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2023年《望洞庭》读后感3篇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12-31 18:00:09 | 浏览次数:

《望洞庭》读后感1  今天我在课本里读了一首古诗《望洞庭》。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七言绝句,描写的是秋夜的景色。  《望洞庭》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首诗的意思是:秋夜,月光如水,水映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望洞庭》读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望洞庭》读后感3篇

《望洞庭》读后感1

  今天我在课本里读了一首古诗《望洞庭》。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七言绝句,描写的是秋夜的景色。

  《望洞庭》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首诗的意思是:秋夜,月光如水,水映月光,那么柔静、和谐;无风的湖面,只有一点细微的水波,就像一面尚未磨*的铜镜。月色中,这里的水更绿,山更青;最可爱的是山,远远望去,就像一只白银盘里放着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湖时所作。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的意思是:清澈空明的洞庭湖水与皎洁的秋月交相辉映,湖面风*浪静,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铜镜。远望洞庭湖中的山清水碧,就像一只剔透的白银盘中放着一颗玲珑的青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当读到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时候,我的心里不禁感动起来,多么美的景色啊!

  多么值得夸赞的刘禹锡啊!这首诗赞美了洞庭湖的`秋色和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

  读了这首诗,我仿佛来到了湖边,亲眼看到了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景色迷蒙迷人。

《望洞庭》读后感2

自从我读了望洞庭以后,觉得作者刘禹锡写的太好了,尤其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描写的洞庭湖的样子真是太好了,太美妙了。

  从我8岁的时候,我就开始盼望,盼望有一天可以见到诗人刘禹锡,直到现在两年都过去了,我依然没有见到诗人刘禹锡,我感到很失望。

  他的每一首诗每句话都永记在心,一想到望洞庭这首诗我就想到我8岁时的一个心愿,如今这心愿我已无法实现了,我只想了解更多地刘禹锡的诗和词,当然还有说过的每一句话。

  通过这首诗,我想告诉自己:诗中告诉人类应该知道什么应该去做什么不应该做,望洞庭的风景和湖光还有秋月都隔为一体,让人类好好地欣赏一番,湖面上海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低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我虽然没有见过望洞庭的风景和诗上所说的那种美景,但是我可以感受到洞庭湖美丽*静的湖面,我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喜欢刘禹锡的诗,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总有一种喜悦,所以我就开始喜欢刘禹锡的诗和词。

  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将会学习更多的刘禹锡的诗词。

《望洞庭》读后感3

  自从我读了“望洞庭”以后,觉得作者刘禹锡写的太好了,尤其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描写的洞庭湖的样子真是太好了,太美妙了。

  从我8岁的时候,我就开始盼望,盼望有一天可以见到诗人刘禹锡,直到现在两年都过去了,我依然没有见到诗人刘禹锡,我感到很失望。

  他的每一首诗每句话都永记在心,一想到“望洞庭”这首诗我就想到我8岁时的一个心愿,如今这心愿我已无法实现了,我只想了解更多地刘禹锡的.诗和词,当然还有说过的每一句话。

  通过这首诗,我想告诉自己:“诗中告诉人类应该知道什么应该去做什么不应该做,望洞庭的风景和湖光还有秋月都隔为一体,让人类好好地欣赏一番,湖面上海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低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我虽然没有见过望洞庭的风景和诗上所说的那种美景,但是我可以感受到洞庭湖美丽*静的湖面,我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喜欢刘禹锡的诗,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总有一种喜悦,所以我就开始喜欢刘禹锡的诗和词。

  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将会学习更多的刘禹锡的诗词。


《望洞庭》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望洞庭》读后感3篇(扩展1)

——《望洞庭》教案10篇

《望洞庭》教案1

  【教材阅读】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⑴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

  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⑴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 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 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

  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3、大致分二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

  1、解题,了解诗人:

  ⑴ 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 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 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⑶ 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课上说课后写)

  【作业设计】

  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望洞庭》教案2

  一、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峨眉山月歌》。

  2、介绍作者:刘禹锡。

  3、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1)自渎全诗,初步体会全诗意境;

  (2)图文对照,理解词义;

  (3) 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4) 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5) 熟读成诵。

  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生根据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2、学后小组交流体会。

  3、集体交流:(1)抓住“湖光”、“秋月”、“镜未磨”想象夜晚洞庭湖优美的意境;(2)抓住“白银盘”、“青螺”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和描写的形象。(3)朗读,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三、发展性练习。

  1、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高低起伏。

  2、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3、练习说话: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4、写字指导,强调“螺”的结构。

  四、拓展延伸。

  1、集体背诵两首古诗。

  2、课后搜集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进行阅读,开展古诗阅读交流会。

《望洞庭》教案3

  【教材阅读】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⑴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

  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⑴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 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 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

  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3、大致分二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

  1、解题,了解诗人:

  ⑴ 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 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 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⑶ 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课上说课后写)

  【作业设计】

  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望洞庭》教案4

  一、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李白写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

  二、学习《望洞庭》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我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三、学习《忆江南》

  1、背诵前两首诗。这一首描写怎样的景致呢?怎样的心情呢?

  2、带着问题读诗、看图理解意思。

  3、指读正音,借助注解理解意思。

  4、说诗意,并诵读。

  5、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收获。

  6、作业:背诵《忆江南》

《望洞庭》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二)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三)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一)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二)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三)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四)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1.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

  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 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2.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布置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望洞庭》教案6

  教学任务:

  1、理解《望洞庭》诗意,并写出诗意。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谁能来述说诗意,并有感情地背诵?

  2、说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其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

  1、3、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湖中有君山,名胜很多。指名说。

  2、指名背。

  二、回忆学法,引导自学。

  1、指导回忆《峨眉山月歌》的学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串讲诗句的意思。

  3、看图想象。

  朗读体会。

  运用学法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磨洞潭螺

  三、流汇报自学情况

  1、

  一、二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与月亮叫相互应的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没有磨拭过的铜镜一样。

  交流:1、字词意思: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镜未磨:未曾擦拭过的镜子。

  2、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3、

  三、四句的意思: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作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就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遥望;远望。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引导思考讨论: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2、”湖光山色“为什么会”两相和“?3、文中的饿”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

  1、看图想象,思考讨论。

  2、交流。

  四、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课文挂图或幻灯。观察,用文中的词句来描绘图意。

  2、观察图,朗读诗句。

  指名描述意境。

  指导朗读、背诵。

  1、师范读

  2、评读,指点停顿方法和重音。

  以赞美的语气来读。

  1、生听读。

  2、自由练读。

  指名读、背。

  指导生字练写生字。

  作业: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意境,并写下来。

《望洞庭》教案7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二、设计思想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七、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题君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民间有诗曰:“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有趣的是,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说是君山。始皇一听愈加恼怒,说:“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

  5、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望洞庭》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⑵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⑵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⑶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2、教师准备:

  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

  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诗句:

  ⑴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⑵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

  ⑶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⑷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⑸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如《望洞庭》中“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

  2、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解答疑问:

  “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

  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

《望洞庭》教案9

  一、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李白写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

  二、学习《望洞庭》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我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三、学习《忆江南》

  1、背诵前两首诗。这一首描写怎样的景致呢?怎样的心情呢?

  2、带着问题读诗、看图理解意思。

  3、指读正音,借助注解理解意思。

  4、说诗意,并诵读。

  5、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收获。

  6、作业:背诵《忆江南》

《望洞庭》教案10

  【教材阅读】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⑴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

  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⑴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

  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3、大致分二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

  1、解题,了解诗人:

  ⑴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⑶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课上说课后写)

  【作业设计】

  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望洞庭》读后感3篇(扩展2)

——《望洞庭》诗词鉴赏3篇

《望洞庭》诗词鉴赏1

  古诗原文

  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

  造化辟川岳,了然楚汉分。

  长风鼓横波,合沓蹙龙文。

  忆昔传游豫,楼船壮横汾。

  今兹讨鲸鲵,旌旆何缤纷。

  白羽落酒樽,洞庭罗三军。

  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

  剑舞转颓阳,当时日停曛。

  酣歌激壮士,可以摧妖氛。

  握齱东篱下,渊明不足群。

  译文翻译

  九月九日又重阳,登高望远,天空万里无云。

  神工鬼斧,山川形成,长江把楚汉,界限分明。

  狂风鼓动着江水,形成了一波波龙形的`浪涛。

  传说中,汉武帝在高大的楼船横渡游览汾河的时候曾经大发感慨:气势何雄壮!

  如今的讨伐悖逆的军队楼船气势更为壮观,旌旗飘扬。

  洞庭湖上水步骑三军罗列,白羽箭影映射在酒杯中间。

  战鼓隆隆震天响,那有心情去采撷黄菊花。

  舞动的剑气要把落山的红日重新托起,让太阳重新发出灿烂的光芒。

  汉武帝说我给大家高歌一曲,可以鼓舞大家的斗志,有助于压制暴徒气势。

  值此战乱时期,我们可不能以陶渊明为榜样,去东篱下采撷菊花。

  注释解释

  ⑴旧注:时贼逼华容县。题注:《书经集传》:东陵,巴陵也,今岳州巴陵县也。《地理今释》:东陵,即巴丘山,一名天岳山,今湖广岳州府城,是其遗址。《一统志》:巴丘山,在岳州府城南,一名巴蛇冢。羿屠巴蛇于洞庭,积骨为丘,故名。是巴陵即巴丘山也。洞庭湖,在岳州府城西南。《元和郡县志》:岳州有华容县,去州一百六十里。

  ⑵楚、汉,谓楚地之山及汉水也。

  ⑶《高唐赋》:“长风至而波起。”

  ⑷《昭明文选》:上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燕,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曰:“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李善注:“作大船,上施楼,故号曰楼船。”

  ⑸鲸鲵,大鱼之恶者,以喻盗贼。

  ⑹《家语》:白羽若月,赤羽若日,旌旗缤纷,下盘于地。

  ⑺“剑舞”、“停曛”,用虞公挥戈回日事。谢宣远诗:颓阳照通津。

  ⑻《南史》:清妖氛于灨石,灭沴气于雩都。

  ⑼《史记·郦生传》:“皆握齱好苛礼。”应劭曰:“握齱,急促之貌。”韦昭曰:“握齱,小节也。”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萧士赟曰:用武之时,儒士必轻。太白此言,其以渊明自况乎?

  创作背景

  此诗为李白59岁时在湖南洞庭湖边的巴陵观看准备讨伐作乱的叛军演习所作。李白在流放以后的颓废心情在这里一扫而光,又重新焕发出李白固有的光芒。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真是老而弥坚啊!

《望洞庭》诗词鉴赏2

  古诗原文

  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

  造化辟川岳,了然楚汉分。

  长风鼓横波,合沓蹙龙文。

  忆昔传游豫,楼船壮横汾。

  今兹讨鲸鲵,旌旆何缤纷。

  白羽落酒樽,洞庭罗三军。

  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

  剑舞转颓阳,当时日停曛。

  酣歌激壮士,可以摧妖氛。

  握齱东篱下,渊明不足群。

  译文翻译

  九月九日又重阳,登高望远,天空万里无云。

  神工鬼斧,山川形成,长江把楚汉,界限分明。

  狂风鼓动着江水,形成了一波波龙形的浪涛。

  传说中,汉武帝在高大的楼船横渡游览汾河的时候曾经大发感慨:气势何雄壮!

  如今的讨伐悖逆的军队楼船气势更为壮观,旌旗飘扬。

  洞庭湖上水步骑三军罗列,白羽箭影映射在酒杯中间。

  战鼓隆隆震天响,那有心情去采撷黄菊花。

  舞动的剑气要把落山的红日重新托起,让太阳重新发出灿烂的光芒。

  汉武帝说我给大家高歌一曲,可以鼓舞大家的斗志,有助于压制暴徒气势。

  值此战乱时期,我们可不能以陶渊明为榜样,去东篱下采撷菊花。

  注释解释

  ⑴旧注:时贼逼华容县。题注:《书经集传》:东陵,巴陵也,今岳州巴陵县也。《地理今释》:东陵,即巴丘山,一名天岳山,今湖广岳州府城,是其遗址。《一统志》:巴丘山,在岳州府城南,一名巴蛇冢。羿屠巴蛇于洞庭,积骨为丘,故名。是巴陵即巴丘山也。洞庭湖,在岳州府城西南。《元和郡县志》:岳州有华容县,去州一百六十里。

  ⑵楚、汉,谓楚地之山及汉水也。

  ⑶《高唐赋》:“长风至而波起。”

  ⑷《昭明文选》:上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燕,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曰:“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李善注:“作大船,上施楼,故号曰楼船。”

  ⑸鲸鲵,大鱼之恶者,以喻盗贼。

  ⑹《家语》:白羽若月,赤羽若日,旌旗缤纷,下盘于地。

  ⑺“剑舞”、“停曛”,用虞公挥戈回日事。谢宣远诗:颓阳照通津。

  ⑻《南史》:清妖氛于灨石,灭沴气于雩都。

  ⑼《史记·郦生传》:“皆握齱好苛礼。”应劭曰:“握齱,急促之貌。”韦昭曰:“握齱,小节也。”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萧士赟曰:用武之时,儒士必轻。太白此言,其以渊明自况乎?

  创作背景

  此诗为李白59岁时在湖南洞庭湖边的巴陵观看准备讨伐作乱的叛军演习所作。李白在流放以后的颓废心情在这里一扫而光,又重新焕发出李白固有的光芒。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真是老而弥坚啊!

《望洞庭》诗词鉴赏3

  《望洞庭》翻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天的月色相互融合,水面风*浪静,好像一面铜镜还没有打磨。

  远远望去,那月下洞庭湖里的君山和湖水,就好像白银盘子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望洞庭》原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望洞庭》读后感3篇(扩展3)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洞庭》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望洞庭》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过程、说教法、说学法四个方面做具体的阐述。

  一、说目标

  《望洞庭》是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首古诗,本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刘禹锡选取了月夜遥望洞庭湖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性目标中提出了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验诗情,领悟内容,感受古诗语言的优美等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特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即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进行背诵;

  2、理解诗意及诗中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办;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得重陶。

  说重点:因为*古诗词言简意丰,所以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理解诗意并感受诗中所描绘得景色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因为本诗的想象力丰富,但小学三年级学生大多只有在教师的启发下

  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实现与文本对话,所以我将“欣赏本诗的意境、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定为本点次过程课的难点。

  二、说过程

  本诗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三个环节来展开教学。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在本环节中通过和学生交谈引出课题,并交流洞庭湖的资料,使学生对洞庭湖有个初步的了解,这样便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入境而进入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歌是唱出来的,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他的独特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一读,字正腔圆,学生初读本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读写“和”和“磨”来突破读写难关。二读抑扬顿挫,在学生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三读诗中意境,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异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懂诗意,还要想象画面。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身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中,用不同形式的读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三)抓重点词,想象诗境

  在熟读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意境,抓住“和”字想象湖光和“秋月”相互映照下的洞庭湖并重点体会镜未磨中洞庭湖的*静,在后两句的引导中我重点抓住“翠“”结合“青螺”来理解洞庭山的绿和潭面的*静,至此本课的难点得以突破,洞庭湖的美景也在学生的脑海中得以形成。

  以上的教学设计,我避免了古诗教学中的串讲串问,通过抓重点字词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真正学有收获。

  三、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本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朗读品悟法,以读代讲法,顺势而导等方法,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幼中来,在乐中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在学习中有所发展,通关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来发展学生得思维能力。

  四、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展开,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并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

《望洞庭》说课稿2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地大物博、山青水秀,而且历史悠久,唐诗宋词更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今天,我们将借助唐诗《望洞庭》,来领略一代“诗豪”的绝世文采。

  2、解题,了解刘禹锡和洞庭湖的资料。

  3、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欣赏画面,整体感知美。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目的。

  (二)理解读,洞察美。精读感情:

  1、抓住字眼“两相和、镜未磨、遥望、白银盘、青螺”明确诗的意思;

  2、抓想象领悟诗的意境。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赏析古诗。

  3、抓吟诵: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出示两首诗:

  2、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四)延伸读,升华美。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异的。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难以迎合所有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望洞庭》说课稿3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望洞庭》选自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这首诗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求知欲强,本文是一首山水诗歌,对学生来说较为熟悉。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寻找诗歌主要意象。

  2.通过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描绘夜间洞庭湖景色特点,体会诗歌意境。

  3.感受刘禹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教学重点:描绘夜间洞庭湖景色特点,体会诗歌意境。教学难点:感受刘禹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运用多媒体展示五张图片,为学生介绍*五大淡水湖,重点介绍洞庭湖,进而引入文本。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介绍刘禹锡。

  其次我会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然后再播放音频,纠正他们的读音与停顿。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结合创作背景思考:通过题目中的“望”字,寻找一下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说出作者身处秋季夜晚的洞庭湖之中,看见了远处的君山、看见了波*如镜的湖面,天上明亮的秋月,继而板书。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情感基调之后,设置问题。我的问题是:仔细阅读第一句,思考那个字用得好?学生经过再次朗读后回答。诗句的第一句“和”字用的好,将月光与湖面紧密的结合起来,即皎洁的月光与澄澈空明的湖水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唯美的画卷。

  2.顺势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问题: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学生展开讨论,我将进行巡视给予一定的指导和点拨。讨论结束后我会寻找小组代表回答。经过总结,我们看到:诗歌的第二句和第四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二句将潭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第四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君山比作一颗小小的青螺,将湖面比作是一个大大的银盘,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3.接着,我会提出问题:朗读诗歌,你看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学生经过朗诵,结合我的引导和总结后,明确问题答案如下: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4.在以上分析之后,我会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整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情感?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整首诗歌借描写秋月下的洞庭湖,细致的刻画洞庭湖的山、水、月,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为:

  教师运用多媒体呈现其他山水诗,进一步感受,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本首诗歌借描写秋月下的洞庭湖,细致的刻画洞庭湖的山、水、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最后,我的作业设计为:以“我心中的洞庭湖”为题准备演讲稿,下节课一起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以上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望洞庭》说课稿4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师板书课题),安排学生齐读课题并说说课题的意思,(师指导:在洞庭湖岸边遥望其美景)理解了课题再读味道就不一样了,来,一起读。

  生:齐读课题———望洞庭。

  一、读通

  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朗读古诗,关注其中的个别字词,例如:两相和、镜未磨、一青螺等,必要的时候老师需要正音。

  1、找个别同学朗读,并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从中明确部分字词的读音,反复读,最终能够读的正确流利。

  2、分男女生读,读的时候老师适时评价,例如:男生读的铿锵有力,女生读的婉转动听。也可以两句两句的比赛读。

  3、字词解决后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好节奏,小组交流古诗词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进行范读(最好能做到音断气连)

  4、学生能通过刚才的学习基本读通本诗,并且在方法技巧方面有所收获,例如:正音、节奏、音断气连等。

  课件展示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5、齐读本诗,完成该教学环节。

  二、读懂

  生能在读通的基础上,继续读课文,并且能借助资料、工具书、想象等方法大致理解本诗的意思,教师在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适时进行指导。(此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1、生自由读古诗,并借助课下注释或者工具书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关注镜未磨等字词的含义,此处可以借助相关历史知识。

  2、小组交流学习收获,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想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通知相互学习,能有更多的收获。

  3、全班交流学习收获,老师指导点拨,生进行反复练习,基本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意思。(课件展示: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辉应,显得多么和谐。无风的湖面*静得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4、朗读古诗,完成该教学环节。此处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读,(齐读、个别读、集体读、配上音乐读)能形成背诵更好。

  三、读情

  生能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该诗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并能将此感情通过诵读展现出来。

  1、自由交流本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畅所欲言,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允许有不同的见解,有查阅资料的更要鼓励表扬。

  2、教师补充相关的资料,生默读资料并交流讨论,形成自己的感受,并将感受通过朗读进一步展示出来。

  (微课展示:展示洞庭湖的美景,顺便了解背景:诗人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间年去来洞庭湖,据文献可靠的约有六次。说的是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刘禹锡经过洞庭湖,写下了所见的美景,作者观望洞庭湖的景色的角度刚好把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抓住了最美丽的湖光山色。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描写了景物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真实情感。)

  3、学生展示朗读,或者诵读,老师也可以进行范读,此处重点评价的是能否读出对洞庭湖优美景色的赞美之情。特别是最后两句诗人的神奇想象一定把握好感觉。(对于学生朗读的情感不做太高要求)

  (微课赏析望洞庭)

  4、齐读,背诵。完成该教学环节。

  四、拓展

  课件展示刘禹锡其他的诗作:

  秋词

  自古秋风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对于资料的补充,一般都是有老师直接展示在课件上,数量不要太多,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当堂背会最好。

  2、继续搜集类似的古诗词,进行诵读,感受祖国经典文化和古代诗词的无穷魅力。

《望洞庭》说课稿5

  【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

  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

  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谐。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二)教学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句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设置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随后老师说:“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你看到了吗?这是你有什么感觉?”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这里,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

  师:这么美好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指名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

  三、朗读悟情

  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配乐指导吟诵。(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

  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并配以优美和谐的古乐,更有韵味了。

  四、延伸拓展

  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

  五、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望洞庭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

《望洞庭》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号考生,今天,我为大家试讲的题目是刘禹锡的《望洞庭》,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许多美丽的名山大川,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万里长城;“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曲径通幽,巧夺天工,使人叹为观止的苏州园林。

  师:今天,老师同样是要给大家介绍一处景点,它就是——洞庭湖,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刘禹锡的《望洞庭》。(板书课题)

  二、初读

  师:“望洞庭”,刘禹锡是怎样望洞庭的?在望的过程中他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这首诗,在老师朗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标记上你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注意朗读的节奏。

  师:好,老师开始了。

  师:望洞庭 刘禹锡

  师: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好,老师读完了,现在,我们先找一位同学读一读多媒体上的生字词。

  师:你的手举得最高,就你吧。

  师:大家说,她读得怎么样?

  师:声音洪亮,非常的有气势。

  师:现在,我们将大家分为两组,女生为一组,男生为一组。我们比赛读一读,看看哪一组读的更好。

  师:好,女生先来,嗯,声音柔美,老师仿佛都感受到洞庭湖的美景了。

  师:男生再来,哦,丝毫都不逊色,特别的有气势。

  师:那解决了朗读的问题,现在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刘禹锡呢。

  师:你的眼神充满了自信,就你吧。

  师:嗯,你说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看来你的课前预习做的很充分,老师给你点个赞。

  师:现在,老师再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找一找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师:大家讨论的声音渐渐小了,看来大家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

  师:第一组。

  师:哦,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你们觉得这里描绘了湖光与秋月和谐一致的美丽景色。

  师:哦,你说你好奇镜未磨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镜子呀,说的是我们古代的镜子。大家都知道古人用的是铜镜。如果不经打磨的话,是无法照人的。那这里说无风的潭面是未打磨过的镜子,是为了说明?

  师:嗯,洞庭湖的*静,还有吗?非常好,朦胧美。

  师:想象一下,每当清晨或是黄昏的时候,洞庭湖的水面上就会笼罩着一层水气,那该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面啊!

  师:第二组同学也有想说的。你们最喜欢的是?

  师:哦,你们说诗歌的后两句是诗人远眺的场景,他不仅看到了翠绿的洞庭山水,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洞庭山水相映的美景。

  师:你们分析的可真到位,一看就是认真进行了讨论。

  师:那这里,老师也有一个疑问了,作者说“遥望洞庭山水翠”,意思很明显就是——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水都是翠绿的。

  师:那既然是绿色的,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遥望洞庭山水绿”呢?

  师:你的头啊,都快摇成拨浪鼓了,快来说说你的理由吧。

  师:嗯,他说“翠”除了有“绿”的意思,还说明君山非常的美丽,更能体现诗人对洞庭山水的喜爱之情。

  师:哦,你说,你仿佛眼前都出现了一幅君山倒映在水中的美丽场景。

  师:那现在,老师就来给大家出示一幅图片,这就是诗中的君山,这就是美丽的洞庭湖,怎么样?

  师:是不是就像诗人的比喻一样,远远地望去,就像在白银盘里放着一只小小的青螺。

  师:那通过简短的四句,你们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师:嗯,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师:嗯,诗人也一定像我们一样陶醉在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之中。

  师:那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喜爱与赞美之情,再来齐读一遍整首诗。

  师:望洞庭,1、2,起。

  师:嗯,果然理解的到位,读的都不一样了。

  师:好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理解了诗意,了解诗人介绍,同时体会了诗人对于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其实,诗歌的魅力远不止如此,课下就请同学们继续朗读这首诗,并尝试进行背诵。

  师:同时,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可以是阳光下的洞庭湖,也可以是四季中的洞庭湖。

  师:好,同学们,下课。


《望洞庭》读后感3篇(扩展4)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词鉴赏3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词鉴赏1

  吞天吐地孟浩然——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典型的干谒诗。干谒,顾名思义,古人为求显声扬名或经世致用而求见达官显贵,希望他们能够赏识自己,荐举自己或重用自己。反映这类题材的诗谓之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投赠当时位居宰相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器重。干谒诗的文思情采最能看出作者的风骨、人格。有的满篇卑躬屈膝,奴颜媚骨;有的满篇叫苦不迭,乞人怜悯;也有的自命清高,恃才傲物;而孟浩然的这首干谒诗则写得情采飞扬,不卑不亢,点到为止,含而不露骨,实为干谒诗的精品。

  前面两联写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壮景造势,势涉情思。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涵”字点明洞庭湖汪洋浩阔,与天相接,吞天吐地,包容万象的恢宏气度,颇似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描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字横向着眼,极见湖水浩渺,视野开阔。“太清”纵向描绘,给人以天高地阔,玉宇澄清之感。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千溪万河。三、四两句实写洞庭。水汽蒸腾,如烟似雾,仿佛江边湖畔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水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葱葱。湖水翻江倒海一般澎湃汹涌,稳固如山的岳阳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显得异常渺小。“蒸”字渲染一种湿漉漉,水淋淋的气氛,给人以孕大含深,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几近坍塌;极显湖水喧嚣动荡,桀傲不驯的自然伟力。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四句写景,看似不涉干谒,不关情思,其实不然。才情卓异,奇思妙想如孟浩然者泼墨如水,浓描洞庭,决不是等闲之笔。孟浩然的高明就在于表达心意,旁敲侧击而不显山露水。这天地之间的浩荡汪洋的一湖秋水,既烘托出作者经世致用的凌云壮志和积极进取的勃勃雄心,又暗示张九龄宽宏大度,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壮景奇观,惊天动地,隐喻风流俊杰即将横空出世。此为借景传情,托水言志!

  诗歌后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触景兴怀,就近设喻。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在野之身,满腹经纶,满面怀壮志,却无人接引,无人知赏,不禁悲从中来,就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意谓在这个伟大光明的太*盛世,自己本该一展宏图,大有可为;现在却是闲居无聊,浪费光阴。诗人心有不甘,气有不*而倍感愧疚,甚至羞于见人。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志,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最后两句诗人向张丞相发出呼吁。“钓鱼者”暗指当政掌权的人物,其实是专指张丞相而言。这两句的意思是:德高望重,权倾朝野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造福万民,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您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谦卑遗憾的字句之下暗含隐忍待发,将以有为的心机。

  纵观全诗,写景过半,干谒心明。浩浩湖水,垂垂而钓,气定神闲,雍容大度,称颂对方,极有分寸而又不失身份;波澜动远空,“欲渡无舟楫”,阐述心声,不卑不亢,露壮志才情,隐寒伧卑微,委婉含蓄而又大气磅礴,才气纵横而又开合有度。如此干谒,实为天地之间第一等文字!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赏析

  这是一首在艺术上极有特色的抒写羁旅之愁的诗篇,也是五绝中的写景名篇。寥寥二十个字,便刻画出一幅清新明丽的秋江夜泊图。诗的起句,既点明了旅途中停留的地方,也为诗人兴起愁思作了暗示,所以接着的一句,正面说出了“日暮客愁新”的主题。“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是一幅多么幽美淡雅的水墨画。诗是艺术,是美,这首写羁旅之愁的诗,把这“愁”写得美极,清新明朗,闲雅静谧。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遣兴(其五)

  唐 杜甫

  吾怜孟浩然,短褐即长夜。

  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清江空旧鱼,春雨余甘蔗。

  每望东南云,令人几悲咤。


《望洞庭》读后感3篇(扩展5)

——三年级望洞庭教学反思3篇

三年级望洞庭教学反思1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描写了洞庭湖的湖光月色互相辉映,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教学中,我通过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拓展提高三部分进行教学。

  一、备课要精心

  在理解诗意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初步理解了诗的大意。此时我提问学生诗中“湖”和“潭”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指的是洞庭湖,接着我又追问,为什么第一句中用“湖”,第二句中用“潭”?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得其解。于是我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查字典很快弄明白了,“湖”是形容洞庭湖面积大,而“潭”是形容洞庭湖深的。再结合学生手中的资料,得知洞庭湖的面积是2789*方千米,最深处达30.8米,从而得出结论,作者是从不同方面描写的洞庭湖。在备课的时候,我忽略了这个问题。说课的时候,闫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查阅了字典,得到了答案。从这一点我知道了,备课必须全面,细致。

  二、重点要突出

  理解诗中的比喻句是本诗的重点,也是难点。于是,在设计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诗中的比喻句展开教学。设计了一个问题“找出诗中的比喻句,用“——”画出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

  1、理解“湖面无风镜未磨”

  怎样理解“镜未磨”,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给学生出示了古代未经打磨的铜镜的图片,学生通过看图,在对比着洞庭湖的图片,可以体会到因为现在的时间是傍晚,没有太阳照耀下的湖面是暗淡的,又因为作者是远望,再加上湖面无风,所以会出现湖面出现“镜未磨“的效果,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出现这种效果是有特定条件的。在此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和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可以解决这个教学难点。

  2、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理解这一比喻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青螺,很多学生不知道是什么,所以我找了图片,课上给学生展示,学生对比着君山的图片,可以说出,青螺颜色与洞庭湖相似,形状与洞庭湖相似。从而体会到深秋的君山的美丽。在引导学生体会“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一美景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想象在大大的白银制成的盘子里,有一枚青螺。想象后让学生说感受,很多同学很难体会到这种意境的美。我想这里让学生说说想象到的画面,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读诗重指导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刚开始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在理解诗意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体会完诗情后,引导学生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表达出诗情。

  四、小组合作要加强

  本节课,学生在理解诗意的环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进行。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这个环节进行的比较顺利。在体会诗情的环节,我也让学生小组内进行了讨论,但放手的力度不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大胆放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学生疑惑的地方给予指导。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三年级望洞庭教学反思2

  《望洞庭》这首诗想象丰富,比喻新颖。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诗人通过巧妙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秋月图。

  遗憾的是,在实施之中,由于条件有限,没有精美的课件展示洞庭秋月图,但幸得课本中的插图非常精致,值得一用。所以,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用上一些形容词来形容月夜下的洞庭湖,让学生展开想象,展开联想。

  接着,就是理解诗意——安排了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理解了,想像了,学生表达得还是比较流畅的,特别是文中三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学生都能准确地找出来,并能理解到位,感觉不错。

三年级望洞庭教学反思3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描写了洞庭湖的湖光月色互相辉映,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教学中,我通过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拓展提高三部分进行教学。

  一、备课要精心

  在理解诗意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初步理解了诗的大意。此时我提问学生诗中“湖”和“潭”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指的是洞庭湖,接着我又追问,为什么第一句中用“湖”,第二句中用“潭”?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得其解。于是我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查字典很快弄明白了,“湖”是形容洞庭湖面积大,而“潭”是形容洞庭湖深的。再结合学生手中的资料,得知洞庭湖的面积是2789*方千米,最深处达30.8米,从而得出结论,作者是从不同方面描写的洞庭湖。在备课的时候,我忽略了这个问题。说课的时候,闫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查阅了字典,得到了答案。从这一点我知道了,备课必须全面,细致。

  二、重点要突出

  理解诗中的比喻句是本诗的重点,也是难点。于是,在设计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诗中的比喻句展开教学。设计了一个问题“找出诗中的比喻句,用“——”画出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

  1、理解“湖面无风镜未磨”

  怎样理解“镜未磨”,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给学生出示了古代未经打磨的铜镜的图片,学生通过看图,在对比着洞庭湖的图片,可以体会到因为现在的时间是傍晚,没有太阳照耀下的湖面是暗淡的,又因为作者是远望,再加上湖面无风,所以会出现湖面出现“镜未磨“的效果,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出现这种效果是有特定条件的。在此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和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可以解决这个教学难点。

  2、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理解这一比喻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青螺,很多学生不知道是什么,所以我找了图片,课上给学生展示,学生对比着君山的图片,可以说出,青螺颜色与洞庭湖相似,形状与洞庭湖相似。从而体会到深秋的君山的美丽。在引导学生体会“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一美景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想象在大大的白银制成的盘子里,有一枚青螺。想象后让学生说感受,很多同学很难体会到这种意境的美。我想这里让学生说说想象到的画面,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读诗重指导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刚开始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在理解诗意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体会完诗情后,引导学生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表达出诗情。

  四、小组合作要加强

  本节课,学生在理解诗意的环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进行。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这个环节进行的比较顺利。在体会诗情的环节,我也让学生小组内进行了讨论,但放手的力度不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大胆放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学生疑惑的地方给予指导。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望洞庭》读后感3篇(扩展6)

——古诗望洞庭课后反思3篇

古诗望洞庭课后反思1

  《望洞庭》这首诗中,用了三处比喻:“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其中,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铜镜,参考资料上这么说:“未磨的镜面,*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至于把君山比作青螺,原因为:“相传君山为72位螺娘娘忍痛脱下的螺壳所化,使来往的船只有地方停靠,不会被恶浪吞没。把山比作青螺,表达了诗人对这些救苦救难螺娘娘的赞美,也寄托了人民的美好愿望。”

  教学时,我出示精美的图片,并据此讲解,使学生体会到古诗中多处设喻的恰当、美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是,课后的练习中,凡遇到“*静的湖面(或河面)像什么?”这类问题,学生千篇一律都答“镜子”。另外在*时的习作中,乐用比喻、善用比喻的学生也是少之又少。这说明我的教学还是出了问题。

  问题一,没有向学生强调古今词义的变迁。想想看,现在的玻璃镜既光且亮,用它来比喻“*而不滑、明而不亮”的水面,还是合适的"吗?

  问题二,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因某事物引起的想象是各不相同的。就说这君山,在唐代刘禹锡的眼里是螺娘娘的化身,显得那么柔美。而到了清代,在曾、左、胡、彭四位诗人合咏的《咏凌云塔》(“洞庭秋水砚池波,且把君山当墨磨。宝塔倒悬权作笔,苍天能写几行多。”)中,它就成了一块“青墨”,洞庭湖则是“砚池”,好一派磅礴的大气。那么,我们在课上,仅仅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比喻的精妙,怎么够呢?

  总之,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不应该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牢牢记住一个所谓的“最正确”的答案。否则,学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养得起来,写作时运用比喻的欲望和乐趣也将荡然无存。


《望洞庭》读后感3篇(扩展7)

——望洞庭说课稿 (菁选3篇)

望洞庭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过程、说教法、说学法四个方面做具体的阐述。

  一、说目标

  《望洞庭》是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首古诗,本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刘禹锡选取了月夜遥望洞庭湖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性目标中提出了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验诗情,领悟内容,感受古诗语言的优美等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特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即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进行背诵;

  2、理解诗意及诗中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办;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得重陶。

  说重点:因为中国古诗词言简意丰,所以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理解诗意并感受诗中所描绘得景色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因为本诗的想象力丰富,但小学三年级学生大多只有在教师的启发下

  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实现与文本对话,所以我将“欣赏本诗的意境、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定为本点次过程课的难点。

  二、说过程

  本诗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三个环节来展开教学。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在本环节中通过和学生交谈引出课题,并交流洞庭湖的资料,使学生对洞庭湖有个初步的了解,这样便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入境而进入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歌是唱出来的,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他的独特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一读,字正腔圆,学生初读本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读写“和”和“磨”来突破读写难关。二读抑扬顿挫,在学生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三读诗中意境,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异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懂诗意,还要想象画面。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身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中,用不同形式的读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三)抓重点词,想象诗境

  在熟读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意境,抓住“和”字想象湖光和“秋月”相互映照下的洞庭湖并重点体会镜未磨中洞庭湖的*静,在后两句的引导中我重点抓住“翠“”结合“青螺”来理解洞庭山的绿和潭面的*静,至此本课的难点得以突破,洞庭湖的美景也在学生的脑海中得以形成。

  以上的教学设计,我避免了古诗教学中的串讲串问,通过抓重点字词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真正学有收获。

  三、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本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朗读品悟法,以读代讲法,顺势而导等方法,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幼中来,在乐中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在学习中有所发展,通关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来发展学生得思维能力。

  四、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展开,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并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

望洞庭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号考生,今天,我为大家试讲的题目是刘禹锡的《望洞庭》,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许多美丽的名山大川,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万里长城;“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曲径通幽,巧夺天工,使人叹为观止的苏州园林。

  师:今天,老师同样是要给大家介绍一处景点,它就是——洞庭湖,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刘禹锡的《望洞庭》。(板书课题)

  二、初读

  师:“望洞庭”,刘禹锡是怎样望洞庭的?在望的过程中他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这首诗,在老师朗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标记上你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注意朗读的节奏。

  师:好,老师开始了。

  师:望洞庭 刘禹锡

  师: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好,老师读完了,现在,我们先找一位同学读一读多媒体上的生字词。

  师:你的手举得最高,就你吧。

  师:大家说,她读得怎么样?

  师:声音洪亮,非常的有气势。

  师:现在,我们将大家分为两组,女生为一组,男生为一组。我们比赛读一读,看看哪一组读的更好。

  师:好,女生先来,嗯,声音柔美,老师仿佛都感受到洞庭湖的美景了。

  师:男生再来,哦,丝毫都不逊色,特别的有气势。

  师:那解决了朗读的问题,现在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刘禹锡呢。

  师:你的眼神充满了自信,就你吧。

  师:嗯,你说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看来你的课前预习做的很充分,老师给你点个赞。

  师:现在,老师再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找一找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师:大家讨论的声音渐渐小了,看来大家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

  师:第一组。

  师:哦,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你们觉得这里描绘了湖光与秋月和谐一致的美丽景色。

  师:哦,你说你好奇镜未磨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镜子呀,说的是我们古代的镜子。大家都知道古人用的是铜镜。如果不经打磨的话,是无法照人的。那这里说无风的潭面是未打磨过的镜子,是为了说明?

  师:嗯,洞庭湖的*静,还有吗?非常好,朦胧美。

  师:想象一下,每当清晨或是黄昏的时候,洞庭湖的水面上就会笼罩着一层水气,那该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面啊!

  师:第二组同学也有想说的。你们最喜欢的是?

  师:哦,你们说诗歌的后两句是诗人远眺的场景,他不仅看到了翠绿的洞庭山水,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洞庭山水相映的美景。

  师:你们分析的可真到位,一看就是认真进行了讨论。

  师:那这里,老师也有一个疑问了,作者说“遥望洞庭山水翠”,意思很明显就是——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水都是翠绿的。

  师:那既然是绿色的,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遥望洞庭山水绿”呢?

  师:你的头啊,都快摇成拨浪鼓了,快来说说你的理由吧。

  师:嗯,他说“翠”除了有“绿”的意思,还说明君山非常的美丽,更能体现诗人对洞庭山水的喜爱之情。

  师:哦,你说,你仿佛眼前都出现了一幅君山倒映在水中的美丽场景。

  师:那现在,老师就来给大家出示一幅图片,这就是诗中的君山,这就是美丽的.洞庭湖,怎么样?

  师:是不是就像诗人的比喻一样,远远地望去,就像在白银盘里放着一只小小的青螺。

  师:那通过简短的四句,你们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师:嗯,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师:嗯,诗人也一定像我们一样陶醉在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之中。

  师:那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喜爱与赞美之情,再来齐读一遍整首诗。

  师:望洞庭,1、2,起。

  师:嗯,果然理解的到位,读的都不一样了。

  师:好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理解了诗意,了解诗人介绍,同时体会了诗人对于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其实,诗歌的魅力远不止如此,课下就请同学们继续朗读这首诗,并尝试进行背诵。

  师:同时,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可以是阳光下的洞庭湖,也可以是四季中的洞庭湖。

  师:好,同学们,下课。

望洞庭说课稿3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师板书课题),安排学生齐读课题并说说课题的意思,(师指导:在洞庭湖岸边遥望其美景)理解了课题再读味道就不一样了,来,一起读。

  生:齐读课题———望洞庭。

  一、读通

  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朗读古诗,关注其中的个别字词,例如:两相和、镜未磨、一青螺等,必要的时候老师需要正音。

  1、找个别同学朗读,并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从中明确部分字词的读音,反复读,最终能够读的正确流利。

  2、分男女生读,读的时候老师适时评价,例如:男生读的铿锵有力,女生读的婉转动听。也可以两句两句的比赛读。

  3、字词解决后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好节奏,小组交流古诗词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进行范读(最好能做到音断气连)

  4、学生能通过刚才的学习基本读通本诗,并且在方法技巧方面有所收获,例如:正音、节奏、音断气连等。

  课件展示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5、齐读本诗,完成该教学环节。

  二、读懂

  生能在读通的基础上,继续读课文,并且能借助资料、工具书、想象等方法大致理解本诗的意思,教师在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适时进行指导。(此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1、生自由读古诗,并借助课下注释或者工具书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关注镜未磨等字词的含义,此处可以借助相关历史知识。

  2、小组交流学习收获,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想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通知相互学习,能有更多的收获。

  3、全班交流学习收获,老师指导点拨,生进行反复练习,基本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意思。(课件展示: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辉应,显得多么和谐。无风的湖面*静得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4、朗读古诗,完成该教学环节。此处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读,(齐读、个别读、集体读、配上音乐读)能形成背诵更好。

  三、读情

  生能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该诗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并能将此感情通过诵读展现出来。

  1、自由交流本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畅所欲言,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允许有不同的见解,有查阅资料的更要鼓励表扬。

  2、教师补充相关的资料,生默读资料并交流讨论,形成自己的感受,并将感受通过朗读进一步展示出来。

  (微课展示:展示洞庭湖的美景,顺便了解背景:诗人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间年去来洞庭湖,据文献可靠的约有六次。说的是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刘禹锡经过洞庭湖,写下了所见的美景,作者观望洞庭湖的景色的角度刚好把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抓住了最美丽的湖光山色。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描写了景物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真实情感。)

  3、学生展示朗读,或者诵读,老师也可以进行范读,此处重点评价的是能否读出对洞庭湖优美景色的赞美之情。特别是最后两句诗人的神奇想象一定把握好感觉。(对于学生朗读的情感不做太高要求)

  (微课赏析望洞庭)

  4、齐读,背诵。完成该教学环节。

  四、拓展

  课件展示刘禹锡其他的诗作:

  秋词

  自古秋风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对于资料的补充,一般都是有老师直接展示在课件上,数量不要太多,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当堂背会最好。

  2、继续搜集类似的古诗词,进行诵读,感受祖国经典文化和古代诗词的无穷魅力。

推荐访问:读后感 洞庭 《望洞庭》读后感3篇 《望洞庭》读后感1 《望洞庭》读后感

本文标题:2023年《望洞庭》读后感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cha777.com/zhuantifanwen/duhougan/66979.html

版权声明:
1.文驰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2023年《望洞庭》读后感3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驰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6-2024 文驰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文驰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16063874号-2