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读书笔记书文化传承书香三千年 关于书香的读书笔记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08-15 17:36:03 |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书笔记书文化传承书香三千年 关于书香的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

读书笔记书文化传承书香三千年 关于书香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一、书名

书文化的传承

二、出版信息

山西古籍出版社20XX年6月第1版

三、作者简介

来新夏(1923—),浙江萧山人。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历史学系。历任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校务委员、图书馆长、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图书馆学情报学系主任等职。现任教育部古委会所属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主要著作有《清人笔记叙录》、《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清嘉录》、《且去填词》等。

四、笔记正文

全书共分十个篇章:口传与记事、简牍与帛书、纸和纸书、雕版·活字·套印、典藏与整理、流通与传播、幼学教育、经史子集、图书的再编簒、结语

1.、记事方式:口耳相传——结绳、契刻和图画——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玉版文——竹木简书、帛书——纸书

2、文字载体:甲骨——龟腹甲、牛胛骨、鹿头骨;青铜器——铜锡合金铸成;石器玉版;竹简木牍——简策多用于写法令、著作;版牍多用于写信或绘图;缣帛——丝织物;纸——西汉麻纸、东汉蔡侯纸

3、印刷工艺:两大推动力——石刻传拓技术和印章的使用;三个里程碑——唐的雕版、宋的活字和明的套印

4、活字印刷:宋——毕昇——泥活字;元——王祯——木活字;明——会通馆——铜活字;清——聚珍版

5、图书装帧:简书——卷轴;帛书——卷轴+方册;纸书——卷轴+册页(经折、龙鳞(旋风)、蝴蝶、包背、线装)

6、图书收藏:官藏、私藏、书院藏书

7、图书分类(建基于学术分类):刘向六分法——《七略》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郑默四分法;梁天监五分法;王俭阮孝绪七分法——《七志》《七录》;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正式确定经史子集四部分类。

8、图书的流通:国内流通(官藏——有限制的开放,特定范围内流通;私藏——通过赠与、借阅和传抄等形式流通。东汉开始在书肆作为商品上市。历代有书坊、书铺和书贩。)域外流通(日本、朝鲜、东南亚、东非)

9、幼学教育:识字课本——《史籀篇》、《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急救篇》;三·百·千——南梁《千字文》、宋《百家姓》《三字经》;杂字;《弟子规》、《幼学琼林》…..

10、经史子集: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转》、《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史书;诸子百家——儒、道、名、法、墨、杂、农、阴阳、纵横;集——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类

11、图书再编簒:类书(六朝至唐——创始期;宋——发展期;明清——兴盛期(魏文帝《皇览》、梁《寿光书苑》、北齐《修文殿御览》、唐《艺文类聚》《群书治要》、宋《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永乐大典》、清《古今图书集成》));丛书——专科性(南北朝汇集地记、宋初编簒佛藏等)、综合性(宋《儒学警悟》《百川学海》、清《四库全书》)

12、图书之厄:隋牛弘图书五厄——秦皇焚书;两汉之交,长安兵起,图书焚烬;董卓移都,西京大乱,图书幡荡;刘聪、石勒进兵京华,朝章国典,从此失坠;梁元帝自焚图书

明胡应麟六朝之后五厄——大业;天宝;广明;靖康;绍定

明以后的书厄——清朝借修《四库全书》为名,查禁并销毁大量书籍;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入侵,图书损失惨重;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文化遭破坏,旧籍散佚。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甲骨文,它是商代文字。

?中国现存最早正式图书时战国时竹简

?简书是中国正式图书的开端。迄今所知,最早的竹木简书出现于周秦时期。

?最早发现甲骨文的是清末学者王懿荣

?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是1903年出版有刘鹗拓印的《铁云藏龟》

?现存有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是毛公鼎

?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是秦国的石鼓

?蔡伦总结和提供了新的造纸原料、改进和推广了新的造纸技术。

?东晋末年,桓玄明令停止竹木简牍的使用而改用纸

?中国最早有确切年代的纸写文书写于西晋泰始九年(273年)

?中国最早的纸写佛经是西晋咸宁四年(278年)的《陀罗尼神咒经》

?中国最早的纸写书是《三国志》

?世界文化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整理图书工作:西汉成帝时期

?中国第一个目录学家:刘向

?世界上最早的综合性分类图书目录:《别录》和《七略》

?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物是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国内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陀罗尼经咒》

?国内最早金属活字印本《宋诸臣奏议》

?中国第一个正式主管图书事业的机构——东汉桓帝创置的秘书监

?中国第一个藏书近万卷的私人藏书家——蔡邕

?我国最早的文献汇编是《尚书》

?类书之始:《皇览》

?丛书之体始于齐梁,丛书之名始见于唐《笠泽丛书》,今存最早的综合性丛书为宋的《儒

学警悟》

一、书名

书香三千年

二、出版信息

湖南文艺出版社20XX年1月第一版20XX年6月第二次印刷

三、作者简介

罗树宝(1934—),编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印刷技术》杂志主编、印刷工业出版社副总编辑,现为中国印刷博物馆副馆长。编著有《中国古代印刷史》、《印刷之光》等。曾赴德国谷登堡博物馆从事“中国古代印刷术”展区的设计布展,多次参加国家文物局古代印刷文物的鉴定。

四、笔记正文

全书分史卷、赏卷两个部分。

史卷部分的内容有:图书之源、纸以前的书、纸的发明和纸写书本、印刷术的发明、历代刻印本书、活字印刷术与活字版印本书、历代图书补述

赏卷部分的内容有:装帧之美、书的劫难发现与收藏、图书鉴赏

史卷

1、图书之源:“河出图,洛出书”、伏羲、龙马、神龟、八卦、《易经》

2、西周以前的文字载体,现今发现四种:陶、甲骨、青铜、石器。中国图书萌芽应在夏代末年。

3、书的定义:将文字、图画记录在一定材料上,用以表达思想、传播知识、记录事件的物体。

4、字的诞生:结绳刻木—仓颉造字——仰韶文化陶符(符号型)、大汶口文化陶符(象形)——甲骨文

5、书写工具:笔墨纸砚。墨——甲骨上的红黑颜料、松烟石油烟制墨、韦诞李延珪、墨丸墨锭墨块墨汁。笔——甲骨文“聿”、蒙恬改良笔、笔管套装、簪笔、宣笔湖笔。砚——“研”、石砚瓦砚(陶砚)、四大名砚。

6、纸以前的书:甲骨书、青铜书、竹书、木书、帛书、石书。

7、纸的发明:西汉纸——蔡侯纸——左伯纸——左思、《三都赋》、洛阳纸贵——僭帝桓玄废简牍、用纸书。

8、纸写本时代(卷轴时代):公元2世纪至10世纪。初期完全仿帛书、卷轴制度(卷轴缥带)、东晋葛洪创纸的染潢技术(黄檗)、抄书之风各代盛行。

9、拓印本书:石刻文字、学习书法参考书、《温泉铭》、《三希堂法帖》、石刻技术与造纸技术结合创造而成。

10、印刷术的发明:四项条件——文字普及、工艺技术、物质材料(刻制印版、承印材料、转印色料)、社会需要(科举、佛教)。

11、雕版印刷术:工艺原理——反向雕刻、固定木印版于印刷台面、棕刷施墨、细布拓包(内裹棉花)、印页(配折、订本、裱褙、包皮、裁切)。解锯雕版原料(纹理较细、软硬适度的梨、枣、梓、黄杨木)、浸泡防腐、烘烤脱水、写版、两面刻字、雕版规格与书开本和装帧形式有关、单色套色印刷。起源——胡应麟:雕版肇始于隋朝,行于唐世,扩于五代,而精于宋人。现定于隋至唐初。

12、历代刻印本书:唐代刻本、五代十国刻本(首创国子监印书、吴越国大量刻印佛经、瓜沙洲印刷品、最早私人印书者毋昭裔、宋代刻本(官刻、坊刻、家刻)…….

13、活字印刷:宋—毕昇—泥活字;元—王祯—木活字;明—铜活字

14、历代图书补述:历代《大藏经》、类书(《皇览》、《华林通略》、《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白氏六帖》、《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科技书、字书、韵书

赏卷

1、装帧之美

装订形式: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版面艺术:天头地脚书耳书口鱼尾、上下左右边线、栏线、中缝(版心)

字体风格:字贵宋体

插图彩印:插图源于佛教经卷的佛画。敷彩本、套印本、手绘本、饾版印本

2、书的劫难、发现与收藏

劫难:秦皇焚书;魏晋南北朝时期改朝换代,大量藏书毁于战争;金攻破北宋开封后,宋代皇家藏书、国子监藏书大量损毁、遗失;清乾隆大量毁书

发现:商代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文书、黑水域西夏文书、辽代秘藏

收藏:官方藏书始于商,宋达历史最高水平;民间藏书始于隋唐、盛于宋;明代皇家及各藩

王大量藏书、胡应麟和王世贞、毛晋汲古阁和范钦天一阁;清文七阁、昭仁殿

图书赏鉴:书的出版年代、出版地区和出版者;书的生产方式(手抄刻印活字、单色双色多色、泥活木活金属活);书的艺术水平(字体、刻印、纸墨、装帧);书籍版本价值

推荐访问:书香 传承 三千年 读书笔记《书文化的传承》《书香三千年》 传统文化书籍读书笔记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书文化传承书香三千年 关于书香的读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23396.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读书笔记书文化传承书香三千年 关于书香的读书笔记》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