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以当代中国油画发展为例探讨油画创作中的“隔”与“不隔”之美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10-31 10:00:06 | 浏览次数:

王国维《人间词话》第36则至41则主要讲述了“隔”与“不隔”的批评尺度。这种“隔”与“不隔”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其作为一种美学特征,对当代油画创作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本文将通过对当代中国油画中“隔”与“不隔”两种典型的案例加以分析,总结这种美学特征的两个方面的不同审美功能,并为油画创作和实践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隔与不隔的文学理论批评尺度并为广大学者所认同,成为成为文学批评上的一项重要参考标准。“隔”与“不隔”无论是表现在诗歌还是在绘画、工艺美术各个方面都引得一大批只是分子潜心学习和研究。

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指出“清真清新如陶、谢便是‘不隔’,雕缋雕琢如颜延之便是‘隔’”。并以此提出了“错彩镂金”和“芙蓉出水”的两种美的理想。

画与诗的意境相通

朱光潜在谈到诗的隐与显时指出,诗和其它艺术一样,须寓新颖的情趣于具体的意象,情趣即是主观的情感和思想,意象则是情感的物化,是客观形象的升华。意象与情趣恰相熨帖便形成意境。油画创作中的隔与不隔也体现在意象和情趣两个方面,即油画创作的绘画语言和情感意图。情感意图的表达依托于绘画语言的形式。作为情感物化的手段,绘画语言运用的恰当,不仅能够充分的表现创作的情感意图,而且能够使作品述说的更具艺术色彩。既有含蓄蕴藉之致,又增词彩声韵之美。相反如果绘画语言的形式一味去追求华丽的技法,绚烂的色彩,雕缋满眼不仅不能够真实表现艺术作品中的意象,而且有碍于艺术家真实情感和创作意图的表达。因而,油画创作情感、意图也会随着绘画语言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何把握绘画语言和创作情感意图两个方面的“隔”与“不隔”的尺度,是每一位油画创作者和探索者所要深思熟虑的。同时也是一副油画作品好坏的评判标准之一。

绘画语言上的“隔”与“不隔”之美

绘画语言作为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因不同艺术家的个人素养、情趣以及艺术作品不同需求而形式各异。油画的语言从“隔”与“不隔”的角度出发可以大致分为写实、夸张、抽象等多样的艺术风格。

写实的绘画语言,运用接近真实的笔法和色彩描绘客观真实的意象便是“不隔”。陈丹青的《西藏组画》艾轩的《艾轩西藏风情》都是通过对西藏边疆少数民族生活最真实最原始的再现描绘了藏族人民生活的现状。让观众能够深刻的感受到当地的人文关怀和精神面貌,观画即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亦或王沂东运用精细严谨的笔法创造的朴素恬静乡村少女形象,是对他乡土情怀的写照。

另一种相反的情况是通过写实的手法创造出虚拟、夸张不真实的形象,是一种“隔”的体现。如方力钧创作的一系列的光头“泼皮”形象,这些或在云中飞舞或在水中遨游的光头形象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者动物形象的修饰、雕琢和改造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泼皮”形象。而“泼皮”的形象与其表达“玩世”的思想相得益彰。因而方力钧的作品在绘画的语言上是一种“隔”的手法。同时期的岳敏君创造的夸张大笑的“自我形象”张晓刚的怀旧“老照片”形象以及周春芽的“绿狗”形象,与其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隔”与“不隔”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当代著名油画家吴冠中作品的绘画语言就界乎“隔”与“不隔”之间,作为当代中国油画本土化的第一人吴冠中先生将中西绘画完美的融合,运用西画的油彩中国画的笔墨创作出一幅幅生动而形象的画面。其画面中的形象既有油画写实手法的真实性,又不失水墨写意的趣味性。既对客观环境有所改变,又不失真实意境。因而介乎“隔”与“不隔”之间。

抽象的绘画语言在画面的形象表现上无疑是一种“隔”的表现。抽象的艺术语言像是一种思潮改变着读者的视觉经验和艺术观念。脱离艺术的“模仿”观念,把意象从客观形象中抽离出来,虚化,变形,扭曲,形成一种无形的形象。这种艺术语言引领观众主动去思考,体会画面的形象像什么,是什么,从而赋予艺术欣赏更大的想象空间。赵无极的作品彰显了这种“隔”的艺术语言的魅力。变换的色彩,缥缈的笔触以及纵情驰骋的线条和飘洒肆意的笔墨引领着观众走向一个似有形而又无限的色彩空间。

情感意图上的“隔”与“不隔”之美

油画创作中既要体现“艺术性”,又要体现“思想性”。如果说绘画语言是一幅油画作品的血和肉,那么情感意图则是它的灵魂。同样的情感意图有着不同的述说方法,或直接,或间接,或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

直抒胸臆的“不隔”之美

1.委婉含蓄的“隔”之美

“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何多苓以其抒情神秘的不可知的特点诠释了这种委婉的“隔”之美。在何多苓的作品中有时会呈现出一种抽象的韵律,一种舞蹈般的影像,用一种半遮半掩的形象诉说什么,却又欲言又止。画面里充满了一种朦胧、敏感、惊恐等一系列神秘的情绪,让人不自觉的想去揭开这种朦胧的“面纱”去探寻画家内心真实的优雅的美。

2.“隔”与“不隔”的终极关怀

对于“隔”与“不隔”的评判,王国维先生的论述实际上是推崇“不隔”而排斥“隔”的,或者说王国维先生认为“不隔”的境界更高于“隔”的境界。然而这种观点如今颇受争议:“不隔”固然是一种真切的美,鲜明具体的美;而“隔”也未尝不是一种美,朦胧绰约的美。二者合理运用在艺术创作中都能使艺术作品产生特定的美感。

在油画创作中“不隔”的美在于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让观者瞬间理解,瞬间感受到画面强悍的视觉冲击力。“隔”的美在于委婉含蓄,用半遮半掩的形象吸引观者一步一品的渐进画面的内容,思考和品读画面的主旨,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前者是作者将自己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图直接诉诸观众,后者是作者引领观众,让观众主动去体会、品味创作的思想和情感意图,从而获得积极的审美快感。因而“隔”与“不隔”作为油画创作的两种方式对油画作品形象的表现和情感的表达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创作,为了使油画作品更巧妙的、贴切的反映艺术家真实情感和创作意图。纵观前人之名作,无论是“隔”或是“不隔”无一不是对艺术家内心真实的情感的最熨帖巧妙的反映。

结语

诗与画有着意境的相通性,诗的“隐”与“显”反映在油画创作上就是“隔”与“不隔”的两个方面。即绘画语言上的“隔”与“不隔”和情感意图上的“隔”与“不隔”。二者本身没有高低之分,其好坏之别在于艺术家如何巧妙的运用它们,并把握运用的尺度。通过对中国当代油画具有代表的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分析,总结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隔”与“不隔”的情况,对当代中国油画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丰富艺术批评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陈涛(1990-)男,汉族,籍贯:安徽广德人,安徽师范大学,2013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油画。

推荐访问:油画 为例 之美 当代中国 探讨

本文标题:以当代中国油画发展为例探讨油画创作中的“隔”与“不隔”之美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52862.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以当代中国油画发展为例探讨油画创作中的“隔”与“不隔”之美》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