区,统筹考虑综合服务区、产业集聚区、现代物流区等功能分区。

(二)完善立体交通系统

积极配合首都国际机场完善配套设施,加快推动首都国际机场第四跑道建设和T4航站楼建设。支持优化航班存量结构,增加国际航线网络,提升国际中转航班比例,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推进完善T1T2T3航站楼交通互联互通,完善机场周边路网结构,拓展机场周边高速公路服务半径。建立以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为支撑的物流体系,完善物流转运设施,推进“多式联运”综合物流枢纽公共平台布局及与其配套的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着力推进立体智能便民交通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出行便捷、高效、顺畅。

(三)发展临空指向性优势特色产业

依托航空货运网络,发挥产业和市场优势,着力发展航空研发设计、电子商务、会展、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航空制造及维修、测试、拆解及航空电子信息等航空高端制造业。建设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国际航空航材展示交易体验中心、国际商品展示交易延展平台和北京航空物流平台。实施零障碍“港区直通车”通关,试点建立“城市货栈”、“城市候机楼”。推动建立具有临空特色、综保区政策功能特点的航空类、文化贸易类、科技贸易类、仓储物流类、医药类国际国内企业联盟,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形成以航空运输为基础、航空关联产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和高端产业体系。

(四)提升开放引领功能

推动对接“第五航权”、“天空开放”等航空自由化政策,促进航线网络优化和通关便利化。争取更多国际普适性航空政策先行先试。加强与主基地航空公司合作,提升服务航空公司能力。依托首都国际机场“72小时过境免签”等促进国际中转相关政策,推进购物中心、免税店等商务配套设施建设,鼓励建设时尚休闲场所,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探索推行电子围网管理模式,将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网内保税政策延展至网外区域。发挥好临空经济论坛作用。依托中国临空经济发展联盟,积极完善运作体制机制,形成协同创新的利益共同体。发挥好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亚太地区分办事处优势,加快航空类总部、航空技术研发决策及标准制定等航空操控型资源集聚,吸引世界三大航空联盟等航空企业相关总部及区域办事处入驻,加快推进航空类行业协会、研发院所和咨询机构入驻,提升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国际航空资源配置与调控能力。发挥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有机衔接首都机场集团多场管理发展模式,探索推动“一区多园”发展。推动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和天津港建立合作共赢新模式。

三、构建多点支撑的高精尖经济结构

坚持三产提级增效发展、二产智能精细发展、一产集约优化发展,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高端服务业,提升发展汽车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与顺义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现代产业体系和投资消费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一)着力发展高端服务业

加快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升优质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大区向服务业大区迈进,第三产业比重达到65%

大力发展航空服务。吸引航空公司和航运快递总部集聚,引进设立配送中心、结算中心和采购中心,壮大航空物流集群,巩固航空运输业支柱地位。推进航空物流和电子商务结合。着力发展航空租赁、航空保险、航空研发、航空维修、航空培训与管理、航空信息、临空商务等相关配套服务。

建设新兴金融聚集区。打造“两走廊一基地”金融发展格局。依托空港走廊,大力发展产业金融,探索发展离岸金融、文化金融、科技金融。依托潮白河生态走廊,吸引各类总部型金融机构。打造上市企业培育孵化基地,深入推进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四板及海外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顺义板块”建设。鼓励发展要素市场,培育发展金融智业。探索培育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模式。完善金融政策服务体系,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到2020年,金融机构突破300家,上市挂牌企业突破100家。

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把文化创新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利用新国展和首都国际机场资源优势,以“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为导向,加快会展服务业集聚,谋划建设会展功能集聚区,打造特色会展新城,构建从展会策划、设计施工、会务承办、宣传保障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推进交通、旅游、酒店、餐饮、通讯、广告等配套产业发展。加快发展中小型专业会展企业。依托北京临空经济核心区、中关村顺义园、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和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数字多媒体、文化科技产品、文化类信息增值服务及创意农业、影视动漫等新兴业态。发挥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资源和政策优势,大力发展文化贸易,培育和引进外向型文化企业,扩大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加快中国民族特色文化版权保护与展示交易中心发展,吸引设计、民族文化保护等特色文化项目和活动落地。规划建设创意设计集聚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园区建立设计创新中心,搭建创意设计公共平台,加快创意成果转化。以寺上美术馆、T3艺术中心等为试点,培育建设一批文化体验聚集地和文化艺术集聚区,吸引更多高端艺术人才落户,形成良好人文氛围。“十三五”期间,力争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商业服务业高端化发展。提升城市商业消费圈、国展商务消费圈、浅山生态消费圈等三大特色商圈服务功能。加快天竺、后沙峪、马坡等区域商业设施建设,万达茂、沃尔玛(山姆店)、金宝花园多功能购物中心、马坡鲁能华联、春晖园商业广场等大型商业设施建成运营。着力提升社区商业便民服务品质,积极创建商业示范社区。落实鼓励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政策,重点发展跨境电商、电商平台和电商服务。依托北京临空经济核心区、科技创新产业功能区建立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新国展二、三期建设,构建会展休闲综合体。依托首都国际机场、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平台和72小时过境免签等政策优势,重点发展机场免税店、保税区免税店、离京免税店等免税商业,大力发展国际中转消费。推动传统百货向综合性购物中心转型,加快北京顺鑫石门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鼓励传统商业企业发展线上业务。“十三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达到8%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临空商业枢纽和北京东北部商业中心初步建成。

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依托潮白河、首都机场、新国展、国际鲜花港、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汉石桥湿地、五彩浅山以及工业和历史古迹、革命遗址等旅游资源,进一步促进旅游业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建设一批休闲旅游示范点,打造“慢享顺义”特色旅游品牌,构建全域化旅游发展大格局。建设智慧旅游平台及假日旅游应急指挥平台。“十三五”期间,力争年旅游接待人次增长保持在6%以上,年旅游综合收入增长保持在10%以上,把休闲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扩大消费的新动力。

发展健康服务业。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和引进社会资本入区投资办医、建设康复、老年病、儿童、护理院、中医药医疗与养生保健服务等健康养老机构,尽快形成养老照料、康复护理、疾病救治、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多元化健康养老服务网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与养老服务的需求。

(二)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

充分把握“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动北京创造战略实施的行动纲要》等相关政策机遇,依托中关村顺义园和科技创新产业功能区,加快汽车产业升级发展和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和优势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全力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

提升发展汽车产业。培育汽车产业新优势,进一步巩固汽车产业大区地位。做强产业链高端环节,重点推动汽车产业链条向研发设计、汽车电子、展示贸易、汽车金融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延伸,到2020年,形成汽车研发、设计、制造、营销、品牌塑造、服务等多个环节完整优化的产业链。做精产业链中端环节,加大制造、组装改造力度,引进中高端车型,提升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环节能力和水平。鼓励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和智能化发展,支持核心零部件、新一代车载交互系统、智能驾驶等新技术、新领域研发和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中关村顺义园和科技创新产业功能区,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中航工业北京航空产业园产业平台建设,大力发展航空发动机及其核心零部件制造、航空复合材料等航空制造业,拓展研发、设计、服务等产业链条高端环节。探索发展通用航空产业。依托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应用联合创新基地、中国航信高科技产业园、金蝶软件园、非晶科技产业园等园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中国生物医药创新港平台建设,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顺义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推动燕京啤酒、顺鑫控股、汇源果汁、曲美家具等龙头企业加快产业链高端环节的控制和突破,疏解低端环节,强化总部功能。用“互联网+”和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三)优化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着眼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以实施试点示范项目为抓手,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成“首都领先、国内一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集聚区。全面推广采用高效节水输、灌溉技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促进绿色生态板块创新发展,做好花卉文章,打造产业品牌,加快“五彩浅山”沟域经济开发,大力发展观光采摘和民俗旅游,规范农家乐,提升采摘园,建设民俗村,全面提升顺义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实施“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打通农业价值增值通道。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有效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精细化水平,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调整农业种养殖结构,有序退出高耗水作物及污染型养殖企业。充分发挥规模优势、技术优势、物流优势,联合河北周边地区农业优势,逐步发展具有顺义特色的大农业产业体系。到2020年,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让农业更强、生态更优。

(四)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

培育智能微制造集聚区。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着力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充分利用北京科教、智力、信息资源富集和顺义制造业优势,依托中关村顺义园、科技创新产业功能区和创业基地,大力培育区域“众创空间”,聚焦发展创新前沿、关键核心、集成服务、设计创意高精尖产品,发展占用空间小的可穿戴设备、移动互联网设备、芯片、3D打印、战略性前沿技术研发等高科技中小企业,形成高端微制造聚集区。

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积极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新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推进“互联网+”与金融、文化、商务、制造、能源、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盘活各类社会资源,规范发展分享经济。推进“互联网+”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城市交通等行业的广泛应用,提高城市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推进“互联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服务创新,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和资源配置。

(五)推进投资消费协调拉动

促进消费升级和投资增长良性互动、协同共进,为区域发展提质增效注入更持久、更强劲的动力。稳定有效投资增长,引导投资向重大产业项目倾斜、向城市基础设施覆盖、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储备和启动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规划实施一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扩大新消费,促进消费业态升级,大力拓展消费空间,释放过境群体消费潜力,积极建设北京区域性消费中心。积极促进养老、健康消费,壮大信息消费,提升旅游休闲消费,推动绿色消费,扩大教育文化体育消费,面向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努力提高消费的便利性和满意度,促进互联网消费、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健康快速发展,发挥首都优势引导境外消费回流。加强消费金融创新,有针对性地鼓励和扩大消费信贷。建立多元参与的消费者权益保障和社会监督机制,营造安全放心、诚信友好的社会消费环境。

第三部分 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尊重和把握城市发展规律,构筑城乡协调发展格局,提高基础设施运行保障能力,提升精细化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让城市发展有品质、有内涵、更精致、更美好,更有竞争力。

一、构筑城乡协调发展格局

积极稳妥做好撤镇设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力争完成天竺、后沙峪撤镇设街,加快推进李桥撤镇设街,研究推动杨镇等镇撤镇设街。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建设产业集聚、产城融合、环境靓丽、安全和谐、富有活力的现代化综合新城。

(一)合理布局新城功能

优化发展空港区。依托机场,服务机场,承载新城核心产业功能。有效承接中心城区产业和功能转移,完善国际交往服务环境,建设高品质国际化社区、高端国际医疗中心和国际化消费场所,着力打造国际高端要素聚集地。

后沙峪镇以临空商务服务为核心,聚集医疗、国际教育、航空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打造国际化商务宜居城镇。“十三五”期末,力争完成撤镇设街工作。

天竺镇加快航空核心产业集聚,打造临空经济重要增长极和产业集聚、功能集中的时尚魅力国门第一镇。“十三五”期末,力争完成撤镇设街工作。

南法信镇着力壮大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创客空间,建设临空智谷•产业新镇。

李桥镇围绕弥补临空经济配套服务短板,加快推进撤镇设街工作,承接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功能北拓,建设临空综合配套服务区和支撑区域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着力提升中心区。改造老城区,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城市风貌与景观品位,打造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和行政服务中心,承载新城核心服务功能。

仁和镇加快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城市微循环等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区域商业中心。

马坡镇重点完善居住区级公共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金融、商务、文体休闲产业,建设区域行政中心和展示新城形象的现代城镇。

牛栏山镇加快城市开发和环境建设,依托重要功能项目和优质教育基础,建设集商务会议、特色文化、综合居住为一体的重要城镇。

适度开发河东新区。全面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生态环境优势,逐步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和宜居宜业新区。

南彩镇依托地铁15号线经济走廊与潮白河—箭杆河生态带,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生态产业,建设产业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镇。

北小营镇深挖北京市二三产业示范基地优势,培育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生态活力镇。

(二)建设河东中心镇

研究推动杨镇撤镇设街相关工作。将杨镇建设成为辐射带动河东地区发展的中心镇,支撑河东地区加快发展。

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北京城市学院后续建设。重新编制杨镇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功能,高标准配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综合承载力。规划建设公共交通枢纽。发展公共交通、自行车交通和步行交通等绿色交通方式。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建设一批高品质医院、疗养及健康管理机构。改造现有商业设施和业态,加快升级商业街与杨镇大集,规划布局一批高品质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加大绿化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营造舒适环境。

发展现代产业。以北京城市学院入驻为契机,强化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生态创新。聚焦汽车设计研发、销售服务等高端环节,推动一般制造业升级。适时启动规划区域内中心区拆迁,完成一街、二街、三街等村庄拆迁工作,拓展发展空间。启动工业区三期扩区工作,吸引一批总部型企业和科研单位入驻。依托北京城市学院,发展信息服务与文化创意相关产业,搭建创新型孵化器,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局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推动循环、低碳经济和生态产业发展。拓展湿地、花卉等生态资源功能,做精旅游休闲与都市型现代农业。

(三)提升重点镇

继续加大重点镇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美化生态环境,着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产业与城镇建设高度融合。

赵全营镇依托空港C区吸引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产业,大力打造顺义新三板产业加速器基地,依托板桥核心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北郎中为龙头打造区域化美丽乡村品牌。

高丽营镇依托紧邻空港优势和产业基础,主动承接高端制造及物流贸易功能,把握京沈客专沿线和站点周边综合开发契机,提升商务休闲功能,着力发展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

李遂镇依托滨水、森林、温泉生态优势,着力发展休闲旅游、酒店会议、医疗康体等现代服务业和电子商务、科技研发等产业,打造服务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后花园。

北务镇依托原北方新辉印刷产业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强化与河北北三县的对接协作,发展通用航空关联产业。

(四)打造特色镇

浅山区各镇坚持特色化发展,突出基础设施先行与重点项目带动,发展旅游休闲产业,承载休闲需求,打造都市慢生活区。

北石槽镇继续坚持“凤凰御园、金色小镇”发展定位与商务休闲旅游度假产业方向,打造成田园休闲商务与文化创意特色镇。

张镇依托“绿驿行宫、休闲小镇”主题定位,建设特色鲜明、生态环保的产业项目,打造乡土物产和民俗文化体验特色镇。

木林镇依托五彩浅山和空港木林产业基地优势,打造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产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新区,建设北京郊区户外休闲核心节点特色镇。

龙湾屯镇充分挖掘生态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绿色休闲产业,建设成为乡土智慧和生态休闲特色镇。

大孙各庄镇依托原空港物流东区优势,建设研发孵化基地,发展创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突出自然和观光农业特点,发展旅游休闲服务业,建设成为乡土艺术与创意农业特色镇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阵地。

(五)建设美丽乡村

实施乡村路网、供水管网、污水管网、垃圾清运网、电网、互联网“六网改造提升工程”。继续全面实施农民住宅抗震节能改造工程,健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护机制,促进基础设施城乡统筹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市服务管理向农村延伸。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全面推进农村“新三起来”。建设自治、安全、便捷、优美、和谐、富裕的“六型”农村社区。加快乡村养老社区建设,2020年乡村养老社区达到5家以上。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在保留村庄特色和田园风貌的基础上,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生活。“十三五”期间,每年以不低于现有村庄15%的比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区农村基本建成绿色低碳田园美、生态宜居村庄美、健康舒适生活美、和谐淳朴人文美的美丽乡村。

二、加快河东地区发展

严格落实《关于推动河东河西协调发展的意见》,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河东地区相对滞后的发展面貌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形成河东河西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特色突出的协调发展新格局,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对河东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统筹实施一批交通、环境、水资源、能源项目,切实提高河东地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重点推进地铁15号线东延工程和木孙路、通怀路、减河北路东延等一批主干道路建设,积极实施中干渠路改造工程,切实改善河东地区出行条件。推进城市骨干市政管线向河东重点镇延伸,加快自来水、燃气、集中供热、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群众用水安全,推动5处水源地建设。新建3座水厂。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新建李遂、北务、张镇、龙湾屯、大孙各庄、木林再生水厂,改造汉石桥湿地再生水厂。全面提高电力保障能力,新建北小营东府220千伏和张镇、杨110千伏变电站,提高河东地区供电保障能力。加大天然气接入力度,实现河东各镇中心区及二三产业基地具备天然气用气条件。大幅提升供热能力,逐步提高各镇市政集中供热覆盖范围和集中供热面积。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建设北小营、南彩、李遂、北务、杨镇、木林、龙湾屯垃圾中转站,完成杨镇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垃圾焚烧二期建设。到2020年,河东地区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改善,力争实现河东河西基础设施一体化。

(二)推进公共服务资源优化布局

加快推进完善河东地区医疗卫生基层网底,重点推动杨镇、木林两个镇级节点医院发展,借助医联体、对口支援等各种有效形式,不断充实完善基层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力量,全面提升医疗资源基层网底服务能力。加快文化设施合理布局和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向基层延伸倾斜,实现社区和村文化活动中心、全民健身设施全覆盖。加强农村社区服务站建设,让农村居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公共服务。重新规划河东学校布局,加快提升河东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新建杨镇少年宫、北小营第三幼儿园,改扩建北务中学等8所学校。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浅山地区公交线网密度,缩短发车间隔,提高公交线路的通达能力和服务水平。到2020年,力争实现河东河西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

(三)发展特色产业

以杨镇、南彩组团为核心,抢抓首都功能疏解的机遇,谋划建设一批投资大、占地少、效益高的好项目,带动河东地区全面发展。浅山地区重点发展生态休闲、田园体验、养生度假、运动康体、亲子教育、休闲地产等旅游休闲产业,大力发展民间传统手工艺、乡村文化演艺等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和市民农园、有机农庄等都市型现代农业新业态,打造五彩浅山国际休闲度假产业发展带,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休闲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推进一带一园一道建设,实施浅山区两廊十村计划。

(四)促进河东劳动力就业

充分利用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创业贷款等扶持政策,支持区内企业吸纳河东城乡劳动力就业。建立政府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优先将促进河东劳动力就业、再就业、创业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招用河东城乡劳动力的用人单位资金支持或补贴力度、对河东城乡劳动力创业人员实现创业的给予商业贷款贴息。进一步落实“一企一卡”预约服务制和新建、续建项目专员负责制两项制度,做好岗位信息精准采集。在河东各村建设便民就业服务站。充分利用重点工程促进劳动力就业,制定浅山地区、平原造林工程促进劳动力就业优惠政策,鼓励浅山地区劳动力外出单位就业、自主创业。加大浅山地区平原造林绿色岗位开发力度,逐步将从事林木管护、养山护水的就业困难人员纳入社会绿色公益性岗位扶持范围。按照产业发展需求、企业用工需求及劳动力就业需求,为河东城乡劳动力提供不限工种、不限等级的免费技能培训。到2020年,实现河东河西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五)健全发展保障

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投资向河东地区布局。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强化对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区政府投资安排用于河东地区建设的资金额度不低于总额的50%,项目资金配比不低于70%,浅山地区各镇投资项目资金配比为100%。实行重大项目河东优先配置机制,符合功能定位和实际需求的重大项目和重大活动要优先考虑布局河东。建立河西与河东各镇对口合作发展机制。继续深化重点经济功能区与河东相关镇级二三产业基地的合作共建,促进多赢发展。研究出台民俗旅游扶持政策,培育一批高端、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三、提升基础设施运行保障能力

(一)完善路网交通体系

以重构北京市行政副中心以北路网结构为重点,加快北京东北部路网建设,着力完善机场周边路网和跨河交通,提高道路服务水平,形成“七横、十七纵、六高速”的路网骨架,全面构建30分钟交通圈。实施通怀路建设和通顺路、右堤路提级改造,提升与市行政副中心的通行能力;加快中干渠路建设和四纬路东延,推进京承铁路既有线路提级改造,优化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网结构;规划实施与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的轨道交通线路,建设地铁15号东延和S6城际铁路联络线,加快推进有轨电车T1线、T2线和T3线建设,配合完成京沈客专及顺义西站建设,规划实施站点周边综合开发和路网建设,构建便捷、高效轨道交通体系;按照城市主干道标准,加快顺义南部地区与市行政副中心一体化的路网建设,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强度。修建京密路高架桥、顺平路高架桥、顺平辅线,改造提升顺沙路,推进东部发展联络线建设,畅通对外通道。修建木孙路、昌金路、天北路,完善路网结构及骨架。实施顺平辅线提级改造,减河北路东、西延项目。完善微循环系统。增设、完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提高慢行系统通行条件。

(二)健全城乡供水体系

打造“五横六纵”环状水网,推动单村供水向集约化集中供水模式转变,逐步推进城带镇、镇带村的城乡供水一体化体系。完成木林、龙湾屯、大孙各庄、张镇聂庄及良山水源地建设,新建输水管线28.9公里。新建大孙各庄、龙湾屯、张镇等3座水厂,改扩建杨镇水厂,新增配水管网30公里。规划保留水质符合标准的村镇水源井作为集中供水备用水源。“十三五”期末,新城、镇中心区和规划保留村基本实现市政自来水全覆盖。

(三)提供清洁优质能源

发展地热和热泵供暖,开展深层地热能综合利用试点工作。推进1020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建设完成顺义区天然气气源设施,新建区应急供气及调峰保障设施,完善天然气梯级输配系统,保障气源供气能力及配套高压管网建设,完善全区中压管网系统。城镇管道天然气实现“镇镇通”。保障农村基本燃气化,规划保留村全部具备管道天然气接用条件。加强燃气老旧管网改造,整合液化石油气充装站点,置换现有压缩天然气供应小区。全面实施《首都电网提升行动计划(2015-2020年)》顺义区电网建设,规划新建220千伏站2座、增容改造1座;规划新建110千伏站15座、增容改造3座。实施部分老旧小区配电网改造。从加密电源布点、网架结构优化、低电压治理、装备水平提升、智能化建设、“煤改电”配套电网建设等方面开展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全面建设现代农村电网。

(四)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挖掘城区现有信息基础设施潜力,积极推进4G网络建设,提升4G网络覆盖范围,努力构建随时随地随需、统一高效的泛在网络。提升城市宽带接入能力,完成全区铜缆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实现村村具备光纤接入条件。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北京临空经济核心区等重点区域实现免费无线宽带覆盖。打造大数据库、全区5000G光纤网络及城市空间地理GIS系统。到2020年,建成高速泛在、共享开放的数据基础设施。

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标准化,积极破解城市管理难题,建设安全有序,便捷舒适的城市环境。

(一)建设安全城市

深化平安顺义建设。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依法加大互联网管理力度,净化网络环境。积极运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推广使用政务微博、微信,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区矫正,大力加强防恐反恐工作,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覆盖全区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立符合区域定位的安全生产负面清单制度,完善各类园区安全监管制度,建立安全生产事故和重大隐患责任可追溯机制。强化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诚信评价制度,大力推广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格执行行业强制性标准,实现重点行业企业全部达标。落实安全生产大检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的监管执法机制和随机抽查机制,加大安全监管执法力度,加大园区、地下管线、危险化学品、公共交通、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各类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切实防范各类重大事故发生。

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面落实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控、监测基础设施和技术保障网络建设,健全食品药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建立全面覆盖、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十三五”时期,食品安全监测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药品抽验合格率达到99%以上。

加强城市综合整治。加强环境建设与整治,保持违法建设查处力度,消除存量违建,实现新生违建“零增长”。健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推进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环境监察的综合执法与联合执法。推进执法力量下沉、管理重心下沉、职能权力下沉,进一步强化基层基础管理。提高基层执法能力与水平,整合优化多部门执法力量,从基层源头解决城市综合管理问题。

提升市政设施安全运行水平。建设地下管线、燃气、供热等一体化信息系统,开展地下管网隐患排查治理工程和老旧供热、燃气管网等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建设“海绵城市”,健全城市防洪体系,按照“先入渗、后滞蓄、再排放”原则,推广建设透水式道路、下沉式绿地、植草式边沟,合理布局和扩大城市绿地空间,增加可渗透路面使用,完成中小河道疏浚治理。结合市政道路及功能区建设,新建雨水管线118公里,改造老旧城区雨水管网12公里,规划改造城区下凹立交桥、地势低洼区域等7处积水点隐患,确保全区洪涝水顺畅排放。

加强城市生命线运行保障。全面提高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供应和反季节生产能力。保障能源资源安全供应,满足高峰用电、用气、用水需求,提高应对极端情况的能力。

提高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应急抢险指挥中心,搭建城市公众服务互动平台,建立信息快速反应机制、事故抢修抢险机制和应急救助保障机制,提高应对极端天气、地质灾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置能力。提高气象预报预警和气象及其衍生灾害防御能力。

(二)建设便捷舒适城市

让市容环境更靓丽。切实提升顺义新城空港区、中心区、河东新区建筑艺术风格和艺术品位。推进标志性市容景观和建筑物色彩规划设计,实施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规划建设一批与街景相协调的雕塑、标识、电子显示屏、导游图、候车亭、座椅、垃圾箱、公厕等城市家具。加强区属产权城市道路及附属设施管理,改造提升路灯照明及夜景照明设施,分年度实施道路大修和非物业小区内道路大修,实现区属产权交通设施完好率达到90%以上。围绕机场周边和城市主干道实施特色景观大街建设工程。规范户外广告管理,定期组织集中整治户外广告和牌匾标识。

让交通出行更便捷。全面优化调整地面公交线网,建立公交“快线、干线、支线”三级线路网络布局。加强轨道与公交接驳服务,加大新增小区、功能区公交站点覆盖率。施划公交专用道7.4公里。新增公共自行车7000辆。改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道路通行条件。规划建设地铁15号线俸伯站点综合交通枢纽,建设6座公交中心站,新建、改建500座公共候车亭。加大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力度,加密公交线网,力争顺义新城机动化出行中公共交通比例不低于35%。加强出租车运营管理,增设充电桩,提升客运服务水平。外移货运场站,合理组织货运交通流,规划建设大型运输车高速专用口。着力发展交通科技与信息化建设,加强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开展“智慧交通”建设,结合空间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全区动态交通诱导。加强交通综合治理和交通执法,道路交通监控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建设智慧城市

全面加强网格化建设。加快城市智能化管控中心等“智慧城管”设施建设,实现城市服务管理网格化全覆盖。完善体制机制、规范内容标准、健全信息平台,加快模块建设,提升网格化体系规范化水平,将网格化管理覆盖城乡社区,实现网格化城市管理建成区内的全覆盖。充分整合基础数据、信息系统、网格力量、工作流程等资源,建设二、三级网格化指挥中心,努力推进社会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治安三网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全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水平。有效挖掘网格化管理深度,以完善数字执法与加强行业管理应用为着力点,拓展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组织引导鼓励市民参与网格化管理和监督工作,提升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效能。

让智慧服务触手可及。打造电子政务运维管理平台,促进信息共享。推进一体化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指标信息系统。建设公民法人诚信管理平台,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和服务系统。打造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建立全覆盖的三维立体地理资源库、城市市政综合管网等基础设施资源系统,提升政府管理、应急指挥效率。建立远程医疗系统,实现辖区居民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病患就诊信息等在医疗机构之间实时共享。建立街道和社区养老服务平台,统筹各类养老服务信息资源。推行区、街(镇)、村三级智慧化管理,力争实现智慧社区全覆盖。建立社区在线监测系统、社区脸部识别系统。

第四部分 构建和谐共享社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全方位多领域地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均衡优质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服务,着力强化以增进民生福祉为重点的社会治理创新,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让全区人民有更多更直接的获得感,生活更加幸福。

一、强化基本民生保障

(一)促进更高水平增收

推动就业结构优化,减少劳动密集型就业,促进“高精尖”产业就业,增加保障城市运行和公共服务的公益岗位就业。多措并举,大力促进以河东地区低收入农户为重点的低收入家庭稳步增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引导城乡劳动力向高端产业、高效企业、高薪岗位转移就业。引导企业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全面落实机关事业单位住房补贴政策。

(二)完善社会保障服务

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标准联动调整机制,适度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待遇差距。强化医疗保险管理,深化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继续推进城镇职工医保医疗救助及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优化社会保险经办流程,完善相关内控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加大欺诈骗保的打击力度。“十三五”期末,实现社会保障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基金运行安全高效,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效能逐步提升。

(三)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探索建立支出型贫困救助制度,实施精准化社会救助,发挥慈善组织在社会救助体系中的补充作用,实现困难群体救助全覆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社会保障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并动态管理全区老年人数据库。强化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和老年人心理咨询治疗机构。重视文化养老,丰富社区老年教育设施。开展居家养老试点。切实解决城乡老年人就餐难等问题。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推动医养结合。推进老年人社会福利普惠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实现高龄、特困和特殊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衔接。兴办养老护理员培训学校,为养老事业提供人才支撑。创新“互联网+”服务民生模式,整合社区便民服务、卫生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等功能。建立双拥资金保障机制,推动争创双拥模范城常态化。建设区级生态公祭场所,倡导绿色、生态、文明殡葬方式。

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一)提供良好的生活居住保障

以居住区级生活性服务设施为重点,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健全农副产品零售网络,提高早餐网点覆盖率,实现生鲜农产品线上线下配送到家服务。基本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建立健全以社会低收入家庭公租房、行政事业单位人才公寓、产业园区人才公寓三个层面的公租房供应体系。重点完成望泉寺项目、天竺苗圃项目、国门商务区项目,“十三五”时期建设公租房约12900套。适时增加限价商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创新运作模式,与市保障房投资中心以股权合作方式成立合资公司,实施市场化运作。完成东风商场片区改造、牛栏山维尼纶厂、化肥厂家属楼3个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力争完成20个城中村、10835户城中村危房改造任务。

(二)创造公平充分的就业机会

加大充分就业示范区创建力度,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促进有尊严、高质量就业。建立就业失业动态监测预警平台。加强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通过“开发岗位、定向培训、技能鉴定、安置就业”的订单式培训方式提高困难群体就业率。为拟淘汰退出企业分流职工提供特殊帮扶措施。实行弹性学分制教学模式和“新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努力形成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建立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满意度测评体系。“十三五”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充分就业街道(镇)达到85%以上,充分就业社区(村)达到98%以上。

(三)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发展公办园,鼓励优质民办园,扶持规范集体办园。落实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十三五”期末,学位达到30000个。建立推进“三名”教育工程的有效机制。推行义务教育跨学段、跨城乡集团化管理模式,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多元共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建立小升初直升直通分区划片动态调整机制。到2020年优质高中校向初中校分配招生名额的比例达到60%。推动高中教育自主创新发展,建立区域高中教育联盟,加强校际之间合作与协作。推进教师“区聘校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名师、优师结对帮扶机制。优化现代职业教育,重视老年教育工作,办好老年大学,促进老年教育发展,拓宽终身学习通道,进一步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

(四)建设健康活力城市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施“健康顺义”战略。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大众参与、人人行动、政府提供健康保障支持”的原则,统筹推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和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健康服务”的绿色生态和谐宜居与协同发展的健康区。持续实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行动计划,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增量提质均衡发展,推进北京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建设,完成北京中医医院顺义院区(区中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卫生监督所迁建工作。统筹规划利用腾退用地,总体提升区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借助与三甲医院合作共建等形式,加快其他区级医院改扩建、迁建升级。强化区域性医联体和镇级节点医院建设,完善分级诊疗职能,提高现有医疗资源使用效率。提升医疗科研教学水平。加强城区15分钟、农村地区20分钟医疗服务圈建设。进一步健全综合医院、康复护理专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上下联动医疗服务体系。逐步提高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比例。实施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规划,使重点专科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达到同级医院先进水平。到2020年,具有三甲医院服务水平的医院数量增至5所,全区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4.7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分别达到4人、3.5人、0.83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建国家慢病防治示范区,加大对防治慢性病、艾滋病、精神病以及妇幼卫生工作的支持力度。降低全区传染病发生风险,提升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控制孕产妇、婴儿死亡率。抓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建设“智慧医疗卫生云”平台,逐步建设人口健康信息化数据库,实现医疗—卫生—健康数据的整合管理。

增强市民体质。加大以“三大球”为主体的各类专项场地和健身步道建设力度,加强器材更新和维护。增加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和体育设施,加快“一刻钟健身圈”建设。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行体育健身一卡通、体育健身APP,鼓励居民运动健身。推动室内冰场和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冬季冰场建设。以城南体育中心运营方案为试点,在坚持公益性前提下,探索公共体育场馆市场化的运营模式。搭建体质监测网络和体育健身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到2020年,全区体育人口增加到51%,成年人体质测定合格率超过95.6%。提升竞技体育总体实力,做好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

(五)推动公共服务协作发展

积极承接中心城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推进业务协作、远程服务、交流进修等方面共建共享。与疏解产业承接地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共享与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协作机制。积极落实北京市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重点的京津冀三地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推动医疗保险定点机构互认。开展跨地区购买养老服务试点,构建跨地区养老服务体系。

三、提升顺义文化实力

(一)提供丰富多彩文化服务

按照《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标准》要求,到2020年,创建完成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发展。形成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功能完备、品牌活动丰富多彩、文艺精品层出不穷、文艺团队专群结合、文化服务供需对接、文化资源高效整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格局。市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区文化中心、区档案馆新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确保每个街道(镇)有1座综合文化中心和1个户外文化广场,每个社区(村)有1座综合文化室。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共建共享。大力实施文化“六个一”工程。到2020年,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丰富文化产品供给。继续办好惠民文化消费季,促进文化消费。大力扶持公益文化惠民项目,确保惠民读物群众读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继续加强面向农村居民的文化惠民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广场文化活动等健康有序开展。大力推进文化艺术进社区、进农村。加强原创文化扶植,挖掘群众创作创新潜力,打造一批彰显区域特色的舞台剧、微电影、书籍、摄影、书画等创作精品。

(二)树立顺义文化形象

充分发掘城市文化元素,找准形象定位,将城市CI(城市形象识别系统)有机融入城乡建设,从区域导视系统、景观小品、绿化园艺、城市雕塑、城市家具等方面对城市形象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打造风格协调的魅力建筑群和各具特色的街道及城市景观,努力创造出新的城市文化遗产。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做好历史文化和特色文化元素的挖掘和提炼,加强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重视修史修志,对历史遗迹进行保护修缮,对历史典籍、传说、民俗等资源进行挖潜整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弘扬。鼓励传统文化、表演、手工“传帮带”,培育舞龙舞狮、薛庄木雕、火绘葫芦、南彩漆器等特色文化产品,打造顺义礼物。积极拓展旅游和重大活动的文化传播功能,以“慢享顺义”为旅游品牌,充分借助啤酒节、龙舟节、登山文化节、郁金香和菊花展等活动品牌,让游客更好的感受顺义文化魅力。积极构建高效的文化传播网络,加大城市形象宣传。

(三)建设精神文明家园

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升市民科学素质。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加强舆论宣传平台和渠道建设,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利用主题公园、候车亭、社区等空间,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宣传活动。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鼓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作,围绕“中国梦”、爱国主义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加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培训,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倡导爱国守法和诚信敬业。广泛开展迎冬奥、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实施礼仪、秩序、服务等公共文明引导行动。从细节入手、从具体事抓起,大力解决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排队等公共文明问题。大力倡导有序停车、文明养犬、垃圾减量分类等文明行为,共建文明社区。

四、科学调控人口

深化以产引人、以房控人、以证管人,做好人口“加减法”,同步推进外来人口调结构和控增量。根据区域承载力保持适度人口规模,到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25万人以内。

(一)严控人口规模

以控制常住外来人口增量为重点,坚决遏制人口过快增长。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关停、外迁以及小商品市场和废品回收市场清理、规范等手段,推动人随业走。通过非首都功能疏解、严格控制产业用地和规模等方式,逐步推动人随功能走。严厉打击房屋租赁违法违规行为,综合整治群租房、地下空间散租住人;依法拆违打非,坚决压缩违法生产生活空间,防止人口再度聚集,推动人随居住走。

(二)优化人口结构

以扩大高层次人才总量为重点,优化区域人口结构。全面提升发展环境,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吸引优质项目入驻,加快推进以人才引进和产业配套为主的保障房建设,加快拓展引才用才平台,吸引高素质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强化聚才留才保障。“十三五”期末,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力争达到2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比例达到20%

(三)健全调控机制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增强人口调控能力。划定人口优化提升区、重点集聚区和稳定发展区,创新以人口发展功能区调控人口机制,把人口要素评估作为引进项目的重要门槛和淘汰产业的重要依据,促进人口布局与产业布局相匹配。强化人口调控工作责任制,坚持镇(街)和区级部门“双控”机制,强化属地主体责任。完善户籍指标管理制度,严控户籍人口机械增长。稳步落实居住证制度和积分落户政策。完善人口动态监测制度,提高人口调控监测预警能力。有序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疏解。

(四)强化服务管理

建立和完善社区化管理模式,加强常住人口社会管理。扩大人口服务管理覆盖面。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统筹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推进子女入学、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就业服务和基层综合服务。

五、创新社会治理

(一)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

创新社区治理方式,打造“干净、规范、服务、安全、健康、文化、诚信、智慧”的“八型社区”。发挥居规民约作用,推动“公约化协同共治”。调整优化社区规模,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健全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加强社区标准化建设,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加强社区服务站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协助社区居民委员会做好社区公共服务,实现政府公共服务和居民自我服务有效衔接,使社区成为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规范化精细化实施老旧小区治理,深化社区物业管理体制改革,开展社区物业管理工作试点,规范物业服务市场,推进社区物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重点破解老旧小区、回迁小区物业管理难题。

(二)健全社会沟通机制

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电台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好政策措施的宣讲解读工作。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开展部门“一把手”走进直播间活动,向群众及时正确地传递区委、区政府声音。深入推进办事公开,所有面向社会服务的部门都要全面推进办事公开制度,依法公开办事依据、条件、要求、过程和结果。充分利用公共媒体、互联网、公告栏等载体公开办事流程,重点公开岗位职责、服务承诺、收费项目、工作规范、办事纪律、监督渠道等内容,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服务。分批次、有步骤地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指标体系试点,提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和信息化,逐步实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绩于民。

(三)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成果,加快建立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推动社会组织发展提水平、树形象、创品牌。推进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积极稳妥地向社会组织转移部分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中的技术性、事务性、辅助性职能。强化行业协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定行业规范、自律公约,完善社会组织评估、年检、考核制度。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完善提升志愿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区、街(镇)两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

(四)创新化解社会矛盾机制

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事项和重大活动的前置程序和刚性门槛,做到应评尽评。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发展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推动网上信访工作机制改革,建立网上信访综合系统,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深入推进信访问题网上受理、办理、答复、查询一体化、即时化。探索区级领导定期在岗接访与主动约访、带案下访、部门陪访有机结合,强化属地、部门“一把手”信访工作责任制,健全信访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

第五部分 共筑绿色宜居家园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断完善山、水、林、田生态系统,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净、林更幽、田更美,着力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

一、扩大生态空间容量

(一)拓展城市绿色空间

注重扩大城市森林和绿地面积,系统规划和推进绿地、绿道建设。大力实施代征地绿化、屋顶绿化、小微绿地绿化、停车场绿化等绿化工程,拆违建绿,见缝插绿,高标准配建公共绿地,千方百计增加城乡绿地。完善提升顺义潮白河生态湿地公园,改造提升顺义新城滨河森林公园,修复提升牛栏山(金牛山)森林公园。享受平原造林成果,对具备条件的镇村周边林地进行景观提升,增加灯光、座椅、道路、卫生间等设施,建成一批镇村级公园。积极推进首都绿化美化项目创建,严格控制道路、河流两侧绿地宽度,实施北木路、白马路、顺平路、京平高速和地铁15号线等5条交通主干线两侧绿化,形成树种多样、林路相依的特色景观绿廊。到2020年,城区和镇中心区出行100米即可到达公共绿地。深化园林绿化管养体制改革,探索完善森林资源多元化养护机制,逐步健全和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

(二)构建区域绿色水系

构建“十纵、五横、五点”的水系格局。依托减河、小中河打造老城区水系。统筹规划实施区内水系连通工程,重点实施潮白河、温榆河、减河、箭杆河及汉石桥湿地的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回补地下水,涵养生态。加快区内潮白河湿地带建设,重点推进汉石桥、潮白河与减河交汇处、向阳闸和罗马湖湿地公园建设。建立汉石桥湿地恢复与物种保护区。实施七分干渠等主要河流两岸滨水绿线建设。实施五彩浅山水系和区域生态提升工程,形成山水相依的优美自然景观。

(三)美化浅山绿色廊道

沿北石槽、木林、龙湾屯、张镇和大孙各庄打造5大主题景观。建设舞彩浅山郊野公园和五彩浅山滨水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二期工程,提升大道沿线生态景观。加强毁损山体修复和裸露地区植被恢复。培育和引进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树种,提高常绿和彩色树种比重,提升景观功能。注重生态恢复和绿化成果管护,实现浅山山体绿化全覆盖。推动田地整治和村庄改造,建设以绿为体、林水结合的五彩浅山自然生态廊道。积极推进采摘园建设,到2020年形成万亩苹果园、五千亩樱桃园、五千亩梨园、三千亩葡萄园。加强浅山地区开发保护,明确开发管制界限和标准,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二、加强环境治理

扎实推进污染物减排和治理,全面实施大气、水污染防治和垃圾处理各项任务,为市民营造整洁干净的都市环境。

(一)让空气更清新

认真落实《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推进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空气质量达标天数稳步提升,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打通潮白河两岸清风廊道,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空间格局。实施工业污染防治、集中供热改造、农村地区减煤换煤和移动源污染防治等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工程。坚决关停退出高排放企业。加大汽油、柴油等油品供应环节监管。严格扬尘管控,加大对工地的源头管理。建立道路遗撒监控系统。加大项目环评力度。严格执行禁燃区划定,坚决杜绝露天焚烧。建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制度和财政投入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完善防控措施联合执法机制,建立环境监测数据、空气质量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完善空气重污染的应急、联动机制。

(二)让河流更清澈

实施区域黑臭水体整治工程,2020年全面消除区内黑臭水体。实施水质和水生态环境安全动态监控系统工程。重要水功能区(潮白河)水质达标率100%,温榆河主河道水质基本达到Ⅳ类以上水质,小中河、金鸡河主河道劣Ⅴ类河段控制在40%以下。严格控制工业污水、农业面污染源。建立区域管理和流域管理相结合的属地断面水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城镇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污泥无害化率100%。加快污水管网和污水设施建设,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其中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9%以上。

(三)加强垃圾治理

构建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垃圾处理体系。探索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工作。细化垃圾分类标准,完善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和体系。升级、改造镇级垃圾中转站。完成区生活垃圾处理中心焚烧二期建设。支持废弃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加快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启动有机垃圾处理厂建设。建成餐厨垃圾处理厂,力争2017年实现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加快危险废物的管理和集中处理,鼓励企业自建处理设施。推进垃圾填埋场治理,建设资源再生利用等试点项目。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区垃圾无害化全处理,垃圾资源化处理率超过60%

(四)防治其他污染

严守“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责任红线,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详查项目,建立污染地块清单,进行试点整治和修复。开展耕地土壤区域保护项目,实施农用地分级管理,禁止严重污染的农用地种植食用农产品。强化噪声污染控制,实施路面改造、绿化减噪和设置声屏障等噪声工程治理工程。加强娱乐场所、建筑机械、机场等噪声源头监控管理。对机场周边居民、企事业单位所在区域,开展重点区域噪声环境优化工程。在高架路段、高架桥与居住办公区的交接处设置声屏障。

三、高效利用资源

坚持底线思维,强化资源红线保护,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和环保准入标准。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盘活存量土地,合理配置各类用地,有效保障合理用地需求。构建全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制度体系。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实现违法用地零增长。推动实施新城、重点镇中心区村庄拆迁,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二)节约利用水资源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量水发展”理念,用水总量指标达到市级要求,再生水利用量达到1.4亿立方米。坚决遏制地下水超采。统筹利用地下水、地表水、再生水、雨洪水,完善再生水管线系统,建立再生水运营管理长效机制。保障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及环境用水。提升河、湖、坑塘雨洪利用水平。强化重点行业节水。全面建成现代农业节水示范区。北京临空经济核心区和科技创新产业功能区打造再生水利用示范区。到2020年,节水器具普及率100%,计划用水、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和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实现全覆盖,农村基本实现用水计量收费,农业年用新水下降到1.15亿立方。

(三)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新能源。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新建居住建筑实施75%节能设计标准。全面推广LED等高效照明产品。深度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强化企业节能管理,加快实施节能改造。全面推行供热计量收费。强化目标责任考核。推进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应用。

四、倡导绿色生产生活

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发展全过程,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公众参与意识,在全社会推进节约环保行动,引导居民绿色生活,鼓励企业绿色生产,推行政府绿色办公。

(一)引导居民绿色生活

合理引导居民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顺义新城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倡导居民按照国家标准合理控制室内空调温度。鼓励居民养成随手关灯、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引导居民选购、使用生态洗涤剂、环保电池、绿色食品、绿色家电、节水型器具、小排量和低排放汽车等绿色产品。

(二)鼓励企业绿色生产

采用无污染、少污染的技术、新设备,节约能源及资源,开展原材料的循环套用和回收利用。发布绿色产品引导目录,尤其加强本地特色农产品、食品饮料相关企业的标准准入与激励引导,加强对绿色产品上市流通销售的支持力度。加大推进农贸市场、餐饮场所、书店、服装店等场所开展限塑活动。

(三)推行政府绿色办公

积极发展电子政务,建立政府部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不同部门的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信息化传输,推动无纸化办公,降低行政物耗。积极推动政府绿色采购,优先采购自主创新的节能环保产品和设备,采购可再生、可循环利用、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建立政府机构能耗水耗统计体系,加强定额考核管理,制定发布并执行区级行政单位能耗定额标准,将节约融入日常工作,提高办公用品利用效率。

五、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一)严格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

严控资源消耗上限,严格落实市政府下达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明确保护责任和目标,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只增不减。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

(二)用经济手段保护生态

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节能低碳产品、有机产品认证等机制,试行建筑物能效标识认证。推动建立排污者付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投入环境污染治理。完善资源有偿利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环境保护的可持续运转机制和绿色就业富民的促进机制。建立财政性资金统筹机制,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支持力度。落实治污属地责任。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实施环境违法有奖举报制度。

(三)强化监管考核

逐步实施企业排放许可制度,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控制,禁止无证排污和超标准、超总量排污。对各类污染物超标排放,依法依规加大处罚力度。完善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严格实行节能评估审查、环评审批和水资源论证。完善环保公益诉讼制度。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制度,将能源消耗、土地和环境损害等指标纳入政府年度绩效考评体系。对资源环境生态造成破坏的进行问题追溯,实行“党政同责、终身追责”。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逐步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四)推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协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以治理细颗粒物(PM2.5)为重点,继续参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集中实施压减燃煤、控车节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等多措施,联防联控,力争取得明显成效。协同推进水资源保护,积极参与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建设,推动温榆河、潮白河区域协同治理。协同建设城市绿色生态系统,协同推进潮白河北运河绿化隔离带建设,共建京沈客专生态廊道和环京森林湿地公园环。加快李桥、李遂、北务等区域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构建顺义南部地区与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绿化隔离带。

第六部分 打造国际交往门户

聚集高端要素,开展国际交往活动,完善国际交往服务环境,不断提升国际交往服务能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好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服务。

一、提升国际交往服务能力

(一)吸引国际性要素聚集

针对不同国际组织的特点和布局规律,围绕航空、科技、医药、文化、环保、生态等领域,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着力引进一批国际组织总部或分支机构落户。引导跨国航空类企业、优势产业领域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国内外著名品牌销售总部和代理商、经销商等高端资源集聚。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加快国际化人才集聚。

(二)开展重大国际活动

依托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承办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活动。依托新国展等设施,举办国际性展览展示活动。依托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开展文化和对外贸易国际交往活动。依托航空、物流、金融等总部资源优势积极策划组织培育一批专业领域大型国际会议和活动。依托燕京啤酒节等平台,开展国际性的节庆活动。依托中央别墅区、潮白河别墅区等外宾集中居住区域,开展国际教育、休闲、交流活动。深入挖掘浅山资源,积极策划、发展国际性山地户外活动。加强京津冀区域国际交往功能协作,探索京津冀重大国际活动联合承办和协同保障机制。

二、加强城市对外交往

(一)推进国际友好城市缔结与交往

大力开展国际友好城市工作,促进中外地方政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建立友城关系,加强经贸、文化、教育、医疗、旅游、农业、人员交流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促进互联互通。积极寻求与顺义城市特点相似的国际城市建立友城关系,重点加强在航空航天、临空服务等领域务实合作。

(二)争创国际城市合作组织

积极利用国际交往的便利条件和首都高端国际要素聚集优势,发挥中国临空经济发展联盟作用,加入并争创与航空服务相关的国际城市合作组织。以航空运输、临空服务等合作为切入点,加强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文化教育、旅游休闲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有效提升区域发展水平和国际形象,塑造高品质城市品牌。

三、完善国际交往服务环境

(一)加强国际化服务体系建设

为外籍人员提供金融、教育、医疗、交通、娱乐等方面更加便利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在顺外籍人员管理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为在顺外籍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提供英、韩语种广播、电视、文化服务,根据在顺外籍人员情况力争增设其他语种广播、电视、文化服务。城市道路、旅游集散地、景点和主要公共场所设置中、英、韩等多语种标识。加强国际文化、礼仪的宣传,营造开放、文明、包容的人文环境。按照北京市统一部署,协同推动在京津冀区域开展72小时过境免签异地出入境政策试点。

(二)丰富国际性服务设施

依托首都国际机场优势,完善国际化综合配套服务设施。以机场周边区域为重点,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国际化社区,建设一批高品质国际化医疗、教育、文体设施。提升白马路沿线会议、商务等服务设施国际化水平。切实加快新国展二三期国际交流设施建设。建设空港免税购物中心、特色商店等一批高端国际化消费娱乐设施。按照外事会晤接待标准,在浅山地区打造一批特色农庄、乡间别墅,并积极争取列入国家接待外国领导人非正式访问场所。

四、推动双向开放

(一)创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试验区

围绕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北京临空经济核心区和中关村顺义园三个重点功能区,依托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北京国际科技贸易基地等产业平台,聚焦航空服务、智能新能源汽车服务、科学技术服务、地理信息服务、文化贸易服务、国际商务和旅游服务及金融服务七大领域,进行重点企业试点试验,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专利技术的龙头企业,引进一批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服务业企业,培育一批具有“专、精、特、新”特色的中小型创新创业型企业。完善创新体制机制,落实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措施和先行先试措施,形成服务业扩大开放支撑体系。着力将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建设成为北京服务业投资与贸易便利化试验区和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桥头堡,强化服务贸易功能,拓展保税贸易新领域,发展文化和科技服务贸易、高端消费品保税展示交易,打造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探索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等金融业新增长点。

(二)拓展国内外经济合作交流

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鼓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企业“走出去”进行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加强部门和政策对接,用好用足“走出去”扶持政策和服务平台,做好政策宣讲和解读,加强与驻外办事机构、国际中介服务机构的沟通联系,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专业服务。积极吸引高端要素和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外资,更加注重技术、管理、人才和国际先进经验的引进。鼓励外资投向临空服务、文化创意、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利用京港洽谈会、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等平台,深化区域交流和经贸合作。

(三)加强对口支援

做好援疆、援藏等对口支援工作,加强与内蒙古巴林左旗等地的对口帮扶,扎实开展与南水北调水源地河南西峡的对口协作。强化与云南玉溪、贵州安顺、新疆皮墨的友好合作。按照北京市统一部署,落实好与河北省贫困县对口帮扶长效机制。

第七部分 推进改革和法治之区建设

全面落实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深入谋划、准确把握改革内容、路径、措施和保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全面激发经济和社会活力。创新政府服务管理,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力构建法治社会,打造法治顺义。

一、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一)健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制定与区域功能定位和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负面清单。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不适应市场配置资源要求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探索建立公交、供暖等财政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二)深化经济功能区改革

加快推动经济功能区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各自为战向融合发展、协同联动转变。加强资源整合,优化功能布局,完善开发机制,创新发展模式,强化产业引导,改进考核评价,逐步实现政企分开。搭建功能区投融资开发平台,探索采取股权合作、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发展,形成长期资本收益。深化经济功能区与镇级二三产业基地合作共建机制,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

(三)加快国资国企改革

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健全国资监管制度体系,有效整合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监督资源,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继续推进区属国有企业经营性资产重组,打造区属国有经济产业板块。加快区属国有企业和央企、市企、其他社会资本的市场对接,加强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合作。规范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建立领导人员交流使用机制。实行监事会主席统一委派制、任期制、年度述职制度。加强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严格规范国企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以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监管平台推动监管方式的转变。

二、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继续深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和完善差异化考评机制。优化政府组织机构,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落实《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加快完善审计制度。积极抓好空港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为统筹推进全区街道体制改革积累经验。落实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听证等制度。建立重大行政执法备案制度,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和维护市场秩序力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理顺行政执法层级体系,整合执法主体,加强行政执法力量协调,探索推进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联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探索建立行政执法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提升行政执法效果。改革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加快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加快完善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全面落实国家和北京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部署,进一步做好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做好上级下放审批事项的承接、规范工作。实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做好行政职责权限、运行流程等信息公开,强化内部控制。区政务中心(市民之家)建成投用,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行政服务。

(三)完善公共财政管理机制

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长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预算的完整性、透明性,提高预算管理绩效水平。建立财政年度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土地收益调节基金。加强政府性债务动态管理,合理调控债务规模。健全区镇两级财政管理体制,完善财权与事权匹配机制,逐步增强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财政保障能力。

(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完善投资项目审批机制,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创新投资运营模式,完善合理投资回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等重点领域建设。

(五)完善转型升级扶持引导机制

强化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机制建设。优化集成已经制定实施的产业政策。探索建立产业发展用地、规划等综合配套机制。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扶持政策,用市场手段、金融和财政杠杆联合推动服务业发展。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机制。支持创业企业上市发展。搭建京津冀产业对接协作平台,完善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机制。继续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强化信用体系建设。着力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加快建立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大力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三、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认真落实《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农村发展难题、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一)稳妥实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制度改革,促进集体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二)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

全面推进集体土地、集体资产、集体林权等各项改革。加强农村三资管理,依托市级交易平台规范农村产权交易行为。全面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提高集体资产经营效益,让农民享受更多改革实惠。以已拆迁回迁村为重点,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和村委会撤销建制工作。突出生态和城市保障功能,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和营销模式,推动农业与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更多金融要素和社会资本支持“三农”发展。

(三)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分类实施有针对性的社保政策,加快农转居步伐,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建立健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承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四、加快建设法治之区

认真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坚持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注重法治顺义、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以法治保障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美。

(一)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积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立听取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制度。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建立、完善、推广村规民约和居规民约。健全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

(二)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依法管理经济、治理社会,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常委会的监督。着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健全行政负责人出庭制度。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健全听取专家意见的常态化机制,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权限和发布程序,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强化重大合同合法性审核及备案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区行政执法信息综合平台。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完善行政与司法互动沟通机制。加强法制机构建设,在各部门、镇、街道普遍建立法制科室。

(三)加强法治社会建设

深入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大力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健全“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工作责任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营造全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社区”等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加强基层法律服务站点建设,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区域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

第八部分 实施保障

一、强化资源保障

(一)建设人才强区

贯彻落实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发挥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完善“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用人单位主动推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引聚作用,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和特色活动平台,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高端人才集聚之区。强化聚才留才保障,消除人才流动障碍,完善人才激励评价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个人等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二)加强财政资金保障

编制实施好年度财政预算,为规划实施和目标任务完成提供有力的财政资金保障。稳固既有税源,拓展新兴税源,增强财政保障和支付能力。统筹安排并优先保障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加大民生领域支出。对规划纲要中明确的重大任务、重大项目要优先供给与保障。强化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坚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控制行政成本。

(三)增强资源保障

围绕规划目标任务,完善相关政策配套。坚持控制总量、调整存量,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制定实施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优先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重点产业项目发展用地需求。注重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保障能力建设,增强电力、燃气、煤炭、成品油等能源和水资源利用的科学管理,提高生活必需品保障能力。

二、加强实施管理

(一)推动落实多规合一

建立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目标、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土地利用规划为边界,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积极推进“三规”与环境、人口等规划的多规合一。建立落实多规合一的统筹协调机制和制度安排。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严肃性和约束力,未来5年产业布局和重大建设项目安排必须服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二)制定行动计划、年度计划

按照统筹协调、分工负责原则,对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任务研究制定行动计划。做好已有专项行动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依据规划纲要的总体安排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逐年落实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和发展目标,对约束性指标设置年度目标。年度计划报告要分析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特别是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

(三)加强重大项目支撑

组织实施好规划纲要中确定的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通过项目实施促进规划落实。完善重点项目储备库制度。统筹考虑资金供给,依据规划纲要制定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年度计划。健全项目全过程管理机制。实行重大项目管理责任制,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推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

三、完善规划监督

(一)完善监督考核评估机制

自觉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加强对规划指标体系完成情况的监测分析,发布年度统计公报。部门、镇、街道和功能区绩效考核体系要体现规划纲要确定的任务和指标。组织实施规划中期阶段评估,评估报告提交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根据中期评估情况以及国内外形势变化需要对规划任务和指标进行修订时,由区政府提出意见报人大常务委员会批准。

(二)推动公众参与

加强规划的广泛宣传和教育培训力度,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识和了解,有效组织、引导公众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共同把顺义建设得更加美好。

推荐访问:顺义区 五年 国民经济 【发改规划】顺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本文标题:【发改规划】顺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选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117508.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发改规划】顺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选文档)》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